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Wolfgang Gotsmy,NEW COUNTRY MANAGER
1
《China's Foreign Trade》 2002年第12期46-46,共1页
Upon completing his studies of Sinology and Economics in Vienna, WolfgangGOTSMY had his first contact with China in Taipei and Shanghai in the exportbusiness for Austrian Companies. He joined Austrian Airlines in earl... Upon completing his studies of Sinology and Economics in Vienna, WolfgangGOTSMY had his first contact with China in Taipei and Shanghai in the exportbusiness for Austrian Companies. He joined Austrian Airlines in early 1996 andafter a 15-month Internal Management Training Program was assigned to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wolfgang Gotsmy NEW COUNTRY MANAGER
下载PDF
歌德与大学
2
作者 贺国庆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70,共7页
耶拿大学是18世纪末德国著名的学术中心,是德国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古典哲学的源头之一,其代表人物的大学观成为现代大学理念的滥觞。而令人鲜为人知的是这一切和当时担任魏玛公国首席国务大臣和枢密顾问的歌德分不开,他对耶拿大学大... 耶拿大学是18世纪末德国著名的学术中心,是德国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古典哲学的源头之一,其代表人物的大学观成为现代大学理念的滥觞。而令人鲜为人知的是这一切和当时担任魏玛公国首席国务大臣和枢密顾问的歌德分不开,他对耶拿大学大力支持,致力于耶拿大学的建设和复兴,促成了耶拿大学的快速崛起。耶拿大学一时名家荟萃,学派林立,研究之风盛行,成为19世纪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现代大学的先声。歌德对大学的贡献更多是在实践上而不是在理论上,他重视大学对国家文化发展的作用,相信教师是大学的核心,为耶拿大学招募了大批优秀人才。其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普通教化”,认为单一的知识教育时代已经过去了。但被誉为“文坛泰斗”的歌德,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的崇高地位,使人们忽略了他对现代大学发展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耶拿大学 德国现代大学
下载PDF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在中国的译介考辩(1922-2022)
3
作者 陈巍 朱圆圆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8-93,共6页
德国作家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中国的译介经历了百年的曲折历程,自1922年郭沫若译本出版以来,截至2022年底,先后出版过137种不同译者翻译的《维特》。在《维特》的百年汉译过程中,既出现过两次轰动中国的“维特热”,也... 德国作家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中国的译介经历了百年的曲折历程,自1922年郭沫若译本出版以来,截至2022年底,先后出版过137种不同译者翻译的《维特》。在《维特》的百年汉译过程中,既出现过两次轰动中国的“维特热”,也发生过200多家出版社受商业利益驱使跟风翻译、出版所造成的出版界“生态灾难”。通过考证和评析这些译本发现,实际上真正潜心研究和译介《维特》的译者寥若晨星,直到2019年卫茂平等人汉译的法兰克福版《歌德全集》第八卷问世,才终于让我国的《维特》译介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 维特热
下载PDF
2024年三八妇女节报道的话语分析
4
作者 谯何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7期991-1001,共11页
多年来,中国主流媒体一直是展现女性形象和反映社会对女性关注的重要平台。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八家著名媒体在2024年三月八号前后一周内的报道,探讨中国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对现代女性的关注方面和形象构建等问题。研究采用Wolfgang Teubert... 多年来,中国主流媒体一直是展现女性形象和反映社会对女性关注的重要平台。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八家著名媒体在2024年三月八号前后一周内的报道,探讨中国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对现代女性的关注方面和形象构建等问题。研究采用Wolfgang Teubert的意义话语观和基于语料库的方法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主流媒体在三八妇女节的报道中主要关注五大方面:女性力量与贡献、性别和权利平等、职业与职场、家庭与家风、美丽与自信。媒体塑造了多种新时代女性形象,这些形象丰富多样,鲜明立体,打破了传统上单一的女性形象,展现了现代女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研究为理解中国主流媒体对现代女性的关注和形象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分析 基于语料库 三八妇女节 媒体报道 Wolfgang Teubert意义话语观
下载PDF
《一千零一夜》与世界文学的缘起 被引量:1
5
作者 范若恩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9-139,共11页
歌德步施勒策尔和维兰德后尘,在1827年提出了世界文学概念,这通常被认为是欧洲人构建全球多元文学谱系意识的开端,也被认为隐含着西方中心论的倾向。然而,在此之前,欧洲人不仅已经积累了有关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知识,也见证了第一次系统... 歌德步施勒策尔和维兰德后尘,在1827年提出了世界文学概念,这通常被认为是欧洲人构建全球多元文学谱系意识的开端,也被认为隐含着西方中心论的倾向。然而,在此之前,欧洲人不仅已经积累了有关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知识,也见证了第一次系统性突破东西方文化分野的世界文学实践。18世纪初期,法国东方学家迦兰和叙利亚人迪亚卜合作,对《一千零一夜》进行了翻译与改写,这部译作在欧洲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东方故事热潮,推动欧洲启蒙时代叙事文学在对普遍人性与民族文化差异的关注中实现了自身的现代转型。《一千零一夜》在欧洲的译介,一方面有着比歌德以来存在争议的世界文学概念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启示意义,另一方面其引发的东方文学热潮和对欧洲文学的影响也是歌德得以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关键语境,它标志着世界文学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世界文学 《一千零一夜》
下载PDF
德国汉学家论孔子的宗教观——基于顾彬《论语》译本的副文本解析
6
作者 巫莉丽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3期163-170,共8页
译本的副文本直接反映译者的他者视角,该文通过对当代德国汉学家顾彬《论语》译本的副文本进行解析,考察顾彬通过翻译行为实现的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聚焦到顾彬从孔子对天的敬畏、对鬼神的敬畏、对祭祀的虔诚三个维度来呈现他所理解的孔... 译本的副文本直接反映译者的他者视角,该文通过对当代德国汉学家顾彬《论语》译本的副文本进行解析,考察顾彬通过翻译行为实现的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聚焦到顾彬从孔子对天的敬畏、对鬼神的敬畏、对祭祀的虔诚三个维度来呈现他所理解的孔子的宗教观。顾彬认为孔子思想中宗教和哲学不可分割,不理解宗教,就无法真正理解孔子。顾彬的这种观点与他的宗教学学科背景密切相关。虽然顾彬对孔子思想的认知和理解仍然没有脱离西方哲学、宗教学的话语体系,但他通过在翻译中加入大量的副文本解读,向德国读者呈现他的汉学家视角,进一步推动了儒家思想在德国乃至欧洲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宗教观 德国汉学 顾彬 《论语》德译
下载PDF
纵览人类历史 追溯体育本意——《运动通史》作者Wolfgang Behringer教授学术访谈录 被引量:1
7
作者 缪佳 《体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1-86,共6页
Wolfgang Behringer是德国萨尔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从事历史学研究,一次偶然的机会促使他写一本运动通史,又是很偶然的机会,该书被中国的出版社选中译成了中文,于是就有了《运动通史——从古希腊罗马到21世纪》中文版。《运动通史》在2... Wolfgang Behringer是德国萨尔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从事历史学研究,一次偶然的机会促使他写一本运动通史,又是很偶然的机会,该书被中国的出版社选中译成了中文,于是就有了《运动通史——从古希腊罗马到21世纪》中文版。《运动通史》在2015年出版后,先后被多家媒体关注和介绍。该书第一次完整串起体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讲述了各个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千奇百怪的运动故事,与其背后的文化历史的关系,让人们读到了体育背后丰富的历史。Wolfgang Behringer教授以史学的视角来解读体育本意、解释体育历史,他启发着我们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体育,更启迪着我们用史学方法,把体育史的研究变得"生动"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lfgang Behringer 运动通史 古希腊古罗马 游戏娱乐
下载PDF
接受美学中伊瑟尔的文本审美阅读理论探微 被引量:9
8
作者 李士军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93-97,共5页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同时又是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沃尔夫冈.伊瑟尔,他的现象学文本阅读理论,主要关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另外,他还提出了"隐含的读者"等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理论思想,深刻影响了美国读者反应批...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同时又是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沃尔夫冈.伊瑟尔,他的现象学文本阅读理论,主要关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另外,他还提出了"隐含的读者"等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理论思想,深刻影响了美国读者反应批评。文本与读者在阅读行为中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成为伊瑟尔审美反应阅读理论的中心内容与核心理念,而具有鲜明现象学色彩的"文本的召唤结构"和"隐含的读者"则共同构成了伊瑟尔阅读理论的独特知识建构。作为对读者一极关注的文学理论,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界、美学界刮起了一股强劲的理论风暴,并实现了文学批评研究第三次重心的转移,即从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到读者中心,并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中产生了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沃尔夫冈.伊瑟尔 隐含的读者
下载PDF
艺术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及其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金桥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8-98,87,共12页
1936年,发表于《音乐教育》杂志上的《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以"歌仙"闻名的陈歌辛年轻时所作的一首艺术歌曲,该曲发表之后的大半个世纪间,极少有人关注过这首"出格"的歌曲,对于作品问世的创作背景、歌曲所用的作曲... 1936年,发表于《音乐教育》杂志上的《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以"歌仙"闻名的陈歌辛年轻时所作的一首艺术歌曲,该曲发表之后的大半个世纪间,极少有人关注过这首"出格"的歌曲,对于作品问世的创作背景、歌曲所用的作曲技法及其在中国"新音乐"创作史上所处之地位,学界或所知甚少或语焉不详。文章尝试在对作品音乐语言作详细解读的基础上,还原其中国第一首"前卫派"歌曲的本来面目,明确其在20世纪中国音乐现代化过程中所具之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歌辛 弗兰克尔 《春花秋月何时了?》 《音乐教育》杂志 无调性 泛调性 十二音
下载PDF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爱情悲剧后的青春迷惘与制度因素 被引量:21
10
作者 叶隽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37,共10页
本文以歌德成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为文本,探讨18世纪德意志语境中的爱情悲剧表象后的社会原因,既重视个体内心因素的自然发展,也考量社会背景因素的制约力量;同时引入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对立面,即尼柯莱的《少年维特之欢乐》为参照,使... 本文以歌德成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为文本,探讨18世纪德意志语境中的爱情悲剧表象后的社会原因,既重视个体内心因素的自然发展,也考量社会背景因素的制约力量;同时引入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对立面,即尼柯莱的《少年维特之欢乐》为参照,使彼此的场域交锋提升到一个思想史的观念碰撞高度。同时在结合歌德艺术观"表现真实"的基础上进而发微知著,提炼出"青春迷惘"的普遍性命题,认为维特之死,固然有上述的一般原因在,但更有歌德作为德国文化所化之人的痛苦表现在内,维特之死,未尝不是殉节于未能大气磅礴贯穿而出、深受德意志知识精英关切的德国文化。维特的"真死"与歌德的"假殉",既显示出所谓"制度捆绑"的社会性根本原因,同时又提出了"文化假殉"的重要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 思想史 古典德国
下载PDF
审美的第二次现代性——从舒斯特曼与韦尔施的审美伦理思想谈起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彦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16,共7页
舒斯特曼和韦尔施这两位当今国际美学界的重要学者,在审美伦理方面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反对现代性的理性至上和各种恶性区隔,反对审美现代性的区分逻辑,在美学与伦理学、审美与伦理的关系上,都更关注两个领域的联姻,这顺应了后现代... 舒斯特曼和韦尔施这两位当今国际美学界的重要学者,在审美伦理方面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反对现代性的理性至上和各种恶性区隔,反对审美现代性的区分逻辑,在美学与伦理学、审美与伦理的关系上,都更关注两个领域的联姻,这顺应了后现代的跨越边界和填平沟壑。但是,舒斯特曼强调审美对伦理的渗透,却忽视了审美对伦理元素的汲取,在审美与伦理的关系上最终走向差异、多元的伦理审美化,这折射了后现代自身的矛盾,即一方面反思、克服现代性,另一方面却以同一原则消解自身,为了历史而放弃价值观的东西。韦尔施则为差异的后现代审美寻求基础和确定性,从伦理角度寻求审美的普遍共享性,在维护多元性的同时,更倾向于对共享价值的追求,与后现代的第二阶段,即正在兴起的"第二次现代性"、"审美的第二次现代性"不谋而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斯特曼 韦尔施 审美伦理 审美 第二次现代性
下载PDF
伊瑟尔的“游戏”概念 被引量:4
12
作者 贺骥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38,共12页
在伽达默尔作为往返运动的艺术游戏和解释学对话的启发下,伊瑟尔从文学、人类学和效应美学角度建立了他的游戏概念。游戏不仅指文学文本中现实、虚构和想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而且指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虚构由选择、组... 在伽达默尔作为往返运动的艺术游戏和解释学对话的启发下,伊瑟尔从文学、人类学和效应美学角度建立了他的游戏概念。游戏不仅指文学文本中现实、虚构和想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而且指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虚构由选择、组合与自我暴露这三种虚构行为组成,虚构行为导致了现实的虚拟和想象的现实化。文本中的空白和对传统规范的否定引发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交流和读者对文本意向的具体化。文学游戏的目的在于表现人的可塑性和人的全部可能性,即拓展人的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瑟尔 游戏 现实 虚构 想象 文本 读者 互动
下载PDF
对奥托·斯特恩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物理学家 被引量:1
13
作者 宁长春 汪亚平 +1 位作者 张辉杰 周毅 《大学物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52,61,共7页
介绍了与奥托·斯特恩同时代并与斯特恩交往甚密,对斯特恩的学术生涯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物理学家.
关键词 物理学史 奥托·斯特恩 爱因斯坦 玻恩 泡利
下载PDF
作为中国现代审美意识的“忧郁”——顾彬论中国现代性的启示与不足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毅青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8-84,共7页
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突显了现代性审美意识作为中国文学史研究之核心的特点。在顾彬看来,忧郁是中国现代审美意识转变的标志,因为现代人审美经验核心是忧郁,或者说忧郁占据了现代审美意识的中心。问题在于,依顾彬之... 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突显了现代性审美意识作为中国文学史研究之核心的特点。在顾彬看来,忧郁是中国现代审美意识转变的标志,因为现代人审美经验核心是忧郁,或者说忧郁占据了现代审美意识的中心。问题在于,依顾彬之见,中国的现代文学所呈现的现代性意识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现代性,因为它是在西方现代性的影响下发生的,从而中国现代性并不仅仅是中国的现代性,而是具有普遍性意义。但他忽视了中国现代性具有的内在性特质,他认为红楼梦"忧郁"具有现代性的特质,实际上否定了自己关于中国现代性仅来自西方影响的论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现代性 审美意识 忧郁 顾彬
下载PDF
二元性:从协奏曲特性看莫扎特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 被引量:6
15
作者 袁利军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6-104,共9页
协奏曲体裁本身蕴涵了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之间"二元性"的固有属性。从这一角度聆听和观察莫扎特《d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可发现这一音乐作品的第一乐章呈示部中的结构安排、展开部进行展开的方式、华彩段前的主题再现段... 协奏曲体裁本身蕴涵了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之间"二元性"的固有属性。从这一角度聆听和观察莫扎特《d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可发现这一音乐作品的第一乐章呈示部中的结构安排、展开部进行展开的方式、华彩段前的主题再现段落以及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中的几个主题都有着一定的功能性特点,从而构成了整首乐曲的戏剧逻辑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扎特 《d小调钢琴协奏曲》(K 466) 体裁 “二元性”
下载PDF
“现代性”与顾彬论鲁迅——《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方法论考察的一个角度 被引量:1
16
作者 夏中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8-103,155,共6页
围绕"顾彬论鲁迅"这一案例,可以考辨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一书,在把"现代性"理论转型为百年中国文学研究方法时的学术得失。所谓"得",是指顾《史》能将"现代性"原型,经"中国现代性&... 围绕"顾彬论鲁迅"这一案例,可以考辨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一书,在把"现代性"理论转型为百年中国文学研究方法时的学术得失。所谓"得",是指顾《史》能将"现代性"原型,经"中国现代性"这一中介,推导出政论化的"对中国的执迷",且将其视作"中国文学现代性"来史述鲁迅,这表明顾彬作为资深汉学家在方法论上的慎思。所谓"失",则指顾《史》不过是把百年中国文学作为张扬其"现代性"阐释能量的文史道具,故其论鲁迅也就颇失水准,不仅大体规避了对鲁迅文学的纵深述评,即使偶尔言及阿Q,也浅尝辄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方法论 顾彬 鲁迅
下载PDF
布雷岑卡元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反思 被引量:1
17
作者 侯怀银 许丽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4-150,共7页
布雷岑卡元教育学传入中国,得益于我国教育学研究者对提升教育学学科意识和增强学科自觉的迫切需求。布雷岑卡元教育学自1993年传入我国开始,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其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特点等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布雷岑卡元... 布雷岑卡元教育学传入中国,得益于我国教育学研究者对提升教育学学科意识和增强学科自觉的迫切需求。布雷岑卡元教育学自1993年传入我国开始,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其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特点等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布雷岑卡元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需要研究者充分理解原文本,夯实传播根基;立足中国教育学建设,达成传播旨归;合理批判与创造性探索并行,深化传播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雷岑卡 元教育学 传播 反思
下载PDF
新中国六十年歌德戏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蔚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6,共9页
文章以德国学界及新中国成立前国内歌德研究学术史为参照,试图归纳和梳理出新中国六十年歌德戏剧研究的主要特点和重要脉络。中国学界对于歌德戏剧的研究以《浮士德》为中心展开,真正的高潮出现在1978年之后,此前的研究受到政治时局和... 文章以德国学界及新中国成立前国内歌德研究学术史为参照,试图归纳和梳理出新中国六十年歌德戏剧研究的主要特点和重要脉络。中国学界对于歌德戏剧的研究以《浮士德》为中心展开,真正的高潮出现在1978年之后,此前的研究受到政治时局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文章重点对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浮士德》研究从主题内容研究、戏剧理论与实践研究、比较和接受研究三个方面予以考察分析,并指出中国歌德戏剧研究尚待开拓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浮士德》研究 歌德中国接受史
下载PDF
美学的一种可能——论德国后现代哲学家韦尔施对美学的重构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彦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5-60,共6页
后现代哲学家韦尔施解构传统美学并重构美学。他一方面联系传统美学,一方面面对现实的审美化景象,对美学的基点———"审美感知",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法重新阐释,扩大其内涵,认为其内在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人... 后现代哲学家韦尔施解构传统美学并重构美学。他一方面联系传统美学,一方面面对现实的审美化景象,对美学的基点———"审美感知",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法重新阐释,扩大其内涵,认为其内在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人类存在结构中的基本成分,从而将美学上升为一种元美学,第一哲学。这种美学的扩张有可能导致美学取消主义,但也为美学反思和更新自身开辟了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尔施 重构美学 审美感知 感性学
下载PDF
“集约性的现代”与主体性反思——顾彬与20世纪中国文学 被引量:1
20
作者 尹泓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50-53,共4页
"集约性的现代"是德国汉学家顾彬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对于中国现代性的命名。这一概念的提出,理顺了左翼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体现了百年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体性。"集约性的现代"产生于现代民族国家确... "集约性的现代"是德国汉学家顾彬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对于中国现代性的命名。这一概念的提出,理顺了左翼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体现了百年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体性。"集约性的现代"产生于现代民族国家确立过程中的现实需要,其中集体对个体的遮蔽制约着知识分子主体性的建构与张扬,二者的矛盾成为作者思考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基点。在对主体性的追问与反思中,作者的情感介入反映了一个汉学家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情厚意以及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彬 集约性的现代 主体性 反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