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语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以关于“狼”的语篇Maheegun My Brother为例
1
作者 梅翠平 《养殖与饲料》 2022年第12期144-150,共7页
本文选取《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第11单元Maheegun My Brother探讨了在外语课程中如何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基于POA教学理论,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驱动、促成和评价等方面实现语言知识(关于“狼”的描写)与思政元素(狼的协作精神、狼... 本文选取《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第11单元Maheegun My Brother探讨了在外语课程中如何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基于POA教学理论,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驱动、促成和评价等方面实现语言知识(关于“狼”的描写)与思政元素(狼的协作精神、狼的知恩图报精神等)的有机结合。思政元素为语言学习提供教学内容和讨论话题,语言技能的学习和运用促进了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在提升学生的语言修辞运用能力和环境描写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善待动物”“常怀感恩之心”等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兼顾培养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等,从而实现外语教育的工具性教学目标和人文性教学目标相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待动物 外语课程思政 教学设计 Maheegun my brother
下载PDF
My Brother's Wedding
2
作者 LI JIHONG 《Women of China》 1994年第2期34-35,共2页
MY brother was going to get married to a girl from an ordinary family who is delicate and pretty and appreciated by all. My brother was happy all day long, and the newly decorated bridal chamber was
关键词 my brother’s Wedding
原文传递
与自然和合:红河哈尼梯田“民胞物与”的整体性生态关怀智慧
3
作者 李佳闰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10,共4页
面临全球生态危机,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而红河哈尼梯田“民胞物与”整体性生态空间的构建过程蕴含着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生态智慧与哲理。哈尼人民在创造梯田过程中与自然能动和合,通过发现与尊崇... 面临全球生态危机,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而红河哈尼梯田“民胞物与”整体性生态空间的构建过程蕴含着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生态智慧与哲理。哈尼人民在创造梯田过程中与自然能动和合,通过发现与尊崇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妙造自然,最终保护与回归自然这一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生态关怀智慧,构建起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与牛羊、哈尼儿孙于一体的“民胞物与”整体性生态空间。充分挖掘这一生态智慧与哲理能够为我国当前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梯田 自然 “民胞物与” 生态整体主义 生态智慧
下载PDF
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超越维度 被引量:10
4
作者 邹广文 蔡志军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21,共5页
超越意识是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作为建构儒家信仰体系的重要成果,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体现了鲜明的超越意识。具体而言,他强调从天人关系、人物关系和人世关系三个维度,通过"天人合一"、"民吾同胞&q... 超越意识是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作为建构儒家信仰体系的重要成果,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体现了鲜明的超越意识。具体而言,他强调从天人关系、人物关系和人世关系三个维度,通过"天人合一"、"民吾同胞"和"均死生"等方式来完成对于自我有限性、名利和生死的超越建构。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为"无心"和"有信"两个层面的内容,其思想对现实的超越与超越现实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民胞物与 超越维度 当代价值
下载PDF
张载社会视觉中的“民胞物与”理想及其时代性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处辉 宣朝庆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5-30,85,共7页
“民胞物与”是 1 1世纪思想家张载为解决社会贫困而建构的新型理想社会 ,主要内容包括恢复井田制度和重建宗族组织两个方面。该理想的产生与张载独特的社会视觉有着直接的关系。社会平等作为这一理想的核心与奋斗目标 ,开启了中国古代... “民胞物与”是 1 1世纪思想家张载为解决社会贫困而建构的新型理想社会 ,主要内容包括恢复井田制度和重建宗族组织两个方面。该理想的产生与张载独特的社会视觉有着直接的关系。社会平等作为这一理想的核心与奋斗目标 ,开启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理想社会的新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视觉 社会贫困 “民胞物与”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民胞物与”思想 被引量:3
6
作者 许宁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5-71,共7页
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主张“乾父坤母”,人与万物共处于一个大家庭中,人要敬畏自然,善待万物,对于自然万物负有更大的道德责任和伦理义务,包含了“天下一家”的仁爱精神,“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仇必和解”的价值理念与“万世太平... 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主张“乾父坤母”,人与万物共处于一个大家庭中,人要敬畏自然,善待万物,对于自然万物负有更大的道德责任和伦理义务,包含了“天下一家”的仁爱精神,“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仇必和解”的价值理念与“万世太平”的和平理想。“民胞物与”既彰显了宋明理学的精神特质,又体现了超越时代的文化理想,蕴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关学 民胞物与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张载哲学中的生态智慧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樊小贤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66-69,共4页
解读和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摆脱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来说,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将古典文本与现代观念相结合,对张载提出的万物“相感而应”,人须“立天地之大义”、“顺而不妄”的直觉意识,“大其心”、“体天下之物... 解读和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摆脱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来说,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将古典文本与现代观念相结合,对张载提出的万物“相感而应”,人须“立天地之大义”、“顺而不妄”的直觉意识,“大其心”、“体天下之物”、“民胞物与”的人道情怀,遵“天道”以求“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为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和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精神养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张载 生态 民胞物与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宋代田园诗民胞物与的情感意蕴——以南宋赵蕃田园诗为中心
8
作者 施常州 《阅江学刊》 2014年第6期120-128,共9页
世人皆为同胞、万物俱是同辈的理念正是儒家仁政爱民思想的体现。赵蕃的田园诗,再现了南宋中、后期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农人快乐的劳动场景,也反映了农民劳动生活的艰辛,更有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渴盼神灵降福而举行的祈雨仪式,充分反映... 世人皆为同胞、万物俱是同辈的理念正是儒家仁政爱民思想的体现。赵蕃的田园诗,再现了南宋中、后期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农人快乐的劳动场景,也反映了农民劳动生活的艰辛,更有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渴盼神灵降福而举行的祈雨仪式,充分反映了诗人民胞物与的情怀,代表了宋代士人仁政爱民的政治理想,具有鲜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主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田园诗 民胞物与 赵蕃
下载PDF
美国非裔青少年的生存之道:《我死去兄弟的自传》
9
作者 齐童巍 《昆明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7-20,共4页
沃尔特·迪安·迈尔斯是美国非裔青少年、儿童文学的重要作家。其小说《我死去兄弟的自传》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美国非裔青少年的现实生存景象。小说主角从成长道路的选择到生与死的洗礼、从成长的迷惘到走向坚定的生存信念... 沃尔特·迪安·迈尔斯是美国非裔青少年、儿童文学的重要作家。其小说《我死去兄弟的自传》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美国非裔青少年的现实生存景象。小说主角从成长道路的选择到生与死的洗礼、从成长的迷惘到走向坚定的生存信念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美国非裔青少年的生存之道。小说略显残酷的情节,体现了美国非裔青少年小说的共性,建构了青少年群体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尔特·迪安·迈尔斯 我死去兄弟的自传 美国青少年小说 美国非裔青少年 哈莱姆
下载PDF
传统生态智慧在当代生态文学中的赓续 被引量:4
10
作者 欧阳澜 汪树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2-39,共8页
要关注当代文学的传统回归,最关键的还是要考量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是如何进入当代文学中的。以天人合一为根基的传统生态智慧恰恰是华夏文化最为核心的精神传统之一,这种生态智慧在当代生态文学中得到坚定而显豁的大面积赓续。天人合... 要关注当代文学的传统回归,最关键的还是要考量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是如何进入当代文学中的。以天人合一为根基的传统生态智慧恰恰是华夏文化最为核心的精神传统之一,这种生态智慧在当代生态文学中得到坚定而显豁的大面积赓续。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和民胞物与成为引导当代生态文学的基本原则。这种生态智慧使得当代中国生态文学呈现出典型的中国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生态智慧 当代生态文学 天人合一 顺应自然 民胞物与
下载PDF
从张载“民胞物与”思想发现“深层生态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渊 李涛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48-53,共6页
宋代理学家张载在《西铭》中所提出的"民胞物与"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意蕴。从对万物自身价值的肯定到自我实现的路径,"民胞物与"思想与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主张存在许多契合之处。因此,对张载的理学思想进行现... 宋代理学家张载在《西铭》中所提出的"民胞物与"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意蕴。从对万物自身价值的肯定到自我实现的路径,"民胞物与"思想与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主张存在许多契合之处。因此,对张载的理学思想进行现代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解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宋明理学,而且,对于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民胞物与 兼爱 深层生态学 奈斯
下载PDF
是“忏悔”还是怨恨——谈《风筝》的创作真意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武俊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4期75-77,共3页
从《我的兄弟》和《风筝》的文本异同中可探究《风筝》的创作真意,并联系兄弟失和一事以及厨川白村理论对鲁迅的影响,可以看出《风筝》的真意其实并非如李天明所说鲁迅对兄弟的“忏悔”,而是曲折表达了他对周作人的怨恨之情。
关键词 《我的兄弟》 《风筝》 周作人 鲁迅
下载PDF
农村生态伦理教育的现实藩篱与路径解析——来自“民胞物与”思想的启示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8-53,共6页
宋代张载从"天人关系、人物关系、人世关系"三个维度阐述"民胞物与"思想,其核心思想就是爱人爱物,这种生态伦理思想是宝贵思想资源。随着人们在自在世界和人化世界的中心主体地位不断巩固,形成以满足人们需要和利... 宋代张载从"天人关系、人物关系、人世关系"三个维度阐述"民胞物与"思想,其核心思想就是爱人爱物,这种生态伦理思想是宝贵思想资源。随着人们在自在世界和人化世界的中心主体地位不断巩固,形成以满足人们需要和利益为核心的伦理价值观,"越富越光荣"的财富伦理和农民的利己主义导致农民在追求财富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伦理。农村生态伦理教育方面欠缺制度保障,尚未形成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和村民主体协同配合,这些因素共同制约"民胞物与"融入农村生态伦理教育。农村生态伦理教育需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要在主体上注重协同性,在内容上注重通俗性,在方法上注重实践性。"民胞物与"的思想精华需要与时代诉求相对接,融入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中,融入农村生态伦理教育宣传中,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胞物与 农村生态伦理教育 张载
下载PDF
上天有好生之德
14
作者 周大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9-21,共3页
"生生之德"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生"的意义不仅仅表现为生命,更表现为生生不息、和谐有序的深层次含义,尤其在儒家的世界观里,宇宙的本质即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动态过程。中国自古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生生之德"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生"的意义不仅仅表现为生命,更表现为生生不息、和谐有序的深层次含义,尤其在儒家的世界观里,宇宙的本质即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动态过程。中国自古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仅充分体现出主体性,同时也生发出"民胞物与"的极具包容的博大情怀。天地有四时,人体亦有春夏秋冬,以人道应天道,才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应循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 “民胞物与” 养生
下载PDF
“民胞物与”思想的“他者”思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光洁 《宜宾学院学报》 2018年第7期66-73,共8页
"他者"不仅限于"他人",而且还可以包含自然以及超越界,它指向的是一种伦理向度。而"民胞物与"思想中所涉及的"民"与"物"正是人向他者的开放并关怀他者的伦理体现。这种伦理关系在&qu... "他者"不仅限于"他人",而且还可以包含自然以及超越界,它指向的是一种伦理向度。而"民胞物与"思想中所涉及的"民"与"物"正是人向他者的开放并关怀他者的伦理体现。这种伦理关系在"乾父坤母"的基础上展开,不同于单纯的差异性伦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民胞物与 仁爱 敬畏
下载PDF
对《美尔根,我的兄弟》的生态批评阐释
16
作者 赵苹 《海外英语》 2015年第14期181-182,共2页
《美尔根,我的兄弟》是美国作家埃里克·阿克兰的一篇短篇故事,被选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Ⅱ》中。该故事透出深刻的生态主义内涵,它以一匹狼和一个男孩之间的故事作为主线,赞扬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同时,埃里克·... 《美尔根,我的兄弟》是美国作家埃里克·阿克兰的一篇短篇故事,被选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Ⅱ》中。该故事透出深刻的生态主义内涵,它以一匹狼和一个男孩之间的故事作为主线,赞扬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同时,埃里克·阿克兰通过塑造代表生态中心主义的"爷爷"和代表人类中心主义的叶斯诺太太之间对待自然的差异,衬托出印第安文化中的生态主义精髓,从而唤起人们的生态传承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批评 《美尔根 我的兄弟》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 生态传承意识
下载PDF
“眷村一代”和“眷村二代”身份认同的矛盾与变迁——以《台北人》与《想我眷村的兄弟们》为例
17
作者 吴霜 《华文文学》 2022年第4期99-105,共7页
本文以白先勇的《台北人》与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兄弟们》为选本,分析《台北人》中的“眷村一代”和《想我眷村的兄弟们》中的“眷村二代”在台湾生活过程中有关身份认同的矛盾与变迁。在对眷村从兴建到消失的历史过程以及眷村文学的... 本文以白先勇的《台北人》与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兄弟们》为选本,分析《台北人》中的“眷村一代”和《想我眷村的兄弟们》中的“眷村二代”在台湾生活过程中有关身份认同的矛盾与变迁。在对眷村从兴建到消失的历史过程以及眷村文学的概念与兴起原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历史背景与研究文本相结合,深入探讨以《台北人》为代表的“眷村一代”在身份认同上对于大陆原乡的怀旧与陆台身份的迷茫,和以《想我眷村的兄弟们》为代表的“眷村二代”在身份认同上对于眷村的逃离与逃离之后的眷恋。而在矛盾与变迁的背后,是眷村后代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点,并由此构成了眷村后代既深爱台湾又怀念大陆的独特而小众的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眷村一代 眷村二代 《台北人》 《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身份认同
下载PDF
爱的原则如何扩展到动物?--儒家视域下的人与动物关系
18
作者 杜永宽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11-20,共10页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爱的原则通过两种路径扩展到动物身上:一是治国安邦的需要,在这一路径中人类对动物的关怀与其自身的繁衍生息密切相连;二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必要,在这一路径中动物被化约为投射人类道德原则的工具。宋儒通过以“仁”释“...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爱的原则通过两种路径扩展到动物身上:一是治国安邦的需要,在这一路径中人类对动物的关怀与其自身的繁衍生息密切相连;二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必要,在这一路径中动物被化约为投射人类道德原则的工具。宋儒通过以“仁”释“生生”、“民胞物与”的提出、“赞天地之化育”的诠释、对杀生不仁的驳斥,不仅发展了人与动物关系的内在心性依据,而且把人与动物的关系纳入由道德进路而至的宇宙观中。王阳明对宋儒的理论路径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他通过大力倡导“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将宋儒所强调的人对动物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性宇宙观发挥到极致,提出了针对具体实践行为的“爱得是与不是”和针对道德价值相冲突时的“道理合该如此”两条实践原则;但动物的独特价值也随之被完全消泯在道德境界之中,动物本身并不能脱离人的价值世界而具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只有被纳入人的伦理道德之中才具有意义。在儒家所建构的道德世界中,关爱、保护动物成为现实世界的每个个体应具有的道德义务,这一立场为应对生态挑战、建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伦理 先秦儒家 宋明儒学 民胞物与 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下载PDF
论“横渠四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19
作者 马千里 邓谨 《韶关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5-9,共5页
“横渠四句”是中华民族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的集中体现,内涵丰富,不仅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不忘本来才能开辟将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 “横渠四句”是中华民族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的集中体现,内涵丰富,不仅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不忘本来才能开辟将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入挖掘“横渠四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对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的“民胞物与”情怀、树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涵养大学生的责任担当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渠四句” “民胞物与” 理想信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中华传统文化的深生态学机理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书云 胡伟 王淑洁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27-130,共4页
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思维特征、“民胞物与”观念、“为腹不为目”等思想与深生态学的大自我意识、生物中心主义平等及“手段简单、目的丰富”等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生态学机理,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现代价值转换... 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思维特征、“民胞物与”观念、“为腹不为目”等思想与深生态学的大自我意识、生物中心主义平等及“手段简单、目的丰富”等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生态学机理,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现代价值转换,对消除现代性造成的种种危机、建设社会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 深生态学 整体思维 民胞物与 为腹不为目 文明建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