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dimensional morphological and fluorescent imaging of zebrafish with a continuous-rotational light-sheet microscope
1
作者 Dongmin Zhang Guang Yang +3 位作者 Yao Tan Chong Chen Jie Zhang Hui Li 《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4年第2期59-66,共8页
Light-sheet fluorescence microscopy(LSFM)has been widely used to image the three-dimensional(3D)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various millimeter-size bio-specimen such as zebrafish.However,the sample adsorption and scat... Light-sheet fluorescence microscopy(LSFM)has been widely used to image the three-dimensional(3D)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various millimeter-size bio-specimen such as zebrafish.However,the sample adsorption and scattering cause shading of the light-sheet illumination,preventing the even 3D image of thick samples.Herein,we report a continuous-rotational light-sheet microscope(CR-LSM)that enables simultaneous 3D bright-field and fluorescence imaging.With a high-accuracy rotational stage,CR-LSM records the outline projections and the fluorescent images of the sample at multiple rotation angles.Then,3D morphology and fluorescent structure were reconstructed with a developed algorithm.Using CR-LSM,zebrafish’s whole-fish contour and blood vessel structures were obtained simultane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sheet microscope zebrafish blood vessels MORPHOLOGY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prognosis of different types of microvessels in 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被引量:1
2
作者 Hai-Bo Wang Yi Qin Jin-Yi Ya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1年第25期7381-7390,共10页
BACKGROUND At present,there is controversy on the role of microvessel density(MVD)in tumors as a prognostic indicator of 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BTCC).However,the MVD in tumors is simply classified based o... BACKGROUND At present,there is controversy on the role of microvessel density(MVD)in tumors as a prognostic indicator of 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BTCC).However,the MVD in tumors is simply classified based on the expression of several different vascular markers,which has not been related to analytical research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BTCC.AIM To explore the classification of blood vessels in tumors and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VD and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BTCC.METHODS The tissue mass was detected by tissue microarray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with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CD31,CD34,CD105,and vascular smooth muscle actin to investigate the MVD in BTCC.The measurement data are expressed as the mean±SD.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 analyzed by the t-test,the counting data were analyzed byχ2 test.The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 was estimated by the product-limit method.The log-rank time-series test was employed to compare the tumor-free survival curves.RESULTS The MVD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thological grade,invasive depth,and prognosis of BTCC.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grade I and grade II,grade II and grade III,superficial and invasive type,and the tumor-free survival group and the recurrence or metastasis group(P<0.01).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undifferentiated MVD wa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patient survival time.An inverse correlation between undifferentiated tumor MVD and differentiated tumor MVD in BTCC was also shown.CONCLUSI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blood vessels in BTCC could act as an important prognostic indicator and may also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Microvessel densit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lood vessels PROGNOSIS
下载PDF
基于“任主胞宫”理论探讨针灸治疗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临床疗效
3
作者 汪秀梅 孙飒 +3 位作者 张秀红 袁红丽 刘欢 周钰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1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究基于“任主胞宫”理论针灸治疗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患者80例,根据患者意愿纳入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常规服用拜耳戊酸雌二醇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任... 目的:探究基于“任主胞宫”理论针灸治疗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患者80例,根据患者意愿纳入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常规服用拜耳戊酸雌二醇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任主胞宫”理论针灸治疗,评估治疗后两组子宫内膜厚度、A型子宫内膜形态占比、子宫内膜血流微循环[子宫内膜下血流搏动指数(PI)与阻力指数(RI)]、雌激素含量[黄体期雌激素(E2)、孕酮(P)和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等性激素]及1年内妊娠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型子宫内膜形态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PI与R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PI与R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E2、P与LH水平高于对照组,而FS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年内妊娠率50.00%,对照组为2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任主胞宫”理论针灸可提升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促进子宫内膜生长,并可改善患者子宫内膜内血流微循环及生殖相关激素水平,提高1年内妊娠率,可优化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主胞宫 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 子宫内膜厚度 A型子宫内膜形态 子宫内膜内血流微循环 雌激素 妊娠
下载PDF
术前CT评价壁外血管侵犯情况对胃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4
作者 何佳颖 韩东明 《精准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CT评价壁外血管侵犯情况对胃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进行CT检查并评价患者壁外血管侵犯情况,术后随访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采用K-... 目的探讨术前CT评价壁外血管侵犯情况对胃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进行CT检查并评价患者壁外血管侵犯情况,术后随访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采用K-M曲线及Log-rank检验分析壁外血管侵犯情况与患者OS、DFS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OS和DFS的影响因素。结果肿瘤直径≥5 cm、TNMⅢ期胃癌患者术前CT评价壁外血管侵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5 cm、TNMⅠ~Ⅱ期胃癌患者(χ^(2)=7.745、7.011,P<0.05);与术前CT评价壁外血管未侵犯的胃癌患者比较,壁外血管侵犯的胃癌患者DFS和OS均明显缩短(χ^(2)=6.245、5.388,P<0.05);壁外血管侵犯、TNM分期是胃癌患者DFS的影响因素,壁外血管侵犯、肿瘤直径、TNM分期是胃癌患者OS的影响因素。结论术前CT评价壁外血管侵犯情况对胃癌患者预后评估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肿瘤浸润 血管 病理状态 体征和症状 比例危险度模型 影响因素分析 预后
下载PDF
回旋支急性闭塞心电图表现及相关临床表现和病变血管特点
5
作者 文传辉 刘阳贵 +2 位作者 李北方 刘飞 李勇 《广州医药》 2024年第3期279-283,共5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回旋支急性闭塞的心电图表现及相关临床表现和病变血管特点。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3年6月在鹤壁市人民医院诊治的回旋支闭塞引起急性心肌梗死46例,检测与调查患者的心电图表现、相关临床表现、病变血管特点,随访患者的... 目的探讨与分析回旋支急性闭塞的心电图表现及相关临床表现和病变血管特点。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3年6月在鹤壁市人民医院诊治的回旋支闭塞引起急性心肌梗死46例,检测与调查患者的心电图表现、相关临床表现、病变血管特点,随访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在46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判断为近中段闭塞23例(近中段组),远段闭塞23例(远段组)。近中段组与远段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中段组的心电图特征中的ST V1~V3压低、STⅡ、Ⅲ、aVF抬高、STⅡ、Ⅲ、aVF压低、TV2>TV5、STⅠ~aVL压低、STⅠ~aVL抬高、ST V7~V9抬高等占比分别为60.87%、47.83%、8.70%、43.48%、69.57%、17.39%、60.87%,远段组的占比分别为4.35%、82.61%、0%、17.39%、30.43%、8.70%、60.87%;近中段组与远段组心电图表现有相似处及各自特征。所有患者随访至2023年8月1日,近中段组与远段组的平均随访时间为(32.69±4.20)个月与(32.92±3.28)个月,近中段组与远段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心电图对近中段回旋支急性闭塞患者的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793(95%CI:0.678~0.914,P=0.000),灵敏度为78.22%,特异度为81.91%。结论心电图在急性梗死患者的应用能辅助判定梗死相关动脉回旋支状况,可辅助判断患者的梗死部位,对患者的预后评估也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回旋支急性闭塞 急性心肌梗死 病变血管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angiosuppressive activity of Pleurotus florida on developing chick embryo using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 assay
6
作者 Zacarias RC Kalaw SP De Leon AM 《Studies in Fungi》 2021年第1期334-341,共8页
Angiogenesis is the proliferation of new blood vessels that enable the normal embryonic development and may also induce growth of numerous pathologies like tumor growth and cancer metastasis.The assays were used for b... Angiogenesis is the proliferation of new blood vessels that enable the normal embryonic development and may also induce growth of numerous pathologies like tumor growth and cancer metastasis.The assays were used for both pro and anti-angiogenic agents.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angiosuppressive activity of Pleurotus florida on the developing chick embryo using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assay and used destructive sampling into four different treatment concentrations and a control.The result revealed a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blood vessels branch points formed after 24,48,and 72 hours at higher treatment concentrations(0.50%and 1%).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24 hours and 48 hours of exposure to various concentrations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Nevertheless,after 72 hours of exposure,the mean blood vessel branch points formed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treatment means between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P.florida(1%)and the control treatment(sterile water).In terms of the percentage of angiosuppressive activity of P.florida with the greatest angiogenic effect,which was the 1%P.florida treatment concentration possesses 35.69%and 36.85%angiosuppressive rate after 48 and 72 hours of exposure respectively.Thus,this study showed that P.florida lyophilized hot water extract exhibits angiosuppressive activity on the developing chick embryo using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 assay and is concentration and time exposure depend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GENESIS blood vessels destructive sampling embryonic development PATHOLOGIES
下载PDF
鼻咽癌内镜窄带成像特征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郑云霞 周小军 林葆睿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23年第3期210-213,229,共5页
目的 观察鼻咽癌内镜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 NBI)特征。方法 83例鼻咽肿物患者,采用电子鼻咽喉镜及NBI检查,记录NBI模式下鼻咽病变血管颜色、数量及形态特征并进行评分,所有病例同时行鼻咽活检。比较分析鼻咽癌及鼻咽炎两组病例... 目的 观察鼻咽癌内镜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 NBI)特征。方法 83例鼻咽肿物患者,采用电子鼻咽喉镜及NBI检查,记录NBI模式下鼻咽病变血管颜色、数量及形态特征并进行评分,所有病例同时行鼻咽活检。比较分析鼻咽癌及鼻咽炎两组病例NBI特征及评分。结果 确诊鼻咽癌34例,慢性鼻咽炎49例。鼻咽癌患者电子镜下鼻咽NBI特征表现为血管颜色以墨绿色及棕褐色为主(79.4%),血管密集融合(47.1%),血管扭曲,血管边界模糊(44.1%),与鼻咽炎组比较,统计学意义非常明显(P<0.01)。NBI评分8分及以上可临床诊断为鼻咽癌。结论 鼻咽癌具有特定的NBI特征,可作为鼻咽癌临床内镜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内镜窄带成像 血管形态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上虚则眩”理论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范炳华 李伟 +5 位作者 林咸明 谢远军 吴国英 王鹏 徐泉珍 谷海洋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10期2211-2213,共3页
目的:为探讨"上虚则眩"理论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拟证实与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符合"上虚"(椎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8~85岁,平均年龄50.73岁;病程2周~10... 目的:为探讨"上虚则眩"理论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拟证实与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符合"上虚"(椎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8~85岁,平均年龄50.73岁;病程2周~10年以上。先作TCD检测证实属椎动脉系供血不足性眩晕,再作3D-CTA检查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变化,分析"上虚则眩"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结果:60例120支椎-基底动脉中,经TCD检测有椎动脉血流速改变86支,占71.7%;基底动脉血流速改变82支,占68.3%;小脑后下动脉血流速改变60支,占50.0%。3D—CTA检查有V1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71支,占59.2%;V2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37支,占30.8%;V3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28支,占23.3%;V4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102支,占85.0%。结论:椎—基底动脉形态学病理改变→血流速改变→椎动脉系供血不足→小脑缺血是引起眩晕的病理"轴"。椎—基底动脉形态学病理改变是椎动脉系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理机制,与中医"上虚则眩"理论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虚则眩” 椎-基底动脉 血管形态病理学 血流速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的病理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芳龄 张葆樽 +2 位作者 田玉旺 邢惠清 王冬嫣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93-195,共3页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病理变化。  方法 将 6例SAH死亡病例 ,与同期同年龄段 2 0例癌症及 40例脑出血作对照 ,着重对脑内外动脉进行病理观察及形态定量分析。  结果  1 病理检查发现 ,被凝血块包埋的动...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病理变化。  方法 将 6例SAH死亡病例 ,与同期同年龄段 2 0例癌症及 40例脑出血作对照 ,着重对脑内外动脉进行病理观察及形态定量分析。  结果  1 病理检查发现 ,被凝血块包埋的动脉有内膜肿胀 ,内膜下基质增多 ,内弹力板多皱折 ,平滑肌细胞变性 ,肌细胞或肌层坏死等改变。 2 SAH组与对照组、脑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 ,脑内外动脉的管腔变小、管壁增厚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 ,而SAH组与脑出血组比较 ,仅被凝血块包埋的小动脉管腔明显减小 ,管壁明显增厚 (P <0 0 1 )。  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SAH后 ,被蛛网膜下腔凝血块包埋的脑动脉发生较明显的血管痉挛 ,痉挛血管既有收缩性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理学 脑血管
下载PDF
眼底血管病理学改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蒋鹏飞 李翔 +1 位作者 彭清华 陈向东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3-397,共5页
眼底血管是活体能唯一观察到的人体终末血管,许多疾病在眼底血管有病理改变,通过这些病理改变的研究,可以实现利用眼底血管改变诊断疾病,本文总结了眼底血管的部分常见病理学改变,以及引起这些改变的常见疾病,希望可以将部分疾病与眼底... 眼底血管是活体能唯一观察到的人体终末血管,许多疾病在眼底血管有病理改变,通过这些病理改变的研究,可以实现利用眼底血管改变诊断疾病,本文总结了眼底血管的部分常见病理学改变,以及引起这些改变的常见疾病,希望可以将部分疾病与眼底血管改变对应起来,以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血管 诊断 病理学 视网膜血管
下载PDF
海水浸泡兔股动脉火器伤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鹏 赖西南 +4 位作者 彭学良 刘晋才 吴国萍 张良潮 王丽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73-376,共4页
目的 观察兔股动脉火器伤合并海水浸泡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方法 将大白兔 3 0只随机均分为单一致伤组、海水浸泡 3 0min组和海水浸泡 60min组 ,用钢珠弹致伤兔单侧股动脉后 ,将海水浸泡组动物置于海水中浸泡 3 0min或60min ,单一致伤... 目的 观察兔股动脉火器伤合并海水浸泡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方法 将大白兔 3 0只随机均分为单一致伤组、海水浸泡 3 0min组和海水浸泡 60min组 ,用钢珠弹致伤兔单侧股动脉后 ,将海水浸泡组动物置于海水中浸泡 3 0min或60min ,单一致伤组动物不浸泡 ,于伤后 2、4、6、8、12h取弹着点中心两端股动脉 ,做光镜、电镜观察。结果 动脉损伤类型主要为完全断裂伤和挫伤。完全断裂伤的动脉分为原发伤道区、挫伤区和震荡区。与单一致伤组相比 ,海水浸泡组的原发伤道区和挫伤区的血管壁显著肿胀 ,以中膜外 2 3为甚 ,肌浆内空泡样结构常见 ,内皮细胞之间纵行皱褶紊乱、变平。浸泡 3 0min组与 60min组之间病变程度无明显差异。 3组中动脉挫伤和完全断裂伤的震荡区的病理表现类似。结论 兔股动脉完全断裂伤合并海水浸泡时 ,其原发伤道区和挫伤区的细胞、细胞间隙显著肿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火器伤 海水浸泡 病理学 合并症
下载PDF
乳腺疾病的动态增强MRI与微血管密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周丽娟 陆之安 +3 位作者 沈钧康 钱铭辉 吴浩荣 吴明霞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 研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动态增强MRI特征 ,并探讨动态强化特征与微血管密度 (MVD)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 5 7例乳腺疾病患者行动态增强MRI。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微血管计数。比较良恶性病变的最大强化率... 目的 研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动态增强MRI特征 ,并探讨动态强化特征与微血管密度 (MVD)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 5 7例乳腺疾病患者行动态增强MRI。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微血管计数。比较良恶性病变的最大强化率、信号强度达峰值时间、最大相对强化速率、信号强度 时间曲线 (SI Time曲线 )类型及MVD ,并进一步分析动态强化参数及SI Time曲线类型与MVD的关系。结果  5 7例共计 6 1个病灶 ,恶性33个 ,良性 2 8个。良恶性病变的动态强化参数、SI Time曲线类型及MVD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恶性病变多呈早期快速显著强化 ,良性病变多呈延迟缓慢强化或不强化。恶性病变微血管丰富 ,良性病变微血管稀少。动态强化参数及SI Time曲线类型与MVD及其分级显著相关 (P <0 .0 5 ) ;“周边强化征”与病灶周边微血管丰富、中央微血管稀少有关。结论 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动态增强MRI特征与MVD及其分布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病变 磁共振成像检查 动态增强扫描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颌面部爆炸伤区血管的病理变化及其早期吻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史文进 李慧增 +3 位作者 孙远 杨军 柳凤轩 闫晓初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8-380,共3页
目的 探讨颌面部爆炸伤区血管的组织学改变与早期血管吻合的关系。方法 将犬随机分成A(即时 )组、B(72h)组 ,采用KTY 0 4型雷管置于犬面颊部引爆炸伤 ,造成软组织洞穿性缺损。分别切取两组颌面部爆炸伤区距创缘不同距离处的血管标本... 目的 探讨颌面部爆炸伤区血管的组织学改变与早期血管吻合的关系。方法 将犬随机分成A(即时 )组、B(72h)组 ,采用KTY 0 4型雷管置于犬面颊部引爆炸伤 ,造成软组织洞穿性缺损。分别切取两组颌面部爆炸伤区距创缘不同距离处的血管标本行光镜观察 ,并且行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 ,术后 1周至 3月取各血管吻合口处组织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 A组距创缘 3cm处的血管内皮细胞大部分脱落 ,动脉内弹力膜大部分消失 ;5例血管吻合皮瓣移植均失败。B组距创缘 3cm处血管内膜较完整 ,内皮细胞基本恢复正常 ,内弹力膜部分恢复 ;15例血管吻合皮瓣移植成功 12例。结论 颌面部爆炸伤后 3d ,伤区外 3cm血管基本恢复正常 ,此时行血管吻合游离皮瓣移植有其病理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爆炸伤 血管 病理学 吻合 皮瓣
下载PDF
孤立性肺结节与支气管及血管关系的CT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干辉 陈振松 +4 位作者 万仁平 黄伟 孟志华 石广兴 雷淑妃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9期23-26,F0003,共5页
目的研究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与支气管及血管的关系及病理基础,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提高对SPN定性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84例SPN均经手术、病理组织学或临床随访证实,其中恶性结节组56例,良性结节28例。采用多层... 目的研究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与支气管及血管的关系及病理基础,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提高对SPN定性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84例SPN均经手术、病理组织学或临床随访证实,其中恶性结节组56例,良性结节28例。采用多层螺旋CT行层厚为10mm轴位扫描及层厚分别为0.75mm及2.0mm螺旋靶扫描,并分别采用骨算法及标准算法重建。所得原始数据经后处理,重点显示SPN中相关的支气管及血管关系及其类型。并与手术病理组织学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螺旋靶扫描结合各种工作站图像后处理方法,能极好地显示SPN与相关支气管及血管的关系及结构特征。84例SPN中与支气管有关系的80例,其中恶性结节54例,良性结节26例,Ⅰ型、Ⅱ型、Ⅲ及Ⅴ型在良、恶性结节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Ⅳ型在良、恶性结节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显示与支气管有关系的4例(其中良、恶性结节各2例)。84例SPN与血管有关系的84例,其中恶性结节56例,表现为Ⅰ型或Ⅱ型关系在良、恶性结节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现为Ⅲ型或Ⅳ型关系在良、恶性结节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薄层靶螺旋扫描及动态多层扫描结合多种后处理方法能清晰显示SPN与支气管及血管关系及分型;不同类型关系可反映不同性质结节;三者关系对SPN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支气管 血管 病理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生物血管异种移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武欣 谷涌泉 +8 位作者 张建 陈兵 齐立行 郭连瑞 李建新 李学锋 罗涛 崔世军 汪忠镐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为了寻求一种新的小口径血管代用品,建立异种移植的动物实验模型,以观察异种移植物的安全性、可靠性、通畅性及组织学改变。方法共采用17只杂种雌性犬,实验组10只,植入经环氧化物处理的猪血管移植物;对照组7只,植入人造血管。手术... 目的为了寻求一种新的小口径血管代用品,建立异种移植的动物实验模型,以观察异种移植物的安全性、可靠性、通畅性及组织学改变。方法共采用17只杂种雌性犬,实验组10只,植入经环氧化物处理的猪血管移植物;对照组7只,植入人造血管。手术方法为右侧股动静脉瘘。术后通过超声和血管造影方法来观察移植血管的通畅性,并在术后3月将移植物取出,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移植前后移植物的组织学改变。结果术后第一周、二周行Doppler超声检查结果,两组动静脉瘘均通畅,2周内血管通畅率为100%。术后3个月动脉造影检查后,生物血管组(PG)通畅5只,通畅率62.5%,e-PTFE组通畅4只,通畅率66.7%。两组数据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月对移植物取材,进行光镜及扫描电镜病理学检查,通畅的生物血管吻合口无狭窄,吻合部位有新的内膜覆盖,周围组织无钙化,有新生的内皮细胞覆盖。结论经环氧化物处理的猪的血管移植物(PG)生物血管作为异种移植物,生物相容性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种移植 生物血管材料 小口径 病理学
下载PDF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6
作者 潘奇 刘建民 +1 位作者 许奕 黄清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9期681-683,共3页
起源于颈内动脉床突段前壁的血泡样动脉瘤非常罕见,有其独有的特征及治疗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年与之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合研究了血泡样动脉瘤的形态学、病理学特征、发病原因及治疗策略。关于血泡样动脉的治疗,不同时期选择适合的... 起源于颈内动脉床突段前壁的血泡样动脉瘤非常罕见,有其独有的特征及治疗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年与之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合研究了血泡样动脉瘤的形态学、病理学特征、发病原因及治疗策略。关于血泡样动脉的治疗,不同时期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前壁 床突段 血泡样动脉瘤 形态学 病理学 病因 治疗策略
下载PDF
大鼠断肢保存方法与血管组织病理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吕青 周明武 +4 位作者 郑喜灿 幸超峰 温小梅 周春莲 孙志艳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年第9期9-10,共2页
目的 观察断肢不同保存方法与断肢血管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用成年标准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Ⅰ组:干燥实验组;Ⅱ组:75%乙醇实验组;Ⅲ组:生理盐水实验组。每组又根据实验条件的不同分为3个实验小组,每组5只。各组... 目的 观察断肢不同保存方法与断肢血管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用成年标准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Ⅰ组:干燥实验组;Ⅱ组:75%乙醇实验组;Ⅲ组:生理盐水实验组。每组又根据实验条件的不同分为3个实验小组,每组5只。各组动物根据正交设计安排实验。结论 实验证实了(1)断肢保存的最佳方法是干燥、低温(0~4℃)、12h以内;(2)用生理盐水、0~4℃,36h的条件保存断肢与干燥、低温(0~4℃)、12h的条件能获得同样的保存效果,且不造成断肢血管明显的病理改变;(3)保存温度与断肢血管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最大,高温是造成断肢血管组织病理改变的首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断肢 保存方法 实验 血管组织病理变化
下载PDF
当归饮子治疗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疹小鼠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郭静 艾儒棣 +2 位作者 段渠 杜艾嫒 钟振东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84-887,943,共5页
【目的】研究当归饮子对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疹小鼠血管壁细胞中白细胞介素4(IL-4)mRNA、干扰素γ(IFN-γ)mRNA表达及血管壁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选用KM小鼠,雌雄各半,采用利血平+乙酰苯肼法复制气血两虚模型,结合Ⅰ型变态反应... 【目的】研究当归饮子对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疹小鼠血管壁细胞中白细胞介素4(IL-4)mRNA、干扰素γ(IFN-γ)mRNA表达及血管壁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选用KM小鼠,雌雄各半,采用利血平+乙酰苯肼法复制气血两虚模型,结合Ⅰ型变态反应模拟荨麻疹模型,选择模型复制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氯雷他定组,当归饮子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动物,另取8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结束时,各组动物眼眶取血,分离血清,剖取血管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血管壁组织IL-4 mRNA、IFN-γmRNA表达情况,取血管壁组织切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当归饮子各剂量组可显著下调致敏小鼠血管壁组织IL-4 mRNA表达(P<0.01),升高IFN-γmRNA表达(P<0.01)。【结论】当归饮子可显著降低荨麻疹小鼠血管壁组织水肿、淋巴滤泡增生及炎细胞浸润,对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疹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饮子 药理学 气血两虚 荨麻疹 中药疗法 血管壁 病理学 基因表达调控 疾病模型 动物 小鼠
下载PDF
阿霉素磁性白蛋白纳米微粒介入治疗兔VX2肝肿瘤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小林 林根来 +3 位作者 龚高全 陈颐 张峰 艾松涛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3-386,i001,共5页
目的 研究阿霉素磁性白蛋白纳米微粒对兔VX2肝肿瘤的介入治疗作用。方法 将成功接种VX2肝脏肿瘤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 4组 ,每组 6只 :A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 ,肝动脉注射生理盐水 2 0mL ;B组为游离阿霉素组 ,肝动脉注入阿霉素 ( 1mg/... 目的 研究阿霉素磁性白蛋白纳米微粒对兔VX2肝肿瘤的介入治疗作用。方法 将成功接种VX2肝脏肿瘤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 4组 ,每组 6只 :A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 ,肝动脉注射生理盐水 2 0mL ;B组为游离阿霉素组 ,肝动脉注入阿霉素 ( 1mg/kg) ;C组为阿霉素磁性白蛋白纳米微粒组 ,肝动脉注入阿霉素磁性白蛋白纳米微粒 32 .8mg/kg(含阿霉素 1mg) ;D组为阿霉素磁性白蛋白纳米微粒并在瘤区外加磁场组 ,肝动脉注入阿霉素磁性白蛋白纳米微粒 32 .8mg/kg(含阿霉素 1mg)。 4组实验动物于介入术后 7、14d行SCT肝脏扫描、术后 2 1d行胸腹联合扫描 ,测量肿瘤大小 ,检查肺部转移灶 ;各组实验动物均记录生存天数 ,生存满 90d则处死 ,全部实验动物均取肿瘤、肝和肺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术后 7、14、2 1dA组平均肿瘤体积分别为( 4 .84± 0 .84 )cm3 、( 12 .6 7± 2 .18)cm3 和 ( 6 1.4 0± 7.87)cm3 ;B组为 ( 1.88± 0 .17)cm3 、( 7.0 8± 1.5 2 )cm3 和( 2 0 .0 7± 4 .4 8)cm3 ;C组为 ( 1.4 3± 0 .13)cm3 、( 3.6 9± 0 .77)cm3 和 ( 9.5 1± 2 .0 9)cm3 ;D组为 ( 1.18± 0 .2 6 )cm3 、( 1.94± 0 .4 7)cm3 和 ( 4 .2 3± 0 .92 )cm3 。B、C、D 3组肿瘤体积均小于同期对照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霉素 磁性白蛋白纳米微粒 介入治疗 VX2肝肿瘤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红军 韩金红 +3 位作者 邢文英 金辉 高福莲 史学义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225-1229,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方法:对7例动脉粥样硬化标本和6例成人尸检动脉标本,采用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并采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动脉粥样硬化可分为弥漫性病变和局灶性病变。弥漫性病变血管与...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方法:对7例动脉粥样硬化标本和6例成人尸检动脉标本,采用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并采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动脉粥样硬化可分为弥漫性病变和局灶性病变。弥漫性病变血管与正常成人大动脉相比较,各层组织内有核细胞明显减少。弥漫性病变发病部位常为随机性,常涉及血管壁全层;局灶性病变以泡沫细胞克隆为特征,呈局部性。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的弥漫性病变是长期血流动力学异常累积作用的结果,反复附壁血栓形成也促进弥漫性病变的进程。动脉粥样硬化的局灶性病变是在弥漫性病变基础上,成血管干细胞-内膜细胞-平滑肌细胞演化受阻,其过度性细胞的退行性克隆所致,局灶性病变的演化结果又使弥漫性病变进一步扩大、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病理学 血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