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movement of oil spill under freeze-thaw action
1
作者 ZeLiang Ye JianGuo Lu +2 位作者 MingYi Zhang WanSheng Pei ShuTong Li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24年第3期111-120,共10页
Oil leakages caus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economic losses,and even engineering safety accidents.In cold regions,researchers urgently investigate the movement of oil spill in soils exposed to freeze-thaw cycles.In thi... Oil leakages caus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economic losses,and even engineering safety accidents.In cold regions,researchers urgently investigate the movement of oil spill in soils exposed to freeze-thaw cycles.In this study,a series of laboratory model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migration of oil leakage under freeze-thaw action,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soil temperature,unfrozen water content,and displacement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freeze-thaw action,liquid water in soils migrated to the freezing front and accumulated.After the pipe cracked,oil pollutants first gathered at one side of the leak hole,and then moved around.The pipe wall temperature affected the soil temperature field,and the thermal influence range below and transverse the pipe wall(35–40 cm)was larger than that above the pipe wall(8 cm)owing to the soil surface temperature.The leaked oil's temperature would mak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rrounding soil rise.Oil would inhibit the cooling of the soils.Besides,oil mig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gravity and water flow patterns.The freeze-thaw action would affect the migration of the oil,which was mainly manifested as inhibiting the diffusion and movement of oil when soils were frozen.Unfrozen water transport caused by freeze-thaw cycles would also inhibit oil migration.The research results would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vement of oil pollutants,water,and soil temperature,and for establishing a waterheat-mass transport model in frozen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eze-thaw action oil movement Soil temperature Unfrozen water content Model test
下载PDF
A Review of Formation Mechanism Study on Reservoirs with Tilted Oil-water Contacts 被引量:1
2
作者 WANG Sufen ZHANG Tingshan +1 位作者 ZHOU Jixian HU Y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320-340,共21页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il-water contact are the basis for the reservoi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reserves evaluation. The reservoir with a tilted oil-water contact has a unique formation mecha...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il-water contact are the basis for the reservoi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reserves evaluation. The reservoir with a tilted oil-water contact has a uniqu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its distribu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evaluations for the reservoir type, well deployment, selection of well pattern and type, determination of test section, and reserves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in 40 reservoirs worldwide with tilted oil-water contacts, the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itled oil-water contacts is summarized in terms of the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neotectonic movement and oil-gas exploitation. According to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ilted oil-water contacts and the needs of exploration research, different aspects of research methods are summarized and classified, such as the calculation of equipotential surfaces for oil and water in the formation, analysis of formation pressure and analysis of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so on. Based upon statistical analysi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egree of the inclination of the oil-water contact be divided based on the dip of oil-water contact(DipTOWC). The tilted oil-water contact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large dip(DipTOWC≥55 m/km), medium dip(4 m/km≤DipTOWC55 m/km), and small dip(DipTOWC4 m/km). The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 can be combined with structure amplitude and reservoir propert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rvoirs with tilted oil-water contact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which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ilfield with tilted oil-water contacts, reserves evaluation, and well deploy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lted oil-water contact hydrodynamic force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capillary pressure neotectonic movement
下载PDF
不同分支角度鱼骨井油水运动规律
3
作者 闫成双 赵凤兰 +4 位作者 黄世军 孙浩月 李金仓 杨晨曦 苏哲烨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70,共10页
相对于直井和水平井,鱼骨井具有单井控制储量高、油藏接触面积大等优势,但开发过程中往往需注水来即时补充地层能量。分支井井身结构复杂,现场常采用直井或水平井作为注水井构建不规则的注采井网,而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分支井含水上升快... 相对于直井和水平井,鱼骨井具有单井控制储量高、油藏接触面积大等优势,但开发过程中往往需注水来即时补充地层能量。分支井井身结构复杂,现场常采用直井或水平井作为注水井构建不规则的注采井网,而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分支井含水上升快、产油量下降快和注水量调配难等问题,亟需开展不同注采方式和不同井型下的油水运动特征研究。利用二维可视化模型、红色染色煤油和黑墨水,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不同分支角度(30°~90°)鱼骨井一注一采井组在不同注采井型下的油水运动特征,并用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水平井注水时,油水前缘向分支处偏移更大,油水前缘的推进效果更为均匀;直井注水时,油水前缘推进较为缓慢,但水淹状态时的波及面积更大。直井注水时,分支角度为45°的鱼骨井采出程度(61.10%)最高;水平井注水时,分支角度为30°的鱼骨井采出程度(57.97%)最高,水淹状态时剩余油分布最少。当分支角度小于30°时,水平井的注水效果好;当分支角度大于45°时,直井的注水效果好。对比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实验的油水运动场图和采出程度,结果较为吻合,实验结果与适用油藏特征的匹配性较高。研究结果对实际的油田鱼骨井注采井网部署和参数优化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骨井 分支角度 油水运动特征 可视化物理模拟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自动调控畦灌系统中调控要素对水流运动过程的影响
4
作者 苏维良 刘凯华 缴锡云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0,共6页
自动调控畦灌是提高灌水质量、减少劳动力需求的重要措施。为探究自动调控畦灌系统如何合理选取调控要素,通过畦灌观测试验获取畦田自然参数,结合WinSRFR模型模拟畦灌过程,分析自动调控畦灌系统中停水距离、停水时间和入畦流量对水流运... 自动调控畦灌是提高灌水质量、减少劳动力需求的重要措施。为探究自动调控畦灌系统如何合理选取调控要素,通过畦灌观测试验获取畦田自然参数,结合WinSRFR模型模拟畦灌过程,分析自动调控畦灌系统中停水距离、停水时间和入畦流量对水流运动过程和土壤水分入渗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停水距离和停水时间在田面水流推进过程、消退过程、土壤水分入渗分布以及灌水质量等方面的调节效果相似。对于100 m畦长的典型试验畦田,七成改水、七五改水、八成改水、八五改水、九成改水的调控效果分别对应灌水量70、80、90、100、110 mm。停水时机对畦田后段的水流推进、消退过程影响较大,而对畦田前段的水流推进、消退过程影响较小,不同改水成数或灌水量并不能显著改变畦田前段的土壤水分入渗分布。调控流量较停水距离和停水时间可以更有效地调控畦田前段的灌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因此在优先考虑经济性的自动调控畦灌系统中推荐调控灌水量,而在追求精准调控的自动调控畦灌系统中推荐调控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SRFR模型 畦灌过程模拟 自动调控 灌水技术要素 水流运动过程 灌水质量
下载PDF
气顶边水油藏油气协同开发下流体界面运移特征
5
作者 邓博 熊宇豪 +3 位作者 刘威 谷建伟 辛传奇 吕柄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107-7113,共7页
气顶边水油藏的开发,存在明显的油气水互侵现象,导致产量快速递减,开发难度增大。为了防止生产井过早停产,需明确流体界面运移特征,制定油气协同开发生产制度。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月东油田气顶边水油藏实际模型与机理模型,根... 气顶边水油藏的开发,存在明显的油气水互侵现象,导致产量快速递减,开发难度增大。为了防止生产井过早停产,需明确流体界面运移特征,制定油气协同开发生产制度。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月东油田气顶边水油藏实际模型与机理模型,根据气顶与边水作用能量强弱,将油气协同开发区域划分为边水控制区、气顶控制区和气顶边水联合控制区三类进行研究,综合评估气窜、水淹、油侵风险,明确油气、油水界面运移特征并形成运移速度图版。结果表明:随着开发的进行,气顶膨胀导致油气界面从油藏顶部向油井方向运移,边水侵入导致油水界面从油藏底部向油井与气井方向运移,油井存在气窜与水淹的风险,气井存在水淹与油侵的风险,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气顶下部和井间高部位,确定月东油田气顶边水油藏合理采气速度为6%~8%。基于实际与理论研究形成的成果认识为气顶边水油藏油气协同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顶边水油藏 油气协同开发 界面运移特征 合理采气速度 油藏数值模拟
下载PDF
海上油田一种水基深部调驱剂的研究与应用
6
作者 李海峰 徐国瑞 +3 位作者 杨劲舟 苏程 李建晔 王浩颐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8期37-41,共5页
为达到高含水率油田深部调驱的目的,对水基超分子微球进行粒径分布、缔和性能等评价,发现该微球粒径分布在纳米-微米级别,盐水条件下缔和现象聚集体粒径扩大倍数可达5倍以上,静态条件下体系浓度在1000 mg/L以上时可实现颗粒有效聚集。... 为达到高含水率油田深部调驱的目的,对水基超分子微球进行粒径分布、缔和性能等评价,发现该微球粒径分布在纳米-微米级别,盐水条件下缔和现象聚集体粒径扩大倍数可达5倍以上,静态条件下体系浓度在1000 mg/L以上时可实现颗粒有效聚集。岩心驱替模拟实验条件下,体系注入过程中阻力系数低,高含水率条件以及存在渗透率级差条件下依然具有较高的提高采收率幅度。该体系适用性良好,对“双特高”油田调驱提高深部处理能力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调驱 水基超分子微球 粒径分布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油气田压裂施工返排液水质污染特征及防治方法研究
7
作者 白明明 郝帅 +2 位作者 马明明 张建 贺晶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10期106-110,共5页
为提高油气田产量,会在压裂返排液中注入成分复杂的化学添加剂,一旦发生泄漏,会造成严重污染,为此,研究油气田压裂返排液中水质污染特征及防治技术。针对延安油气田油页岩分布,采集不同时期返排液,确定水质成分,通过水质污染评价矩阵,... 为提高油气田产量,会在压裂返排液中注入成分复杂的化学添加剂,一旦发生泄漏,会造成严重污染,为此,研究油气田压裂返排液中水质污染特征及防治技术。针对延安油气田油页岩分布,采集不同时期返排液,确定水质成分,通过水质污染评价矩阵,得出返排液主要污染因子为有机碳和Cl-,且毒性高。由此提出防治技术,通过复合氧化剂去除掉液体中有机污染物,降低液体黏性,并采用混凝沉降处理和膜过滤器去除悬浮沉降和Cl-,令压裂返排液无污染化,实现污染防治。实验结果表明,研究的防治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油气田压裂返排液中的污染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返排液 水质污染特征 油气田 PH调节 沉淀过滤
下载PDF
新型叶片调节机构在南水北调台儿庄泵站的应用
8
作者 刘钦冬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21期168-172,共5页
该文以台儿庄泵站叶片调节机构改造为例,分析改造前后的性能对比,为调水工程类似立式轴流机组叶片调节机构的更新改造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 南水北调 泵站 叶片调节机构 改造 油压装置
下载PDF
塔里木油田超深井压恢曲线异常分析及解决对策
9
作者 苟柱银 刘毅石 +3 位作者 田新建 魏民 杨惠娟 汪茁 《油气井测试》 2024年第5期67-72,共6页
针对塔里木油田超深井压力恢复测试,受试井压力计下深限制及井筒内多相流体重力分异、油水界面变动影响,压力恢复曲线经常出现“局部压力下降”、“直线”等异变特征,影响储层渗流能力、污染状况、边界特征分析,难以对储层进行准确描述... 针对塔里木油田超深井压力恢复测试,受试井压力计下深限制及井筒内多相流体重力分异、油水界面变动影响,压力恢复曲线经常出现“局部压力下降”、“直线”等异变特征,影响储层渗流能力、污染状况、边界特征分析,难以对储层进行准确描述。XX1-3井在压力恢复测试中压力恢复曲线出现“直线”异常特征,严重影响了解释精度及对储层的认识;通过分析井筒内油水界面变化对压力恢复曲线形态的影响,计算液面降落速度,合理设计压力计下入深度及关井时间,使测点压力变化与产层中部压力变化趋势相一致,较好地消除了液面移动造成的压力恢复曲线中“直线”段异常特征,从第二次压恢测试曲线中可以看出,压恢有效压力数据时长占比98.53%,提高了试井资料解释精度,加深了对地层压力、渗流能力、污染状况、边界特征等认识。为超深井中含水较高的油井压力恢复测试提供可借鉴方案,为油气藏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油田 超深井 压力恢复试井 重力分异 油水界面移动 测点深度 关井时间 解释精度
下载PDF
微润灌多重变水头下土壤水分动态演变与数值模拟
10
作者 王策 叶津阳 +3 位作者 邢栋 许瑞 滕梓灵 陈婧莹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06-318,368,共14页
为研究水头多重调控下微润管出流与土壤水分运移规律,进行了不同水头调控模式下微润灌入渗试验,设置调增(0→1 m(水头由0 m调节到1 m,以下类推)、0→2 m、1→2 m)和调减水头(1→0 m、2→0 m、2→1 m),研究微润管出流、湿润体及含水率变... 为研究水头多重调控下微润管出流与土壤水分运移规律,进行了不同水头调控模式下微润灌入渗试验,设置调增(0→1 m(水头由0 m调节到1 m,以下类推)、0→2 m、1→2 m)和调减水头(1→0 m、2→0 m、2→1 m),研究微润管出流、湿润体及含水率变化规律;将微润管假定为多孔介质重黏土,利用HYDRUS 2D模型对水头多重调控下微润管出流和土壤水分运移进行了模拟,据此分析了多重变水头情景下微润灌土壤水分动态规律。结果表明,水头调节显著改变累积入渗量、入渗率与时间关系曲线,累积入渗量曲线呈折线型,曲线斜率随着调增或调减而有规律增减;水头调节导致入渗率发生骤增或骤降,稳定入渗率与水头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调增水头时湿润锋内含水率骤升,正向反馈显著;水头调减后管周含水率微弱下降后逐渐回升。将微润管模拟为质地黏重的多孔介质,基于HYDRUS 2D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微润管出流及水分运移,优度较好(决定系数R2≥0.90,纳什效率系数(NSE)大于等于0.70,相对标准偏差(RSR)趋近于0)。构建了多重水头调控模式(0→1→2 m、0→2→1 m、1→0→2 m、1→2→0 m、2→0→1 m、2→1→0 m),分析了多情景下微润灌土壤水分动态规律,发现水头调增后入渗率随时间呈现“指数减小后稳定”规律,而调减后入渗率表现为“指数增加后稳定”;连续调增0→1→2 m方案下,最终累积入渗量最大;连续调减下(2→1→0 m)累积入渗量较调增方案降低3.7%,可通过调控水头控制湿润锋推移和湿润体内含水率分布,且微润管附近含水率对水头调控响应更为显著。研究可为微润灌动态水头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并与智慧灌溉相融合实时调控水头,适量地补给作物需水并维系根区适宜水分环境,实现精准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润灌溉 工作水头 动态调控 土壤水分运移 湿润锋
下载PDF
3D打印光敏树脂多孔材料的润湿性及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11
作者 郭永刚 朱东坡 +1 位作者 罗冰鹏 张元哲 《黑龙江科学》 2023年第6期6-10,共5页
通过光固化成型3D打印技术,以疏水纳米二氧化硅(HN-SiO_(2))作为填充物的改性光敏树脂,制备出具有网格结构的多孔材料。利用全氟癸基三氯硅烷的正己烷溶液(FDTS溶液),对多孔样品进行润湿性调控,得到超疏水多孔材料,考察了HN-SiO_(2)含... 通过光固化成型3D打印技术,以疏水纳米二氧化硅(HN-SiO_(2))作为填充物的改性光敏树脂,制备出具有网格结构的多孔材料。利用全氟癸基三氯硅烷的正己烷溶液(FDTS溶液),对多孔样品进行润湿性调控,得到超疏水多孔材料,考察了HN-SiO_(2)含量及修饰时间对多孔样品润湿性的影响,表征了改性前后多孔样品的润湿性、表面形貌及化学成分,研究了超疏水多孔样品的油水分离性能。结果表明:HN-SiO_(2)在多孔样品表面建立了纳米级颗粒状凸起结构,与光敏树脂的微米级褶皱结构形成微纳复合结构,缩减了多孔样品的修饰时间,使多孔样品具备更大的接触角和更小的滚动角,这种超疏水多孔材料具有良好的亲油特性,利用这种特性做成的油水分离器对多种油和水的分离效率都在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改性光敏树脂 多孔材料 润湿性调控 油水分离
下载PDF
夹层对底水油藏开发及剩余油分布影响研究 被引量:35
12
作者 薛永超 程林松 张继龙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1-106,共6页
砂岩底水油藏在中国储量丰富,底水油藏开发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底水锥进,而夹层对抑制底水锥进具有明显效果。由于夹层成因的复杂性,目前夹层研究尚没有统一模式。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从夹层分布面积、夹层厚度、夹层渗透率、夹层泥质含量等... 砂岩底水油藏在中国储量丰富,底水油藏开发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底水锥进,而夹层对抑制底水锥进具有明显效果。由于夹层成因的复杂性,目前夹层研究尚没有统一模式。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从夹层分布面积、夹层厚度、夹层渗透率、夹层泥质含量等参数,将夹层归纳为无夹层、渗滤型夹层、小范围不渗透夹层和大范围不渗透夹层4种模式。无夹层模式底水锥进速度快,大范围不渗透夹层模式底水完全被抑制,这两种夹层模式下的油气开发效果较差;渗滤型夹层底水被转化为次生边水和次生底水,小范围不渗透夹层底水转化为次生边水,这两种夹层模式开发效果较好。无夹层模式远离井筒周围分布大量剩余油,可以通过完善井网来提高动用程度;渗滤型夹层开发效果好,剩余油分布很少;小范围不渗透夹层底部形成"屋檐油",顶部形成"屋顶油",这种剩余油可作为后期挖潜的一个方向;大范围不渗透夹层上下邻层均可存在大量的剩余油,是油田开发后期挖潜的重点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油藏 底水油藏 夹层 油藏开发 油水运动 剩余油
下载PDF
安塞油田杏河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陈欢庆 朱玉双 +2 位作者 李庆印 王小孟 周银邦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5-300,共6页
目的通过沉积微相研究,为精细油藏描述中“相控建模”和后期数值模拟提供坚实的地质依据。方法运用地质、地球物理(测井)等方法,对安塞杏河区长6油层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结果首次建立了该区长6沉积相模式,细分出沉积微相,并阐述了各小... 目的通过沉积微相研究,为精细油藏描述中“相控建模”和后期数值模拟提供坚实的地质依据。方法运用地质、地球物理(测井)等方法,对安塞杏河区长6油层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结果首次建立了该区长6沉积相模式,细分出沉积微相,并阐述了各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征;分析了长6油层油水运动规律及其与沉积微相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开发调整方案。结论该区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河道侧翼、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和前缘席状砂等6种沉积微相,而且沉积微相与油水运动规律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6油层 沉积微相 三角洲前缘沉积 油水运动规律 安塞油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非稳态油藏 被引量:52
14
作者 孙龙德 江同文 +2 位作者 徐汉林 单家增 练章贵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2-67,共6页
非稳态油藏是指在油气充注或调整过程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油水界面、油气水处于动态非平衡状态下的油气富集体,其主要特征是在相互连通的储集体内出现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或油气水关系倒置等异常现象。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 非稳态油藏是指在油气充注或调整过程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油水界面、油气水处于动态非平衡状态下的油气富集体,其主要特征是在相互连通的储集体内出现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或油气水关系倒置等异常现象。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为例,通过倾斜油水界面成因分析,认为现今东河砂岩油藏正处于油藏的调整充注期,油气富集具有明显的非稳态性,新构造运动是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的主要原因。在物理模拟的基础上提出了非稳态油藏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哈得逊油田的勘探开发实践,经过近3 a的滚动勘探开发,油田储量不断增长,目前已成为塔里木盆地乃至中国第1个探明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海相砂岩油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稳态油藏 倾斜油气水界面 新构造运动 油藏调整 哈得逊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采油速度对油水界面上升和底水锥进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学磊 李传亮 樊茹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3-585,共3页
底水锥进和油水界面上升是影响底水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为了研究采油速度对底水锥进和油藏界面上升速度的影响,文中采用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油藏开发过程进行了研究。两种方法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采油速度越高,油井的见... 底水锥进和油水界面上升是影响底水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为了研究采油速度对底水锥进和油藏界面上升速度的影响,文中采用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油藏开发过程进行了研究。两种方法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采油速度越高,油井的见水时间就越早,油水界面的上升速度就越快,油井的含水率上升就越快,油井产量的递减速度就越快。同时,井底附近的油水界面上升速度快于外边界处,因此,采油速度是影响油井产水的主要因素。在实际生产中,应选择合理的采油速度,既能满足油藏产能的要求,又要得到最大的采收率,旨在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采油速度 油水界面 上升速度 含水率
下载PDF
基于Godunov格式的流域地表径流二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20
16
作者 张大伟 权锦 +1 位作者 马建明 向立云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87-794,802,共9页
采用完整二维浅水方程组模拟地表径流运动时会遇到干湿转化处理的难题,为解决该问题,本文采用坡面流为均匀覆盖流域地表的片状薄层水流的概念开发完成了一套新的基于Godunov格式的地表径流二维水动力模型。模型中,采用三角形网格离散计... 采用完整二维浅水方程组模拟地表径流运动时会遇到干湿转化处理的难题,为解决该问题,本文采用坡面流为均匀覆盖流域地表的片状薄层水流的概念开发完成了一套新的基于Godunov格式的地表径流二维水动力模型。模型中,采用三角形网格离散计算区域,修正的Roe格式计算界面通量,底坡项直接积分求解,对高度非线性的摩阻项进行半隐式处理。本模型的最大优势是干湿处理变得异常简洁,单元水面和地形均无需任何特殊处理。通过4个经典算例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和稳定性。最后将模型用于解家湾流域S曲线的计算和实测场次降雨径流过程的模拟,所得计算结果合理、可靠,表明本文模型具备模拟流域地表径流运动的能力,可为小流域汇流计算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径流 二维数值模拟 浅水方程 非结构网格 Godunov格式
下载PDF
基于水库-河道耦合关系的水库水沙联合调度模型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4
17
作者 谈广鸣 郜国明 +1 位作者 王远见 李新杰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95-802,共8页
为使多沙河流水库既能实现防洪、发电和生态等综合效益,同时又能兼顾下游河道维持一定过流能力的目标,运用动态规划方法构建了基于水库-河道耦合关系的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数学模型,集成了水库减淤效益、发电效益、下游河道河床演变3个... 为使多沙河流水库既能实现防洪、发电和生态等综合效益,同时又能兼顾下游河道维持一定过流能力的目标,运用动态规划方法构建了基于水库-河道耦合关系的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数学模型,集成了水库减淤效益、发电效益、下游河道河床演变3个计算子模块。其中下游河道河床演变计算子模块是整个数学模型的核心模块,它的年度计算结果既作为水库调度寻优的判别条件,又通过实时反馈更新了下一年度水库优化调度计算的边界条件。将该模型应用到黄河小浪底水库水沙联合调度的研究中,结果表明,在维持下游河道4000 m3/s左右的中水河槽的基础上,构建的模型能充分权衡下游防洪、库区减淤、电站发电之间的关系,实现了水库综合效益的优化。该结论为研究多沙河流水库水沙联合优化调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调控 优化调度 耦合模型 泥沙运动 多目标决策
下载PDF
倾斜油水界面成因分析与非稳态成藏理论探索 被引量:21
18
作者 江同文 徐汉林 +1 位作者 练章贵 单家增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5,共5页
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所存在的倾斜幅度很大的油水界面的东河砂岩油藏为例,系统分析了倾斜油水界面油藏的成因,排除了水动力和毛细管压力两种引起油水界面倾斜的原因,通过精细的构造演化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认为新构造运动引起的... 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所存在的倾斜幅度很大的油水界面的东河砂岩油藏为例,系统分析了倾斜油水界面油藏的成因,排除了水动力和毛细管压力两种引起油水界面倾斜的原因,通过精细的构造演化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认为新构造运动引起的构造变动是东河砂岩油藏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的主要原因。该油藏现今正处于油藏的调整过程之中,油气富集具有明显的非稳态性,进而提出了非稳态成藏的理论构想,认为油气从生成到成藏到油气藏枯竭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将油气从生成到散失的全过程分为前油藏阶段、油藏阶段和后油藏阶段,3个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油气聚集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得逊油田 倾斜油水界面 新构造运动 非稳态成藏 物理模拟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黄河泥沙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4
19
作者 江恩慧 王远见 +1 位作者 张原锋 曹永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4-31,共8页
黄河泥沙问题是治黄的根本问题。一代又一代泥沙科研人员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直接应用或指导了治黄工程实践,也为泥沙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近10 a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治黄工作... 黄河泥沙问题是治黄的根本问题。一代又一代泥沙科研人员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直接应用或指导了治黄工程实践,也为泥沙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近10 a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治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黄河泥沙研究迈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理论研究和定量化成果明显增多。从多沙河流泥沙运动基本规律与基础理论研究、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黄河水沙调控技术、泥沙资源利用等方面简要介绍了黄河泥沙研究的新进展,以期在回顾过往成绩的同时,给未来黄河泥沙研究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运动 水沙变化 河床演变 河道整治 水沙调控 泥沙资源利用 泥沙 黄河
下载PDF
水盐调控措施改良龟裂碱土提高油葵产量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杨军 孙兆军 +3 位作者 罗成科 马飞 韩磊 王旭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21-128,共8页
针对龟裂碱地土质坚硬、渗透性差和改良利用难等问题,该文研究水盐调控措施对宁夏龟裂碱土改良效果及种植油葵的产量影响。在统一施用脱硫石膏28t/hm2、糠醛渣22.5t/hm2和淋洗定额4500m2/hm2的基础上,通过3a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 针对龟裂碱地土质坚硬、渗透性差和改良利用难等问题,该文研究水盐调控措施对宁夏龟裂碱土改良效果及种植油葵的产量影响。在统一施用脱硫石膏28t/hm2、糠醛渣22.5t/hm2和淋洗定额4500m2/hm2的基础上,通过3a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添加黄沙、深松、土槽、黄沙+深松、黄沙+土槽、深松+土槽和黄沙+深松+土槽7个不同处理对龟裂碱土的土壤理化性能及种植油葵生长的影响,并与不添加脱硫石膏和糠醛渣只采取淋洗措施(淋洗定额4500m2/hm2,CK)的改良效果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黄沙+深松+土槽的条件下,第1年土壤0~40cm的pH值、电导率及碱化度比CKpH值、电导率和碱化度分别下降了22%、95%和71%,第3年分别下降了36.6%、98.2%和88.7%;0-40cm土层的渗透率、pH值、电导率和碱化度降低程度:黄沙+深松+土槽〉深松+土槽〉黄沙+深松〉深松〉黄沙+土槽〉土槽〉黄沙,各处理与CK相比效果显著(P〈0.01)。黄沙+深松+土槽处理的油葵产量比深松+土槽、黄沙+深松、黄沙+土槽、深松、土槽和黄沙处理分别增加16%、19%、15%、28%、20%和21%。综上,黄沙+深松+土槽措施可显著改良龟裂碱土,为龟裂碱地荒地开发利用水盐调控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撑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淋洗 碱化度 水盐调控措施 龟裂碱土 PH值 电导率 油葵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