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5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ave Dissip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Mountain-Type Breakwater 被引量:1
1
作者 GONG Ye-jun ZHAN Jie-min +2 位作者 HU Wen-qing FAN Qing CAI Wen-hao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0年第6期863-870,共8页
One mountain-type breakwater consisting of two inclined plates and one vertical plate is proposed based on several types of traditional free surface breakwaters, including the horizontal plate, curtain wall, and trape... One mountain-type breakwater consisting of two inclined plates and one vertical plate is proposed based on several types of traditional free surface breakwaters, including the horizontal plate, curtain wall, and trapezoidal barrier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regular waves and the fixed free surface mountain-type breakwater is measured in one wave flume(15.0 m×0.6 m×0.7 m). The wave propagation,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process are simulated using the VOF method and the hybrid SAS/laminar method. The simulated wave profil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For waves with a length smaller than four times width of the mountain-type breakwater, the reflected wave amplitudes are slightly larger than those of the vertical-plate breakwater, while the wave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s are all smaller than 0.5, and the wave loss coefficients are larger than 0.7. The wave energy is dissipated by wave breaking on the windward inclined plate, and turbulent flow around the vertical plate and the leeward inclined pl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ve-structure interaction mountain-type breakwater free surface breakwater
下载PDF
Establishment of an indicator framework for the transmission risk of the mountain-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 based on the Delphi-entropy weight method 被引量:2
2
作者 Zhuowei Luo Zhengbin Zhou +6 位作者 Yuwan Hao Jiaxin Feng Yanfeng Gong Yuanyuan Li Yun Huang Yi Zhang Shizhu Li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SCIE 2022年第6期27-37,共11页
Background: 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Although VL was controlled in several regions of China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the mountain-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 Background: 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Although VL was controlled in several regions of China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the mountain-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 (MT-ZVL) has reemerged in the hilly areas of China in recent decad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nstruct an indicator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 risk of the MT-ZVL in China, an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preventing disease.Methods: Based on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expert interview, a 3-level indicator framework was initially established in November 2021, and 28 experts were selected to perform two rounds of consultation using the Delphi method. The comprehensive weight of the tertiary indicators was determined by the Delphi and 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s.Results: Two rounds of Delphi consultation were conducted. Four primary indicators, 11 secondary indicators, and 35 tertiary indicators were identified. The Delphi-entropy weight method was performed to calculate the comprehensive weight of the tertiary indicators. The normalized weights of the primary indicators were 0.268, 0.261, 0.242, and 0.229, respectively, for biological factors, interventions,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social factors. The normalized weights of the top four secondary indicators were 0.122, 0.120, 0.098, and 0.096, respectively, for climatic features, geographical features, sandflies, and dogs. Among the tertiary indicators, the top four normalized comprehensive weights were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sandflies (0.076), topography (0.057),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dogs, including tethering (0.056), and use of bed nets or other protective measures (0.056).Conclusions: An indicator framework of transmission risk assessment for MT-ZVL was established using the Delphientropy weight method. The framework provides a practical tool to evaluate transmission risk in endemic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untain-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 Transmission risk Indicator framework DELPHI Entropy weight China
原文传递
重庆四面山不同林分土壤抗蚀抗冲特征
3
作者 程金花 沈子雅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2,共11页
为探讨重庆四面山地区不同林分土壤抗蚀抗冲特征,采用水浸试验和冲刷试验,计算土壤抗蚀指数与抗冲系数,对四面山4种林分类型(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楠竹林),共9个不同植物组成的林地土壤抗蚀抗冲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阔叶... 为探讨重庆四面山地区不同林分土壤抗蚀抗冲特征,采用水浸试验和冲刷试验,计算土壤抗蚀指数与抗冲系数,对四面山4种林分类型(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楠竹林),共9个不同植物组成的林地土壤抗蚀抗冲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阔叶林的抗蚀指数最大,楠竹林抗蚀指数最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抗蚀性能减弱,天然针阔混交林土壤抗蚀指数上下层差异最大(1.92倍)。2)二次多项式函数能高度拟合不同林分土壤抗蚀指数与水浸时间的关系(R2>0.95),随着水浸时间的增加,不同林分土壤抗蚀性能下降。3)土层越深,土壤抗冲系数越大,抗冲性能越强,坡面上层土壤抗冲系数为下层的1.05~5.79倍。阔叶林的抗冲性优于其他林分。4)≤1和>1~3 mm根径的根系总根长与根长密度与土壤抗蚀指数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抗冲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抗蚀性和抗冲系数与总根质量、根质量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结果可为重庆四面山水土保持措施布设、选择合理的植被恢复模式及配置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蚀指数 抗冲系数 林分类型 重庆四面山
下载PDF
北京山区典型植被土壤水分对次降雨的响应
4
作者 王坤悦 李旭红 +3 位作者 余新晓 贾国栋 张益 党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61-2571,共11页
为了揭示北京山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对不同强度降雨的响应过程,选取北京山区内侧柏、荆条灌丛、荒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2022年6—10月降雨和土壤水分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土壤水分对不同降雨事件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观测期内研究... 为了揭示北京山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对不同强度降雨的响应过程,选取北京山区内侧柏、荆条灌丛、荒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2022年6—10月降雨和土壤水分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土壤水分对不同降雨事件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观测期内研究区降雨事件主要由小雨构成,小雨事件的总降雨量占总降雨量的14.78%,小雨事件对土壤水分的响应深度可达到40—60 cm土层;中雨、大雨、暴雨事件的总降雨量占总降雨量的85.52%,中雨、大雨、暴雨事件对土壤水分的响应深度均可达到60—80 cm土层;大降雨事件对土壤水分的补给作用更明显,降雨量越大,降雨能补给的土层深度越深,土壤水分补给效果越好。(2)三种植被平均土壤水分补给速率大小依次为荒草地>侧柏>荆条灌丛,说明降雨对荒草地的补给效果最好;土层活跃程度对植被土壤水分有影响,土层越活跃,土壤水分波动越大,三种植被平均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荒草地>荆条灌丛>侧柏,而三种植被平均土壤储水量大小则依次为侧柏>荒草地>荆条灌丛,说明侧柏的土壤水分最为稳定。(3)荒草地、荆条灌丛剖面上各层土壤水分逐渐减少,侧柏则增加,说明土壤水分剖面分布受植被类型影响;侧柏、荆条灌丛、荒草地平均最大补给速率均发生在20—40 cm土层,说明降雨对浅层土壤水分的补给最为明显,对0—4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补给效果要更好。研究成果进一步解释了北京山区生态系统水分运动规律,为易干旱生态脆弱地带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山区 植被类型 土壤水分 降雨
下载PDF
典型高风险植被火条件下导线——板间隙击穿特性
5
作者 周恩泽 饶章权 +4 位作者 刘琦 黄勇 向谆 王华清 黄道春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9-185,共7页
为准确评估山火条件下架空输电线路的跳闸风险,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水平,文中对南方电网典型高风险植被火条件下导线—板间隙击穿特性进行了研究。搭建模拟植被火燃烧特征试验平台和模拟山火间隙击穿试验平台,研究了云南松、水杉、速生桉... 为准确评估山火条件下架空输电线路的跳闸风险,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水平,文中对南方电网典型高风险植被火条件下导线—板间隙击穿特性进行了研究。搭建模拟植被火燃烧特征试验平台和模拟山火间隙击穿试验平台,研究了云南松、水杉、速生桉、灌木和茅草5种植被的火焰燃烧特征参数和间隙击穿特性,对不同植被的火焰温度、火焰高度、灰分含量和可燃物热值与导线—板间隙击穿特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因素与间隙平均击穿电压梯度近似呈线性关系,并拟合得到其多元线性回归公式。使用熵权法得到火焰温度在植被燃烧特征中所占权重最高,上述5种植被中云南松的山火跳闸风险最高。文章研究结果可为架空输电线路山火跳闸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架空线路 跳闸风险 山火 植被种类 间隙击穿特性
下载PDF
基于TRIZ理论的圆柱波浪型刺梨采摘机设计与试验
6
作者 罗兵 张建敏 +2 位作者 杨义 赵霞 陈霁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4,50,共7页
为解决目前刺梨机械化采摘过程中损伤大、稳定性差、采摘效率受成熟度影响的问题,设计一种适应于山区作业环境的采摘机构。基于TRIZ理论对已设计出的耙型刺梨采摘机构进行功能组件系统分析,定位有害功能和过度功能,围绕采摘效率、运行... 为解决目前刺梨机械化采摘过程中损伤大、稳定性差、采摘效率受成熟度影响的问题,设计一种适应于山区作业环境的采摘机构。基于TRIZ理论对已设计出的耙型刺梨采摘机构进行功能组件系统分析,定位有害功能和过度功能,围绕采摘效率、运行稳定性、适应性三个指标,应用TRIZ理论标准解确定发明原理,再通过物场模型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圆柱波浪型采摘结构。应用ADAMS软件进行模拟仿真,验证设计的可行性,通过三个单体组合的背负式刺梨采摘机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刺梨采净率为96.05%;采净率受到刺梨果成熟度影响不大;破损率为0.66%;采摘效率为11.22 kg/min,此设计可有效保证刺梨机械化采摘作业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新型高效低损采收机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采摘机 山区作业 TRIZ理论 背负式 圆柱波浪型结构
下载PDF
山地辣椒收获机液压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7
作者 张建龙 唐勇 +3 位作者 吴荻 林蜀云 张太华 徐卫平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1,共8页
贵州为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省份,辣椒多在坡地种植,现有的辣椒收获机不能满足贵州辣椒采收要求,因此,文中设计并制造了适用于山地地形的全液压自行式履带辣椒收获样机。通过对山地辣椒收获机关键部位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及元器件选型,... 贵州为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省份,辣椒多在坡地种植,现有的辣椒收获机不能满足贵州辣椒采收要求,因此,文中设计并制造了适用于山地地形的全液压自行式履带辣椒收获样机。通过对山地辣椒收获机关键部位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及元器件选型,并采用AMESim液压仿真软件对行走、采收机构的液压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结果显示,行走马达启动时间为0.52 s,马达流量稳定在117.9 L/min;采摘辊的马达转速稳定在210 r/min,压合辊油缸、地轮油缸和升降油缸的举升用时分别为2.2,3.2和2 s,油缸压力稳定在16 MPa。由此得出,行走系统与采收系统的启动时间短暂且平稳,满足液压系统的设计使用要求。该研究以期为山地辣椒收获机及其他山地机器液压系统的改进与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辣椒收获机 液压系统 计算选型 AMESIM仿真
下载PDF
山地型县域乡村韧性评估体系构建及应用——以太湖县为例
8
作者 王爱 周京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24年第2期66-74,共9页
综合评估乡村韧性水平,研析乡村韧性的空间异质性,是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下的必然要求。在系统归纳乡村韧性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和生产5个维度构建乡村韧性评估体系,以太湖县为实证案例,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探究山地... 综合评估乡村韧性水平,研析乡村韧性的空间异质性,是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下的必然要求。在系统归纳乡村韧性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和生产5个维度构建乡村韧性评估体系,以太湖县为实证案例,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探究山地型县域乡村韧性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并针对性提出乡村韧性的提升建议。研究表明:(1)行政村尺度下各维度乡村韧性水平均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其中经济和生态维度下韧性高值区的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其余各维度乡村韧性高值聚集区较少,呈现“高值点缀分布”的空间格局。(2)县域乡村综合韧性水平相对较低,中低韧性水平行政村占比达76.4%,高韧性区主要集中于太湖县东部,占比较少,整体表现出“核心—边缘”的分布形态。(3)根据太湖县乡村韧性等级划分结果,围绕影响乡村韧性水平的关键要素,分维度对不同韧性水平行政村给出差异化的提升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韧性评估 空间异质性 山地型 太湖县
下载PDF
基于RUSLE模型的帽儿山实验林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侵蚀动态评估
9
作者 吕沅杭 王姿澄 董灵波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2,共13页
为解决定量评估帽儿山实验林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的问题,以帽儿山实验林场1983、1993、2004、2016年4期二类调查数据和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修订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 为解决定量评估帽儿山实验林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的问题,以帽儿山实验林场1983、1993、2004、2016年4期二类调查数据和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修订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模型对帽儿山实验林场平均土壤侵蚀量进行动态评估,并量化和分析不同林分类型与土壤侵蚀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时期帽儿山实验林场的年均土壤侵蚀量分别为0.26、0.24、0.10、0.17 t/(hm^(2)·a),其中各期土壤侵蚀强度处于0~1 t/(hm^(2)·a)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98.79%、98.68%、99.88%、98.88%;1983—2016年土壤侵蚀强度未发生变化的区域占70.4%,高等级侵蚀强度向低等级侵蚀强度转移的面积占25.1%,而低等级侵蚀强度向高等级侵蚀强度转移的面积仅占4.5%,表明帽儿山实验林场土壤侵蚀状况整体趋势良好;6种林分类型中,软阔天然林、硬阔天然林、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蒙古栎天然林和针阔混交天然林在1983年的平均土壤侵蚀量分别为0.150、0.161、0.054、0.110、0.121、0.083 t/(hm^(2)·a);到2016年,其平均土壤侵蚀量分别下降53.7%、61.2%、30.3%、83.0%、46.8%、23.2%;除软阔天然林、落叶松人工林和针阔混交天然林于2004—2006年期间土壤侵蚀量轻微增加以外(0.003~0.016 t/(hm^(2)·a)),其余林分类型平均土壤侵蚀量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RUSLE模型 林分类型 时空变化 帽儿山实验林场
下载PDF
山区河流港湾式锚泊区停泊条件分析
10
作者 程艳 郝岭 +2 位作者 李泳龙 徐红 张昊煜 《水运工程》 2024年第1期149-155,共7页
针对四川省通航河流汛期“跑船”事故,需合理选址建设船舶锚泊区。基于数学模型,研究岷江乐山杜家场港湾式锚泊区工程河段的水流条件。结果表明:同一流量级时,工程河段主河道流速远大于锚泊区内流速,遇50 a一遇洪水时,主河道最大流速为6... 针对四川省通航河流汛期“跑船”事故,需合理选址建设船舶锚泊区。基于数学模型,研究岷江乐山杜家场港湾式锚泊区工程河段的水流条件。结果表明:同一流量级时,工程河段主河道流速远大于锚泊区内流速,遇50 a一遇洪水时,主河道最大流速为6.50 m/s,对应锚泊区内的最大流速为1.22 m/s;随着来流量的增加,主河道的流速增长幅度也远大于锚泊区内的流速增长幅度,研究工况下,主河道流速最大变幅值为1.02 m/s,对应锚泊区内的流速变幅为0.19 m/s。山区河流港湾式锚泊区能够很好地满足船舶安全停靠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模型 山区河流 港湾式锚泊区
下载PDF
地形复杂山区桥梁总体设计要点分析
11
作者 胡晓斌 《山西建筑》 2024年第4期164-166,共3页
针对山区桥梁地形起伏剧烈、地质灾害频发、建设材料机械运输困难、施工方法受限等问题,总分析了山区桥梁的设计特点,并从线位选择、桥型确定、上下部结构选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山区桥梁设计提供系统性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 山区桥梁 地形 结构选型
下载PDF
基于叶片功能性状的贺兰山西坡植物生态策略分析
12
作者 李佳婧 梁咏亮 +2 位作者 李静尧 李小伟 杨君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3,共9页
植物叶片功能性状能够反映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策略,对不同环境梯度产生适应性改变。以贺兰山西坡沿海拔分布的4种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浅山灌丛、亚高山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甸)优势植物为对象,在物种-群落水平,基于叶片功能特征CSR(竞争... 植物叶片功能性状能够反映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策略,对不同环境梯度产生适应性改变。以贺兰山西坡沿海拔分布的4种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浅山灌丛、亚高山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甸)优势植物为对象,在物种-群落水平,基于叶片功能特征CSR(竞争-耐胁迫-杂草型植物)生态策略模型,通过叶片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单位面积碳(LC)、氮(LN)、磷(LP)含量的比较,探究4种植被类型优势植物S-R(耐胁迫-杂草)轴的经济性状权衡策略及该区优势种的生态策略组成;并且研究环境因素对CSR生态策略的作用机理,确定能够影响植物CSR生态策略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显示,1)在物种水平,贺兰山西坡46种优势植物生态策略可分为5类,其中R(杂草型)和SR(耐胁迫-杂草型)策略为主导策略,所占比例分别为52.1%和23.9%。2)在群落水平,贺兰山西坡30个样地生态策略划分为5类,主导策略为R(杂草型策略),占比39.2%。3)S策略与比叶面积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策略与全磷、全碳、叶干物质含量显著性负相关关系,和比叶面积显著性正相关关系。4)海拔、年均温、年均降雨量、太阳辐射、水蒸气压对C策略有显著影响,随海拔上升C策略降低。土壤全磷与S策略正相关,与R策略负相关。该研究表明植物能够改变功能性状(如比叶面积、叶片碳、氮、磷含量),改变资源获得能力和物质分配,应对不同环境,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海拔梯度 植物功能性状 生态策略 植被类型
下载PDF
古浪县南部山区典型林分林火类型划分
13
作者 张宝学 王雪蓉 +5 位作者 张玉兰 柴登川 蔡小龙 王慧娟 朱从玲 田亚利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71-75,共5页
针对古浪县南部山区生态工程实施导致幼林面积不断增加,可燃物空间连续性增强的现状,以样地调查的方法在古浪县南部山区7种典型林分内,对林火具有影响的指标树高、胸径、枝下高、冠幅、含水率、郁闭度、可燃物载量、草本高度、凋落物厚... 针对古浪县南部山区生态工程实施导致幼林面积不断增加,可燃物空间连续性增强的现状,以样地调查的方法在古浪县南部山区7种典型林分内,对林火具有影响的指标树高、胸径、枝下高、冠幅、含水率、郁闭度、可燃物载量、草本高度、凋落物厚度等进行了调查,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具有相似因子属性的林分划分为相似类型,并通过林分内部特性与燃烧特性综合分析,依据各类因子特性区别划分,结合实际分析不同林分组合的燃烧特性,将7种典型林分划分为3类,山杨为一类,采取低强度火为主的防治措施,兼顾地下火;榆树、白桦和山杏为一类,采取低强度火为主的防治措施,兼顾树冠火;山桃、侧柏、云杉为一类,主要采取树冠火为主的防治措施。结合不同林分林火特征进行防火演练,在提高护林员素质同时,可实现林火的科学高效预防与扑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浪县 山区 林火类型
下载PDF
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式避险车道安全评价研究
14
作者 王维嘉 胡鸿翔 +1 位作者 杨聪 徐海岩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24年第2期41-45,70,共6页
结合九绵高速K23+870隧道式避险车道项目,深入研究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式避险车道设置条件和技术参数;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隧道式避险车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安全评价模型,并成功应用于项目安全评价,给... 结合九绵高速K23+870隧道式避险车道项目,深入研究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式避险车道设置条件和技术参数;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隧道式避险车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安全评价模型,并成功应用于项目安全评价,给出相应指导意见。相关研究有助于提高隧道式避险车道的整体设计水平,确保其在复杂条件下能够充分发挥安全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高速公路 隧道式避险车道 技术参数 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祁连山典型植被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变化
15
作者 白丽丽 王文颖 +2 位作者 德却拉姆 刘艳方 邓艳芳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4-455,共12页
本研究针对祁连山国家公园山体沿海拔(2700~4043 m)自下而上出现的针叶林、草甸化草原、高寒灌丛、高寒草甸、流石滩稀疏植被5种典型植被,研究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垂直分异规律,为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磷生物... 本研究针对祁连山国家公园山体沿海拔(2700~4043 m)自下而上出现的针叶林、草甸化草原、高寒灌丛、高寒草甸、流石滩稀疏植被5种典型植被,研究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垂直分异规律,为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提供数据参考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祁连山山体垂直带上0~40 cm土壤总碳、总氮和总磷含量分别为15.33~83.46 g·kg^(−1)、1.63~7.76 g·kg^(−1)、0.41~0.66 g·kg^(−1)。土壤总碳和总氮含量均表现为针叶林>草甸化草原>高寒灌丛>高寒草甸>流石滩稀疏植被,都是沿着海拔的升高显著降低。土壤全磷含量表现为高寒灌丛显著高于高寒草甸,其余植被间差异不显著。(2)0~40 cm土壤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含量分别为11.01~14.73 mg·kg^(−1)、2.78~12.46 mg·kg^(−1)和4.35~13.57 mg·kg^(−1)。土壤铵态氮含量在各植被类型间差异不显著,土壤硝态氮含量沿着海拔的升高而显著降低,土壤速效磷在流石滩稀疏植被中含量较高。(3)0~40 cm土壤C:N、C:P和N:P含量分别为9.52~10.11、29.89~320.24和3.18~29.63,土壤C:N沿着海拔升高逐渐降低,土壤C:P和N:P在流石滩稀疏植被中显著低于其他植被,潜在指示碳和氮是流石滩限制性养分元素,但相对于碳和氮,流石滩是一个富磷的环境。海拔综合多种环境因子变化,显著影响土壤碳、氮、磷的生物化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海拔 土壤理化性质 生态化学计量 祁连山
下载PDF
山区公园跨水域拱桥设计方案研究
16
作者 吴连波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4年第1期123-126,M0012,共5页
在城市里,桥梁既是交通的纽带也是建筑美学的表达,特别当桥梁位于公园里,又会成为提升区域景观品质、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形象的复合景观。以深圳市阳台山森林公园内跨高峰水库拱桥为研究对象,对其方案选型、结构构造、施工方案等进... 在城市里,桥梁既是交通的纽带也是建筑美学的表达,特别当桥梁位于公园里,又会成为提升区域景观品质、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形象的复合景观。以深圳市阳台山森林公园内跨高峰水库拱桥为研究对象,对其方案选型、结构构造、施工方案等进行分析,过程体现创新、环保与经济的特点,实现功能与艺术景观的良好结合。该桥具有高桥位、大纵坡、地面持力层较深等特点,针对该桥开展相关研究,为今后同类型桥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公园 跨水域桥梁 上承式连拱 有推力拱脚基础
下载PDF
高分卫星监测大别山区西段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17
作者 张洪潮 张俊 +1 位作者 胡向荣 樊旺东 《河南科技》 2024年第2期102-106,共5页
【目的】利用高分卫星监测大别山区西段林草湿地覆盖变化,对其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估,为后续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提供相关数据支撑。【方法】针对大别山西段典型生态屏障区,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综合运用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制作了1980—2018... 【目的】利用高分卫星监测大别山区西段林草湿地覆盖变化,对其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估,为后续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提供相关数据支撑。【方法】针对大别山西段典型生态屏障区,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综合运用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制作了1980—2018年6期1:25万卫星遥感影像图和1:25万土地利用、覆盖遥感解译图。在此基础上,对大别山西段土地利用/覆盖各地类的面积进行统计计算,并对林草湿地覆盖的空间格局及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从1980—2018年变化趋势来看:研究区内耕地总量持续减少,总面积减少了781.42 km2;草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总面积减少了23.77 km~2;湿地呈现先减少后快速增加的趋势,总面积增加了168.43 km~2;林地面积呈波动变化,但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总面积减少了142.68 km~2。【结论】通过多期次遥感图像分析能够获取该地区土地利用和覆盖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可为当地土地规划、利用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西段 林草湿地 时空变化 细小地物
下载PDF
西南山区高速铁路非正常情况下列车运行调整探讨
18
作者 刘小洪 陶思宇 《铁道经济研究》 2024年第1期53-59,共7页
西南山区与平原地区的地域特点存在显著差异,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在装备上、组织上、要求上明显不同。通过分析西南山区高速铁路非正常情况下列车运行调整类型,按轻微事故及严重干扰事故类型进行模型构建。以成渝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为例... 西南山区与平原地区的地域特点存在显著差异,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在装备上、组织上、要求上明显不同。通过分析西南山区高速铁路非正常情况下列车运行调整类型,按轻微事故及严重干扰事故类型进行模型构建。以成渝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为例,计算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求解速度快,具有较高的求解质量,对西南山区高速铁路非正常情况下干扰列车运行的不同场景均有一定的适应性,为提高山区高速铁路运行的安全系数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区 高速铁路 列车运行 调整类型 运输组织 差异性 模型构建 成渝高铁
下载PDF
类比陈家村金矿床浅析高寨岭矿区金矿找矿潜力
19
作者 曾鸣 徐英明 +2 位作者 颜伟裕 李兴斌 刘浩 《世界有色金属》 2024年第4期111-114,共4页
为了解湖南省汉寿县高寨岭矿区金矿找矿潜力,采用与岩坝桥岩体周边矿床(点)进行类比的方法,特别是与陈家村(跑马坪)金矿床进行对比,可知岩坝桥岩体周边金矿主攻类型主要为破碎蚀变岩型,次为产于浅变质岩中的石英脉型。对比结果显示陈家... 为了解湖南省汉寿县高寨岭矿区金矿找矿潜力,采用与岩坝桥岩体周边矿床(点)进行类比的方法,特别是与陈家村(跑马坪)金矿床进行对比,可知岩坝桥岩体周边金矿主攻类型主要为破碎蚀变岩型,次为产于浅变质岩中的石英脉型。对比结果显示陈家村金矿床与高寨岭金矿区属同一“地层-构造-岩体”构成的成矿系统,高寨岭金矿区找矿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坝桥岩体 破碎蚀变岩型金矿 雪峰山 高寨岭
下载PDF
2000—2018年西昆仑山冰川表面运动特征研究——基于ITS_LIVE数据
20
作者 梁倩 王宁练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2期367-378,共12页
近年来,西昆仑山冰川物质平衡异常现象受到广泛关注,然而该地区冰川末端却同时存在前进(常态)、后退、稳定及跃动多种状态。冰川末端进退不仅与气候变化引起的物质平衡变化有关,还与冰川的运动速度变化密切相关。以往研究多集中在前者,... 近年来,西昆仑山冰川物质平衡异常现象受到广泛关注,然而该地区冰川末端却同时存在前进(常态)、后退、稳定及跃动多种状态。冰川末端进退不仅与气候变化引起的物质平衡变化有关,还与冰川的运动速度变化密切相关。以往研究多集中在前者,而对后者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基于ITS_LIVE v01速度产品,结合西昆仑山冰川表面高程变化及冰川厚度资料,分析西昆仑山地区具有不同变化状态的冰川在2000—2018年的表面运动速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昆仑山冰川在研究时段内的多年平均运动速度为6.35 m·a^(-1),年均速度波动上升,这主要是由该区域冰川表面高程整体上呈增加趋势[(0.15±0.02)m·a^(-1)]即冰川物质增加所造成;末端前进冰川的多年平均运动速度为4.07 m·a^(-1),年平均运动速度在研究时段内呈增加趋势,这主要与该类冰川在研究时段内物质略微增加有关;末端后退冰川多年平均速度约为4.86 m·a^(-1),年平均运动速度在研究时段内呈减小趋势,这主要与该类冰川物质亏损、减薄有关;末端稳定冰川多年平均速度约为3.04 m·a^(-1),年平均运动速度在研究时段内保持稳定,该类冰川在研究时段物质平衡也基本处于零平衡状态。研究区内末端前进冰川的多年平均运动速度较末端后退冰川的偏小,主要是因为末端前进冰川的平均厚度较末端后退冰川的偏小。2000—2018年西昆仑山有7条冰川发生跃动,多年平均运动速度为13.21 m·a^(-1),物质积累[(0.35±0.02)m·a^(-1)]引起速度增加。长度规模较大的后退冰川在2000年之前发生过跃动,由于目前处于平静期,冰川上部积累的物质未能及时输送到下部导致冰舌厚度减薄并后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山 冰川运动速度 冰川厚度 冰川表面高程 冰川跃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