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患的意义:乔治·桑小说中的性恐惧症与社会隐喻
1
作者 郑朝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17-124,共8页
20世纪80年代,性恐惧症引起专业人员的高度重视,被归类在性欲障碍的名目之下。早在19世纪,乔治·桑在《莱丽亚》《莫普拉》《康素爱萝》中关注了性恐惧症。作家没有使用医学名词,却描述了该病的种种表现,基本符合现代医学的临床症... 20世纪80年代,性恐惧症引起专业人员的高度重视,被归类在性欲障碍的名目之下。早在19世纪,乔治·桑在《莱丽亚》《莫普拉》《康素爱萝》中关注了性恐惧症。作家没有使用医学名词,却描述了该病的种种表现,基本符合现代医学的临床症状。乔治·桑将性恐惧症局限在女性,不是为了将其扣合为现代疾病,而是表现这种"疾病书写"具备的文化隐喻和象征意味。在诗学上,弗洛伊德的暗恐理论为性恐惧症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作品中,乔治·桑使用文学的表达形式再现了疾病的起因、表现、压抑与回归。此外,乔治·桑探讨了女性性恐惧症的根源,除了男性暴力,阶级冲突和动荡的社会也是造成女性性恐惧症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桑 性恐惧症 暗恐 《莱丽亚》 《莫普拉》 《康素爱萝》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