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年新疆皮山MS6.5地震震源机制及余震序列定位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广伟 张洪艳 孙长青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11-720,共10页
利用新疆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采用gCAP方法反演得到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_S6.5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节面解。其中,节面Ⅰ走向97°,倾角27°,滑动角51°;节面Ⅱ走向318°,倾角70°,滑动角107°;最佳矩心深度12km,... 利用新疆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采用gCAP方法反演得到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_S6.5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节面解。其中,节面Ⅰ走向97°,倾角27°,滑动角51°;节面Ⅱ走向318°,倾角70°,滑动角107°;最佳矩心深度12km,矩震级M_W6.4;结合余震分布推断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节面Ⅰ,主震破裂表现为逆冲型地震。同时,采用双差定位法对1014个地震进行相对定位,得到937个重定位地震事件,结果显示余震序列沿NWW向单侧扩展,展布长度约50km;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25km之上,且浅部地震较多;深度剖面显示在主震处断层面向SW倾斜,表现为上陡下缓的铲形逆冲断层特征,与主震破裂节面倾角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另外,余震序列空间分布展示出塔里木块体向西昆仑造山带下插入,且沿余震扩展的NWW方向,断层面倾角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可能表明断层在向NWW破裂的过程中走滑分量逐渐增强。此次皮山地震是青藏高原N向挤压塔里木块体的结果,进一步印证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持续碰撞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震活动具有强烈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山ms6.5地震 震源机制 双差定位 逆冲断层
下载PDF
2015年7月3日皮山Ms6.5级地震热红外亮温异常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治广 张元生 王在华 《高原地震》 2019年第A01期33-39,共7页
利用相对功率谱方法对风云卫星热红外亮温数据进行处理,发现皮山Ms6.5级地震前存在明显的前兆异常。异常区域时空演化特征为2015年6月21日阿尔金断裂带和西昆仑断裂带开始出现小幅度亮温功率谱增强现象,随后幅值和面积逐渐增大,持续至7... 利用相对功率谱方法对风云卫星热红外亮温数据进行处理,发现皮山Ms6.5级地震前存在明显的前兆异常。异常区域时空演化特征为2015年6月21日阿尔金断裂带和西昆仑断裂带开始出现小幅度亮温功率谱增强现象,随后幅值和面积逐渐增大,持续至7月31日异常面积和幅度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减弱,2015年8月28日后基本恢复正常。7月3日皮山Ms6.5级地震发生在异常持续增强的过程中,震中位于异常区域边缘的西昆仑断裂带。震中区域相对功率谱时序曲线与异常区域时间演化过程类似,地震发生在相对功率谱幅值增大的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红外 亮温异常 地震前兆 皮山ms6.5地震
下载PDF
新疆皮山MS6.5地震强震动观测记录初步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何金刚 朱皓清 《内陆地震》 2016年第3期271-277,共7页
2015年7月3日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发生MS6.5地震,和田及喀什地区多处震感强烈。新疆强震台网共有39个台站获取到本次地震的加速度记录,记录到的最大峰值加速度为62.5 cm/s2。收集整理本次地震获取的强震记录,简要进行分析处理,初步判定... 2015年7月3日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发生MS6.5地震,和田及喀什地区多处震感强烈。新疆强震台网共有39个台站获取到本次地震的加速度记录,记录到的最大峰值加速度为62.5 cm/s2。收集整理本次地震获取的强震记录,简要进行分析处理,初步判定本次地震对这39个强震台所在地区造成的破坏非常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山ms6.5地震 强震动 加速度峰值 新疆强震台网
下载PDF
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S6.5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及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赵石柱 张敏 王晓飞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9年第6期15-21,共7页
2015年7月3日09时07分,在新疆皮山县发生MS 6.5地震,震源深度约10 km,主震后一段时间内陆续发生一系列大小不等的余震。使用新疆测震台网原始波形数据和中国地震台网编目数据库震相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皮山MS 6.5地震及MS 3.5以上余震... 2015年7月3日09时07分,在新疆皮山县发生MS 6.5地震,震源深度约10 km,主震后一段时间内陆续发生一系列大小不等的余震。使用新疆测震台网原始波形数据和中国地震台网编目数据库震相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皮山MS 6.5地震及MS 3.5以上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得到震源机制解参数,其中:节面Ⅰ走向为136°,倾角为34°,滑动角为94°;节面Ⅱ走向为311°,倾角为56°,滑动角为87°;最佳震源深度为21.3 km;矩震级为MW 6.3。据皮山地区地质构造和余震序列展布,基本确定节面Ⅰ为发震断层面;通过震源球判定本次地震的断层活动主要表现为逆冲型特征,破裂优势方向SE,倾角以20°-40°居多,滑动角以70°-120°居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山ms6.5地震 震源机制解 余震序列 发震构造
下载PDF
Temporal variation of gravity field prior to the Ludian Ms6.5 and Kangding Ms6.3 earthquakes 被引量:3
5
作者 Hao Hongtao Wei Jin +2 位作者 Hu Minzhang Liu Ziwei Li Hui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5年第6期429-436,共8页
Using mobile gravity data from the central area of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vity variation and earthquakes was studied based on the Ludian Ms6.5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on August 3rd,... Using mobile gravity data from the central area of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vity variation and earthquakes was studied based on the Ludian Ms6.5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on August 3rd, 2014, and the Kangding Ms6.3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on November 22 nd, 2014; the mechanism of gravity variation was also explor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Prior to both earthquakes, gravity variation exhibited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as those observed before both the Tangshan and Wenchuan earthquakes, in which typical precursor anomalies were positive gravity variation near the epicenter and the occurrence of a high-gravity-gradient zone across the epicenter prior to the earthquake.(2) A relatively accurate prediction of the occurrence locations of the two earthquakes was made by the Gravity Network Center of China(GNCC) based on these precursor anomalies. In the gravity study report on the 2014 earthquake trends submitted at the end of 2013, the Daofu-Shimian section at the junction of the Xianshuihe and Longmenshan fault zones was noted as an earthquake-risk region with a predicted magnitude of 6.5, which covered the epicenter of the Kangding Ms6.3 earthquake. In another report on earthquake trends in southwestern China submitted in mid-2014, the Lianfeng, Zhaotong fault zone was also classified as an earthquake-risk region with a magnitude of 6.0, and the central area of this region basically overlapped with the epicenter of the Ludian Ms6.5 earthquake.(3) The gravity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reasonably consistent with crustal movements, and deep material migration is likely the primary cause of gravity 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dian ms6.5 earthquake Kangding Ms6.3 earthquak Gravity variation Gradient zone Mechanism of gravity variation Crustal movement Deep material migration Sichuan-Yunnan area
下载PDF
The Change in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before the Ludian Ms6.5 Earthquake Based on Tidal Force Niche Cycles
6
作者 Zhang Yan Kang Chunli +1 位作者 Ma Weiyu Yao Q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7年第3期422-430,共9页
The cycle process of the tidal force niche for the Ludian M_S6.5 earthquake occurring in Ludian County, Yunnan Province, China on August 3, 2014 was calculated.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near the middle point phase. It ... The cycle process of the tidal force niche for the Ludian M_S6.5 earthquake occurring in Ludian County, Yunnan Province, China on August 3, 2014 was calculated.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near the middle point phase. It indicates that the type of seismogenic fault that the tide force acted on belongs to the thrust fault. According to the tidal niche cycle,the abnormal OLR(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change was analyzed based on NOAA satellite data around the whole land area of China before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OLR changed evidently with tide force change. Temporally,the change went through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initial OLR rise → strengthening → abnormal peaking → attenuation → returning to normal; and spatially,the abnormal area wound its way along the Zhaotong-Ludian fault and went through a scattered → conversion →scattered process. This process is similar to the change process of rock breaking under stress load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idal force of a celestial body could trigger an earthquake when the tectonic stress reaches its critical breaking point and the OLR anomaly is proportional to the seismic tectonic stress change. It is of great use to combine OLR and tidal force in earthquake precursory obse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TIDAL force NICHE Thermal infrared OLR The Ludian ms6.5 EARTHQUAKE NOAA satellite
下载PDF
鲁甸M_S6.5、芦山M_S7.0、汶川M_S8.0地震前区域重力场时变 被引量:37
7
作者 祝意青 付广裕 +1 位作者 梁伟锋 徐云马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9-330,共12页
利用川滇地区不同时-空尺度的重力复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及其与2014年云南鲁甸MS6.5、2013年四川芦山MS7.0和2008年四川汶川MS8.0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1)强震发生前,重力场出现较大空间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 利用川滇地区不同时-空尺度的重力复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及其与2014年云南鲁甸MS6.5、2013年四川芦山MS7.0和2008年四川汶川MS8.0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1)强震发生前,重力场出现较大空间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及与测区主要断裂构造带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可能反映地震前区域应力场的增强及沿主要断裂带在地震孕育发生期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构造活动或变形;2)多时-空尺度的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均出现较显著的相对重力异常变化,随着累计时间的增长,重力变化更为显著,可视为强震的中期前兆信息,强震主要发生在重力场变化分布差异较为剧烈的地区;3)重力场动态变化对强震的地点预测具有重要指示作用,大区域重力网能较好地判断强震主体地区,时-空分辨率较高的省局区域重力网能较好地判定强震发震地点,为更好地判定强震发震位置,则需要相应的更密集的观测网点控制;4)文章第一作者在汶川、芦山、鲁甸地震前的中期预测尤其是地点预测均取得较好成效。基于上述认识,进而强调在研究区形成的一些重力变化异常部位可能仍存在大震中-长期危险背景,需继续加强监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ms6.5地震 芦山MS7.0地震 汶川MS8.0地震 重力变化 构造活动 中期预测
下载PDF
基于勒夫波的鲁甸M_s6.5地震震源复杂性分析 被引量:36
8
作者 许力生 张旭 +1 位作者 严川 李春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006-3017,共12页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鲁甸县发生了Ms6.5地震,造成600余人死亡,震害之大出人预料.我们利用经验格林函数技术从国家地震台网记录的宽频带勒夫波提取了视震源时间函数,通过分析其方位依赖性获得了关于震源结构与能量辐射复杂性的认识,进而...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鲁甸县发生了Ms6.5地震,造成600余人死亡,震害之大出人预料.我们利用经验格林函数技术从国家地震台网记录的宽频带勒夫波提取了视震源时间函数,通过分析其方位依赖性获得了关于震源结构与能量辐射复杂性的认识,进而讨论了它们与震害之间的关系.对视震源时间函数的分析表明,能量释放的时间过程比较简短,83%的能量集中释放于前10 s,但这次地震发生于两个走向分别为60°和150°左右的相互交叉的断层,破裂开始于60°取向的断层,起初以双侧破裂为主,后来向60°方位的传播占优势,但很快触动了150°取向的断层,同样,起初以双侧破裂为主,后来向150°方位的传播占优势.由于两条断层同时参与了这次地震,近场能量辐射具有较强的方位复杂性,其中60°-210°方位能量辐射较强.所以,能量释放时间过程之简短但交叉的震源结构和依赖于方位的能量辐射应该是造成如此震害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ms6.5地震 勒夫波 视震源时间函数 震源复杂性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序列的双差定位 被引量:123
9
作者 王未来 吴建平 +1 位作者 房立华 来贵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042-3051,共10页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云南鲁甸M_s6.5地震震后16天的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研究.重定位结果显示,主震位于27.11°N,103.35°E,震源深度约15 km;地震序列主要呈"L"形优势分布,分为SSE向和近EW向两支,并均呈现近垂直的...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云南鲁甸M_s6.5地震震后16天的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研究.重定位结果显示,主震位于27.11°N,103.35°E,震源深度约15 km;地震序列主要呈"L"形优势分布,分为SSE向和近EW向两支,并均呈现近垂直的震源分布特征,显示此次地震为走滑型,并存在两个不同方向的破裂面.虽然此次地震发生于NE向昭通断裂及其反冲断裂(龙树断裂、大岩洞断裂)附近,但这些断裂均为逆冲型断裂,被排除了作为发震断裂的可能性;鲁甸地震发生在呈放射性分布的多条断裂的交汇部位,SSE向破裂分支与包谷垴断裂的方向一致,近EW向破裂分支与小河断裂南端的走向一致.鲁甸地震可能已将包谷垴断裂和小河断裂在深部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ms6.5地震 地震序列 双差定位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异常及预测 被引量:24
10
作者 付虹 钱晓东 +6 位作者 毛玉平 苏有锦 刘翔 李琼 张立 赵小艳 邬成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1-188,共8页
通过分析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前震情跟踪过程中的显著异常,认为云南境内M≥6.5地震的长时间平静、M≥6地震的丛集活动以及M≥3地震月频次高值是震前云南地区地震活动异常的显著特征;滇东北地区M≥5地震活动的韵律特征、2008年后3、... 通过分析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前震情跟踪过程中的显著异常,认为云南境内M≥6.5地震的长时间平静、M≥6地震的丛集活动以及M≥3地震月频次高值是震前云南地区地震活动异常的显著特征;滇东北地区M≥5地震活动的韵律特征、2008年后3、4级地震活动显著增强以及2014年以来滇东北地区的高水位异常是判定滇东北地区存在M≥6地震的主要依据。在多个地震同时孕育的过程中,对判定哪个危险区先发震是困难的,但每次地震都有新的前兆异常出现,为成组地震连发过程中,新地震的识别提供了依据。云南地区3级地震月频次异常和前兆突变异常增多是鲁甸MS6.5地震短期阶段最显著的异常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ms6.5地震 前兆异常 异常特征 地震预测
下载PDF
新疆皮山M_S6.5地震——发生在西昆仑山前的一次褶皱地震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吴传勇 李金 +5 位作者 刘建明 胡伟华 吴国栋 常想德 姚远 向志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2-355,共14页
皮山MS6.5地震发生在西昆仑山前的皮山逆断裂-褶皱带上,该构造带的变形特征以地层的褶皱弯曲为主,在背斜顶部发育的一系列正断层是背斜顶部局部拉张应力产生的弯矩断层。根据皮山地震应急科考资料,结合精定位后的余震空间分布信息、震... 皮山MS6.5地震发生在西昆仑山前的皮山逆断裂-褶皱带上,该构造带的变形特征以地层的褶皱弯曲为主,在背斜顶部发育的一系列正断层是背斜顶部局部拉张应力产生的弯矩断层。根据皮山地震应急科考资料,结合精定位后的余震空间分布信息、震源机制解和深部石油剖面等资料认为,皮山MS6.5地震是1次逆冲型破裂事件。本次地震在地表没有产生明显的地震断层,但在背斜顶部形成多条与背斜走向一致的地裂缝;这些裂缝是地震致使背斜隆升褶皱,在背斜地层转折部位弯曲褶皱幅度最大的地带产生的构造裂缝,是背斜活动的直接反映;本次地震属于1次典型的褶皱地震。西昆仑山前的构造变形以上地壳地层的缩短和增厚为主,地震孕育模型属于典型的薄皮推覆构造,本次地震发生在推覆体前缘的皮山背斜上,推覆体根部断裂尚未发生破裂,其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山ms6.5地震 西昆仑 弯矩断层 褶皱地震
下载PDF
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_S6.5地震烈度与地震地质灾害特点 被引量:11
12
作者 姚远 胡伟华 +4 位作者 吴国栋 谭明 阿里木江 常想德 罗炬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3-668,共6页
2015年7月3日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发生的M_S6.5地震极震区烈度达到Ⅷ度,砂土液化、地裂缝和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极震区内砂土液化发生范围广泛,地表发生喷砂冒水和边坡的侧向移动,对道路、水利等设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地裂缝断错多处路... 2015年7月3日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发生的M_S6.5地震极震区烈度达到Ⅷ度,砂土液化、地裂缝和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极震区内砂土液化发生范围广泛,地表发生喷砂冒水和边坡的侧向移动,对道路、水利等设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地裂缝断错多处路面,宽度最大达30cm,裂缝多呈NWW走向;崩塌主要发生在高阶地边坡地带,人烟稀少,未造成人员、财产损失。本次地震地质灾害是新疆近十年来M_S6以上较为严重的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年皮山ms6.5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砂土液化
下载PDF
2014年鲁甸M_S6.5地震序列发震构造的再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魏强 许力生 +2 位作者 李春来 房立华 付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4-389,共16页
文中收集了震后约210d震区几乎所有台站的地震记录,特别挑选了速度模型和非线性定位技术,重新确定了鲁甸MS6.5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而且利用与绝对定位时相同的速度模型借助双差定位技术确定了它们的相对位置。基于定位结果,通过震源位... 文中收集了震后约210d震区几乎所有台站的地震记录,特别挑选了速度模型和非线性定位技术,重新确定了鲁甸MS6.5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而且利用与绝对定位时相同的速度模型借助双差定位技术确定了它们的相对位置。基于定位结果,通过震源位置的直线拟合估计了发震断层的走向和倾角,并为发震断层的成因提供了新的解释。结果表明,此地震序列可分为4个区域,对应于4个尺度和走向不同但近乎直立的断层,其中2个较大且相互铰接,是地震序列的主要断层,另外2个较小且距主震相对较远;这4个断层与当地固有断层一起形成以震中为中心的辐射状结构,呈现出复杂的发震构造,而这种构造的形成很可能与下地壳物质密度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ms6.5地震 震源重新定位 发震断层确定 发震构造成因
下载PDF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破裂过程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艳娥 陈学忠 +1 位作者 陈丽娟 郭祥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232-3238,共7页
本文利用主地震相对定位法,对2014年鲁甸MS6.5地震序列中的8月3日—9月30日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借助于时空图像分析方法,对本次地震破裂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2014年鲁甸MS6.5地震主要沿NW向破裂,存在沿NE向破裂的成分,但是N... 本文利用主地震相对定位法,对2014年鲁甸MS6.5地震序列中的8月3日—9月30日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借助于时空图像分析方法,对本次地震破裂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2014年鲁甸MS6.5地震主要沿NW向破裂,存在沿NE向破裂的成分,但是NE向破裂并不明显;(2)地震破裂时,主要从主震震中处往ES方向传播,破裂带长度大约为10km,破裂面近乎直立;(3)余震活动主要集中于主震上方区域,震源深度大于主震的余震稀少.根据上述结果,结合当地的地震构造情况和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表明,本次地震的破裂面为NW向,其发震断层为包谷垴—小河断裂的可能性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ms6.5地震 主地震 相对定位 破裂过程
下载PDF
基于InSAR形变观测反演2015年皮山M_S6.5地震滑动分布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宁 赵强 李金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7-77,共11页
2015年7月3日在新疆皮山县发生了M_S6.5地震,该地震使当地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利用欧空局提供的Sentinel-1A卫星差分干涉数据对该地震的震源机制情况进行了反演研究,首先运用两轨法对卫星雷达影像进行差分干涉处理,获取了覆盖皮... 2015年7月3日在新疆皮山县发生了M_S6.5地震,该地震使当地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利用欧空局提供的Sentinel-1A卫星差分干涉数据对该地震的震源机制情况进行了反演研究,首先运用两轨法对卫星雷达影像进行差分干涉处理,获取了覆盖皮山地震震区的同震形变场,然后利用弹性半空间的均匀滑动模型反演获取了发震断层的几何参数,并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降采样处理,在此基础上运用分布式滑动模型反演获取了更为精细的断层滑动分布,结果显示分布式滑动模型与观测结果有很高的拟合度。反演结果表明发震断层是一个以逆冲为主兼有极少量左旋走滑的盲断层,此次地震断层面的同震活动分布主要集中在7~15km深度范围内,同震的地震矩为6.28×10^(18) N·m,矩震级为M_W6.46,与前人的研究结果非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干涉测量 同震形变 滑动分布 位错反演 2015年皮山ms6.5地震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灾害区域等级划分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军 宋立军 +3 位作者 卢永坤 孙甲宁 张方浩 谭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6-431,517,共6页
对地震灾害区域等级划分模型进行了分析,并以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为例,对此次地震的地震灾害指数进行计算。讨论不同震害特征地震如何选取相应震害因素,能够充分的反映出灾区区域灾害等级差异。
关键词 灾害区域 等级划分 灾害指数 鲁甸ms6.5地震
下载PDF
双差(DD)定位地震目录能用于地震序列的统计地震学参数计算吗?——云南鲁甸M_S6.5地震序列b值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盛峰 吴忠良 房立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44-1259,共16页
双差(DD)定位后的地震目录,较之地震台网给出的常规目录在精准度上有了提高,但同时完整性也有一定的下降。DD目录能否用于统计地震学参数的计算?在统计地震学参数的计算中,目录完整性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文中针对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 双差(DD)定位后的地震目录,较之地震台网给出的常规目录在精准度上有了提高,但同时完整性也有一定的下降。DD目录能否用于统计地震学参数的计算?在统计地震学参数的计算中,目录完整性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文中针对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S6.5地震后40天的余震序列,对比分析了台网常规定位目录和一个DD目录,比较了分别用2个目录得到的余震序列的b值,讨论了DD目录用于计算b值等统计地震学参数的可信程度。结果表明,对于地震序列,DD目录完整性的下降与地震丛集性质相关,在地震丛集的边缘完整性明显下降,但在丛集的内部下降程度较低。用DD定位后的序列分布,讨论了鲁甸地震震源性质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ms6.5地震 B值 余震序列 双差定位
下载PDF
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_S6.5级地震震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军 刘爱文 +3 位作者 孙甲宁 宋立军 谭明 常想德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7-655,共9页
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_S6.5级地震灾区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缘,该地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极为落后,灾区农村的民房除了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房屋外,还有大量抗震性能较差的民居,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经济损失较大。灾区大部分位于山前溢出带,地下... 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_S6.5级地震灾区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缘,该地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极为落后,灾区农村的民房除了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房屋外,还有大量抗震性能较差的民居,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经济损失较大。灾区大部分位于山前溢出带,地下水位浅、地基土层软弱等场地条件对地震动有放大作用,震害影响范围较大。灾后重建中应继续加大安居富民工程的经费投入力度。灾区北部人口密集,地基土层软弱,工程地质条件差,建议在今后的安居富民建设中加强地基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山ms6.5级地震 震害 应急科考 安居富民工程
下载PDF
云南鲁甸M_S6.5地震红石岩滑坡稳定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19
作者 陈晓利 常祖峰 王昆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79-290,共12页
2014年8月3日鲁甸MS6.5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其中,位于鲁甸县李家山村和巧家县红石岩村交界处的牛栏江干流北岸的红石岩滑坡规模巨大,与此处位于左岸的红石岩古滑坡体的前缘部分一起堵塞了牛栏江而形成高达120m、体积达1 200×... 2014年8月3日鲁甸MS6.5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其中,位于鲁甸县李家山村和巧家县红石岩村交界处的牛栏江干流北岸的红石岩滑坡规模巨大,与此处位于左岸的红石岩古滑坡体的前缘部分一起堵塞了牛栏江而形成高达120m、体积达1 200×104m3的大型堰塞体。通过震后开展的野外实地调查,获得了红石岩滑坡发生处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体结构及物质组成等资料。以这些第一手资料为基础,构建了红石岩滑坡的边坡模型,并应用边坡稳定性分析软件Geo Studio中Slope/W模块分别计算了红石岩滑坡体震前坡体安全系数和地震作用下的坡体安全系数。结果表明,红石岩滑坡体发生处的坡体安全系数在地震前为1.450,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鲁甸地震的地震动作用则使坡体的安全系数降低至0.962,直接导致红石岩坡体的失稳。文中进一步讨论了坡体滑动面的存在与否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安全系数计算的结果表明,在中强地震作用下,先存滑动面的存在是导致大型滑坡形成的重要条件;对于高陡岩质边坡,如果没有先存滑动面,只可能形成浅表性滑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ms6.5地震 红石岩滑坡 滑动面 安全系数 数值模拟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参数的早期特征 被引量:5
20
作者 郭路杰 蒋长胜 韩立波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3-507,669,共5页
利用"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考虑不同的截止震级和序列持续时间的影响,对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后9 d内的序列参数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选取截止震级MC=ML2.0时,可获得相对稳定可靠的p值和α值等序列参数,其中p=0.89-1.10... 利用"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考虑不同的截止震级和序列持续时间的影响,对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后9 d内的序列参数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选取截止震级MC=ML2.0时,可获得相对稳定可靠的p值和α值等序列参数,其中p=0.89-1.10,显示了较慢的衰减特征,α值在震后5.0 d出现大幅下降,表明激发次级余震的能力出现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ETAS模型 截止震级 云南鲁甸ms6.5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