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yotonia congenita in China Literature analysis of the past 30 years 被引量:1
1
作者 Yangwei Zhang Shushan Zhang Huifang Sh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16-220,共5页
AIM: To understand the distinct, clinical features of myotonia congenita in China. METHODS: Case reports of myotonia congenita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dating between 1980 and 2007... AIM: To understand the distinct, clinical features of myotonia congenita in China. METHODS: Case reports of myotonia congenita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dating between 1980 and 2007, and analyzed fo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yotonia congenita. RESULTS: There were 35 published reports and 258 cases about myotonia congenita. Six reports (62 cases) were excluded due to lack of clinical data, imprecise diagnosis, or duplication. Finally, 29 published reports and 196 cases (140 males and 56 females) were included in this analysis. About 78.6% of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myotonia congenita before the age of 20, and among these, 86.1% were classified as dominant inheritance. Lower and upper extremities were frequently affected with severe symptoms. Eyelids, mouth and lingual muscles, and trunk muscles and cervical muscles were less frequently involved. However, muscles for swallowing, sphincter muscles, and smooth muscles were not involved. There were no reports of cataracts, cardiac conduction block, or dyscrinism. myotonia congenita symptoms were induced or aggravated by cold temperatures in 71.9% of the patients and warming-up effect occurred in 95.6% of the patients. Muscle hypertrophy was observed in 69.6% and percussion of muscles in 76.5% of the patients. Myotonia potential or myotonia-like potential was detected in all patients using electromyography. Muscle fiber swelling or hypertrophy was frequently detected through muscular biopsy. CONCLUSION: Myotonia congenita frequently occurs in males before the age of 20, in particular as the autosomal dominant form of myotonia congenita. Skeletal muscles throughout the body, especially the lower and upper extremities, are involved. However, muscles for swallowing, sphincter muscles, and smooth muscles are not involved. Warming-up effect i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myotonia congeni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otonia congenita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literature analysis
下载PDF
表面肌电图对评估帕金森病肌强直的作用
2
作者 刘再朝 焦悦 +1 位作者 李娟 陈先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8-163,共6页
目的分析表面肌电图(sEMG)记录的帕金森病患者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表面积分肌电值(iEMG)与肌强直程度的关系,探讨iEMG值作为帕金森病患者肌强直程度客观量化指标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22年9月至2023年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 目的分析表面肌电图(sEMG)记录的帕金森病患者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表面积分肌电值(iEMG)与肌强直程度的关系,探讨iEMG值作为帕金森病患者肌强直程度客观量化指标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22年9月至2023年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51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PD组)以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9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估受试者运动症状及上肢肌强直程度;sEMG采集受试者上肢被动运动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并计算iEMG值;随机选择其中32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左旋多巴冲击试验,收集冲击前后iEMG值和UPDRSⅢ上肢肌强直评分;Spearman秩相关分析iEMG值与上肢肌强直评分的相关性。结果PD组症状较重侧肱二头肌(Z=‑4.874,P=0.000)和肱三头肌(Z=‑4.880,P=0.000)iEMG值高于症状较轻侧。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PD组上肢肌强直评分(0~3分)与肱二头肌(rs=0.735,P=0.000)和肱三头肌(rs=0.545,P=0.000)iEMG值呈正相关关系。PD组上肢肌强直评分为1分(肱二头肌Z=5.344,P=0.000;肱三头肌Z=5.146,P=0.000)、2分(肱二头肌Z=7.421,P=0.000;肱三头肌Z=6.891,P=0.000)、3分(肱二头肌Z=5.340,P=0.000;肱三头肌Z=5.145,P=0.000)的肌肉iEMG值均高于对照组。左旋多巴冲击试验发现,冲击后症状较重侧肌强直评分、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iEMG值均下降(Z=‑3.317,P=0.001;Z=‑2.375,P=0.018;Z=‑2.618,P=0.009);此外,PD组左旋多巴冲击前(肱二头肌rs=0.664,P=0.000;肱三头肌rs=0.386,P=0.029)和冲击后(肱二头肌rs=0.620,P=0.000;肱三头肌rs=0.588,P=0.000)症状较重侧肌强直评分与iEMG值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iEMG值可反映肌强直程度,可作为帕金森病患者肌强直程度的量化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肌强直 上肢 肌电描记术
下载PDF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and myotonia congenita in the same family:coexistence of a PRRT2 mutation and two CLCN1 mutations 被引量:4
3
作者 Hong-Fu Li Wan-Jin Chen +1 位作者 Wang Ni Zhi-Ying Wu 《Neuro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6期1010-1016,共7页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 and myotonia congenita(MC) are independent disorders that share some clinical features.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sequences of PRRT2 and CLCN1 in a proband diagnosed with P...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 and myotonia congenita(MC) are independent disorders that share some clinical features.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sequences of PRRT2 and CLCN1 in a proband diagnosed with PKD and suspected MC. Clinical evaluation and auxiliary examinations were performed. Direct sequencing of the entire coding regions of the PRRT2 and CLCN1 genes was conducted. Haplotype analysis confirm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family members. The proband suffered choreoathetosis attacks triggered by sudden movements, and lower-limb weakness a n d s t i ff n e s s t h a t w o r s e n e d i n c o l d w e a t h e r. Carbamazepine monotherapy completely controlled his choreoathetosis and significantly relieved his limb weakness and stiffness. His father, when young, had similar limb stiffness, while his mother and brother were asymptomatic. 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proband and his father harbored a PRRT2 c.649 dup C mutation, and CLCN1 c.1723C〉T and c.2492A〉G mutations. His brother carried only the two CLCN1 mutations. None of these mutations were identified in his mother and 150 unrelated controls.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showing the coexistence ofPRRT2 and CLCN1 mutations. Our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both the PRRT2 and CLCN1 genes need to be screened if we fail to identify PRRT2 mutations in PKD patients or CLCN1 mutations in MC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myotonia congenita PRRT2 CLCN1
原文传递
围术期麻醉用药诱发癫痫样活动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冯艳 陈小波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癫痫样活动指各种原因诱发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局部或全身出现的单组或多组肌群阵发性不自主震颤、抽搐,甚至全身强直,伴或不伴有脑电图异常。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均可导致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抽搐,说明麻醉药可以诱发癫痫样活动,且... 癫痫样活动指各种原因诱发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局部或全身出现的单组或多组肌群阵发性不自主震颤、抽搐,甚至全身强直,伴或不伴有脑电图异常。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均可导致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抽搐,说明麻醉药可以诱发癫痫样活动,且其机制可能不尽相同。本文就目前围术期麻醉用药诱发的癫痫样活动的研究进展及可能机制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全身 麻醉 脊椎 癫痫样活动 围术期 麻醉药 震颤 抽搐 肌强直
下载PDF
4例酪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致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分析
5
作者 吉楠 铁晓玲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8-11,共4页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酪氨酸羟化酶基因(TH)突变致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我院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诊治的4例TH突变致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随访情况及基因特征。结果:4例患...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酪氨酸羟化酶基因(TH)突变致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我院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诊治的4例TH突变致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随访情况及基因特征。结果:4例患儿均来自汉族,非亲缘关系,不同家系;男3例,女1例;3~6月龄起病,均以运动发育落后起病,伴有面部表情及自主活动减少、情绪淡漠、不规则低热、鼻腔分泌物增多、眼睑下垂,动眼危象、流涎等表现,部分有晨轻暮重特点。4例患儿均给予口服多巴丝肼片治疗,临床症状均有改善。4例患儿共发现6种突变,均为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755T>C突变未见相关文献报道。结论:TH突变致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多于1岁内起病,以肌张力异常及运动发育落后为主要症状,多巴丝肼治疗有效,早期发现并规范用药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羟化酶基因 酪氨酸羟化酶缺乏症 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下载PDF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前臂肌肉MRI特点
6
作者 李颖 朱颖 +3 位作者 郑艺明 张巍 王朝霞 袁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48-653,共6页
目的分析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myotonic dystrophy type1,DM1)前臂肌肉MRI改变规律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收集基因检查确诊DM1患者的临床表现、电生理和病理资料,进行前臂肌肉MRI检查,分析T1WI序列上前臂肌肉脂肪化和短反转时间恢... 目的分析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myotonic dystrophy type1,DM1)前臂肌肉MRI改变规律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收集基因检查确诊DM1患者的临床表现、电生理和病理资料,进行前臂肌肉MRI检查,分析T1WI序列上前臂肌肉脂肪化和短反转时间恢复序列水肿规律,对前臂各肌肉的脂肪化及水肿程度进行评分,并计算与年龄、病程、上肢远端无力之间的关系。结果23例患者发病年龄17~60岁,平均(34.3±12.2)岁,病程5(3,9)年,临床主要表现双手远端的发僵及无力,伴随脱发和多睡。肌肉MRI显示指深屈肌脂肪化评分为4.0(3.0,4.0)分、拇长屈肌4.0(3.0,4.0)分、拇短伸肌2.0(1.0,2.5)分、拇长展肌2.0(0.5,2.5)分、拇长伸肌2.0(1.0,2.0)分、指浅屈肌2.0(0.5,2.5)分、旋后肌2.0(1.0,2.0)分,其他肌肉1.0分,其中旋前圆肌为1.0(0.0,1.0)。9例出现指深屈肌萎缩,6例出现拇长屈肌萎缩,11例出现旋前圆肌肥大。肌肉水肿以指深屈肌、拇长屈肌、指浅屈肌最为明显,而肱桡肌、旋前圆肌未见水肿。骨骼肌MRI平均脂肪化评分与年龄、病程无相关,与肌力总评分(r=-0.590,P<0.01)相关;指深屈肌和拇长屈肌平均脂肪化评分分别与握力存在相关(r=-0.754,P<0.01和r=-0.699,P<0.01),与年龄、病程无相关。结论DM1患者前臂肌肉MRI检查可见相对特异的选择性肌肉受累分布,并可以评估肌无力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 骨骼肌 磁共振成像 指深屈肌 拇长屈肌 肌萎缩
下载PDF
虎符铜砭刮痧联合疏肝调神针法治疗帕金森病肌强直临床研究
7
作者 刘娟 杨佃会 《山东中医杂志》 2023年第12期1301-1306,共6页
目的:探讨虎符铜砭刮痧联合疏肝调神针法治疗帕金森病肌强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帕金森病肌强直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口服多巴丝肼片,剂量随病情变化进行调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虎符铜砭刮... 目的:探讨虎符铜砭刮痧联合疏肝调神针法治疗帕金森病肌强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帕金森病肌强直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口服多巴丝肼片,剂量随病情变化进行调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虎符铜砭刮痧和疏肝调神针法治疗,治疗时长12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治疗12周进行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UPDRSⅢ)评分、UPDRS肌强直评分、肌张力评分、中医颤病功能障碍和中医生存质量量表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①两组治疗后UPDRSⅢ、UPDRS肌强直、肌张力、中医颤证功能障碍、中医生存质量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12周与治疗6周的结果比较:对照组肌强直、肌张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PDRSⅢ、中医颤病功能障碍、中医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②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7.80%,对照组为5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虎符铜砭刮痧联合疏肝调神针法治疗帕金森病肌强直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协同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符铜砭 刮痧 疏肝调神针法 帕金森病 肌强直 多巴丝肼片
下载PDF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肌肉病理学特点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赵晓萍 蒲传强 +3 位作者 吴卫平 刘洁晓 毛燕玲 罗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389-392,共4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肌肉病变的病理学特点。方法选择1986-2003年经临床和肌电图检查明确诊断的14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采用开放性活检手术方法获得肱二头肌肌肉标本,分别进行苏木素-伊红(HE)、改良Gomori三色(MGT)、... 目的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肌肉病变的病理学特点。方法选择1986-2003年经临床和肌电图检查明确诊断的14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采用开放性活检手术方法获得肱二头肌肌肉标本,分别进行苏木素-伊红(HE)、改良Gomori三色(MGT)、高碘酸Schiff反应(PAS)、油红“O”(ORO)、还原型辅酶I-四氮唑还原酶(NADH-TR)、非特异性酯酶(NSE)及ATP酶等多种组织化学染色,并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肌肉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特点。结果HE染色显示,14例患者肌纤维直径大小不一,但肌纤维萎缩的数量及形态不同,其中7例萎缩的肌纤维呈角状或长条形;5例呈小圆形;2例小角状与小圆形萎缩的肌纤维混合存在,数量相近。但变性及坏死性改变均不明显。有5例患者可见典型的类圆形、弧形、三角形或梭形肌质块,位于肌纤维中央、外周、一角或一侧,其形态与在肌纤维中所处的位置有关。肌质块具有如下特点:HE染色呈紫红色团块状结构;改良Gomori三色染色呈深蓝色,且可伴有红染,呈不典型性破碎红纤维,并可见线粒体数量增加;高碘酸Schiff反应、非特异性酯酶、还原型辅酶Ⅰ-四氮唑还原酶等酶反应活性明显增强;ATP酶染色显示14例患者中11例肌纤维有其优势性,呈明显的肌源性群组化现象,6例为Ⅰ型肌纤维优势,5例呈Ⅱ型肌纤维优势;3例肌纤维分型正常。结论肌质块及肌源性群组化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肌肉病变的病理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组织检查 骨骼 肌强直 萎缩性 肌营养不良 染色法
下载PDF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与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国平 江艳 +1 位作者 李淮玉 任明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2-124,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患者的临床与MRI的特点。方法对41例VP患者的临床表现及MR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多数患者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卒中史。临床表现以肌强直、少动为主,静止性震颤相对少见,常伴有智能障...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患者的临床与MRI的特点。方法对41例VP患者的临床表现及MR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多数患者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卒中史。临床表现以肌强直、少动为主,静止性震颤相对少见,常伴有智能障碍、假性球麻痹、尿失禁等。MRI以基底节区、脑室周围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为主,常伴脑萎缩、白质疏松。结论VP的临床表现以肌强直、少动为主,静止性震颤少见;MRI主要为基底节区、脑室周围多发性腔隙性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磁共振成像 肌强直 震颤 脑梗塞 血管
下载PDF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三核苷酸重复数与性别、病情、亲缘的关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晓萍 谢惠君 +3 位作者 郑惠民 王晔 赵武伟 苏敬敬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3期1934-1935,共2页
目的通过研究血及肌肉组织MTPK基因中基因非编码区胞嘧啶-胸腺嘧啶-鸟嘌呤(cytosine,thymine,guanine,CTG)重复数与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dystrophy,MD)的关系,寻找便于取材且能代表动态突变受累组织,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用长... 目的通过研究血及肌肉组织MTPK基因中基因非编码区胞嘧啶-胸腺嘧啶-鸟嘌呤(cytosine,thymine,guanine,CTG)重复数与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dystrophy,MD)的关系,寻找便于取材且能代表动态突变受累组织,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用长模板扩增TMPCR法,检测5例DM患者和1例临床可疑患者的血及肌肉组织中MTPK基因非编码区上CTG重复次数。结果外周血白细胞MTPK基因中CTG重复数大于或等于肌肉组织MTPK基因中的CTG重复数,同一家族患者的肌肉标本中的CTG重复数相等,与性别、起病年龄及病情无关;血液标本中的CTG重复数与性别、起病年龄及病情轻重有关。结论检测外周血白细胞MTPK基因中CTG三核苷酸重复拷贝数,可辅助DM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而肌细胞MTPK基因中CTG重复数测定,有助于研究DM患者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核苷酸 重复数 性别 病情 亲缘 关系 胞嘧啶 胸腺嘧啶 鸟嘌呤 MTPK基因
下载PDF
先天性肌强直一家系CLCN1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孔令恩 吴倩仪 +2 位作者 沈岩松 何小诗 易咏红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07-409,共3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肌强直一家系CLCN1基因的突变方式。方法采用PCR方法对1个先天性肌强直家系中的先证者、其祖母、父母、弟弟以及100名无血缘关系健康对照者的CLCN1基因全部外显子进行DNA测序。结果先证者CLCN1基因第8及11号外显子各发现... 目的探讨先天性肌强直一家系CLCN1基因的突变方式。方法采用PCR方法对1个先天性肌强直家系中的先证者、其祖母、父母、弟弟以及100名无血缘关系健康对照者的CLCN1基因全部外显子进行DNA测序。结果先证者CLCN1基因第8及11号外显子各发现1个错义突变,分别是c.950G→A和c.1205C→T。其父亲有c.950G→A突变,其母亲有c.1205C→T突变。其弟及100名健康对照者未见上述突变。结论 CLCN1基因c.950G→A和c.1205C→T错义突变是该家系CLCN1基因的致病性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肌强直 CLCN1基因 错义突变
下载PDF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97例临床资料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龙秀英 刘鸣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194-197,共4页
目的 了解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特点 ,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 借鉴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 ,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 1990~ 2 0 0 0年间出院诊断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住院病例资料及 1980~ 1999年国内文献报告的临床病... 目的 了解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特点 ,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 借鉴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 ,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 1990~ 2 0 0 0年间出院诊断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住院病例资料及 1980~ 1999年国内文献报告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共收集到 97例病例资料 ,其中94例来自国内文献报告 ,3例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历记录。该 97例中 ,男性 6 4例 ,女性 33例 ,平均发病年龄 2 8.5岁。 90 %的病例有家族史。常见症状依次为肌强直 (99% ) ,肌无力 (97% ) ,肌萎缩 (85 % ) ,白内障(6 3% ) ,脱发或秃顶 (5 7% ) ,性腺萎缩 (37% ) ,性欲障碍 (33% ) ,心脏损害 (11% ) ,智力减退 (11% ) ,甲状腺或肾上腺功能低下 (8% )和精神发育缺陷 (8% )。 结论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除肌强直、肌无力、肌萎缩最常见外 ,尚伴有白内障、脱发、秃顶、性腺萎缩等多系统损害 ,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阳性家族史对该病的诊断很有帮助 ,需加强认识 ,以提高临床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肌电图检查 萎缩性肌强直症 临床特点 诊断
下载PDF
Schwartz-Jampel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附首组国人家族同胞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3
作者 闫欣 胡洪涛 +1 位作者 马志刚 闫立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09-913,共5页
目的分析探讨Schwartz-Jampe综合征(Schwartz-Jampel Syndrome,SJS)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所见、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国内首次报道的2组家族同胞SJS患者,进行实验室、影像、肌电图及肌肉活检,对该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 目的分析探讨Schwartz-Jampe综合征(Schwartz-Jampel Syndrome,SJS)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所见、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国内首次报道的2组家族同胞SJS患者,进行实验室、影像、肌电图及肌肉活检,对该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者均为幼儿起病,进行性四肢力弱、步态异常,特殊面容、肌肉强直,骨骼畸形,关节挛缩;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酶轻度增高,影像学提示双肘关节、双髋关节畸形,扁平椎体、脊柱侧凸畸形。肌电图为大量肌强直电位。肌肉病理为慢性肌源性及神经源性损害。结论 SJ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与基底膜蛋白多糖(Perlecan)有关,其临床表现各异,主要临床特点为特殊面容、肌强直及骨骼畸形,卡马西平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wartz-Jampe综合征 肌强直 治疗 基因
下载PDF
先天性肌强直一家系的临床特点及CLCN1基因突变筛查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海珍 李增富 +1 位作者 郑红 张博爱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2-184,共3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肌强直一家系的临床特点及CLCN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对一先天性肌强直家系中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家系5代68名成员,连续4代共24例发病,男女均有累及;多于婴幼儿期起病,肌强直见于所有患者,16例伴有肌肥大... 目的探讨先天性肌强直一家系的临床特点及CLCN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对一先天性肌强直家系中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家系5代68名成员,连续4代共24例发病,男女均有累及;多于婴幼儿期起病,肌强直见于所有患者,16例伴有肌肥大。全部患者肌酶学检查及血电解质正常;2例肌电图检查见自发性肌强直电位;先证者肌活检见肌纤维排列疏松,大小不一,横纹不清,部分肌纤维增生与肥大,肌细胞轻度变性,周围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3例基因检测未发现CLCN1基因的23对外显子突变。结论该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Thomsen病,患者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CLCN1基因23对外显子筛查未发现突变,表明可能存在遗传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肌强直 临床特征 基因突变
下载PDF
骨骼肌离子通道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晓黎 汤荟冬 曹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68-1073,共6页
在人类骨骼肌中,编码钙、钠、氯及钾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周期性麻痹与非萎缩性肌强直两大类骨骼肌离子通道病。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型周期性麻痹、高钾型周期性麻痹、甲状腺毒性周期性麻痹、安德森-塔维勒综合征。非萎缩性肌强直... 在人类骨骼肌中,编码钙、钠、氯及钾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周期性麻痹与非萎缩性肌强直两大类骨骼肌离子通道病。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型周期性麻痹、高钾型周期性麻痹、甲状腺毒性周期性麻痹、安德森-塔维勒综合征。非萎缩性肌强直包括先天性肌强直、先天性副肌强直和钠离子通道性肌强直。遗传因素是导致骨骼肌离子通道病的重要原因,分子遗传学研究已发现7个相关的致病基因,包括SCN4A、CACNA1S、KCNJ2、KCNJ5、CLCN1、KCNJ18及KCNE3。文章对骨骼肌离子通道病的临床特点以及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离子通道病 周期性麻痹 肌强直
下载PDF
口服左氧氟沙星片致帕金森综合征1例 被引量:21
16
作者 王东云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43-444,共2页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片 喹诺酮类抗生素 不良反应 帕金森综合征
下载PDF
由SCN4A基因错义突变导致的严重新生儿发作性喉痉挛1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7
作者 席琼 易璐 +2 位作者 周文娟 陈佳 杨作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30-1436,共7页
严重新生儿发作性喉痉挛(severe neonatal episodic laryngospasm,SNEL)是一种离子通道病,该病因钠电压门控通道4亚基(sodium voltage-gated channel alpha subunit 4 gene,SCN4A)基因突变导致反复发作性咽喉肌强直而危及新生儿生命。... 严重新生儿发作性喉痉挛(severe neonatal episodic laryngospasm,SNEL)是一种离子通道病,该病因钠电压门控通道4亚基(sodium voltage-gated channel alpha subunit 4 gene,SCN4A)基因突变导致反复发作性咽喉肌强直而危及新生儿生命。现报告1例在出生后出现阵发性发绀和四肢强直的新生儿病例,随访期间,患儿还出现四肢肌肥大和生长发育迟缓。全外显子测序证实该患儿存在SCN4A基因新型杂合突变(c.2395G>A,p.Ala799Thr)。卡马西平是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此病例扩展了我们对SCN4A基因突变表型的认识。总结已报道的16例SNEL病例特点,发现他们主要发生p.G1306E位点错义突变。相似症状表现为新生儿期上气道肌紧张和喂养困难,长大后多数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作性肌强直和进行性的肌肥大。一些患者出现"运动员"特征外貌,但几乎所有患者肌电图均有肌强直放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电压门控通道4亚基基因 通道病 肌强直 钠离子通道
下载PDF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来小音 陈博 +5 位作者 余姗姗 唐娜 徐莉 陈琛 汪道文 卜碧涛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4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分析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DM疾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对21例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结果 21例患者均为慢性起病,以双手无力,活动不灵活起病多见,其中5例有家族史,部分病例伴有心脏、眼部、... 目的分析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DM疾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对21例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结果 21例患者均为慢性起病,以双手无力,活动不灵活起病多见,其中5例有家族史,部分病例伴有心脏、眼部、内分泌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其他多系统损害。19例行肌电图检查提示肌源性损害,其中16例发现有肌强直电位。10例行肌活检,主要表现为部分肌纤维萎缩,变性、坏死肌纤维,核内移及肌浆块形成,部分萎缩纤维内可见无结构胞浆体。1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DMPK)基因CTG重复序列分析发现拷贝数超过正常范围。结论 DM是一种主要累及肌肉系统,以肌强直、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有多系统损害的疾病。综合评估多系统损害并结合肌肉的电生理学及病理学检查,有助于提高对DM的认识;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开展DM基因诊断,对DM确诊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肌强直 肌电图 肌活检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
下载PDF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CTG重复次数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董明睿 叶伟杰 +3 位作者 刘尊敬 孙青 王丽 汪仁斌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9年第3期293-298,共6页
目的总结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患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和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3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患者的临床症状、肌电图、肌肉病理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3例患者(男性1例)均为成年起病,慢性病程.临床表现为四肢远端无力和肌强直;2例... 目的总结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患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和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3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患者的临床症状、肌电图、肌肉病理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3例患者(男性1例)均为成年起病,慢性病程.临床表现为四肢远端无力和肌强直;2例患者存在眼外肌或面肌无力;1例伴随前额脱发;2例存在心脏传导紊乱如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左前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出现脑白质病变.3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患者DMPK基因3'非翻译区的突变CTG重复次数分别为104、150、299,均大于50次.3例患者肌电图检查所检肌肉均可见肌强直放电.结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患者肌无力主要出现在远端肌群,心脏传导紊乱和脑白质病变是其多系统受累的显著表现.肌电图可以发现临床下肌强直放电,是最敏感的筛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 肌强直 肌无力 CTG重复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基因 心律失常
下载PDF
Schwartz-Jampel综合征1A型一例临床特点分析
20
作者 黄超 周海涛 +2 位作者 任向阳 马聪敏 滕军放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2271-2273,共3页
目的分析1例Schwartz-Jampel综合征1A型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2016-06-15至2016-08-15,回顾性分析1例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的Schwartz-Jampel综合征1A型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主要临床表现以及肌肉病理染色、基因检测结果。... 目的分析1例Schwartz-Jampel综合征1A型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2016-06-15至2016-08-15,回顾性分析1例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的Schwartz-Jampel综合征1A型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主要临床表现以及肌肉病理染色、基因检测结果。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表情固定,睑裂狭小,睁眼费力,小口,张口费力,小下颌,步态略僵硬;肌酸肌酶水平轻度升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静止时有大量肌强直电位发放。肌肉病理染色结果显示肌内衣结缔组织轻度增生,肌纤维直径变异轻度加大,少数散在及成组分布的陈旧坏死肌纤维伴随炎性细胞浸润及嗜碱性肌纤维伴随核肥大,个别分裂肌纤维,少数肌纤维核内移。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HSPG2基因呈复合杂合突变:10号外显子c.10736T>G(p.Ile3579Ser),73号外显子c.9963C>A(p.Cys3321Ter),77号外显子c.1208G>A(p.Cys403Tyr)。结论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特点及基因结果,Schwartz-Jampel综合征1A型诊断明确。特殊的面部改变是本病最显著的临床特点,肌肉病理呈肌营养不良样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软骨发育不良 肌强直 HSPG2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