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曾侯乙墓衣箱上的宇宙图式 被引量:7
1
作者 刘信芳 苏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9-54,共6页
在曾侯乙墓出土的5件衣箱中,其中一件(标本E.66)的箱盖上记有二十八宿的名称,盖面右侧绘一青龙,左侧绘一白虎。对于该衣箱的二十八宿星图以及青龙、白虎图案,学者多有讨论。但对于该衣箱的右侧图、正侧图、左侧图的画面意义,则... 在曾侯乙墓出土的5件衣箱中,其中一件(标本E.66)的箱盖上记有二十八宿的名称,盖面右侧绘一青龙,左侧绘一白虎。对于该衣箱的二十八宿星图以及青龙、白虎图案,学者多有讨论。但对于该衣箱的右侧图、正侧图、左侧图的画面意义,则鲜有人论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墓衣箱 宇宙图式 斗土
下载PDF
从曾侯乙墓看曾国的军备 被引量:3
2
作者 刘玉堂 黄敬刚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5-438,共4页
曾(随)以武立国,是春秋早期楚国的强劲对手。曾侯乙墓出土兵器4 777件,随葬简册记载有大量的兵车,彰显出曾(随)作为汉东大国的军事实力。
关键词 曾侯乙墓 曾国 军事装备
下载PDF
曾侯乙墓漆箱房星图考 被引量:6
3
作者 武家璧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0-94,共5页
运用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实际天象三者相结合的考证方法,认为曾侯乙墓漆箱侧面所绘天文图象为天驷房星图。房星又称为农祥星,其星神是古代天子或诸候在农历岁首于郊外举行籍田礼时祭祀的对象,因此绘有房星图的天文图漆箱是曾候乙举... 运用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实际天象三者相结合的考证方法,认为曾侯乙墓漆箱侧面所绘天文图象为天驷房星图。房星又称为农祥星,其星神是古代天子或诸候在农历岁首于郊外举行籍田礼时祭祀的对象,因此绘有房星图的天文图漆箱是曾候乙举行籍礼时必须携带的重要仪具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墓 天文图 房星 籍田礼 中国 古代天文学史
下载PDF
从编钟编磬铭文看曾侯乙墓出土编磬的国别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安潮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9-74,共6页
曾侯乙编钟、编磬系同出一墓的先秦古乐器,器上铸、刻的乐律铭文,曾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本文通过对编磬和编钟铭文中律名、声名、八度界定词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发现磬铭和钟铭在这些方面明显有所差异,故认为编磬的产地是楚国,而非曾国。
关键词 曾侯乙 编磬 编钟 律名 声名 八度界定词 乐律 十二律
下载PDF
曾侯乙钟律与清商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郑荣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27,共5页
清商音乐起源于先秦,盛行于西汉。曾侯乙编钟产生于战国时期,它的音律基本形态结构是否与清商律有一定内在联系?文章认为无论曾侯乙的甬钟还是纽钟以及信阳的春秋等编钟,在律列或音阶的结构上都几乎与无射清商律或清商调相同,由此证明... 清商音乐起源于先秦,盛行于西汉。曾侯乙编钟产生于战国时期,它的音律基本形态结构是否与清商律有一定内在联系?文章认为无论曾侯乙的甬钟还是纽钟以及信阳的春秋等编钟,在律列或音阶的结构上都几乎与无射清商律或清商调相同,由此证明曾侯乙编钟的确存在着在音乐基本形态方面与楚音乐文化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编钟 清商音乐 音律 形态结构
下载PDF
从曾侯乙编钟看古代曲悬与轩悬制度 被引量:6
6
作者 黄敬刚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40,共6页
曾侯乙编钟、编磬所构成优美动听的金石之声,是曾国百乐之首,这类乐器可以形成立体效果和宏观场面,金声玉振的演奏可营造出隆重气氛。在古代礼、乐制度中对铸钟作乐也要加以限制并有具体规定,这种制度就是"乐悬制度"。悬即悬... 曾侯乙编钟、编磬所构成优美动听的金石之声,是曾国百乐之首,这类乐器可以形成立体效果和宏观场面,金声玉振的演奏可营造出隆重气氛。在古代礼、乐制度中对铸钟作乐也要加以限制并有具体规定,这种制度就是"乐悬制度"。悬即悬挂之意。三面挂钟者为诸侯,实际上曾侯乙编钟和编磬为三面曲尺形,即轩悬。用编磬摆放代替的一面,形成三面,即郑注引郑司农云"轩悬,三面,其形曲"。三面悬挂钟才是"曲尺形"的"轩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编钟 曲悬 轩悬 制度
下载PDF
曾侯乙墓古玉器纹饰与工艺特点 被引量:2
7
作者 曹妙聪 李晶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40-43,共4页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古玉器是一批工艺精美、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战国早期玉器。通过观察这些古玉器,对比商周春秋与汉代的古玉器的特征,分析其艺术特点,认为曾侯乙墓古玉器纹饰繁缛,以云纹为主,多种纹饰共存。其工艺技术造诣高超,但因手工制...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古玉器是一批工艺精美、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战国早期玉器。通过观察这些古玉器,对比商周春秋与汉代的古玉器的特征,分析其艺术特点,认为曾侯乙墓古玉器纹饰繁缛,以云纹为主,多种纹饰共存。其工艺技术造诣高超,但因手工制作的原因,仍有其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玉器 纹饰 工艺 曾侯乙墓
下载PDF
一套亦或数套乎?——曾侯乙编钟编制问题之我见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洪军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34,共7页
通过对与曾侯乙编钟编制相关的已有研究成果的解读,理清了各学说产生的来龙去脉;并以此为契机断想下葬编钟件数经历了48件至64件的变化,64件钟是有意选定而并非随意凑成;进而认为:西周建立并严格执行的等级森严之礼乐制度虽早已崩溃,但... 通过对与曾侯乙编钟编制相关的已有研究成果的解读,理清了各学说产生的来龙去脉;并以此为契机断想下葬编钟件数经历了48件至64件的变化,64件钟是有意选定而并非随意凑成;进而认为:西周建立并严格执行的等级森严之礼乐制度虽早已崩溃,但青铜礼乐器的组合却仍反映出清晰的等级序列;从乐器的角度来看,曾侯乙墓出土的64件编钟并非一套编钟,也即乙生前不可能以如此面貌的一套编钟演奏音乐;从下葬青铜编钟礼的属性来看,我们相信其确为一套编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编钟 编制 套数 件数 礼器 礼乐
下载PDF
童忠良年谱
9
作者 孙晓辉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24,共13页
童忠良,1935年9月生于湖北洪湖。1950-1955年,在中原大学文艺学院、中南文艺学院、中南音专学习。1955-1961年留学民主德国,毕业于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1982年至1996年,先后任湖北艺术学院院长和武汉音乐学院院长暨教授。曾任湖北省音... 童忠良,1935年9月生于湖北洪湖。1950-1955年,在中原大学文艺学院、中南文艺学院、中南音专学习。1955-1961年留学民主德国,毕业于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1982年至1996年,先后任湖北艺术学院院长和武汉音乐学院院长暨教授。曾任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1991年赴维也纳大学音乐院进行为期两年的合作研究。出版了《近现代和声的功能网》、《对称乐学论集》等二十余部专著和合著,自撰论文数十篇。2001年至2005年,曾任台湾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系教授。2007年7月3日逝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忠良 武汉音乐学院 近现代和声的功能网 曾侯乙编钟 乐理
下载PDF
钟鸣寰宇 律动千秋--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10
作者 李幼平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22,27,共6页
2008年12月8日至9日,由湖北省文化厅、中共随州市委、市政府、武汉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曾侯乙编钟的故乡——湖北随州隆重举行。来自美国、法国、荷兰、德国以及国内相关领域的数... 2008年12月8日至9日,由湖北省文化厅、中共随州市委、市政府、武汉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曾侯乙编钟的故乡——湖北随州隆重举行。来自美国、法国、荷兰、德国以及国内相关领域的数十名学者,在全面回顾、总结曾侯乙编钟出土30年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交流了在以曾侯乙编钟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编钟及相关文化研究方面所产生的最新学术成果,并就曾侯乙编钟在当前乃至今后学术研究、学科建设、艺术实践乃至社会文化与经济建设方面可以而且应该继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编钟 30周年 研讨会 综述
下载PDF
融合曾侯乙乐器文化的岩彩数字插画设计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艺 刘卷 《湖南包装》 2022年第6期84-87,共4页
为继承和宣扬曾侯乙乐器文化,同时为中国现代插画与岩彩画融合下找到拥有中国审美特性的艺术语言,文章探究了地域文化视域下岩彩插画设计的数字化呈现趋势,通过调研整理分析了融合曾侯乙乐器文化的岩彩数字插画设计研究的传承价值、艺... 为继承和宣扬曾侯乙乐器文化,同时为中国现代插画与岩彩画融合下找到拥有中国审美特性的艺术语言,文章探究了地域文化视域下岩彩插画设计的数字化呈现趋势,通过调研整理分析了融合曾侯乙乐器文化的岩彩数字插画设计研究的传承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并借助岩彩数字插画的绘制手法对部分出土的乐器文物进行了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曾侯乙乐器 岩彩 数字插画
下载PDF
曾侯乙墓漆箱“武王伐殷”星象图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钟守华 魏渝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9-73,共5页
运用出土文物和文献、实际天象相结合的考证方法,该文对曾侯乙墓漆箱E.66和E.77三个侧面上的天文星象图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这三个侧面上绘有:鹑火张星、日在箕星、天驷房星,并与《国语》载伶州鸠所述“武王伐殷”的星象有关。
关键词 曾侯乙墓 战国时期 天文考古
下载PDF
曾侯与钟“■”字补释
13
作者 蒋伟男 《中国文字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53-57,共5页
曾候与钟铭文中的“ ”可分析为从心、专声,右侧的“ ”讹似“辛”形,其读音应属之部,为“锌”之异体。其用法与金文“辝”一致,用作第一人称的“台”。
关键词 曾侯与钟 补释
下载PDF
曾侯乙身世考略(下)
14
作者 杜棣生 杜汉华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46-51,共6页
对曾侯乙的身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考证 ,认为曾侯乙就是师乙 。
关键词 身世 曾侯乙 檑鼓墩 曾国 彝器 乐师 乐舞 铭文 考证 曾侯乙墓 奴隶社会 爵位 随国
下载PDF
曾侯乙身世考略(上)
15
作者 杜棣生 杜汉华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47-51,共5页
对曾侯乙的身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考证 ,认为曾侯乙就是师乙 ,曾国与随国是一个国家的假说不能成立。
关键词 曾侯乙 考证 曾国 后裔 铭文 鲁国 古乐律 墓主 身世
下载PDF
曾侯乙墓出土器物审美文化内涵浅析
16
作者 赵寅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年第6期54-57,共4页
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楚文化的代表性墓群,其发掘出土的青铜器、漆器等器物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其在造型、纹饰和艺术风格上明显受到楚文化的影响,表现为象征性、情感性和多元性的审美特征,是战国早期楚文化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 曾侯乙墓 出土器物 审美特性 器物美学
下载PDF
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一号陪葬坑发掘简报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昌平 李雪婷 +3 位作者 郭长江 后加升 王新成 郝勤建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1-44,共14页
位于湖北省随州市郊擂鼓墩地区的曾侯乙墓,是1978年在一次生产活动中发现并发掘的。当时只清理了墓葬,未对墓葬周边进行发掘。1997年对擂鼓墩一带进行的调查、勘探表明,该地区存在多处与曾侯乙墓级别相当的大型墓葬和一些年代稍晚的... 位于湖北省随州市郊擂鼓墩地区的曾侯乙墓,是1978年在一次生产活动中发现并发掘的。当时只清理了墓葬,未对墓葬周边进行发掘。1997年对擂鼓墩一带进行的调查、勘探表明,该地区存在多处与曾侯乙墓级别相当的大型墓葬和一些年代稍晚的小型墓葬,共同构成了年代均属于东周时期的擂鼓墩墓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随州市 曾侯乙墓 一号陪葬坑 青铜构件 帷帐
原文传递
殷周北斗信仰初探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磊 李楠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28,共5页
北斗信仰是中国古代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种宗教信仰,其萌芽于殷周时期。商代的卜辞中保留有殷人拜祭北斗的记录,是为时人存在北斗信仰的有力证据。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中共出土了5个彩绘漆箱,分别绘有天象、神树、瑞兽、仙人... 北斗信仰是中国古代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种宗教信仰,其萌芽于殷周时期。商代的卜辞中保留有殷人拜祭北斗的记录,是为时人存在北斗信仰的有力证据。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中共出土了5个彩绘漆箱,分别绘有天象、神树、瑞兽、仙人及几何图案。其中的天象图中"斗"字居中,统御二十八宿,青龙、白虎分居左右。表明曾侯希望魂归斗极的终极愿望。此外,在周代,北斗已经作为王权的象征为周天子所垄断使用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 卜辞 曾侯乙墓 漆箱 王权
原文传递
曾侯乙墓一号陪葬坑帷帐复原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昌平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4-106,I0002,I0003,共15页
1999年,曾侯乙墓西侧的一号陪葬坑出土了467件青铜帷帐构件。根据相关考古发现、构件搭接关系和出土位置等,帷帐的顶部和立面框架、椽木结构、地垘等可进行复原。该帷帐的复原形制为顶部四面坡、立面五开间、两进深,规格为面阔近10米、... 1999年,曾侯乙墓西侧的一号陪葬坑出土了467件青铜帷帐构件。根据相关考古发现、构件搭接关系和出土位置等,帷帐的顶部和立面框架、椽木结构、地垘等可进行复原。该帷帐的复原形制为顶部四面坡、立面五开间、两进深,规格为面阔近10米、进深超过4米、高近3米,结构基本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墓 一号陪葬坑 帷帐 复原
原文传递
曾侯(月與)编钟“汭士”试说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伟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1-123,共3页
曾侯(月與)编钟铭文中与曾国封域有关的"汭土",存在多种解释。本文从字形、文例着眼,认为"汭"字释写不误,应读为"裔";"裔土"是春秋时比较流行的词汇,指边远地区和边远族群,与钟铭所述"君... 曾侯(月與)编钟铭文中与曾国封域有关的"汭土",存在多种解释。本文从字形、文例着眼,认为"汭"字释写不误,应读为"裔";"裔土"是春秋时比较流行的词汇,指边远地区和边远族群,与钟铭所述"君庇淮夷,临有江夏"的形势正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月與) 汭土 沃土 裔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