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Ecological Change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Method Based on Elman Dynamic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1
作者 Zhen Chen Yiyang Zheng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4年第4期31-44,共14页
In this paper, Hailin Cit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area. As an important c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related to t... In this paper, Hailin Cit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area. As an important c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related to the opening up,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of Northeast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 of Hailin City in recent 20 years was calculated by using Landsat 5/8/9 series satellite images, an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ailin City were further analyzed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discussed. From 2003 to 2023, the mean value of RSEI in Hailin City decreased and increased,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creased slightly as a whole. RSEI declined most significantly from 2003 to 2008, and it increased from 2008 to 2013, decreased from 2013 to 2018, and increased from 2018 to 2023 again, with higher RSEI value in the south and lower RSEI value in the northwest. It is suggested to appropriately increase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he northwest to improve ecological quality. As a result, the predicted value of Elman dynamic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model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mean value, and the prediction error converges quickly, which can accurately predi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in the future stud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long Time series Space-Time Change Elman Dynamic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下载PDF
宁夏20年禁牧封育政策对草原植被恢复贡献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田海静 黄文广 +5 位作者 王林 范云豹 赵欢 黄维 王顺霞 王鹏杰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5,共9页
为揭示草原对宁夏国土增绿贡献和草原植被恢复驱动因素,本研究首次结合近20余年遥感数据和40余年降水量数据,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估计方法、植被指数残差趋势分析等方法对宁夏草原禁牧封育成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00-2022年,宁夏草... 为揭示草原对宁夏国土增绿贡献和草原植被恢复驱动因素,本研究首次结合近20余年遥感数据和40余年降水量数据,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估计方法、植被指数残差趋势分析等方法对宁夏草原禁牧封育成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00-2022年,宁夏草原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23年累计增长幅度69.92%;草原植被恢复区域占草原总面积的76.88%,退化区域仅占草原总面积的0.27%;宁夏草原对国土增绿面积的贡献约59%,在各类生态系统中面积贡献比例最大;在禁牧封育政策实施后,宁夏草原植被恢复力强劲,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因素和政策因素共同主导的草原植被恢复面积占64.34%,政策因素主导的面积占33.94%,气候因素主导的面积仅占1.72%。表明禁牧封育的实施有效促进了草原植被生长,基本上遏制了草原退化,较气候因素更显著促进了草原植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牧封育 成效评估 长时间序列遥感 植被恢复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长时序多源遥感数据的森林冠层高度反演
3
作者 闫金亮 周光睿 +1 位作者 周德旭 张晓军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共10页
为准确获取森林冠层高度信息,精确估计森林地上生物量及评估森林碳汇能力,基于长时序的地面实测、多源遥感数据与数字高程模型构建30个长时序的特征变量,结合机器学习算法(Machine Learning,ML)对浙江省丽水市的森林冠层高度进行反演。... 为准确获取森林冠层高度信息,精确估计森林地上生物量及评估森林碳汇能力,基于长时序的地面实测、多源遥感数据与数字高程模型构建30个长时序的特征变量,结合机器学习算法(Machine Learning,ML)对浙江省丽水市的森林冠层高度进行反演。研究表明,地形因素对森林冠层高度的反演呈“不重要性”,而与红绿波段相关的植被因子、森林冠层高度强相关;加入长时序的特征因子可有助于提升ML算法对森林冠层高度反演精度,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提升的性能尤为显著,实现最佳0.39的决定系数(R^(2))提升与4.15的均方根误差(R_(MSE),式中记为R_(MSE))下降;随机森林在4种ML算法中的反演精度最高(R^(2)=0.79,R_(MSE)=1.65),大于支持向量机(R^(2)=0.65,R_(MSE)=1.97)、极端梯度上升法(R^(2)=0.76,R_(MSE)=1.81)与卷积神经网络(R^(2)=0.71,R_(MSE)=1.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时序特征 多源遥感数据 随机森林 卷积神经网络 森林冠层高度反演
下载PDF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Yield Prediction Models: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Advancements and Challenges
4
作者 Nidhi Parashar Prashant Johri +2 位作者 Arfat Ahmad Khan Nitin Gaur Seifedine Kadry 《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 SCIE EI 2024年第7期389-425,共37页
The growing global requirement for food and the need for sustainable farming in an era of a changing climate and scarce resources have inspired substantial crop yield prediction research.Deep learning(DL)and machine l... The growing global requirement for food and the need for sustainable farming in an era of a changing climate and scarce resources have inspired substantial crop yield prediction research.Deep learning(DL)and machine learning(ML)models effectively deal with such challenges.This research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ses recent advancements in crop yield prediction from January 2016 to March 2024.In addition,it analyses the effectiveness of various input parameters considered in crop yield prediction models.We conducted an in-depth search and gathered studies that employed crop modeling and AI-based methods to predict crop yield.The total number of articles reviewed for crop yield prediction using ML,meta-modeling(Crop models coupled with ML/DL),and DL-based prediction models and input parameter selection is 125.We conduct the research by setting up five objectives for this research and discussing them after analyzing the selected research papers.Each study is assessed based on the crop type,input parameters employed for prediction,the modeling techniques adopted,and the evaluation metrics used for estimatingmodel performance.We also discuss the ethical and social impacts of AI on agriculture.However,various approaches presented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have delivered impressive predictions,they are complicateddue to intricate,multifactorial influences oncropgrowthand theneed for accuratedata-driven models.Therefore,thorough research is required to deal with challenges in predicting agricultural outp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hine learning crop yield prediction deep learning remote sensing long short-term memory time series prediction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下载PDF
1988-2021年珠江口内伶仃洋滩涂结构遥感监测研究
5
作者 闻启武 杨振华 赵铜铁钢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2-92,共11页
【目的】为揭示沿海城市周期性潮位影响下滩涂范围与地貌结构,【方法】基于GEE平台搜集Landsat影像数据,通过潮位影像融合算法构建珠江口内伶仃洋1988—2021年逐3 a海岸带滩涂结构数据集,辨析滩涂结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与海岸带工程的关... 【目的】为揭示沿海城市周期性潮位影响下滩涂范围与地貌结构,【方法】基于GEE平台搜集Landsat影像数据,通过潮位影像融合算法构建珠江口内伶仃洋1988—2021年逐3 a海岸带滩涂结构数据集,辨析滩涂结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与海岸带工程的关系。【结果】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内伶仃洋(含深圳湾北部)共有滩涂33.7 km^(2),主要分布于深圳湾北部、龙穴岛、蕉门至横门海岸带,深圳段占比42%,中山段占比25%,广州段和东莞段面积狭小。内伶仃洋滩涂整体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且出现频率逐渐降低,12期滩涂总面积累计减少65.39 km^(2),潮上带从15.67 km^(2)减少至4.25 km^(2),潮间带37.32 km^(2)减少至5.44 km^(2),潮下带则46.14 km^(2)减少至24.04 km^(2),整体上滩涂潮间带和潮上带缩减面积最大。【结论】长序列影像序列可有效识别潮上带和潮间带的动态转化,填海造陆工程扩张导致整体滩涂的永久性占用,而生态修复工程则有效维持了部分滩涂的面积和分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结构 遥感监测 长序列 潮位影像 时空变化 内伶仃洋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水域及消落区现状、变迁与渔业资源变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琳 丁放 +18 位作者 曹坤 袁立来 毛智慧 李慧峰 张孝勇 李凯 杨文波 李小恕 李慧琴 张辉 吴金明 杨海乐 朱挺兵 杨德国 倪朝晖 李云峰 林祥明 李应仁 危起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47,共19页
采用中-大尺度遥感监测手段,对长江流域水域及消落区开展调查与分析,重点阐述长江流域从自然水体为主向人工水面为主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长江流域天然渔业资源衰退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近40年全长江流域历史最大水面约63360 km^(2),最小... 采用中-大尺度遥感监测手段,对长江流域水域及消落区开展调查与分析,重点阐述长江流域从自然水体为主向人工水面为主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长江流域天然渔业资源衰退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近40年全长江流域历史最大水面约63360 km^(2),最小水面约26396 km^(2),历史最大消落面积约36964 km^(2)。2019—2020年“一江两湖七河”最大水面约为19663 km^(2),最小水面约为14281 km^(2),消落区面积6337 km^(2),其中反季节性消落区633km^(2)。2001—2020年和1984—2000年两时段相比,地表水减少水面中超过80%来自于具有自然水文情势的消落区,而新增水面中,由于水库充填导致的河流水面增加达5500 km^(2),致使长江流域水域类型组成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自然水体占比不足20世纪80年代的一半,而同时期的鱼类资源现存量也下降为20世纪80年代的一半。本研究首次明确反季节性消落区的概念,探讨了长江流域河流梯级水库充填形成的反季节性消落区与鱼类“三场”(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关键栖息地丧失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充填 消落区 栖息地 水文情势 长时间序列 多尺度遥感 长江
下载PDF
基于时间序列谐波分析的鄱阳湖湿地植被分布与水位变化响应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旭颖 关燕宁 +2 位作者 郭杉 张春燕 王蕾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5-206,共12页
采用高时间分辨率遥感信息的谐波分析方法,提取反映鄱阳湖湿地植被指数随水位变化的谐波分量,分别以自然年和水文年的不同周期作为湿地植被指数谐波分析单元,利用时间序列信号的最大振幅谐波分量的变化周期表征湿地植被指数在不同分析... 采用高时间分辨率遥感信息的谐波分析方法,提取反映鄱阳湖湿地植被指数随水位变化的谐波分量,分别以自然年和水文年的不同周期作为湿地植被指数谐波分析单元,利用时间序列信号的最大振幅谐波分量的变化周期表征湿地植被指数在不同分析单元的变化模式,结合常年水位观测数据和湿地植被群落在不同物候期的时间与空间特征,探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布面积与水位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鄱阳湖湿地植被分布受水文状况影响的特征明显,相对于南矶自然保护区,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分布面积对观测水位的变化更为敏感.(2)两个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湿地植被分布面积与对应水文年9和10月的观测水位呈现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且在0.05水平上显著.一年两季生长的湿地植被分布面积受退水时间影响大于次年的涨水时间,与枯水期的观测水位无明显的相关关系.(3)两个自然保护区在不同高程区间的湿地植被分布面积与观测水位的相关关系和显著性呈现各自特征.在鄱阳湖保护区,12-13 m高程区间的湿地植被分布面积与9月观测水位的相关性最强,且相关关系在0.05水平上显著;13-14 m高程区间的湿地植被分布面积与10月观测水位相关关系更强.在南矶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分布面积在不同高程区间均与9和10月观测水位显著相关.采用谐波分析方法分析湖泊湿地的植被分布面积与水位关系有助于基于多时间序列遥感信息的湿地水文节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时间序列 遥感数据 谐波分析 水位 Pearson相关分析
下载PDF
基于改进稳定映射法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轨迹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王世东 冯正英 +1 位作者 余洋 张合兵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2-162,共11页
以丹江流域(河南段)2002—2017年16个时相的Landsat TM/OLI和HJ-1A CCD影像为数据源,提取土地利用变化图谱,提出基于改进稳定映射法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轨迹分析方法,推导出稳定映射的相似性、变化次数、... 以丹江流域(河南段)2002—2017年16个时相的Landsat TM/OLI和HJ-1A CCD影像为数据源,提取土地利用变化图谱,提出基于改进稳定映射法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轨迹分析方法,推导出稳定映射的相似性、变化次数、多样性(Similarity/Turnover/Diversity,STD)指标与时相数的关系式;将变化轨迹划分为稳定型、渐变型、非连续渐变型、循环型和波动型5个一级类轨迹,并进一步细分为二级和三级轨迹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等定量模型和景观指数对研究区变化轨迹进行总体特征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2002—2017年间,研究区耕地显著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持续增加,林地、草地受“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影响变化较为复杂,裸地相对稳定;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由耕地向建设用地和水域转化;由于丹江口库区建设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其水域面积由218.60 km^2增长到400.31 km^2;受自然地形影响,研究区北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林地保护较好,而丘陵与平原过渡地带占研究区总面积5.85%的林地、耕地和草地出现了显著的相互转化。本研究可为研究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水源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流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长时序遥感 稳定映射 变化轨迹分析
下载PDF
气候与人类活动对丹江口水源区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3
9
作者 刘海 黄跃飞 郑粮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7-105,共9页
植被覆盖状况直接影响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区域植被覆盖变化,分析其影响因素,对有效开展生态工程建设、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其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水源区的水... 植被覆盖状况直接影响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区域植被覆盖变化,分析其影响因素,对有效开展生态工程建设、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其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水源区的水质和水量,目前此区域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研究存在研究时间较短,人类活动定量评估不足等问题。该研究以丹江口水源地为研究区,以GIMMS NDVI和MODIS NDVI为数据源,运用经验正交遥相关EOT(empirical orthogonal teleconnections)算法对1982-2018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进行重构,分析此区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气候和人类活动因素对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的综合贡献情况。结果表明:1982-2018年间NDVI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空间上,89.93%的像元年均NDVI呈现增加趋势,10.06%的像元年均NDVI呈现减小趋势。气温与NDVI呈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92 (P<0.05),降水量与NDVI呈现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3 (P<0.05),气温对植被的影响大于降水。气候因素对植被的影响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在海拔较高的山地区域,植被生长受降水和气温的综合作用影响;而在地势较为低平的盆地和河谷区,NDVI与气温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降水则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人类活动对区域植被覆盖影响具有双重作用,研究区67.74%区域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产生正面影响,正向作用表现在为恢复生态环境实施的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措施;32.26%区域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产生负面影响,负向作用表现在为发展社会经济进行的一系列不合理的生产活动。采用残差法分离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区域植被覆盖影响,气候因素对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的综合贡献度为92.14%,人类活动因素的综合贡献度为7.86%,气候因素是影响区域植被覆盖整体变化的主导因素。空间上,在生态措施实施以及中心城市周围等人类活动程度较高的区域,人类活动逐渐成为NDVI变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植被覆盖 长时间序列 EOT算法 气候 人类活动 丹江口水源区
下载PDF
AMSR-2性能改进对无线电频率干扰的有效缓解 被引量:1
10
作者 官莉 张渝晨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35-942,共8页
为缓解星载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在低频6.9 GHz波段的无线电频率干扰(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RFI),第二代先进的微波扫描辐射计(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2,AMSR-2)在AMSR-E通道设置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心频率为7.3 GH... 为缓解星载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在低频6.9 GHz波段的无线电频率干扰(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RFI),第二代先进的微波扫描辐射计(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2,AMSR-2)在AMSR-E通道设置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心频率为7.3 GHz的两个极化通道.除此之外,AMSR-2在硬件方面将天线反射器的直径由1.6 m扩大为2.0 m,并减小了各通道的波束宽度.本文基于AMSR-E 2010-10—2011-09(AMSR-E工作最后一年)和AMSR-22012-08—2013-07(AMSR-2工作第一年)、2016-08—2017-07(AMSR-2工作四年后)长时间序列的观测资料通过平均值标准差法识别全球陆地6.9 GHz和7.3 GHz通道的无线电频率污染.研究结果表明,AMSR-27.3 GHz观测资料中识别出的RFI污染像元数量上远小于AMSR-E 6.9 GHz观测资料中受污染像元个数,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地区,体现了新增通道对RFI的有效缓解.AMSR-2在硬件方面的改进增大了主波束效率,提高了空间分辨率;与AMSR-E共有的6.9 GHz通道相比,全球RFI从出现范围和强度上都有所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SR-2 AMSR-E 长时间序列 微波遥感 无线电频率干扰(RFI)
下载PDF
滦河流域水系水体要素提取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志雄 白音包力皋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3年第4期284-290,共7页
为清楚地反映和揭示近几十年来我国北方持续干旱过程影响下的滦河流域水系水体要素发展的变化,为滦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等提供有力的证据,利用近30多年来的长系列、多时相的遥感数据提取滦河流域相应不同时间的水体要素状态... 为清楚地反映和揭示近几十年来我国北方持续干旱过程影响下的滦河流域水系水体要素发展的变化,为滦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等提供有力的证据,利用近30多年来的长系列、多时相的遥感数据提取滦河流域相应不同时间的水体要素状态,并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其发展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滦河流域的地形地貌确定了流域水系要素的发育规律;滦河流域上游区近30年来的遥感影像揭示了泡子、淖尔等湖泊水域面积朝减小的趋势发展,并有部分泡子、淖尔等已处于干涸消亡状态;滦河下游河道及河滩近20年来的遥感影像对比分析表明,滦河下游河道已近乎断流,河滩地存在被开垦开发的现象。因此,长系列多时相的遥感技术和地理空间分析技术能够很好地揭示和反映流域水体要素的发展变化趋势,对于流域的水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系列多时相遥感 空间分析技术 滦河流域 水系水体要素
下载PDF
长时序Landsat数据辐射校正方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邓琳 胡勇 +1 位作者 黄健 李婷婷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2018年第5期104-112,共9页
Landsat数据以其存档时间长、辐射性能稳定、全球免费获取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时序定量遥感监测研究。但长时序的遥感数据必须经过辐射校正获得地表反射率后,才能应用统一的模型或分类规则进行地表变化监测。文章以重庆地区2001年到200... Landsat数据以其存档时间长、辐射性能稳定、全球免费获取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时序定量遥感监测研究。但长时序的遥感数据必须经过辐射校正获得地表反射率后,才能应用统一的模型或分类规则进行地表变化监测。文章以重庆地区2001年到2009年的5景Landsat数据为数据源,分别采用基于MODIS大气产品和6S辐射传输模型的逐像素大气校正方法和基于多元变化检测的相对辐射校正方法反演了地表反射率,并采用目视解译、影像直方图和时序未变化像元统计,对上述两种辐射校正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校正方法均能有效反演时序Landsat数据的地表反射率,消除时序影像的地物色彩差异,且时序未变像元点的反射率光谱一致性较好。大气校正能够消除可见光波段的大气空间异质性影响,使反演结果在时间序列上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时序数据 相对辐射校正 大气校正 辐射校正 卫星遥感应用
下载PDF
基于Landsat长时间序列数据的敦煌绿洲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亚平 王心源 王长林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38-945,共8页
绿洲是干旱区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干旱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以敦煌绿洲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 TM长时间序列遥感图像,采用最佳指数因子研究最佳波段组合并进行图像分类,基于转移矩阵分析了绿洲主要覆被构成要素的转换特征,... 绿洲是干旱区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干旱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以敦煌绿洲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 TM长时间序列遥感图像,采用最佳指数因子研究最佳波段组合并进行图像分类,基于转移矩阵分析了绿洲主要覆被构成要素的转换特征,并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975-1998年间敦煌绿洲面积呈缓慢扩张趋势(平均0.35 km2/a);1998-2006年间绿洲面积快速增大(平均3.88 km2/a);2006-2011年间绿洲面积基本稳定。1990-2006年间水浇地和林地的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2006-2011年,人工干预加速了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敦煌绿洲 长时间序列 动态监测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寒旱区多时序影像土地利用及变化监测——以新疆莫索湾垦区为例 被引量:10
14
作者 袁盼丽 汪传建 +3 位作者 赵庆展 王学文 任媛媛 杨启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17-1728,共12页
针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寒旱区开展地物要素提取以及土地覆盖变化监测研究,对农业规划、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借助2015-2019年新疆莫索湾垦区Landsat-8影像构建数据集,对比3种传统方法:最大似然分类(Maximum likeli... 针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寒旱区开展地物要素提取以及土地覆盖变化监测研究,对农业规划、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借助2015-2019年新疆莫索湾垦区Landsat-8影像构建数据集,对比3种传统方法:最大似然分类(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MLC)、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及5种语义分割模型:Deep⁃Labv3+(Xception)、DeepLabv3+(MobileNet)、SegNet(ResNet50)、U-Net(MobileNet)和PSPNet(Mo⁃bileNet),选取最优自动化地物提取模型对研究区1998-2020年农用地、建筑用地、水体和荒漠4种地物要素进行分类,并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动态度进行定量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Deep⁃Labv3+(Xception)模型可以实现更准确、更高效的地物提取,总体精确度(OA)、Kappa系数和F1值分别为96.06%、0.96和0.86,其中所选模型的平均交并比(MIoU)较其他模型提升0.03~0.39。近23 a,莫索湾垦区的荒漠、农用地和建筑用地三者的土地结构转化较为明显,荒漠总面积减少15.00%,农用地总面积增加12.68%,建筑用地总面积增加2.53%,水体面积变化较为平稳。地物类型总体转变方向为荒漠向农用地转化、农用地向建筑用地转化。该研究可为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中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领域中实现土地利用及变化动态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长时间序列 深度学习 DeepLabv3+ 地物分类 动态监测
下载PDF
利用迁移学习进行长时序遥感影像分类的影响因素和策略 被引量:1
15
作者 康依 马勇 +3 位作者 姚武韬 龙安 任迎丰 曾怡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0-168,共9页
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分类是研究区域自然资源和土地利用时空变迁的重要基础。传统的区域长时序遥感影像分类,需要逐景影像选取样本进行分类,存在样本复用性低、人工工作繁复等问题;而迁移学习作为一种将已有知识应用到不同任务中的机器... 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分类是研究区域自然资源和土地利用时空变迁的重要基础。传统的区域长时序遥感影像分类,需要逐景影像选取样本进行分类,存在样本复用性低、人工工作繁复等问题;而迁移学习作为一种将已有知识应用到不同任务中的机器学习方法,可以实现遥感影像特征信息的重复利用。但长时序遥感影像由于时间跨度和物候等差异,地物光谱存在不稳定性,样本的特征信息在长时间跨度、不同物候的遥感影像中的复用效果会受到影响,而关于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研究。本研究以河南省济源市为研究区,使用Landsat长时序遥感影像,基于直推式迁移学习的方法构建SVM和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将单景影像中选取的样本迁移应用到20 a跨度的长时间序列影像中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物候、不同时间跨度下迁移实验的分类结果,分析两种因素对样本迁移效果的影响,进而归纳利用迁移学习进行样本长时序遥感影像分类的策略及方法,为有效提高样本复用性、减少长时序影像分类的人工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时序数据 土地利用 迁移学习 遥感影像
下载PDF
基于长时序Landsat数据的城市绿地定量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健 邓琳 +1 位作者 魏远航 廖栩 《北京测绘》 2022年第3期280-284,共5页
针对遥感影像逐景监督分类方法提取城市绿地存在样本选择具有主观性、历史数据难以获得可靠样本等问题,本文在长时序陆地卫星(Landsat)数据定量化处理基础上,设计了城市绿地的遥感光谱指数模型,建立了一种城市绿地自动识别算法,然后利用... 针对遥感影像逐景监督分类方法提取城市绿地存在样本选择具有主观性、历史数据难以获得可靠样本等问题,本文在长时序陆地卫星(Landsat)数据定量化处理基础上,设计了城市绿地的遥感光谱指数模型,建立了一种城市绿地自动识别算法,然后利用1986—2017年的24期Landsat影像对重庆主城核心区的城市绿地进行了监测,获取了重庆城市绿地变化的30 m分辨率、30 a尺度的遥感时空专题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为长时序城市绿地监测提供技术与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陆地卫星 长时序 定量遥感
下载PDF
基于夜间灯光的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效果监测
17
作者 续宇彤 黄蔷 《长江信息通信》 2022年第10期1-6,共6页
文章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遥感影像数据对我国国家级592个贫困县在长时间序列发展的情况展开监测研究分析。该研究借鉴可持续生计框架模型在贫困研究中的应用,选取NPP-VIIRS月度复合数据为原始数据,从长时序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贫困县的... 文章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遥感影像数据对我国国家级592个贫困县在长时间序列发展的情况展开监测研究分析。该研究借鉴可持续生计框架模型在贫困研究中的应用,选取NPP-VIIRS月度复合数据为原始数据,从长时序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贫困县的时空格局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夜间灯光指数与多维贫困指数线性相关性最强,2012至2019年总夜间灯光亮度先下降后上升,贫困县总灯光显著增长,2019年夜间灯光值增长率是129.52%。增长率最高的县为囊谦县,增长率最低的县是尼勒克县,处于低速发展的贫困县最多,高速发展的贫困县最少,总灯光值整体向东南方向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灯光遥感 国家级贫困县 发展监测 长时序列
下载PDF
基于傅里叶神经算子的遥感数据预测方法
18
作者 卫兰 朱建璇 +3 位作者 徐晓斌 范存群 林曼筠 赵现纲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5年第1期82-91,共10页
地球遥感是气象卫星的主要任务.由于受云层遮挡、宇宙射线辐射等因素影响,气象卫星所获取的遥感数据通常存在大量缺失及异常.傅里叶神经算子具有效率高、精度高、分辨率灵活等特性,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傅里叶神经算子的遥测数据预测算法... 地球遥感是气象卫星的主要任务.由于受云层遮挡、宇宙射线辐射等因素影响,气象卫星所获取的遥感数据通常存在大量缺失及异常.傅里叶神经算子具有效率高、精度高、分辨率灵活等特性,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傅里叶神经算子的遥测数据预测算法.该算法首先对遥感数据缺失值利用空间均值法和拉格朗日插值法进行填充,之后用傅里叶神经算子训练出空间数值在时间域上的映射关系,最后利用训练出来的模型对于最新的遥感数据进行预测,基于风云4号遥感卫星真实遥感数据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较长期的时序预测中仍能保持较好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遥感 时序预测 长期预测 傅里叶神经算子
下载PDF
全球湿地遥感研究综述:1975年—2020年 被引量:2
19
作者 毛德华 王宗明 +4 位作者 贾明明 罗玲 牛振国 蒋卫国 孙伟伟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70-1280,共11页
在显著气候变化叠加人类活动干扰的背景下,可持续的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对于湿地空间信息的需求不断提升,湿地遥感作为重要的交叉学科方向,研究成果日益增多。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库,通过检索过去50年湿地遥感论文成果,总... 在显著气候变化叠加人类活动干扰的背景下,可持续的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对于湿地空间信息的需求不断提升,湿地遥感作为重要的交叉学科方向,研究成果日益增多。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库,通过检索过去50年湿地遥感论文成果,总结了湿地遥感研究全球发文量和引文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探讨湿地遥感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论文将湿地遥感研究划分为潜力探索期、框架成形期、快速增长期3个阶段,进而总结分析了不同阶段湿地遥感的研究主题和主要数据源;最后基于VOCviewer软件对湿地遥感研究热点关键词进行综述,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湿地遥感分类及景观动态、精细化的湿地生态参量遥感观测、湿地可持续管理空间决策支持3个方面进行了未来研究趋势的展望。本研究将为理解国际湿地遥感研究发展历史、把握湿地遥感研究国际前沿、进行国内湿地遥感研究布局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尺度 湿地遥感 综述 长时序 大数据 人工智能 云平台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ESA CCI土壤湿度资料在中国东部的综合评估
20
作者 凌肖露 陈朝荣 +2 位作者 郭维栋 秦凯 张锦龙 《自然资源遥感》 2024年第4期92-106,共15页
卫星遥感的土壤湿度产品为研究区域尺度的气候变化、水文效应等提供了便利,然而由于观测标准不统一、仪器更迭等因素,长时间序列土壤湿度数据集在我国的验证和应用犹显不足。该文基于中国气象局农气数据集和国际土壤水分网络(internatio... 卫星遥感的土壤湿度产品为研究区域尺度的气候变化、水文效应等提供了便利,然而由于观测标准不统一、仪器更迭等因素,长时间序列土壤湿度数据集在我国的验证和应用犹显不足。该文基于中国气象局农气数据集和国际土壤水分网络(international soil moisture network,ISMN)的土壤湿度资料,首先构建了1981—2013年中国东部地区土壤湿度的月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同时间段欧洲航天局气候变化倡议项目(European apace agency 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ESA CCI)的4种微波遥感土壤湿度产品(包括主动、被动、融合和校正的融合产品)在中国东部的表现能力。结果显示,主动产品和被动产品分别低估、高估了中国东部的土壤湿度,其中主动产品的最大偏差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相对偏差分别达到-30.9%和-29.6%,被动产品在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相对偏差分别为39.1%和26.5%,融合产品可以很好地改进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主动产品低估、被动产品高估的现象,相对偏差分别减少到24.3%和3.7%。对区域平均的月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而言,主动产品和融合产品在江淮地区的表现最优,最高相关系数达0.66,被动产品和融合产品在东北地区的相关系数达0.44和0.47,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较差。通过对遥感产品方差来源进行分析,主动产品在描述土壤湿度的演变特征方面更具优势,被动产品在精度方面表现更优,融合产品在精度方面表现最佳。该文同时研究了CCI集成卫星设备的更迭对产品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的主动产品在东北和西北表现较一致,被动传感器在再现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融合产品的整体方差明显优于主动产品和被动产品,但是在相关系数方面,融合产品在东北和西北较主动产品基本相当。校正后的融合产品没有特别明显的改进,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利用CCI融合产品进行长期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不同卫星产品数据集的误差结构和特性,为研究者挑选相应数据产品、以及进行长时间序列的研究提供了证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卫星遥感 设备更替 长时间序列 ESA CCI 中国东部 突变检验和校正 综合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