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基瓢虫属Diomus Mulsant一新种记述(鞘翅目:瓢虫科) 被引量:1
1
作者 庞雄飞 黄邦侃 《武夷科学》 1986年第1期59-60,共2页
小基瓢虫属 Diomus Mulsant 在小毛瓢虫族 Scymnini 中的主要特征为:前胸腹板纵隆线细弱,但伸达前缘;后基线伸达而与后缘重合,末端不向前弯曲;第1与第2腹板中部紧密连接而并合在一起;跗节3节,即跗爪端节仅有1节。本属 Ohta(1929)曾描述 ... 小基瓢虫属 Diomus Mulsant 在小毛瓢虫族 Scymnini 中的主要特征为:前胸腹板纵隆线细弱,但伸达前缘;后基线伸达而与后缘重合,末端不向前弯曲;第1与第2腹板中部紧密连接而并合在一起;跗节3节,即跗爪端节仅有1节。本属 Ohta(1929)曾描述 Diomus futahoshii Ohta 原产于台湾。但 Sasaji(1971)检查了模式标本后认为该种是 Cryptogonus orbitulus(Gyllenhal)的异名。本属的另一种褐缝基瓢虫 Diomus brunsuturalid Pang et Gordon(1986),记录于海南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omus mulsant
下载PDF
梗天牛属的3种重要林业害虫 被引量:8
2
作者 黄萍 《植物检疫》 2008年第4期234-235,共2页
辐射松幽天牛、褐梗天牛和Arhopalus ferus(Mulsant)是梗天牛属的3种重要害虫,对火灾后的死亡和衰弱木造成严重为害。其中褐梗天牛在我国已有分布,能够携带拟松材线虫。本文查阅了国内外相关资料,介绍这3种害虫的分类鉴定特征和生物学... 辐射松幽天牛、褐梗天牛和Arhopalus ferus(Mulsant)是梗天牛属的3种重要害虫,对火灾后的死亡和衰弱木造成严重为害。其中褐梗天牛在我国已有分布,能够携带拟松材线虫。本文查阅了国内外相关资料,介绍这3种害虫的分类鉴定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天牛属 辐射松幽天牛 褐梗天牛 Arhopalus ferus (mulsant)
下载PDF
孟氏隐唇瓢虫捕食湿地松粉蚧的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汤才 任顺祥 +1 位作者 庞雄飞 庞虹 《昆虫天敌》 CSCD 1995年第1期9-12,共4页
本文采用生命表技术,研究盂氏隐唇瓢虫林简直接散放,取食湿地松粉蚧后的繁殖情况,结果表明:罩笼内孟氏隐唇瓢虫成虫出现20天,其种群数量增加27.2倍,在中心点散放成虫,6天后,在半径20m范围内均有幼虫发现,其最高密度为12头/梢;20天后,林... 本文采用生命表技术,研究盂氏隐唇瓢虫林简直接散放,取食湿地松粉蚧后的繁殖情况,结果表明:罩笼内孟氏隐唇瓢虫成虫出现20天,其种群数量增加27.2倍,在中心点散放成虫,6天后,在半径20m范围内均有幼虫发现,其最高密度为12头/梢;20天后,林间53株松树均有该瓢虫幼虫分布,其最高密度已超过100头/株。说明孟氏隐唇瓢虫取食湿地松粉蚧能充分满足其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氏隐唇瓢虫 湿地松粉蚧 取食 繁殖 天敌
下载PDF
二双斑唇瓢虫对朝鲜球坚蚧的捕食作用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陈国华 陶玫 +1 位作者 杨本立 卢白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46-248,共3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初步研究了二双斑唇瓢虫对朝鲜球坚蚧的捕食作用,采用Holling-Ⅱ型方程和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模型对二双斑唇瓢虫捕食朝鲜球坚蚧的作用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头二双斑唇瓢虫成虫对朝鲜球坚蚧的最佳寻找密度为32 65头,其... 在实验室条件下,初步研究了二双斑唇瓢虫对朝鲜球坚蚧的捕食作用,采用Holling-Ⅱ型方程和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模型对二双斑唇瓢虫捕食朝鲜球坚蚧的作用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头二双斑唇瓢虫成虫对朝鲜球坚蚧的最佳寻找密度为32 65头,其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球坚蚧 二双斑唇瓢虫 捕食作用 Holling—Ⅱ型方程 果树害虫 天敌
下载PDF
孟氏隐唇瓢虫成虫的人工饲料保种技术 被引量:11
5
作者 庞虹 李丽英 汤才 《昆虫天敌》 CSCD 1996年第2期64-66,共3页
本文采用含有赤眼蜂人工培养液制成的人工饲料饲养孟氏隐唇瓢虫,观察其对瓢虫成虫寿命及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人工饲料喂养,保持成虫存活360天以上。用人工饲料喂养的成虫改喂粉蚧后,可恢复产卵能力。
关键词 孟氏隐唇柰虫 人工饲料 保存 捕食性天敌
下载PDF
孟氏隐唇瓢虫气味结合蛋白ComOBP1基因的克隆和时空表达 被引量:4
6
作者 潘畅 张宇宏 +2 位作者 谢佳沁 李浩森 庞虹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9-260,共12页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中成功克隆出气味结合蛋白(Com OBP1)基因的全序列(Genbank登陆号:KU170686)。Com OBP1基因全长922 bp,包括5'端长为40 bp的非编码区域(UTR),及3'端长为4...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中成功克隆出气味结合蛋白(Com OBP1)基因的全序列(Genbank登陆号:KU170686)。Com OBP1基因全长922 bp,包括5'端长为40 bp的非编码区域(UTR),及3'端长为462 bp的UTR,开放阅读框ORF长为420 bp,编码139个氨基酸,预测的分子量为15.516 k Da,等电点p I为6.57,存在AATAAA加尾信号。N-末端疏水区包含由20个氨基酸构成的信号肽,无跨膜结构,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属于Minus-C OBP,也是在孟氏隐唇瓢虫中发现的第一个Minus-C OBP。氨基酸序列中有且仅有一个N-糖基化位点为62 NLSA,并存在2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与其它昆虫的Minus-C OBPs进行同源性比较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与同为鞘翅目Coleoptera昆虫的同源性较高。利用Real-time PCR、RT-PCR技术对Cmon OBP1基因在孟氏隐唇瓢虫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不同营养条件及不同食性下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Cmon OBP1基因在整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雄性成虫期具有最高表达量,且多在成虫的头部及翅部表达。当营养条件发生变化时,表达丰度不会发生变化,当猎物由天然猎物柑橘粉蚧Planococcus citri Risso变成碗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 Matsumura时,表达量会明显下降。该结果表明,孟氏隐唇瓢虫的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及猎物种类会影响Cmon OBP1基因的表达,从而进一步影响其嗅觉行为。同时,Cmon OBP1基因可能在雄虫相关的信息素感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氏隐唇瓢虫 气味结合蛋白 CmonOBP1基因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时空表达
下载PDF
孟氏隐唇瓢虫qRT-PCR分析中内参基因的筛选 被引量:5
7
作者 潘畅 张宇宏 庞虹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1-270,共10页
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是qRT-PCR研究的关键。本文以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为研究材料,利用qRT-PCR技术,对孟氏隐唇瓢虫4个候选内参基因Actin、RPS23、GAPDH和β-tubulin的mRNA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并用Ge Norm、No... 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是qRT-PCR研究的关键。本文以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为研究材料,利用qRT-PCR技术,对孟氏隐唇瓢虫4个候选内参基因Actin、RPS23、GAPDH和β-tubulin的mRNA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并用Ge Norm、Norm Finder和Best Keeper软件分析它们在孟氏隐唇瓢虫不同发育阶段及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以成虫不同组织为材料时,综合三种软件分析结果显示4个候选基因表达稳定性平均等级值排名为RPS23(rank=1)>β-tubulin(rank=2.3)>GAPDH(rank=3)>Actin(rank=3.7),以不同发育时期虫体为材料时,综合分析结果显示4个候选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平均等级值排名为RPS23(rank=1.7)>Actin(rank=2)>GAPDH(rank=2.7)>β-tubulin(rank=3.7)。综合分析在瓢虫不同发育阶段及成虫不同组织两种处理下,三种软件的评价效果,4个候选基因表达稳定性等级值的总平均排名为RPS23(rank=1.3)>Actin(rank=2.8)=GAPDH(rank=2.8)>β-tubulin(rank=3)。RPS23在瓢虫不同发育阶段及成虫不同组织中均显示出较高的表达稳定性及与其它基因之间极大的相关性,可以确定为孟氏隐唇虫不同发育阶段及成虫不同组织基因表达分析中一个稳定表达的基因,可作为单个内参基因或者其它内参基因的协同基因,本实验为开展孟氏隐唇瓢虫功能基因表达分析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氏隐唇瓢虫 QRT-PCR 内参基因 表达稳定性 GeNorm软件 NormFinder软件 BestKeeper软件
下载PDF
矢尖蚧及其主要天敌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任顺祥 郭振中 熊继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47-152,共6页
本文采用Iwao(1968—1977)的m~*-m回归方法测定了矢尖蚧及其主要天敌——二双斑唇瓢虫、日本方头甲和矢尖蚧蚜小蜂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矢尖蚧及其主要天敌均为聚集分布;空间结构均为疏松的个体群存在;个体群的分布是聚集的,个体群内的... 本文采用Iwao(1968—1977)的m~*-m回归方法测定了矢尖蚧及其主要天敌——二双斑唇瓢虫、日本方头甲和矢尖蚧蚜小蜂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矢尖蚧及其主要天敌均为聚集分布;空间结构均为疏松的个体群存在;个体群的分布是聚集的,个体群内的分布是随机的。比较了矢尖蚧及其主要天敌在柑桔树冠不同部位的聚集程度、矢尖蚧、二双斑唇瓢虫和矢尖蚧蚜小蜂均以上部—中部外层的聚集程度较大,日本方头甲以下部—中部内层的聚集程度较大;矢尖蚧、二双斑唇瓢虫和日本方头甲均以南方的聚集程度最大,以东方的聚集程度最小,矢尖蚧蚜小蜂以西方聚集程度最大,以北方聚集程度最小。并且分析了矢尖蚧及其主要天敌在柑桔树内的聚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尖蚧 天敌 空间格局
下载PDF
温度对二双斑唇瓢虫实验种群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任顺祥 郭振中 熊继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37-241,共5页
本文研究了温度对二双斑唇瓢虫发育和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二双斑唇瓢虫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8—23℃,临界最低温度为5℃左右,临界最高温度为38—41℃。在17—31℃温度范围内,以25℃的存活率最高,以31℃的存活率最低。越冬成虫的抗寒... 本文研究了温度对二双斑唇瓢虫发育和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二双斑唇瓢虫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8—23℃,临界最低温度为5℃左右,临界最高温度为38—41℃。在17—31℃温度范围内,以25℃的存活率最高,以31℃的存活率最低。越冬成虫的抗寒性较强,1985年越冬期间的过冷点温度平均为-4.26—-5.6℃。测得在室温下二双斑唇瓢虫的内禀增长率(r)为0.0402,周限增长率(λ)为1.0410,净增殖率(R_o)为89.63,世代平均时间为111.76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双斑唇瓢虫 温度 实验种群
下载PDF
臭氧对墨西哥豆瓢虫取食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吴亚 Edward H.Lee Edward M.Barrows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61-165,共5页
本文报道在美国农业研究中心用臭氧在室内熏蒸和田间开顶熏蒸植物,用此饲养墨西哥豆瓢虫的实验,以及熏蒸后植物体内某些化合物含量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墨西哥豆瓢虫(Epilachna varivestis Mulsant)喜食臭氧(O_3)污染的植物,幼虫取食O_... 本文报道在美国农业研究中心用臭氧在室内熏蒸和田间开顶熏蒸植物,用此饲养墨西哥豆瓢虫的实验,以及熏蒸后植物体内某些化合物含量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墨西哥豆瓢虫(Epilachna varivestis Mulsant)喜食臭氧(O_3)污染的植物,幼虫取食O_3污染植物后蛹显著重于取食未受污染植物所形成的蛹。根据豆瓢虫食性和植物体内糖含量的测定,可以认为,低浓度O_3污染导致植物体内糖含量的增加,是促使豆瓢虫取食量和蛹重增加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西哥豆瓢虫 臭氧 取食 生长
下载PDF
我国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研究及应用展望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丽英 《昆虫天敌》 CSCD 1993年第3期142-150,共9页
自 Albert Koeble 在1888—1891年间由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和昆土兰州一带将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以下简称孟氏瓢虫)引进美国加利福尼亚州(Wilson,1960)后,由于其发育快,成虫寿命长,繁殖力高,取食多种介壳虫,特别... 自 Albert Koeble 在1888—1891年间由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和昆土兰州一带将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以下简称孟氏瓢虫)引进美国加利福尼亚州(Wilson,1960)后,由于其发育快,成虫寿命长,繁殖力高,取食多种介壳虫,特别是 Pseudococcus 属的粉蚧,食量大,易于室内大量繁殖,因此迅速地在北美,南美,拉丁美洲,欧洲,非洲,亚洲等地广泛地被引进和应用,并在许多亚热带,热带地区定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氏隐唇瓢虫 瓢虫科 应用 天敌
下载PDF
孟氏隐唇瓢虫和台毛艳瓢虫对茶椰圆蚧的捕食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士熙 曾兆华 吴光远 《华东昆虫学报》 2001年第1期72-76,共5页
本文首次报道,孟氏隐唇瓢虫和台毛艳瓢虫是茶椰圆蚧的重要捕食性天敌。1998-1999年我们研究了这两种瓢虫的生活习性及其对茶椰圆蚧二龄若虫的捕食作用。这两种瓢虫成虫对茶椰圆蚧二龄若虫的功能反应均可用 HollingⅡ型... 本文首次报道,孟氏隐唇瓢虫和台毛艳瓢虫是茶椰圆蚧的重要捕食性天敌。1998-1999年我们研究了这两种瓢虫的生活习性及其对茶椰圆蚧二龄若虫的捕食作用。这两种瓢虫成虫对茶椰圆蚧二龄若虫的功能反应均可用 HollingⅡ型模型模拟。孟氏隐唇瓢虫的模型参数为:a’=1.1302,Th=0.0093,maxNa=107.6233;台毛艳瓢虫的模型参数为:a’=1.0005,Th=0.0126,maxNa=79.3741。温度对孟氏隐唇瓢虫捕食作用的影响大于对台毛艳瓢虫的影响。个体间相互干扰对捕食作用的影响,孟氏隐唇瓢虫大于台毛艳瓢虫。孟氏隐唇瓢虫干扰反应模拟模型参数为:Q=0.4045,m=0.4359;台毛艳瓢虫干扰反应模拟模型参数为:Q=0.3335,m=0.40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氏隐唇瓢虫 台毛艳瓢虫 茶椰圆蚧 捕食作用
下载PDF
吉丁天牛属一新亚属及一新种
13
作者 华立中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2期73-74,共2页
本文报道了在广西龙州发现的吉丁天牛属—新亚属胸刺吉丁天牛亚属和一新种龙州吉丁天牛。
关键词 吉丁天牛属 新种 胸刺吉丁天牛
下载PDF
孟氏隐唇瓢虫的触角感受器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平 张宇宏 +3 位作者 吴红胜 谢佳沁 邓从双 庞虹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78-485,共8页
本文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雌雄成虫的触角和触角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对触角形态,感受器形态、类型、数量及分布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孟氏隐唇瓢虫雌雄成虫触角均由柄节,梗节及... 本文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雌雄成虫的触角和触角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对触角形态,感受器形态、类型、数量及分布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孟氏隐唇瓢虫雌雄成虫触角均由柄节,梗节及8个鞭小节组成。观察到7种触角感受器:四种锥形感受器(s.ba),四种刺形感受器(s.ch),四种毛形感受器(s.tr),一种腔锥形感受器(s.co),一种耳形感受器(s.au),一种腔形感受器(s.cl),一种Bhm氏鬃毛(s.bm)。毛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数量最多,其他类型感受器数量都较少。Bhm氏鬃毛只存在于柄节和梗节。第八鞭小节的顶端感受器种类最丰富,被六种感受器稠密覆盖。雌雄触角大小、感受器类型都没有明显差异。根据感受器的分布和以前的相关报道,推测孟氏隐唇瓢虫的毛形感受器可能是信息素接收者,刺形感受器可能是机械性刺激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锥形感受器和腔锥形感受器可能都是植物挥发物接受者,化学和温湿度感受器,耳形感受器或许承担物理或者嗅觉器官的功能,而Bhm氏鬃毛或许能感知触角的位置和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氏隐唇瓢虫 触角 感受器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二双斑唇瓢虫的发生与危害
15
作者 焦懿 赵苹 《云南林业科技》 1997年第4期63-65,共3页
二双斑唇瓢虫ChilocorusbijugusMulsant是昆明地区白蜡虫EriceruspelaChavannes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在人工放养的白蜡园内严重危害白蜡虫雄幼虫和蛹。该虫卵、老熟幼虫、蛹和成虫各有一明... 二双斑唇瓢虫ChilocorusbijugusMulsant是昆明地区白蜡虫EriceruspelaChavannes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在人工放养的白蜡园内严重危害白蜡虫雄幼虫和蛹。该虫卵、老熟幼虫、蛹和成虫各有一明显的发生高峰期,依次为:卵,6月中旬;老熟幼虫,7月上旬;蛹,7月中旬;成虫,7月下旬。1~4龄幼虫和成虫平均每日捕食白蜡虫分别为76头,204头,1223头,2468头和2674头。整个幼虫期平均捕食蜡虫20943头,成虫期10000余头。危害高峰期在7月中旬至下旬,每头瓢虫一生可造成1384g的蜡花损失。一株2~3年生女贞树平均损失蜡花11043g,损失率为26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双斑唇瓢虫 白蜡虫 发生与危害
下载PDF
橡胶树二斑素瓢虫初步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国渊 张永科 +3 位作者 段波 张祖兵 吴忠华 周明 《热带农业科技》 2015年第2期1-3,47,共3页
报道在西双版纳发现一种取食橡胶树粉孢菌的二斑素瓢虫,对二斑素瓢虫各虫态的形态及成虫雄性外生殖器特征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 二斑素瓢虫 形态特征 橡胶树粉孢菌 西双版纳
下载PDF
红基盘瓢虫和红星盘瓢虫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少波 林光国 +2 位作者 黄勤清 曹木章 陈思源 《华东昆虫学报》 1995年第1期39-46,共8页
本文组建了红基盘瓢虫和红星盘瓢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并应用Morris模式探讨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计算了两瓢虫的内禀增长率(r_m)及其它有关的生态学统计量。在实验室条件(平均温度29.5±1.5℃和相对湿... 本文组建了红基盘瓢虫和红星盘瓢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并应用Morris模式探讨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计算了两瓢虫的内禀增长率(r_m)及其它有关的生态学统计量。在实验室条件(平均温度29.5±1.5℃和相对湿度70.0±4.9%)下,红基盘瓢虫和红基盘瓢虫的内禀增长率(r_m)、周限增长率(γ)均相近,而两者的种群趋势指数(I)、净繁殖率(R_0)和世代平均历期(T)差异较大。红基盘瓢虫的内禀增长率r_m=0.0841,种群数量以每8.2天增长一倍的速率发展;红星盘瓢虫的内禀增长率r_m=0.0887,种群以每7.8天增长一倍的速率发展。生殖力减退是影响两瓢虫实验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在盛夏进行两瓢虫的大量繁殖并应用于橄榄星室木虱的防治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基盘瓢虫 红星盘瓢虫 实验种群 生命表 捕食天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