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yrolyzed Iron Phthalocyanine-Modifi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s Composite Anode in Marine Sediment Microbial Fuel Cells and Its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1
作者 ZAI Xuerong DUAN Zhiwei +2 位作者 CHEN Wei YU Jian FU Yubi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395-1401,共7页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anode is a crucial step for increasing output power of marine sediment microbial fuel cells(MSMFCs)to drive marine monitor to work for a long term on the ocean floor.A pyrolyzed iron phtha...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anode is a crucial step for increasing output power of marine sediment microbial fuel cells(MSMFCs)to drive marine monitor to work for a long term on the ocean floor.A pyrolyzed iron phthalocyanine modifi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composite(FePc/MWCNTs)has been utilized as a novel nodified anode in the MSMFC.Its structure of the composite modified anode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have been investigated respectively in the paper.There is a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in electron-transfer efficiency from the bacteria biofilm to the modified anode via the pyrolyzed FePc/MWCNTs composite based on their cyclic voltammetry(CV)and Tafel curves.The electron transfer kinetic activity of the FePc/MWCNTs-modified anode is 1.86 times higher than of the unmodified anode.The maximum power density of the modified MSMFC was 572.3±14 m W m^-2,which is 2.6 times larger than the unmodified one(218.3±11 m W m^-2).The anodic structure and cell scale would be greatly minimized to obtain the same output power by the modified MSMFC,so that it will make the MSMFC to be easily deployed on the remote ocean floor.Therefore,it would have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s to design a novel and renewable long term power source.Finally,a novel molecular synergetic mechanism is proposed to elucidate its excellent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ne sediment MICROBIAL fuel cells iron phthalocyanine/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 MODIFIED anode electrochemical kinetics power density
下载PDF
ITO-free silicon-integrated perovskite electrochemical cell for light-emission and light-detection 被引量:2
2
作者 Maria Baeva Dmitry Gets +8 位作者 Artem Polushkin Aleksandr Vorobyov Aleksandr Goltaev Vladimir Neplokh Alexey Mozharov Dmitry VKrasnikov Albert GNasibulin Ivan Mukhin Sergey Makarov 《Opto-Electronic Adva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9期45-58,共14页
Halide 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electrochemical cells are a novel type of the perovskite optoelectronic devices that differs from the 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by a simple monolayered architecture.Here,we deve... Halide 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electrochemical cells are a novel type of the perovskite optoelectronic devices that differs from the 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by a simple monolayered architecture.Here,we develop a perovskite electrochemical cell both for light emission and detection,where the active layer consists of a composite material made of halide perovskite microcrystals,polymer support matrix,and added mobile ions.The perovskite electrochemical cell of CsPbBr3:PEO:LiTFSI composition,emitting light at the wavelength of 523 nm,yields the luminance more than 7000 cd/m2 and electroluminescence efficiency of 4.3 lm/W.The device fabricated on a silicon substrate with transparent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film as a top contact exhibits 40%lower Joule heating compared to the perovskite optoelectronic devices fabricated on conventional ITO/glass substrates.Moreover,the device operates as a photodetector with a sensitivity up to 0.75 A/W,specific detectivity of 8.56×1011 Jones,and linear dynamic range of 48 dB.The technological potential of such a device is proven by demonstration of 24-pixel indicator display as well as by successful device miniaturization by creation of electroluminescent images with the smallest features less than 5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inorganic halide perovskite silicon single walled carbon nanotubes light-emitting electrochemical cell PHOTODETECTOR indicator display
下载PDF
外源褪黑素对低温逆境下三角梅生理特性和细胞壁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胡牮 林雅楠 +6 位作者 吴楠 蒋诗睿 宋杨 张建新 郑玲霞 陈祺月 刘鹏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6-474,共9页
【目的】研究褪黑素对低温逆境下三角梅生理生化及细胞壁组分的调控作用,为缓解低温对三角梅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耐冷性的3个三角梅品种安格斯、口红、变色龙为供试材料,在4℃低温下对三角梅植株叶面施加不... 【目的】研究褪黑素对低温逆境下三角梅生理生化及细胞壁组分的调控作用,为缓解低温对三角梅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耐冷性的3个三角梅品种安格斯、口红、变色龙为供试材料,在4℃低温下对三角梅植株叶面施加不同浓度(0、50、100、150μmol·L^(-1))的外源褪黑素,测定各处理组生长0、7、14、21 d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膜脂过氧化产物[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_(2)O_(2))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含量、细胞壁组分[螯合型果胶(CSP)、碱溶性果胶(SSP)、半纤维素(HC)和纤维素(CE)]含量。【结果】低温逆境下三角梅的正常生长发育受阻,叶绿素荧光参数失衡,膜脂过氧化加剧,细胞壁组分受到影响。而施加100μmol·L^(-1)的褪黑素能够有效地提升三角梅的生理活性,改善植株萎蔫程度,Fv/Fm与ETR降幅减小;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强耐冷型品种安格斯较于0 d的SOD、POD、CAT最大可增加96.45%、104.35%、73.11%;H_(2)O_(2)含量、O2-生成速率对比同周期MT0最多下降21.07%、26.85%;细胞壁组分中CSP、SSP上升幅度增加,较于0 d最多可上涨22.55%、43.08%。【结论】明确了外源褪黑素在生理特性方面对不同品种三角梅冷害的调控作用,外源施加适宜浓度的褪黑素可以有效缓解低温对三角梅生长的抑制,减轻光系统损伤,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减缓膜脂氧化,并调节细胞壁各组分含量以维持其结构整体稳定,从而降低低温伤害,为探索褪黑素对冷害下植物的调控作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三角梅 低温逆境 生理响应 细胞壁组分
下载PDF
基于拉曼技术的高地钩叶藤导管壁化学成分微区分布研究
4
作者 汪佑宏 余林鹏 +4 位作者 张菲菲 杨明亮 江泽慧 马建锋 田根林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09,共7页
为探寻棕榈藤材具有优良韧性的机理和棕榈藤材高值化利用,选择高地钩叶藤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共聚焦拉曼技术,对导管壁化学成分的微区分布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高地钩叶藤导管壁纤维素分子浓度为次生壁>复合胞间层>细胞角隅,... 为探寻棕榈藤材具有优良韧性的机理和棕榈藤材高值化利用,选择高地钩叶藤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共聚焦拉曼技术,对导管壁化学成分的微区分布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高地钩叶藤导管壁纤维素分子浓度为次生壁>复合胞间层>细胞角隅,而木质素分子浓度分布恰好相反。次生壁内、外层纤维素、木质素及半纤维素分子浓度差异较小。在藤茎径向上,藤芯处导管次生壁中层和细胞角隅处木质素的分子浓度最高,藤皮处导管的半纤维素分子浓度最高。藤皮处导管次生壁中层纤维素的分子浓度最低而细胞角隅处却最高,而藤中与藤芯处导管细胞角隅中半纤维的分子浓度均很小。在藤茎轴向上,随着高度增加藤皮导管次生壁中层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分子浓度变化趋势相同,而纤维素分子浓度在藤皮与藤芯间变化趋势完全相反。除导管各壁层的三大素分布呈一定规律性外,在藤茎径向和轴向上规律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钩叶藤 导管 细胞壁成分 拉曼光谱 化学成分 微区分布
下载PDF
Wood forming tissue-specific expression of PdSuSy and HCHL increases holocellulose content and improves saccharification in Populus
5
作者 Yang Zhang Hua Xu +6 位作者 Yingzhen Kong Jiawen Hua Xianfeng Tang Yamei Zhuang Yue Bai Gongke Zhou Guohua Cha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4期1681-1688,共8页
Development of strategies to deconstruct lignocellulosic biomass in tree species is essential for biofuels and biomaterials production.We applied a wood forming tissue-specific system in a hybrid poplar to express bot... Development of strategies to deconstruct lignocellulosic biomass in tree species is essential for biofuels and biomaterials production.We applied a wood forming tissue-specific system in a hybrid poplar to express both PdSuSy(a sucrose synthase gene from Populus deltoides×P.euramericana that has not been functionally characterized)and HCHL(the hydroxycinnamoyl-CoA hydratase-lyase gene from Pseudomonas fluorescens,which inhibits lignin polymerization in Arabidopsis).The PdSuSy-HCHL overexpression poplars correspondingly driven by the promoters of Arabidopsis AtCesA7 and AtC4 H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ellulose(>8%),xylan(>12%)and glucose(>29%)content,accompanying a reduction in galacturonic acid(>36%)content,compared to control plants.The saccharification efficiency of these overexpression poplars w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by up to 27%,but total lignin content was unaffected.These transgenic poplars showed inhibited growth characteristics,including>16%reduced plant height,>10% reduced number of internodes,and>18% reduced fresh weight after growth of 4 months,possibly due to relatively low expression of HCHL in secondary xylem.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structural complexity and interaction of the cell wall polymers in wood tissue and outline a potential method to increase biomass saccharification in woody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CCHARIFICATION BIOMASS cell wall composition Growth POPLAR
下载PDF
黄秋葵果实发育过程中细胞壁组成成分、糖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瑶瑶 严良文 +4 位作者 刘建汀 刘智成 余洁 郑作芸 朱海生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7-1224,共8页
以黄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 L.)卡里巴和油绿一号果实为试验材料,测定果实发育过程中细胞壁组成成分、糖分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并对纤维素含量与纤维素代谢酶活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品种黄秋葵果实的适宜采收期... 以黄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 L.)卡里巴和油绿一号果实为试验材料,测定果实发育过程中细胞壁组成成分、糖分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并对纤维素含量与纤维素代谢酶活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品种黄秋葵果实的适宜采收期为花后6~7 d,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均先上升后下降,纤维素含量不断上升,纤维素合酶(CesA)和纤维素酶(Kor)活性不断上升,蔗糖合酶(SS-I)、内切葡聚糖酶(Cx)和外切葡聚糖酶(C1)活性先升高后降低,β-葡萄糖苷酶(β-GC)活性不断降低。卡里巴果实中木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和纤维素代谢相关酶活性均高于油绿一号。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esA和Kor酶活性与纤维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β-GC酶活性与纤维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糖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两个品种果实中的蔗糖含量均呈上升趋势,果糖与葡萄糖的含量均在花后6 d达到峰值,果实中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转化酶(SAI、BAI、NI)活性的峰值期均出现在果实老化前。综上所述,纤维素含量不断增加是影响黄秋葵果实老化的主要因素,CesA、Kor和β-GC为参与纤维素代谢的关键酶类,蔗糖代谢酶参与了黄秋葵果实的成熟老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秋葵 果实发育 细胞壁组成成分 糖代谢 糖代谢酶活性
下载PDF
自然老化对古建筑木材细胞壁结构与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凯强 龙克莹 +3 位作者 初石民 林兰英 陈勇平 张涛 《木材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0-37,共8页
探究古建筑木材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有助于揭示自然老化作用下木材性质的演变机制和劣化机理。以古建和现代落叶松(Larix sp.)木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者微观构造、孔隙率、纤维素结晶度和化学成分进行测试,探究自然老化作用下古... 探究古建筑木材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有助于揭示自然老化作用下木材性质的演变机制和劣化机理。以古建和现代落叶松(Larix sp.)木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者微观构造、孔隙率、纤维素结晶度和化学成分进行测试,探究自然老化作用下古建材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古建材微观构造上存在显著的劣化特征,其中早材比晚材的劣化程度更严重;古建材孔隙的孔体积和孔径均显著大于对照材,古建材中大部分孔隙孔径在10 nm以上,而对照材中孔径10 nm以下的孔隙占比最高。古建材纤维素结晶度比对照材升高13.61%;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显示古建材中木质素、半纤维素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解,峰强度比结果显示纤维素结晶区未发生明显变化,而纤维素无定形区发生了降解。基于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提出木材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劣化模型,为自然老化作用下木材的劣化机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木材 自然老化 微观构造 细胞壁结构 化学成分
下载PDF
植物细胞壁结构及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曼 张叶卓 +2 位作者 何其邹洪 鄂一岚 李晔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3-122,共10页
植物细胞壁作为细胞外复杂交联网络,为植物细胞生长、发育以及适应环境变化提供机械支撑,具有调节植物形态、抵抗胁迫、运输水分等功能。除此之外,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生物质大部分贮藏在细胞壁中,因此,研究细胞壁的成分和纳微结构对更... 植物细胞壁作为细胞外复杂交联网络,为植物细胞生长、发育以及适应环境变化提供机械支撑,具有调节植物形态、抵抗胁迫、运输水分等功能。除此之外,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生物质大部分贮藏在细胞壁中,因此,研究细胞壁的成分和纳微结构对更好的利用植物能源具有重要意义。植物细胞壁的结构研究是当今植物界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随着新型成像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关于细胞壁成分和纳微结构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本文就植物细胞壁的成分、结构、成像技术和力学性质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以期为植物细胞壁的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细胞壁 成分与结构 成像技术 力学性质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ffecting Hemicellulo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Cell Wall Composition in a Wild and Cultivated Rice Species 被引量:6
9
作者 Si-Ju Zhang Xue-Qin Song +4 位作者 Bai-Sheng YU Bao-Cai Zhang Chuan-Qing Sun J.Paul Knox Yi-Hua Zhou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62-175,共14页
Cell wall hemicellulosic polysaccharides are structurally complex and diverse. Knowledge about the synthesis of cell wall hemicelluloses and their biological roles is limited.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mapping i... Cell wall hemicellulosic polysaccharides are structurally complex and diverse. Knowledge about the synthesis of cell wall hemicelluloses and their biological roles is limited.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mapping is a helpful tool for the dissection of complex phenotypes for gene identification. In this study, we exploited the natural variation in cell wall monosaccharide levels between a common wild rice, Yuanj, and an elite indica cultivar, Teqing, and performed QTL map- ping with their introgression lines (ILs). Chemical analyses conducted on the culms of Yuanj and TeqJng showed that the major alterations are found in glucose and xylose levels, which are correlated with specific hemicellulosic polymers. Gly- cosidic linkage examination revealed that, in Yuanj, an increase in glucose content results from a higher level of mixed linkage I^-glucan (MLG), whereas a reduction in xylose content reflects a low level of xylan backbone and a varied arabi- noxylan (AX) structure. Seventeen QTLs for monosaccharide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rough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the culm residues of 95 core ILs. Four major QTLs affecting xylose and glucose levels are responsible for 19 and 21% of the phenotypic variance,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provides a unique resource for the genetic dissection of rice cell wall forma- tion and remodeling in the vegetative org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cell wall composition HEMIcellULOSE rice introgression lines wild rice species.
原文传递
桃果实成熟软化过程中细胞壁多糖降解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金昌海 索标 +2 位作者 阚娟 王红梅 汪志君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0-75,共6页
以雨花3号水蜜桃果实为试验材料,分步提取不同成熟度桃果实细胞壁物质(CWM)、4种果胶多糖(CDTA-1、CDTA-2、N a2CO3-1、N a2CO3-2)、3种半纤维素多糖(KOH-1、KOH-2、KOH-3)和纤维素多糖(CWM-残渣)。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各种多糖组分中的... 以雨花3号水蜜桃果实为试验材料,分步提取不同成熟度桃果实细胞壁物质(CWM)、4种果胶多糖(CDTA-1、CDTA-2、N a2CO3-1、N a2CO3-2)、3种半纤维素多糖(KOH-1、KOH-2、KOH-3)和纤维素多糖(CWM-残渣)。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各种多糖组分中的单糖组成,探讨桃果实成熟软化过程中随果实硬度的下降,细胞壁各多糖成分含量及其单糖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桃果实成熟软化过程中,富含半乳糖醛酸的果胶主链发生断裂,果胶、半纤维素、纤维素多糖中支链阿拉伯糖、半乳糖也发生不同程度的解离。细胞壁半乳糖醛酸和半乳糖的降解与桃果实软化的启动密切相关,而阿拉伯糖的降解则可能是桃果实后熟软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实软化 细胞壁多糖 单糖组成
下载PDF
硬溶质型桃果实成熟过程中细胞壁多糖降解特性及其相关酶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阚娟 刘涛 +1 位作者 金昌海 谢海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8-274,共7页
以硬溶质型桃‘晚湖景’为试材,研究细胞壁多糖降解以及细胞壁多糖降解相关酶对硬溶质型桃果实成熟软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硬溶质型桃果实成熟过程中,CDTA-1果胶含量上升,两种Na2CO3溶性果胶含量在成熟末期减少率分别为22.5%和27.4%。KO... 以硬溶质型桃‘晚湖景’为试材,研究细胞壁多糖降解以及细胞壁多糖降解相关酶对硬溶质型桃果实成熟软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硬溶质型桃果实成熟过程中,CDTA-1果胶含量上升,两种Na2CO3溶性果胶含量在成熟末期减少率分别为22.5%和27.4%。KOH溶性果胶含量在整个成熟过程中变化不明显。果实CDTA、Na2CO3组分中果胶多糖主链的断裂、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组分中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的降解主要发生在成熟末期;β-半乳糖苷酶(β-Gal)与桃果实成熟软化启动密切相关,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纤维素酶(Cx)对桃果实成熟后期快速软化起重要作用。Na2CO3-1溶性果胶多糖的降解与硬溶质型果实采后软化密切相关,KOH-1、KOH-2半纤维素多糖的降解可能促进硬溶质型桃果实成熟软化进程,富含半乳糖醛酸的果胶多糖主链的断裂以及果胶、半纤维素、纤维素中阿拉伯糖、半乳糖等中性糖的降解都可能是果肉软化的重要因素,并有多种多糖降解酶参与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熟软化 细胞壁多糖 单糖组成
下载PDF
微观力学表征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木材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林兰英 秦理哲 傅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1-128,共8页
微观力学表征技术是表征材料微纳米力学性能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已被广泛用于表征材料的超微构造和解析材料的力学行为。随着材料科学研究尺度缩小,微观力学表征技术逐步从纳米向超纳米、从分子向超分子甚至粒子水平发展。按照试样信息... 微观力学表征技术是表征材料微纳米力学性能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已被广泛用于表征材料的超微构造和解析材料的力学行为。随着材料科学研究尺度缩小,微观力学表征技术逐步从纳米向超纳米、从分子向超分子甚至粒子水平发展。按照试样信息的不同方式,微观力学表征技术主要包括纳米力学测试技术(探针技术)和超纳米力学测试技术(显微镜技术);其中,纳米力学测试技术包括准静态纳米压痕技术、动态纳米压痕技术和动态模量成像技术,超纳米力学测试技术包括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和基于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的新型微观力学表征技术。木材是一种多孔状、层次状、各向异性的非均质天然高分子复合材料,其超微结构是细胞壁由不同厚度的层次组成。细胞壁是决定木材和木质纤维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木材的实质承载结构;细胞壁的力学性能是由壁层结构、化学组成的分布与结合方式决定的。开展木材和改性木材细胞壁纳观尺度的力学性能、分布及影响对实现木基复合材料的高效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自Wimmer等首次将纳米压痕技术应用于天然木材细胞壁微观力学后,国内外学者主要采取准静态纳米压痕测量技术和动态纳米压痕测量技术对不同树种木材以及化学改性和生物改性木材细胞壁的硬度、弹性模量、蠕变特性与黏弹性等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木质材料界面作为纳米级厚度的界面相或者界面层,不仅影响木质材料的强度、刚度,而且影响木质材料的断裂韧性等。界面力学是决定木基复合材料整体力学性质的关键,是引起材料变形、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界面的属性和特征对于木基复合材料整体属性的评价以及结构的优化设计有一定参考价值,研究内容涉及有胶合界面、纤维增强聚合物界面以及木制品涂层的微观力学。随着研究尺度逐渐缩小,微观力学表征技术趋向高分辨率及数据定量化,如今已能在纳米级分辨率下进行力学信息成像,为木材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方便。微观力学表征技术在木材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尚具有较大潜力,但仍有较多方向尚未涉及,还应在以下3方面展开研究:一是需要开展微观力学技术在木材科学领域应用的标准化研究,规范测试过程,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二是建立木质材料宏观到微观的完整力学体系,从本质上剖析木质材料的力学行为,在纳米尺度上表征木质材料的性质和失效机制;三是随着木材科学领域研究的深入,需建立微观力学与微观化学、微观物理、微观环境学的联系,丰富木材及木基复合材料在微纳尺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力学 木材 木基复合材料 细胞壁 界面
下载PDF
桃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细胞壁多糖的变化(英文) 被引量:14
13
作者 金昌海 索标 +2 位作者 阚娟 王红梅 汪志君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7-664,共8页
以‘雨花三号’水蜜桃果实为试材,分别在5°C(低温)和20°C(常温)贮藏一段时间后,研究桃果实采后细胞壁多糖降解、硬度以及乙烯释放速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乙烯释放高峰明显滞后于果实采后硬度的快速下降期。不同温度下贮藏... 以‘雨花三号’水蜜桃果实为试材,分别在5°C(低温)和20°C(常温)贮藏一段时间后,研究桃果实采后细胞壁多糖降解、硬度以及乙烯释放速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乙烯释放高峰明显滞后于果实采后硬度的快速下降期。不同温度下贮藏过程中果实细胞壁多糖变化的对比表明,低温抑制了细胞壁果胶和细胞壁其余组分的变化,从而抑制了果实的软化。富含半乳糖醛酸的果胶主链断裂。果胶和细胞壁其余组分也发生了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等中性糖的损失,说明果胶和细胞壁其余组分的增溶及其侧链中性糖的降解也是桃果实采后软化的重要因素,这可能是由多种相关多糖降解酶的作用所导致的。但半纤维素多糖中中性糖的降解对桃果实采后软化的进程并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壁多糖 单糖组成 采后贮藏 果实软化
下载PDF
树莓果实发育过程中细胞壁成分及相关酶活性变化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国慧 吕冰玉 +3 位作者 韩德果 葛秋来 张岩 史影肖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7-30,共4页
以秋果型树莓"哈瑞太兹"和夏果型树莓"菲尔杜德"2种不同类型的树莓为试材,研究了绿果膨大期(花后7d)、转白期(花后14d)、着色期(花后21d)、可采成熟期(花后24d)和过熟期(花后27d)树莓果实原果胶、果胶、纤维素含量... 以秋果型树莓"哈瑞太兹"和夏果型树莓"菲尔杜德"2种不同类型的树莓为试材,研究了绿果膨大期(花后7d)、转白期(花后14d)、着色期(花后21d)、可采成熟期(花后24d)和过熟期(花后27d)树莓果实原果胶、果胶、纤维素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树莓果实的成熟软化,原果胶含量在着色期前表现为上升,之后下降;可溶性果胶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而纤维素含量则表现为降低趋势;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酯酶(PME)和β?半乳糖苷酶(β?Gal)和纤维素酶在可采成熟期前均表现为上升趋势,尤其PG从着色期到可采成熟期上升迅速,而从可采成熟期到过熟期,只有PG酶表现为下降,其它3种酶仍表现为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莓 果实发育 细胞壁成分
下载PDF
低纤维基因突变水稻稻草细胞壁组分动态发育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沈恒胜 陈君琛 +3 位作者 曾大力 涂杰峰 汤葆莎 滕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943-947,共5页
以中国水稻研究所通过伽马射线照射选育的低纤维基因突变体水稻(嫩稻Nendao)与亲本双科早(Shuang-kezao)为研究试材,分析水稻抽穗后的细胞壁纤维构成生物学动态发育与特点。在相同种植条件下,低纤维基因突变体选育的嫩稻表现出较强的营... 以中国水稻研究所通过伽马射线照射选育的低纤维基因突变体水稻(嫩稻Nendao)与亲本双科早(Shuang-kezao)为研究试材,分析水稻抽穗后的细胞壁纤维构成生物学动态发育与特点。在相同种植条件下,低纤维基因突变体选育的嫩稻表现出较强的营养体生长优势,收获期叶、鞘、茎生物产量分别较亲本提高27.77%、30.19%和37.96%。与亲本相比,嫩稻稻草的细胞壁纤维素含量明显降低(-23.9%),而细胞壁在动态发育过程中,通过自我补偿能力,提高半纤维素(11.94%)、木质素(8.79%)与硅化物(5.60%)组分的构成含量,以完成对细胞的保护功能作用。此外,低纤维基因嫩稻稻草收获时的粗蛋白含量较亲本稻草提高20.71%,而其中可溶解蛋白比率提高63.49%。研究表明,低纤维基因嫩稻具备了较好的饲料稻品种资源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纤维基因突变体 水稻 稻草 细胞壁组分 动态发育 饲料稻
下载PDF
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的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及含量测定的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张祝兰 林善 +3 位作者 唐文力 王清波 陈君玉 洪金基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32-534,共3页
对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 (N CWS)的理化性质、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并建立其含量测定的方法。采用化学鉴别、光谱分析及比色法。结果表明由红色诺卡氏菌P0 8菌株制备的N CWS为白色粉末 ,性质稳定 ,不溶于水、甲醇等有机溶媒。含有类脂... 对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 (N CWS)的理化性质、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并建立其含量测定的方法。采用化学鉴别、光谱分析及比色法。结果表明由红色诺卡氏菌P0 8菌株制备的N CWS为白色粉末 ,性质稳定 ,不溶于水、甲醇等有机溶媒。含有类脂化合物 (1 7 1 % )、多糖 (阿拉伯半乳聚糖 46 3 % )、粘肽 (主要为丙氨酸、谷氨酸、二氨基庚二酸、葡萄糖胺、胞壁酸 ) ;通过比色法测定N CWS中的阿拉伯糖并推算N CWS的含量 ,其重现性较好 ,小鼠抑瘤活性实验表明N CWS的含量与活性呈平衡关系。本文建立的测定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 理化性质 化学成分 含量测定 抑瘤活性 免疫调节剂
下载PDF
水杨酸处理对猕猴桃细胞壁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傅丽娜 孙旭科 +2 位作者 吴超 江辉耀 陈文荣 《山西农业科学》 2012年第7期712-715,共4页
为了探究水杨酸处理对猕猴桃果实采后细胞壁代谢的影响,采用水杨酸溶液浸果10 min,常温下((25±2)℃)保存40 d,于0,20,40 d时取样,测定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等生理指标和细胞壁多糖的含量、单糖组成等指标的变化... 为了探究水杨酸处理对猕猴桃果实采后细胞壁代谢的影响,采用水杨酸溶液浸果10 min,常温下((25±2)℃)保存40 d,于0,20,40 d时取样,测定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等生理指标和细胞壁多糖的含量、单糖组成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水杨酸处理金艳猕猴桃果实不但能够很好地减缓果实品质的下降,也可以减缓细胞壁多糖的降解、延长贮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 猕猴桃 细胞壁多糖 单糖组成
下载PDF
预处理对增加红富士苹果细胞壁物质降解和出汁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魏雅君 杨力 马惠玲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75-80,共6页
为了通过简便易行的预处理增强果实细胞壁物质降解,提高苹果果实出汁率。文中测定了500mg/L乙烯利(E_1)和100mg/L乙烯利配合60℃热水(E_2)处理,对红富士果实堆放期细胞壁酶活性、细胞壁物质含量和出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E_1使其果胶甲... 为了通过简便易行的预处理增强果实细胞壁物质降解,提高苹果果实出汁率。文中测定了500mg/L乙烯利(E_1)和100mg/L乙烯利配合60℃热水(E_2)处理,对红富士果实堆放期细胞壁酶活性、细胞壁物质含量和出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E_1使其果胶甲酯酶(PME)、纤维素酶(CS)活性高峰分别比对照提前6、3d,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在前15d持续高于对照,木聚糖酶(Xyl)活性基本不变;处理12d后,果实细胞壁多糖中果胶类多糖、半纤维素类多糖和细胞壁残渣多糖含量分别下降到对照的80.1%、70.4%和75.7%;处理后9~18d,红富士苹果的出汁率较对照提高2.3%~4.0%;E_2抑制了果实PME活性,却普遍增强了0~6d内PG、Xyl、CS活性,亦促进了各类细胞壁物质的降解,0~9d内果实出汁率较对照高3.2%~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利 细胞壁酶 细胞壁物质 出汁率
下载PDF
软木细胞壁结构及其主要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宋孝周 苑一丹 +1 位作者 张强 赵泾峰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3-137,共5页
介绍了软木细胞的形态特征,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软木细胞壁结构及化学组成方面的研究进展。软木细胞壁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褶皱是软木细胞壁的一个主要特征,胞间连丝是跨越细胞壁之间透镜状通道。软木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有软木脂、木质... 介绍了软木细胞的形态特征,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软木细胞壁结构及化学组成方面的研究进展。软木细胞壁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褶皱是软木细胞壁的一个主要特征,胞间连丝是跨越细胞壁之间透镜状通道。软木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有软木脂、木质素、多糖、抽提物和灰分,归纳总结了不同学者对各成分的测定结果以及各成分中单体的提取制备、分析鉴定结果,并提出软木细胞壁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木 形态特征 细胞壁结构 化学成分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对油菜蜂花粉破壁的影响 被引量:21
20
作者 孙丽萍 徐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6-58,共3页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油菜蜂花粉进行处理,通过快速卸压使蜂花粉细胞壁破裂,经扫描电镜观察不同压力对蜂花粉破壁的影响,并比较了超临界二氧化碳破壁油菜蜂花粉和未破壁花粉油脂在脂肪酸组成上的差异。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压力越高...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油菜蜂花粉进行处理,通过快速卸压使蜂花粉细胞壁破裂,经扫描电镜观察不同压力对蜂花粉破壁的影响,并比较了超临界二氧化碳破壁油菜蜂花粉和未破壁花粉油脂在脂肪酸组成上的差异。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压力越高,花粉细胞的破壁效果越好,破壁后与未破壁的蜂花粉油脂脂肪酸组成差异显著。超临界二氧化碳对蜂花粉进行破壁在较低温度下进行,破壁时间短,工艺流程简单,是一种理想的蜂花粉破壁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花粉 破壁 超临界二氧化碳 脂肪酸组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