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ocation of the MS 5.7 Earthquake Sequence in Songyuan,Jilin Province,2018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Seismogenic Structure
1
作者 An Yanru Zhang Yingying +2 位作者 Yang Zhigao Bai Lanshu Liu Jie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8年第4期491-500,共10页
The 2018,Songyuan,Jilin M_S5. 7 earthquake occurre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FuyuZhaodong fault and the Second Songhua River fault. The moment magnitude of this earthquake is M_W5. 3,the centroid depth by the wavefo... The 2018,Songyuan,Jilin M_S5. 7 earthquake occurre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FuyuZhaodong fault and the Second Songhua River fault. The moment magnitude of this earthquake is M_W5. 3,the centroid depth by the waveform fitting is 12 km,and it is a strike-slip type event. In this paper,with the seismic phase data provided by the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 the double-difference location method is used to relocate the earthquake sequence,finally the relocation results of 60 earthquakes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ftershock zone is about 4. 3km long and 3. 1km wide,which is distributed in the NE direction. The depth distribution of the seismic sequence is 9km-10 km. 1-2 days after the main shock,the aftershocks were scattered throughout the aftershock zone,and the largest aftershock occurred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aftershock zone. After 3-8 days,the aftershocks mainly occurred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aftershock zone. The profile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shows that the fault plane dips to the southeast with the dip angle of about 75°. 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tectonic setting,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and intensity distribution,we conclude that the concealed fault of the Fuyu-Zhaodong fault is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Songyuan M_S5. 7 earthquake. This paper also relocates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of the previous magnitude 5. 0 earthquake in 2017.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we believe that the two earthquakes have the same seismogenic structure,and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generally develops to the southwest. The historical seismic activity since 2009 shows that after the magnitude 5. 0 earthquake in 2017,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earthquakes in the earthquake zone are obviously enhanced,and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southwest direction of the earthquake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gyuan Jilin MS5.7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earthquake RELOCATION Fuyu-Zhaodong fault Seismic activity
下载PDF
2011年云南盈江Ms5.8级地震序列的潮汐触发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闫如玉 解朝娣 +6 位作者 雷兴林 张涵 贾蕊 李祥 刘本玉 董非非 邓辉 《高原地震》 2019年第2期12-19,25,共9页
采用Schuster谱和KORRECT统计方法,以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Ms5.8级地震及其地震序列为研究对象,通过Schuster谱分析确定地震序列中存在的主要周期成分,并依据主要周期确定脉冲宽度,并利用KORRECT方法进一步验证地震序列主要周期的显著... 采用Schuster谱和KORRECT统计方法,以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Ms5.8级地震及其地震序列为研究对象,通过Schuster谱分析确定地震序列中存在的主要周期成分,并依据主要周期确定脉冲宽度,并利用KORRECT方法进一步验证地震序列主要周期的显著度。结果显示,2011年盈江Ms5.8级地震序列有明显的日潮和半日潮2种周期成分,并且这2种潮汐周期都检验出了类似正弦曲线的地震活动分布。说明2011年云南盈江地震序列主要受到日潮和半日潮的潮汐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盈江ms5.8级地震 地震序列 Schuster谱分析 KORRECT方法
下载PDF
Variation of gravity before the Alxa Zuoqi M5.8 earthquake 被引量:1
3
作者 Jianlin Feng Jin Wei +3 位作者 Yujuan Tan Jianzeng Qin Bangwu Huang Ruyi Xie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6年第4期295-301,共7页
In this study, a classic survey adjustment computation method was used for data obtained in the Inner Mongolia and Ningxia gravimetric networks between September 2013 and April 2015 so as to investigate the variation ... In this study, a classic survey adjustment computation method was used for data obtained in the Inner Mongolia and Ningxia gravimetric networks between September 2013 and April 2015 so as to investigate the variation of gravity before the Alxa Zuoqi M5.8 earthquak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vity variation and the Alxa Zuoqi M5.8 earthquake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severe variation in gravity field at the test sites before the Alxa Zuoqi M5.8 earthquake, as well as the subsequent accelerated rising, might be an earthquake precursor; (2) the Alxa Zuoqi M5.8 earthquake occurred at the turning point where the high-gravity gradient zone changed from the NE direction to N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peated gravimetry Gravity variations Alxa Zuoqi M5.8 earthquake High gravity gradient belt
下载PDF
基于三维剩余密度结构的松原地震成因
4
作者 刘文玉 程正璞 +4 位作者 年秀清 陈闫 胡钰铃 覃祖建 邵明正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2-476,共15页
自2006年以来松原市乾安县与宁江区地震频发,成为东北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目前对两地的发震构造和地震成因的认识存在严重分歧,制约了地震危险性评价与预防工作的开展。文中通过对区域重力数据进行非线性共轭梯度聚焦反演,获得了松... 自2006年以来松原市乾安县与宁江区地震频发,成为东北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目前对两地的发震构造和地震成因的认识存在严重分歧,制约了地震危险性评价与预防工作的开展。文中通过对区域重力数据进行非线性共轭梯度聚焦反演,获得了松原震区的三维剩余密度结构,结合石油井震资料,获得了如下认识:1)研究区的剩余密度异常呈高低相间的带状分布,南部异常走向为NNW,北部异常转变为NNE向,该特征反映出乾安震区和宁江震区的深部孕震环境不同,前者震源位于查干花高密度异常体内及其边缘,后者震源位于松原低密度异常带中部,指示两地震源位置的岩性不同;2)两者的发震构造不相同,前者受控于查干花断裂和乾安断裂,后者受控于松原断裂和扶余北断裂;3)地震的形成与区域应力,基底结构,深部气、流体运移和长期油气开采等因素有关。长期注水采油破坏了地质结构和应力环境,可能是重要的地震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地震 三维剩余密度结构 深部孕震环境 基底构造 地震成因
下载PDF
基于新浪微博的2022年吉林松原M_(S)4.3地震舆情信息数据分析
5
作者 胡越 王卓 方瑶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年第2期171-176,共6页
基于新浪微博数据,运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2022年3月16日吉林松原M_(S)4.3地震舆情信息数据并进行分析,发现舆情传播生命周期通常为震后48小时,震后舆情传播信息广度通常呈双峰分布,官方与自媒体的信息发布更易推动舆情事件热度多峰的形... 基于新浪微博数据,运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2022年3月16日吉林松原M_(S)4.3地震舆情信息数据并进行分析,发现舆情传播生命周期通常为震后48小时,震后舆情传播信息广度通常呈双峰分布,官方与自媒体的信息发布更易推动舆情事件热度多峰的形成,政府与自媒体的介入可有效稳定网友情绪并提升网友情绪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M_(S)4.3地震 网络舆情 新浪微博 数据分析
下载PDF
吉林省松原地区1119年63/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 被引量:30
6
作者 李传友 汪一鹏 +2 位作者 张良怀 李志田 李春风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37-246,共10页
1119年6级地震是东北地区震级较大的地震,目前对其发震构造背景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从深部构造背景、浅层构造条件和深浅部构造关系等方面,对1119年地震的发震构造背景作了剖析。研究认为,本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扶余-前郭一带,地质构... 1119年6级地震是东北地区震级较大的地震,目前对其发震构造背景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从深部构造背景、浅层构造条件和深浅部构造关系等方面,对1119年地震的发震构造背景作了剖析。研究认为,本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扶余-前郭一带,地质构造上,该区处于松辽盆地中央凹陷和东南隆起的交接部位;深部构造背景上,该区是莫霍面起伏的拐点,存在北东向基底断裂和北西向深部断裂,前者规模较大,晚新生代有弱活动,是新构造单元分界线,后者则规模小,且已停止活动;从地球物理场特征看,该区重力场和电场呈北东或北北东走向,背景简单,是东西两密集异常值的转换带。这些特征表明,不同新构造单元相交位置可能容易产生能量的积累而成为孕育地震的有利环境。文章最后对东北地震区几次中强地震的发震部位进行了讨论与分析,认为对于中国东部弱地震区,不同新构造单元的结合地区是中强震孕育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地区 历史地震 发震构造条件 地震地质
下载PDF
2013年吉林松原震群重定位及其发震构造 被引量:10
7
作者 盛书中 万永革 +3 位作者 王晓山 黄骥超 徐志国 李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2-219,共8页
为探讨2013年松原震群的发震构造,本研究采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2013年10月31日至2014年7月13日的观测数据,利用双差定位法对吉林松原震群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并使用不同速度模型考查重定位结果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不同速度模... 为探讨2013年松原震群的发震构造,本研究采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2013年10月31日至2014年7月13日的观测数据,利用双差定位法对吉林松原震群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并使用不同速度模型考查重定位结果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不同速度模型获得的震群序列空间分布形态较为一致,速度模型对震群序列的震源深度存在一定的影响。本次地震序列的优势分布为NW-SE向,呈条带状分布,长度约10km。震群深度分布为7~11km,厚度约4km的一个较小深度范围内。结合已有的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我们推断此次震群序列的发震构造是震源区基底深部一条与长岭—大山子断裂近似正交的NW-SE向隐伏逆断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双差定位法 发震构造 松原震群
下载PDF
前郭M_S5.8和松原M_S5.7地震震源区地壳速度结构与孕震环境 被引量:9
8
作者 杨宇 雷建设 +12 位作者 张广伟 梁姗姗 孙长青 米琦 鲁明文 杜沫霏 张冰 田凡凡 何静 王健 吴宝峰 马晨 刘泽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259-4278,共20页
为了解2013年11月23日吉林前郭MS5.8和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MS5.7地震震源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及其孕震环境,本研究收集了东北地区CEA固定台站、NECESSArray流动台站和五大连池WAVESArrary流动台站的连续波形数据,使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 为了解2013年11月23日吉林前郭MS5.8和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MS5.7地震震源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及其孕震环境,本研究收集了东北地区CEA固定台站、NECESSArray流动台站和五大连池WAVESArrary流动台站的连续波形数据,使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获得了前郭地震和松原地震震源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这两个地震主要发生在相对高波速异常区,而震源区下方存在明显低波速异常,且该低速层呈北北东走向,并有向北延展的趋势.结果表明,震源区相对高波速异常区易于积累能量孕育地震,而震源区下方的低波速异常可能代表了流体作用.这种流体作用会降低断层面有效正应力从而触发地震.这种流体作用可能和太平洋板块深俯冲至我国东北地区(包括前郭地震和松原地震震源区)下方的地幔转换内形成“大地幔楔”结构与动力学密切相关.在“大地幔楔”结构中,由于地幔转换带中滞留板块脱水作用和地幔角流作用,容易形成热湿物质上涌,进而导致松辽盆地中北部岩石圈物质拆沉、地幔流体入侵至中下地壳、然后作用于断裂带,从而导致了两个震源区中强度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成像 松原地震 前郭地震 地壳速度结构 孕震环境
下载PDF
松原5.7级地震砂土液化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平 田兆阳 +4 位作者 薄景山 李孝波 张宇东 辜俊儒 周春澍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1-99,共9页
2018年5月28日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发生M5.7级地震,震中地区出现典型罕见的大范围砂土液化现象。通过震害现场调查,结合钻探取样、标贯试验、波速测试及静力触探等试验测试手段,查明震害情况和场地特性,初步分析此次大范围砂土液化的形... 2018年5月28日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发生M5.7级地震,震中地区出现典型罕见的大范围砂土液化现象。通过震害现场调查,结合钻探取样、标贯试验、波速测试及静力触探等试验测试手段,查明震害情况和场地特性,初步分析此次大范围砂土液化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液化区域面积约80km^2,宏观现象主要以水稻田内表喷水冒砂为主,未造成建筑物大规模破坏,且区域内土层分布相对单一,液化分布主要受地震动、地形地貌及地下水位等因素控制;液化土层埋深主要在10m以内,并且钻探揭露一处埋深17m左右黏土层中的液化砂土上升通道,证明本次地震中出现明显的深层砂土液化现象,该现象在地震现场调查往往被忽略;静力触探在鉴别液化层位、获取土层物理力学参数上具有一定优势,较适用于震后现场调查工作。另外,松原市具有发生更大规模砂土液化的可能性,在防震减灾规划及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等项目中,对该地区的砂土液化情况需进行专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地震 砂土液化 现场调查 静力触探
下载PDF
松原市扶余北隐伏活动断裂地震潜势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邵博 沈军 +3 位作者 于晓辉 万永魁 尉洋 祁高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6-623,共8页
扶余肇东断裂带是松辽盆地中一条重要的隐伏发震断裂带,2006年和2014年在此断裂带上发生了多次近6级地震,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断裂的东北段和查干花段。在2012—2014年的松原市活断层探测工作中,探明扶余肇东断裂带东北段经过松原市区,... 扶余肇东断裂带是松辽盆地中一条重要的隐伏发震断裂带,2006年和2014年在此断裂带上发生了多次近6级地震,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断裂的东北段和查干花段。在2012—2014年的松原市活断层探测工作中,探明扶余肇东断裂带东北段经过松原市区,该段呈近EW向,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和独立性,将其命名为扶余北断裂。通过三维物探资料和浅层人工探测,确定了扶余北断裂的空间展布和剖面特征,并利用联排钻孔探测和光释光测年技术,确定该断裂存在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利用石油物探资料获得的基岩面破裂规模,对扶余北断裂的地震潜势进行了估计,并进行了概率性地震危险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地震 扶余北断裂 发震构造 概率性地震潜势
下载PDF
吉林省松原地区孤店断裂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雷 沈军 +4 位作者 于晓辉 万永魁 尉洋 邵博 杨传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47-457,共11页
孤店断裂位于松原市西南、松辽盆地中央凹陷区内。该断裂是通过石油勘探资料解译确认的。在石油勘探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浅层地震勘探、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取样测年(OSL)和地貌测量,对其活动性和附近变形带的变形量进行了计算和研究... 孤店断裂位于松原市西南、松辽盆地中央凹陷区内。该断裂是通过石油勘探资料解译确认的。在石油勘探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浅层地震勘探、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取样测年(OSL)和地貌测量,对其活动性和附近变形带的变形量进行了计算和研究。关于孤店断裂得出以下结论:1)断裂呈弧形,具有逆断裂性质,在T1反射层(下白垩统嫩江组底)破裂总长度66km;2)断裂破裂段中间宽,向外延伸变窄或尖灭,根据T04反射层下白垩统嫩江组4段底界破裂情况,将该断裂分为3段;3)断裂错断上更新统底部的黄色粉土,(33.66±3.27)~50ka BP,其上部的黄褐色粉土层未错动,属于晚更新世活动断裂;4)深井子附近地貌变形9m,变形带两侧上更新统底部垂直落差约20m。另外,1119年松原地区曾发生6级前郭地震,在前人研究其发震构造的基础上,认为孤店断裂可能是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 孤店断裂 断裂活动性 发震构造 1119年前郭地震
下载PDF
岩浆泡破裂引发地震的模式——以吉林松原2013年地震群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薛林福 祝铭 +3 位作者 李文庆 刘文玉 刘正宏 刘泽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65-1875,共11页
2013年10月31日,吉林省松原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44.60°N,124.18°E)发生震级为5.5级地震,此后的40d内发生了700多次地震,其中5级以上地震5次。松原地区近年来地震活动频繁,2014年1月以来又发生4级以上地震9次、5级以上地震... 2013年10月31日,吉林省松原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44.60°N,124.18°E)发生震级为5.5级地震,此后的40d内发生了700多次地震,其中5级以上地震5次。松原地区近年来地震活动频繁,2014年1月以来又发生4级以上地震9次、5级以上地震1次,震中处于松辽盆地油气田开采区,地震活动序列十分特殊。为了揭示松原地震的发震机制与发震模式,研究深部地质过程与地震的关系,根据此次实测的通过震中25km长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结合地热梯度、He同位素比值(~3 He/~4 He)、CO_2碳同位素、地震序列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震中地区存在两个位于不同深度的低阻体,地震发生与地幔深部岩浆活动有关;据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发生模式——岩浆泡破裂发震模式,描述了来自地幔的基性岩浆通过向上侵入、在脆-韧性转换带附近聚集形成岩浆泡、岩浆泡破裂及岩浆泡上覆岩层中聚集能量引发岩层破裂产生地震的过程,并使来自地幔的无机成因的CO_2气在储层中形成CO_2气藏。该模式可以解释许多发生在大陆内部地震和深源地震的发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震模式 岩浆泡破裂 幔源CO2气 大地电磁测深 松原
下载PDF
2017—2018年吉林松原地震序列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艳娥 邢成起 +2 位作者 陈丽娟 郭祥云 康建红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5-444,共10页
本文利用主地震相对定位法,对2017年7月18日—2018年7月15日期间发生在2018年松原M_S5.7地震震中附近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对松原地震序列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松原地震破裂面的走向为SW向,倾角较陡,接近直立,倾向为NW向;(2)... 本文利用主地震相对定位法,对2017年7月18日—2018年7月15日期间发生在2018年松原M_S5.7地震震中附近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对松原地震序列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松原地震破裂面的走向为SW向,倾角较陡,接近直立,倾向为NW向;(2)研究区范围内的地震震源深度大部分比主震浅;(3)主震发生前的地震显示出震源深度逐渐加深的过程,主震发生后,地震的震源深度则逐渐变浅。根据上述结果,结合研究区的地震构造背景及松原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地震的破裂面走向为NE-SW向,其发震断层可能为一条NE-SW向的隐伏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地震序列 主地震 相对定位 破裂过程
下载PDF
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烈度和发震构造特征 被引量:6
14
作者 何文贵 郑文俊 +1 位作者 赵广堃 马尔曼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0-245,共6页
2003年10月25日20时41分在甘肃省民乐县和山丹县境内发生了6.1、5.8级地震。现场考察宏观震中位于民乐县永固镇姚寨子村和山丹县霍城镇刘庄村一带;极震区烈度为Ⅷ度;发震断层为民乐—永昌隐伏断裂和童子坝河隐伏断裂。本文分析了震区房... 2003年10月25日20时41分在甘肃省民乐县和山丹县境内发生了6.1、5.8级地震。现场考察宏观震中位于民乐县永固镇姚寨子村和山丹县霍城镇刘庄村一带;极震区烈度为Ⅷ度;发震断层为民乐—永昌隐伏断裂和童子坝河隐伏断裂。本文分析了震区房屋建筑特征和抗震性能及烈度分区特征,探讨了地表变形分布与发震构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乐-山丹地震 烈度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吉林松原地区地震前热红外亮温异常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志宏 焦明若 +3 位作者 张丽 李梦莹 黄明威 杨牧萍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95-599,611,共6页
使用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法,利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亮温数据研究2017年以来松原地区3次M_(S)>4.5地震前的热红外异常。结果表明,2017-07-23 M_(S)4.9和2018-05-28 M_(S)5.7地震前的异常都是沿依兰-伊通断裂和密山-敦化断裂走向逐渐... 使用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法,利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亮温数据研究2017年以来松原地区3次M_(S)>4.5地震前的热红外异常。结果表明,2017-07-23 M_(S)4.9和2018-05-28 M_(S)5.7地震前的异常都是沿依兰-伊通断裂和密山-敦化断裂走向逐渐扩展的,即异常存在于松辽盆地的东部边缘,地震震中不在异常区内;2019-05-18 M_(S)5.1地震前异常不明显,可能是由于盆地内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在前2次地震前后已得到最大量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地震 热红外亮温 相对功率谱
下载PDF
2015年阿拉善左旗M_S5.8地震序列特征及发震破裂面讨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魏建民 韩晓明 +3 位作者 张帆 陈立峰 李娟 杨红樱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19-924,共6页
以2015年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为研究对象,基于地震活动背景和序列统计分析,利用HypoDD双差定位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考察余震在空间上的展布特征,并结合震中区烈度、震源机制解和重新定位结果对5.8级地震的发震破裂面进行判定。... 以2015年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为研究对象,基于地震活动背景和序列统计分析,利用HypoDD双差定位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考察余震在空间上的展布特征,并结合震中区烈度、震源机制解和重新定位结果对5.8级地震的发震破裂面进行判定。结果表明,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为主余型,重新定位后的震中位置为39.78°N(±0.72km)、106.34°E(±0.76km),震源深度13.2km(±1.15km);序列优势分布方向分别为近SN向和NEE向,分别延伸18km和16km;剖面的震源深度分布显示序列整体东倾,即震源深度由西向东逐步加深。综合区域应力场背景特征、历史地震破裂特征、主震震源机制解和序列重新定位等多方面资料判定认为,本次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的破裂面应为近南北走向的断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左旗5.8地震 HypoDD重新定位 发震破裂面 地震序列特征
下载PDF
2018年5月28日松原M_S5.7地震热红外亮温异常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姚休义 滕云田 解滔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3-353,共11页
基于2016年5月29日-2018年5月28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E (FY-2G)的连续亮温观测数据,利用连续小波变换法分析了2018年5月28日松原MS5.7地震前震中附近(119°E-134°E,40°N-50°N)热红外亮温相对小波能谱的时空演化。... 基于2016年5月29日-2018年5月28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E (FY-2G)的连续亮温观测数据,利用连续小波变换法分析了2018年5月28日松原MS5.7地震前震中附近(119°E-134°E,40°N-50°N)热红外亮温相对小波能谱的时空演化。结果显示:自2018年2月起,热红外亮温相对小波能谱首先在北西向的第二松花江断裂前郭部分出现高值异常;随后异常范围沿第二松花江断裂前郭部分和扶余-肇东断裂扩展,至2018年3月异常范围及幅值达到峰值;而后异常空间分布逐渐向震中附近收缩成一条NE走向的沿扶余-肇东断裂分布的窄带状区域,异常幅值逐渐降低;最终于4月中旬异常在该区域内消失,其后约40天发生松原MS5.7地震,震中位于异常区域的边缘。此外,本文还分析了2013年以来研究区域内热红外亮温相对小波能谱高值异常与所发生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在7组异常中有4组异常出现后有地震发生,且此4次地震为该时段内研究区内所发生的所有浅源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地震 亮温热红外 小波能谱 异常分析
下载PDF
2018年5月28日中国吉林松原M5.7级地震引起的液化构造 被引量:4
18
作者 邵珠福 刘泽璇 +6 位作者 钟建华 John Howell 栾锡武 冉伟民 刘晶晶 张文鑫 赵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5-96,共22页
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市宁江区毛都站镇牙木吐村发生M 5.7级地震(45°16'12″N,124°42'35″E),震源深度13 km,震中位于郯庐断裂带西北侧的扶余/松原—肇东断裂带、第二松花江断裂带和扶余北断裂带交汇处。地震诱发... 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市宁江区毛都站镇牙木吐村发生M 5.7级地震(45°16'12″N,124°42'35″E),震源深度13 km,震中位于郯庐断裂带西北侧的扶余/松原—肇东断裂带、第二松花江断裂带和扶余北断裂带交汇处。地震诱发震中距3 km范围内普遍的液化和地表裂缝,给当地居民带来严重灾害。可见液化构造以砂火山为主,其次为液化砂堆、液化砂脉和液化砂席等。液化砂火山又可分为有火山口型砂火山、无火山口型砂火山和无砂型(水)火山。地震液化伴生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有变形层理、负载构造和火焰构造、滑塌褶皱、碟状构造和包卷层理等。地震诱发液化砂火山形成过程包括液化层内超孔隙流体压力形成、上覆低渗透层破裂和水、砂喷出地表后砂涌3个阶段。液化和流化砂体在上涌过程中会注入低渗透黏土层形成各种形态的砂脉、砂席和多种类型的变形构造。垂向上地震液化结构可划分为底部松散可液化层、下部液化变形层、上部液化变形层和地表砂火山4层结构。液化层埋深2~5 m,液化层厚度2 m。松原M 5.7级地震发震机制为NE-SW(35°~215°)方向挤压应力使断层活跃,推测扶余/松原—肇东断裂是主要的发震断层。松原地震液化构造研究为现代地震活动区和灾害易发区预测提供依据,为地震引发的现代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兼具将今论古意义,为揭示本世纪以来郯庐断裂带北段进入了一个强断裂和地震活跃阶段提供了最新的实际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液化构造 砂火山 松原
下载PDF
5.28吉林松原地震液化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姜伟 李兆焱 +1 位作者 卢坤玉 张思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60,共9页
2018年5月28日松原市宁江区发生Mw5.2级地震,场地效应突出,尤以液化最为显著。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指出了该次地震液化特点。分析表明:该次地震是历史上具有显著液化现象的震级最低的一次地震,发现液化场地超过200个,最大喷砂喷水砂坑直径... 2018年5月28日松原市宁江区发生Mw5.2级地震,场地效应突出,尤以液化最为显著。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指出了该次地震液化特点。分析表明:该次地震是历史上具有显著液化现象的震级最低的一次地震,发现液化场地超过200个,最大喷砂喷水砂坑直径3m,坑深超过2m;Ⅶ度烈度区液化场地地下水位接近7m,超出常规认识;Ⅵ度烈度区分布10余个液化场地,喷砂冒水明显;扶余-肇东断裂、第二松花江断裂附近液化带分布明显,液化场地分布北-东方向分布明显;与地震烈度图长轴方向大体一致,液化场地条带状分布明显,以南北向分布突出。本次地震液化的特殊现象,丰富了认识,为未来规范修订和深入研究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8松原地震 液化 低震级 低水位
下载PDF
2018-05-28松原M_(S)5.7地震地电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梦莹 张志宏 +1 位作者 焦明若 方禹心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76-1280,1299,共6页
通过研究东北地区地电场观测资料,结合2018-05-28吉林松原M_(S)5.7地震,分别对震中周边自然电场E_(SP)和大地电场E_(T)地震前后背景、临震、震后响应时序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应用岩体裂隙水电荷移动渗流模型计算研究区电荷移动的优势方... 通过研究东北地区地电场观测资料,结合2018-05-28吉林松原M_(S)5.7地震,分别对震中周边自然电场E_(SP)和大地电场E_(T)地震前后背景、临震、震后响应时序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应用岩体裂隙水电荷移动渗流模型计算研究区电荷移动的优势方位。结果表明,震前绥化、林甸、肇东、望奎自然电场E_(SP)出现明显的小幅度突跳或大幅度跃变,电荷移动的优势方位震前3个月内出现45°挤压或拉张异常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M_(S)5.7地震 自然电场 大地电场 裂隙结构 异常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