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t Pupae from Myanmar Amber Reveal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Cocoon-Spinning Behavior in Formicidae
1
作者 Wentao Tao Baojie Du +1 位作者 Shuai Ma Rui Chen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3年第4期120-135,共16页
Many extant species spin cocoons before their pupal stage,which can protect them from predators,pathogens,and fluctua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nests.However,owing to the scarcity of ant cocoon fossils,little is know... Many extant species spin cocoons before their pupal stage,which can protect them from predators,pathogens,and fluctua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nests.However,owing to the scarcity of ant cocoon fossils,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is behavior in Formicidae.Here,we describe two ant pupae specimens from Myanmar amber.The presence of cocoons in these Mesozoic fossils suggests the ancestral origin of spinning cocoon behavior;based on our phylogenetic analysis and ancestral state reconstruction,this behavior was secondarily lost at least six times in Formicidae,which could be ascribed to the transition of nesting and feeding habits,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eusociality.Moreover,the first specimen preserved worker ants with empty cocoons simultaneously,indicating garbage removal or brood care behavior,which improv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eusociality in the Cretace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micidae ant pupae fossil myanmar amber cocoon-spinning behavior social behavior Cretaceous
下载PDF
Diversification of Eupolypods in Mid-Cretaceous—Evidenced by Myanmar Amber Forest
2
作者 Cunxiang Li Libing Zhang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9年第10期726-730,共5页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Eupolypods still remains unclear, especially on its diversification scenarios.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approximately 100 million-year-old Myanmar amber provides a unique sou...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Eupolypods still remains unclear, especially on its diversification scenarios.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approximately 100 million-year-old Myanmar amber provides a unique source of polypod fossils. Different families and numerous sporangia, spores, and scales have been found in Myanmar amber. These discoveries are nevertheless important because they provided the first unequivocal fossil evidence that the diversity of eupolypod ferns was present already in the mid-Cretaceous Myanmar amber forest. This clearly shows that Eupolypods originated before mid-Cretaceous, probably as early as the Early Jurassic,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cent divergence time estimate based on molecular da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CRETACEOUS myanmar amber Eupolypods DIVERGENCE TIME
下载PDF
Fern Diversity in the Mid-Cretaceous Amber Forests Revealed by Exceptionally Preserved Sporangium Types
3
作者 Chunxiang Li Xile Zhou Yiran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CAS 2024年第5期351-365,共15页
The amber deposits from the Albian-Cenomanian in Myanmar have emerged as a pivotal source for exceptionally abundant fossil insect fauna since their initial discovery. Recent studies have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eluci... The amber deposits from the Albian-Cenomanian in Myanmar have emerged as a pivotal source for exceptionally abundant fossil insect fauna since their initial discovery. Recent studies have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elucidating the fern inventory and examining newly available fossils from Myanmar amber, suggesting a diverse fern flora that once thrived in Cretaceous forests. Through investigations of amber collections,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sporangium structures—especially the annulus types preserved in amber inclusions—this study revealed additional novelties within the Cyatheales and Schizaeales in mid-Cretaceous Myanmar amber forests. The described specimens and newly discovered fossils provide compelling evidence that Polypodiales were not only diverse and abundant but also that other fern lineages, such as Cyatheales and Schizaeales, coexisted in these ancient forest ecosystems. This study reveals the high diversity of ferns in the mid-Cretaceous Myanmar area, while also implying the paleoecological and paleogeograph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sozoic Burmese amber fore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CRETACEOUS myanmar amber Polypodiales Cyatheales Schizaeales Sporangium
下载PDF
缅甸“有点咸”根珀与波罗的海蜜蜡的显微特征对比及意义
4
作者 施光海 代荔莉 +2 位作者 王妍 梁欢 邢碧倩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3年第4期42-49,共8页
缅甸“根珀”是缅甸琥珀众多品种中的一类,其珀质油润、半透明-不透明,纹理多样,虽类似树根,但大多数没有树纹或者树木年轮的规律样式,故其样式及身世常给人们以神秘之感。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初步发现缅甸根珀内部近表面存在圆球形... 缅甸“根珀”是缅甸琥珀众多品种中的一类,其珀质油润、半透明-不透明,纹理多样,虽类似树根,但大多数没有树纹或者树木年轮的规律样式,故其样式及身世常给人们以神秘之感。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初步发现缅甸根珀内部近表面存在圆球形气孔,其直径变化在0.1~1.5μm之间,气孔所占体积百分数约为6%vol.。几乎在每个气孔内部,都发现含有一个立方体状NaCl晶体。上述特征说明形成琥珀的树脂可能曾经处于一个确定的高气温、高盐度环境,为其所处潟湖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缅甸根珀的内部气泡特征与波罗的海蜜蜡的内部气泡特征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其透明度明显逊于后者。波罗的海白色蜜蜡中的气泡直径为0.1~0.3μm(气孔占7%vol.),尺寸远小于细小微粒直径1.0μm。微粒直径1.0μm对应于12500目,这个粒径级别的粉尘,若为透明矿物,其颜色表现为白色。借助透明矿物条痕色基本为白色的原理,我们认为白色蜜蜡的颜色是由直径极小(100~300 nm)的密集气泡所呈现的白色,并非真实琥珀物质颜色,并将此确定为白色蜜蜡现象。缅甸根珀的呈色机理与波罗的海白色蜜蜡区域有一定可比拟性,其更低的透明度可能归因于内部还包含岩盐晶体。白色蜜蜡中直径细小且密集(气孔占约7%vol.)的气泡特征,很好地解释了在摩擦时,白珀更容易散发琥珀气味的现象,因为在摩擦时,这些细密的气泡很容易爆破并释放其中气味。黄色蜜蜡中气泡直径较大(5.0~10.0μm),且气孔占体积百分数(约1%vol.)较低,进一步验证了气泡对透明度产生了明显影响的认识,但对其体色并未产生明显影响。综合以上特征,或许将缅甸“根珀”更名为“根蜜蜡”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根珀 扫描电子显微镜 NACL晶体 波罗的海蜜蜡 白色蜜蜡 黄色蜜蜡 气泡
下载PDF
缅甸血珀老化过程中老化特征与挥发份的变化
5
作者 李星枰 李妍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3年第4期60-68,共9页
琥珀在自然环境中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老化,引起颜色加深变红、硬度减小、表面大量龟裂等不良现象,可导致表面严重老化剥落,对珍贵琥珀文物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本研究对缅甸血珀开展了显微特征、热力学特征及挥发份变化的研究,探讨了其老化... 琥珀在自然环境中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老化,引起颜色加深变红、硬度减小、表面大量龟裂等不良现象,可导致表面严重老化剥落,对珍贵琥珀文物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本研究对缅甸血珀开展了显微特征、热力学特征及挥发份变化的研究,探讨了其老化过程中的物理特征与成分、结构的变化关系。在老化过程中,缅甸血珀结构的交联程度不断降低,同时挥发份种类和含量普遍下降。当血珀老化后颜色变为棕色时,部分大分子链氧化并降解为小分子,这是琥珀龟裂产生的重要原因。当小分子生成物Tetralin,6-acetyl-8-isopropyl-2,5-dimethyl-大量出现时,可指示该老化缅甸琥珀需低氧黑暗条件下保存。本研究探索了热力学和色谱质谱学在有机宝石中的分析应用,其研究结果可为老化琥珀文物的保护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珀 缅甸 老化特征 老化机理 热脱附色谱质谱
下载PDF
缅甸金珀、棕珀和血珀颜色表征的研究
6
作者 张万才 白莹 《中国宝玉石》 2023年第6期2-11,共10页
本文采用PS取色法和色品坐标转换法对缅甸金珀、棕珀和血珀进行颜色表征的研究。通过两种方法获取样品的颜色三刺激值RGB,将其代入取色器工具,得到对应的颜色,并制作成色卡,然后与样品局部制成的色卡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PS取色法所得... 本文采用PS取色法和色品坐标转换法对缅甸金珀、棕珀和血珀进行颜色表征的研究。通过两种方法获取样品的颜色三刺激值RGB,将其代入取色器工具,得到对应的颜色,并制作成色卡,然后与样品局部制成的色卡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PS取色法所得色卡颜色匹配度优于色品坐标转换法,色品坐标转换法更适合用于缅甸金珀、棕珀和血珀的颜色表征。将实验数据制成图表,分析可得:PS取色法下实验样品三刺激值大致值域为:R_(JP)=[142,154];G_(JP)=[137,164];B_(JP)=[50,62]。R_(ZP)=[49,139];G_(ZP)=[63,118];B_(ZP)=[29,76]。R_(XP)=[63,168];G_(XP)=[46,132];B_(XP)=[33,62]。色品坐标转换法下测得实验样品三刺激值大致值域为:R_(JP)=[156,158];G_(JP)=[84,90];B_(JP)=[9,13]。R_(ZP)=[139,172];G_(ZP)=[57,107];BZP=[4,48]。R_(XP)=[184,199];G_(XP)=[42,60];B_(XP)=[6,29]。PS取色法下,缅甸金珀、棕珀和血珀颜色三刺激值间的大小关系为:R_(AJP)>R_(AXP)>R_(AZP);G_(AJP)>G_(AZP)>G_(AXP);B_(AJP)>B_(AZP)>B_(AXP)。色品坐标转换法下,缅甸金珀、棕珀和血珀颜色三刺激值间的大小关系为:RB_(XP)>RB_(JP)>R_(BZP);GB_(JP)>G_(BZP)>GB_(XP);B_(BZP)>BB_(XP)>BB_(J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琥珀 色度学 光纤光谱仪 PS取色法 三刺激值
下载PDF
三大产地(波罗的海、多米尼加和缅甸)琥珀红外光谱鉴别特征 被引量:25
7
作者 王妍 施光海 +1 位作者 师伟 吴瑞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164-2169,共6页
采用镜面反射法和溴化钾压片透射法对波罗的海、多米尼加和缅甸琥珀进行红外光谱测试,获得了不同产地的红外光谱鉴别特征。经仔细分析认为,尽管不同产地琥珀的红外光谱具有共同特征,但某些吸收峰位置或相对强度仍存在差异。3 000~2 800... 采用镜面反射法和溴化钾压片透射法对波罗的海、多米尼加和缅甸琥珀进行红外光谱测试,获得了不同产地的红外光谱鉴别特征。经仔细分析认为,尽管不同产地琥珀的红外光谱具有共同特征,但某些吸收峰位置或相对强度仍存在差异。3 000~2 800cm^-1范围内,波罗的海琥珀有两个明显的吸收峰和一个弱肩峰,多米尼加琥珀有两个吸收峰,缅甸琥珀具有三个特征吸收峰;1 740~1 690cm^-1范围内,波罗的海琥珀出现1 732cm^-1附近强吸收峰,多尼米加和缅甸琥珀有两个吸收峰,分别位于1 730和1 695cm^-1附近,但是多米尼加琥珀1 730cm^-1峰强度小于1 695cm^-1,与缅甸琥珀相反;1 300~1 000cm^-1范围内,波罗的海琥珀具有典型的"波罗的海肩峰"及1 163cm^-1附近的强吸收,多米尼加琥珀出现1 240cm^-1附近吸收峰,缅甸琥珀在此范围内的强吸收峰组成"山"字型;波罗的海琥珀R(A1 381cm^-1/A1 456cm^-1)值约为0.9,多米尼加琥珀约0.8,而缅甸为0.7。上述差异可以作为判断琥珀产地的鉴别依据。不同产地琥珀的红外光谱出现差异,可能与其形成年代、植物种源和地质环境不同有关。根据红外光谱中与环外C=C双键有关的吸收峰的存在和强度,推断三个产地的琥珀形成时间由早到晚分别为缅甸、波罗的海、多米尼加。红外光谱在识别琥珀产地方面具有重要的宝石学意义,同时在考古学研究与应用中有潜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珀 产地 红外光谱 缅甸 波罗的海 多米尼加
下载PDF
缅甸琥珀的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黄睿 邢秋雨 祖恩东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7-500,共4页
采用X射线衍射法(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XPS)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对缅甸琥珀进行测试,研究其化学成分、主要元素及微量元素。结果表明:缅甸琥珀中含有C9H8O3、C10H12O2、C8H10O等多种有机物,Fe4Cu3、Al2Fe、Cu... 采用X射线衍射法(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XPS)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对缅甸琥珀进行测试,研究其化学成分、主要元素及微量元素。结果表明:缅甸琥珀中含有C9H8O3、C10H12O2、C8H10O等多种有机物,Fe4Cu3、Al2Fe、Cu Al2等金属化合物;主要元素的相对含量C约为70%,O约为22%,N及S均小于2%;微量元素有(10-6)Al 223、Fe 350、Cu 127、Ca 39、Mg 35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琥珀 化学成分 微量元素
下载PDF
缅甸康地翳珀的氧含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志清 林庆春 沈锡田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17-21,共5页
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SEM-EDS)对缅甸康地矿区翳珀进行了半定量的氧成分测定,探究翳珀不同部分的氧含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缅甸翳珀在长波紫外灯下,中心区为中等蓝白色荧光,过渡区为弱黄白色... 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SEM-EDS)对缅甸康地矿区翳珀进行了半定量的氧成分测定,探究翳珀不同部分的氧含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缅甸翳珀在长波紫外灯下,中心区为中等蓝白色荧光,过渡区为弱黄白色荧光,逐步减弱至外表皮荧光淬灭;含氧基团的振动峰(1 722、1 228、1 158、1 031cm-1附近)的相对强度由中心区向近表皮区呈现不均匀增加的趋势;黄色的中心区氧相对含量最低,棕色的过渡区氧相对含量增加,深褐色的外表皮氧相对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翳珀 红外光谱 SEM-EDS 氧含量 缅甸
下载PDF
缅甸琥珀废弃料的再生利用
10
作者 黄睿 祖恩东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41-46,共6页
采用高温管式炉,研究了缅甸琥珀废弃料的再生工艺,提高颜色差、杂质多的缅甸琥珀的品质,使其具有市场价值。结果表明,缅甸琥珀废弃料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实验;缅甸琥珀在330~360℃时开始熔融,随着实验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熔融效果会... 采用高温管式炉,研究了缅甸琥珀废弃料的再生工艺,提高颜色差、杂质多的缅甸琥珀的品质,使其具有市场价值。结果表明,缅甸琥珀废弃料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实验;缅甸琥珀在330~360℃时开始熔融,随着实验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熔融效果会更好;但在高温实验且保温时间过长时,实验样品的损耗比会变高,降低了工业化经济效益。该方法再生的琥珀:颜色为浅棕黄色至棕黄色,透明,长波紫外荧光下显示蓝色荧光,偏光镜下显示为全亮,密度为1.034 6~1.041 6g/cm^3,在红外光谱中有2 933、2 861、1 723、1 457、1 373、1 225、1 153、1 030、978cm^(-1)处的吸收峰,且1 723cm^(-1)处的吸收峰强度低于2 933cm^(-1)处的吸收峰强度的一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琥珀废弃料 再生 熔融 红外光谱
下载PDF
缅甸琥珀内含物的初步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卢碧玥 杨东秀 +1 位作者 方慧 施光海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117-122,共6页
琥珀是中生代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松柏科植物的树脂经地质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混合物。目前世界上琥珀产地主要有欧洲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中美洲的多米尼加、墨西哥,亚洲中国抚顺、缅甸、日本久慈和盘城、泰国,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哈密... 琥珀是中生代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松柏科植物的树脂经地质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混合物。目前世界上琥珀产地主要有欧洲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中美洲的多米尼加、墨西哥,亚洲中国抚顺、缅甸、日本久慈和盘城、泰国,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哈密尔顿等。然而,具有商业价值的白垩纪琥珀目前只有缅甸产出。缅甸琥珀资源主要分布于缅甸克钦邦密支那到德乃(Tanai)一带的胡康盆地。本研究在缅甸琥珀中观察和发现共20只生物个体,属15种生物,均属于节肢动物门。其中大部分属于昆虫纲,包含了膜翅目的蜂科、双翅目的蚊科等,另有一些未确切鉴定的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琥珀 白垩纪 内含物 昆虫纲 鞘翅目
下载PDF
多米尼加、墨西哥及缅甸蓝珀的荧光光谱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江玮琦 聂淑芳 王雅玫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8,共8页
采用荧光光谱仪对多米尼加、墨西哥、缅甸三个产地蓝珀进行荧光光谱分析,旨在对比不同产地蓝珀的荧光光谱和发光特征。通过实验测试得到了蓝珀样品的光谱曲线及最佳激发光源、测试范围,分析了不同产地蓝珀的峰形、峰位及荧光强度与光谱... 采用荧光光谱仪对多米尼加、墨西哥、缅甸三个产地蓝珀进行荧光光谱分析,旨在对比不同产地蓝珀的荧光光谱和发光特征。通过实验测试得到了蓝珀样品的光谱曲线及最佳激发光源、测试范围,分析了不同产地蓝珀的峰形、峰位及荧光强度与光谱平滑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蓝珀强荧光发射主要发生在可见光的蓝色区域。(1)多米尼加蓝珀的峰形为两个主峰及一个肩峰,分别位于450、474和507nm附近,其中荧光为蓝色系列的多米尼加蓝珀两个主峰等高,荧光为蓝绿色系列的多米尼加蓝珀样品位于474nm处主峰强度高于450nm处;(2)墨西哥蓝珀的最佳激发光源不定,为一个多峰叠加的宽峰,主峰位于439nm附近。但当样品荧光很强时出现两个分离峰,分别位于415、435nm;(3)缅甸蓝珀的峰形和峰位与多米尼加蓝珀相似,主峰及肩峰分别位于450、475和508nm附近,且450nm主峰强度高于475nm处,但荧光变弱时,最佳激发光源为399nm,主峰位于433、451nm;(4)不同产地蓝珀在相同光源照射条件下所呈现的荧光颜色及强度不同,所表现出的荧光光谱亦有差异。因此,蓝珀的荧光光谱可作为分析其荧光特征的研究手段之一。产生蓝色、蓝绿色荧光的原因,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及本文的测试数据验证,发现主要是由芳香族化合物产生,初步推测为蒽、二萘嵌苯或其衍生物,不同产地蓝珀的荧光光谱存在差异,可能与引起荧光物质的相对含量及品种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珀 荧光光谱 多米尼加 墨西哥 缅甸
下载PDF
缅甸血珀与其它颜色琥珀的鉴定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肖瑞红 亢军杰 《超硬材料工程》 CAS 2018年第2期54-58,共5页
采用常规的宝石学测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技术,对天然血珀、金珀、棕珀、棕红珀等进行了测试并详细探讨了不同颜色琥珀之间的鉴别特征。结果显示:缅甸琥珀的相对密度随着红色的加深而加大,颜色与密度呈正相... 采用常规的宝石学测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技术,对天然血珀、金珀、棕珀、棕红珀等进行了测试并详细探讨了不同颜色琥珀之间的鉴别特征。结果显示:缅甸琥珀的相对密度随着红色的加深而加大,颜色与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在长波紫外灯下血珀因为氧化作用或者C=O官能团浓度的增大对荧光起了一定的淬灭作用。红外图谱显示,随着颜色的加深1724cm^(-1)附近的峰位逐渐加强;比较琥珀样品I=2930cm^(-1)/I=1735cm^(-1),随着颜色越来越深其比值也越来越小;另外,随着颜色的加深,1154cm^(-1)、1377cm^(-1)处峰强逐渐变强,推测C-O、C=O含氧结构浓度的增加和吸收强度的增强可能是琥珀变红的主要原因。血珀在紫外-可见光谱360~460nm之间为吸收宽带而其他颜色的琥珀为不同程度的吸收峰;另外,在740nm处血珀为水平趋势,其它颜色的琥珀为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琥珀 红外吸收谱 紫外可见吸收谱
下载PDF
缅甸根珀的宝石学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涂聪 钱呈 陈涛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13-22,共10页
缅甸是重要的琥珀产区,其产出琥珀品种繁多,根珀是其中一个特殊品种,含有复杂多样的包裹体。通过宝石常规测试以及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等测试对缅甸根珀的宝石学特征、内部结构及内含物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缅甸是重要的琥珀产区,其产出琥珀品种繁多,根珀是其中一个特殊品种,含有复杂多样的包裹体。通过宝石常规测试以及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等测试对缅甸根珀的宝石学特征、内部结构及内含物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缅甸根珀平均相对密度为1.09,折射率为1.52~1.53(点测),长波紫外光下发中等至强的白色—蓝白色—蓝色荧光,短波紫外光下发弱至强的白色—蓝白色荧光。红外光谱测试结果显示,根珀的基体部分(琥珀部分)具有和其它缅甸琥珀品种一致的特征红外吸收峰。拉曼光谱显示,根珀的基体部分成熟度达到琥珀,并非柯巴树脂。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根珀基体部分的片层状结构不明显,说明部分质地致密。拉曼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结合能谱仪测试表明,缅甸根珀包裹体种类复杂,含有微晶球体、气泡、空管、矿物包裹体和植物碎屑,其中,矿物包裹体为方解石、黄铁矿、磷灰石和硅酸盐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珀 矿物包裹体 红外光谱 拉曼光谱 扫描电子显微镜 缅甸
下载PDF
A new species of Chresmodidae from Mid-Cretaceous amber discovered in Myanmar
15
作者 Weiwei Zhang Wanzhi Cai +2 位作者 Wenzhu Li Xingke Yang Siqin Ge 《Zoological Systematics》 CSCD 2017年第2期243-247,共5页
The extinct new species, Chresmoda chikuni Zhang & Ge, sp. nov. is described from the Mid-Cretaceous amber from northern Myanmar. This amber insect exhibits a very peculiar combination of derived characters like stro... The extinct new species, Chresmoda chikuni Zhang & Ge, sp. nov. is described from the Mid-Cretaceous amber from northern Myanmar. This amber insect exhibits a very peculiar combination of derived characters like strongly elongated, free coxa, non-clawed pretarsus. The type specimens are deposited in the Three Gorges Entomological Museum, Chongqing,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ber new species Chresmodidae myanmar CRETACEOUS
原文传递
缅甸红色系列琥珀的光谱及颜色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琳玲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2年第5期84-93,共10页
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缅甸红色系列琥珀样品进行无损测试,对其氧含量、成熟度、色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不同红色调缅甸琥珀的谱学及颜色特征的差异与联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缅甸琥珀的红外... 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缅甸红色系列琥珀样品进行无损测试,对其氧含量、成熟度、色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不同红色调缅甸琥珀的谱学及颜色特征的差异与联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缅甸琥珀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紫外-可见光光谱均显示出较好的统一性,但不同品种在相对氧含量、成熟度、色调角和主波长均具有一定的区分性:相对氧含量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分别为血珀、血茶珀、棕红珀;成熟度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分别为血珀、棕红珀、血茶珀;当色调角h^(*)_(ab)∈(54°,82°),主波长λ_(d)∈(570,590),可归为棕红珀;当色调角h^(*)_(ab)∈(36°,54°),主波长λ_(d)∈(590,600),可归为血茶珀;当色调角h^(*)_(ab)∈(18°,36°),主波长λ_(d)∈(600,620),可归为血珀,可为不同红色调缅甸琥珀品种划分及颜色分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系列琥珀 光谱特征 氧含量 成熟度 色度学 缅甸
下载PDF
缅甸血珀的氧含量及颜色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董琳玲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1年第5期60-64,共5页
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缅甸血珀进行无损测试,探究不同颜色血珀的氧含量及颜色变化的特征。红外光谱测试结果显示,随着缅甸血珀颜色的加深,其相对氧含量呈现增加趋势,即颜色深浅和氧含量基本呈正相关;紫外-可见... 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缅甸血珀进行无损测试,探究不同颜色血珀的氧含量及颜色变化的特征。红外光谱测试结果显示,随着缅甸血珀颜色的加深,其相对氧含量呈现增加趋势,即颜色深浅和氧含量基本呈正相关;紫外-可见光谱显示,缅甸血珀的颜色越深,反射曲线拐点越靠近红端,即反射曲线拐点所对应的波长出现了“红移”现象;缅甸血珀颜色中黄色调加深时,明度值升高,而颜色从橙红色向褐红色过渡时,明度值降低;结合颜色参数与氧相对含量的变化,推测氧相对含量的增加是血珀中橙红加深转为褐红色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珀 红外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 氧含量 色度学 缅甸
下载PDF
Electraesalopsis beuteli gen. & sp. nov., the first lucanid beetle from the Cretaceous Burmese amber(Coleoptera: Scarabaeoidea)
18
作者 Tengfei Qiu Yuanyuan Lu +3 位作者 Weiwei Zhang Shuo Wang Yuxia Yang Ming Bai 《Zoological Systematics》 CSCD 2017年第3期390-394,共5页
Absract The first stag beetle found in Cretaceous Myanmar amber, Electraesalopsis beuteli Bai, Zhang & Qiu gen. & sp. nov., is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on the basis of one well-preserved specimen. This specimen pro... Absract The first stag beetle found in Cretaceous Myanmar amber, Electraesalopsis beuteli Bai, Zhang & Qiu gen. & sp. nov., is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on the basis of one well-preserved specimen. This specimen provides more detaile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compared with compression fossils, e.g. the highly setose antennae and the punctured elytra. However, the systematic position of the new genus is still questionable and we provisionally place it as Lucanidae incertae sedis. In addition, the discovery of Electraesalopsis Bai, Zhang & Qiu gen. nov. also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very high biodiversity in Burmese amber. The new discoveries in future studies on Burmese amber will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and improve our knowledge of biogeography and early evolution of the Lucanid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ANIDAE CRETACEOUS myanmar amber new genus.
原文传递
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内真水龙骨类鳞片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春香 马俊业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9,共12页
在白垩纪中期(~100 Ma)缅甸琥珀中首次报道了蕨类植物鳞片化石。该鳞片化石为基部着生,鳞片细胞壁均存在不同程度加厚,为筛孔状鳞片类型。根据最新的现代蕨类植物系统发育树,结合鳞片的演化趋势及鳞片化石的形态解剖特点分析,认为该鳞... 在白垩纪中期(~100 Ma)缅甸琥珀中首次报道了蕨类植物鳞片化石。该鳞片化石为基部着生,鳞片细胞壁均存在不同程度加厚,为筛孔状鳞片类型。根据最新的现代蕨类植物系统发育树,结合鳞片的演化趋势及鳞片化石的形态解剖特点分析,认为该鳞片化石来自真水龙骨类。这一发现表明真水龙骨类在白垩纪中期就已经出现了多样性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水龙骨类 鳞片化石 白垩纪中期 缅甸琥珀
原文传递
缅甸北部克钦琥珀中的蜻蜓目化石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大燃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9-57,共9页
近五年,缅甸北部白垩纪中期克钦琥珀中相继发现了数百枚蜻蜓目化石,包含现生蜻蜓目三个亚目类群,目前已发表16科29属35种,在所有已知琥珀记录中数量和多样性最高。克钦琥珀中的蜻蜓目以均翅亚目(豆娘)为主,以Burmahemiphlebia zhangi最... 近五年,缅甸北部白垩纪中期克钦琥珀中相继发现了数百枚蜻蜓目化石,包含现生蜻蜓目三个亚目类群,目前已发表16科29属35种,在所有已知琥珀记录中数量和多样性最高。克钦琥珀中的蜻蜓目以均翅亚目(豆娘)为主,以Burmahemiphlebia zhangi最为常见,不少现生豆娘的化石记录也首次在克钦琥珀中发现,包括Perilestidae,Platycnemididae和Platystictidae等。此外,克钦琥珀中发现了一些中生代沉积岩中常见的蜻蜓目类群,如Araripegomphidae,Gomphaeschnidae和Stenophlebiidae等,指示克钦琥珀的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晚期。这些发现为探讨蜻蜓目部分类群的起源、演化和揭示生物古地理提供了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蜻蜓目 克钦琥珀 白垩纪 缅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