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美育MOOC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以音乐人文通识课程为例
1
作者 王思特 陈明 《高教学刊》 2024年第30期112-115,共4页
新时代“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美育MOOC建设需要实现从艺术教育到大美育的转型,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升级,从单一线下课堂到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转变。在教学内容上做好“五育融合”方案的设计,立足于以“技”入“道”的... 新时代“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美育MOOC建设需要实现从艺术教育到大美育的转型,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升级,从单一线下课堂到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转变。在教学内容上做好“五育融合”方案的设计,立足于以“技”入“道”的理念,兼顾学术性与趣味性,并建立分层、分模块、分需求的多元化线上学习机制。通过对艺术作品内涵的深刻阐释和人文观照,获得深度的审美体验,并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挖掘美育中的“五育”元素,达到知、情、意融为一体的美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育融合 高校美育 MOOC 音乐人文通识课程 混合式教学
下载PDF
主敬与中和:儒家治道思想的根基
2
作者 蔡杰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1期201-213,275,276,共15页
儒家的“中和”观念并不局限于心性范围,还可以从治道的角度进行理解。“中和”的形式与目的根植于人性之中,但由于生命的形态最初不是现成饱满的,因而需要通过教化加以实现。根据《孝经》的记载,孔子主张通过礼乐形式使社会有序运作,... 儒家的“中和”观念并不局限于心性范围,还可以从治道的角度进行理解。“中和”的形式与目的根植于人性之中,但由于生命的形态最初不是现成饱满的,因而需要通过教化加以实现。根据《孝经》的记载,孔子主张通过礼乐形式使社会有序运作,调节天下百姓的性情,使之和睦而不生怨气,从而维持社会的“中和”形态。从礼乐到“中和”,是以人伦作为勾连,根源在于使民众在伦理生活中产生爱敬之心。爱敬是礼乐的实质内涵,也是施行礼乐的目的所在。爱敬观念背后有一个逻辑圆环:一方面,敬身的实质是敬亲,敬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敬天;另一方面,敬身向外推扩是从父母开始,由近及远至全天下的范围,这一逻辑圆环构成了天人系统的顺畅运行。施教者通过推扩爱敬,向百姓教敬教爱,引导与发掘民众本性中的爱敬潜质,使之在亲子关系中实现出来,由此维持天人系统的“中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教化 礼乐 爱敬 天人
下载PDF
论古代戏曲美育观念的历史演进及体系建构
3
作者 付桂生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08,共10页
“礼乐论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直接渗透和影响了戏曲教化观念的生成和发展。宋元时期,文人开始介入戏曲活动,他们自觉地将“诗教”观念移植进戏曲。高则诚提出“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奠定了“风教观”的基础,明中期剧坛掀起了... “礼乐论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直接渗透和影响了戏曲教化观念的生成和发展。宋元时期,文人开始介入戏曲活动,他们自觉地将“诗教”观念移植进戏曲。高则诚提出“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奠定了“风教观”的基础,明中期剧坛掀起了教化剧风潮。随着教化剧的逐渐僵化,明后期在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下,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一批剧作家提出了“以情为理”的教化观念。清代皇权强化,戏曲中“情”与“理”以调和的态势,逐渐融入审美性的教化观念,成为“戏教”思想的两个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教化 “诗教” 戏曲美育 戏曲教化
下载PDF
早期中国公共秩序之建构
4
作者 曹胜高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71-79,共9页
早期中国在自然、生产、行政、生活和社会领域内持续建构公共秩序,并确立了秩序运行的道德原则,将之强化为道德认同,作为衡量社会行为的标准,形成了道德秩序。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礼乐制度,将道德认同作为内在要求,形成了既能别异又能合同... 早期中国在自然、生产、行政、生活和社会领域内持续建构公共秩序,并确立了秩序运行的道德原则,将之强化为道德认同,作为衡量社会行为的标准,形成了道德秩序。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礼乐制度,将道德认同作为内在要求,形成了既能别异又能合同的秩序形态,使之担负价值判断的职能,不断促成公共秩序的运行。两汉将孟子所总结的四端拓展为仁、义、礼、智、信五伦,依托天地自然秩序建构起人伦秩序的运行模式,阐释了公共伦理的基本逻辑,建构了公共秩序的评骘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 秩序建构 道德认同 礼乐制度 公共秩序
下载PDF
文中子乐教思想述论
5
作者 张小雨 《运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2-37,共6页
文中子王通生于魏晋南北朝乱世末期,由于亲眼目睹政治混乱、兵戈四起带给百姓的灾难,他逐渐孕育出以天下为己任、身体力行传承古代礼乐教化的文化意识。首先,他从理论上界定了乐教的本质,认为乐是对于圣王之德的一种象征与描绘;其次,他... 文中子王通生于魏晋南北朝乱世末期,由于亲眼目睹政治混乱、兵戈四起带给百姓的灾难,他逐渐孕育出以天下为己任、身体力行传承古代礼乐教化的文化意识。首先,他从理论上界定了乐教的本质,认为乐是对于圣王之德的一种象征与描绘;其次,他指出乐教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礼乐将其蕴含的道德精神,以一种具体可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在潜移默化中感动聆听者,使之浸润在道德之善、艺术之美中而受到诱导,最终影响其内心世界与外在言行;最后,他通过点评历代礼乐教化、教育弟子、参与政治等实践,试图在隋初重建礼乐。虽然最终未能实现其愿景,但王通乐教思想仍有不可磨灭、值得研究的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通 文中子 《中说》 儒家乐教 礼乐教化
下载PDF
论孔子“兴观群怨”乐教观与当代音乐教育“立德树人”思想观之汇通
6
作者 梁景泓 《甘肃高师学报》 2024年第1期69-73,共5页
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一论断既代表了孔子对诗歌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知,也蕴含着对音乐教育的教化之道。孔子希望弟子们可以通过学《诗》,由“诗”领会其所倡导的礼乐精神,并以之践行,实现真正意义上“为己而学... 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一论断既代表了孔子对诗歌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知,也蕴含着对音乐教育的教化之道。孔子希望弟子们可以通过学《诗》,由“诗”领会其所倡导的礼乐精神,并以之践行,实现真正意义上“为己而学”的君子人格。因此,孔子“兴观群怨”的教育思想也是他乐教观的反映。现代社会的音乐教育需重视个体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背后蕴含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同时也应注重集体合作和社会责任的培养。在音乐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当下,我们需要结合中国传统乐教思想,探讨孔子“兴观群怨”理念与当代音乐教育立德树人理念对于“育人”与“树人”的汇通之处,将中国传统乐教思想与现代音乐教育理念相融合,为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兴观群怨 乐教观 立德树人
下载PDF
胡瑗“明体达用”的政治思想及实践
7
作者 管才君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8-72,共5页
胡瑗“明体达用”既是宋学精神的体现,也是治国施政的纲领,具有丰富的政治思想内涵。胡瑗“明体达用”以“仁义礼乐”为政治原则,以“大中之道”为政治策略,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政治理想,成为范仲淹、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学... 胡瑗“明体达用”既是宋学精神的体现,也是治国施政的纲领,具有丰富的政治思想内涵。胡瑗“明体达用”以“仁义礼乐”为政治原则,以“大中之道”为政治策略,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政治理想,成为范仲淹、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学术资源和理论基础,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实践,影响并推动了北宋时期的政治改革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体达用 政治 仁义礼乐 大中之道 变法革新
下载PDF
宋代士大夫礼法观的演进及其影响——以肉刑论争为视角
8
作者 白贤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7-80,110,共5页
两宋时期,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和阶级斗争的尖锐,肉刑作为一种常见刑罚被广泛运用于司法实践中。与此同时,宋代士大夫围绕肉刑的存废、价值、功能等问题,对建立在“德主刑辅”基础上的礼法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论争,使“明刑弼教”... 两宋时期,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和阶级斗争的尖锐,肉刑作为一种常见刑罚被广泛运用于司法实践中。与此同时,宋代士大夫围绕肉刑的存废、价值、功能等问题,对建立在“德主刑辅”基础上的礼法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论争,使“明刑弼教”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法律在儒家传统礼法关系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刑罚手段及重刑主义在国家治理中获得更大的正义性和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士大夫 肉刑 礼法关系 德主刑辅 明刑弼教
下载PDF
红色音乐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9
作者 王莉荣 冯缦 王晓燕 《甘肃高师学报》 2024年第1期117-121,共5页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满足时代要求,实现思政和美育教育目标。红色音乐属于一种篇幅短、规模小、但具备巨大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红色音乐元素,通过激发学生对红色音乐的兴趣,探...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满足时代要求,实现思政和美育教育目标。红色音乐属于一种篇幅短、规模小、但具备巨大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红色音乐元素,通过激发学生对红色音乐的兴趣,探寻红色音乐和思想政治教育间的契合点,来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效,培养更多优秀的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音乐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探索
下载PDF
尽善尽美:美育教学实践中自律性与他律性的辩证转化
10
作者 梁欣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 2024年第2期101-106,共6页
美育教师是美育教学实践的重要力量,美育教学实践的自律性解析出美育教学实践内容是美育教师的创造性产物,决定了美育不应只是思政、道德教育的从属;而他律性阐释了美育教学实践的社会功能、职责与担当,美育教学实践中的自律性与他律性... 美育教师是美育教学实践的重要力量,美育教学实践的自律性解析出美育教学实践内容是美育教师的创造性产物,决定了美育不应只是思政、道德教育的从属;而他律性阐释了美育教学实践的社会功能、职责与担当,美育教学实践中的自律性与他律性,二者互为平衡关系,并在发展中相互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自律论 他律论 礼乐
下载PDF
音乐文献学视角下的上古“礼乐”音乐教育思想
11
作者 张灵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5期174-177,共4页
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音乐与礼的关系渊源已久,自先秦时期就有着“无礼不乐”的说法,“礼”“乐”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互不可分。“礼乐”的音乐教育思想自先秦开始直至汉代,贯穿于中国上古时期的始终,教育家常将“礼乐”并称。“不学... 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音乐与礼的关系渊源已久,自先秦时期就有着“无礼不乐”的说法,“礼”“乐”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互不可分。“礼乐”的音乐教育思想自先秦开始直至汉代,贯穿于中国上古时期的始终,教育家常将“礼乐”并称。“不学礼,无以立。”在中国古代的道德思想体系中,“礼”的地位仅次于“仁”,孔子认为“礼”是人们立身处世的根本。显然,“礼乐”合一的音乐教育实践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尤为突出。该文从音乐文献学视角展开中国上古时期“礼乐”音乐教育思想的探讨,论述“礼”与“乐”的辩证关系,阐释“礼乐”音乐教育思想在上古时期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当今音乐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 音乐教育 文献学 教育思想 辩证关系 现实意义
下载PDF
论《礼记》因性成教的政治哲学特质
12
作者 刘志敏 荆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4-111,共8页
《礼记》对人性“致德”的概括,包含教以成德、以教为政的双重意蕴,礼乐教化既是成德之途也是为政之道,其思想基础是《大学》《中庸》《乐记》中对人性“明明德”“致中和”“德者得也”的积极期待。人性致德是教化的前提,成就人性秉于... 《礼记》对人性“致德”的概括,包含教以成德、以教为政的双重意蕴,礼乐教化既是成德之途也是为政之道,其思想基础是《大学》《中庸》《乐记》中对人性“明明德”“致中和”“德者得也”的积极期待。人性致德是教化的前提,成就人性秉于天道的内在之德并外化为德性秩序,是礼乐教化和为政的目的。在对人性的积极期待基础上,《礼记》“教化的政治”思想凸显出因性成教、以教为政的理论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致德 修身 礼乐教化 因性成教
下载PDF
论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庞通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56-160,共5页
培养新时代需要的新人才,提高国民素质,需要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音乐课堂,也是使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音乐教学的效果怎样,最终是要归结到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上的。在... 培养新时代需要的新人才,提高国民素质,需要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音乐课堂,也是使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音乐教学的效果怎样,最终是要归结到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上的。在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探索新型教学方法,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实施新时代人才培养教育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新时代人才培养 音乐教学 音乐教育 道德品质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学路径探索——以钢琴音乐课程群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瑾蓉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1-94,共4页
音乐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教师要重视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中,发挥思想引领与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章选取高职钢琴音乐课程群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深入分析高职钢琴音乐课群思政教... 音乐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教师要重视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中,发挥思想引领与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章选取高职钢琴音乐课程群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深入分析高职钢琴音乐课群思政教学的内涵,阐述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群教学的必要性;其次,指出当前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高职钢琴音乐课群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礼乐文化 高职 钢琴音乐课程群 课程思政
下载PDF
湖湘音乐文化在湖南高校德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娇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48-52,60,共6页
培育强盛的民族精神,实现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实现这一历史任务,首先应当“不忘本来”[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充实国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国人的行为规范。湖湘音乐文化作为... 培育强盛的民族精神,实现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实现这一历史任务,首先应当“不忘本来”[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充实国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国人的行为规范。湖湘音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湖湘儿女天然的精神食粮,有着极其广泛的民生及社会基础。以其为依托对湖南境内高校学生开展德育,不仅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实现文化自信,还能升华、反哺湖湘文化,为湖湘文化的提升、传承提供系统性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湘音乐文化 湖南高校 德育
下载PDF
多层次空间下学礼景观的规划理念与方法——以湖南官学为例
16
作者 郑霞 胡希军 周红才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3期104-107,共4页
官学学礼景观揽山川之秀美,座城邑之尊位,营宜学之圣境,是古代地方城市的人文胜景担当。结合历史文献、方志图和遗存现状,全面审视地方官学在区域(礼乐风景)、城市(礼制建筑)、单体(礼仪空间)层面体现的规划思想,探寻人与城市、自然间... 官学学礼景观揽山川之秀美,座城邑之尊位,营宜学之圣境,是古代地方城市的人文胜景担当。结合历史文献、方志图和遗存现状,全面审视地方官学在区域(礼乐风景)、城市(礼制建筑)、单体(礼仪空间)层面体现的规划思想,探寻人与城市、自然间的风景秩序关系。官学景观在区域层面,通过审形、度势、四望、环望等环境体察方法实现山水化育、礼乐相成;在城市层面,通过辨方正位,实现空间方位与礼制秩序的关联统一;在单体层面,通过建筑形制、雕梁画栋、楹联匾额等实现道德镜鉴、思想治理。研究通过官学学礼景观发掘园与城之间在位、型、体、量、象中的景观秩序关系,用鉴、借、理、模、比等手法实现与自然山水的互动和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次空间 学礼景观 礼乐 礼制 礼仪 湖南官学
下载PDF
德美融合:思政元素融入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思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冯志伟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62-70,共9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专章的形式对发展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重要指针。小学音乐课程是“美育育人”的手段,更是肩负塑魂育人使命的基础性科目。受制于各种主客观条件,小学音乐课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专章的形式对发展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重要指针。小学音乐课程是“美育育人”的手段,更是肩负塑魂育人使命的基础性科目。受制于各种主客观条件,小学音乐课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社会接受度不足、师资力量不强、教学内容不突出等困境。将思政元素融入小学音乐审美情感的教学目标,融入音乐艺术精品教学过程,可以丰富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方法,为新时代德育美育质量提升提供了重要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元素 小学音乐 立德树人 美育质量
下载PDF
“郭店简”与“上博简”中的儒家乐教思想研究
18
作者 张小雨 《济宁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0-38,共9页
“郭店简”与“上博简”是近年来较为重要的出土文献。从内容来看,它们收录了一批先秦儒家文献,对于今人了解先秦儒家乐教思想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郭店简”继承了孔子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在化重构,通过“以情释乐”,将情感... “郭店简”与“上博简”是近年来较为重要的出土文献。从内容来看,它们收录了一批先秦儒家文献,对于今人了解先秦儒家乐教思想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郭店简”继承了孔子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在化重构,通过“以情释乐”,将情感树立为音乐得以产生的形下本原以及乐教得以生效的前提,深化了儒家乐教的内在转向;第二,“上博简”中的《孔子诗论》收录了一批极可能是孔子本人对《诗经》中诸多篇章的解读,能对今人探析孔子所说“郑声淫”的含义、郑声与郑风之关系等重大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简” “上博简” 儒家乐教 儒家乐论 礼乐教化
下载PDF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论语》的礼乐思想及当代价值探赜
19
作者 汤靓 《成才之路》 2023年第35期33-36,共4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开展具有依附性,需要与社会生活中各种类型的活动相融合。而《论语》中的“礼乐”思想,是通过各种带有秩序色彩和区别意义的形式来规范人的情志,从而达到“仁”...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开展具有依附性,需要与社会生活中各种类型的活动相融合。而《论语》中的“礼乐”思想,是通过各种带有秩序色彩和区别意义的形式来规范人的情志,从而达到“仁”这一最终教育目标的。《论语》中的“礼乐”思想极具现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色彩,能够给高校在现实中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带来相应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 《论语》 礼乐 当代价值
下载PDF
《毛诗序》之“风”义原始与承变
20
作者 郑舒蕾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0期50-55,95,共7页
“风”字起源甚古,是研读《毛诗序》的要旨之一。但“风”义繁芜含混,历来解说诗序之“风”冗杂聚讼,未有定论。通过对“风”义原始的考证以及研判“风化”“风刺”等相关概念的嬗变历程,体认“风”的内涵从自然乐律之义渐次演化为巫术... “风”字起源甚古,是研读《毛诗序》的要旨之一。但“风”义繁芜含混,历来解说诗序之“风”冗杂聚讼,未有定论。通过对“风”义原始的考证以及研判“风化”“风刺”等相关概念的嬗变历程,体认“风”的内涵从自然乐律之义渐次演化为巫术祭祀之助,最终融入政治教化体制的脉络,并明晰在礼崩乐坏的社会转型时期,“六义”之名成为“风”的一个更具感召力的新义项,丰富了诗学体系的内涵,其也奠定了影响后世千载的诗教传统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诗序》 教化 音乐 祭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