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莫索湾古隆起的形成演化与成因机制 被引量:85
1
作者 何登发 陈新发 +3 位作者 况军 周路 唐勇 刘德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55,共14页
准噶尔地块是在前寒武纪"微"地块与环绕它的早古生代陆缘增生褶皱带的基础上经历石炭—二叠纪过渡阶段的构造演化之后固结形成的新克拉通地块。准噶尔盆地是在这一"新克拉通"之上发展起来的克拉通内坳陷盆地(T—E)... 准噶尔地块是在前寒武纪"微"地块与环绕它的早古生代陆缘增生褶皱带的基础上经历石炭—二叠纪过渡阶段的构造演化之后固结形成的新克拉通地块。准噶尔盆地是在这一"新克拉通"之上发展起来的克拉通内坳陷盆地(T—E)与前陆盆地(N—Q)相叠加而成的叠合沉积盆地。周缘边界断裂带的多期活动与基底的非均一性使该"新克拉通地块"在后期活动强烈,集中表现在准噶尔盆地腹部于中—晚侏罗世形成了一个大型的SWW-NEE向的车排子-莫索湾隆起。该隆起经历了燕山早期(J1s)初始发育、燕山中期(J2x,J2t)强烈发育并定型、燕山晚期埋藏隐伏和喜马拉雅期掀斜消亡的完整过程。它是在中—晚侏罗世区域压扭背景之下,受周缘边界断裂带活动的控制,侏罗—白垩系构造层和石炭—三叠系构造层上下拆耦,发生镜像旋转而形成的压扭性构造带,为一形态不规则的复合性质隆起。车排子-莫索湾隆起对沉积与油气成藏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其两翼发育了一系列岩性、地层圈闭,目前发现了石南21、石南31、莫北、莫西庄和永丰等多个大中型油气田。车排子-莫索湾隆起将是准噶尔盆地腹部下一步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克拉通 构造演化 压扭作用 勘探领域 车排子-莫索湾隆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构造特征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31
2
作者 吴晓智 张年富 +4 位作者 石昕 周路 张越迁 杨庚 管树巍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1期65-68,84,共5页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为南西—北东走向的燕山期古隆起,分布范围大于2×104km2。现今车莫古隆起的深层仍存在低幅度的背斜构造和鼻状构造,浅层构造简单、断裂不发育。其形成演化可划分为5个阶段,即:凸起形成阶段、缓慢发育阶段、强...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为南西—北东走向的燕山期古隆起,分布范围大于2×104km2。现今车莫古隆起的深层仍存在低幅度的背斜构造和鼻状构造,浅层构造简单、断裂不发育。其形成演化可划分为5个阶段,即:凸起形成阶段、缓慢发育阶段、强烈发育阶段、隐伏埋藏阶段和改造调整阶段。车莫古隆起提供了形成各种地层、岩性等隐蔽型圈闭的条件和良好的油气运聚背景,有利于盆地腹部大范围、区域性的油气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莫古隆起 准噶尔盆地 油气成藏 勘探方向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古油藏的流体证据 被引量:12
3
作者 麻伟娇 卫延召 +3 位作者 曾德龙 吴涛 蔡郁文 李秀丽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4-424,共11页
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古油藏分布及次生油气藏调整规律认识的局限性制约了该地区的勘探与开发。莫索湾凸起侏罗系三工河组在白垩纪位于古背斜的高部位,是油气的集散地,研究该区古油藏形成及演化过程对指导次生油气藏的发现至关重要。对... 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古油藏分布及次生油气藏调整规律认识的局限性制约了该地区的勘探与开发。莫索湾凸起侏罗系三工河组在白垩纪位于古背斜的高部位,是油气的集散地,研究该区古油藏形成及演化过程对指导次生油气藏的发现至关重要。对莫索湾凸起三工河组进行流体包裹体分析和系列定量荧光分析,并结合构造演化史、生烃史和区域埋藏史-热史为古油藏的存在提供了流体证据,分析了其油气充注历史,并预测了次生油气藏的调整方向。研究结果显示:(1)莫索湾凸起三工河组在早白垩世早期开始接受油气充注形成古油藏,表现在储集层QGF指数大于4,GOI指数大于5%,古油藏充注时,油气被矿物捕获形成烃类包裹体,被捕获的两类包裹体荧光颜色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参数值说明随着烃源岩成熟度逐渐变大,油质也逐渐变轻。(2)新近纪地层掀斜时,古油藏被破坏,油气发生调整,表现在部分层段QGF指数较高,但是QGF-E强度较低。(3)莫索湾凸起三工河组经历了不只一期油气充注,推断其混入了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成熟度较低的油气,因为部分层段显示较低的QGF指数和较高的QGF-E强度,且TSF的R1分布范围很大。(4)构造显示莫索湾古油藏平面范围达700km2,古油藏被破坏后沿着各低凸带向北线状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莫索湾凸起 三工河组 古油藏 调整演化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石炭系上部岩性预测 被引量:9
4
作者 周路 王绪龙 +5 位作者 雷德文 张年富 何登发 张越迁 张国清 吴勇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1期69-79,共11页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深层石炭系存在特大型背斜圈闭,石炭系上部是否存在火山岩是莫索湾凸起深层油气勘探成功的关键。莫索湾凸起与相邻地区石炭系油气藏特征的对比研究发现,火山岩与沉积岩在磁力异常、地震相特征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别,...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深层石炭系存在特大型背斜圈闭,石炭系上部是否存在火山岩是莫索湾凸起深层油气勘探成功的关键。莫索湾凸起与相邻地区石炭系油气藏特征的对比研究发现,火山岩与沉积岩在磁力异常、地震相特征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别,位于莫索湾凸起高部位的莫深1井区磁力异常特征与相邻的石西凸起火山岩油气田具有相似性,处于强—弱磁力异常之间的过渡带,接近中酸性火山岩磁力异常特征。地震相分析表明,莫索湾凸起大部分地区以强振幅反射为主,弱振幅反射主要分布在莫索湾凸起东南凹陷区。综合磁力异常与地震相特征,推测莫索湾凸起石炭系上部岩相特征为:凸起中部为中酸性火山岩夹沉积岩相分布区,凸起西南翼和东北翼为中基性火山岩分布区,凸起东南翼(芳2井区)和东道海子凹陷中南部及陆南1井区为沉积岩分布区。莫索湾凸起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后期改造具有4个有利条件,推测莫索湾凸起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莫索湾凸起 深层 石炭系 火山岩 岩性预测 地震相 磁力异常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顶部红层成岩作用过程中蕴藏的车莫古隆起演化信息 被引量:13
5
作者 焦养泉 吴立群 +1 位作者 陆永潮 任建业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9-226,共8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车莫古隆起演化过程研究直接关系到油气勘探部署,最新通过对K/J不整合界面之下红层的研究发现成岩作用可以为车莫古隆起演化历史提供一些可靠信息.研究认为红层系赤铁矿化所致,非同沉积期的产物,其形成机理类似于砂岩型... 准噶尔盆地腹部车莫古隆起演化过程研究直接关系到油气勘探部署,最新通过对K/J不整合界面之下红层的研究发现成岩作用可以为车莫古隆起演化历史提供一些可靠信息.研究认为红层系赤铁矿化所致,非同沉积期的产物,其形成机理类似于砂岩型铀矿形成过程中的潜水氧化和层间氧化作用模式.研究区的红层曾经历了初始压实作用、淋滤作用(赤铁矿化,或称褐色蚀变,导致红层形成)、白云石化钙质胶结作用、硅质胶结作用、方解石化钙质胶结作用、再次压实作用(压裂)和绿泥石化胶结作用的演化过程.成岩作用的有序演化记录了车莫古隆起的演化历史,初始压实作用预示着侏罗系连续沉积并一度被深埋,车莫古隆起隆升速率小于盆地沉降速率;随之而来的褐色蚀变预示着车莫古隆起大幅度抬升,侏罗系被剥蚀出露地表并遭受了全面的潜水氧化和层间氧化作用;再次压实作用和大规模胶结作用预示着侏罗系被再次深埋,这是准噶尔盆地白垩系和新生界充填的结果.由此可见,成岩作用蕴藏了丰富的盆地构造演化历史信息,成岩作用是盆地构造作用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 红层 成岩作用 车莫古隆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不整合面上底砾岩控制油气运聚的流体证据 被引量:5
6
作者 麻伟娇 王峰 +2 位作者 宋明星 蔡郁文 李秀丽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86,共6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侏罗系和白垩系清水河组之间存在区域不整合面,之前有关不整合面之上底(砾)砂岩对中浅层油气藏运移与聚集的影响的研究较少,缺乏流体方面的证据。为恢复盆地内清水河组油气充注过程,选取该盆地腹部地区莫索湾凸起盆参...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侏罗系和白垩系清水河组之间存在区域不整合面,之前有关不整合面之上底(砾)砂岩对中浅层油气藏运移与聚集的影响的研究较少,缺乏流体方面的证据。为恢复盆地内清水河组油气充注过程,选取该盆地腹部地区莫索湾凸起盆参2井区的莫深1井为典型井,结合现有地质成果,对12个岩屑样品进行颗粒定量荧光实验(QFT)。结果表明:白垩纪受风城组和乌尔禾组成熟原油充注,清水河组底(砾)砂岩存在古油层,古近纪末,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使得古油藏泄漏,QGF-E和TSF波谱图显示异常也证明油气有明显被排替的痕迹,侏罗纪成熟烃源岩有可能再次向底(砾)砂岩充注油气;现今研究层段原油的成熟度变化范围大,清水河组底(砾)砂岩油藏是油气聚集、调整、再接受充注的综合体现。研究结果从动态角度恢复了盆参2井区的成藏过程,为底(砾)砂岩作为优质储层和优势运移通道提供了流体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河组 底(砾)砂岩 定量颗粒荧光 运移路径 充注过程 盆参2井区 莫索湾凸起
下载PDF
车莫古隆起对古油藏及油气调整控制作用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京红 杨帆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9-58,共10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中浅层次生油藏受古油藏位置及规模控制,为揭示车莫古隆起形成演化对古油藏、油气调整及次生油藏的控制作用。从井、震、油气水资料入手,利用流体包裹体GOI值,确定古油藏油水界面,在古构造恢复基础上,按背斜油藏类型确定... 准噶尔盆地腹部中浅层次生油藏受古油藏位置及规模控制,为揭示车莫古隆起形成演化对古油藏、油气调整及次生油藏的控制作用。从井、震、油气水资料入手,利用流体包裹体GOI值,确定古油藏油水界面,在古构造恢复基础上,按背斜油藏类型确定古油藏范围;根据古构造范围内砂体展布和厚度,参考已探明油藏参数,确定古油藏规模。准噶尔盆地由南向北掀斜后形成单斜背景,古油藏遭受破坏,综合考虑构造、断裂、不整合、砂体等因素,从古油藏出发确定油气运聚方向、路径和次生油藏发育区,提出腹部中浅层岩性地层油藏是主要勘探对象,由以前"沿梁"勘探走向斜坡带,改变了以寻找岩性–构造油藏为主的勘探思路,指导了莫17等井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车莫古隆起 古油藏 次生油藏 岩性地层油藏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演化及其控藏规律 被引量:31
8
作者 赵宏亮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0-162,共3页
侏罗纪中晚期,准噶尔盆地腹部隆升,形成北东向展布的车莫古隆起,改变了盆地腹部单倾的构造格局,形成沿隆起两翼分布的大量侏罗系中上统岩性圈闭与地层圈闭,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喜马拉雅运动导致车莫古隆起北翼抬升、南部急剧沉... 侏罗纪中晚期,准噶尔盆地腹部隆升,形成北东向展布的车莫古隆起,改变了盆地腹部单倾的构造格局,形成沿隆起两翼分布的大量侏罗系中上统岩性圈闭与地层圈闭,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喜马拉雅运动导致车莫古隆起北翼抬升、南部急剧沉降,使北部前期已形成油藏遭受破坏而发生二次调整,隆起南翼得以保存,是盆地腹部深层有利的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车排子 莫索湾 隆起 构造运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质疑 被引量:6
9
作者 彭希龄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7年第6期63-71,共9页
文章认为车排子隆起和陆梁到莫索湾的带状剥蚀区都不应当包括在车莫隆起的范围之内,车莫古隆起的主体全在凹陷和斜坡区中,至今地震资料仍做不出隆起形态的构造图。用以证明有背斜构造形态的资料,取自于近邻的马桥凸起西端的剖面,一切均... 文章认为车排子隆起和陆梁到莫索湾的带状剥蚀区都不应当包括在车莫隆起的范围之内,车莫古隆起的主体全在凹陷和斜坡区中,至今地震资料仍做不出隆起形态的构造图。用以证明有背斜构造形态的资料,取自于近邻的马桥凸起西端的剖面,一切均与马桥凸起的构造特征无异,而与车莫古隆起的特征不符,不能作为其代表和佐证。用未作时深转换的压缩地震剖面做古构造研究是不准确的,有时会出现误导。古剥蚀区是内陆盆地靠近边部的下凹弧形侵蚀基准面对呈大面积平缓倾斜的岩基岩层的剥蚀结果,与构造隆起作用无关。因而,剥蚀区不是隆起构造的反映,也无控制油气分布的作用。唯剥蚀区内的不整合地层封闭中,向上倾尖灭的那一部分有捕集油气的功能,具有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疑 准噶尔盆地 车莫古隆起 构造隆起形态 控油作用
下载PDF
浅水三角洲薄砂层地震沉积表征技术——以准噶尔盆地芳草湖地区清水河组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常少英 刘玲利 +3 位作者 崔钰瑶 王锋 宋明星 穆晓亮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9-147,共9页
浅水三角洲薄砂层是重要的岩性油气藏勘探新领域,但砂体薄、横向变化快,沉积结构特征难以识别,制约了该类沉积体的勘探开发。以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芳草湖地区为例,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分析,深化地震沉积学分析技术。采用"准层... 浅水三角洲薄砂层是重要的岩性油气藏勘探新领域,但砂体薄、横向变化快,沉积结构特征难以识别,制约了该类沉积体的勘探开发。以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芳草湖地区为例,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分析,深化地震沉积学分析技术。采用"准层序组内高低频旋回波形分离技术""、去除地层切片干涉效应技术"和"地质体与沉积背景属性融合技术"等3项技术,开展了浅水三角洲地震沉积学特征研究,并总结了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表明:(1)白垩系清水河组一段发育多个四级层序,反映湖平面周期性变化;(2)下切水道、扇状砂体广泛发育;(3)白垩系清水河一段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3套储盖组合,是潜力较大的勘探层系。浅水三角洲薄砂层地震沉积特征识别技术的应用,助推了风险井位上钻,并取得较好的勘探效果,为该区增储上产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对其他类似地区的薄砂层识别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下切水道 波形分离 去干涉效应 属性融合 清水河组 莫索湾凸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Chepaizi-Mosuowan paleo-uplift and its control on the distributions of sedimentary facies in the Junggar Basin 被引量:10
11
作者 JI YouLiang ZHOU Yong +3 位作者 KUANG Jun WAN Lu ZHANG Rui LU ChunH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6期818-831,共14页
The Chepaizi-Mosuowan paleo-uplift is a large-scale uplift stretching across the Junggar Basin formed during the Yanshanian. It has experienced four evolutionary stages: the initial forming stage (J1), the intense dev... The Chepaizi-Mosuowan paleo-uplift is a large-scale uplift stretching across the Junggar Basin formed during the Yanshanian. It has experienced four evolutionary stages: the initial forming stage (J1), the intense development stage (J2+3), the waning and burial stage (K-E), and the tilting and extinction stage (N-Q). The most intense period of activities is the Middle Jurassic. Dur-ing the Early Jurassic, the Chepaizi-Mosuowan paleo-structure was a low amplitude uplift. Because of the subsequent strong uplifting during Middle-Late Jurassic, the Middle and Upper Jurassic were eroded.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Chepaizi-Mosuowan paleo-uplift, the sedimentary pattern of the basin changed, and the paleo-uplift separated the northern depositional systems from those in the south side. As a result, the basin tectonics controlled th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depositional systems. During Early Jurassic, while the paleo-uplift was low, its controlling effect on depositional systems was limited and sediments coming from the northwest could reach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basin. With the strong uplifting of the Chepaizi-Mosuowan paleo-structure during Middle-Late Jurassic, sediments from the northwest provenance could only deposit in the northern graben of the paleo-uplift. The intense erosion of the Middle-Upper Jurassic also changed the former sedimentary center of the basin into a source area, supplying sediments for grabens on both sides of the paleo-uplift. In the Cretaceous, regional subsidence caused the paleo-uplift to be buried again and subsequently sediments accumulated on top of it. The depositional facies are dominated by fluvial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and shallow lacustrine to deltaic in the Late Cretaceous. In the history of the long-lasting development of this paleo-uplift, large-scale erosions of the paleohigh not only provided sufficient sediments to the center of the Junggar Basin, but also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various subtle traps such as lithologic and stratigraphic tra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paizi-mosuowan PALEO-uplift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depositional systems Junggar Basin.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腹部车排子-莫索湾古隆起成因机制及油气意义
12
作者 林会喜 宁飞 +1 位作者 苏皓 张奎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681-2696,共16页
车排子-莫索湾古隆起是准噶尔盆地腹部的正向构造单元,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其形成演化过程对于挤压环境下“凹中隆”格局的变形史有较大的指示意义。本文通过区域构造分析和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明确了车排子-莫索湾古隆起的构造特征及演化过... 车排子-莫索湾古隆起是准噶尔盆地腹部的正向构造单元,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其形成演化过程对于挤压环境下“凹中隆”格局的变形史有较大的指示意义。本文通过区域构造分析和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明确了车排子-莫索湾古隆起的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通过砂箱实验模拟揭示了古隆起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古隆起以古潜山形式存在于盆地腹部,在白垩系沉积前为轴向NE-SW的宽缓背斜,脊线高点位于征1井附近,南北两端弯曲,整体成“S”形。古隆起的演化可分为四个阶段:中侏罗世前的基底调整稳定期;中侏罗世在西北缘边界挤压下盆地腹部缓慢隆升雏形期;晚侏罗世古隆起快速隆升形成期;白垩纪-新生代受盆地南缘控制整体南倾改造期。受中、晚侏罗世达尔布特断裂左行走滑作用影响,扎伊尔山系派生SE向挤压应力导致的远程传递作用使盆地腹部发育平缓的背斜,隆起轴线与西北缘断阶带走向近平行;乌伦古地块南界的右行剪切作用使得古隆起轴线向北东弯曲,盆地边界形态及南缘挤压剪切造成古隆起上升并转向。古隆起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具有较好的聚油作用,尽管后期形态改造造成了原有油气藏部分被破坏,但也导致油气向北西运移并聚集。本文研究认为,该地区今后的油气勘探方向应以岩性及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车排子-莫索湾古隆起 构造解析 运动学演化 成因机制 砂箱实验 物理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