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两种管鼻蝠新纪录
1
作者 黄泽锋 廖雅晴 +6 位作者 王晓云 张惠光 蔡斌 雍凡 崔鹏 余文华 吴毅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2-478,共7页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属中亚热带气候,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良好条件(丁晖等,2015)。其中,武夷山国家公园更具有“世界模式标本产地”的美誉,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肖敬禹等,2021)。管鼻蝠属(Muri-na)类群为一...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属中亚热带气候,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良好条件(丁晖等,2015)。其中,武夷山国家公园更具有“世界模式标本产地”的美誉,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肖敬禹等,2021)。管鼻蝠属(Muri-na)类群为一类鼻孔呈管状的树栖型蝙蝠,常栖息于人类活动较少且植被较好的森林内,捕捉相对困难,生物学基础资料匮乏(Wilson and Mittermeier,2019;Yu et al.,2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菲氏管鼻蝠 艾氏管鼻蝠 福建省 武夷山国家公园 新纪录
下载PDF
中管鼻蝠在安徽分布的新记录
2
作者 秦冰 朱华琼 +6 位作者 廖雅晴 陈中正 王晓云 张余才 储俊 余文华 吴毅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88-694,共7页
为摸清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状况,于2021年9月在该保护区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一批蝙蝠标本,其中3只蝙蝠(1♂2♀)中等体型,耳廓圆滑,耳屏尖长,鼻孔呈管状向外延伸。背毛长而蓬松,基部灰黑色,逐渐过渡为棕褐色;腹毛稍浅... 为摸清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状况,于2021年9月在该保护区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一批蝙蝠标本,其中3只蝙蝠(1♂2♀)中等体型,耳廓圆滑,耳屏尖长,鼻孔呈管状向外延伸。背毛长而蓬松,基部灰黑色,逐渐过渡为棕褐色;腹毛稍浅,毛基部棕灰色,毛尖过渡至灰白色。脑颅较平,矢状嵴与人字嵴可见,颧弓平直;齿式为2.1. 2.3/3.1. 2.3=34。上述特征与中管鼻蝠Murina huttoni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和cyt 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也支持该鉴定结果。本次中管鼻蝠的发现为安徽省翼手目Chiroptera分布新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中管鼻蝠 安徽省 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记录
下载PDF
艾氏管鼻蝠种群遗传结构初步研究及其分类探讨 被引量:10
3
作者 徐忠鲜 余文华 +6 位作者 吴毅 李锋 陈柏承 原田正史 本川雅治 龚粤宁 李玉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0-277,共8页
艾氏管鼻蝠是2009年发表的新种,其体型较小,外形与金管鼻蝠极其相似,本文以广东采集的艾氏管鼻蝠线粒体部分COI序列片段为分子标记,对其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与金管鼻蝠形态进行比较,对2个种的外形特征及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 艾氏管鼻蝠是2009年发表的新种,其体型较小,外形与金管鼻蝠极其相似,本文以广东采集的艾氏管鼻蝠线粒体部分COI序列片段为分子标记,对其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与金管鼻蝠形态进行比较,对2个种的外形特征及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本研究获得的艾氏管鼻蝠序列与BOLD数据库中的"金管鼻蝠"序列聚为一支,遗传差异极小;(2)华南区域艾氏管鼻蝠并非单系,其种群遗传结构与种群地理分布模式不一致,贵州、广东与越南、老挝种群的亲缘关系较广西种群更近;(3)现有数据库及国内部分研究中鉴定的"金管鼻蝠"实际应为艾氏管鼻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氏管鼻蝠 金管鼻蝠 种群遗传结构 分类
下载PDF
水甫管鼻蝠在模式产地外的发现--广东和江西省新纪录 被引量:8
4
作者 王晓云 张秋萍 +7 位作者 郭伟健 李锋 陈柏承 徐忠鲜 王英永 吴毅 余文华 李玉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8-122,共5页
管鼻蝠(Murina)隶属于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为森林性小型蝙蝠,遍布整个亚洲大陆,从巴基斯坦东北部到西伯利亚、韩国、日本直至澳大利亚南部(Corbet and Hill,1992)。Simmons(2005)记录世界上管鼻蝠属... 管鼻蝠(Murina)隶属于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为森林性小型蝙蝠,遍布整个亚洲大陆,从巴基斯坦东北部到西伯利亚、韩国、日本直至澳大利亚南部(Corbet and Hill,1992)。Simmons(2005)记录世界上管鼻蝠属有17种,之后陆续发表了17个管鼻蝠新种(或亚种提升为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水甫管鼻蝠 广东省 江西省 新纪录
下载PDF
哈氏管鼻蝠在广东的新发现及南岭树栖蝙蝠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10
5
作者 吴毅 陈子禧 +5 位作者 王晓云 黎舫 胡宜峰 郭伟健 余文华 李玉春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1-7,共7页
笔者于2010~2016年对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树栖蝙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南岭自然保护区树栖蝙蝠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共计8属13种,其中哈氏管鼻蝠(Murina harrisoni)为广东省蝙蝠分布的新发现,喜山鼠耳蝠(Myotis muricola)为南岭保... 笔者于2010~2016年对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树栖蝙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南岭自然保护区树栖蝙蝠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共计8属13种,其中哈氏管鼻蝠(Murina harrisoni)为广东省蝙蝠分布的新发现,喜山鼠耳蝠(Myotis muricola)为南岭保护区蝙蝠分布新纪录.经对13种树栖蝙蝠统计分析,其中管鼻蝠属(Murina)4种、鼠耳蝠属(Myotis)3种,2属共计7种,占53.85%;金背伏翼属(Arielulus)、伏翼属(Pipistrellus)、假伏翼属(Hypsugo)、毛翼蝠属(Harpiocephalus)、扁颅蝠属(Tylonycteris)和斑蝠属(Scotomanes)等6属各1种.列为易危(VU)等级的有渡赖氏鼠耳蝠(M.ruforniger)和大黑伏翼(A.circumdatus)2种,列为近危(NT)等级的有中华鼠耳蝠(M.chinensis)等5种,列为无危(LC)等级的有普通伏翼(P.pipistrellus)等4种,列为数据缺乏(DD)等级的为哈氏管鼻蝠(M.harrisoni)和水甫管鼻蝠(M.shuipuensis)2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管鼻蝠 南岭 多样性
下载PDF
蝙蝠作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宿主的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海林 张云智 +11 位作者 黄文丽 米竹青 龚鹤琴 杨卫红 施华芳 自登云 李兆祥 王静林 章域震 龚正达 袁庆虹 冯锡光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2年第5期58-61,共4页
于 1 98 6、1 988、1 990和 1 997年的 7-8月 ,在云南省共捕获 653只蝙蝠 ,其中棕果蝠( Rousettus leschenaulti) 593只 ,金管鼻蝠( Murina aurata) 60只 ,采集血清及剖取脑组织作病毒分离和抗体检查。用细胞法和乳鼠法分离到 6株病毒 ... 于 1 98 6、1 988、1 990和 1 997年的 7-8月 ,在云南省共捕获 653只蝙蝠 ,其中棕果蝠( Rousettus leschenaulti) 593只 ,金管鼻蝠( Murina aurata) 60只 ,采集血清及剖取脑组织作病毒分离和抗体检查。用细胞法和乳鼠法分离到 6株病毒 ,带毒率为 0 .96% ,其中从捕自景洪的棕果蝠脑组织中分离到 3株 ,从河口的棕果蝠血清中分离到 2株 ,从捕自耿马的金管鼻蝠脑组织中分离出 1株。棕果蝠和金管鼻蝠的带毒率分别为 0 .84%和 1 .67%。这 6株病毒能引起 C6/ 3 6和 BHK2 1细胞病变和导致乳小白鼠或 3~ 4周龄小白鼠发病和死亡 ,并具有典型的嗜神经病毒感染症状。经血凝抑制、补体结合、免疫荧光和中和试验鉴定 ,新分离的 6株病毒均为乙脑病毒 ( JE virus)。同期用血凝抑制试验对采获的 42 5份棕果蝠血清作乙脑病毒抗体检查 ,阳性 1 53份 ,阳性率为 3 6% ,具有较高的感染率。本次从棕果蝠和金管鼻蝠体内分离出乙脑病毒属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宿主
下载PDF
从云南省蝙蝠脑组织中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海林 张云智 +3 位作者 黄文丽 米竹青 龚鹤琴 王静林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1年第1期74-77,共4页
为进一步阐明蝙蝠在保存乙脑病毒中的作用 ,于 1997年 7月 ,在云南省耿马县捕捉蝙蝠 6 4只 ,取脑组织作病毒分离 ,从一只金管鼻蝠脑组织中分离出 1株病毒。该毒株能引起BHK2 1细胞病变和乳鼠发病死亡 ,在 pH5 75~7 4时能凝集鸽红血球 ... 为进一步阐明蝙蝠在保存乙脑病毒中的作用 ,于 1997年 7月 ,在云南省耿马县捕捉蝙蝠 6 4只 ,取脑组织作病毒分离 ,从一只金管鼻蝠脑组织中分离出 1株病毒。该毒株能引起BHK2 1细胞病变和乳鼠发病死亡 ,在 pH5 75~7 4时能凝集鸽红血球 ,经用单克隆抗体血凝抑制和免疫荧光试验鉴定 ,证实为乙型脑炎病毒。进一步证明蝙蝠在乙型脑炎病毒保存和扩散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贮存宿主 蝙蝠 金管鼻蝠
下载PDF
白腹管鼻蝠华北与东北冬眠群内RAPD分析和亲缘关系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明 梁冰 张树义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6-61,共6页
用随机扩增DNA多态(RAPD)方法分析白腹管鼻蝠在华北和东北两地冬眠群群内与群间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探讨冬眠群的结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华北两个白腹管鼻蝠冬眠群内个体间遗传相似性平均分别为0858和09... 用随机扩增DNA多态(RAPD)方法分析白腹管鼻蝠在华北和东北两地冬眠群群内与群间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探讨冬眠群的结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华北两个白腹管鼻蝠冬眠群内个体间遗传相似性平均分别为0858和0933,两群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平均为0842,群内与群间个体之间在遗传相似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别;东北冬眠群内的遗传相似性平均为0604;华北和东北两地冬眠群间的相似性只有0513和0521。据此可认为,在同一及邻近洞中形成的白腹管鼻蝠冬眠群的组成可能是选择来自同一种群中亲缘关系较近的个体,在华北冬眠的种群和在居留地东北冬眠的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腹管鼻蝠 冬眠群 亲缘关系
下载PDF
白腹管鼻蝠两个冬眠群不同个体的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明 张树义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2期232-237,共6页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方法研究了白腹管鼻蝠冬眠群群内与群间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所研究的两个蝙蝠群内个体的遗传相似性平均为0.86和0.89,两群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平均为0.84,群内与群间个体之间在遗传相似性方面有一定差别...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方法研究了白腹管鼻蝠冬眠群群内与群间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所研究的两个蝙蝠群内个体的遗传相似性平均为0.86和0.89,两群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平均为0.84,群内与群间个体之间在遗传相似性方面有一定差别(P<0.05)。因此认为:在同一个洞中冬眠的白腹管鼻蝠可能亲缘关系很近,冬眠群的构成在亲缘关系方面存在着一定关系,即亲缘关系有可能影响冬眠群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腹管鼻蝠 冬眠群 遗传结构 分子生态学
下载PDF
圆耳管鼻蝠在云南西双版纳的新发现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全 李彦男 +6 位作者 余文华 黄正澜懿 刘硕 王巧燕 权锐昌 李松 吴毅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2-297,共6页
2019年4—5月利用蝙蝠竖琴网在云南省勐腊县龙林新村水沟采集到蝙蝠5只(3♀,2♂),中等偏小体型,鼻孔呈管状,耳廓较圆,外形、毛色和头骨特征与圆耳管鼻蝠Murina cyclotis相符,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Ⅰ)片段和核基因重组... 2019年4—5月利用蝙蝠竖琴网在云南省勐腊县龙林新村水沟采集到蝙蝠5只(3♀,2♂),中等偏小体型,鼻孔呈管状,耳廓较圆,外形、毛色和头骨特征与圆耳管鼻蝠Murina cyclotis相符,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Ⅰ)片段和核基因重组激活基因2基因(Rag2)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支持该鉴定结果,故确定该标本为圆耳管鼻蝠,为该种在云南省蝙蝠分布的新发现,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 圆耳管鼻蝠 新发现 云南省
下载PDF
广西扶绥岩亮洞与巨猿伴生的鼠亚科及其动物群的层序对比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元 王一飒 +3 位作者 王奕迪 秦超 秦大公 金昌柱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41-1054,共14页
本文系统研究了产自广西扶绥岩亮洞与步氏巨猿下颌骨伴生的鼠亚科化石,包括:锡金小鼠(相似种)(Mus cf.M.pahari)、小巢鼠(Micromys minutus)、亚洲姬鼠(Apodemus asianicus)、细狨鼠(Hapalomys gracilis)、原始笔尾树鼠(Chiropodomys pr... 本文系统研究了产自广西扶绥岩亮洞与步氏巨猿下颌骨伴生的鼠亚科化石,包括:锡金小鼠(相似种)(Mus cf.M.pahari)、小巢鼠(Micromys minutus)、亚洲姬鼠(Apodemus asianicus)、细狨鼠(Hapalomys gracilis)、原始笔尾树鼠(Chiropodomys primitivus)、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拟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oides)和始家鼠(相似种)(Rattus cf.R.pristinus),共计8属9种,其中包括了6个绝灭种,鼠亚科绝灭种的比例高达67%。研究表明,岩亮洞鼠亚科动物群的性质比重庆巫山龙骨坡的相关鼠类显得稍进步,但比湖北建始龙骨洞以及广西崇左泊岳山巨猿洞和三合大洞的鼠亚科组合都要原始,因此推测其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可能距今约200万年)。此外,依据主要属种的形态差异和演化水平,本文还初步建立了广西左江流域更新世鼠亚科动物群的层序,从早到晚依次为:扶绥岩亮洞(距今约200万年)—崇左泊岳山巨猿洞(距今约180万年)—崇左三合大洞(距今约160-120万年)—木榄山智人洞(距今约11万年),这对于深入研究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巨猿—中华乳齿象动物群的系统演化,以及探讨我国南方第四纪生物地层的划分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左江流域 早更新世 扶绥岩亮洞 鼠亚科动物群 层序对比
下载PDF
广西翼手目一新纪录——金管鼻蝠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友邦 Neil M. Furey 韦龙韬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4-115,共2页
2009年11月,在广西西北部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洞丹洞穴中采到一翼手目标本,经鉴定为金管鼻蝠Murina aurata,是广西翼手目新纪录。目前,在木论自然保护区的18个洞穴调查中,只在该洞发现有分布。标本现保存于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标... 2009年11月,在广西西北部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洞丹洞穴中采到一翼手目标本,经鉴定为金管鼻蝠Murina aurata,是广西翼手目新纪录。目前,在木论自然保护区的18个洞穴调查中,只在该洞发现有分布。标本现保存于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标本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管鼻蝠 翼手目 新纪录
下载PDF
甘肃和政晚中新世许氏鼠(啮齿类:鼠科)头骨化石
13
作者 王伴月 邱占祥 李绿洲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0-133,共14页
描述了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柳树组中采集到的一件鼠亚科具下颌骨的头骨和数节颈椎化石(IVPP V 16288)。该头骨代表许氏鼠的一新种,被命名为亚洲许氏鼠(Huerzelerimys asiaticus sp.nov.)。这是许氏鼠头骨的首次发现。其主要特征是:个... 描述了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柳树组中采集到的一件鼠亚科具下颌骨的头骨和数节颈椎化石(IVPP V 16288)。该头骨代表许氏鼠的一新种,被命名为亚洲许氏鼠(Huerzelerimys asiaticus sp.nov.)。这是许氏鼠头骨的首次发现。其主要特征是:个体较小;头骨较宽短,具较宽短的吻部和较窄的眶间区;有较发达的前颌骨侧背嵴;两额嵴弱,近于平行;门齿孔长,向后延伸至M1前齿根舌侧;后颚孔位于M2舌侧;硬颚后缘位于M3之后;无翼间孔;具骨质的翼蝶管和膨大的听泡;内颈动脉孔的位置靠近基结节;下颌骨水平支较低,齿隙凹入较深;咬肌嵴伸至m1前缘下方;颏孔位于m1的前下方,咬肌嵴前方,靠近齿隙;I2为垂直伸型;M1的t1位置较H.exiguus靠前;M1和M2的t6和t9的连接脊明显,t12为低的脊形;M2的t1和t3以及M3的t1均与t5连;M3有t3和较大而孤立的t8;m1的下前中尖(Acc)明显,与颊侧下前边尖(Abc)和舌侧下前边尖(Alc)l两尖连;m1和m2颊侧齿带明显,有较大的c2与下原尖相连,后根为低弱的脊形;m2和m3的Abc孤立;m3无c1等。根据H.asiaticus的进化程度,H.aisaticus的产出时代可能比H.exiguus的稍晚,为灞河期晚期,大致与欧洲MN11上部或MN12下部的时代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和政 晚中新世 柳树组 许氏鼠 鼠亚科
下载PDF
膀胱下尿路梗阻对大鼠逼尿肌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陈宇东 赵新求 +2 位作者 宋波 金锡御 邱功阔 《北京军区医药》 2001年第3期158-160,共3页
目的 观察膀胱下尿路梗阻对大鼠逼尿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建立Wistar大鼠膀胱下尿路梗阻动物模型,6周后行充盈性膀胱测压,观察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率、最大膀胱容量等膀胱功能指标。根据逼尿肌是否稳定,将动物分为逼尿肌不稳定组和逼尿... 目的 观察膀胱下尿路梗阻对大鼠逼尿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建立Wistar大鼠膀胱下尿路梗阻动物模型,6周后行充盈性膀胱测压,观察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率、最大膀胱容量等膀胱功能指标。根据逼尿肌是否稳定,将动物分为逼尿肌不稳定组和逼尿肌稳定组,用拉力传感器检测离体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的频率及收缩幅度,分别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大鼠膀胱下尿路梗阻6周后,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率为62.1%;梗阻后最大膀胱容量及膀胱湿重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体外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逼尿肌不稳定组较逼尿肌稳定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正常对照组与逼尿肌稳定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膀胱下尿路梗阻使逼尿肌自发性收缩的节律发生改变,是引起逼尿肌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道梗阻 肌收缩 逼尿肌 稳定性
下载PDF
四川翼手目管鼻蝠属一新记录——梵净山管鼻蝠
15
作者 刘洋 王平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6期136-139,共4页
2020年5月11日,在四川省旺苍县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翼手目物种调查时,在鼓城山山洞中采集到1号雄性蝙蝠标本,经形态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梵净山管鼻蝠,为四川省兽类一新记录。标本保存于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标本馆。
关键词 翼手目 管鼻蝠属 梵净山管鼻蝠 新记录 四川 Cyt b基因
下载PDF
梵净山管鼻蝠在湖南省的分布新纪录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太福 龚小燕 +4 位作者 吴涛 彭乐 张佑祥 张礼标 刘志霄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5-317,共3页
管鼻蝠属(Murina)是一类鼻部呈短管状的林栖型食虫性蝙蝠,隶属于翼手目蝙蝠科(Chiroptera:Vespertilionidae),其种类记录已达34种,在我国分布有16种(王晓云等,2016)。2016年3月13日,在对武陵山地区洞栖型蝙蝠的调查过程中... 管鼻蝠属(Murina)是一类鼻部呈短管状的林栖型食虫性蝙蝠,隶属于翼手目蝙蝠科(Chiroptera:Vespertilionidae),其种类记录已达34种,在我国分布有16种(王晓云等,2016)。2016年3月13日,在对武陵山地区洞栖型蝙蝠的调查过程中,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八面山燕子洞(北纬28°51′56″,东经109°16′15″,海拔1213m)发现并采集到1只处于冬眠状态的雄性管鼻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梵净山管鼻蝠 湖南 新纪录 CYT B基因
下载PDF
金毛管鼻蝠在我国模式产地外的再发现——广东、云南和四川新记录 被引量:2
17
作者 钟韦凌 张欣 +6 位作者 吴毅 蒋学龙 石红艳 李锋 陈伯承 周全 余文华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02-709,共8页
为探讨我国南部树栖型蝙蝠物种多样性状况,于2013—2014年分别在广东南岭、云南哀牢山和四川卧龙,使用蝙蝠竖琴网捕获3只、2只和6只小型蝙蝠。该批标本鼻孔呈管状,前臂长29.29 mm±0.98 mm(n=11),齿式为2.1.2.3/3.1.2.3=34,背部和... 为探讨我国南部树栖型蝙蝠物种多样性状况,于2013—2014年分别在广东南岭、云南哀牢山和四川卧龙,使用蝙蝠竖琴网捕获3只、2只和6只小型蝙蝠。该批标本鼻孔呈管状,前臂长29.29 mm±0.98 mm(n=11),齿式为2.1.2.3/3.1.2.3=34,背部和头部毛尖为金褐色且尖端具金属光泽,外形和头骨形态特征与金毛管鼻蝠Murina chrysochaetes吻合,该结果也得到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系统发育学证据的支持。同时,其飞行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信号为调频型,主频率为127.40 kHz±6.17 kHz(四川)。本发现为金毛管鼻蝠在我国模式产地(广西底定)外的再次报道,也是广东、云南和四川3省翼手目Chiroptera分布新记录。迄今为止,该种在国内仅模式标本1例报道,国外仅越南有2次(各1例)新记录报道,本研究报道丰富了该种珍稀蝙蝠的基础生物学资料,扩大了该种的地理分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金毛管鼻蝠 新记录 模式产地 回声定位
下载PDF
菲氏管鼻蝠在广东和江西省分布新纪录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梦柳 万艺林 +7 位作者 陈子禧 张昌友 叶复华 王晓云 郭伟健 余文华 李玉春 吴毅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6-440,共5页
于2014年和2015年,分别在广东省封开县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和江西省龙南县九连山自然保护区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2只和1只森林型蝙蝠,主要特征为:体小;被毛毛色分层,背毛基部黑色、中部浅灰褐色、毛尖深灰褐色,腹毛基部2/3黑灰色,毛尖银白色... 于2014年和2015年,分别在广东省封开县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和江西省龙南县九连山自然保护区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2只和1只森林型蝙蝠,主要特征为:体小;被毛毛色分层,背毛基部黑色、中部浅灰褐色、毛尖深灰褐色,腹毛基部2/3黑灰色,毛尖银白色;脑颅稍膨大,颧骨发达且突出,与Francis和Eger(2012)对菲氏管鼻蝠Murina feae的再描述相符,该种为广东和江西两省翼手目Chiroptera分布新纪录。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管鼻蝠 菲氏管鼻蝠 新纪录 广东 江西
下载PDF
贵州蝙蝠分布新记录——圆耳管鼻蝠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彦男 岳阳 +5 位作者 张翰博 张欣 钟韦凌 石红艳 吴毅 余文华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3期71-75,共5页
2016年10月和2018年7月,本研究组在贵州省榕江县和荔波县开展翼手目调查时,使用蝙蝠竖琴网捕获6只管鼻蝠(5♂,1♀),采用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对其进行物种鉴定.这些标本体型中等偏小,前臂长28.42~33.38 mm,毛发蓬松,整体呈淡... 2016年10月和2018年7月,本研究组在贵州省榕江县和荔波县开展翼手目调查时,使用蝙蝠竖琴网捕获6只管鼻蝠(5♂,1♀),采用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对其进行物种鉴定.这些标本体型中等偏小,前臂长28.42~33.38 mm,毛发蓬松,整体呈淡红褐色;头骨两侧鼻骨微微向上隆升,中间有凹陷,侧视图中第2上门齿将第1上门齿完全遮挡,上犬齿高于第2前臼齿,第2前臼齿高于第1前臼齿,第1上臼齿和第2上臼齿都无中齿尖,其形态特征和度量数据均与圆耳管鼻蝠(Murina cyclotis)相符.同时,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Ⅰ gene,COI)和核基因重组激活基因2(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 2,RAG2)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均支持上述标本为圆耳管鼻蝠,为该种在贵州省分布的首次记录.迄今,圆耳管鼻蝠在国内分布区为贵州、江西、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圆耳管鼻蝠 新记录 贵州省
下载PDF
云南三种管鼻蝠形态特征描述及系统发育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欣 钟韦凌 +7 位作者 吴毅 黄正澜懿 Gabor CSORBA 刘硕 王巧燕 权锐昌 李松 余文华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6-717,共12页
云南西双版纳地理位置独特,森林覆盖率高,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丰富,但至今仅记录分布管鼻蝠2种,低于周边区域,存在被低估的可能。为摸清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状况,2019年4—5月在园区内进行生物多样性考察,使用蝙蝠竖琴... 云南西双版纳地理位置独特,森林覆盖率高,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丰富,但至今仅记录分布管鼻蝠2种,低于周边区域,存在被低估的可能。为摸清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状况,2019年4—5月在园区内进行生物多样性考察,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管鼻蝠标本15只,根据其外形和头骨的形态学特征、数值分类学结果及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Ⅰ)和核基因重组激活基因Ⅱ(Rag2)的系统发育学证据,均支持上述标本为菲氏管鼻蝠(Murina feae)、哈氏管鼻蝠(M.harrisoni)和艾氏管鼻蝠(M.eleryi),其中菲氏管鼻蝠和哈氏管鼻蝠为云南省蝙蝠分布新记录。云南的管鼻蝠种类记录由5种增加到7种,西双版纳的该类群记录由艾氏管鼻蝠和圆耳管鼻蝠(M.cyclotis)2种增加到4种,提示云南管鼻蝠物种多样性资源较为丰富。研究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博物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鼻蝠 形态特征 系统发育 云南省 新记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