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deal landscape and its ecological planning approach in Mount Lushan National Park,China
1
作者 徐聪荣 胡海胜 +2 位作者 吴章文 郑艳萍 钟林生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A3期279-284,288,共7页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main four basic models of ideal landscape in the Mount Lushan National Park as Kunlunshan model, Xumishan model, Peach flower land model, Christian model. Five typical places in Mount Lushan w...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main four basic models of ideal landscape in the Mount Lushan National Park as Kunlunshan model, Xumishan model, Peach flower land model, Christian model. Five typical places in Mount Lushan with the ideal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like the East Grove Temple, White Deer Cave Academy, Simplicity and Tranquility Monastery, Lushan Valley, and Villa-cluster of the East Valley were analyzed,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asic models for each place was discussed to make the realistic landscape conform to the ideal needs. Moreover, the discussions also involv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deal landscape that are featured in resource, culture, structure, function, process, scale and region. In conclusion, ideal landscape in the Mount Lushan National Park was the produc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Mount Lushan inherit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000 years; and it also absorbs the manna of the Western culture as well as the exchanges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ities together with the conflict and adaptation among different cultures. The natural landscape could be satisfied with the survival demand and cultural taste of mankind by the way of ecological plan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planning ideal landscape landscape model Mount Lushan national park
下载PDF
The ideal landscape and its ecological planning approach in Mount Lushan National Park,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XU Cong-rong HU Hai-sheng +2 位作者 WU Zhang-wen ZHENG Yan-ping ZHONG Lin-she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279-284,共6页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main four basic models of ideal landscape in the Mount Lushan National Park as Kunlunshan model, Xumishan model, Peach flower land model, Christian model. Five typical places in Mount Lushan w...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main four basic models of ideal landscape in the Mount Lushan National Park as Kunlunshan model, Xumishan model, Peach flower land model, Christian model. Five typical places in Mount Lushan with the ideal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like the East Grove Temple, White Deer Cave Academy, Simplicity and Tranquility Monastery, Lushan Valley, and Villa-cluster of the East Valley were analyzed,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asic models for each place was discussed to make the realistic landscape conform to the ideal needs. Moreover, the discussions also involv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deal landscape that are featured in resource, culture, structure, function, process, scale and region. In conclusion, ideal landscape in the Mount Lushan National Park was the produc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Mount Lushan inherit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000 years; and it also absorbs the manna of the Western culture as well as the exchanges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ities together with the conflict and adaptation among different cultures. The natural landscape could be satisfied with the survival demand and cultural taste of mankind by the way of ecological plan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planning ideal landscape landscape model Mount Lushan national park
下载PDF
People's Awareness of the Build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Mount Emei National Park
3
作者 邱建 陈大乾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1998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Studies on the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new and old buildings in Mount Emei National Park have been carried out.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blems in relation to old and to new buildings are different. The... Studies on the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new and old buildings in Mount Emei National Park have been carried out.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blems in relation to old and to new buildings are different. Then, authorities that can combat problems of old and new buildings are in general different. After that, in relation to old buildings,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ion and religious unit are considered to be able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resulting from function and utilisation and the Mount Emei Authority to those from organisation and management. In relation to the new, the planning institution is believed to be the most authoritative to tackle surrounding and traditional value problems while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ion is well placed to resolve aesthetic problems. Finally, both old and new buildings require improved powers, policy, administration and organisation to combat the problems although financial resources are emphasised for the old buildings and improvements i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the new 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WARENESS problem Mount Emei national park old building new building
下载PDF
Mount Sanqing National Park: An Open-air Museum of Ancient Granite and Natural Phenomena
4
《China Today》 2019年第1期76-80,共5页
THE majestic mountain range of Mount Sanqing National Park is located in the city of Shangrao,Jiangxi Province(east China).The natural geographic layout of the region is rich with geological treasures which include Me... THE majestic mountain range of Mount Sanqing National Park is located in the city of Shangrao,Jiangxi Province(east China).The natural geographic layout of the region is rich with geological treasures which include Mesozoic granite and Proterozoic-Paleozoic stratum.This makes the area not only a natural heritage site of China’s natural history but also an important natural heritage asset of the world in general.At the 32nd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in July 2008,Mount Sanqing was added to the List of World Heritage Sites.Later in September of 2012,it was added to the Global Geopark List by UNES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UNT Sanqing national park
下载PDF
武夷山国家公园脊线森林群落乔木层的种群特征
5
作者 范敦锦 洪子辰 +4 位作者 曹祖宁 周建广 高亮 陈世品 林文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9-653,共5页
【目的】探究武夷山国家公园脊线森林群落乔木层的种群特征,旨在保护脊线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的生物多样性。【方法】通过对武夷山国家公园脊线森林群落固定样地的调查,从重要值(important value,IV)、物种多度、Shannon-Wiener指数(H)、... 【目的】探究武夷山国家公园脊线森林群落乔木层的种群特征,旨在保护脊线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的生物多样性。【方法】通过对武夷山国家公园脊线森林群落固定样地的调查,从重要值(important value,IV)、物种多度、Shannon-Wiener指数(H)、种间相遇概率(probability of interspecific encounter,PIE)、Gleason丰富度指数(G)、Pielou均匀度指数(J)、生物量和坡向等方面分析了森林群落乔木层的种群特征。【结果】与2018年相比,2023年武夷山国家公园脊线样地乔木层的物种减少1个属[珍珠花属(Lyonia)],增加1个新属[厚皮香属(Ternstroemia)],种数保持不变(17科31属52种);生物量分配表现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总生物量呈上升趋势;物种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东南坡与西北坡乔木层的J存在极显著差异。【结论】武夷山国家公园脊线群落内乔木层更新速率较快,胸径较小的乔木层植物死亡率高。样地内优势物种均为鹿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马银花(R.ovatum)、疏齿木荷(Schima remotiserrata)和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群落结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更新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脊线 武夷山国家公园
下载PDF
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制度研究
6
作者 林涛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0-34,共5页
2021年,中国政府正式设立了第一批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其中之一,运营以来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与此同时,也面临着经验不足、行政区划与自然生态割裂、区域协同立法困难重重等多方面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的... 2021年,中国政府正式设立了第一批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其中之一,运营以来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与此同时,也面临着经验不足、行政区划与自然生态割裂、区域协同立法困难重重等多方面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案,可作为其他国家公园保护制度完善的理论参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武夷山 保护制度 生态文明 协同立法
下载PDF
基于GIS的武夷山国家公园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
7
作者 刘是亨 《江西科学》 2024年第4期845-850,共6页
景观视觉敏感性是反映景观在视域范围内被注意程度的量度,能够避免盲目开发对环境造成的景观破坏和资源浪费。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选取相对坡度、相对视距、视觉几率、醒目程度及视域范围5个敏感... 景观视觉敏感性是反映景观在视域范围内被注意程度的量度,能够避免盲目开发对环境造成的景观破坏和资源浪费。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选取相对坡度、相对视距、视觉几率、醒目程度及视域范围5个敏感度指标构建视觉敏感度评价体系,明确了各指标视觉敏感区的空间分布情况,然后通过归一化处理,对指标进行权重叠加。结果表明,武夷山国家公园视觉敏感性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高视觉敏感度主要分布在村落、景区、街道等区域,整个研究区域的低敏感区、中低敏感区、中敏感区、中高敏感区、高敏感区面积占比分别为48.29%、9.05%、21.07%、14.19%、7.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视觉敏感度 国家公园 武夷山 ArcGIS技术
下载PDF
本溪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行为特征 被引量:33
8
作者 谷晓萍 李岩泉 +5 位作者 牛丽君 于大炮 周莉 周旺明 吴胜男 代力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4-211,共8页
研究游客行为特征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以及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本溪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地域结构特征、一般行为特征、消费特征及感知特征进行了研究... 研究游客行为特征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以及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本溪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地域结构特征、一般行为特征、消费特征及感知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以较高学历的男性中青年为主;客源主要来自本省辽宁,并以沈阳、本溪和大连的游客为主,客源地理集中度指数为35.71;旅游的主要目的是观赏枫叶,出游时间大部分集中在每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且半数以上为当日往返的短程游览者;游客偏好与家人一起出游的旅行方式,所选择的交通工具主要为自驾车和旅游专车;游客的消费结构不平衡,主要集中于景区门票和交通费,占总消费的56.7%;游客对景区的喜好度依次为龙门峡景区>月台子景区>小黄山景区>夹砬子景区>鸣翠谷景区。总的来说,游客满意度较高,有89.1%的游客愿意重游此地,游客最不满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景区卫生方面。基于调查研究结果,对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 游客行为 客源结构 辽宁省
下载PDF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研究——以狼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被引量:19
9
作者 贾哲 秦安臣 +4 位作者 康晓梅 张红霞 于新松 葛静茹 赵志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747-753,共7页
为更好地保障以资源为基础的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3个类,14个亚类,31个指标,并划分为4个旅游资源等级。利用该体系对狼牙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狼牙山国家森林... 为更好地保障以资源为基础的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3个类,14个亚类,31个指标,并划分为4个旅游资源等级。利用该体系对狼牙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狼牙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良好,属二级(国家级)旅游区,与周边旅游资源类型互补,开发潜力巨大,适宜扩大开发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公园开发生态旅游提出几点建议:坚持以保护为前提,以生态旅游养保护,与周边景区合作开发区域旅游产品,打造狼牙山自身旅游品牌,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最佳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旅游资源 定量评价 狼牙山国家森林公园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32
10
作者 程浩 张厚喜 +3 位作者 黄智军 徐自坤 杨强 刘爱琴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5-141,共7页
为探讨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坡度、容重、pH值的相关关系,以武夷山国家公园5个不同海拔高度45个采样点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含量沿海拔梯度的分布特征,并构建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基于主控因子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同一海... 为探讨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坡度、容重、pH值的相关关系,以武夷山国家公园5个不同海拔高度45个采样点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含量沿海拔梯度的分布特征,并构建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基于主控因子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同一海拔高度,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其降幅也随之变小。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6.12~120.41 g·kg^(-1),其在土壤剖面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同一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升高,但其增幅则随之变小;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与海拔和容重分别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和极显著(P<0.01)负相关;土壤有机碳含量与pH值在30~40 cm土层呈显著(P<0.05)负相关,其它土层不显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优度高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不同因子组合能解释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大部分的变异,解释量介于74.1%和89.1%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国家公园 土壤有机碳 海拔梯度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下载PDF
国家公园建设背景下庐山社区管治模式研究——基于居民地方依恋的视角 被引量:18
11
作者 唐文跃 龚晶晶 +2 位作者 童巧珍 张腾飞 李文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4-109,133,共7页
风景名胜区将是我国未来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管理也将成为国家公园管理中普遍性的现实问题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庐山风景名胜区提出了将山上居民下迁安置的居民搬迁计划,这是庐山社区管理的重大举措。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 风景名胜区将是我国未来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管理也将成为国家公园管理中普遍性的现实问题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庐山风景名胜区提出了将山上居民下迁安置的居民搬迁计划,这是庐山社区管理的重大举措。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庐山居民进行访谈,以地方依恋的视角探讨庐山的居民搬迁问题,分析了庐山居民的地方依恋特征,探讨了居民地方依恋对其搬迁愿意的影响,并以居民地方依恋为视角构建了庐山社区管治模式。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居民表现出对庐山的留恋之情,存在一定程度的地方依恋,主要表现在对宜居环境、旅游经济的依赖和对现有生活方式和旅游文化的认同等方面。居民地方依恋是庐山居民迁居的阻力因素,但通过环保意识的加强,地方依恋可以成为居民迁居的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社区管治 地方依恋 庐山风景名胜区
下载PDF
太白山客源市场结构与游客行为模式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周旗 卫旭东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9-93,共5页
太白山森林公园是以秦岭主峰太白山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的集旅游度假、休闲疗养、科学考察为一体的国家 4A级旅游景区。本文通过对太白山客源市场结构及游客行为的抽样调查 。
关键词 客源市场 游客行为模式 太白山森林 公园 陕西省
下载PDF
旅游风景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以庐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聪荣 胡海胜 吴章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1-78,共8页
在3S技术支持下,以2000年和2004年的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探讨了庐山风景区两期景观格局特征及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庐山风景区的旅游景观生态系统内,林地景观类型占有绝对的优势,但耕地的规模仍维持在较高... 在3S技术支持下,以2000年和2004年的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探讨了庐山风景区两期景观格局特征及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庐山风景区的旅游景观生态系统内,林地景观类型占有绝对的优势,但耕地的规模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从2000年到2004年,各景观类型的面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量减少的景观类型为耕地、林地和其他土地,园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面积则大幅增加,其中交通运输用地的年均增幅最为显著.庐山各景观类型基本处于动态变迁过程中,林地保留的比率最高,草地和其他土地的原始保留比率都很低,表明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受到了较大的外力压迫.庐山风景区内各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量极不平均,年变动幅度很大.在8种景观类型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是变化最显著的人为干扰斑块,表明了人类干扰能力的快速增加,人为景观斑块对于自然斑块的影响力可能产生了较大的负面作用.林地、园地等斑块形状渐趋简单,表明受干扰程度越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也越明显.导致庐山风景区内景观格局快速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源于自然因素、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三大直接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景观格局 景观动态 驱动机制 庐山
下载PDF
多元、均衡与奖惩:武夷山国家公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曹辉 曹爱红 +2 位作者 吴慧珍 张静娴 闫淑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9-139,共11页
中国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进行。通过三个行为影响力较高的国家公园利益方的博弈分析和武夷山的实证分析,构建了三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进行了模型均衡点分析、稳定性讨论和动态相位图绘制,分析了武夷山国家公园... 中国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进行。通过三个行为影响力较高的国家公园利益方的博弈分析和武夷山的实证分析,构建了三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进行了模型均衡点分析、稳定性讨论和动态相位图绘制,分析了武夷山国家公园演化博弈成本和奖惩约束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公园的相关利益者在特许经营过程中是较复杂且多元化的;地方政府与企业博弈在现有研究假设下难以实现局部均衡稳定,均衡策略与企业的收益无直接关系;企业与社区博弈的稳定情况有四种,仅当社区居民福利(P)与经济利益(G)之和大于其他途径收益(H)时,博弈向优化状态(参与,国家公园保护性开发模式)演化;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监督成本为6430.85万元,干预机制下的稳定条件为奖励收益大于1.1亿元且中央政府惩罚大于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利益相关者 演化博弈 武夷山
下载PDF
基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的保护地管理研究——以泰山地域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放 刘悄然 赵鸣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0-44,共5页
基于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分析了美国国家公园的分类方式和管理特点。结合国家公园概念和建立目的,提出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对于试点区以外的保护地同样具有借鉴价值。提出中国目前批准建立的10个试点区具有侧重自然生态保护、突... 基于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分析了美国国家公园的分类方式和管理特点。结合国家公园概念和建立目的,提出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对于试点区以外的保护地同样具有借鉴价值。提出中国目前批准建立的10个试点区具有侧重自然生态保护、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主要管理目的由营利转为保护的特点。以泰山地域保护现状为例,提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体制上多头管理、区域重叠、用地权属不一;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不完整;特许经营项目破坏生态、过度依赖门票收入。鉴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目的,提出泰山地域的管理优化建议:明确管理机构权责,保障管理措施落地;调整保护范围,加强地域文化保护;优化管理运营方式,实现保护地建立目的;融入非政府力量管理,保障保护地公有、公管和公正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保护地 国家公园 管理 泰山 风景名胜区
下载PDF
华山地质遗迹的类型及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红梅 蔡冬冬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9-563,共5页
华山景区不仅有着千姿百态的生态景观、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而且还有着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景观。这些地质景观包括岩石遗迹、构造遗迹、花岗岩山峰地貌遗迹、花岗岩峡谷地貌,遗迹、花岗岩微地貌遗迹及地质灾害遗迹。对这些地质遗迹的特... 华山景区不仅有着千姿百态的生态景观、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而且还有着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景观。这些地质景观包括岩石遗迹、构造遗迹、花岗岩山峰地貌遗迹、花岗岩峡谷地貌,遗迹、花岗岩微地貌遗迹及地质灾害遗迹。对这些地质遗迹的特征进行了调查、归纳和分析,建议尽快建立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和挖掘好这些地质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 地质遗迹 国家地质公园 景观
下载PDF
丹霞山地质公园的建设及其管理问题探讨 被引量:3
17
作者 郑宗清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4期99-104,共6页
游客来丹霞山主要是观赏丹霞风景地貌,因此,地质公园应作为丹霞山开展旅游事业的核心内容.目前,丹霞山地质公园在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地质游形象不突出,地质标识牌不足,丹霞地貌研究成果未被充分应用,导游对地质无所知之;政出多门,部分... 游客来丹霞山主要是观赏丹霞风景地貌,因此,地质公园应作为丹霞山开展旅游事业的核心内容.目前,丹霞山地质公园在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地质游形象不突出,地质标识牌不足,丹霞地貌研究成果未被充分应用,导游对地质无所知之;政出多门,部分员工服务意识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从旅游地学的角度,在充分认识丹霞山地质公园特点的基础上,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山 丹霞地貌 地质公园 旅游地质
下载PDF
国家公园体制下的武夷山旅游开发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林爱平 金文婷 《闽江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55-60,共6页
2015年,福建武夷山成为我国国家公园体制九个试点之一。在国家公园体制下,旅游活动运行要体现国家公园的保护、公益和科普教育功能。当前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区域内开展的大众观光旅游活动、生态科普科研活动和户外拓展活动,尚不能很好... 2015年,福建武夷山成为我国国家公园体制九个试点之一。在国家公园体制下,旅游活动运行要体现国家公园的保护、公益和科普教育功能。当前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区域内开展的大众观光旅游活动、生态科普科研活动和户外拓展活动,尚不能很好地实现国家公园的功能。因此,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旅游发展对策方面,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深化武夷山国家公园性质,设计与国家公园体制相符的武夷山旅游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武夷山 旅游开发
下载PDF
王屋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旅游开发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宗彪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7年第1期74-75,共2页
王屋山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座以地质景观为主,生态和人文景观为辅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在分析了旅游资源特色和开发条件的基础上,对地质旅游开发的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国家地质公园 地质旅游 开发对策 王屋山
下载PDF
管涔山发展生态旅游优势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长春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57-58,95,共3页
开发地方的旅游资源,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生态旅游是适应当代人生 活需要,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分析管涔山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并结合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方向,确定管涔山旅... 开发地方的旅游资源,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生态旅游是适应当代人生 活需要,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分析管涔山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并结合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方向,确定管涔山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为生态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涔山 生态旅游 旅游资源 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 山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