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rrelation of lumbar lateral recess stenosis 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clinical symptoms 被引量:4
1
作者 Annina SplettstoBer M Fawad Khan +4 位作者 Bernd Zimmermann Thomas J Vogl Hanns Ackermann Marcus Middendorp Adel Maataoui 《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 CAS 2017年第5期223-229,共7页
AIM To assess the correlation of lateral recess stenosis(LRS) of lumbar segments L4/5 and L5/S1 and 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METHODS Nine hundred and twenty-seven patients with history of low back pain were ... AIM To assess the correlation of lateral recess stenosis(LRS) of lumbar segments L4/5 and L5/S1 and 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METHODS Nine hundred and twenty-seven patients with history of low back pain were included in this uncontrolled study.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MRI) the lateral recesses(LR) at lumbar levels L4/5 and L5/S1 were evaluated and each nerve root was classified into a 4-point grading scale(Grade 0-3) as normal,not deviated,deviated or compressed.Patient symptoms and disability were assessed using ODI.The 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P < 0.05).RESULTS Approximately half of the LR revealed stenosis(grade 1-3;52% at level L4/5 and 42% at level L5/S1) with 2.2% and 1.9% respectively reveal a nerve root compression.The ODI score ranged from 0%-91.11% with an arithmetic mean of 34.06% ± 16.89%.We observed a very weak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ODI and LRS at lumbar levels L4/5 and L5/S1,each bilaterally(L4/5 left:rho < 0.105,P < 0.01;L4/5 right:rho < 0.111,P < 0.01;L5/S1 left:rho 0.128,P < 0.01;L5/S1 right:rho < 0.157,P < 0.001).CONCLUSION Although MRI is the standard imaging tool for diagnosing lumbar spinal stenosis,this study showed only a weak correlation of LRS on MRI and clinical findings.This can be attributed to a number of reasons outlined in this study,underlining that imaging findings alone are not sufficient to establish a reliable diagnosis for patients with L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back pain lumbar spin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lateral recess stenosis Oswestry Disability Score lumbar spinal canal stenosis
下载PD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results of indirect decompression employing 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2
作者 Andrey E Bokov Svetlana Y Kalinina +2 位作者 Mingiyan I Khaltyrov Alexandr P Saifullin Anatoliy A Bulkin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4年第8期734-743,共10页
BACKGROUND Indirect decompression is one of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stenosis.On the other hand,the reported rate of revision surgery after indirect decompression highl... BACKGROUND Indirect decompression is one of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stenosis.On the other hand,the reported rate of revision surgery after indirect decompression highlights the necessity of working out prediction models for the radiographic results of indirect decompression with assessing their clinical relevance.AIM To assess factors that influence radiographic and clinical results of the indirect decom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stenosis of the lumbar spine.METHODS This study is a single-center cross-sectional evaluation of 80 consecutive patients(17 males and 63 females)with lumbar spinal stenosis combined with the instability of the lumbar spinal segment.Patients underwent single level or bisegmental spinal instrumentation employing 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with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Radiographic results of the indirect decompression were assessed using computerized tomography,while MacNab scale was used to assess clinical results.RESULTS After indirect decompression employing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using OLIF,th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disc space height,vertebral canal square,right and left lateral canal depth were detected(Р<0.0001).The median(M)relative vertebral canal square increase came toМ=24.5%with 25%-75%quartile border(16.3%;33.3%)if indirect decompression was achieved by restoration of the segment height.In patients with the reduction of the upper vertebrae slip,the median of the relative increase in vertebral canal square accounted for 49.5%with 25%-75%quartile border(2.35;99.75).Six out of 80 patients(7.5%)presented with unsatisfactory results because of residual nerve root compression.The critical values for lateral recess depth and vertebral canal square that were associated with indirect decompression failure were 3 mm and 80 mm2 respectively.CONCLUSION Indirect decompression employing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is achieved by the increase in disc height along the posterior boarder and reduction of the slipped vertebrae in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Vertebral canal square below 80 mm2 and lateral recess depth less than 3 mm are associated with indirect decompression failures that require direct microsurgical decom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rect decompression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Central lumbar spinal stenosis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lateral recess stenosis Spinal instability 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下载PDF
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术与椎间孔入路椎管减压术在退行性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3
作者 张陇豫 康晓乐 +1 位作者 任敬佩 贾治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1期1-5,12,共6页
目的比较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术(Endo-LOVE)与椎间孔入路椎管减压术(PETD)对退行性腰椎侧隐窝狭窄症(LSLRS)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160例LSLR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接受PETD治疗)和观察组(接受E... 目的比较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术(Endo-LOVE)与椎间孔入路椎管减压术(PETD)对退行性腰椎侧隐窝狭窄症(LSLRS)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160例LSLR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接受PETD治疗)和观察组(接受Endo-LOVE治疗),每组80例。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疗效;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骨性侧隐窝角、软性侧隐窝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疼痛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腰痛疾病评定表(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下肢麻木、发热、术后腰背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骨性侧隐窝角、软性侧隐窝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2组骨性侧隐窝角、软性侧隐窝角均较术前增大,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疼痛评分、ODI评分和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2组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疼痛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6.25%(77/80),高于对照组的87.50%(7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PETD方案,Endo-LOVE方案治疗LSLRS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近期疗效好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术 退行性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椎间孔入路椎管减压术 疗效 并发症 应激反应
下载PDF
椎间孔镜技术下经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近期效果观察
4
作者 高庆 凤晓翔 孙良业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下经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7月~2022年12月我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病人13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内镜组和传统组,内镜组70例,采用椎间孔镜技术下...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下经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7月~2022年12月我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病人13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内镜组和传统组,内镜组70例,采用椎间孔镜技术下经椎板间入路治疗,传统组62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对比两种方法的手术指标、术后病人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内镜组的平均手术时间(76.1±7.5)分钟、手术出血量(30.5±8.4)ml、切口长度(0.88±0.12)cm、手术后引流量(24.5±4.4)ml、卧床时间(26.8±4.4)小时、住院时间(5.6±1.8)天,传统组分别为(88.0±9.3)分钟、(103.4±18.6)ml、(6.10±1.04)cm、(208.3±34.0)ml、(32.7±6.6)小时、(9.4±2.0)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3个月、6个月VAS评分较术前均降低,JOA评分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腰椎功能优43例(61.43%)、良15例(21.43%),传统组分别为29例(46.77%)、17例(21.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6%、11.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技术下经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和传统开放手术均可达到较好恢复效果,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其优势在于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 经椎板间入路 腰椎间盘突 侧隐窝狭窄
下载PDF
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技术对单节段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脊柱稳定性及疼痛介质的影响
5
作者 杨帆 赵隆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4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TESSYS)技术对单节段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脊柱稳定性及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新余矿业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单节段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TESSYS)技术对单节段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脊柱稳定性及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新余矿业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单节段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予以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经皮脊柱内镜下TESSYS技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脊柱稳定性、疼痛介质[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P物质(SP)]及腰椎功能。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脊柱稳定性、疼痛介质(NE、DA、5-HT、SP)水平及腰椎功能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腰椎曲度降低明显,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两组前凸指数、骶骨倾斜角升高明显,观察组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疼痛介质水平均降低,观察组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比对照组低,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分数(JOA评分)均升高,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脊柱内镜下TESSYS技术应用于单节段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的治疗中,具有切口更小、更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脊柱稳定性及腰椎功能,短期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段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经皮脊柱内镜 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技术 脊柱稳定性 疼痛介质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融合治疗在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中的应用研究
6
作者 张淋霖 李鹏 单乐群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8期3023-3028,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大通道脊柱内镜和单侧双通道内镜(UBE)下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康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85例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大通道组4... 目的对比分析大通道脊柱内镜和单侧双通道内镜(UBE)下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康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85例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大通道组44例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65.88±7.35)岁,病程(3.42±0.68)年,接受大通道脊柱内镜减压手术;UBE组41例中男19例,女22例,年龄(65.51±7.26)岁,病程(3.51±0.74)年,接受UBE下腰椎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5 d的腰部和下肢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7 d侧隐窝恢复情况,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DL)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腰椎功能和活动能力,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结果UBE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分别为(65.14±4.39)min、(17.02±2.32)ml、(2.02±0.31)cm、(6.18±0.73)d,大通道组分别为(71.92±5.42)min、(20.68±2.51)ml、(2.34±0.35)cm、(7.35±0.7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t=6.309、6.967、4.449、7.077,均P<0.001)。术后1 d和5 d,UBE组的腰、腿部VAS评分均低于大通道组(均P<0.05)。术后7 d,UBE组的软性、骨性侧隐窝角度分别为(31.40±4.19)°、(35.41±4.06)°,大通道组分别为(26.84±3.26)°、(28.12±3.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21、9.034,均P<0.001)。术后1个月,UBE组的JOA、ADL评分均高于大通道组,ODI评分低于大通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JOA、ADL、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UBE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32%(3/41),大通道组为11.36%(5/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8,P=0.523)。结论UBE技术具有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优势,能降低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术后疼痛,加快腰椎功能恢复进程,但两种技术的长期恢复效果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大通道内镜 单侧双通道内镜 腰椎功能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再认识(附50例分析报告)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峡 梅芳瑞 +2 位作者 周跃 任先军 谷诚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2期889-891,共3页
目的 :通过 5 0例的分析 ,明确腰椎管狭窄的症状是由中央椎管狭窄还是由侧隐窝狭窄引起的 ,为临床有限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对 5 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手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针对引起症状的狭窄部位进行有限... 目的 :通过 5 0例的分析 ,明确腰椎管狭窄的症状是由中央椎管狭窄还是由侧隐窝狭窄引起的 ,为临床有限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对 5 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手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针对引起症状的狭窄部位进行有限手术 ,5 0例患者中手术治疗的优良率为 90 %。结论 :诊断腰椎管狭窄症 ,应该明确症状是由中央椎管狭窄引起的还是由侧隐窝狭窄引起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绝大多数是侧隐窝狭窄 ,以双侧椎板开窗入路最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侧隐窝狭窄 神经根
下载PDF
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世民 吴冠男 +6 位作者 靳蛟 刘昱彰 黎作旭 张兆杰 马明 种涛 章永东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4期317-321,共5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BEIS(broad easy immediate surgery)技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21例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70~85岁,平...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BEIS(broad easy immediate surgery)技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21例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70~85岁,平均74.3岁。记录术前、术后1、12个月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统计分析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30 min,平均110 min。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18个月。术前、术后1、12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8.47±1.23、1.78±0.72、0.68±0.32,术前、术后1、12个月的ODI评分分别为32.48±10.03、19.53±3.55、5.15±1.02,术后2个时间点随访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优14例,良5例,可2例。术后出现下肢感觉异常1例,给予保守治疗,术后3周恢复。1例肺气肿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控制。无椎体或椎间隙感染、血管及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撕裂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法,但技术难度较大,特别是对于严重的椎间孔狭窄,经椎间孔入路操作困难,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术后可能并发神经激惹及术后感觉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 腰椎侧隐窝狭窄 老年人 椎间孔入路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减压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被引量:18
9
作者 陈晓庆 张烽 +3 位作者 于江 韩威 李明 姚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3-238,共6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减压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手术策略、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2年1月~2014年6月,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减压治疗27例单节段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9例、女8例,平均年龄78.9±...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减压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手术策略、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2年1月~2014年6月,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减压治疗27例单节段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9例、女8例,平均年龄78.9±8.5岁(70~93岁)。均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对侧隐窝进行减压及椎间孔成形治疗,术后第2天复查腰椎CT评估椎间孔成形及侧隐窝减压的情况。记录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五个时间点的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统计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采用改良Mac Nab评价疗效。结果:本组中25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1例无法耐受疼痛转为开放手术,另1例有心肌缺血表现放弃手术。手术时间50~110min,平均75±28min。术后第2天复查CT显示椎间孔扩大明显,侧隐窝减压充分。2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9±16个月(12~44个月),腿痛VAS评分术前为8.52±1.11,术后1个月为1.80±0.63,术后3个月为1.33±0.89,术后6个月为1.05±0.69,术后12个月为0.71±0.50;ODI术前为59.43±10.04,术后1个月为29.42±10.33,术后3个月为20.13±8.18,术后6个月为13.98±6.16,术后12个月为9.86±5.03。术后四个时间点随访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改善(P〈0.01)。改良Mac Nab疗效为优18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为87.5%。1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感觉麻木,予以保守治疗,术后2周时恢复,无永久性神经损伤、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减压术在确保良好侧隐窝减压的同时能够明显减少手术创伤,且能够在局麻下进行,对患者的全身影响小,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侧隐窝狭窄 经皮内窥镜手术 老年 椎间孔入路
下载PDF
侧隐窝横、矢径测量在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通 李林宏 +5 位作者 钱学华 周庭永 李彦彦 徐伟 张慧 吕发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83-486,共4页
目的探讨侧隐窝狭窄的原因及其横、矢径测量在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意义。方法利用30例横断面、8例矢状面标本,观测侧隐窝、黄韧带、椎间盘等结构。结果 (1)L3-5骨性侧隐窝矢径为(6.97±0.95)、(6.46±0.86)、(6.37±0.54)mm... 目的探讨侧隐窝狭窄的原因及其横、矢径测量在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意义。方法利用30例横断面、8例矢状面标本,观测侧隐窝、黄韧带、椎间盘等结构。结果 (1)L3-5骨性侧隐窝矢径为(6.97±0.95)、(6.46±0.86)、(6.37±0.54)mm,盘黄间隙矢径为(7.21±0.82)、(7.20±0.79)、(7.01±0.59)mm;(2)椎间盘横径、矢径均存在性差,各椎体间的椎间盘也存在差异;黄韧带厚度、侧隐窝横径及矢径均无侧差,但黄韧带厚度存在性差,侧隐窝横径、矢径均无性差;(3)椎间盘前缘高度大于后缘,L4~5前、后缘高度之比较L5~S1小。结论⑴不同性别、不同腰椎间的形态数据存在显著差异;⑵椎间盘、黄韧带数据均可作为诊断侧隐窝狭窄的参考指标;⑶侧隐窝狭窄是导致腰椎管狭窄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隐窝 腰椎管狭窄 神经根
下载PDF
腰椎侧隐窝的断层影像和断面解剖学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林宏 钱学华 +5 位作者 周庭永 李彦彦 徐伟 张慧 刘智华 吕发金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3-248,共6页
目的:探讨断面和CT腰椎侧隐窝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利用30例横断面标本及50例活体CT扫描,观测侧隐窝及其相关结构.结果:断面标本第3~5腰椎侧隐窝矢径(经椎间盘)分别为(7.43±0.52)、(7.34±0.77)、(6.78±0.58... 目的:探讨断面和CT腰椎侧隐窝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利用30例横断面标本及50例活体CT扫描,观测侧隐窝及其相关结构.结果:断面标本第3~5腰椎侧隐窝矢径(经椎间盘)分别为(7.43±0.52)、(7.34±0.77)、(6.78±0.58)mm,无性差;CT扫描第3~5腰椎侧隐窝矢径(经椎间盘)存在性差,男性分别为(7.05±1.19)、(6.25±0.94)、(6.98±1.30)mm;女性为(7.53±1.37)、(7.05±1.14)、(7.35±1.39)mm;侧隐窝及其相关结构的数值在断面及CT表现趋势基本一致;在断面和CT上,侧隐窝矢径(经椎间盘)与黄韧带厚度的相关关系无统计学意义,但与椎间盘横径、矢径均呈负相关.结论:侧隐窝及其相关结构的数值在断面解剖及CT上表现趋势基本一致,即CT可较好地反映侧隐窝相关结构的情况;侧隐窝毗邻结构的病理变化均可能导致侧隐窝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隐窝 断面解剖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 腰椎管狭窄
下载PDF
责任神经根阻滞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多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被引量:12
12
作者 岳兵 叶志方 +5 位作者 王泽昊 蒋国强 卢斌 罗科锋 陆继业 沈方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02-505,共4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SNRB)精准定位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多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8月~2017年8月92例多... 目的探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SNRB)精准定位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多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8月~2017年8月92例多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且责任神经根定位不明确,预先判断可能性最大的责任神经根并行SNRB。单根神经根阻滞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缓解率≥70%视为明确责任神经根,经皮椎间孔镜下减压侧隐窝及责任神经根。采用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腿痛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指标对患者入院时、PTED术后3d和1年进行评估。结果SNRB确定单根责任神经根70例(76.1%),具体责任神经根分布情况:L415例,L534例,S121例。术后3d和1年VAS、JOA评分和ODI较入院时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SNRB精准定位联合PTED治疗多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可行,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多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责任节段
下载PDF
椎弓根上隐窝在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侧隐窝减压术中的意义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子全 余可谊 +2 位作者 蔡思逸 沈建雄 王以朋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3期168-172,共5页
背景:行侧隐窝减压术以缓解神经根性症状是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治疗的关键,已有文献报道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技术是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法。目的:总结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侧隐窝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背景:行侧隐窝减压术以缓解神经根性症状是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治疗的关键,已有文献报道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技术是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法。目的:总结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侧隐窝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并探讨椎弓根上隐窝结构的内镜下显露和减压技术。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间31例主要表现为侧方椎管狭窄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采用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行腰椎侧隐窝减压术。记录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坐骨神经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进行比较,同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9~18个月,平均随访(12.4±2.9)个月。术后末评分均较术前降低[(1.8±0.6)分vs(4.4±1.1)分,(1.2±0.7)分vs(5.4±1.1)分,(18.6±4.3)分vs(47.2±7.6)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t=9.57、16.96、18.02,P均<0.01)。按照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估手术疗效:优15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3%(28/31)。结论: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侧隐窝减压术治疗以侧方椎管狭窄为主的腰椎管狭窄症可以取得良好疗效,适应证的选择非常重要,应注重腰椎管狭窄的病理学解剖分析,尤其重视椎弓根上隐窝的减压是获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镜 经椎间孔入路 椎弓根上隐窝 侧隐窝狭窄 减压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33例报告 被引量:5
14
作者 苏再发 石志才 贾连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6期497-498,共2页
本文报告了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33例。其中单侧28例,双侧5例。4例合并中央管狭窄,2例合并马尾综合征,1例合并椎体滑脱。根据各自的病理特点分别行全椎板、半椎板或开窗减压。手术处理包括摘除突出的椎间盘,切... 本文报告了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33例。其中单侧28例,双侧5例。4例合并中央管狭窄,2例合并马尾综合征,1例合并椎体滑脱。根据各自的病理特点分别行全椎板、半椎板或开窗减压。手术处理包括摘除突出的椎间盘,切除增生的黄韧带、小关节突和椎体后缘骨赘,从而扩大狭窄的侧隐窝,使神经根充分减压。经12月~4年6个月(平均28年)随访,优22例,良8例,无改善3例。作者认为手术摘除突出髓核后,必须探查神经根的其他致压因素,以防遗漏。手术既要减压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突出症 侧隐窝 狭窄 外科手术 治疗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并发神经根管狭窄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附15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邵林 潘海涛 +1 位作者 王耶 孙钟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4期149-151,共3页
在CT广泛应用于脊柱疾患诊断以前,腰椎间盘突出并发神经根管狭窄症(LDHLRS)易被误诊为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效果不令人满意。对1985~1991年收治的LDHLRS152例,充分利用CT检查,根据不同狭窄情况采... 在CT广泛应用于脊柱疾患诊断以前,腰椎间盘突出并发神经根管狭窄症(LDHLRS)易被误诊为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效果不令人满意。对1985~1991年收治的LDHLRS152例,充分利用CT检查,根据不同狭窄情况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术后随访1年3个月~6年8个月,优良率为90.2%。作者提出:(1)应对LDHLRS做出定性和定量诊断;(2)根据引起神经管根管狭窄的不同因素,将狭窄分为硬性狭窄、软性狭窄及混合性狭窄,并依此决定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神经根狭窄 CT 治疗
下载PDF
腰椎小关节方向和骨性关节炎分级与侧隐窝狭窄症的关系 被引量:5
16
作者 顾树明 张彦东 +2 位作者 肖京 陈京峰 李显 《中国医刊》 CAS 2015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方向、骨性关节炎分级与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60例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测量腰椎双侧小关节角度、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影像学分级,侧隐窝的骨性和纤维组织矢状径、横径。结果 L4-L5测量结果为(50... 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方向、骨性关节炎分级与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60例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测量腰椎双侧小关节角度、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影像学分级,侧隐窝的骨性和纤维组织矢状径、横径。结果 L4-L5测量结果为(50±8.5)°,L5-S1为(37±10.6)°,其中两侧小关节角不对称,角度相差10°以上者有45例,腰椎小关节角度增大且双侧不对称者骨性关节炎发生率高达75%;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分级,0级1例,1级9例,2级35例,3级15例,2、3级骨性关节炎患者侧隐窝狭窄症发生率达82.3%;经椎间盘平面侧隐窝矢状径为(2.5±0.7)mm,椎体后缘至上关节突间矢状径为(4.2±0.5)mm,横径为(5.25±0.8)mm。结论腰椎小关节的角度增大和不对称引起小关节骨性关节炎,进一步增加了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小关节 骨性关节炎 侧隐窝狭窄症
下载PDF
椎间孔镜技术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郑剑平 孙春汉 +1 位作者 蔡宏华 杨剑锋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7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局部麻醉下行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局部麻醉下行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对照组全身麻醉下行次全切开椎板减压+内固定融合手术。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评价患者腰、腿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6个月,使用腰椎Macnab评定标准对腰椎功能进行评分,比较腰椎Macnab评定优良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腰、腿VAS的差异。结果: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腰椎Macnab评定优良率为93.3%,对照组优良率为75.0%,研究组腰椎Macnab评定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比较对照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切口长度和术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两组腰部、腿部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腰部、腿部VAS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效果好,患者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 腰椎间盘突出症 侧隐窝狭窄 全身麻醉
下载PDF
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的79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长青 周跃 罗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8期1868-1870,共3页
目的报告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的治疗效果,探讨此技术的手术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对7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患者实施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术,并对病人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人均可在术后7 d... 目的报告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的治疗效果,探讨此技术的手术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对7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患者实施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术,并对病人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人均可在术后7 d内出院,无手术并发症。所有病人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4.2个月,优良率为99.0%。结论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具有手术创伤小、病人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肯定等优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侧隐窝狭窄 椎间盘镜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并椎间孔成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19
作者 陈启勇 刘一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年第23期1990-1992,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TESSYS)并椎间孔成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共68例,采用TESSYS与椎间孔成型技术,分析并随访治疗效果。结果平均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TESSYS)并椎间孔成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共68例,采用TESSYS与椎间孔成型技术,分析并随访治疗效果。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7.8±15.9)min,术中出血量(39.3±7.9)ml,未发现患者存在神经损伤、伤口感染、椎旁血肿等并发症。术后VSA评分显著低于术前,且术后1个月VSA评分显著低于术后3天。术后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术后1个月ODI评分显著低于术后3天,术后3个月ODI评分显著低于术后1个月。结论 TESSYS并椎间孔成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症疗效显著,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侧隐窝狭窄症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椎间孔成型
下载PDF
经皮微创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对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宋京涛 刘利民 +2 位作者 黄鹤 许新 孙东红 《颈腰痛杂志》 2019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研究经皮微创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对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4-06-2016-06,治疗的58例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单节段狭窄44例,双节段14例,均采用经皮微创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 目的研究经皮微创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对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4-06-2016-06,治疗的58例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单节段狭窄44例,双节段14例,均采用经皮微创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术后随访24~40个月,平均(30.45±3.94)月,观察其手术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5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平均时间(65.22±4.98)min;末次随访时,手术优良率93.10%;术后1个月、6个月和末次随访的VAS腰痛和下肢痛评分以及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末次随访骨性与软性侧隐窝角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能显著改善患者腰腿疼痛及活动功能,手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微创椎板间入路 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 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