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3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前氨基乙氧基乙烯甘氨酸处理对‘黄冠’梨长期冷藏后果实品质和果心褐变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何近刚 冯云霄 +1 位作者 程玉豆 关军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9-166,共8页
为延长‘黄冠’梨贮藏期,减轻长期贮藏后货架期间果实品质劣变,采用不同浓度氨基乙氧基乙烯甘氨酸(aminoethoxyvinylglycine,AVG)在采前喷施‘黄冠’梨果实,在冷藏180 d及货架7 d((180+7)d)后检测相关指标。结果显示,采前喷施AVG可延缓... 为延长‘黄冠’梨贮藏期,减轻长期贮藏后货架期间果实品质劣变,采用不同浓度氨基乙氧基乙烯甘氨酸(aminoethoxyvinylglycine,AVG)在采前喷施‘黄冠’梨果实,在冷藏180 d及货架7 d((180+7)d)后检测相关指标。结果显示,采前喷施AVG可延缓‘黄冠’梨果实硬度下降,维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可滴定酸含量,有效抑制果面褐斑和果心褐变的发生,其中以200 mg/L AVG效果最好。‘黄冠’梨果实在长期冷藏时果心发生褐变,同时熊果苷、绿原酸以及总酚含量增加,多酚氧化酶活性升高;PbPAL1、PbPAL2、PbPPO1、PbPPO5、PbLOX1以及PbLOX5在冷藏期间表达量升高,货架期表达量随之下降。采前200 mg/L AVG处理‘黄冠’梨,可显著促进熊果苷、绿原酸以及总酚在整个贮藏过程中含量的增加,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升高,抑制PbPAL1、PbPAL2、PbPPO1、PbPPO5以及PbLOX5的表达,进而有效减少果心褐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乙氧基乙烯甘氨酸 果心褐变 酚类 多酚氧化酶
下载PDF
新疆褐牛(肉用类型)对标安格斯牛选育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马桢 叶治兵 +4 位作者 崔繁荣 安荟锦 马义诚 袁理星 闫向民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2期26-29,共4页
为研究新疆褐牛(肉用类型)对标安格斯牛在生长发育、肉质和抗逆性等多方面指标的选育进展情况,以相同月龄阶段的新疆褐牛(肉用类型)阉牛和安格斯牛阉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其体尺指标、胴体性能、肉质分析指标以及质构参数等指标相关数... 为研究新疆褐牛(肉用类型)对标安格斯牛在生长发育、肉质和抗逆性等多方面指标的选育进展情况,以相同月龄阶段的新疆褐牛(肉用类型)阉牛和安格斯牛阉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其体尺指标、胴体性能、肉质分析指标以及质构参数等指标相关数据,分析二者差异。结果显示,30~36月龄阶段的新疆褐牛(肉用类型)与安格斯牛的体重、十字部高、体斜长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管围指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新疆褐牛(肉用类型)的背膘厚度极显著低于安格斯牛(P<0.01),屠宰率、眼肌面积显著高于安格斯牛(P<0.05);2个品种阉牛的质构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二者牛肉适口性相差不大。新疆褐牛(肉用类型)对标安格斯牛的选育工作卓有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褐牛 安格斯牛 质构
下载PDF
犊牦牛肾周棕色脂肪组织的发育及其产热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陈付菊 赵宇田 马敏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1,共8页
棕色脂肪组织(BAT)作为非震颤性产热(NST)的主要产热器官,在新生动物的寒冷适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探究犊牦牛肾周BAT的发育及其产热相关基因的表达,本试验采集1日龄、7日龄和30日龄犊牦牛肾周脂肪组织,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脂肪细... 棕色脂肪组织(BAT)作为非震颤性产热(NST)的主要产热器官,在新生动物的寒冷适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探究犊牦牛肾周BAT的发育及其产热相关基因的表达,本试验采集1日龄、7日龄和30日龄犊牦牛肾周脂肪组织,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脂肪细胞,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脂滴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解偶联蛋白1(UCP1)在脂肪细胞的定位、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脂肪转化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α(PPAR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犊牦牛肾周存在2种类型的脂肪细胞,即含有小脂滴和大量线粒体的棕色脂肪细胞以及含有大脂滴和少量线粒体的白色脂肪细胞;与1日龄犊牦牛相比,7日龄和30日龄犊牦牛肾周白色脂肪细胞的面积和密度均显著增加(P<0.05),棕色脂肪细胞的面积和密度均显著降低(P<0.05);不同日龄犊牦牛肾周棕色脂肪细胞和白色脂肪细胞质膜上均有UCP1阳性表达,与1日龄犊牦牛相比,7日龄和30日龄犊牦牛肾周脂肪细胞中UCP1阳性表达强度均显著降低(P<0.05);与1日龄犊牦牛相比,30日龄犊牦牛肾周脂肪组织中BAT产热相关基因(UCP1、PPARα和PGC-1α)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1日龄犊牦牛相比,7日龄和30日龄犊牦牛肾周脂肪组织中UCP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出生后犊牦牛肾周棕色脂肪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而白色脂肪细胞数量逐渐增加,且产热相关基因表达水平逐渐降低。该结果为深入探究犊牦牛寒冷适应机制提供了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犊牦牛 肾周脂肪 棕色脂肪组织 产热相关基因
下载PDF
蓝靛果打浆过程中酶促褐变机制及其抑制剂研究
4
作者 马永强 李丹 +3 位作者 薛清卓 修伟业 李广志 遇世友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76-185,共10页
为解决蓝靛果打浆工艺单元的酶促褐变现象,提高蓝靛果的利用价值。实验研究蓝靛果在打浆工艺中主要参与酶促褐变反应的酚类底物及其抑制能力,并分析酚类底物与表儿茶素对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反应的相互作用,进而确定酶... 为解决蓝靛果打浆工艺单元的酶促褐变现象,提高蓝靛果的利用价值。实验研究蓝靛果在打浆工艺中主要参与酶促褐变反应的酚类底物及其抑制能力,并分析酚类底物与表儿茶素对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反应的相互作用,进而确定酶促褐变机理。并进一步通过对比抗坏血酸、L-半胱氨酸、氯化钙、EDTA-2Na、柠檬酸添加量对褐变抑制率的影响,筛选出效果最佳的三种抑制剂。结果表明,蓝靛果打浆工艺中参与酶促褐变的首要影响因素是表儿茶素,并且表儿茶素对PPO的淬灭机制为静态淬灭。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复合抑制剂的最佳组合为:抗坏血酸添加量0.11%、L-半胱氨酸添加量0.11%、EDTA-2Na添加量0.08%,该条件下蓝靛果汁的褐变抑制率为93.17%。说明选用以上复合抑制剂可抑制蓝靛果打浆工艺中的酶促褐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靛果 酶促褐变 褐变机理 抑制剂
下载PDF
NO参与褪黑素延缓莲子采后褐变的作用机理
5
作者 罗淑芬 杨何 +6 位作者 孙露 胡花丽 周宏胜 刘雪松 凌军 张映曈 李鹏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63-273,共11页
为研究NO参与褪黑素(melatonin,MT)延缓莲子采后褐变的作用机理,该研究采用蒸馏水、NO、MT、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omega-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硝酸还原酶抑制剂(tungstate,TUN)和NO清除剂(Carboxy-PTIO,c PTIO)、MT+... 为研究NO参与褪黑素(melatonin,MT)延缓莲子采后褐变的作用机理,该研究采用蒸馏水、NO、MT、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omega-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硝酸还原酶抑制剂(tungstate,TUN)和NO清除剂(Carboxy-PTIO,c PTIO)、MT+L-NAME、MT+TUN和MT+cPTIO对莲子进行处理。MT处理的莲子内源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且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在贮藏前3 d提高60.36%~71.08%,NO合成途径中关键物质L-精氨酸和瓜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尤其在第1天时瓜氨酸含量为对照组的1.44~1.59倍,但对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活性的影响并无规律;当MT结合NOS抑制剂LNAME对莲子处理时,莲子内源NO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且MT保鲜效果消失;当结合NR抑制剂TUN时,莲子内源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且MT仍具有保鲜效果,因此初步确定MT通过NOS途径诱导莲子内源NO生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鉴定得出莲子中主要酚类物质为儿茶素(占总酚含量60%以上),后续重点分析了MT通过NO调控莲子儿茶素代谢的机理。结果得出,MT处理的莲子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活性低于对照组35.39%~57.36%,同时该处理显著提高了其儿茶素合成代谢关键酶肉桂酸-4-羟化酶(cinnamate-4-hydroxylase,C_(4)H)、二氢黄酮醇还原酶(dihydroflavonol 4-reductase,DFR)、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CHS)、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和植物无色花青素还原酶(colorless anthocyanin reductase,LAR)活性(P <0.05),由此其儿茶素含量在1 d后高于对照组15.35%~47.86%,但当MT结合L-NAME或cPTIO处理时,该效果消失。因此,外源MT通过NOS途径诱导NO合成造成NO的大量积累,并作用于莲子儿茶素,一方面抑制其与PPO产生酶促褐变,另一方面促进其合成,最终延缓莲子采后褐变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子 褪黑素 NO 褐变 儿茶素代谢
下载PDF
马铃薯褐化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综合评价
6
作者 王海艳 田国奎 +5 位作者 王立春 李凤云 潘阳 庞泽 丁凯鑫 郝智勇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6-73,共8页
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马铃薯褐化群体中60份种质资源表型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为选育抗褐变马铃薯新品种及生产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4个描述性指标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085~1.157,茎色的遗传多... 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马铃薯褐化群体中60份种质资源表型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为选育抗褐变马铃薯新品种及生产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4个描述性指标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085~1.157,茎色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8个数值型指标变异系数在9.46%~69.22%,褐化指数、褐化强度变化值变异系数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生育期、单株块茎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数呈显著正相关,褐化指数与褐化强度、褐化强度变化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煮后变褐值呈极显著负相关。采用主成分分析确定了8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为69.785%。聚类分析将60份种质资源划分为5大类,其中第Ⅰ、第Ⅱ类属于高抗、抗褐变种质,可以用于抗褐变材料选育的亲本材料;第Ⅳ、第Ⅴ类属于易褐变、严重褐变种质,可以作为褐变机制的研究材料。研究结果可为马铃薯抗褐变新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褐化种质 表型性状 综合评价
下载PDF
云南省‘瑞雪’青苹果品质分析及评价
7
作者 陈璐 李倩 +8 位作者 米艳华 张平英 李茂萱 刘振环 杨旭昆 王文治 张鹏 沈国兵 薛云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21期165-173,共9页
目的分析评价云南省‘瑞雪’青苹果果实品质与营养指标。方法通过对‘瑞雪’青苹果感官品质、氧化时间及营养指标的检测分析,进行综合品质分析及评价,同时与文献报道的‘瑞雪’青苹果品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富民县‘瑞雪’青苹果的优势... 目的分析评价云南省‘瑞雪’青苹果果实品质与营养指标。方法通过对‘瑞雪’青苹果感官品质、氧化时间及营养指标的检测分析,进行综合品质分析及评价,同时与文献报道的‘瑞雪’青苹果品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富民县‘瑞雪’青苹果的优势品质。结果云南省富民县引种的‘瑞雪’青苹果果实单果较大,果形端正;香气清馨、纯正;果肉高甜微酸,滋味整体很浓郁;果皮硬度高,果肉偏硬、爽脆,整体细腻顺滑,汁水较多;果肉褐变氧化出现在4 min以后,10 min后完全褐变;其营养丰富,富含多种有机酸和矿质元素,且品质优于其他多个产区。结论富民县引培的‘瑞雪’青苹果品质较佳,具有进一步推广种植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雪’青苹果 感官品质 氧化褐变 营养品质
下载PDF
山药加工中的褐变原因及防控研究进展
8
作者 辜夕容 邓杨宵 +3 位作者 陈东梅 罗利华 徐诗蕊 文思伽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85-392,共8页
山药是中医药重要药物来源和养生保健食品,褐变是其贮运加工的主要障碍。山药中酚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原料与氧气接触程度、羰基化合物及氨基化合物的种类与含量、加工温度和时间等都对山药褐变程度有显著影... 山药是中医药重要药物来源和养生保健食品,褐变是其贮运加工的主要障碍。山药中酚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原料与氧气接触程度、羰基化合物及氨基化合物的种类与含量、加工温度和时间等都对山药褐变程度有显著影响。目前常采用的山药褐变防控方法有3种,即低温、预煮、高压、隔绝氧气、辐照等物理方法,化学抑制剂浸泡或熏蒸的化学方法和生物提取物包覆的生物方法。为尽量降低山药褐变,减轻加工损失并提高山药加工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未来可加强山药褐变机理、选育无褐变或低褐变山药品种、防止营养成分流失和选择适宜加工工艺等方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酶促褐变 非酶褐变 预煮 护色
下载PDF
褪黑素对鲜切山药酶促褐变的作用效果
9
作者 胡燕 李长滨 +2 位作者 许美娟 袁晓晴 邹建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5-112,共8页
分别采用1、2、3 mmol/L的褪黑素溶液处理鲜切铁棍山药,以蒸馏水浸泡鲜切山药为对照,室温(25℃)下存放4 d,测定鲜切山药颜色参数(L^(*)、a^(*)、b^(*)、总色差值(ΔE))、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分别采用1、2、3 mmol/L的褪黑素溶液处理鲜切铁棍山药,以蒸馏水浸泡鲜切山药为对照,室温(25℃)下存放4 d,测定鲜切山药颜色参数(L^(*)、a^(*)、b^(*)、总色差值(ΔE))、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H2O2含量、脂氧合酶(LO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等指标,探究褪黑素对鲜切山药酶促褐变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褪黑素处理能抑制鲜切山药中PPO、POD、PAL和LOX活性,贮藏4 d时,3 mmol/L褪黑素处理的样品的PPO、POD、PAL和LOX活性比空白对照组的分别小51.6%、65.6%、27.1%、24.6%;褪黑素处理能降低山药中H2O2和MDA含量,贮藏4 d时,3 mmol/L褪黑素处理的样品的H2O2和MDA含量相比空白对照组的分别降低了84.8%和21.0%;褪黑素处理能提高山药中CAT活性,贮藏4 d时,3 mmol/L褪黑素处理的样品的CAT活性为空白对照组的1.96倍;褪黑素处理能提高山药的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贮藏4 d时,3 mmol/L褪黑素处理样品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比空白对照组的分别提高了20.6%、18.7%;褪黑素处理也能有效延缓鲜切山药表面褐变,且其效果具有浓度依赖性,3 mmol/L的褪黑素护色效果最好,贮藏4 d时,3 mmol/L褪黑素处理的样品的L^(*)值比空白对照组大32.5%,a^(*)、b^(*)、ΔE比空白对照组分别小74.0%、50.7%、67.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鲜切山药的ΔE与L^(*)、a^(*)、b^(*)、PPO活性、POD活性、PAL活性、H2O2含量和MDA含量均呈极显著相关,与ABTS自由基清除率呈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切山药 褪黑素 保鲜剂 酶促褐变 抑制作用
下载PDF
聚乙烯吡咯酮对‘甘农三号’紫花苜蓿愈伤组织褐化及抗氧化物质活性的影响
10
作者 马祥 琚泽亮 +1 位作者 魏小星 贾志锋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5期132-136,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浓度的聚乙烯吡咯酮(PVP)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愈伤组织在增殖过程中褐化的抑制效果。选取‘甘农三号’紫花苜蓿下胚轴作为外植体,通过外源添加不同浓度PVP,观察其对愈伤组织增殖过程中褐化进程的抑制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浓度的聚乙烯吡咯酮(PVP)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愈伤组织在增殖过程中褐化的抑制效果。选取‘甘农三号’紫花苜蓿下胚轴作为外植体,通过外源添加不同浓度PVP,观察其对愈伤组织增殖过程中褐化进程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所有处理组的褐化率均有所降低。但不同浓度的PVP对愈伤组织褐化产生影响的程度不同,当PVP浓度为300 mg/L时,紫花苜蓿愈伤组织的褐化程度显著减少(P<0.05),此时测得的丙二醛(MDA)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达到最低值,分别为0.1μmol/g FW和32.8 U/g。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相对较低,为232.0 U/g,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相对较高,为168.1 U/g。因此,得出结论,300 mg/L PVP对抑制‘甘农三号’紫花苜蓿愈伤组织的褐化具有最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愈伤组织 PVP 褐化 抗氧化物质
下载PDF
葛根提取物对双孢菇防褐变保鲜的影响
11
作者 刘军平 李世瑞 +3 位作者 王玥 余科辰 周磊 刘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310-317,327,共9页
褐变是影响双孢菇保鲜过程中的重要反应,对双孢菇的品质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探究葛根提取物对双孢菇褐变及品质的影响,该实验采用葛根提取物通过浸泡、涂抹、与柠檬酸组合等方法处理双孢菇,测定双孢菇储存过程中失重率、总酚含... 褐变是影响双孢菇保鲜过程中的重要反应,对双孢菇的品质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探究葛根提取物对双孢菇褐变及品质的影响,该实验采用葛根提取物通过浸泡、涂抹、与柠檬酸组合等方法处理双孢菇,测定双孢菇储存过程中失重率、总酚含量、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质构参数和色差等指标,以表征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葛根提取物涂抹能提高双孢菇的保鲜品质,柠檬酸对品质保持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在第10天,与对照组相比,葛根提取物和柠檬酸组合处理的双孢菇失重率降低41.26%,总酚消耗量降低16.90%,丙二醛含量上升幅度减少85.69%;同时有效抑制相对电导率增大和PPO活性,减缓质构参数的下降和褐变指数的上升,维持双孢菇表面颜色亮度。相关性分析表明,双孢菇保鲜过程中的质量损失与PPO酶促褐变和质构参数呈极显著相关(P<0.01),L*值的变化与褐变指数和PPO酶促褐变呈极显著相关(P<0.01)。该研究为探究葛根提取物对双孢菇保鲜的影响提供了参考,有助于开发更健康、可持续的双孢菇保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孢菇 保鲜 褐变 葛根提取物 柠檬酸
下载PDF
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分子检测与基因组部分序列分析
12
作者 华明艳 宋兰芳 +2 位作者 崔少杰 孙海波 金凤媚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9-186,共8页
为了确定张家口及银川番茄产区是否发生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病(ToBRFV),探究番茄ToBRFV的遗传信息和演化,为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的诊断和防治及番茄抗病毒病基因工程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采用张家口和银川两地区疑似病果进行分子检测,并利... 为了确定张家口及银川番茄产区是否发生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病(ToBRFV),探究番茄ToBRFV的遗传信息和演化,为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的诊断和防治及番茄抗病毒病基因工程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采用张家口和银川两地区疑似病果进行分子检测,并利用相关分子生物学软件对该病毒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及全基因组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张家口及银川果实病毒分离物与GenBank中大部分ToBRFV分离物的基因组结构相似性在99%以上,确定两地区番茄果实病毒为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ToBRFV分离物的地域性很强,中国不同地区的ToBRFV病毒,与来自欧洲和亚洲的多个国家地区都有关联,张家口分离物与中国分离物(MT018320.1)亲缘关系最近,银川分离物与秘鲁分离物聚类到一起,说明银川分离物可能来自南美洲。张家口分离物与中国分离物(MT018320.1)的4个ORF氨基酸相似性最高,而银川分离物与张家口分离物相似性较低。另外,研究结果首次发现,银川分离物CP蛋白的第444位碱基由A突变成G,从而导致CP蛋白的氨基酸第131位由V(缬氨酸)突变为A(丙氨酸),CP蛋白发生了有义突变。综上所述,张家口及银川番茄产区发生了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病,且两地区的病毒来自不同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 分子检测 序列分析
下载PDF
苏铁羽叶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化学防治药剂的筛选
13
作者 覃茜 丁丽琼 +5 位作者 池昭锦 陆祖正 单彬 谢振兴 黄歆怡 许恬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77-1684,共8页
本研究旨在分离并鉴定造成苏铁属植物羽叶褐斑病的病原真菌,筛选出对该病原真菌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化学防治药剂,为苏铁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首先,通过病斑组织分离、纯化后回接滇南苏铁叶片,根据科赫氏法完成其致病性验证。其次,对其... 本研究旨在分离并鉴定造成苏铁属植物羽叶褐斑病的病原真菌,筛选出对该病原真菌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化学防治药剂,为苏铁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首先,通过病斑组织分离、纯化后回接滇南苏铁叶片,根据科赫氏法完成其致病性验证。其次,对其进行形态鉴定;再应用SSU、LSU、GAPDH、tef1、rpb2、Alt、OPA10-2、ITS 8个基因序列,构建多基因进化树进一步鉴定病原真菌。最后,通过平板抑菌试验,从7种化学药剂中筛选出高效的抗菌药剂。本研究发现,形态学鉴定与多基因联合进化分析表明,该病原菌为链格孢属的巴斯基链格孢(Alternariaburnsii);在7种化学药剂平板抑菌试验中,氟酰羟·苯甲唑效果最佳,其浓度在0.67 mg/L时抑菌率达到73.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铁 褐斑病 病原鉴定 巴斯基链格孢 平板抑菌试验
下载PDF
茶棕染料对改性芳纶1414的染色性能
14
作者 武松梅 陈秀芳 +1 位作者 金隽 张勇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5-58,共4页
芳纶1414(PPTA)染色困难,为开发PPTA织物的环保染色方法,PPTA织物经NaOH、阳离子改性剂BS改性后,投入茶棕染料与硫酸亚铁络合染液中,在常压煮沸条件下直接染色。根据染色织物的K/S值优化了改性和染色工艺:改性剂BS 5 g/L,络合染液25 g/L... 芳纶1414(PPTA)染色困难,为开发PPTA织物的环保染色方法,PPTA织物经NaOH、阳离子改性剂BS改性后,投入茶棕染料与硫酸亚铁络合染液中,在常压煮沸条件下直接染色。根据染色织物的K/S值优化了改性和染色工艺:改性剂BS 5 g/L,络合染液25 g/L,pH=4,染色时间60 min。染色织物的耐摩擦和耐皂洗色牢度均较好,阻燃性能达到阻燃织物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纶1414 茶棕染料 色牢度 阻燃性
下载PDF
短期超低氧处理抑制花生芽常温物流褐变作用的研究
15
作者 张丹 贾嘉懿 张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89-298,共10页
探究不同超低氧处理时间对常温物流中花生芽褐变的抑制效果及作用机制,为实际物流包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包装袋中充100%N2方式实现超低氧处理,然后分别在超低氧4、8、12 h后将包装袋打微孔,实现自发式气调,以不充氮直接微孔组为对... 探究不同超低氧处理时间对常温物流中花生芽褐变的抑制效果及作用机制,为实际物流包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包装袋中充100%N2方式实现超低氧处理,然后分别在超低氧4、8、12 h后将包装袋打微孔,实现自发式气调,以不充氮直接微孔组为对照,于23℃下贮藏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直接微孔组因包装内含氧量相对较高对抑制常温下花生芽采后褐变无法起到积极作用。超低氧12 h微孔组由于在超低氧环境中处理时间过长,会引发无氧呼吸,从而产生过量的乙醇、乙醛对细胞造成毒害作用,导致花生芽生理代谢紊乱。而超低氧4、8 h微孔组均能形成花生芽适应的自发气调环境,有效降低呼吸强度,通过提高与活性氧代谢有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增强自由基清除能力,抑制超氧阴离子的积累,减弱了膜脂过氧化,其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上升得到抑制,细胞膜的完整性得以更好地保护;同时超低氧4、8 h还抑制了多酚氧化酶活性的上升,保持花生芽良好的色泽,进而延缓花生芽的褐变;其中超低氧8 h处理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芽 短期超低氧 物流保鲜 褐变
下载PDF
不同世代肉用褐牛生长性能与屠宰性能比较及部位肉品质差异研究
16
作者 马桢 叶治兵 +5 位作者 崔繁荣 闫向民 王骁 陈文中 苏楠 李豪杰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78-3891,共14页
【目的】研究3个世代肉用褐牛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差异,并进行外脊、小黄瓜条和辣椒条部位的肉品质差异分析,为肉用褐牛品质育种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育肥200 d后达到24(24m)、30(30m)月龄的第一(G1)、二(G2)、三(G3)世代共计313... 【目的】研究3个世代肉用褐牛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差异,并进行外脊、小黄瓜条和辣椒条部位的肉品质差异分析,为肉用褐牛品质育种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育肥200 d后达到24(24m)、30(30m)月龄的第一(G1)、二(G2)、三(G3)世代共计313头肉用褐牛公牛进行体尺测定。随机从G1-24m(n=101)、G2-24m(n=75)、G3-24m(n=20)、G1-30m(n=53)、G2-30m(n=44)、G3-30m(n=20)组各选取8头牛进行屠宰性能测定,并对肉用褐牛外脊、小黄瓜条、辣椒条3个部位肉进行理化性质、营养成分及质构参数分析。【结果】G3-30m组公牛胸宽、髋宽、坐骨端宽、胴体重、净肉重、骨重均显著高于G1-30m和G2-30m组(P<0.05)。与《新疆褐牛肉用新类型评定标准》(DB65/T 3791―2015)相比,除G1-24m组公牛体高、腰角宽相对增长率为―0.53%和―0.64%,以及G2-24m组公牛腰角宽相对增长率为―1.18%之外,其余指标均超出《新疆褐牛肉用新类型评定标准》中指标要求。在肉品质方面,外脊嫩度优于小黄瓜条和辣椒条,但保水性较差;3个部位肉适口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过改良和选育,肉用褐牛的体格增大、胸围增长、体躯紧凑、肉用性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用褐牛 生长性能 肉用性能 肉品质
下载PDF
岩溶区镉污染棕色石灰土母质稻田土壤团聚体镉赋存特性研究
17
作者 黄雁飞 钟蕙镁 +4 位作者 刘淑仪 熊柳梅 聂雄峰 陈韦韦 刘斌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2-419,共8页
【目的】研究桂西北岩溶区镉(Cd)污染棕色石灰土母质稻田土壤团聚体Cd赋存形态特性,为区域内该类型Cd污染稻田稻米安全生产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用湿筛法将采样土壤团聚体分离成>2.000 mm、1.000~2.000 mm、0.250~1.000 mm、0.07... 【目的】研究桂西北岩溶区镉(Cd)污染棕色石灰土母质稻田土壤团聚体Cd赋存形态特性,为区域内该类型Cd污染稻田稻米安全生产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用湿筛法将采样土壤团聚体分离成>2.000 mm、1.000~2.000 mm、0.250~1.000 mm、0.074~0.250 mm和<0.074 mm 5个粒级的团聚体,研究桂西北岩溶区0~20、20~30、30~50和50~80 cm剖面深度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不同粒径团聚体Cd含量及其主要赋存形态。【结果】各层剖面0.250~1.000 mm粒径团聚体占比较为稳定,均在30.00%以上,各层剖面间无显著差异(P>0.05)。0~20 cm剖面(耕作层)中>2.000 mm粒径团聚体占比最大(40.20%),随着剖面深度增加,>2.000 mm粒径团聚体占比迅速降低,<0.250 mm粒径团聚体占比呈逐渐增加趋势。不同粒径团聚体Cd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在0~20、20~30和30~50 cm剖面中,Cd主要富集在>2.000 mm粒径团聚体中,Cd含量分别高达2.22、1.66和0.95 mg/kg,在50~80 cm剖面中,Cd主要富集在1.000~2.000 mm粒径团聚体中。>2.000 mm粒径团聚体在0~30 cm土层中对全土Cd含量的贡献率最大。不同剖面深度团聚体中Cd赋存形态存在明显差异,0~20 cm剖面各粒径团聚体中Cd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存在,可交换态Cd占比最小(<0.074 mm粒径团聚体除外),随着剖面深度增加,团聚体中可交换态Cd占比明显增加,当剖面深度增加至30 cm以下时,团聚体中Cd主要以碳酸结合态存在,残渣态含量最小。【结论】桂西北岩溶区Cd污染棕色石灰土母质稻田Cd主要富集在>2.000 mm和1.000~2.000 mm粒径的团聚体中;0~20 cm耕作层各粒径团聚体中的Cd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存在,可交换态占比最小,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可交换态Cd占比明显增加,稳定形态Cd占比明显降低。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土壤大粒径团聚体含量,避免过度精耕和深翻,减少耕层土壤可交换态Cd含量,降低水稻生产过程中稻米Cd超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污染 棕色石灰土 稻田 土壤团聚体 镉赋存形态
下载PDF
新疆褐牛及其肉用类型群体选育进展
18
作者 马桢 叶治兵 +7 位作者 崔繁荣 闫向民 袁理星 张杨 张金山 李红波 杜玮 周振勇 《中国牛业科学》 2024年第1期65-71,共7页
新疆褐牛是以新疆地方品种牛哈萨克牛为母本,经过多品种杂交,历经数十年选育形成的乳肉兼用牛品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对于农产品的消费亲睐,综合考虑新疆肉牛优势产区的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和接受程度,确定了新疆褐牛的选育方向... 新疆褐牛是以新疆地方品种牛哈萨克牛为母本,经过多品种杂交,历经数十年选育形成的乳肉兼用牛品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对于农产品的消费亲睐,综合考虑新疆肉牛优势产区的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和接受程度,确定了新疆褐牛的选育方向和技术路线。该文主要从新疆褐牛品种培育历程、选育方向确定和肉用类型群体选育技术与进展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推动品种改良和品种形成,为其他肉牛新品种选育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褐牛 肉用类型 选育
下载PDF
文成糯米山药的氧化酶含量分析
19
作者 孙彩霞 刘玉红 +2 位作者 夏其乐 徐明飞 郑蔚然 《农学学报》 2024年第3期68-72,共5页
为了了解文成糯米山药本底氧化酶含量,促进采后加工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以文成县7个糯米山药规模主体样品为研究对象,开展2年的跟踪分析,获得糯米山药中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氧化酶含量的定量数据。... 为了了解文成糯米山药本底氧化酶含量,促进采后加工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以文成县7个糯米山药规模主体样品为研究对象,开展2年的跟踪分析,获得糯米山药中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氧化酶含量的定量数据。结果表明,糯米山药本底的氧化酶含量受年份、生产基地的影响显著,不同食用部位的氧化酶本底含量分别为:SOD 69.15~163.71 U/g、POD 112.34~363.75 U/g、PPO 123.84~195.18 U/g。糯米山药的氧化酶含量和褐变程度为:中部>底部>上部。研究结果为糯米山药的采后贮藏和品质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米山药 氧化酶 酶促褐变 采收贮藏 品质
下载PDF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的新疆褐牛基因组结构变异检测及群体结构分析
20
作者 张涛 李佳芪 +7 位作者 胥磊 王丹 张梦华 张涛 闫梦婕 王玮韬 范守民 黄锡霞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427-3435,共9页
旨在鉴定新疆褐牛基因组结构变异(structure variation,SVs)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疆褐牛培育过程中受到影响的结构变异。本研究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利用Manta、Delly、Lumpy三款软件对新疆褐牛及其父母本(瑞士褐牛、哈萨克牛)以... 旨在鉴定新疆褐牛基因组结构变异(structure variation,SVs)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疆褐牛培育过程中受到影响的结构变异。本研究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利用Manta、Delly、Lumpy三款软件对新疆褐牛及其父母本(瑞士褐牛、哈萨克牛)以及中国西门塔尔牛基因组结构变异进行检测,之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和遗传分化指数(F_(ST))将新疆褐牛基因组与其余3个品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4个牛品种共检测出54969个SVs,缺失型变异占比最高(56.59%),插入型变异占比最少(0.03%)。从数量上看,这些SVs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呈现出随染色体号变大而逐渐减少的趋势。不同品种间存在共有变异和品种特有变异,其中地方品种哈萨克牛拥有的特有SVs数量最多。主成分分析和系统发育树结果发现,新疆褐牛同哈萨克牛和瑞士褐牛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经选择信号分析、基因注释和富集分析,挖掘出了一批与产奶性状(PI 4K2A、ELOVL3、ECHS1、SCD、TCF 7L2、PNLIPRP2、BTRC、PLCE 1)、生长发育(BMP6、TLL2、MAPK9、ROR 2)、适应性(PRKC B)以及免疫(GSTO2、GSTO 1)相关的关键基因。本研究从结构变异上解析新疆褐牛的特征,并揭示一些新疆褐牛培育过程中高度分化的基因,为推动新疆褐牛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变异 全基因组重测序 群体结构分析 新疆褐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