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erebellar pathology in motor neuron disease:neuroplasticity and neurodegener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Rangariroyashe H.Chipika Grainne Mulkerrin +4 位作者 Pierre-François Pradat Aizuri Murad Fabrice Ango Cédric Raoul Peter Bede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2335-2341,共7页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is a relentlessly progressive multi-system condition.The clinical picture is dominated by upper and lower motor neuron degeneration,but extra-motor pathology is increasingly recognized,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is a relentlessly progressive multi-system condition.The clinical picture is dominated by upper and lower motor neuron degeneration,but extra-motor pathology is increasingly recognized,including cerebellar pathology.Post-mortem and neuroimaging studies primarily focus on the chara cterization of supratentorial disease,des pite emerging evidence of cerebellar degeneration 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Cardinal clinical features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such as dysarthria,dysphagia,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deficits,saccade abnormalities,gait impairment,respiratory weakness and pseudobulbar affect are likely to be exacerbated by co-existing cerebellar pathology.This review summarizes in vivo and post mortem evidence for cerebellar degeneration 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 rosis.Structural imaging studies consistently capture cerebellar grey matter volume reductions,diffusivity studies readily detect both intra-cerebellar and cerebellar peduncle white matter alte rations and functional imaging studies commonly report increas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with supratentorial regions.Increas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s commonly interpreted as evidence of neuro plasticity representing compensatory processes despite the lack of post-mortem validation.There is a scarcity of post-mortem studies focusing on cerebellar alte rations,but these detect pTDP-43 in cerebellar nuclei.Ce rebellar pathology is an overloo ked facet of neurodegeneration 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despite its contribution to a multitude of clinical symptoms,wides p read connectivity to spinal and supratentorial regions and putative role in compensating for the degeneration of primary motor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TAXIA CEREBELLUM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otor neuron disease NEUROimaging NEUROPLASTICITY PATHOLOGY primary lateral sclerosis pseudobulbar affect
下载PDF
3.0T MR扩散张量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2
作者 刘秀香 高思佳 +2 位作者 袁逍 戚喜勋 程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69-574,共6页
目的探讨3.0TMR扩散张量成像(DTI)作为定量分析方法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病组)行颈髓DTI研究,根据临床症状将颈椎病组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和严重组,... 目的探讨3.0TMR扩散张量成像(DTI)作为定量分析方法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病组)行颈髓DTI研究,根据临床症状将颈椎病组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和严重组,每组分别为18例、18例、12例、12例;另根据T1WI和T2WI颈髓信号类型,将颈椎病组分为N/N组(T1WI、T2WI均无信号异常)、N/H组(T1WI无信号异常,T2WI高信号)、L/H组(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分析颈髓表观弥散系数(ADC)、分数各向异性(FA)、纵向弥散系数(λ1)、横向平均弥散系数(λ┷)及平均弥散系数(MD)的特征。结果颈椎病组中的轻度、中度、重度及严重组FA值较对照组低(F=64.565,P=0.0001),λ1值、λ┷值、MD值较对照组高(F=3.176,P=0.016;F=5.754,P=0.0001;F=4.366,P=0.003),ADC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80,P=0.678);颈椎病组中的N/N组、N/H组、L/H组ADC值、λ┷值较对照组高(F=2.768,P=0.049;F=3.96,P=0.012),FA值较对照组低(F=10.387,P=0.0001),λ1值、MD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22,P=0.083;F=2.286,P=0.087)。结论 FA、λ┷值是检测脊髓型颈椎病微结构变化的较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疾病 磁共振成像 弥散 诊断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患者颈髓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黄靖 李坤成 +5 位作者 段云云 刘亚欧 任卓琼 刘峥 董会卿 陈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407-411,共5页
目的通过扩散张量成像研究多发性硬化患者常规MRI表现正常脊髓(NASC)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平面回波成像技术对13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和13例健康志愿者施行颈髓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分别测量第2~5颈椎(C2-5)水平前索... 目的通过扩散张量成像研究多发性硬化患者常规MRI表现正常脊髓(NASC)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平面回波成像技术对13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和13例健康志愿者施行颈髓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分别测量第2~5颈椎(C2-5)水平前索、后索、侧索及灰质兴趣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及平均扩散率(MD)值,比较两组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相关分析检验多发性硬化组患者FA值和MD值与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多发性硬化组患者C2-5前索、侧索、后索和灰质NASC的FA值降低、MD值升高(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FA值与EDSS评分呈负相关(r=-0.328~0.207,P=0.001~0.035),各兴趣区MD值与EDSS评分呈正相关(r=0.234~0.409,P:0.000~0.018)。结论多发性硬化患者常规MRI表现比正常脊髓的FA值降低,提示存存隐匿件病蛮.脊髓扩散张量成像对多发性硬化患者临床评价和疗效判断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 多发性硬化 脊髓疾病 颈椎
下载PDF
平山病颈椎MRI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翟少智 代海洋 +3 位作者 刘国荣 肖叶玉 洪璧楷 吴仁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3年第4期276-279,共4页
目的探讨平山病患者自然位和过屈位时颈椎MRI影像学表现及过屈位脊膜后间隙大小对平山病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9例临床确诊为平山病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行自然位和过屈位MR扫描,观察其影像学表现,测量过屈位平山病和对照组脊膜后间隙... 目的探讨平山病患者自然位和过屈位时颈椎MRI影像学表现及过屈位脊膜后间隙大小对平山病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9例临床确诊为平山病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行自然位和过屈位MR扫描,观察其影像学表现,测量过屈位平山病和对照组脊膜后间隙大小。结果自然位平山病患者颈椎曲度异常,低位脊髓出现萎缩、扁平。过屈位时颈髓前移、变扁,脊膜后间隙出现异常信号,增强后显著强化。平山病和对照组过屈位脊膜后间隙分别为(6.8±0.5 mm)和(4.2±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平山病患者过屈位颈椎脊膜后间隙增宽并见异常信号,结合自然位和过屈位MRI影像学特点可协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山病 磁共振成像 颈椎 过屈位
下载PDF
平山病的MRI诊断 被引量:3
5
作者 周卫军 计明珍 +4 位作者 窦娅芳 王省白 陆黎明 冯捷 徐中华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9期954-956,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平山病的MRI表现,探讨MRI对平山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肌电图证实为平山病的11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9例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11例均有MRI上低位颈髓不同程度变扁、变细、萎缩,屈曲位均可见背侧硬脊... 目的:总结分析平山病的MRI表现,探讨MRI对平山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肌电图证实为平山病的11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9例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11例均有MRI上低位颈髓不同程度变扁、变细、萎缩,屈曲位均可见背侧硬脊膜向前移位、后硬脊膜外间隙增宽及弧形或梭形T2WI异常高信号。结论:平山病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低位颈髓的局限性萎缩、细扁改变、屈曲位后硬脊膜外间隙T2WI高信号及流空信号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无疾病 颈椎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MRI诊断平山病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晓梅 孙英杰 +2 位作者 周山 杨勇政 齐洋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4期579-582,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平山病患者的颈椎中立位和过曲位MRI表现,探讨MRI对平山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14例经临床确诊为平山病患者,均行颈椎过屈位MRI检查,其中11例患者行中立位MRI检查,分别对患者不同体位的MRI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11例行颈椎中立... 目的回顾性分析平山病患者的颈椎中立位和过曲位MRI表现,探讨MRI对平山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14例经临床确诊为平山病患者,均行颈椎过屈位MRI检查,其中11例患者行中立位MRI检查,分别对患者不同体位的MRI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11例行颈椎中立位MRI检查的患者中,存在颈椎曲度异常者7例,脊髓出现萎缩、变细者6例,失连接现象仅4例;14例行颈椎过屈位检查的患者均存在硬膜囊后壁前移、脊髓受压变细、硬膜囊外后间隙扩张、失连接现象等征象,其中5例脊髓内出现长T2信号,且出现部位略高于脊髓受压最显著处。结论颈椎过屈位MRI对诊断平山病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山病 磁共振成像 颈椎
下载PDF
MRI在平山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文宝红 程敬亮 +3 位作者 张勇 白洁 孙梦恬 闫晨宇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5年第6期502-506,共5页
目的探讨平山病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1例平山病患者的MRI检查资料,均行颈椎自然体位、颈屈体位MRI平扫与增强扫描。结果自然体位11例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下段颈髓不同程度变扁、变细,6例颈椎间盘膨出。颈屈... 目的探讨平山病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1例平山病患者的MRI检查资料,均行颈椎自然体位、颈屈体位MRI平扫与增强扫描。结果自然体位11例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下段颈髓不同程度变扁、变细,6例颈椎间盘膨出。颈屈体位下段颈髓变细更加明显,颈髓及硬脊膜向前移位,背侧硬脊膜外间隙增宽并弧形混杂等T_1混杂长T_2信号,其中9例见流空信号,增强后11例均明显强化。自然体位背侧硬脊膜外间隙未见异常强化。结论颈屈体位平山病的MRI平扫与增强检查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平山病的诊断及其发病机制的认识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平山病 颈椎 肌萎缩
下载PDF
亚急性联合变性颈髓的MRI表现
8
作者 郑奎宏 马林 +4 位作者 郭勇 林伟 黄敏华 陶丽冰 赵书臣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94-396,共3页
目的:分析亚急性联合变性颈髓的MRI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临床确诊亚急性联合变性累及颈髓的患者5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并复习相关临床及文献资料。结果:5例患者MRI均显示颈髓不同程度范围的后蛐和侧索长T2信号,其颈... 目的:分析亚急性联合变性颈髓的MRI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临床确诊亚急性联合变性累及颈髓的患者5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并复习相关临床及文献资料。结果:5例患者MRI均显示颈髓不同程度范围的后蛐和侧索长T2信号,其颈髓正中矢状位T2加权图像均呈连续束带状异常信号;4例行Gd-DTPA增强扫描,其中2例可见条片状强化。结论:亚急性联合变性的颈髓矢状位束带状改变有比较典型的特点,MRI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疾病 颈椎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去枕仰卧位在颈椎病变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9
作者 伍忠根 傅闽兰 +2 位作者 刘小涛 伍文娟 郭珍珍 《当代医学》 2013年第34期149-150,共2页
目的比较去枕仰卧位与前屈位、平卧中性自然位在颈椎病变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所有220例受试者使用1.5 T磁共振成像仪进行颈椎前屈位、平卧中性自然位与去枕仰卧位的成像进行分析,比较三种体位下颈椎间盘、椎管与椎序列的变化情... 目的比较去枕仰卧位与前屈位、平卧中性自然位在颈椎病变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所有220例受试者使用1.5 T磁共振成像仪进行颈椎前屈位、平卧中性自然位与去枕仰卧位的成像进行分析,比较三种体位下颈椎间盘、椎管与椎序列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成像情况与成像满意度。结果 220例受试者中,进行颈椎前屈位磁共振检查的患者60例,平卧中性自然位的患者75例,去枕仰卧位的患者85例;比较去枕仰卧位与前屈位、平卧中性自然位的应用效果,发现去枕仰卧位在颈椎病变磁共振的检查中成像效果比对比组的清晰,显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70.24%。而患者对磁共振时的体位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1.772%。结论去枕仰卧位更适合于颈椎病变患者的磁共振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枕仰卧位 颈椎病 磁共振
下载PDF
功能性核磁成像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10
作者 齐勇 刘燕芳 林冠文 《外科(汉斯)》 2016年第3期45-52,共8页
目的:探究功能性核磁成像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应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观察对象,选择同期1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象。在术前、术后6周、3月及其6月分别进行一次fMRI脑... 目的:探究功能性核磁成像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应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观察对象,选择同期1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象。在术前、术后6周、3月及其6月分别进行一次fMRI脑功能成像并根据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 scores)对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对照组对象同期行脑fMRI功能成像。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脑fMRI功能成像、JOA 评分和术后恢复(步长,动作完成时间)。结果:对照组健康对象在完成指定动作时,在对侧脑部主要运动区都有局部有限的皮质激活区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fMRI图像表明激活的皮质映射区域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所扩大。脊髓减压术后皮质激活映射区有所缩小并接近健康组激活区域范围。与对照组比较,枕叶、额叶及其边缘系统是观察组患者ReHo显著降低的脑区;小脑及其边缘叶是观察组ReHo显著升高的脑区。JOA评分和术后恢复观察组患者明显(P <0.05)。结论:fMRI可作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和术后皮质投射区变化的有效评定方法,通过此FMRI的评估可以有效的进行患者术后评估和术后恢复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功能磁共振成像 大脑皮质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影像学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姚若愚 莫文 万宏波 《医学综述》 2015年第23期4346-4347,4350,共3页
目的探讨中药对脊髓型颈椎病神经功能康复的治疗效果,并应用影像学检查进行量化评价。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8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中药联合治疗... 目的探讨中药对脊髓型颈椎病神经功能康复的治疗效果,并应用影像学检查进行量化评价。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8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中药联合治疗,选择选择益气化瘀补肾方(炙黄芪15 g、潞党参12 g、紫丹参9 g、大川芎9 g、参三七15 g、补骨脂15 g、肉苁蓉15 g、鹿角片15 g)加减。对照组采用采用美洛昔康7.5 mg口服,每日1次+甲钴胺5 mg口服,每日3次,疗程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8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40分评分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JOA评分[观察组:(10.7±2.6)分、(12.3±3.1)分、(12.1±3.3)分;对照组:(10.8±2.8)分、(15.1±1.8)分、(12.9±2.7)分]均呈上升趋势,观察组上升速度更快,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40分评分[观察组:(31±4)分、(34±4)分、(37±3)分;对照组:(32±5)分、(33±5)分、(34±4)分]均呈上升趋势,观察组上升速度更快,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DC值显著高于对照组[(1.58±0.23)mm^2/s比(1.32±0.23)mm^2/s],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对脊髓型颈椎病神经功能的康复疗效明确,影像学检查可以客观地反映其改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脊髓型 益气化瘀补肾方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的多模态MRI研究进展
12
作者 毕晟 闫少珍 卢洁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87-891,共5页
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bvFT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人格、社会行为及执行功能改变,其早期诊断和治疗仍存在挑战。MRI作为一种无创成像技术,在bvFTD的诊断和疾病进展监测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结构MRI发现bvFTD患者... 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bvFT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人格、社会行为及执行功能改变,其早期诊断和治疗仍存在挑战。MRI作为一种无创成像技术,在bvFTD的诊断和疾病进展监测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结构MRI发现bvFTD患者大脑灰质体积减小,尤其在前颞叶和前扣带回区域。此外,扩散张量成像提供了有关大脑白质微结构的信息,能显示出bvFTD患者的白质病变。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可无创测量bvFTD患者额颞叶脑区血流灌注减低。功能MRI研究表明,bvFTD患者的大脑网络连接性发生改变。本文对目前bvFTD多模态MR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早诊、早治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颞叶痴呆 运动神经元病 行为障碍 磁共振成像 综述
下载PDF
平山病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及颈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冯善伟 梁银杏 +4 位作者 梁颖茵 罗柏宁 杜娟 刘正山 张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28-831,共4页
目的研究平山病(HD)患者的临床特征、肌电生理及颈磁共振成像(MRI)特点。方法观察15例HD患者的特殊临床表现,检测双侧上肢远端及下肢常规肌电图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行颈部自然位、过屈位及过伸位MRI扫描,观察低位颈髓有无萎缩及... 目的研究平山病(HD)患者的临床特征、肌电生理及颈磁共振成像(MRI)特点。方法观察15例HD患者的特殊临床表现,检测双侧上肢远端及下肢常规肌电图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行颈部自然位、过屈位及过伸位MRI扫描,观察低位颈髓有无萎缩及颈椎曲线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为男性,青春期起病.病变均表现为上肢远端肌肉、骨间肌、鱼际肌萎缩和双手厥冷无力。肌电图检查示患者受累侧远端肌运动单位平均时限宽,多相波增多,波幅显著增高(巨大电位),主要位于C7、C8及T1节段。颈自然位MRI示9例患者低位颈髓萎缩,主要在C5、C6节段。所有患者过屈位时颈髓前移、变扁平,变扁节段以C6为主。结论HD主要发生在青春期,以男性多见,临床表现和肌电图检查提示局限于下位颈髓的前角病变,颈部自然位和过屈位MRI不同的特点可协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山病 肌萎缩 肌电生理 磁共振成像 颈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