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bridg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internal fixation on fracture healing and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midshaft clavicle fractures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Guang-Xin Xiao Wan-Jun +1 位作者 Wang Chen Liang Qing-Wei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9年第18期35-39,共5页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bridg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and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isplaced midshaft clavicle fractures by emphaticall...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bridg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and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isplaced midshaft clavicle fractures by emphatically observing fracture healing and shoulder joint function.Methods:Totally 44 elderly patients with Robinson type 2B displaced midshaft clavicle fractures were includ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Shenyang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during February 2016 and December 2018,including 23 males and 21 females,mean age(69.8±10.2)years old.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 bridg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group(bridge group,n=22)and a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group(plate group,n=22)according to the internal fixation methods.The operation time,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fracture healing time,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recorded.At 12 months after surgery,the shoulder joint Constant-Murley score and DASH score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recovery of joint function.The serum levels of bone turnover biochemical markers procollagen I N-terminal peptide(P1NP),cross-linked Carboxy-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CTX-I),and osteoblast specific factor(OSF)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3 months after surgery.Results:The operation time,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fracture healing time of the bridg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plate group(P<0.05).Constant scores and DASH scores in the bridg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plate group at 12 months after surgery(P<0.05).Serum levels of CTX-I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while the P1NP and OSF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before surgery in the both groups(P<0.05),and the changes were more obvious in the bridge group(P<0.05).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Compared with the locking plate system,the bridg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operation efficiency,have more benefits on fracture healing,better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function,and reduce the failure rate of internal fixation,thus providing a better choice to treat displaced midshaft clavicle fractures by intraoperative internal fix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IDG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Locking plate old age Mid-clavicular displacement fracture INTERNAL FIXATION fracture healing shoulder function Bone turnover
下载PDF
Ilizarov骨搬移联合抗生素骨水泥促进胫骨大段骨缺损的对接点愈合
2
作者 张治博 王兆林 +5 位作者 王志刚 李朋 姜建浩 张锴 杨淑野 杜刚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038-2043,共6页
背景:Ilizarov骨搬移治疗开放性胫骨大段骨缺损十分有效,但仍有并发症,其中对接点愈合困难是治疗难点之一。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移联合抗生素骨水泥对开放性胫骨大段骨缺损术后对接点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22年1月滨州... 背景:Ilizarov骨搬移治疗开放性胫骨大段骨缺损十分有效,但仍有并发症,其中对接点愈合困难是治疗难点之一。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移联合抗生素骨水泥对开放性胫骨大段骨缺损术后对接点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22年1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开放性胫骨大段(骨缺损> 4 cm)骨缺损患者51例,其中28例接受单纯Ilizarov骨搬移治疗(对照组),23例接受Ilizarov骨搬移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试验组)。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外固定时间、骨愈合时间、骨愈合指数、骨搬移过程中的目测类比评分、末次随访时的骨缺损肢体功能、对接点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1)51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22.53±5.77)个月,试验组患者外固定时间、骨愈合时间、骨愈合指数、术后感染率及对接点未愈合率均少于对照组(P <0.05),两组二期手术后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末次随访时的骨缺损肢体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2)结果表明,相较于单纯的Ilizarov骨搬移治疗,Ilizarov骨搬移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可促进开放性胫骨骨折对接点的愈合,提高骨愈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诱导成骨技术 骨搬移 对接点 骨愈合 胫骨开放性骨折 大段骨缺损
下载PDF
肌肉动力与断端显微位移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10
3
作者 关继超 钟红刚 +2 位作者 董福慧 尚天裕 丛铁民 《中国骨伤》 CAS 1998年第4期11-13,共3页
目的:观察骨折愈合过程中不同时期肌力和位移的变化,探讨肌肉动力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肌力和位移传感器,测试夹板固定下兔胫骨干闭合骨折后的肌力与位移变化,计算机同步数据采集。结果:正常肌力5.04kg,伤后第一天肌力... 目的:观察骨折愈合过程中不同时期肌力和位移的变化,探讨肌肉动力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肌力和位移传感器,测试夹板固定下兔胫骨干闭合骨折后的肌力与位移变化,计算机同步数据采集。结果:正常肌力5.04kg,伤后第一天肌力1.87kg,位移0.87mm;7天对肌力3.35kg,位移最大为1.02mm;14天对肌力接近正常5.01kg(P>0.05);21天对肌力恢复正常,位移下降至0.28mm;35天时位移仅为0.035mm,骨折愈合。结论:肌肉动力为骨折端提供间歇性生理应力为骨折愈合所必需,骨折愈合的最佳应力是该部生理状态下所承受的肌力。在功能活动时允许断端一定范围的纵向活动,能促进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动力 断端位移 骨折愈合
下载PDF
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移位骨块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雪兵 李力更 +1 位作者 吴志新 王志生 《创伤外科杂志》 2017年第8期574-577,共4页
目的探讨对伴有移位骨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运用交锁髓内钉闭合复位内固定后,移位骨块的大小和移位距离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唐山市第二医院2010年5月-2015年5月应用交锁髓内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74例股骨干骨折患者,其中... 目的探讨对伴有移位骨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运用交锁髓内钉闭合复位内固定后,移位骨块的大小和移位距离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唐山市第二医院2010年5月-2015年5月应用交锁髓内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74例股骨干骨折患者,其中男性93例,女性81例;年龄22~65岁,平均40.2岁。根据患者术后移位骨折块的面积大小和移位距离不同分为4组:A组(游离骨折块面积≤15cm2,移位距离≤10mm)60例,B组(游离骨折块面积≤15cm2,移位距离10~20mm)27例,C组(游离骨折块面积:15~30cm2,移位距离≤10mm)62例,D组(游离骨折块面积:15~30cm2,移位距离10~20mm)25例。对4组患者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一期愈合率和总愈合率及术后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最好,骨折愈合率为98.33%,D组愈合情况最差,骨折愈合率为56%,B、C组介于A组和D组之间且C组患者愈合情况优于B组。A、B、C、D组临床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6.67%、77.78%、83.87%、48.00%。结论移位骨块的面积或移位距离增大均会对骨折愈合产生不利的影响,当骨块移位距离>10mm、面积>15cm2时骨折愈合率及术后临床疗效明显降低,因此临床上治疗此类患者时应当给予足够重视,必要时给予临床干预,以防术后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情况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髓内钉 移位骨块 愈合 内固定
下载PDF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对老年锁骨中段移位骨折愈合和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广欣 肖万军 +1 位作者 王臣 梁庆威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8期1396-1400,共5页
目的:对比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和锁定钢板系统在促进老年患者锁骨中段移位骨折愈合、改善肩关节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纳入2016年2月~2018年2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Robinson 2B型移位锁骨中段骨折老年患者44例,根据内固定方... 目的:对比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和锁定钢板系统在促进老年患者锁骨中段移位骨折愈合、改善肩关节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纳入2016年2月~2018年2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Robinson 2B型移位锁骨中段骨折老年患者44例,根据内固定方法将患者分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桥接组)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组(钢板组),每组22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12个月时采用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和DASH评分评估患者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情况。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测定患者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1NP)、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I)、骨膜蛋白(OSF)的水平。结果:桥接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较钢板组短(P<0.05)。桥接组术后12个月Constant评分和DASH评分均明显优于钢板组短(P<0.05)。桥接组术后3个月血清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明显下降,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和骨膜蛋白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桥接组较钢板组变化更为明显(P<0.05)。桥接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虽低于钢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较锁定钢板系统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效率,更利于骨折愈合,更好的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内固定失败率,从而为手术内固定治疗老年锁骨中段移位骨折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内固定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 锁定钢板 老年 锁骨中段移位骨折 骨折愈合
下载PDF
地表大范围开挖卸载引起下卧盾构隧道管片碎裂机理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戴志仁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2-69,共8页
针对地表大范围开挖卸载引起下卧盾构隧道管片出现大量裂缝与碎裂掉块现象,以成都地铁某盾构隧道为例,从地层条件、土方开挖与施工顺序、管片拼装质量以及管片开裂掉块情况出发,运用有限元仿真方法,对地表大范围开挖卸载过程中下卧隧道... 针对地表大范围开挖卸载引起下卧盾构隧道管片出现大量裂缝与碎裂掉块现象,以成都地铁某盾构隧道为例,从地层条件、土方开挖与施工顺序、管片拼装质量以及管片开裂掉块情况出发,运用有限元仿真方法,对地表大范围开挖卸载过程中下卧隧道的位移和内力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下卧盾构隧道的整体隆起变形呈现水平向直径变小、竖向直径增大的规律;隧道拱顶和拱底的弯矩减小、轴力基本不变,拱顶处局部区域由内侧受拉转变成外侧受拉,拱顶接缝由内侧张开转变为外侧张开、内侧挤压;隧道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隧道拱顶处内侧挤压、隧道竖向椭圆度增加以及接缝两侧管片不平整接触(错台),而非结构内力变化。由此提出采用改性环氧树脂灌注、环氧砂浆填充和粘贴碳纤维对隧道管片的裂缝和破碎处进行修补的方案,修补后管片的承载能力完全满足地铁运营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地表开挖 卸载 位移 内力 管片裂碎 管片修补
下载PDF
盾构隧道同步注浆对管片上浮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新强 晏启祥 +2 位作者 孙明辉 徐才厚 曹军军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8-122,共5页
为分析广州地铁18号线沙西站—石榴岗站区间隧道同步注浆对盾尾管片上浮与受力的影响,建立考虑围岩随机裂隙分布的流固耦合数值模型。基于牛顿流体与宾厄姆流体推导管片壁后注浆压力分布解析解,通过将数值模拟获得的注浆压力与解析解对... 为分析广州地铁18号线沙西站—石榴岗站区间隧道同步注浆对盾尾管片上浮与受力的影响,建立考虑围岩随机裂隙分布的流固耦合数值模型。基于牛顿流体与宾厄姆流体推导管片壁后注浆压力分布解析解,通过将数值模拟获得的注浆压力与解析解对比,验证数值模型的适用性,并分析同步注浆作用下围岩和隧道结构的变形及应力特征。结果表明:所建的数值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同步注浆压力的分布;注浆对地层的初始位移场影响较大,导致整个隧道周围地层均表现为隆起;管片内外轮廓线的Mises应力与压应力差异较大,且分布形式正好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盾尾管片上浮 数值模拟 注浆压力 随机裂隙 地层位移 应力
下载PDF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和防旋型髓内钉内固定修复股骨转子下长段粉碎性骨折: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杰荣 熊时喜 +3 位作者 田晓林 高方茂 林超 杨利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493-2499,共7页
背景:目前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和防旋型髓内钉内固定是治疗股骨转子下长段粉碎性骨折常用的修复方法,但关于两种植入物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比较相关研究较少。目的:试验旨在比较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和防旋型髓内钉内固... 背景:目前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和防旋型髓内钉内固定是治疗股骨转子下长段粉碎性骨折常用的修复方法,但关于两种植入物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比较相关研究较少。目的:试验旨在比较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和防旋型髓内钉内固定修复股骨转子下长段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差异,以筛选最佳的植入物治疗方案。方法:方案设计为前瞻性、单中心、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纳入三亚市中医院的股骨转子下长段粉碎性骨折患者180例,按修复方法不同分为加压钢板组和髓内钉组,每组90例,分别采用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和防旋型髓内钉内固定修复。随访时间为2,10个月。试验对象招募和资料收集时间为2019-06-30/2020-06-30,结果分析时间为2020-07-01/30,试验完成时间为2022-08-01。试验经三亚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时间:2013-03-15,审批号:(2013)第(02)号]。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参与者家属或本人均对试验方案和过程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 CTR1900021251),注册时间:2019-02-03,方案版本号1.0。结果与结论:(1)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以修复后10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评估修复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2)研究的次要结局指标:修复前、修复后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修复前、修复后2,10个月髋关节X射线形态,修复后2,10个月不良发应发生率。(3)课题组于前期(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纳入了此类患者80例,包括加压钢板组和髓内钉组各40例,随访10个月发现,髓内钉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加压钢板组(P <0.05);髓内钉组优良率高于加压钢板组(P <0.05);髓内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稍低于加压钢板组(12.5%),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前期80例患者的小样本试验结果证明,防旋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股骨转子下长段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较好。试验希望证实,相比与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防旋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股骨转子下长段粉碎性骨折会取得修复后更好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且安全性能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下长段粉碎性骨折 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 防旋型髓内钉 股骨近端 内固定修复 术中失血量 骨折愈合 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 X射线 非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外固定架加压联合重建钢板治疗陈旧性Tile B1型骨盆骨折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徐向彦 林永杰 张凯 《中国现代医生》 2011年第30期135-136,共2页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阶段加压联合重建钢板治疗陈旧性Tile B1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8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陈旧性Tile B1型骨盆骨折患者15例。治疗时先对患者行骨盆外固定架固定;再分阶段逐渐加压,使耻骨联合分离处逐渐闭...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阶段加压联合重建钢板治疗陈旧性Tile B1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8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陈旧性Tile B1型骨盆骨折患者15例。治疗时先对患者行骨盆外固定架固定;再分阶段逐渐加压,使耻骨联合分离处逐渐闭合最后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对患者随访半年以上,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半年,患者耻骨联合间距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骨盆后环部的骨折和脱位均获骨性愈合。结论外固定架阶段加压联合重建钢板治疗陈旧性Tile B1型骨盆骨折疗效显著,耻骨联合分离间距明显缩小,骨折或脱位均可获骨性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耻骨联合 外固定架 分段加压 骨性愈合
下载PDF
加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转子下长段粉碎性骨折患者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叶黔咏 卢泽胜 沈誉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1年第2期165-167,共3页
目的:分析加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转子下长段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股骨转子下长段粉碎性骨折患者82例,行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40例为钢板组,行加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 目的:分析加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转子下长段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股骨转子下长段粉碎性骨折患者82例,行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40例为钢板组,行加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42例为髓内钉组,对比两组引流液量、切口长度、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早期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随访6个月髋关节恢复状况。结果:髓内钉组引流液量、手术失血量少于钢板组,切口长度小于钢板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钢板组(P<0.05);随访6个月,髓内钉组髋关节恢复状况优于钢板组(P<0.05)。结论:加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长段粉碎性骨折,可优化手术情况,加快骨折愈合时间,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 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 股骨转子下长段粉碎性骨折 骨折愈合时间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外固定支架参数监测及其与骨折愈合的关系
11
作者 方斌 燕好军 +1 位作者 杨海韵 梁伟春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通过监测外固定支架相关参数,探讨骨折端应力环境与骨折愈合的关系。方法15例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通过压力传感器,监测骨折愈合过程中肌肉动力-弯矩的变化,计算机同步数据采集。结果手术1周后肌肉动力-弯矩的斜率为0.41... 目的通过监测外固定支架相关参数,探讨骨折端应力环境与骨折愈合的关系。方法15例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通过压力传感器,监测骨折愈合过程中肌肉动力-弯矩的变化,计算机同步数据采集。结果手术1周后肌肉动力-弯矩的斜率为0.41±0.06,2周后的斜率为0.86±0.12,3周后的斜率增至2.84±0.30,4周后的斜率为1.44±0.21,5周后的斜率降至0.11±0.01,6周后的斜率为0.10±0.02,7周后的斜率为0.09±0.02。手术后2~5周与前1周相比,肌肉动力-弯矩的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6~7周与前1周相比,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骨折的愈合,骨折端位移减小,骨折端越发稳定,对支架形变的影响逐渐减少。通过监测外固定器械的力学变化,可以避免或及时纠正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因素,提高骨折修复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固定支架 肌肉动力-弯矩 应力 骨折愈合
下载PDF
T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锁骨近端移位骨折的效果
12
作者 于振城 宿海涛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第9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T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锁骨近端移位骨折的效果.方法:2017年2月-2019年1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锁骨近端移位骨折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给予T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内固定治疗,记录... 目的:探讨T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锁骨近端移位骨折的效果.方法:2017年2月-2019年1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锁骨近端移位骨折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给予T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内固定治疗,记录2组预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2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7.8%,显著高于对照组78.3%(P<0.05).结论:T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锁骨近端移位骨折能促进患者骨折愈合,促进恢复患者的肩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型锁定钢板 锁骨近端移位骨折 骨折愈合 肩关节
下载PDF
扩髓交锁髓内钉及钢板治疗胫腓下段骨折
13
作者 朱树卯 朱兴建 《职业与健康》 CAS 2009年第2期219-220,共2页
目的探讨扩髓交锁髓内钉及钢板治疗胫腓下段骨折治疗效果。方法对67例胫腓下段骨折病人行扩髓交锁髓内钉及钢板治疗,闭合性骨折46例,开放性骨折21例。结果随访6~18个月,采用Johner-Wruh评定标准,优49例、良15例、一般3例,平均愈合13.6... 目的探讨扩髓交锁髓内钉及钢板治疗胫腓下段骨折治疗效果。方法对67例胫腓下段骨折病人行扩髓交锁髓内钉及钢板治疗,闭合性骨折46例,开放性骨折21例。结果随访6~18个月,采用Johner-Wruh评定标准,优49例、良15例、一般3例,平均愈合13.6周,腓骨延迟愈合3例,胫骨延迟愈合9例,无深部感染。结论扩髓交锁髓内钉(国产带瞄准装置G-K钉)固定胫骨、1/3半管形钢板固定腓骨治疗胫腓骨下段骨折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腓下段骨折 扩髓交锁髓内钉 钢板 骨折愈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