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hancement of motor functional recovery in thoracic spinal cord injury: voluntary wheel running versus forced treadmill exercise
1
作者 Do-Hun Lee Dan Cao +4 位作者 Younghye Moon Chen Chen Nai-Kui Liu Xiao-Ming Xu Wei W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2025年第3期836-844,共9页
Spinal cord injury necessitates effectiv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with exercise therapies showing promise in promoting recovery.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on functional recovery ... Spinal cord injury necessitates effectiv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with exercise therapies showing promise in promoting recovery.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on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morphological changes following thoracic contusive spinal cord injury. After a 7-day recovery period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mice were assigned to either a trained group(10 weeks of voluntary running wheel or forced treadmill exercise) or an untrained group. Bi-weekly assessments revealed that the exercise-trained group, particularly the voluntary wheel exercise subgroup, displaye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locomotor recovery, more plasticity of dopaminergic and serotonin modulation compared with the untrained group. Additionally, exercise interventions led to gait pattern restoration and enhanc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motor-evoked potentials. Despite consistent injury areas across groups, exercise training promoted terminal innervation of descending axons. In summary, voluntary wheel exercise shows promise for enhancing outcomes after thoracic contusive spinal cord injury,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exercise modality in promoting recovery and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spinal cord injuries. Our findings will influence future strategies for rehabilitation exercises, restoring functional movement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havioral assessment motor function neural plasticity running wheel exercise spinal cord injury treadmill exercise voluntary exercise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hindlimb motor recovery affer severe thoracic spinal cord injury in rats: classification of CatWalk XT■ gait analysis parameters 被引量:1
2
作者 Guoli Zheng Hao Zhang +6 位作者 Mohamed Tail Hao Wang Johannes Walter Thomas Skutella Andreas Unterberg Klaus Zweckberger Alexander Youns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084-1089,共6页
Assessment of locomotion recovery in preclinical studies of experimental spinal cord injury remains challenging. We studied the CatWalk XT■gait analysis for evaluating hindlimb functional recovery in a widely used an... Assessment of locomotion recovery in preclinical studies of experimental spinal cord injury remains challenging. We studied the CatWalk XT■gait analysis for evaluating hindlimb functional recovery in a widely used and clinically relevant thoracic contusion/compression spinal cord injury model in rats. Ra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either a T9 spinal cord injury or sham laminectomy. Locomotion recovery was assessed using the Basso, Beattie, and Bresnahan open field rating scale and the CatWalk XT■gait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bias from weight changes, corrected hindlimb(H) values(divided by the unaffected forelimb(F) values) were calculated. Six weeks after injury, cyst formation, astrogliosis, and the deposition of chondroitin sulfate glycosaminoglycans were assess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 Compared with the baseline, a significant spontaneous recovery could be observed in the CatWalk XT■parameters max intensity, mean intensity, max intensity at%, and max contact mean intensity from 4 weeks after injury onwards. Of note, corrected values(H/F) of CatWalk XT■parameters showed a significantly less vulnerability to the weight changes than absolute values, specifically in static parameters. The corrected CatWalk XT■parameter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Basso, Beattie, and Bresnahan rating scale scores, cyst formation, the immunointensity of astrogliosis and chondroitin sulfate glycosaminoglycan deposition. The CatWalk XT■gait analysis and especially its static parameters, therefore, seem to be highly useful in assessing spontaneous recovery of hindlimb function after severe thoracic spinal cord injury. Because many CatWalk XT■parameters of the hindlimbs seem to be affected by body weight changes, using their corrected values might be a valuable option to improve this depend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so Beattie and Bresnahan rating scale behavioral assessment CatWalk XT■gait analysis contusive and compressive injury hindlimb motor function histological changes spinal cord injury spontaneous recovery THORACIC weight
下载PDF
Effects of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recovery of upper limb motor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ub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被引量:32
3
作者 Jiang Li Xiang-min Meng +3 位作者 Ru-yi Li Ru Zhang Zheng Zhang Yi-feng D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1584-1590,共7页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an decrease the activity of cortical neurons, and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an increase the ex...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an decrease the activity of cortical neurons, and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an increase the excitability of cortical neurons. However, there are few studies concerning the use of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recovery of upper-limb motor function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We hypothesized th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ould produc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recovery of upper-limb motor function. This study enrolled 127 patients with upper-limb dysfunction during the subacute phas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Thes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ree groups. The low-frequency group comprised 42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with 1 Hz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contralateral hemisphere primary motor cortex (M1). The high-frequency group comprised 43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with 10 Hz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ipsilateral M1. Finally, the sham group comprised 42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with 10 Hz of false stimulation on ipsilateral M1. A total of 135 seconds of stimulation was applied in the sham group and high-frequency group. At 2 weeks after treatment, cortical latency of motor-evoked potentials and 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Moreover, motor functio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above indices for the low- and high-frequency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with the sham group.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ow- and high-frequency groups. The results show that low- and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an similarly improve upper-limb moto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brain injur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low-frequency stimulation 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 upper-limb motor function cerebral cortex stroke rehabilitation motor-evoked potential central motor conductiontime primary motor cortex NEUROPLASTICITY neural reorganization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DTI评估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严重程度的初步研究
4
作者 陈太雅 胡颖熠 +5 位作者 黄杨 方雪琳 王景刚 方佃刚 路新国 李志勇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96-99,105,共5页
目的:探讨DTI评估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DMD)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28例DMD患儿均行大腿肌肉常规MRI和DTI检查,测量右侧大腿14块肌肉(臀大肌、阔筋膜张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股直肌、缝匠肌、长收肌、大收肌... 目的:探讨DTI评估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DMD)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28例DMD患儿均行大腿肌肉常规MRI和DTI检查,测量右侧大腿14块肌肉(臀大肌、阔筋膜张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股直肌、缝匠肌、长收肌、大收肌、股薄肌、半膜肌、半腱肌、股二头肌长头、股二头肌短头)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ADC值。根据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FM)评价患儿运动功能,并分析各肌肉FA值、ADC值和14块肌肉平均FA值、ADC值与MFM总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除缝匠肌、股薄肌、半膜肌及半腱肌外,其余肌肉FA值与MFM总评分均呈负相关(均P<0.05),ADC值与MFM总评分均呈正相关(均P<0.05);FA值以臀大肌相关性最高(r=-0.587),ADC值以股外侧肌相关性最高(r=0.470)。14块肌肉平均FA值与MFM总评分呈负相关(r=-0.539,P<0.05),平均ADC值与MFM总评分呈正相关(r=0.478,P<0.05)。结论:DTI可用于量化和客观分析DMD患儿的临床严重程度。臀大肌FA值与MFM总评分相关性最高,提示臀大肌FA值测量可能是反映DMD患儿运动功能的理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症 磁共振成像 运动功能评估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黄莲池 权璐 +3 位作者 文斌 韦思宏 乔晋 徐进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24年第1期9-15,共7页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常伴随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后遗症。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脑刺激方法,大量临床实验证明其对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有明显的康复作用,但背后的神经康...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常伴随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后遗症。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脑刺激方法,大量临床实验证明其对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有明显的康复作用,但背后的神经康复机制仍不明确,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本文从TMS在运动功能评估、干预和康复预测模型的建立等方面入手,梳理、总结了近年来TMS在脑卒中运动康复领域的发展进程和研究现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颅磁刺激 功能评估 运动障碍康复 康复预测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跌倒风险的相关因素研究
6
作者 段林茹 郑洁皎 +1 位作者 陈茜 李燕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1-817,共7页
目的 探索影响脑卒中患者跌倒风险的相关因素,预测跌倒风险等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4年1月在华东医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64例,记录患者就诊时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卒中类型、病程,功能指标世界卫生组织残... 目的 探索影响脑卒中患者跌倒风险的相关因素,预测跌倒风险等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4年1月在华东医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64例,记录患者就诊时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卒中类型、病程,功能指标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2.0 (WHODAS 2.0)、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功能性前伸测试(FRT)、多方向伸展测试(MDRT)、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行走指标计时起立行走试验等。以脑卒中患者跌倒风险等级为因变量,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判别分析对脑卒中患者跌倒风险因素进行观察。结果 纳入患者平均年龄约66岁,男性多于女性,脑梗死患者多于脑出血患者,平均病程(4.50±6.02)个月,跌倒风险等级轻度、中度、重度的脑卒中患者分别为19例、26例、1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跌倒风险等级脑卒中患者间WHODAS 2.0、FMA、FMA-上肢部分(FMA-UE)、FMA-下肢部分(FMA-LE)、FRT、MDRT-向前(MDRT-F)、MDRT-向右(MDRT-R)、MoCA评分有显著性差异(F> 2.277, P <0.05)。判别分析显示,不同跌倒风险等级患者的功能参数方程不同,采用回顾法验证Fisher判别函数、Bayes判别函数正确率分别为75%、78.1%,误判率分别为25%、21.9%。结论 活动参与能力、上下肢运动功能、向前向右方向的稳定极限及认知功能影响脑卒中患者跌倒风险等级,通过功能指标建立判别函数可对跌倒风险等级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跌倒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 活动和参与 运动功能 判别分析
下载PDF
核心肌群穴位埋线对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徐可欣 李敏 石建爽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66-70,共5页
目的 观察核心肌群穴位埋线配合内科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 目的 观察核心肌群穴位埋线配合内科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核心肌群穴位埋线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侧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患侧下肢肌力及静息状态下腹直肌厚度。结果 两组治疗后患侧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较同组治疗前显著上升,患侧下肢肌力显著改善,静息状态下腹直肌厚度显著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治疗后患侧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患侧下肢肌力及静息状态下腹直肌厚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内科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核心肌群穴位埋线能显著改善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疗法 埋线 中风后遗症 偏瘫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 肌骨超声
下载PDF
基于Kinect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姚如婕 尹鹭峰 +5 位作者 谢秋蓉 盛博 李镇辉 陈青 李楠 王芗斌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188,共7页
目的 用Kinect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康复训练)和治疗组(针刺+康复训练)各1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Fugl-... 目的 用Kinect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康复训练)和治疗组(针刺+康复训练)各1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Fugl-Meyer assessment,FMA)及Wolf运动功能测试(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用Kinect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前臂放桌面、伸肘、喝水3个动作的运动时间(motor time,MT)、运动单位数量(motor unit number,MUN)、曲率指数(index of curvature,IC)、肘关节屈曲角度(elbow flexion angle,EFA)、肩关节屈曲角度(shoulder flexion angle,SFA)与肩关节内收角度(shoulder adduction angle,SAA)的变化。结果 经过6周治疗,治疗组患者MBI和FMA分数、WMFT总分数及伸肘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MBI和FMA分数、WMFT总分数、前臂放桌面、伸肘及喝水分数组内比较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3个动作的MT、MUN、IC、EFA、SFA、SAA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前臂放桌面、伸肘动作的EFA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MT、MUN、IC、SFA、SAA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两组患者喝水动作的EFA、SFA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MT、MUN、IC、SAA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结论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Kinect能精准反映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变化,适合运用于临床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Wolf运动功能测试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 KINECT
下载PDF
一种脑卒中上肢康复训练定量化评价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吴斌 陶庆 +3 位作者 杨涛 赵子瑞 王迪 方婧瑶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11706-11712,共7页
针对脑卒中传统评价的方法存在指标单一、对康复效果变化不敏感等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首先,利用肌骨建模软件AnyBody对康复运动进行逆向动力学仿真;其次,从难度、执行度、平顺性等7个指标分析受... 针对脑卒中传统评价的方法存在指标单一、对康复效果变化不敏感等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首先,利用肌骨建模软件AnyBody对康复运动进行逆向动力学仿真;其次,从难度、执行度、平顺性等7个指标分析受试者的运动特征,通过计算获得:人体康复训练的执行能力不但与运动的难易程度有关,还与生理结构有关,执行能力在中间位置处最大;随着熟练程度的增加,运动时间减小,执行能力从不熟练到很熟练显著提升。进一步地建立了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的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将训练过程中各项评价参数输入到综合评价模型中,实时计算得分,来获得患者的康复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脑卒中患者在3种状态(不熟练、较熟练和很熟练)下的综合评分变化显著,验证了这种定量化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对治疗师最佳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yBody 康复训练 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综合评价 运动功能评定
下载PDF
自动康复评定方法在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中的应用
10
作者 李文豪 吴凯 +5 位作者 李懿 王冲 陈泽斌 高晨洋 邓泽亚 周静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7期876-883,共8页
自动康复评定方法依靠各种传感器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自动评分或分级,在评定过程中尽量减少甚至无需医师参与,具有评定流程少、评定时间短、评定效率高的优点。本研究概述了自动康复评定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流程,根据评定的不同角... 自动康复评定方法依靠各种传感器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自动评分或分级,在评定过程中尽量减少甚至无需医师参与,具有评定流程少、评定时间短、评定效率高的优点。本研究概述了自动康复评定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流程,根据评定的不同角度将自动康复评定方法分为基于运动捕捉技术、神经生理信号和多信息融合3类,从评定原理、传感器、评价指标等多方面总结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自动康复评定方法目前存在的一些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评定 自动评定 运动功能评定 综述
下载PDF
动态AI肢体功能评估在高校学员体能训练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基野 夏波 +2 位作者 巩博 汪阳 张伟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77-680,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肢体运动功能评价的可行性。方法采集某高校2020—2022级学员连续单腿跳跃和功能性动作筛查(FMS)过头深蹲测试的全程影像学资料,通过录像分析进行统计与描述。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测试过程的肢体动作捕捉与...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肢体运动功能评价的可行性。方法采集某高校2020—2022级学员连续单腿跳跃和功能性动作筛查(FMS)过头深蹲测试的全程影像学资料,通过录像分析进行统计与描述。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测试过程的肢体动作捕捉与分析。结果51.7%以上的学员存在肢体运动功能异常,以踝关节灵活性受限为主(46.7%);且女学员的比例高于男学员。连续单脚跳跃测试筛查出的踝关节力线异常比例超过65%,其中15%以上学员在深蹲测试评估中结果为正常。结论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够有效识别抗阻运动和动态运动过程中的肢体异常角度和位置信息。动态肢体动作识别与分析系统将为大规模筛查和评估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功能评估 人工智能 动力链 动态运动功能评估
下载PDF
脑电在脑卒中运动功能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2
作者 王冲 周静 +5 位作者 李文豪 陈虎城 陈泽斌 邓泽亚 陈铭湘 吴凯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10期1309-1315,共7页
脑电(EEG)作为一种非侵入式、低成本检测大脑皮层神经电位手段,能够反映大脑的神经功能活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的研究中。通过EEG研究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状态及其神经机制,有助于理解脑卒中的神经及康复机制,实... 脑电(EEG)作为一种非侵入式、低成本检测大脑皮层神经电位手段,能够反映大脑的神经功能活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的研究中。通过EEG研究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状态及其神经机制,有助于理解脑卒中的神经及康复机制,实现患者损伤严重程度和康复效果的个体化预测。本文首先概述了EEG的分析流程及方法,从皮质振荡活动、定量化EEG、脑功能连接等3个方面,总结EEG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从EEG技术优势、康复效果评价、临床辅助决策等3个方面进行讨论,最后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 脑卒中 运动功能评估 综述
下载PDF
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的单维性和信度研究 被引量:43
13
作者 史惟 李惠 +2 位作者 杨红 苏怡 张建萍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110-118,共9页
目的分析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测试(FMFM)量表的单维性、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方法共纳入696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男481例(69.1%),女215例(30.9%);年龄2-183个月,平均(30.0±25.9)个月,0-3岁496例(71.3%),〉3岁200例(28... 目的分析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测试(FMFM)量表的单维性、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方法共纳入696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男481例(69.1%),女215例(30.9%);年龄2-183个月,平均(30.0±25.9)个月,0-3岁496例(71.3%),〉3岁200例(28.7%);其中痉挛型四肢瘫239例(34.3%)、痉挛型双瘫212例(30.4%)、痉挛型偏瘫185例(包括2例单瘫)(26.6%)、徐动型30例(4.3%),肌张力障碍型21例(3.0%),共济失调型9例(1.3%)。由86项测试项目组成FMFM的取样量表,所有研究样本均接受过至少1次FMFM取样量表测试。采用Rasch分析中的局部评分模型(PCM)对696例样本和86项取样量表进行分析,以项目不适合标准(FITI)中的均方来确定量表的单维性,同时确定FMFM量表的最终入选项目,然后分析由这些项目组成的FMFM量表的测试独立性和样本独立性,通过选取研究样本中最初的23例进行重测信度研究(间隔1-7d),同样选取最初的49例进行评分者间信度研究。结果经过Rasch分析的3轮筛选,从86项取样量表项目中筛除25项,剩余的61项中仅有3项属于不适合项目,占总项目的4.9%(3/61),表明其中的绝大多数项目具有良好的单维性,由此形成正式的FMFM量表。通过分析不同项目状态下的样本能力分值之间的相关性,显示FMFM量表具有很好的测试独立性;通过在分析了不同样本状态下的项目难度值的相关性后,确定FMFM量表具有很好的样本独立性。FMFM量表还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ICC=0.9893,95%CI:0.9753-0.9954)和测试者间信度(ICC=0.9961,95%CI:0.9932-0.9978)。结论脑瘫患儿FMFM量表具有良好的单维性、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为将来使用FMFM量表评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FMFM量表的效度和反应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运动 功能 评估 单维性 信度
下载PDF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的敏感性及实用性 被引量:212
14
作者 许光旭 高晓阳 陈文红 《中国康复》 2001年第1期18-19,共2页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偏瘫患者康复前后运动能力与 Fugl- Meyer运动积分 (FMA)相关性研究判断其对治疗效果评定的敏感性及实用价值。方法选择住院的偏瘫患者 2 1例 ,于入院前后分别进行 FMA下肢运动积分、实际运动能力 Rivermead运动指数 ...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偏瘫患者康复前后运动能力与 Fugl- Meyer运动积分 (FMA)相关性研究判断其对治疗效果评定的敏感性及实用价值。方法选择住院的偏瘫患者 2 1例 ,于入院前后分别进行 FMA下肢运动积分、实际运动能力 Rivermead运动指数 (RMI)和功能独立性评定 (FIM,选用转移与行进积分 )。康复方法以下肢物理治疗、步行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为中心。统计采用配对 t检验与相关分析。结果住院治疗前后比较 FMA,P>0 .0 5 ;RMI与 FIM,均 P<0 .0 5。三者治疗前后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P <0 .0 0 1)。治疗前后差值相关性分别为 FMA -RMIr=0 .48(P<0 .0 5 ) ;FMA - FIM r=0 .0 8(P>0 .0 5 ) ;RMI- FIM r=0 .5 8(P<0 .0 1)。结论 FMA可反映下肢运动能力 ,但对治疗前后评定敏感性差 ,与 RMI和 FIM比较不能直观反映患者实际移动能力 ,其实用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功能 评估 敏感性 实用性 FUGL-MEYER 偏瘫 康复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上下肢功能障碍恢复的比较 被引量:35
15
作者 高霞 黄松波 王茂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从残损水平观察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有无差别。方法:对58 例急性完全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FuglMeyer 评测法(FMA) 评测上下肢的运动功能,比较康复治疗前后(4 周)的运动功能,并按运动障... 目的:从残损水平观察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有无差别。方法:对58 例急性完全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FuglMeyer 评测法(FMA) 评测上下肢的运动功能,比较康复治疗前后(4 周)的运动功能,并按运动障碍严重程度分层,比较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结果:康复治疗前58 例患者FMA平均值上肢为最大程度的10-42% ,下肢为23-28% ,P< 0-05 ;治疗后上下肢功能提高程度分别为30-0% 和31-0 % ,P=0-20 。分别对上、下肢首末次FMA结果进行t 检验,P值均< 0-001 。按运动障碍程度分层分析,末次FMA 上下肢比较,严重障碍组P= 0-049 处于临界水平,轻中度障碍组P值分别为0-21 和0-68 。3 组上下肢FMA提高程度经t 检验,P值均> 0-05。结论: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病损引起的偏瘫,其上下肢运动障碍第1 个月恢复程度是相同的;治疗后上下肢运动功能均有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上下肢功能障碍 康复
下载PDF
规范三级康复治疗中不同时期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改善规律的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朱玉连 胡永善 +8 位作者 吴毅 姜从玉 孙莉敏 范文可 谢臻 沈莉 朱秉 白玉龙 李放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7-380,408,共5页
目的 :探索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后 ,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规律。方法 :卒中 5 2例患者在脑梗塞和脑出血两个层次上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 ,康复组给予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 ,对照组则不给于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 ,但常规内科治疗同治... 目的 :探索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后 ,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规律。方法 :卒中 5 2例患者在脑梗塞和脑出血两个层次上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 ,康复组给予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 ,对照组则不给于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 ,但常规内科治疗同治疗组。分别于入选时 ,发病后第 1个月月末、第 3个月月末和第 6个月月末采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进行运动相评分。结果 :康复组在入选后各阶段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康复组各阶段运动功能评分积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对患者各阶段运动功能进行自身前后对比 ,发现康复组患者各阶段运动功能积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1) ,对照组除第 3个月月末和第 6个月月末的运动功能积分间不存在明显差别 ,其余均存在明显差别 (P <0 0 5 )。另外 ,从患者康复各阶段运动功能变化上可以看出 ,康复组在各阶段的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积分在各阶段的增长趋势明显快于对照组。结论 :规范三级康复治疗早期能够加速患者的恢复进程 ,后期康复治疗仍有利于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 ,但是速度变慢 ,然而相对于对照组功能恢复仍然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级康复 运动功能 偏瘫 脑卒中 脑血管病
下载PDF
一种新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测方法──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表的制订 被引量:90
17
作者 高谦 卓大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6期244-249,共6页
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评测方法很多。其中FMA(Fugl一MeyerAssessmentofMotorFunction)较有代表性,但由于其过于繁锁、费时,而限制了应用。作者按FMA评测规则对76例脑卒中病人进行评测,将... 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评测方法很多。其中FMA(Fugl一MeyerAssessmentofMotorFunction)较有代表性,但由于其过于繁锁、费时,而限制了应用。作者按FMA评测规则对76例脑卒中病人进行评测,将所得结果输入计算机,进行指标聚类分析,从而对原FMA表进行了简化,得出一个简化的FMA表。简化FMA仍以Brunnstrom的阶段论为理论基础。该表可评价脑卒中病人的各个方面,包括:上、下肢功能(54)分、平衡功能(10)分、感觉功能(10)分、关节活动及疼痛(16)分,总分90分。该表可用以评价偏瘫侧和“正常侧”。简化FMA最大优点是省时、简单、易用,便于交流。其评价结果可指导治疗,特别适用于早期脑卒中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运动功能 中风 评测方法
下载PDF
针刺结合康复器训练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被引量:18
18
作者 何希俊 谭吉林 +3 位作者 黄永禧 黄红缨 何宇峰 袁小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4年第2期86-87,共2页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自制改良上肢功能康复器训练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 8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康复器组 (治疗组 )和单纯针刺组 (对照组 ) ,采用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 (FMA)评定两组患者的...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自制改良上肢功能康复器训练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 8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康复器组 (治疗组 )和单纯针刺组 (对照组 ) ,采用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 (FMA)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 2 8天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均有明显提高 ,但治疗组提高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针刺结合改良上肢功能康复器训练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针刺治疗 康复训练 运动功能评定
下载PDF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模型鼠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松林 张成 +5 位作者 刘晓蓉 高铃 张为西 黄文 卢锡林 王展航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0-213,共4页
目的 系统研究 C5 7鼠、mdx鼠、dystrophin/ utrophin基因双敲除 (dko)鼠运动功能、生化、病理等方面的差异 ,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DMD)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取 8~ 9周龄的 C5 7鼠、m dx鼠、dko鼠 ,对其做运动生理测... 目的 系统研究 C5 7鼠、mdx鼠、dystrophin/ utrophin基因双敲除 (dko)鼠运动功能、生化、病理等方面的差异 ,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DMD)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取 8~ 9周龄的 C5 7鼠、m dx鼠、dko鼠 ,对其做运动生理测定以及血肌酸激酶 (CK)、肌肉组织病理、肌肉组织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dko鼠的 3min牵引实验坠落次数、10 min转棒实验坠落次数以及血清 CK分别为 15 .83± 3.0 6、10 .83± 2 .6 4和 15 70 .5 0±2 37.79(U / L ) ,与 C5 7鼠的 4 .33± 2 .73、1.83± 1.33和 2 33.83± 77.4 5及 mdx鼠的 3.6 7± 2 .73、1.33± 0 .6 7和86 8.17± 12 7.92比较 ,其检测结果均有显著差异。 m dx鼠与 C5 7鼠比较 ,病理、生化有差异 ,运动功能无差异。结论dko鼠与 m dx鼠比较 ,病情重 ,更接近 DMD的疾病特性 ,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X鼠 dko鼠 运动功能 评测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小儿重度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杜侃 栾佐 +4 位作者 屈素清 刘卫鹏 汪兆艳 杨印祥 杨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度脑性瘫痪儿童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重症脑性瘫痪患儿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移植前、后6个月进行自身对照,比较患儿粗大运动和综合功能的进步程度,并随访移植后0、1、3、6、12个月患儿一...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度脑性瘫痪儿童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重症脑性瘫痪患儿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移植前、后6个月进行自身对照,比较患儿粗大运动和综合功能的进步程度,并随访移植后0、1、3、6、12个月患儿一般情况。结果 50例患儿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均成功。移植后6个月失访1例,至12个月失访4例,余46例完成观察。移植后6例患儿在手术后3~5 d即出现显著临床改善,大部分患儿在移植后3个月左右运动能力进步,6个月之后进步幅度减缓。移植前6个月综合功能评估进步程度为(19.14±9.82)%,移植后6个月为(28.49±10.52)%,移植后进步显著大于移植前(P=0.001),其中以运动和认知改善明显。粗大运动功能评估总百分比从移植前的(23.80±10.64)%,上升到移植后(27.31±11.72)%,平均每月上升(1.05±0.49)%,显著大于移植前6个月进步幅度(P=0.001)。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康复治疗效果不佳的重症脑瘫患儿有明显临床改善作用,能够有效促进患儿各功能区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综合功能评定 粗大运动功能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