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of center pivot irrigation farmlands from 2009 to 2018 in the Mu Us dune field,China:Implication for land use planning 被引量:3
1
作者 LIU Xiaokang DONG Zhibao +4 位作者 DING Yaping LU Ruijie LIU Liyun DING Zhiyong LI Yij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10期1956-1968,共13页
The Mu Us dune field in China has become a focal region for research of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esertification.Agricultural practices in this area have been modernized in recent years,evidenced by the developme... The Mu Us dune field in China has become a focal region for research of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esertification.Agricultural practices in this area have been modernized in recent years,eviden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Center Pivot Irrigation(CPI)farmlands.However,the impacts of CPI farmlands on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This study chose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Mu Us dune field as a study area to investigate the variations of CPI farmlands from 2009 to 2018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The results showed growth trends in both the number and the area of these CPI farmland units over the period.The areas of meso-and micro-scale CPI farmland units stabilized over time to mainly 0-0.2 km2 and 0.2-0.4 km2,respectively;Topography,temperature,and geological substratum were preliminarily identified as the major natural factors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PI farmlands.Within the context of varied stakeholders,the potential for soil erosion,and damage to natural vegetation,the current study suggests that strict management of CPI farmland is required through effective long-term planning and land-use policies.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assist in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its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in dune field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er pivot irrigation mu us dune field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DESERTIFICATION land use planning
原文传递
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毛乌素沙地的空间变化 被引量:30
2
作者 徐志伟 鹿化煜 +7 位作者 弋双文 周亚利 Joseph A Mason 王晓勇 陈英勇 朱芳莹 张瀚之 翟秀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8-227,共10页
沙漠/沙地边缘和内部的古风成沙层、砂质古土壤是重建晚第四纪以来地表变化的直接地质证据。位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区的毛乌素沙地,其地表过程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在对毛乌素沙地进行野外拉网式调查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在沙地南部... 沙漠/沙地边缘和内部的古风成沙层、砂质古土壤是重建晚第四纪以来地表变化的直接地质证据。位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区的毛乌素沙地,其地表过程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在对毛乌素沙地进行野外拉网式调查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在沙地南部和东部的沙漠-黄土过渡带发现了大量的埋藏古风成沙丘沉积,指示了干冷期沙漠扩张的最南、东界限;沙地内部广泛发育的砂质古土壤则表明在气候相对暖湿期地表植被生长,土壤发育,沙丘基本被固定。对14个典型风成沙/黄土/古土壤沉积剖面进行了光释光年代学样品的采集和测试,结合空间分析和他人研究结果,发现在末次盛冰期(约26~16ka),毛乌素沙地的流动沙丘向南、东扩张,扩张距离现代边界约30~50km,面积扩大至少约10000km^2,占现代沙地面积的25%;在全新世大暖期(约9~5ka),毛乌索沙地大部分被固定,发育了较厚的砂质古土壤。研究结果揭示了毛乌素沙地的地表过程对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气候变化的直接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风成沉积 光释光测年 地表过程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毛乌素沙地中部黄土-古土壤剖面沉积特征与地层划分 被引量:12
3
作者 楚纯洁 赵景波 周金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23-635,共13页
毛乌素沙地保存着晚第四纪以来的多种沉积序列,记录了过去数十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信息.文章通过地层对比与OSL测年相结合,建立了毛乌素沙地中部乌审旗地区发育厚11.6m的MLL黄土剖面245 ka B.P.以来的年代框架,并对地层划分、沉积特征... 毛乌素沙地保存着晚第四纪以来的多种沉积序列,记录了过去数十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信息.文章通过地层对比与OSL测年相结合,建立了毛乌素沙地中部乌审旗地区发育厚11.6m的MLL黄土剖面245 ka B.P.以来的年代框架,并对地层划分、沉积特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LL地层剖面是与黄土高原地区相似但又具有特殊性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同时也明显不同于沙漠-黄土过渡带常见的古风成砂-古土壤序列.该剖面出露了L3以上连续稳定的黄土-古土壤沉积层以及地表风沙层FS.L1的上下砂黄土层之间夹有一个弱发育古土壤层,S1和S2分别具有两个古土壤复合层,紧接S1、S2a、S2b及L1b底部发育有连续稳定的钙结核淀积层.地表风沙层下部有薄层弱发育砂质土层,未见明显的全新世中期古土壤(S0)发育.L1、S1与S2具有与典型黄土相似的一般特征,可作为MLL剖面地层划分以及年龄控制的标志层.MLL剖面黄土层和古土壤层中的砂质成分含量均较高,>63 μm砂粒含量分别达到了57.11%和44.77%,但在全剖面未见埋藏古风成砂层存在.MLL剖面CaCO3含量的旋回变化与黄土高原地区一致,黄土层CaCO3含量显著高于古土壤层,发育较好的S1b、S2b中CaCO3含量分别只有0.13%、1.31%.MLL剖面不同层次之间的磁化率对比不明显,黄土磁化率值与古土壤相差极小.245 ka B.P.以来强劲的冬季风作用和风尘堆积,使毛乌素沙地中部一直处于鄂尔多斯高原“风沙高原”的控制之下,即使在暖湿气候条件下的间冰期,粘化层风化淋滤作用也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黄土-古土壤 沉积特征 地层划分 古环境
原文传递
毛乌素沙地地区1960—2018年气温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朱海 黄观文 《测绘地理信息》 CSCD 2021年第S01期276-281,共6页
毛乌素沙地是中国"绿水青山"的实践样本。经过数十年的治理,该地区自然条件及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利用毛乌素沙地及周边地区地面气象站1960—2018年气温数据,分析和探讨了该地区气温时间序列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 毛乌素沙地是中国"绿水青山"的实践样本。经过数十年的治理,该地区自然条件及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利用毛乌素沙地及周边地区地面气象站1960—2018年气温数据,分析和探讨了该地区气温时间序列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地区全年气温变化范围在-10~25℃之间,全年平均气温高于同时期中国地区平均水平,近年来气温上升速率明显高于中国地区整体以及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速率,气温时间序列表明毛乌素沙地近年来有"变暖"的趋势,但是这一趋势正在出现转折。气温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由北向南逐渐递增的特征,受纬度以及海拔高度影响较大。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提取了毛乌素沙地多年的气温的频谱特征,发现气温存在约为363.63 d的明显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全球变暖 气温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末次冰期毛乌素沙地湖泊消涨过程:沉积证据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小槺 鲁瑞洁 +1 位作者 高尚玉 段晨曦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25-836,共12页
毛乌素沙地位于东亚季风边缘区,对于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基于沙地的侵蚀-堆积关系,在侵蚀作用为主的沙地西北部和中部很难找到沉积相对连续且分辨率较高的地层剖面,因此已有的末次冰期古气候环境研究多集中于堆积作用为主的沙地东南缘的... 毛乌素沙地位于东亚季风边缘区,对于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基于沙地的侵蚀-堆积关系,在侵蚀作用为主的沙地西北部和中部很难找到沉积相对连续且分辨率较高的地层剖面,因此已有的末次冰期古气候环境研究多集中于堆积作用为主的沙地东南缘的萨拉乌苏河河谷地区.本文选取位于沙地腹地,厚度为3.5 m的风成砂-河湖相沉积序列——神水台(SSTG)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AMS 14C和OSL年代数据,推测得出剖面中湖相层的上界和下界分别为约24.2 ka B.P .和42.7ka B.P.,依据沉积地层和环境代用指标分析结果,针对末次冰期毛乌素沙地湖泊消涨的一般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自约5万年以来,由神水台(SSTG)剖面指示了两次明显的湖泊主要发育期,时间分别约为42.7~34.3 ka B.P.和31.1~24.2 ka B.P.,期间粘土含量、有机质、红度均表现为低值,为含淡水螺壳化石的典型湖泊相沉积,且与毛乌素沙地已有湖泊发育的年代结果基本一致.在两期湖相层之间的砂层,平均粒径、砂含量表现为峰值,指示了一次明显的湖泊消退的过程,其时间约为34.3~31.1 ka B.P.;在湖相层上下可能均为风力作用为主导的风沙沉积.通过区域对比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SSTG剖面记录的湖泊消涨过程主要受控于东亚季风强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末次冰期 湖相沉积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