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九华山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被引量:8
1
作者 张理华 周秉根 万荣荣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1年第4期81-84,共4页
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通过多层次的定量分析 ,得到九华山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总值为 73.912 ,这一结果说明 ,一方面九华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已初具规模 ,但开发条件属中等水平 ;另一方面... 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通过多层次的定量分析 ,得到九华山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总值为 73.912 ,这一结果说明 ,一方面九华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已初具规模 ,但开发条件属中等水平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 ,九华山旅游资源的开发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需要加大开发力度 ,挖掘未开发旅游资源的价值。根据匹配系数 (Cc) ,提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华山旅游资源 开发 评价模型 匹配系数 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下载PDF
九华山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与出游行为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汪德根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04年第5期342-344,347,共4页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九华山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得出国内客源市场集中程度降低、客源吸引力不断增强、波浪式推进的演变结论,并探讨了九华山旅游行为空间模式主要以单一目的地旅游模式和区域旅游模式为主,根据旅游...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九华山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得出国内客源市场集中程度降低、客源吸引力不断增强、波浪式推进的演变结论,并探讨了九华山旅游行为空间模式主要以单一目的地旅游模式和区域旅游模式为主,根据旅游意向调查结果显示,九华山与黄山在客源市场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客源市场 市场空间结构 旅游行为空间模式:九华山
下载PDF
九华山游客地方依恋与游后行为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江春娥 黄成林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1年第1期71-75,共5页
地方因与人的紧密结合而使得空间充满了价值和意义。地方依恋是人与地方相互作用产生的情感联结,是近几年国外游憩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宗教旅游地九华山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旅游者对九华山的地方依恋处于中等程度,... 地方因与人的紧密结合而使得空间充满了价值和意义。地方依恋是人与地方相互作用产生的情感联结,是近几年国外游憩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宗教旅游地九华山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旅游者对九华山的地方依恋处于中等程度,认同与依赖程度一般。地方依恋影响因素复杂,旅游者的背景、游览次数、对九华山的熟悉度等都会影响地方依恋,依恋程度越高,重游及推荐意愿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依恋 游后行为 九华山
下载PDF
山岳型风景区游客出行方式选择 被引量:1
4
作者 董昆 张卫华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1年第2期1-4,共4页
以山岳型风景区游客进山出行方式选择为对象,分析影响游客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运用非集计模型的基本理论,建立游客出行方式选择的MNL模型。以九华山风景区为例,结合游客SP调查分析结果,标定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各项参数,分析采取不同交通... 以山岳型风景区游客进山出行方式选择为对象,分析影响游客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运用非集计模型的基本理论,建立游客出行方式选择的MNL模型。以九华山风景区为例,结合游客SP调查分析结果,标定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各项参数,分析采取不同交通政策措施下游客出行方式选择变化情况,给出山岳型风景区交通管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岳型风景区 出行方式选择 非集计模型 九华山风景区 场景分析
下载PDF
九华山第四纪泥砾沉积物成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周秉根 李小燕 朱双连 《安徽师大学报》 1995年第1期73-77,共5页
九华山第四纪“泥砾沉积物”成因有很大争议。笔者通过野外采样,对“泥砾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发现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呈现双峰式、累积曲线平缓、粒度分布广泛;δ_1介于1.5-2.0之间;Sk_1,在0上下,趋向正偏态;... 九华山第四纪“泥砾沉积物”成因有很大争议。笔者通过野外采样,对“泥砾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发现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呈现双峰式、累积曲线平缓、粒度分布广泛;δ_1介于1.5-2.0之间;Sk_1,在0上下,趋向正偏态;kg在0.452-0.8197之间。上述粒度特征显示出间冰缘泥石流沉积物特征,其形成过程与冰缘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砾沉积物 泥石流 第四纪
下载PDF
论明清九华山佛教名山之成因
6
作者 卢忠帅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21年第1期12-34,244-245,共25页
明万历年间,九华山开始同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一并被提及,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说出现。至清乾隆年间,九华山作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得到社会广泛认同,佛教名山地位正式确立。九华山佛教名山的形成,是各方面因... 明万历年间,九华山开始同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一并被提及,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说出现。至清乾隆年间,九华山作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得到社会广泛认同,佛教名山地位正式确立。九华山佛教名山的形成,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明清时期地藏信仰的盛行、释地藏与地藏菩萨的混淆以及有关地藏信仰的"遗迹"与传说故事的盛传等,促成九华山地藏道场的形成,成为九华山佛教名山形成的重要原因。明清国家通过赐钱、优抚名僧、赐经、赐额等举措,从物质和精神两层面大力护持九华山佛教,这在肯定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地位的同时,也提高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九华山逐步跻身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行列。随着九华山香火日盛,许多名僧大德、文人士大夫及普通百姓慕名而来,他们或朝拜地藏菩萨,弘扬地藏精神;或作诗著文,寄情山水;或朝山进香,祈求福报,在弘传九华山佛教的同时,也推动了九华山佛教名山的形成。明清时期九华山佛教寺院修建频繁,数量众多,总数达二百余座,形成规模效应,引发了人们的信仰热潮,促成九华山佛教名山地位的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华山 佛教名山 成因 地藏道场 世俗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