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cre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Probiotic from the Intestinal Tract of Mystus macropterus
1
作者 Dan Yan Xiong Wei +3 位作者 Chen Yuankun Wu Pihong Zhu Jie Zhao Bo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CAS 2014年第6期331-333,344,共4页
A total of 25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intestinal tract of Mystus macropterus.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y to common aquat- ic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screened. A probiotic DQHY -7 s... A total of 25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intestinal tract of Mystus macropterus.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y to common aquat- ic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screened. A probiotic DQHY -7 strain was isolated, and its safety was detected. DQHY -7 strain was preliminarily identified by mor- ph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test.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DQHY -7 strain had relatively strong production capacities of amylase, cellulase and protease, and could restrict the growth of Escherichia coli, Aeromonas hydrophila and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Results of acute toxicity test showed that 1. 0 × 108 CFU/mL DQHY -7 bacterial suspension showed no pathogenicity to M. macropterus. According to the colony growth pattern and physiological-bio-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QHY -7, the strain was identified to be Bacillus subtilis.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DQHY -7 strain could be used as a new candi- date strain for feeding microecologicalag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stus macropterus Bacillus sp Probiotic SCREENING Candidate strain
下载PDF
温度和孵化方式对大鳍鳠受精卵孵化效果的影响
2
作者 李晓莉 朱永久 +3 位作者 吴兴兵 杨德国 李学梅 朱挺兵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6,共8页
为探究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受精卵的最适孵化温度及孵化方式,采用单因子设计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22、24、26、28和30℃)、不同孵化方式(脱黏孵化(蛋白酶脱黏、滑石粉脱黏)、挂网孵化、孵化框孵化)对大鳍鳠受精卵孵化效果的影响... 为探究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受精卵的最适孵化温度及孵化方式,采用单因子设计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22、24、26、28和30℃)、不同孵化方式(脱黏孵化(蛋白酶脱黏、滑石粉脱黏)、挂网孵化、孵化框孵化)对大鳍鳠受精卵孵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鳍鳠仔鱼出膜率随孵化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为22℃组(0)<30℃组(12.51%)<24℃组(17.95%)<26℃组(25.40%)<28℃组(30.51%),不同温度组差异显著,二项式拟合得到最适孵化温度为26.8℃;出膜后24 h成活率表现为24℃组(54.76%)显著低于26℃组(95.45%)、28℃组(91.67%)和30℃组(92.59%),后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96 h成活率分别为52.38%、90.91%、92.59%和40.74%,表明低温(24℃)和高温(30℃)都显著影响成活率。仔鱼出膜时间随温度的上升而逐渐缩短,范围为46~88 h。4种孵化方式的24 h好卵率结果表明挂网组(48.11%)>孵化框组(45.05%)>蛋白酶脱黏组(19.98%)>滑石粉脱黏组(15.32%),四个实验组之间差异显著。出膜率表现为挂网组(16.07%)>蛋白酶脱黏组(12.08%)>孵化框组(9.61%)>滑石粉脱黏组(9.26%)。出膜率/24 h好卵率显示脱黏组的值最大(均为60.46%),显著高于挂网组(33.40%)和孵化框组(21.32%)。在实验设置的3个蛋白酶脱黏浓度梯度下,24 h和48 h好卵率均表现为0.75 g/L组显著高于3 g/L组和1.5 g/L组,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出膜率则表现为随浓度降低而显著降低的趋势,说明卵膜对受精卵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同时对出膜过程造成困难,导致出膜率降低。可见,温度和孵化方式均对大鳍鳠受精卵孵化有显著影响,大鳍鳠的最适孵化温度为26.8℃,孵化方式优先选择蛋白酶脱黏孵化,浓度为3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 受精卵 温度 孵化方式
下载PDF
大鳍鳠人工繁殖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晓莉 朱永久 +6 位作者 杨德国 吴兴兵 李学梅 朱挺兵 孟子豪 史则超 张远松 《水产科技情报》 2023年第2期128-132,共5页
大鳍鳠是近年来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淡水养殖新品种,但是目前其养殖群体较小,人工繁育技术体系尚未构建,限制了该品种的产业化发展。文章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从生物学特性、繁殖生物学基础、亲鱼培育、催产和孵化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大鳍鳠人工... 大鳍鳠是近年来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淡水养殖新品种,但是目前其养殖群体较小,人工繁育技术体系尚未构建,限制了该品种的产业化发展。文章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从生物学特性、繁殖生物学基础、亲鱼培育、催产和孵化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大鳍鳠人工繁殖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并对前景进行了展望,对于大鳍鳠的开发利用有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鳠 繁殖生物学 亲鱼培育 人工繁殖
下载PDF
大鳍鳠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观察
4
作者 陈思奇 朱永久 +2 位作者 吴兴兵 杨德国 李晓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0-70,共11页
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是一种亟待开发的优质养殖品种。探明养殖大鳍鳠早期发育阶段的特征和规律,可为其人工催产和苗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显微镜观察法,对其胚胎及仔稚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形... 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是一种亟待开发的优质养殖品种。探明养殖大鳍鳠早期发育阶段的特征和规律,可为其人工催产和苗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显微镜观察法,对其胚胎及仔稚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形态学指标进行了测量,推算出仔稚鱼阶段生长特性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大鳍鳠受精卵呈椭圆形、黄褐色,卵径为(3.46±0.3)mm;平均水温26.2℃下,大鳍鳠胚胎发育历时79 h,积温为2065.26 h·℃,根据发育时胚胎的典型外部形态特征,将其分为受精卵、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分化期和出膜期共8个阶段28个时期;初孵仔鱼全长(7.31±0.52)mm,仔鱼期历时10 d,仔鱼前期卵黄囊大部分被吸收,全长特定生长率(SGRL)为9.79%,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m)为12.31%,出膜后7~8 d仔鱼大部分开口,9 d卵黄囊消失,仔鱼后期SGRL为4.15%,SGRm为12.25%。稚鱼期历时11 d,各鳍基本长成,体型和体色接近成鱼,SGRL为4.30%,SGRm为13.17%,全长22~24 mm。统计模型显示,大鳍鳠仔稚鱼的生长属于异速生长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鳠 胚胎发育 仔稚鱼发育
下载PDF
嘉陵江大鳍和瓦氏黄颡鱼血液学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罗毅平 袁伦强 +1 位作者 曹振东 谢小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研究了大鳍和瓦氏黄颡鱼血液学指标的季节变化及种间差异 ,旨在为探讨三峡工程所引起的环境变化 ,对两种鱼所产生的生理生态学影响提供基础资料。于 2 0 0 2年 9月至 2 0 0 3年 6月期间 ,分春、夏、秋和冬 4个季节在嘉陵江水土镇以下... 研究了大鳍和瓦氏黄颡鱼血液学指标的季节变化及种间差异 ,旨在为探讨三峡工程所引起的环境变化 ,对两种鱼所产生的生理生态学影响提供基础资料。于 2 0 0 2年 9月至 2 0 0 3年 6月期间 ,分春、夏、秋和冬 4个季节在嘉陵江水土镇以下江段共采集大鳍 111尾 ,瓦氏黄颡鱼 12 4尾。测定了这两种鱼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血清葡萄糖浓度、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和血清总蛋白浓度等 6项血液学指标。结果表明 ,两种鱼的多项血液学指标均存在显著的季节间差异 ,血液指标的变化趋势并不是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繁殖期两种鱼的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均显著降低。两种鱼的血清葡萄糖和甘油三酯浓度存在种间差异 ,瓦氏黄颡鱼的血清葡萄糖和甘油三酯浓度均显著高于大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鱼 瓦氏黄颡鱼 浓度 季节 节间 繁殖期 血红蛋白含量 血液学指标 血清葡萄糖 甘油三酯
下载PDF
大鳍鳠的消化能力与营养价值 被引量:33
6
作者 向枭 叶元土 +3 位作者 周兴华 林仕梅 罗莉 王友慧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1-376,共6页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大鳍鳠(Mystusmacropterus)的消化道指数,其比肠长、比胃重、比肠重、比肝胰脏重和比内脏重分别为0.531±0.006、0.014±0.006、0.017±0.003、0.0084±0.0029和0.070±0.011。体重与体长的回归...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大鳍鳠(Mystusmacropterus)的消化道指数,其比肠长、比胃重、比肠重、比肝胰脏重和比内脏重分别为0.531±0.006、0.014±0.006、0.017±0.003、0.0084±0.0029和0.070±0.011。体重与体长的回归方程Y=0.1238X2.8388(r=0.9949,P<0.01);大鳍鳠的胃、前肠、中肠和后肠中消化液的pH值分别为:3.0~3.8、6.6~7.4、7.2~8.2、7.2~7.9,且消化道各部分具有较高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蛋白酶的活性为中肠>前肠>肝胰脏>后肠>胃;而淀粉酶的活性则为前肠>后肠>中肠>肝胰脏>胃;全鱼和肌肉中粗蛋白的含量分别为62.09±3.8%和68.28±4.6,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5.33±1.7和21.87±2.9;肌肉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0.76%,鲜味氨基酸的含量为总氨基酸量的29.70%。综合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分析的结果,表明大鳍鳠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质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鱯 消化能力 营养价值 消化道指数 比肠长 比胃重 比肠重 比肝胰脏重 比内脏重
下载PDF
长江大鳍鱯的人工繁殖 被引量:14
7
作者 杨德国 周剑光 +2 位作者 吴国犀 王志玲 刘乐和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2期26-30,共5页
本文对长江大鳍亲鱼的池塘培育和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1992年~1994年期间,采用池塘混养技术,将长江野生大鳍引入池塘进行驯化和培育,连续2年获得成熟亲鱼并进行人工繁殖。在池塘环境中,大鳍雌亲鱼成熟率分别为... 本文对长江大鳍亲鱼的池塘培育和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1992年~1994年期间,采用池塘混养技术,将长江野生大鳍引入池塘进行驯化和培育,连续2年获得成熟亲鱼并进行人工繁殖。在池塘环境中,大鳍雌亲鱼成熟率分别为818%和706%,雄亲鱼分别为100%和935%。采用多种催产药物混合注射的催产方法,可以得到较好的催产率。大鳍人工繁殖适宜的催产剂量是雌鱼每g体重注射LRH-A03~05μg、DOM003~005mg和HCG5~10IU,雄鱼减半或同量。水温24~26℃时,催产效应时间为12~13h。受精卵在水温27~29℃时需53~55h孵化出膜。大鳍人工繁殖受精率不高与其雄鱼精巢特殊的组织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HU 亲鱼 池塘培育 人工繁殖
下载PDF
大鳍鳠IL-1β基因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杨莹莹 张其中 +3 位作者 李春涛 陈霞 朱成科 李超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1-328,共8页
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作为炎症反应的关键介导物,通过开启基因的表达来调控免疫反应。为了丰富鱼类该基因的研究,实验采用RT-PCR和RACE-PCR技术,首次从鲇形目鱼类大鳍鳠中获得IL-1β基因cDNA的全序列。大鳍鳠IL-1β基... 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作为炎症反应的关键介导物,通过开启基因的表达来调控免疫反应。为了丰富鱼类该基因的研究,实验采用RT-PCR和RACE-PCR技术,首次从鲇形目鱼类大鳍鳠中获得IL-1β基因cDNA的全序列。大鳍鳠IL-1β基因cDNA全长1 194 bp,包括3'非编码区域(UTR)为224 bp,5'UTR为82 bp,开放阅读框(ORF)为888 bp,编码296个氨基酸。预测的蛋白质分子量为33.843 43 ku,等电点为5.00。与斑点叉尾等其他8种脊椎动物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大鳍鳠IL-1β氨基酸序列与斑点叉尾相似性最高,为79.0%,与原鸡的相似性最低,为22.0%。进化树分析表明,大鳍鳠IL-1β与斑点叉尾聚为一支。半定量PCR显示,大鳍鳠IL-1β基因在肌肉、脑、脾脏、头肾、体肾、胃、皮肤、肝脏及肠等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经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后大鳍鳠IL-1β基因在头肾和脾脏的转录表达显示,1 d后该基因在头肾与脾脏中的表达量都达到最大,15 d后恢复到刺激前的水平。研究显示,大鳍鳠IL-1β在抵御病原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鳠 白细胞介素1Β 基因 克隆 组织分布
下载PDF
大鳍鳠产卵前后肌肉脂肪酸组成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安苗 姚俊杰 +2 位作者 李川 侯俊利 杨明镜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5-98,共4页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产卵前后大鳍鳠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鳍鳠肌肉中脂肪酸种类丰富,含有22种脂肪酸,油酸(C18:1n-9)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软脂酸(C16:0)、棕榈酸(C16:1n-7)、亚油酸(C18:2n-6),所...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产卵前后大鳍鳠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鳍鳠肌肉中脂肪酸种类丰富,含有22种脂肪酸,油酸(C18:1n-9)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软脂酸(C16:0)、棕榈酸(C16:1n-7)、亚油酸(C18:2n-6),所占比例分别为22.38%-37.57%、18.86%-23.95%、7.00%11.52%、7.46%-9.97%。EPA和DHA在大鳍鳠肌肉中占有较高的比例,EPA占总脂肪酸的5.39%,DHA占5.44%。在野生大鳍鳠产卵前后的22种脂肪酸中有8种饱和脂肪酸(SFA),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8种多饱和脂肪酸(PUFA),大鳍鳠肌肉中脂肪酸在产卵前后表现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鳠 产卵 肌肉 脂肪酸
下载PDF
赤水河大鳍鳠的年龄与生长 被引量:12
10
作者 吴金明 张富铁 +1 位作者 刘飞 王剑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1-25,31,共6页
以胸鳍棘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对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采自赤水河中游的511尾大鳍鳠(Mystusmac-ropterus)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6—7月为新年轮形成的高峰期;样本由1-7龄组成,以2龄和3龄个体为主,分别占全部样本数的... 以胸鳍棘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对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采自赤水河中游的511尾大鳍鳠(Mystusmac-ropterus)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6—7月为新年轮形成的高峰期;样本由1-7龄组成,以2龄和3龄个体为主,分别占全部样本数的38.9%和31.3%;体长(L)和体重(W)呈幂指数关系(W=6×10-5L2.638,R=0.937);体长与胸鳍半径(r)呈线性关系(L=200r-49.2,R=0.971);体长生长方程为:Lt=714.5(1-e-0.06935(t+1.2399)),体重生长方程为:Wt=2027.6(1-e-0.06935(t+1.2399))2.638;拐点年龄为12.7龄,相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443.7mm和576.8 g。赤水河大鳍鳠群体的生长速度比嘉陵江群体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鳠(mystusmacropterus) 年龄 生长 赤水河
下载PDF
黄颡鱼和大鳍鱯肌肉及鱼卵中脂肪酸组成的比较 被引量:10
11
作者 代鸣 姚俊杰 +2 位作者 侯俊利 姜海波 何登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82-285,共4页
采用GC测定了黄颡鱼和大鳍鱯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在两种鱼的肌肉和鱼卵中含有22种脂肪酸。在黄颡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占34.90%;不饱和脂肪酸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51.37%,多不饱和脂肪酸占13.74%。在黄颡鱼卵中,饱和脂肪酸占26.76%,单... 采用GC测定了黄颡鱼和大鳍鱯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在两种鱼的肌肉和鱼卵中含有22种脂肪酸。在黄颡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占34.90%;不饱和脂肪酸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51.37%,多不饱和脂肪酸占13.74%。在黄颡鱼卵中,饱和脂肪酸占26.76%,单不饱和脂肪酸占49.51%,多不饱和脂肪酸占23.73%。从大鳍鱯来看,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占26.97%,单不饱和脂肪酸占48.81%,多不饱和脂肪酸占24.23%;鱼卵中饱和脂肪酸占30.75%,单不饱和脂肪酸占44.08%,多不饱和脂肪酸占25.17%。研究揭示了黄颡鱼和大鳍鱯的肌肉脂质中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是理想的食品。两种鱼的鱼卵还含有较高的花生四烯酸(C20:4n-6,ARA)、廿碳五烯酸(C20:5n-3,EPA)和廿二碳六烯酸(C22:6n-3,DHA)的比例,鱼卵的食用、加工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大鳍鲢 肌肉 鱼卵 脂肪酸
下载PDF
大鳍鳠脑垂体和血清生长激素水平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德寿 林浩然 张为民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5,共5页
根据大鳍脑垂体匀浆和血清样品的稀释曲线与鲤生长激素(cGH)标准曲线的平行性,采用鲤生长激素的标准品和抗血清(RAG)测定了周年中几个不同时期大鳍脑垂体和血清样品的生长激素(GH)含量,发现脑垂体和血清中的GH含... 根据大鳍脑垂体匀浆和血清样品的稀释曲线与鲤生长激素(cGH)标准曲线的平行性,采用鲤生长激素的标准品和抗血清(RAG)测定了周年中几个不同时期大鳍脑垂体和血清样品的生长激素(GH)含量,发现脑垂体和血清中的GH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脑垂体的GH含量分别在3月份和8月份出现两个峰。4~7月的繁殖期和11~1月的越冬期间,脑垂体的GH含量很低,而且波动不大。受水温和光周期的影响,大鳍血清GH水平表现为从冬季(11~1月)到春季(2~4月)逐渐上升,夏季急剧升高,到夏末(7月底)达到最高,一直持续到秋季。大鳍血清GH含量的变化与生殖周期密切相关,最低的GH含量出现在性腺静止期,其次为性腺发育期,再次为性腺成熟期,在产卵期急剧升高,最高为性腺退化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HU 脑垂体 血清 生长激素 季节变化
下载PDF
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地欧酮诱导大鳍■和长吻■排卵的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德寿 林浩然 +4 位作者 蒲德永 张耀光 张其忠 何学福 蒋国福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91-196,共6页
对于性成熟的大鳍Mystusmacropterus(Bleeker)野生鱼,单独注射多巴胺的抑制剂地欧酮(DOM)不能影响血清促性腺激素(GTH)水平,也不能诱导排卵;单独注射类似物LHRH-A,虽能使血清GTH水... 对于性成熟的大鳍Mystusmacropterus(Bleeker)野生鱼,单独注射多巴胺的抑制剂地欧酮(DOM)不能影响血清促性腺激素(GTH)水平,也不能诱导排卵;单独注射类似物LHRH-A,虽能使血清GTH水平显著升高,但仅产生较低的排卵率;而当DOM与LHRH-A结合注射却显著增强LHRH-A促进血清GTH水平升高的作用,并诱导出较高的排卵率。对性成熟的长吻LeiocasislongirostrisGunther野生鱼,使用LHRH-A+DOM作2次注射诱导排卵的效果也与注射LHRH-A加脑垂体这一传统诱导排卵方法相似。Linpe方法(LHRH-A+DOM,作1次或2次注射)避免了采集、保存脑垂体不便给生产带来的麻烦,在科鱼类的人工繁殖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HU 长吻WEI 诱导排卵 地欧酮 LHRH-A
下载PDF
大鳍鳠免疫球蛋白轻链3型基因cDNA的克隆及表达 被引量:6
14
作者 蒋自立 李春涛 +3 位作者 张其中 陈霞 李超 杨莹莹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11-1018,共8页
应用同源克隆和RACE-PCR方法获得大鳍鳠免疫球蛋白轻链3型(IgL3)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分析了该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大鳍鳠IgL3的cDNA全长为947 bp,包含5非编码区58 bp,3非编码区184 bp,开放阅读框705 bp,编码234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 应用同源克隆和RACE-PCR方法获得大鳍鳠免疫球蛋白轻链3型(IgL3)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分析了该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大鳍鳠IgL3的cDNA全长为947 bp,包含5非编码区58 bp,3非编码区184 bp,开放阅读框705 bp,编码234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质序列分为可变区(VL)和恒定区(CL)。VL被进一步划分为4个骨架区(FR)和3个互补决定区(CDR)。大鳍鳠与其它6种硬骨鱼类免疫球蛋白轻链L3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大鳍鳠氨基酸序列与斑点叉尾IgL3型(F型)的相似性最高,为68.8%,与南极鱼IgL3型的相似性最低,为47.2%。进化树分析表明,大鳍鳠IgL与斑点叉尾IgL3型(F型)聚为一支并与其它硬骨鱼类IgL3型聚为一簇,明显与L1和L2进化支不同。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大鳍鳠IgL3基因主要在头肾、脾脏和血细胞中转录表达;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头肾、脾脏和血细胞IgL3基因转录表达量有显著上升。研究表明,头肾、脾脏和血液是大鳍鳠IgL3型基因主要的表达器官,在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鳠 免疫球蛋白轻链3型基因 克隆 实时荧光定量PCR 表达
下载PDF
大鳍鳠早期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3
15
作者 魏刚 戴大临 +2 位作者 蒲德永 黄林 蒋国福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3-277,共5页
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鳍早期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发现卵原细胞时期细胞器丰富 ,线粒体发达 ;初级卵母细胞早期 ,可见到卵黄核和颗粒细胞 ,细胞外具有质膜和结缔组织膜 ;初级卵母细胞后期 ,在滤泡层下面可见到放射层 ,该时期线粒体。
关键词 大鳍鱯 卵子发生 超微结构 鳞科 细胞器 线粒体 卵黄核
下载PDF
大鳍鳠的胚胎发育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耀光 王德寿 罗泉笙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2期223-229,共7页
经人工催青、干法授精获得大鳍鱯的受精卵.其平均卵径2.65mm×3.00mm,吸水膨胀后达3.5—3.8mm,弱粘性.囊胚期才出现卵黄体的波状滚动;感觉器宫发生较早,尾芽分离时第一对须原基出现;出膜前6h左右已见体色素和眼色素;出膜仔鱼细长,全... 经人工催青、干法授精获得大鳍鱯的受精卵.其平均卵径2.65mm×3.00mm,吸水膨胀后达3.5—3.8mm,弱粘性.囊胚期才出现卵黄体的波状滚动;感觉器宫发生较早,尾芽分离时第一对须原基出现;出膜前6h左右已见体色素和眼色素;出膜仔鱼细长,全长7.0—8.0mm.水温26.5—31.5℃的条件下,从受精至孵出仔鱼历时50h57min.本文除记述胚胎发育各时期的外形变化、生理特性和表现行为外,还同长吻鮠、南方鲶、鲶、胡子鲶的胚胎发育作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鲶形目 大鳍HU 胚胎发育
下载PDF
嘉陵江大鳍鳠的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德寿 罗泉笙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57-165,199-200,共9页
1986年5月至1987年12月,在嘉陵江水系采集大鳍鳠标本926尾,鉴定了826尾鱼的年龄,用比较对照法证明了所鉴定年龄的有效性。分析了渔获物的年龄组成。用电子计算机计算了棘切片“半径”与体长的相关关系式,优选出最适的生长方程,并进行了... 1986年5月至1987年12月,在嘉陵江水系采集大鳍鳠标本926尾,鉴定了826尾鱼的年龄,用比较对照法证明了所鉴定年龄的有效性。分析了渔获物的年龄组成。用电子计算机计算了棘切片“半径”与体长的相关关系式,优选出最适的生长方程,并进行了生长推算。根据体长、体重生长方程计算了各龄理论体长、体重值、生长指标和年增积量。讨论了大鳍鳠年轮形成的原因和与年轮形成有关的物质基础,并肯定了用鳍棘脱钙切片的方法研究小型(鱼危)类的年龄和生长是可靠易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HU 年龄 生长
下载PDF
大鳍鳠卵发生中溶酶体超微结构变化与卵膜发生 被引量:2
18
作者 文艺 魏刚 +1 位作者 许禾声 戴大临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8-552,共5页
大鳍卵细胞发生中的溶酶体结构变化活跃,Ⅰ期卵原细胞胞质内可见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少量呈球状的初级溶酶体。Ⅱ期卵母细胞胞质内可见多个球状溶酶体,溶酶体内的水解酶蛋白呈结晶态,多紧贴线粒体部分分布。卵母细胞质膜绉缩,胞质边缘... 大鳍卵细胞发生中的溶酶体结构变化活跃,Ⅰ期卵原细胞胞质内可见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少量呈球状的初级溶酶体。Ⅱ期卵母细胞胞质内可见多个球状溶酶体,溶酶体内的水解酶蛋白呈结晶态,多紧贴线粒体部分分布。卵母细胞质膜绉缩,胞质边缘可见大量球状和线状溶酶体分布。Ⅲ期卵母细胞内侧出现绒毛状卵膜结构,外侧出现"放射带",球状的初级溶酶体结构消失,绒毛状卵膜与放射带之间可见大量线状溶酶体结构。推测球状溶酶体和线粒体间接参与了卵母细胞质膜的绉缩位移;而线状溶酶体则可能直接参与了绒毛状卵膜和"放射带"结构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酶体 放射 线粒体 绒毛 线状 卵母细胞 体部 胞质 质膜 超微结构变化
下载PDF
大鳍鱯初级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6
19
作者 魏刚 戴大临 +2 位作者 黄林 陈永 蒋国福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9-341,共3页
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鳍初级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在初级卵母细胞早期,细胞器丰富,线粒体发达,并可见到卵黄核和颗粒细胞,在初级卵细胞后期,在滤泡层下面可见到放射层。该时期线粒体、卵黄核的形态和数量以及细胞膜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关键词 大鳍鱯 初级卵母细胞 超微结构 名贵经济鱼类
下载PDF
大鳍鳠免疫球蛋白M重链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春涛 张其中 +3 位作者 杨莹莹 朱成科 李超 陈霞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84-1693,共10页
用RACE-PCR和RT-PCR方法获得大鳍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M(sIgM)重链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大鳍鳠sIgM的cDNA全长为1 992 bp,包含5'非编码区53 bp,3'非编码区226bp,开放阅读框1 713,编码570个氨基酸。推测的大鳍鳠sIgM蛋白质序列可... 用RACE-PCR和RT-PCR方法获得大鳍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M(sIgM)重链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大鳍鳠sIgM的cDNA全长为1 992 bp,包含5'非编码区53 bp,3'非编码区226bp,开放阅读框1 713,编码570个氨基酸。推测的大鳍鳠sIgM蛋白质序列可变区含有4个骨架区(FR)和3个互补决定区(CDR),恒定区(CH)含有CH1、CH2、CH3和CH4 4个部分。与其它6种硬骨鱼类IgM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大鳍鳠sIgM存在半胱氨酸和色氨酸保守位点;其氨基酸序列与斑点叉尾IgM的相似性最高,为54.3%;与石斑鱼的相似性最低,为24.6%。进化树分析表明,大鳍鳠sIgM与斑点叉尾聚为一支。RT-PCR显示,大鳍鳠IgM基因主要在血细胞、脾脏、头肾和中肾中转录表达;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血细胞、脾脏和头肾IgM重链基因转录表达量在1~10 d内有显著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鳠 IgM重链基因cDNA 克隆 实时荧光定量PCR 组织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