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的精神》解读--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创新意识
1
作者
金寿铁
《德国哲学》
2020年第1期153-194,238,239,共44页
在恩斯特•布洛赫的众多作品中,《乌托邦的精神》(1918/1923)占有特殊地位。这部作品初版于1918年,1923年扩充再版,布洛赫把这两个版本分别收入《自编全集》第3卷、第16卷中,足见这部作品在他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部世纪之作,《...
在恩斯特•布洛赫的众多作品中,《乌托邦的精神》(1918/1923)占有特殊地位。这部作品初版于1918年,1923年扩充再版,布洛赫把这两个版本分别收入《自编全集》第3卷、第16卷中,足见这部作品在他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部世纪之作,《乌托邦的精神》既是一部表现主义的“狂飙突进”之作,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这部作品都是表现主义时代的真实世界观。其中,宗教虔诚与社会期待、艺术与道德以及人道主义的时代批判交织融会成一曲汪洋恣肆、大气磅礴的狂想曲。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预先推定了他的后期哲学主要著作的一系列主题,特别是“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以及与乌托邦的愿望内容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思想”。因此,在布洛赫的众多作品中,这部作品绝对有理由被列入“关键作品”,它开启了他的后期主要作品的许多思想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相遇
音乐乌托邦
历史哲学
弥赛亚思想
马克思主义传统创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磨坊》中的音乐乌托邦
2
作者
刘丽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0期5-7,共3页
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乔治.艾略特,音乐造诣非凡。她的音乐素养远甚于其他英国小说家。维多利亚时代音乐盛行,而艾略特的小说中,总是不乏美妙的音乐,譬如,小说《弗洛斯河磨坊》中,音乐的作用尤其突出,而且深刻影响着女主人公玛姬的命运。...
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乔治.艾略特,音乐造诣非凡。她的音乐素养远甚于其他英国小说家。维多利亚时代音乐盛行,而艾略特的小说中,总是不乏美妙的音乐,譬如,小说《弗洛斯河磨坊》中,音乐的作用尤其突出,而且深刻影响着女主人公玛姬的命运。本文拟以小说《弗洛斯河磨坊》个案,探究音乐和性别、阶级关系的关系,揭示女作家的音乐乌托邦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阶级
性别
乌托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审美乌托邦:儒家制度美学思想及其内在困结
被引量:
2
3
作者
程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7-199,共13页
儒家制度美学是一种以审美制度建构为关注核心、以审美功利主义为基调的美学视野。孔子依据仁学重构了具有审美乌托邦性质的礼乐文明,其中文艺审美具有根源性质。孟子进而从内在人性层面与外在国家政治层面,为儒家的审美乌托邦提供论证...
儒家制度美学是一种以审美制度建构为关注核心、以审美功利主义为基调的美学视野。孔子依据仁学重构了具有审美乌托邦性质的礼乐文明,其中文艺审美具有根源性质。孟子进而从内在人性层面与外在国家政治层面,为儒家的审美乌托邦提供论证。荀子则以礼法一体的思路,使儒家制度美学具备了从知识话语向意识形态转化的可能。儒家审美乌托邦的实质是对周代礼乐文明的文化改制,儒家制度美学的实质即关于这一文化改制的思想布局与话语表达,是为实现儒家向往的好政治而对审美生活所做的规划。儒家制度美学有力地建构了古代中国审美文化图景,然而儒家思想的内在症结决定了审美乌托邦只能是一个关于政治、文化与审美的理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制度美学
审美乌托邦
审美功利主义
仁政
礼乐文明
原文传递
文化冷战视域中的歌舞片叙事:社区融合神话与新苏联人建构
4
作者
张振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0-102,共13页
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界的冷战史研究出现了文化研究的方法转向。在冷战正式开始之前,30年代和40年代美苏两国拍摄的歌舞片已然折射出两国在国家意识、社会建构和民族关系之间的巨大分歧和斗争。在叙事层面,美苏两国的歌舞片为观众构建了...
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界的冷战史研究出现了文化研究的方法转向。在冷战正式开始之前,30年代和40年代美苏两国拍摄的歌舞片已然折射出两国在国家意识、社会建构和民族关系之间的巨大分歧和斗争。在叙事层面,美苏两国的歌舞片为观众构建了两种不同的乌托邦允诺:美国歌舞片叙事建构了社区融合的神话,而苏联歌舞片则建构了典型的新苏联人。分析美苏歌舞片的叙事特点及美学特质,可以洞悉美苏两国在文化场域的斗争和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冷战
苏联歌舞片
乌托邦允诺
社区融合
新苏联人
原文传递
题名
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的精神》解读--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创新意识
1
作者
金寿铁
机构
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出处
《德国哲学》
2020年第1期153-194,238,239,共44页
文摘
在恩斯特•布洛赫的众多作品中,《乌托邦的精神》(1918/1923)占有特殊地位。这部作品初版于1918年,1923年扩充再版,布洛赫把这两个版本分别收入《自编全集》第3卷、第16卷中,足见这部作品在他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部世纪之作,《乌托邦的精神》既是一部表现主义的“狂飙突进”之作,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这部作品都是表现主义时代的真实世界观。其中,宗教虔诚与社会期待、艺术与道德以及人道主义的时代批判交织融会成一曲汪洋恣肆、大气磅礴的狂想曲。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预先推定了他的后期哲学主要著作的一系列主题,特别是“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以及与乌托邦的愿望内容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思想”。因此,在布洛赫的众多作品中,这部作品绝对有理由被列入“关键作品”,它开启了他的后期主要作品的许多思想主题。
关键词
自我相遇
音乐乌托邦
历史哲学
弥赛亚思想
马克思主义传统创新
Keywords
Self-Meeting
music utopia
Historical Philosophy
Messianic Thought
Marxist Traditional Innovation
分类号
B089.1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磨坊》中的音乐乌托邦
2
作者
刘丽伟
机构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0期5-7,共3页
文摘
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乔治.艾略特,音乐造诣非凡。她的音乐素养远甚于其他英国小说家。维多利亚时代音乐盛行,而艾略特的小说中,总是不乏美妙的音乐,譬如,小说《弗洛斯河磨坊》中,音乐的作用尤其突出,而且深刻影响着女主人公玛姬的命运。本文拟以小说《弗洛斯河磨坊》个案,探究音乐和性别、阶级关系的关系,揭示女作家的音乐乌托邦理想。
关键词
音乐
阶级
性别
乌托邦
Keywords
music
class
gender
utopia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审美乌托邦:儒家制度美学思想及其内在困结
被引量:
2
3
作者
程勇
机构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7-199,共13页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104644)
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项目
文摘
儒家制度美学是一种以审美制度建构为关注核心、以审美功利主义为基调的美学视野。孔子依据仁学重构了具有审美乌托邦性质的礼乐文明,其中文艺审美具有根源性质。孟子进而从内在人性层面与外在国家政治层面,为儒家的审美乌托邦提供论证。荀子则以礼法一体的思路,使儒家制度美学具备了从知识话语向意识形态转化的可能。儒家审美乌托邦的实质是对周代礼乐文明的文化改制,儒家制度美学的实质即关于这一文化改制的思想布局与话语表达,是为实现儒家向往的好政治而对审美生活所做的规划。儒家制度美学有力地建构了古代中国审美文化图景,然而儒家思想的内在症结决定了审美乌托邦只能是一个关于政治、文化与审美的理想模型。
关键词
儒家
制度美学
审美乌托邦
审美功利主义
仁政
礼乐文明
Keywords
Confucianism
institutional aesthetics
aesthetic
utopia
aesthetic utilitarianism
benevolent governance
ritual-
music
al civilization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文化冷战视域中的歌舞片叙事:社区融合神话与新苏联人建构
4
作者
张振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出处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0-102,共13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建构与反思研究”(项目编号:20&ZD280)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世界文学经典中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研究”(项目编号:23XNQZ20)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界的冷战史研究出现了文化研究的方法转向。在冷战正式开始之前,30年代和40年代美苏两国拍摄的歌舞片已然折射出两国在国家意识、社会建构和民族关系之间的巨大分歧和斗争。在叙事层面,美苏两国的歌舞片为观众构建了两种不同的乌托邦允诺:美国歌舞片叙事建构了社区融合的神话,而苏联歌舞片则建构了典型的新苏联人。分析美苏歌舞片的叙事特点及美学特质,可以洞悉美苏两国在文化场域的斗争和分歧。
关键词
文化冷战
苏联歌舞片
乌托邦允诺
社区融合
新苏联人
Keywords
cultural cold war
Soviet
music
al films
promise of
utopia
Soviet"new man"
分类号
J90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的精神》解读--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创新意识
金寿铁
《德国哲学》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磨坊》中的音乐乌托邦
刘丽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审美乌托邦:儒家制度美学思想及其内在困结
程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2
原文传递
4
文化冷战视域中的歌舞片叙事:社区融合神话与新苏联人建构
张振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