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2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Dilemma of Contemporary Liberal Theory of Moral Rights for Penalty Justification——Exemplified by the Right to Personal Liberty
1
作者 ZHANG Fengming LIU Zuoyong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24年第4期951-975,共25页
Contemporary liberal theory on moral rights argues that moral rights associated with personal liberty constitute a strong constraint on the boundaries of state power.Therefore,the core issue of the penalty justificati... Contemporary liberal theory on moral rights argues that moral rights associated with personal liberty constitute a strong constraint on the boundaries of state power.Therefore,the core issue of the penalty justification is not the purpose of the penalty,but the reason for the penalty to refrain from infringing on the moral rights of individuals.In order to justify the penal system,scholars have explored solutions such as limiting the content of rights,waiving rights,and finally rights forfeiture.However,the concept of rights forfeiture cannot be reasonably integrated into the framework of the liberal theory of moral rights.The failure of these attempts stems from the patchwork understanding of rights presupposed by the liberal theory of moral rights.There is another systematic way of understanding rights that offers a better justification.Individual rights are not an independent non-derivative moral justification,and both individual rights and the penal power of the state are only part of a specific(realistic or ideal)system of rules that collectively serve certain values.The real question of penalty justification is not why the punishment does not infringe on the moral rights of individuals,but whether the overal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including the penal system,are justifiable for all citizens,including the punish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ral rights penalty justification consent forfeiture DEPRIVATION
下载PDF
Moral property rights and harmonious society
2
作者 Xiang Hongqiao Liu Zhenghua 《Ecological Economy》 2007年第2期122-131,共10页
To build the harmonious society needs the effect of morality.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moral values.Moral values can be divided into proper ones and improper ones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social benefit is bigger tha... To build the harmonious society needs the effect of morality.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moral values.Moral values can be divided into proper ones and improper ones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social benefit is bigger than the social cost of the moral behavior.The former is helpful to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forma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while the latter is harmful to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 and ba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The proper and scientist moral values includ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iew on ecology,fair,just and win win view on morality,credibility,right view on rich and poor,right view on consumption and so on.To build the proper and scientific moral value,the more important way is building proper moral property rights institution by recognizing properly and constructing moral property rights besides legislation,setting up moral surroundings,valuing moral penetration,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etc.Harmonious society;Moral property rights;Moral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rmonious society moral property rights moral value
下载PDF
公序良俗在情人遗赠纠纷中的适用——基于私法与基本权利冲突理论的二元视角 被引量:4
3
作者 刘耀东 《交大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49,共11页
遗赠是否违背公序良俗应以遗赠本身为审查对象,而不能以遗赠以外之事实为断。同时,情人遗赠行为是否违背公序良俗,尤应考察当事人一方遗赠的动机是否是将性奉献与经济上的对待给付联结起来,抑或是存在其他更值得尊重的动机。但在私法视... 遗赠是否违背公序良俗应以遗赠本身为审查对象,而不能以遗赠以外之事实为断。同时,情人遗赠行为是否违背公序良俗,尤应考察当事人一方遗赠的动机是否是将性奉献与经济上的对待给付联结起来,抑或是存在其他更值得尊重的动机。但在私法视角下,情人遗赠的效力,总是呈现出完全有效或完全无效的形态。而在基本权利冲突与权衡的视角下,各基本权利相互较量各自在具体个案中的分量,此种权衡和较量之结果体现在法律行为效力上,即既非完全有效亦非完全无效,而是在两者间存在多种可能性,因而更能适应个案中的具体情况,也更具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序良俗 遗赠 基本权利 遗嘱自由
下载PDF
康德与人的尊严
4
作者 杨云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4,共10页
为人的尊严提供严肃的哲学辩护,是康德思想的核心关切。当代学者对康德的尊严观主要有两种解读:一是尊严作为某种绝对价值,体现为人类作为理性存在者所具有的自由能力,并构成了尊重人的权利的根据;二是尊严是一个关系性的概念,可理解为... 为人的尊严提供严肃的哲学辩护,是康德思想的核心关切。当代学者对康德的尊严观主要有两种解读:一是尊严作为某种绝对价值,体现为人类作为理性存在者所具有的自由能力,并构成了尊重人的权利的根据;二是尊严是一个关系性的概念,可理解为优越性或某物高于另一物的地位,但并不构成现代社会中平等人权的根据。这两类解读各有其利弊。解答争议的关键在于澄清何谓尊严的主体。通过对康德核心文本的分析,可以得出两大类道德意义上的尊严主体:一是理性存在者本身或道德人格本身,二是理性存在者的道德活动所展现的不同德性。两类尊严主体的根据在于自律这种纯粹实践理性能力。康德式双重尊严主体涵盖了两种尊严范式的基本特点:与道德人格相应的同等尊严,对应着绝对价值;与德性实现程度相应的不同尊严,体现了关系性的规定。基于道德人格的同等尊严,确立了不可剥夺的生而具有的自由法权,表明了基本尊严和法权的绝对性。当代少数学者消解尊严绝对性的尝试,实际上源于混淆了不同的尊严主体。康德的尊严观确立了平等尊重的底线,凸显了尊重权利与改善德性的价值,还能兼容诸多社会性价值要素,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尊严 道德人格 自律 法权
下载PDF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大学权利保障机制研究
5
作者 陈卓 吴欢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5-42,共8页
为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以制度建设助推高等教育现代化,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分别从法律权利、道德权利和习俗权利三个方面,深入分析我国大学权利保障问题。提出的破解策略为:需要明确新时代大学的“王牌”权利,以保障大学... 为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以制度建设助推高等教育现代化,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分别从法律权利、道德权利和习俗权利三个方面,深入分析我国大学权利保障问题。提出的破解策略为:需要明确新时代大学的“王牌”权利,以保障大学自治权;进一步明晰权利与权力、原则与规则之间的关系,以准确把握现代大学权利的实质;通过大学章程建设推动建立宪法选择规则,提升大学内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 法律权利 道德权利 习俗权利
下载PDF
论复杂社会视角下法律与道德的交错互补关系
6
作者 刘欣怡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5-39,共5页
哈贝马斯跳出以往观点的窠臼,提出了法律与道德交错互补的复杂关系,并在其著作《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的第三章中从规范和功能两个角度分别对复杂社会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进行讨论,从规范角度切入,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实际便可归结为主观... 哈贝马斯跳出以往观点的窠臼,提出了法律与道德交错互补的复杂关系,并在其著作《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的第三章中从规范和功能两个角度分别对复杂社会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进行讨论,从规范角度切入,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实际便可归结为主观权利究竟是什么。自然法与实证主义法学派在法律与道德关系上的分歧也集中反映在其对于主观权利的不同看法中。哈贝马斯批判分析了传统自然法以及法律实证主义的主观权利理论,并得出结论,主观权利所具有的仅仅是程序意义之上的普遍性,使得民主原则得以成为商谈原则的具体化,以承担民主商谈的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 道德 主观权利 复杂社会 哈贝马斯
下载PDF
美国堕胎争论的伦理反思
7
作者 崔任中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22,共5页
2022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罗伊案中确立的堕胎判例,这立即在美国引发了激烈的法律和伦理争论。探讨了此裁决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法律变迁,强调了堕胎争议中自主权与生命权的核心冲突。指出尽管自由主义社会倾向于强调个体选择的权利,... 2022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罗伊案中确立的堕胎判例,这立即在美国引发了激烈的法律和伦理争论。探讨了此裁决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法律变迁,强调了堕胎争议中自主权与生命权的核心冲突。指出尽管自由主义社会倾向于强调个体选择的权利,但堕胎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并未因此得到解决。各方除了继续产出精致缜密的修辞,似乎没有取得大的成效和共识。这种以个体为中心的道德观念可能导致社会对重要伦理问题的深入讨论和共识形成上的缺失。因此,呼吁更多关注于如何通过群体叙事和文化价值来塑造和理解堕胎的道德语言,以促进更广泛的公共道德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堕胎 自治 权利 群体叙事 道德视景
下载PDF
个人破产失权与复权制度的考察与完善——以深圳立法实践为切入点
8
作者 杨翠琪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0-64,共5页
深圳出台的个人破产条例作为地方性立法先行先试的探索,难免会存在各种不尽之处。从法律文本规定的角度考察其中的失权与复权制度,存在规则体系化程度不够、解除权理解分歧、救济途径缺失等问题;从实效角度考察,存在引发法律冲突的可能... 深圳出台的个人破产条例作为地方性立法先行先试的探索,难免会存在各种不尽之处。从法律文本规定的角度考察其中的失权与复权制度,存在规则体系化程度不够、解除权理解分歧、救济途径缺失等问题;从实效角度考察,存在引发法律冲突的可能性、权利的限制宽严失衡、地方立法实际效果外溢、诱发道德风险等问题。只有妥善、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为下一步立法的全国性铺开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破产 失权 复权 解除权 道德风险
下载PDF
人权的道德性
9
作者 张伟(译) 刘思源(译) 《人权法学》 2024年第2期1-43,151,152,共45页
《世界人权宣言》体现了一种特殊的道德属性:人权的道德性。文章将探讨几个有关道德的问题,其中最首要的基本问题是:在人权的道德性存在的前提下,其应当以何种理由被接受而非拒绝。文章将对道德平等权和道德自由权两类人权进行详细解释... 《世界人权宣言》体现了一种特殊的道德属性:人权的道德性。文章将探讨几个有关道德的问题,其中最首要的基本问题是:在人权的道德性存在的前提下,其应当以何种理由被接受而非拒绝。文章将对道德平等权和道德自由权两类人权进行详细解释,进而探究其对堕胎和同性婚姻这两项人权争议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道德 堕胎 同性婚姻
下载PDF
我国职场欺凌的法律认定与规制模式选择
10
作者 宋毅 《山东工会论坛》 2024年第1期55-65,共11页
职场欺凌不仅损害劳动者的身心健康,还会降低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其本质是对劳动者人格权的侵犯。在我国,职场欺凌话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但规制职场欺凌的具体法律制度却处于缺位状态。《民法典》与《劳动合同法》的部分规定可以规制... 职场欺凌不仅损害劳动者的身心健康,还会降低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其本质是对劳动者人格权的侵犯。在我国,职场欺凌话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但规制职场欺凌的具体法律制度却处于缺位状态。《民法典》与《劳动合同法》的部分规定可以规制职场欺凌,但相关条文较为模糊,尚需进一步明确与细化。要解决职场欺凌问题,首先要明确职场欺凌的侵权行为性质,再对用人单位消除职场欺凌的义务进行详细规定,同时通过立法设置多主体联合的预防机制,共同作用消除职场欺凌。本文参考域外民法与行政法相结合的职场欺凌规制模式,尝试为我国建立相关制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场欺凌 劳动者 人格权 侵权行为 精神损害赔偿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善喻的双重诠释性
11
作者 杨朝 伏佳佳 《阴山学刊》 2024年第3期70-76,94,共8页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极为复杂。善,既涉及道德指向也涉及幸福指向,且与正义、权利等理念有着多重的交织。就个体而言,美德是公民之善的核心;就共同体而言,正义是社会(城邦)之善的核心。善本身是社会行动的目的,同时是最高的善——幸福...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极为复杂。善,既涉及道德指向也涉及幸福指向,且与正义、权利等理念有着多重的交织。就个体而言,美德是公民之善的核心;就共同体而言,正义是社会(城邦)之善的核心。善本身是社会行动的目的,同时是最高的善——幸福的原因。在现代社会,何者可称得上至善?亚里士多德善喻的双重诠释性,不仅体现为目的论与道义论的二重意蕴,也体现在物质与精神、个体与共同体、福业与德性的二维论分。正是这种双重性启发了现代至善观的批判与反思,从而为现代社会的价值整合赋予一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善喻 道德 幸福 正义 权利 双重诠释性
下载PDF
中国农村信贷担保制度下农地经营权“抵押无用论”的再检视
12
作者 王珏 周玉琴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4-96,共13页
以中国农村信贷担保制度扩容为背景解读农地经营权克服事前信息不对称与缓释事后道德风险的机制与效用。文章采用2004—2019年某农村商业银行发放给72649个借款人的161020条涉农信贷数据,从信用风险与违约策略两个角度检验中国农地经营... 以中国农村信贷担保制度扩容为背景解读农地经营权克服事前信息不对称与缓释事后道德风险的机制与效用。文章采用2004—2019年某农村商业银行发放给72649个借款人的161020条涉农信贷数据,从信用风险与违约策略两个角度检验中国农地经营权的担保效用。研究表明:事前,资产弱流动性及债权难以得到强保护的欠发达信贷市场特征削弱了事前风险理论的强假设,不足以支撑农地经营权发挥信号传递机制,无法普遍降低风险定价。机制分析表明:农地经营权抵押彰显的事后激励约束效用虽不及信用互保与强流动性资产,但优于无担保或弱流动性资产。农地经营权“抵押无用论”有失偏颇,有必要提升担保物权向债权转化后的执行力,改善农地经营权发挥事前筛选机制的制度环境,助推中国农村信贷市场风险管理由风险控制向风险识别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经营权 信息不对称 道德风险 担保制度
下载PDF
新中国法与自由关系研究七十年述评
13
作者 刘纪伟 《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8-22,共15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法与自由关系的讨论经历了扬弃、进一步反思和精细化阶段,逐步走向科学化。在概念和关系问题上,与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分类相关,自由概念可以区分为作为“人的解放”的自由、作为“权利”的自由和作为“自由权”的自...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法与自由关系的讨论经历了扬弃、进一步反思和精细化阶段,逐步走向科学化。在概念和关系问题上,与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分类相关,自由概念可以区分为作为“人的解放”的自由、作为“权利”的自由和作为“自由权”的自由,法律与不同的自由表现为不同的关系。在合理性和位阶问题上,三者都有置于最高价值的合理性;但只有作为“自由权”的自由,即外在的行为自由,在某种意义上才可能与其他价值同等重要。正是在概念问题上向“外在的行为自由”的转向,我国在21世纪开启了对法律限制自由的原则与限度的讨论。外在的行为自由又可以分为无序的、需要规制的自由以及优良的、值得追求的自由,对两种不同概念的使用实际上推动了“法律限制自由”和“法律保障自由”哪一个是主要关系的讨论。而对自由限度的讨论仍然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及新挑战的不断涌现而成为法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与自由 外在的行为自由 权利 法律家长主义 法律道德主义
下载PDF
论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精神损害赔偿
14
作者 康钧 《陇东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69-73,共5页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已初步构建,但关涉个人信息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亟待解决。个人信息权益的人格权属性,赋予其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根基与实践需求,《民法典》与《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个人信息侵权救济作出规定,但结合司法实践发现个...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已初步构建,但关涉个人信息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亟待解决。个人信息权益的人格权属性,赋予其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根基与实践需求,《民法典》与《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个人信息侵权救济作出规定,但结合司法实践发现个人信息精神损害赔偿存在归责原则不明、适用标准严苛和赔偿数额的自由裁量权失范等问题。以故,在明确个人信息权益的人格权属性与财产权属性的基础上,确定个人信息精神损害适用《个人信息保护法》69条的法律适用、放宽现行精神损害赔偿认定标准、采用限定赔偿数额区间和动态系统论考察赔偿因素的方式优化赔偿数额规则,以期更好地构建个人信息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信息侵权 个人信息权益 精神损害赔偿 《个人信息保护法》
下载PDF
权利视角下的旅游权利主体探究——兼与国内若干学者商榷 被引量:8
15
作者 庄晓平 朱竑 《旅游学刊》 CSSCI 2013年第5期116-122,共7页
权利是一个复杂的话语,从权利概念的发展来看,单纯强调权利的道德属性或是法律属性都会使权利陷入无法解决的困境。因为法律权利不能自证其身,它必须得到道德原理的支持,而道德权利脱离了法律的保护,将沦为被人任意诠释和篡改的文字。... 权利是一个复杂的话语,从权利概念的发展来看,单纯强调权利的道德属性或是法律属性都会使权利陷入无法解决的困境。因为法律权利不能自证其身,它必须得到道德原理的支持,而道德权利脱离了法律的保护,将沦为被人任意诠释和篡改的文字。旅游权利也具有此属性。因此,在解读旅游权利道德属性和法律属性的基础上,来探究旅游权利的内涵与主体是非常必要的。基于目前国内对旅游权利的理解存在的局限———将之窄化为"旅游者权利",而这与旅游权利的属性是背道而驰的。旅游权利不仅指旅游者的权利,还包括了旅游企业及当地居民的权利。尤其对处于被忽视状态的当地居民的权利,唯有正视且关注它,才能真正实现旅游权利的道德属性与法律属性的完美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利 道德权利 法律权利 旅游权利 权利主体
下载PDF
民法学上权利客体与权利对象的区分及其意义 被引量:50
16
作者 刘德良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3,160,共13页
主流观点直接将哲学上的"客体"移植于法学领域,不区分"权利客体"与"权利对象",认为权利的客体是物、行为、信息等具体对象。该观点既导致了对人们作品及其权利性质的争论,更难以为个人信息商业价值与&qu... 主流观点直接将哲学上的"客体"移植于法学领域,不区分"权利客体"与"权利对象",认为权利的客体是物、行为、信息等具体对象。该观点既导致了对人们作品及其权利性质的争论,更难以为个人信息商业价值与"特殊物"的法律保护提供自洽的理论解释,最终使得人格权与财产权区分理论陷入困境。在法学上,应该区分权利客体与权利对象:前者是一个抽象的范畴,是指体现在各种权利对象上的人格利益或财产利益;后者是一个相对具体的范畴,包括物、行为、信息等承载各种财产利益或人格利益的载体。由于同一个对象上可以同时体现财产利益和人格利益,因此,可以同时给予人格权和财产权双重权利保护。这样,既可以顺畅地解释作品及其权利性质问题,也可以为个人信息商业价值和特殊物的法律保护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又坚守了人格权和财产权区分的基本理论,还可以据此科学地划分民事权利体系。此值我国民法典起草之际,区分权利客体与权利对象有助于民法典体系的构建,也可以为知识产权等信息财产纳入到民法典中提供体系化的理论依据,从而为中国特色的民法典体系构建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权利体 权利对象 人格权 财产权 区分
下载PDF
论著作权法对“创作者特权”的确认与限制——以“鬼吹灯”案中的作者续写权利主张为切入点 被引量:7
17
作者 谢晴川 何天翔 《交大法学》 CSSCI 2020年第4期53-69,共17页
“创作自由”与“创作者的自由”是一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著作权法》对于这两类自由采取了不同的确认方式,不宜仅基于“创作自由”的话语扩张“创作者特权”,乃至将其主张为著作权法上的专有权利。“鬼吹灯”同人作品案中被控侵权人主... “创作自由”与“创作者的自由”是一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著作权法》对于这两类自由采取了不同的确认方式,不宜仅基于“创作自由”的话语扩张“创作者特权”,乃至将其主张为著作权法上的专有权利。“鬼吹灯”同人作品案中被控侵权人主张的“系列故事续写权”实为一种积极权利,不同于一审判决和既有研究中确认的消极权利,因而违背了《著作权法》第1条和第10条中对于“创作者特权”及其专有权利化主张的限制。该类主张的背景是两大法系中作品观融合导致了对于作者权益的挤压,作者权理念在法律实践中出现了反弹。从现代社会中创新的复合属性、版权利益分配格局的自发形成、我国社会中通行的权利观念等角度出发,应当坚守《著作权法》对于创作者自由的既有确认与限制机制。民法典对于一般人格权的保护则能够提供外部的制度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著作权法 作者权 创作自由 著作人身权 一般人格权
下载PDF
道德权利如何为正当的权利体系奠基 被引量:4
18
作者 方兴 田海平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3-108,共6页
让法律权利趋向道德权利的正当性,并以此明确权利的道德性,是建构具有普遍伦理本质的权利体系的基础环节。道德权利没有使人走向道德善的功能,却是禁止道德恶产生的工具,因为它是人们追求利益的自由,是社会平等的前提和公权力的界限。... 让法律权利趋向道德权利的正当性,并以此明确权利的道德性,是建构具有普遍伦理本质的权利体系的基础环节。道德权利没有使人走向道德善的功能,却是禁止道德恶产生的工具,因为它是人们追求利益的自由,是社会平等的前提和公权力的界限。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是异质性的存在,两者应当保持界限。道德权利对法律权利的价值范导以及它与法律权利的互释及其相对界划,使其发挥着为具有伦理普遍性的权利体系奠基的功能。在当今中国,道德权利的现实语境应为平等保护弱势群体的私权,此之为一种公共秩序意义上的正当,即一种人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权利 普遍伦理本质 现实语境
下载PDF
网络环境下版权人精神权利合理使用制度探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小平 肖少启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7-71,140,共6页
合理使用制度在版权法中的适用旨在保障作品用户接近作品的需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对作者的精神权利予以限制成为必要。实践证明,合理使用模式具有更加合理的基础。然而,国内外关于合理使用之标准的认定在理论上存在分歧。理性的精神... 合理使用制度在版权法中的适用旨在保障作品用户接近作品的需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对作者的精神权利予以限制成为必要。实践证明,合理使用模式具有更加合理的基础。然而,国内外关于合理使用之标准的认定在理论上存在分歧。理性的精神权利合理使用标准应包括目的、性质、程度及影响四个要素,它们是精神权利保护与限制的宏观指导原则,也正是版权法对技术发展所带来挑战的理论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版权法 精神权利 合理使用 标准
下载PDF
著作权质押的困境和出路 被引量:12
20
作者 谢黎伟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6-63,共8页
著作权质押对于激励作品创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著作权质押存在权利冲突和规范缺失的问题,其根源在于缺乏对精神权利的限制以及对著作权质押法律定位的困扰,因此需要适当弱化精神权利,建立精神权利许可使用的新模式,同时以抵押的观念... 著作权质押对于激励作品创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著作权质押存在权利冲突和规范缺失的问题,其根源在于缺乏对精神权利的限制以及对著作权质押法律定位的困扰,因此需要适当弱化精神权利,建立精神权利许可使用的新模式,同时以抵押的观念改造著作权质押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关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著作权质押 精神权利 浮动质押 许可使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