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OPTICAL POLARIMETRY AND DIFFUSION TENSOR MR IMAGING FOR ASSESSING MYOCARDIAL ANISOTROPY
1
作者 MARIKA A.WALLENBURG MIHAELA POP +3 位作者 MICHAEL F.G.WOOD NIRMALYA GHOSH GRAHAM A.WRIGHT I.ALEX VITKIN 《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2期109-121,共13页
We have recently proposed an optical method for assessing heart structure that uses polarized light measurement of birefringence as an indicator of tissue anisotropy.The highly aligned nature of healthy cardiac muscle... We have recently proposed an optical method for assessing heart structure that uses polarized light measurement of birefringence as an indicator of tissue anisotropy.The highly aligned nature of healthy cardiac muscle tissue has a detectable effect on the polarization of light,resulting in a measurable phase shift(“retardance”).When this organized tissue structure is perturbed,for example after cardiac infarction(heart attack),scar tissue containing disorganized collagen is formed,causing a decrease in the measured retardance values.However,these are dependent not only on tissue anisotropy,but also on the angle between the tissue’s optical anisotropy direction and the beam interrogating the sample.To remove this experimental ambiguity,we present a method that interrogates the sample at two different incident beam angles,thus yielding enough information to uniquely determine the true magnitude and orientation of the tissue optical anisotropy.We use an infarcted porcine heart model to compare these polarimetryderived anisotropy metrics with those obtained with diffusion tens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T-MRI).The latter yields the anisotropy and the direction of tissue water diffusivity,providing an independent measure of tissue anisotropy.The optical and MR results are thus directly compared in a common ex vivo biological model of interest,yielding reasonable agreement but also highlighting some technique-specific differ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REFRINGENCE Mueller matrix decomposition fractional anisotropy diffusion tens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下载PDF
Q-Td及J-Td变化对AMI预后的影响
2
作者 王建 饶磊 +2 位作者 周勇 陈勇强 颜华东 《基层医学论坛》 2005年第10期865-866,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和J-T间期离散度(J-Td)的变化及对AM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近年住院资料完整的AMI患者163例,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进行Q-Td及J-Td对比测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MI组Q-Td...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和J-T间期离散度(J-Td)的变化及对AM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近年住院资料完整的AMI患者163例,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进行Q-Td及J-Td对比测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MI组Q-Td、J-Td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住院期间死亡组Q-Td、J-Td较存活组有显著增加。结论AMI时Q-Td、J-Td显著增加,死亡者较存活者增加更为显著,此可作为识别AMI后高危人群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q-t间期离散度 j-t间期离散度 急性心肌梗死(AMI) j-tD q-tD 预后 q-t间期离散度 正常对照组 住院资料 住院期间 高危人群
下载PDF
弥散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的预测模型
3
作者 曲莹 张继东 +3 位作者 李垚 张程 徐明 王先升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927-933,共7页
目的:分析弥散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患者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后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perioperative myocardial infarction,PM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 目的:分析弥散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患者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后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perioperative myocardial infarction,PM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职业病医院收治的350例行CE治疗的DCAD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建模组与验证组(7:3)。并根据患者术后48h内PMI发生情况进行分组,将发生PMI患者临床资料纳入PMI组,将未发生PMI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无PMI组。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造成DCAD患者CE术后PMI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以验证组数据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建模组发生PMI 64例(26.1%),验证组发生PMI 25例(23.8%)(χ^(2)=0.207,P=0.649);PMI组Syntax评分、LVEDD、hs-CRP水平及合并糖尿病患者占比高于无PMI组,LVEF、肌酐清除率低于无PMI组(P<0.05);Syntax评分、LVEDD、hs-CRP高水平,合并糖尿病是DCAD患者CE术后PMI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LVEF、肌酐清除率高水平是患者术后PMI发生的保护因素(OR<1,P<0.05);建模组AUC为0.960(95%CI:0.928~0.992,P<0.001),验证组AUC为0.953(95%CI:0.917~0.988,P<0.001)。结论:Syntax评分、LVEDD、hs-CRP、合并糖尿病、LVEF、肌酐清除率高水平是DCAD患者CE术后PMI发生的独立因素,根据其构建模型预测效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术期心肌梗死 弥散性冠状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 预测模型
下载PDF
MR扩散张量成像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评估价值
4
作者 卢文杰 李品纯 黄小婷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4期59-62,共4页
目的分析MR扩散张量成像(DT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评估价值。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在广西崇左市人民医院采用MR DTI进行检查的65例AMI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纳... 目的分析MR扩散张量成像(DT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评估价值。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在广西崇左市人民医院采用MR DTI进行检查的65例AMI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纳入同期该院收治的65例AMI后未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MR DTI影像数据,分析MR DTI对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评估价值。结果观察组梗死区及边界区的FA值低于对照组,MD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图,结果显示,MR DTI参数对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评估AUC均>0.7,评估效能较好。结论MR DTI对AMI后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室性心律失常 MR扩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心肌梗死后微观结构重构的扩散张量成像和血清TSP-1的相关性 被引量:3
5
作者 喻思思 殷亮 +4 位作者 李淑豪 邹倩 唐雪培 吴海龙 龚良庚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72-1176,共5页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节点心肌重构的扩散张量成像(DTI)指标和血清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动态演变规律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选用37只成年雄性兔,分为对照组(n=5)和实验组(n=32)。实验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来建立心...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节点心肌重构的扩散张量成像(DTI)指标和血清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动态演变规律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选用37只成年雄性兔,分为对照组(n=5)和实验组(n=32)。实验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来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在术后1、4、8及16周(每亚组n=8)时于存活兔(26只)的耳缘静脉采血检测血清中TSP-1的含量,随后处死实验兔获取离体心脏标本进行3.0TDTI扫描,测量心肌梗死区、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动态监测DTI指标和TSP-1的变化,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心肌梗死区和边缘区的FA值在术后第1周时均显著下降,之后下降较缓慢,在第4周时达最低。2心肌梗死区MD值在术后4周内迅速明显上升而边缘区MD值呈缓慢渐进性升高,两者均在第4周时达高峰。3TSP-1在术后4周内迅速显著升高,在第8周时稍下降,之后又轻度升高,在第16周时达到高峰。4在梗死区和边缘区,FA值与TSP-1均呈负相关(rCIZ=-0.542,P<0.01;rPIZ=-0.511,P<0.01),而MD值与TSP-1有正相关关系(rCIZ=0.501,P<0.01和rPIZ=0.436,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演变复杂,主要在术后1周时重构最为明显,4周时达高峰水平。TSP-1可能在重构中发挥调控作用,且对FA值影响较MD值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肌重构 扩散张量成像 血小板反应蛋白-1
下载PDF
DTI、骨膜蛋白及溶血磷脂酸联合检测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文洪 罗光华 赵衡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7-282,335,共7页
目的探讨3.0 T MR扩散张量成像(DTI)、骨膜蛋白(Periostin)及溶血磷脂酸(LPA)联合检测在心肌梗死(MI)后左心室重构(LVR)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00例MI病人并收集其临床及入院当天和出院后12个月的影像资料。通过病人出院后12个... 目的探讨3.0 T MR扩散张量成像(DTI)、骨膜蛋白(Periostin)及溶血磷脂酸(LPA)联合检测在心肌梗死(MI)后左心室重构(LVR)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00例MI病人并收集其临床及入院当天和出院后12个月的影像资料。通过病人出院后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所得到的左室质量指数(LVMI)将病人分为LVR组(46例)和非LVR组(54例),其中LVR组男30例,女16例,平均年龄(61.31±9.43)岁;非LVR组男35例,女19例,平均年龄(57.93±10.15)岁。收集接受3.0 T DTI扫描MI病人的影像特征,包括梗死区(CIZ)、边缘区(PIZ)及非梗死区(NIZ)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系数(MD),采用ELISA法检测病人血清Periostin、LPA水平。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2组临床指标和MRI表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项临床指标对MI后心室重构的危险程度,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临床因素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LVR组相比,LVR组的CIZ区FA值及MD值存在差异(P<0.05),而PIZ区与NIZ区的FA值及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R组的Periostin、LPA显著高于非LVR组(P<0.05)。高血压、Periostin高水平、LPA高水平、FA降低及MD升高是影响MI病人左心室重构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LPA、Periostin、FA及MD预测LVR的AUC分别是0.801、0.864、0.611、0.664,4种指标联合检测对LVR预测的AUC最大为0.904,敏感度为89.6%,特异度为82.4%。结论Periostin、LPA水平、DTI检查FA值及MD值均与MI后心室重构有关,可用于早期预测MI病人LV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扩散张量成像 骨膜蛋白 溶血磷脂酸
下载PDF
尿激酶溶栓联合自拟养心通痹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18
7
作者 崔璐璐 聂俊军 《吉林中医药》 2017年第11期1099-1103,共5页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联合自拟养心通痹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加服自拟养心通痹汤。比较2组治疗...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联合自拟养心通痹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加服自拟养心通痹汤。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高敏肌钙蛋白T(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T,hs-cTnT)等。观察2组的心肌梗死面积(myocardial infarct size,MIS)、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hs-CRP、CK、CK-MB及hs-cTnT水平均逐渐上升,但治疗后24 h开始下降。治疗后与同期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血清hs-CRP、CK、CK-MB及hs-cTnT水平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期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1 d(P<0.001)及治疗后7 d(P<0.001)的MIS均较小,而观察组治疗后1 d(P<0.001)及治疗后7 d(P<0.001)的LVEF水平均较高,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MACE(P=0.014)和再灌注心律失常(P=0.019)的发生率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尿激酶溶栓联合自拟养心通痹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有效减轻再灌注损伤,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功能,降低MACE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养心通痹汤 尿激酶 溶栓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猪心肌梗死早期离体心肌结构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敏 王亚玲 +4 位作者 李拥军 张世军 王臻 王琳 靳激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40-1144,共5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MRI)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离体心肌纤维束结构的改变。方法制作实验用中华小型猪AMI模型并进行离体心脏DT-MRI。纤维束示踪技术(FT)显示梗死与正常心肌纤维结构,定量分析梗死与正常心肌ADC、FA、心肌...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MRI)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离体心肌纤维束结构的改变。方法制作实验用中华小型猪AMI模型并进行离体心脏DT-MRI。纤维束示踪技术(FT)显示梗死与正常心肌纤维结构,定量分析梗死与正常心肌ADC、FA、心肌纤维束长度和数量。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Wilcoxon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FT显示正常心肌纤维走行规则,排列整齐,梗死心肌纤维结构松散,纤维长短不一。与正常心机相比,梗死心肌ADC值增加,FA值减小,心肌纤维束长度缩短,纤维数目稍减少。结论 AMI后8h即可在DT-MR图像上显示水分子扩散特性及心肌纤维结构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扩散磁共振成像 纤维束示踪成像
下载PDF
MR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敏 王亚玲 靳激扬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4年第1期22-27,共6页
心脏MR扩散加权成像(CMR DWI)是一种新研发的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MRI技术,与常规成像技术相比,DWI可以在心肌梗死早期进行成像,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在心肌发生形态学及动力学改变之前,其心肌细胞在分子水平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因此,DW... 心脏MR扩散加权成像(CMR DWI)是一种新研发的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MRI技术,与常规成像技术相比,DWI可以在心肌梗死早期进行成像,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在心肌发生形态学及动力学改变之前,其心肌细胞在分子水平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因此,DWI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病人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就DWI在急性心肌梗死成像中的原理、技术进展、发展现状及临床应用前景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水肿 扩散受限
下载PDF
心血管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文静 赵世华 陆敏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2-86,共5页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无需使用外源性对比剂,可以通过探测水分子的扩散特征获取生物组织的物理特征和微观结构。在心血管领域,扩散加权成像相关研究已不断开展,克服技术上的局限性,在急性心肌损伤、心肌梗死和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中...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无需使用外源性对比剂,可以通过探测水分子的扩散特征获取生物组织的物理特征和微观结构。在心血管领域,扩散加权成像相关研究已不断开展,克服技术上的局限性,在急性心肌损伤、心肌梗死和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中体现应用价值,对早期诊断、风险评估和预后分析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对心肌扩散加权成像的基本原理、技术方面和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肥厚型心肌病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成像原理 综述
下载PDF
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塑的MRI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龚良庚 夏黎明 +3 位作者 李治群 黄璐 庞颖 任海波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45-649,共5页
目的观察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功能随时间演变的规律,探讨MRI影像特征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与左心室重塑的关系。方法日本长耳白兔45只,采用开胸结扎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分别于术后即刻(0周)和术后1、2、4、6、8周共6个时间点... 目的观察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功能随时间演变的规律,探讨MRI影像特征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与左心室重塑的关系。方法日本长耳白兔45只,采用开胸结扎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分别于术后即刻(0周)和术后1、2、4、6、8周共6个时间点行在体MR检查,测定各项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射血率峰值(PER)、充盈率峰值(PFR)。比较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参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在每个时间点随机取5只动物的心脏离体标本,行MR扩散张量成像(DTI),测量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不同时间点的心功能参数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间点梗死区心肌及不同区域心肌的FA值与ADC值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邻2组均数的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左心室EDV呈现增加趋势,由术前的(2.21±0.35)ml增加到术后8周时的(3.15±0.57)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84,P=0.220)。EF则由(57.31±11.11)%下降至(34.71±8.72)%,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134,P=0.001)。EF随着EDV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一次方程:y=-5.58x+57.7(F=8.855,P=0.005)。随梗死时间的延长,PER由(27.31±13.06)ml/s下降至(17.31±6.41)ml/s(F=2.105,P=0.037),而PFR则由(23.79±14.15)ml/s下降至(12.07±6.91)ml/s(F=2.366,P=0.011)。梗死区FA值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由0.442±0.093下降至0.107±0.037(F=12.61,P=0.001),而ADC值则由(5.07±1.15)×10^-4mm^2/s上升至(6.39±0.78)×10^-4mm^2/s(F=4.166,P=0.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梗死区、边缘区和外围区的FA值分别为0.201±0.049、0.316±0.127、0.323±0.117,ADC值分别为(6.19±1.78)×10^-4、(5.44±2.63)×10^-4、(5.29±2.02)×10^-4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896,P=0.004;F=3.248,P=0.018)。FA、ADC值在梗死区与边缘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27,P=0.001;t=3.292,P=0.005),而边缘区和外围区的FA值、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4,P=0.129;t=1.467,P=0.164)。结论MR心功能测定可以动态监测AMI后心室功能性重塑过程,通过DTI可以反映心室结构性重塑过程的心肌微观察结构的改变。MRI可以作为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塑的一种可行性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室重构 磁共振成像 扩散
原文传递
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兔心肌梗死后心室异质性重构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喻思思 殷亮 +4 位作者 任海波 唐雪培 俞瑶涵 熊发奎 龚良庚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71-1774,共4页
目的运用3.0 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MR-DTI)对兔心肌梗死(MI)后梗死区(CIZ)、边缘区(PIZ)及非梗死区(NIZ)的心肌微观结构进行检测,探索不同区域纤维重构的异质性。方法采用成年雄性兔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及MI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 目的运用3.0 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MR-DTI)对兔心肌梗死(MI)后梗死区(CIZ)、边缘区(PIZ)及非梗死区(NIZ)的心肌微观结构进行检测,探索不同区域纤维重构的异质性。方法采用成年雄性兔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及MI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兔MI模型。对离体心脏标本行3.0 T MR-DTI扫描,测量不同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并行纤维素示踪成像和重建主本征矢量图,比较不同区域重构的差异。结果 MI后从CIZ向PIZ延展,再到NIZ代偿性重构,平均FA值呈上升趋势,平均MD值呈下降趋势。分别对MI后1 w、2 w、4 w、8 w及16 w组的三个区域进行两两比较,显示在不同时间点三个区域之间的FA值均有统计学差异。MD值在术后1 w组的CIZ与PIZ、PIZ与NIZ间,在术后2 w组三个区域之间,以及在术后8 w组的PIZ与NIZ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余比较均有差异。结论 MI从CIZ向PIZ延展,再到NIZ,重构程度呈渐变性,以CIZ最明显。FA值评估重构的异质性可能较MD值更为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扩散张量成像 心肌梗死 重构
原文传递
心脏磁共振图像融合技术在评估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13
作者 李子文 尹宏斌 +3 位作者 张亚运 冯永丽 张子倩 周莹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08-1112,共5页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MR)图像融合技术在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CMR检查的AMI患者52例,扫描方案包括扩散加权成像(DWI)、心脏电影成像及心肌延迟强化(LGE)成像,对心脏电影与...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MR)图像融合技术在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CMR检查的AMI患者52例,扫描方案包括扩散加权成像(DWI)、心脏电影成像及心肌延迟强化(LGE)成像,对心脏电影与DWI进行图像融合。以LGE为参考标准,比较心脏电影-DWI和DWI的AMI诊断效能、图像质量评分及测量AMI面积的准确性。结果DWI诊断AMI阳性率为92.3%,心脏电影-DWI诊断AMI阳性率为96.2%,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DWI与心脏电影-DWI的梗死心肌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心脏电影-DWI的正常心肌评分和整体心肌评分高于DWI(P值均<0.01)。DWI测量的AMI面积稍大于LGE(P<0.01),心脏电影-DWI测量的AMI面积与LGE无显著差异(P>0.05)。DWI与LGE测量AMI面积的偏倚为4.1%,95%一致性界限为-5.0%~13.3%,相关性系数r为0.842(P<0.01)。心脏电影-DWI与LGE测量AMI面积的偏倚为0.5%,95%一致性界限为-4.6%~5.5%,相关性系数r为0.954(P<0.01)。结论基于心脏电影成像与DWI的图像融合技术较DWI能提高图像质量和测量AMI面积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 急性心肌梗死 扩散加权成像 融合图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