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门源MW6.6地震震源破裂滑动分布
1
作者 张旻 董晴 谭凯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5-508,共4页
基于Sentinel-1和ALOS-2近场InSAR形变,利用有限断层方法反演2022-01-08门源MW6.6地震的震源破裂滑动分布。结果显示,门源MW6.6地震的最大滑动量约3.65 m,释放的地震矩约1.56×10^(19)Nm。破裂传播至地表,分东西两段,破裂滑移自震... 基于Sentinel-1和ALOS-2近场InSAR形变,利用有限断层方法反演2022-01-08门源MW6.6地震的震源破裂滑动分布。结果显示,门源MW6.6地震的最大滑动量约3.65 m,释放的地震矩约1.56×10^(19)Nm。破裂传播至地表,分东西两段,破裂滑移自震中沿断层向SEE和NWW向延伸,在震中的东南侧断层滑动量较大。有别于其他研究结果,本文认为门源地震震源破裂主要发生在东段的浅部,深度不超过8.0 km,西段的破裂最深可达15.0 km。同震形变整体上符合左旋走滑破裂特征,显示了青藏高原内部块体间的相对运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w6.6地震 震源破裂滑动分布 INSAR 有限断层法
下载PDF
阿克陶MW6.6地震的发震构造及滑动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孔华 万永革 吕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34-2742,共9页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发生了MW6.6地震。通常震中所处断层的破裂特性与周围区域应力场的动力学特征具有紧密的联系。通过对发震构造断层的精确刻画以及区域地壳中应力释放细节的深入探究,可以加深对发震构造周围地震动力学特征的认...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发生了MW6.6地震。通常震中所处断层的破裂特性与周围区域应力场的动力学特征具有紧密的联系。通过对发震构造断层的精确刻画以及区域地壳中应力释放细节的深入探究,可以加深对发震构造周围地震动力学特征的认识,同时也对判定当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地震活动趋势提供了重要参考。首先搜集整理了震源附近的26条余震震源机制,利用网格搜索法反演得到震中附近的应力场,发现该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157.36°,倾伏角为1.15°,主张应力方向为66.56°,倾伏角为34.98°,与该地所处的帕米尔高原陆内俯冲形成近东西向断裂的右旋走滑兼有逆冲的背景相一致;然后利用389条余震精定位数据,结合高斯-牛顿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拟合得到发震断层面的走向为103.64°、倾角为65.65°,这与木吉右旋走滑断裂的几何特征基本重合;将所求应力场投影到断层上,得到滑动角为152.77°,该地震表现为右旋走滑断层;最后利用本研究获得的区域应力张量模拟得到的该状态下的各种形状断层面的相对应力分布,发现该地震发生的断层面的相对剪应力接近1,破裂方向与震源区的最优剪切力方向相同,表明该地震是在应力场作用下沿着最有利于背景应力释放的方向上发生的。研究结论对深入理解震源区及周围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应力状态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陶mw6.6地震 小震丛集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The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of the 2013 Lushan Mw6.6 earthquake determined using continuou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measurements 被引量:1
3
作者 Huang Yong Yang Shaomin +2 位作者 Zhao Bin Wang Wei Tan Kai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3年第2期6-10,共5页
Based on Continuous GPS (CGPS) observation data of the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 (CMONOC) and the Sichuan Continuous Operational Reference System ( SCCORS), we calculated the horizontal cosei... Based on Continuous GPS (CGPS) observation data of the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 (CMONOC) and the Sichuan Continuous Operational Reference System ( SCCORS), we calculated the horizontal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of CGPS sites caused by the 2013 Lushan Mw 6.6 earthquake. The resuits indicate that the horizontal coseismic deformations of CGPS sta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rust-compression rupture. Furthermore, the sites closest to the epicenter underwent significant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Three network stations exhibited displacements greater than 9 mm ( the largest is 20.9 mm at SCTQ) , while the others were displaced approximately 1 -4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GPS Continuous GPS)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Lushan mw6.6 earthquake thrust event Longmenshan fault belt
下载PDF
汶川地震后中下地壳及上地幔的粘弹性效应引起的应力变化与芦山地震的发生机制 被引量:26
4
作者 雷兴林 马胜利 +1 位作者 苏金蓉 王小龙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1-422,共12页
采用多层粘弹性模型计算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对周围地区尤其是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影响,结合地震活动性分析,探讨了2013年4月20日芦山MW6.6地震的发生机制,并对沿龙门山断裂带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之间的地震空段进行了分析。计... 采用多层粘弹性模型计算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对周围地区尤其是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影响,结合地震活动性分析,探讨了2013年4月20日芦山MW6.6地震的发生机制,并对沿龙门山断裂带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之间的地震空段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由于下部地壳及上地幔的粘弹性效应,芦山地震震源处对应的汶川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ΔCFS)为-0.1bar以下量级,其后随时间逐渐增加,在芦山地震前增加到了0.4bar(有效摩擦系数为0.4)或0.6bar(有效摩擦系数为0.2)以上。这表明,芦山地震的发生与汶川地震的非弹性触发密切相关。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之间的地震破裂空段存在1970年大邑M6.2地震的库仑应力阴影区(下降区),汶川地震及芦山地震未能使阴影区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如没有其他不可知因素,该空段短期内整体发生破裂,引发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w7.9地震 芦山mw6.6地震 库仑应力 地震活动
下载PDF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_W6.6地震发震构造与地表破裂 被引量:29
5
作者 陈杰 李涛 +5 位作者 孙建宝 房立华 姚远 李跃华 王浩然 付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60-1174,共15页
新疆阿克陶MW6.6地震发生在帕米尔构造结北部木吉断陷盆地西端附近,是公格尔拉张系自1895年塔什库尔干7级地震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对于此次地震的研究,不仅对理解帕米尔高原内部现今构造变形、应力状态及动力学过程等非常重要,也将为... 新疆阿克陶MW6.6地震发生在帕米尔构造结北部木吉断陷盆地西端附近,是公格尔拉张系自1895年塔什库尔干7级地震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对于此次地震的研究,不仅对理解帕米尔高原内部现今构造变形、应力状态及动力学过程等非常重要,也将为该区的未来强震趋势预测提供依据。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初步的野外考察、In SAR数据分析以及主余震重新定位结果表明,阿克陶MW6.6地震破裂走向107°、倾角76°,发震断层是公格尔拉张系最北段的全新世活动转换断层——NWW走向的木吉右旋走滑断裂。该地震破裂长度超过77km,可能包括了至少2次破裂子事件。沿木吉断裂在2处(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震中以东2.4km及其以东约32.6km附近)发现了数十米长、走向95°~110°、小规模右旋张扭地表破裂带,走滑量10~20cm。这一结果与张勇等在震后2h给出的震源破裂过程一致。重新定位的主震位于木吉断裂上,震源深度约9.3km。绝大多数余震主要分布在木吉断裂南侧1走向NWW、长逾85km、宽〈8km、深5~13km的条带内。余震带的北边界上陡下缓,很好地限定了木吉断裂的铲形深部几何结构。这次地震的发生表明帕米尔高原内部上地壳变形仍以近EW向拉张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 阿克陶地震 地表破裂 INSAR 余震 木吉断裂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带壳幔电性结构特征及其与汶川、芦山强震关系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绪本 张刚 +5 位作者 周军 李德伟 罗威 胡元邦 蔡学林 郭紫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84-1995,共12页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构造带是研究青藏高原地壳物质向东侧向挤出的焦点地区.为探索龙门山构造带活动构造特征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本文通过布置垂直龙门山构造带南段芦山地震震源区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运用多种数据处理手段,得到研究区...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构造带是研究青藏高原地壳物质向东侧向挤出的焦点地区.为探索龙门山构造带活动构造特征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本文通过布置垂直龙门山构造带南段芦山地震震源区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运用多种数据处理手段,得到研究区可靠的电性结构,并通过与已有龙门山中段和北段剖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存在明显的低阻异常带——松潘岩石圈低阻带,该低阻异常带沿龙日坝断裂—岷山断裂—龙门山后山断裂分布,形成松潘—甘孜地块向扬子地块俯冲的深部动力学模式,通过统计研究区的历史强震,发现震源主要沿低阻异常带东侧分布,同时,低阻异常带也是低速度、低密度异常带,松潘岩石圈低阻带可能是扬子地块的西缘边界;(2)青藏高原物质东移过程中,受到克拉通型四川盆地的强烈阻挡,龙门山构造带表层块体和物质发生仰冲推覆,表现为逆冲推覆特征的薄皮构造,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物质向龙门山构造带岩石圈深部俯冲,印支运动晚期,扬子古板块持续向华北板块俯冲,在上述构造运动作用下,呈现出刚性的上扬子地块西缘高阻楔形体向西插入柔性青藏块体的楔状构造;(3)根据电性结构推断,芦山地震受到深部上里隐伏壳幔韧性剪切带向上扩展的影响,构成芦山地震的深部主要动力来源;汶川地震的发生,在龙门山南段形成应力加载区,是触发或加快芦山地震孕育发生的另一个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构造带 汶川地震 芦山地震 大地电磁 电性结构
下载PDF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_W6.6地震宏观震中与地质灾害 被引量:4
7
作者 姚远 陈杰 +4 位作者 李涛 付博 王浩然 李跃华 陈建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6-439,共14页
对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_W6.6地震灾区进行了初步的地震地质灾害实地考察,结合震区高海拔、高寒山区的特点,震源机制解数据,总结了砂土液化、地裂缝、崩塌、滑坡等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发育特征。本次地震存在2个宏观震中,即维日... 对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_W6.6地震灾区进行了初步的地震地质灾害实地考察,结合震区高海拔、高寒山区的特点,震源机制解数据,总结了砂土液化、地裂缝、崩塌、滑坡等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发育特征。本次地震存在2个宏观震中,即维日麻村和布拉克村,2处均发育大量的同震地质灾害。砂土液化主要分布在在喀拉阿特河南岸,面积达1 000m2,由于冻土层下部融层发生液化,液化物质沿已有泉眼、地裂缝喷出,其中60%的砂土液化为泉眼复发形成,根据探槽揭露的地层确定砂土液化发生在地下1.8m的灰绿色粉砂质黏土、粉砂层。本次地震地裂缝以脆性破坏为主,下部融土层发生变形后引起上部冻土层变形产生地裂缝是主要原因,其中维日麻村地裂缝以挤压作用形成棋盘状分布在喀拉阿特河河漫滩上,而布拉克村地裂缝以拉张和左旋走滑性质为主,地裂缝的运动方向在90°~135°,呈环形展布,具有向东侧拉张的趋势。崩塌与滑坡在震区也是重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崩塌掉落下的滚石堵塞道路、砸断电线杆,最大滚石长4m,震区仅发生1处小型滑坡,但在其周边形成了大量的不稳定边坡和潜在滑坡体。本次地震地裂缝与砂土液化有伴生迹象,是造成房屋破坏严重的1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陶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砂土液化 公格尔拉张系 木吉断层
下载PDF
Strong ground motion simulation for the 2013 Lushan M_W6.6 earthquake, Sichuan, China, based on the inverted and synthetic slip models 被引量:1
8
作者 Wenhao Shen Qiu Zhong Baoping Shi 《Earthquake Science》 2014年第4期377-389,共13页
It is well known that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slip distributions on fault plan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for earthquake source inversion related to the fault rupture proc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lip ... It is well known that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slip distributions on fault plan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for earthquake source inversion related to the fault rupture proc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lip distribution on the main fault play a fundamental role to control strong ground motion pattern. A large amount of works have also suggested that variable slip models inverted from longer period ground motion recordings are relevant for the prediction of higher frequency ground motions. Zhang et al. (Chin J Geophys 56:1412-1417, 2013) and Wang et al. (Chin J Geophys 56:1408-1411,2013) published their source inversions for the fault rupturing process soon after the April 20, 2013 Lushan earthquake in Sichuan, China. In this study, first, we synthesize two forward source slip models: the value of maximum slip, fault dimension, size, and dimension of major asperities, and comer wave number obtained from Wang's model is adopted to constrain the gen- eration of k-2 model and crack model. Next, both inverted and synthetic slip models are employed to simulate the ground motions for the Lushan earthquake based on the stochastic finite-fault method. In addition, for a comparison purpose, a stochastic slip model and another k-2 model (k 2 model II) with 2 times value of comer wave number of the original k-2 model (k 2 model I) are also employed for simulation for Lushan event. The simulated results characterized by Modified Mer- calli Intensity (MMI) show that the source slip models based on the inverted and synthetic slip distributions could capture many basic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 ground motion patterns. Moreover, the simulated MMI distributions reflect the rupture directivity effect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shallow velocity structure well. On the other hand, the simulated MMI bystochastic slip model and k 2 model II is apparently higher than observed intensity. By contrast, our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r frequency ground motion is sensitive to the degree of slip roughness;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for realistic ground- motion simulations due to future earthquake, it is imperative to properly estimate the slip roughness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ochastic finite-fault model Strong groundmotion -2013 Lushan mw6.6 earthquake Corner wavenumber k -2 model Crack model
下载PDF
2018年日本北海道Mw 6.6级地震滑坡分布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鲍鹏鹏 崔玉龙 +3 位作者 许冲 傅贵 胡俊宏 陈孝柱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33-40,共8页
2018年9月6日,日本北海道地区发生Mw 6.6级地震,地震触发了大量滑坡。基于福卫5卫星影像,在Google Earth平台上采用人工目视进行滑坡解译,把解译的滑坡导入ArcGIS,根据DEM和地质图在ArcGIS上选择高程、坡度、坡向、地震烈度、地层、震中... 2018年9月6日,日本北海道地区发生Mw 6.6级地震,地震触发了大量滑坡。基于福卫5卫星影像,在Google Earth平台上采用人工目视进行滑坡解译,把解译的滑坡导入ArcGIS,根据DEM和地质图在ArcGIS上选择高程、坡度、坡向、地震烈度、地层、震中距6个影响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87 km 2的范围内,解译滑坡4196个,滑坡总面积15.98 km^2,LND为22.44个/km^2,LAP为0.086;滑坡在高程130~180 m、坡度10°~20°、坡向120°~180°、地震烈度7度~7.5度、地层N 2sn、震中距10~12 km内分布数量最多,面积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海道Mw 6.9级地震 地震滑坡 福卫5卫星影像 分布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