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时辰针刺对金黄地鼠自发活动及体温昼夜节律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刘旭光 宋开源 +2 位作者 余曙光 刘雨星 魏焦禄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17-419,共3页
目的:研究针刺调整生物昼夜节律的时间规律性。方法:在子、午、卯、酉不同时辰电针金黄地鼠“肾俞”穴,运用时间生物学研究方法观察分析不同时辰针刺对动物自发活动及体温昼夜节律的不同影响。结果:对于自发活动昼夜节律,午时针刺使其... 目的:研究针刺调整生物昼夜节律的时间规律性。方法:在子、午、卯、酉不同时辰电针金黄地鼠“肾俞”穴,运用时间生物学研究方法观察分析不同时辰针刺对动物自发活动及体温昼夜节律的不同影响。结果:对于自发活动昼夜节律,午时针刺使其节律振幅降低(P<0.05),卯时针刺使其节律峰相位迟后(P<0.05),酉时针刺使其节律峰相位超前(P<0.05);对于体温昼夜节律,卯、酉时针刺对节律峰相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卯时针刺使峰相位迟后22.36度,酉时针刺使峰相位超前39.32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时间因素 体温/针灸效应 运动活动/针灸效应 昼夜节律/针灸效应
下载PDF
穴位电刺激增强运动员快速力量的作用观察 被引量:13
2
作者 杨华元 刘堂义 +1 位作者 蒯乐 高明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13-315,共3页
目的:寻找提高运动员成绩的有效刺激方法。方法:将150名运动员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75人。以多盲的试验方法,通过音频脉冲调制波刺激穴位(大椎、命门、足三里、承山),并观察穴位电刺激对运动员的30m跑、站立式跳远、Cybex等... 目的:寻找提高运动员成绩的有效刺激方法。方法:将150名运动员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75人。以多盲的试验方法,通过音频脉冲调制波刺激穴位(大椎、命门、足三里、承山),并观察穴位电刺激对运动员的30m跑、站立式跳远、Cybex等动测试指标的影响。结果:穴位电刺激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P<0.05)及最大峰力矩(P<0.05)、力矩加速能(P<0.05)和平均功率(P<0.05)的生物力学指标。结论:穴位电刺激的方法可增强运动员快速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活动/针灸效应 电刺激
下载PDF
补肾化瘀法延缓衰老机理研究─—六味丹坤方对老年小鼠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9
3
作者 王传社 李顺成 +3 位作者 李志新 蒋文跃 王玉明 李燕燕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275-277,共3页
选用自由基代谢为指标,对比观察了补肾六味地黄汤、化瘀丹坤方及补肾化瘀六味丹坤方的延缓衰老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六味地黄汤及丹坤方均能明显增加老年小鼠红细胞CAT的活性,增加NPSH的含量,减少肝脑MDA含量,即明... 选用自由基代谢为指标,对比观察了补肾六味地黄汤、化瘀丹坤方及补肾化瘀六味丹坤方的延缓衰老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六味地黄汤及丹坤方均能明显增加老年小鼠红细胞CAT的活性,增加NPSH的含量,减少肝脑MDA含量,即明显改善老年小鼠的自由基代谢紊乱;丹坤方尚能明显增强老年小鼠SOD及GSH-Px的活性;(2)补肾化瘀六味丹坤方的作用明显优于单纯补肾的六味地黄汤或单纯化瘀的丹坤方;(3)补肾化瘀是更为有效的延缓衰老手段,并为衰老的“正虚挟瘀”观点提供了实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 补肾 活血祛瘀 六味丹坤方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HBV重叠感染者耐药HBV毒株C区和P区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彪 吴南屏 +1 位作者 Armin Bader Norbert Brockmeyer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6期507-509,共3页
目的 :进一步研究乙肝病毒 (HBV)耐高效抗逆转录疗法 (HAART)的耐药机制。方法 :用 HBV- DNA荧光定量试剂盒 ,定量检测 36例 HAART治疗的 HIV/ HBV重叠感染者中 HBV- DNA,用 HBV- DNA C区和 P区引物常规扩增 HBV- DNA C区和 P区产物 ,PC... 目的 :进一步研究乙肝病毒 (HBV)耐高效抗逆转录疗法 (HAART)的耐药机制。方法 :用 HBV- DNA荧光定量试剂盒 ,定量检测 36例 HAART治疗的 HIV/ HBV重叠感染者中 HBV- DNA,用 HBV- DNA C区和 P区引物常规扩增 HBV- DNA C区和 P区产物 ,PCR产物纯化后测序 ,用 BL AST软件分析序列 ,与国际 HBV基因库对比。结果 :36例 HAART治疗的 HIV/ HBV重叠感染者中 ,HBV- DNA阳性 4例 (11.1% ) ,血清中 HBV- DNA拷贝数 3例在 10 4copies/ ml级 ,1例在 10 7copies/ ml级。对 1例 HBV- DNA在 10 7copies/ ml级标本进行 HBVDNA C区和 P区序列测定 ,用 BL AST软件与国际基因库对比 ,结果 ,C区 nt 2 4 12位 T→ C,nt 2 4 13位 T→ C,P区 nt 74 1位A→ G(YMDD→ YVDD)。结论 :HAART治疗的 HIV/ HBV重叠感染者 ,HBV耐药可能与 HBV- DNA C区和 P区联合变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药物作用 肝炎病毒 乙型 重叠感染 序列分析 DNA 高效抗逆转录疗法 耐药
下载PDF
中枢神经药物对两种品系小鼠行为学作用的比较
5
作者 叶夷露 张建亭 +4 位作者 钟雅文 张纬萍 沈香娣 魏尔清 张琦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4-390,共7页
目的:比较中枢神经药物对KM小鼠和ICR小鼠开场自发活动和被动回避试验的影响。方法:KM小鼠和ICR小鼠分别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中枢兴奋药咖啡因(3、10、30 mg/kg)和麻黄碱(3、10、30、100 mg/kg),以及中枢抑制药地西泮(1、3、10 mg/kg)和... 目的:比较中枢神经药物对KM小鼠和ICR小鼠开场自发活动和被动回避试验的影响。方法:KM小鼠和ICR小鼠分别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中枢兴奋药咖啡因(3、10、30 mg/kg)和麻黄碱(3、10、30、100 mg/kg),以及中枢抑制药地西泮(1、3、10 mg/kg)和水合氯醛(10、30、100 mg/kg)。给药10 min或30 min后,分别记录小鼠在开场内的自发活动2 h或被动回避试验的潜伏时间。分析小鼠的活动轨迹,以总路程、中央区域活动路程占总路程的比值(中央路程比值)、中央区域停留时间和穿梭的潜伏时间等指标,来评价药物对两种品系小鼠行为学活动特点的影响。结果:咖啡因和地西泮使潜伏期延长,麻黄碱和水合氯醛使潜伏期缩短,两种品系小鼠之间无明显差异。在两种品系小鼠的总活动路程上,麻黄碱10 mg/kg、地西泮3 mg/kg和水合氯醛100 mg/kg有差异。麻黄碱10、30、100 mg/kg对ICR小鼠的中央路程比值较KM小鼠增加、中央区域停留时间延长;地西泮3、10 mg/kg对ICR小鼠的中央路程比值较KM小鼠降低、中央区域停留时间缩短。结论:两种品系小鼠对开场自发活动的总路程、中央路程比值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有差异,对被动回避试验的潜伏时间无差异,为今后中枢神经药物的研究中动物品系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药理学 运动活动/药物作用 药物评价 品系差异 被动回避 自发活动 小鼠
下载PDF
消障明目丸治疗老年性白内障临床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林颖 金威尔 洪桂英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12-13,共2页
用消障明目丸治疗老年性白内障 110例 ( 2 0 5只眼 ) ,对照组用明目地黄丸 ,通过视功能检查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对疗效进行评价 ,经过 3个月治疗后 ,110例 ( 2 0 5只眼 )中有效以上者170只眼 (总有效率 82 .93% ) ,显效 30只眼 ( 14.63% ... 用消障明目丸治疗老年性白内障 110例 ( 2 0 5只眼 ) ,对照组用明目地黄丸 ,通过视功能检查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对疗效进行评价 ,经过 3个月治疗后 ,110例 ( 2 0 5只眼 )中有效以上者170只眼 (总有效率 82 .93% ) ,显效 30只眼 ( 14.63% ) ,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 .0 5,认为消障明目丸能使视力提高 ,晶体混浊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活血祛瘀 消障明目丸 老年人
下载PDF
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刺激的血管成纤维细胞活化
7
作者 柴三葆 佟利家 +3 位作者 卜定方 庞永正 唐朝枢 李菊香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 :观察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 1 (mitogen activatedproteinkinasephosphatase 1 ,MKP 1 )对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刺激的血管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和分泌的影响。方法 :用磷酸钙共沉淀的方法向血管成纤维细胞转染MKP 1的基... 目的 :观察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 1 (mitogen activatedproteinkinasephosphatase 1 ,MKP 1 )对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刺激的血管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和分泌的影响。方法 :用磷酸钙共沉淀的方法向血管成纤维细胞转染MKP 1的基因 ;测定培养的血管成纤维细胞内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 (mitogen activatedproteinkinase ,MAPK)活性、3H 胸腺嘧啶 (3H TdR)及3H 脯氨酸参入。结果 :1 0 7mol·L 1 AngⅡ刺激培养的血管成纤维细胞后其MAPK活性及3H TdR参入较对照组增加 2 93 % (P <0 .0 1 )及 1 90 % (P <0 .0 1 ) ;胶原的合成和分泌较对照组分别增加 1 4 6 % (P <0 .0 1 )和 50 2 % (P <0 .0 1 )。而转染了MKP 1野生型基因的细胞与未转染时相比 ,AngⅡ诱导的MAPK活性和3H TdR参入分别低 65 % (P <0 .0 1 )和 67% (P <0 .0 1 ) ;参入细胞内及介质中的3H 脯氨酸分别低65 % (P <0 .0 5)和 80 % (P <0 .0 1 )。转染MKP 1突变型及MKP 1空载体基因的细胞对于AngⅡ的上述各种刺激作用均无明显抑制。结论 :MKP 1具有抑制AngⅡ刺激的血管成纤维细胞MAPK激活、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和分泌的作用 ,提示MK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裂素活化蛋白磷酸酶 成纤维细胞 药物作用 胶原 代谢 血管紧张素Ⅱ 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
下载PDF
施万细胞分泌物对面神经运动神经元营养活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马训 俞光岩 +2 位作者 张震康 李盛琳 章魁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7-131,共5页
目的 :比较培养的面神经和坐骨神经来源施万细胞 (Schwanncell,SC)的可溶性分泌物对面神经运动神经元 (facialmotoneuron ,FMN)的营养活性作用。方法 :收集 1~ 4代大鼠沃勒变性段和乳鼠面神经及坐骨神经SC体外无血清条件培养液 ,超滤浓... 目的 :比较培养的面神经和坐骨神经来源施万细胞 (Schwanncell,SC)的可溶性分泌物对面神经运动神经元 (facialmotoneuron ,FMN)的营养活性作用。方法 :收集 1~ 4代大鼠沃勒变性段和乳鼠面神经及坐骨神经SC体外无血清条件培养液 ,超滤浓缩 ,测定分离纯化的FMN细胞在含不同来源的SC分泌的可溶性物质的条件培养液中的生长活性。结果 :在含 4种SC条件培养浓缩液 (concentratedconditionedmedia,SC CMC)的培养液中 ,FMN生长活性均明显高于在含血清或无血清培养液中 ,不同来源的SC CMC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其活性主要来自相对分子质量大于 30 0 0 0组份的蛋白多肽物质 ,FMN的活性在高蛋白浓度时明显高于低蛋白浓度组 (P <0 .0 1)。结论 :面神经和坐骨神经SC CMC中含有促FMN存活、生长的蛋白或多肽 ,相对分子质量大于 30 0 0 0 ,其活性作用与使用的蛋白浓度有关 ;在研究SC分泌物对FMN营养活性作用时 ,可考虑选择坐骨神经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万细胞 面神经 运动神经元 药物作用 营养评价
下载PDF
重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腺病毒保护培养的原代脊髓运动神经元 被引量:2
9
作者 尚铁燕 万有 +1 位作者 姚磊 韩济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 :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liacellline 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 ,GDNF)重组腺病毒 (Ad CMVgdnf)对培养的原代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 :原代培养的脊髓运动神经元转染不同滴度Ad CMVgdnf不同时间后计数 ,并计... 目的 :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liacellline 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 ,GDNF)重组腺病毒 (Ad CMVgdnf)对培养的原代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 :原代培养的脊髓运动神经元转染不同滴度Ad CMVgdnf不同时间后计数 ,并计算凋亡的运动神经元的百分率。 结果 :1 0 4 ~ 1 0 7pfu·ml 1 (pfu ,plaqueformunit)AdCMVgdnf的保护作用中 ,以 1 0 7pfu·ml 1 作用最显著 ,腺病毒的滴度过大或过小 ,保护作用都减弱 ;观察 1~ 9d不同转染时间的效果时 ,在第 3~ 9天均可观察到保护作用 ,以第 9天最明显 ,存活的运动神经元数比对照组增多2 80 % ,同时凋亡神经元的百分比较对照组减少 1 2 .9%。结论 :在一定的时间 (9天 )和合适的腺病毒滴度 (1 0 7pfu·ml 1 )条件下 ,腺病毒介导的GDNF对体外培养的脊髓运动神经元起到了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脊髓运动神经元 腺病毒 重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培养 基因治疗
下载PDF
HIV感染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失败后的耐药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邹薇 吴南屏 +1 位作者 Armin Bader Norbert Brockmeyer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 :研究抗 - HIV治疗失败患者体内 HIV RNA和 DNA的基因变异情况 ,探讨其耐药机理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并对现有耐药数据库进行补充。方法 :对德国鲁尔大学艾滋病中心 10例抗 HIV耐药患者血浆中抽提HIV RNA和 DNA,分别对其逆转录酶区 (... 目的 :研究抗 - HIV治疗失败患者体内 HIV RNA和 DNA的基因变异情况 ,探讨其耐药机理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并对现有耐药数据库进行补充。方法 :对德国鲁尔大学艾滋病中心 10例抗 HIV耐药患者血浆中抽提HIV RNA和 DNA,分别对其逆转录酶区 (RT)和蛋白酶区 (PI)进行 PCR扩增 ,产物回收后进行测序 ,得到的序列与国际标准株 HXB2 CG和 Standford大学耐药数据库比较 ,从而找出变异位点 ,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我们发现了一些能引起对某些药物产生相应耐药的有意义的突变位点 ,并与临床结果一致。我们还发现在一些患者中存在的突变 ,在 Standford大学耐药数据库中还未报道。结论 :HAART治疗失败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逆转录酶区和蛋白酶区变异 ,逆转录酶区 V197I,蛋白酶区 K2 0 T,K2 0 I等变异可能与耐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感染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 治疗 耐药机理 失败 基因变异 艾滋病
下载PDF
组织胺引起的豚鼠心室肌迟后去极化和触发激动
11
作者 陈础 胡和成 +1 位作者 陈庚新 徐学峥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6期241-243,共3页
组织胺4.85×10^(-6)mol/L使动作电位时程APD_(50)和APD_(90)分别缩短24.7%和27.3%,并产生迟后去极化(DAD)和触发激动;而对跨膜电位其它参数无明显影响.提示组织胺的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很可能与促进心肌细胞慢钙内向电流而引起DAD... 组织胺4.85×10^(-6)mol/L使动作电位时程APD_(50)和APD_(90)分别缩短24.7%和27.3%,并产生迟后去极化(DAD)和触发激动;而对跨膜电位其它参数无明显影响.提示组织胺的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很可能与促进心肌细胞慢钙内向电流而引起DAD和触发激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胺 乳头肌 迟后去极化 生理学
全文增补中
芦沙坦、氨氯地平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活化和肾功能的影响
12
作者 周萍 杨文平 +1 位作者 谢秀梅 余国龙 《湖南医学》 2000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研究芦沙坦、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血小板活化与肾功能的影响 ,并探讨血小板活化与高血压性肾损害的关系。方法将 6 6例 1~ 2级EH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分别接受芦沙坦、氨氯地平治疗 3个月 ,用药前后测尿白蛋白排泄率 (UA... 研究芦沙坦、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血小板活化与肾功能的影响 ,并探讨血小板活化与高血压性肾损害的关系。方法将 6 6例 1~ 2级EH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分别接受芦沙坦、氨氯地平治疗 3个月 ,用药前后测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 ,血浆α颗粒膜蛋白 (GMP 14 0 )、尿素氮 (BUN )、血肌酐 (Cr)、肌酐清除率 (CCR)。结果①治疗后 2组血压均明显下降 ;②GMP 14 0 ,UAER均显著下降 (P<0 .0 0 1) ,BUN ,CCR均无明显变化 ;③治疗前后UAER与GMP 14 0呈显著正相关 (r =0 .6 8和r =0 .49) ,与血压下降之间无显著相关。结论①芦沙坦、氨氯地平均能有效控制血压、减轻早期高血压性肾损害 ;②二药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对肾功能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药物疗法 芦沙坦 氨氯地平 肾功能
下载PDF
药物铺灸联合ACBT技术对高原地区COPD稳定期患者呼吸和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晓凌 张旭辉 +2 位作者 马泉 毛忠南 张恩育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第8期1517-1523,共7页
目的:探讨药物铺灸联合主动循环呼吸技术(ACBT)对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呼吸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铺灸组,ACBT组、联合组,每组患者15例,各组患者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药物... 目的:探讨药物铺灸联合主动循环呼吸技术(ACBT)对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呼吸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铺灸组,ACBT组、联合组,每组患者15例,各组患者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药物铺灸组选择补肺益气方药,研成细末铺在穴区,并放置姜艾连续施灸3壮(约50 min),每周治疗3次。ACBT组进行主动循环呼吸康复训练,包括呼吸控制、胸廓扩张运动和用力哈气等方案,3次/d,每次训练15~20min。联合治疗组结合两种治疗手段。所有患者连续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评定。分别测定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FEV1%、FEV1/FVC、RV/TLC,用力吸气末、用力呼气末时相膈肌厚度(DEFRC、DETLC)、膈肌移动分数(DTF),6min步行距离(6MWT),生活质量SGRQ问卷评分。结果:治疗8周后,DEFRC、DETLC、6MWT以及SGRQ指数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联合治疗组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组间比较,联合组较单一治疗组对于上述指标有差异(P<0.05),比较铺灸组DEFRC指标有显著差异(P<0.01);对比ACBT组DETLC、SGRQ指数有显著差异(P<0.01)。针对FEV1%、FEV1/FVC、RV/TLC数值以及DTF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组间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铺灸和ACBT疗法可提高呼吸效率,提升运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二者联合效果显著,优于单一治疗。但针对肺功能核心指标和膈肌增厚分数,三种治疗方案均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铺灸 主动循环呼吸技术 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病 呼吸运动功能
下载PDF
地佐辛抑制小儿骶管阻滞穿刺诱发体动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
14
作者 苏晓燕 李晓悦 董铁立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年第2期18-19,共2页
目的确定地佐辛抑制患儿骶管阻滞穿刺诱发体动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择期行下肢手术患儿,年龄3~7岁,体质量14~22 kg,性别不限,发育正常。麻醉前30 min口服咪达唑仑0.2 mg/kg。入室后静脉注射地佐辛,初始剂量为0.25mg/kg,... 目的确定地佐辛抑制患儿骶管阻滞穿刺诱发体动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择期行下肢手术患儿,年龄3~7岁,体质量14~22 kg,性别不限,发育正常。麻醉前30 min口服咪达唑仑0.2 mg/kg。入室后静脉注射地佐辛,初始剂量为0.25mg/kg,采用序贯法确定其剂量,穿刺诱发体动反应时下一例上调一级剂量,否则下调一级剂量,相邻剂量比值1.2,5 min后行骶管阻滞。体动反应判断标准:出现穿刺诱发的肢体或/和头颈部的运动反应。计算其ED50及95%可信区间。结果地佐辛抑制患儿骶管阻滞穿刺诱发体动反应的ED50为0.08 mg/kg,其95%可信区间为0.05~0.11 mg/kg。结论地佐辛抑制患儿骶管阻滞穿刺诱发体动反应的ED500.08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佐辛 运动活动 剂量效应关系 药物 骶管阻滞
下载PDF
穴位包药加高频电疗加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梁忠明 覃丽梅 +2 位作者 王靖宇 陆璐 敖学良 《中外医疗》 2009年第4期13-14,共2页
目的研究穴位包药、高频电疗、运动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患者随机分为内科治疗组和内科治疗加康复治疗,常规治疗组(内科治疗为主)。对照组予以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穴位包药、... 目的研究穴位包药、高频电疗、运动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患者随机分为内科治疗组和内科治疗加康复治疗,常规治疗组(内科治疗为主)。对照组予以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穴位包药、高频电疗、运动疗法,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分别用运动耐力简易测评法、呼吸困难程度简易分级量表、血气酸碱分析报告(PCO2PO2)进行肺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肺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呼吸困难评分及运动耐力评分、血气(PCO2、PO2)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2个月时,2组患者之间,肺功能、血气指标、呼吸困难及Barthel指数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康复运动训练加中药穴位,加物理因子治疗,有利于患者肺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降低了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D 穴位包药 高频电疗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瑞芬太尼抑制患儿臂丛神经阻滞穿刺诱发体动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志鹏 沈颖彦 +1 位作者 吴军民 肖旺频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36-1238,共3页
目的 确定瑞芬太尼抑制患儿臂丛神经阻滞穿刺诱发体动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Cp50).方法 择期前臂或手外科手术患儿,年龄5~12岁,性别不限,发育正常,麻醉前30 min口服咪达唑仑0.2 mg/kg.瑞芬太尼初始血浆靶浓度5.0 ng/ml,采用序贯... 目的 确定瑞芬太尼抑制患儿臂丛神经阻滞穿刺诱发体动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Cp50).方法 择期前臂或手外科手术患儿,年龄5~12岁,性别不限,发育正常,麻醉前30 min口服咪达唑仑0.2 mg/kg.瑞芬太尼初始血浆靶浓度5.0 ng/ml,采用序贯法确定其血浆靶浓度,穿刺诱发体动反应时下一例上调1级浓度,否则下调1级浓度,相邻浓度比值1.2.血浆靶浓度和效应室浓度达到平衡时,行臂丛神经阻滞穿刺.体动反应判断标准:穿刺诱发的肢体或/和头颈部的运动反应.计算其Cp50及95%可信区间.结果 瑞芬太尼抑制臂丛神经阻滞穿刺诱发体动反应的Cp50为3.9ng/ml,其95%可信区间为3.6~ 4.2 ng/ml.结论 瑞芬太尼抑制患儿臂丛神经阻滞穿刺诱发体动反应的Cp50为3.9 n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啶类 运动活动 剂量效应关系 药物 药物投与系统 儿童 臂丛 神经传导阻滞
原文传递
健身运动处方对大学新生应对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海艳 颜军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00-702,共3页
目的探讨健身运动处方对改善大学新生应对方式的作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验法和心理测量法,对扬州大学319名大学新生实施健身运动处方锻炼。结果健身时间对问题解决维度和问题取向的应对方式主效应显著(P<0.05... 目的探讨健身运动处方对改善大学新生应对方式的作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验法和心理测量法,对扬州大学319名大学新生实施健身运动处方锻炼。结果健身时间对问题解决维度和问题取向的应对方式主效应显著(P<0.05),12周锻炼对问题解决维度和问题取向类应对方式影响优于6周;中等强度锻炼对抱怨、退缩、压抑维度和回避的改善效果明显(P<0.05或P<0.01);集体项目健美操和篮球运动对大学新生应对方式的改善作用要好于羽毛球;不同健身时间和强度的羽毛球和篮球项目比健美操锻炼对应对方式不同维度的影响显著(P<0.05或P<0.01)。时间×强度对应对方式各维度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身运动处方的时间、项目和强度对改善大学新生应对方式不同维度的主效应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 心理学 处方 非药物 运动活动 学生
原文传递
中学生综合运动处方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庞海英 陶芳标 +1 位作者 苏普玉 顾然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16-419,共4页
目的探讨综合运动处方改善中学生体能素质的效果,为进一步在中学生中推广"综合运动处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运用系统的文献复习、实际体质测量、专家咨询和现场尝试等多种方法,设计制定分别以发展耐力素质、力量素质和灵... 目的探讨综合运动处方改善中学生体能素质的效果,为进一步在中学生中推广"综合运动处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运用系统的文献复习、实际体质测量、专家咨询和现场尝试等多种方法,设计制定分别以发展耐力素质、力量素质和灵敏柔韧素质为主的三大类综合运动处方。将合肥地区6所中学1362名初一、初二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综合运动处方"干预,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初一、初二学生及不同性别学生基线时体质测量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研究对象实施6个月综合运动处方干预后,初一学生有4所学校干预组的台阶试验成绩在干预后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立定跳远成绩干预后干预组与干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肺活量有2所学校干预后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二年级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各指标变化与初一年级的指标变化规律相似。结论中学生综合运动处方合理、有效、易操作,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活动 处方 非药物 综合保健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 学生
原文传递
前列腺素在紫外线上调纤溶活性中的作用
19
作者 丁立新 周楠春 +3 位作者 杨永辉 李祚秀 陈子元 刘竹南 《中华物理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PGs)在紫外线(UV)上调血纤溶活性中的作用。方法15只健康成年西北杂种犬被随机分成三组,UV组和UV+阿斯匹林组行全光谱UV20cm×20cm、447.72mJ/cm2照射胸腹部1次,其中U...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PGs)在紫外线(UV)上调血纤溶活性中的作用。方法15只健康成年西北杂种犬被随机分成三组,UV组和UV+阿斯匹林组行全光谱UV20cm×20cm、447.72mJ/cm2照射胸腹部1次,其中UV+阿斯匹林组UV照射前在辐射区皮肤先进行直流电阿斯匹林离子导入1次;空白组既不照射UV也不行离子导入,作对照用。对比观察UV照射后48小时内辐射区皮肤抽吸水疱液中PGE2、PGD2、6oxoPGF1α浓度及血纤溶酶原激活物(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UV组在UV照后3小时PA活性明显增高,照后9小时达峰值;辐射区皮肤抽吸水疱液中三种PGs水平均在UV照后5小时明显升高,峰值约在UV照后5~9小时之间,三种PGs水平变化与PA活性变化均无显著相关性;UV+阿斯匹林组辐射区皮肤组织内三种PGs水平无明显升高,PA变化规律与UV组相类似,两组间PA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GE2、PGD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紫外线疗法 前列腺素 纤维蛋白溶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