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heromone receptors in Mythimna loreyi reveal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ex pheromone recognition in Mythimna species
1
作者 Chan Wang Lei Liu +3 位作者 Tian-Yu Huang Yu Zhang Yang Liu Gui-Rong Wang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73-185,共13页
Pheromone receptors(PRs)are key proteins i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pheromone recognition,and exploring the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PRs between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mot... Pheromone receptors(PRs)are key proteins i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pheromone recognition,and exploring the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PRs between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moth mating systems.Pheromone components of the agricultural pest Mythimna loreyi have turned into(Z)-9-tetradecen-1-yl acetate(Z9-14:OAc),(Z)-7-dodecen-1-yl acetate(Z7-12:OAc),and(Z)-11-hexadecen-1-yl acetate,while the composition differs from that of M.separata in the genus Mythimna.To underst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pheromone recognition,we sequenced and analyzed antennal transcriptomes to identify 62 odorant receptor(OR)genes.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all putative ORs were analyzed using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 analysis.Six candidate PRs were quantified and functionally characterized in the Xenopus oocytes system.MlorPR6 and MlorPR3 were determined to be the receptors of major and minor components Z9-14:OAc and Z7-12:OAc.MlorPR1 and female antennae(FA)-biased MlorPR5 both possessed the ability to detect pheromones of sympatric species,including(Z,E)-9,12-tetradecadien-1-ol,(Z)-9-tetradecen-1-ol,and(Z)-9-tetradecenal.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PR functions between M.loreyi and M.separata,we analyze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pheromone recognition mechanisms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mating systems of 2 Mythimna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ennal transcriptome mythimna loreyi pheromone receptor sex pheromone Xenopus oocyte
原文传递
噻虫嗪种衣剂对玉米苗期两种粘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4
2
作者 段云 董嘉欣 +4 位作者 苗进 陈琦 巩中军 卢春光 武予清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4-128,共5页
本研究采用胃毒法测定了噻虫嗪悬浮种衣剂(SC)对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和劳氏粘虫[Mythimna loreyi(Duponchel)]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35%噻虫嗪SC有效成分质量浓度在1.12~2.24 g/kg之间对两种粘虫均具有明显的毒力,且在... 本研究采用胃毒法测定了噻虫嗪悬浮种衣剂(SC)对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和劳氏粘虫[Mythimna loreyi(Duponchel)]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35%噻虫嗪SC有效成分质量浓度在1.12~2.24 g/kg之间对两种粘虫均具有明显的毒力,且在玉米不同苗龄对不同龄期及种类粘虫的毒力均存在一定差异。玉米出苗2周,噻虫嗪SC质量浓度为1.12 g/kg时对东方粘虫2龄幼虫的毒力效果达92.83%,对劳氏粘虫2龄幼虫的毒力效果达57.13%。与劳氏粘虫相比,噻虫嗪SC对东方粘虫的毒力更强。本研究为生产上选用噻虫嗪SC防治玉米粘虫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嗪悬浮种衣剂 东方粘虫 劳氏粘虫 室内毒力 玉米苗期
下载PDF
2015年—2020年河南漯河越冬代劳氏黏虫的种群动态及虫源性质分析
3
作者 段云 陈琦 +3 位作者 董嘉欣 高凌云 李世民 武予清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4-339,345,共7页
为了解河南漯河越冬代劳氏黏虫的种群动态,本研究分析了1984年-2020年测报灯下越冬代劳氏黏虫成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2015年-2020年测报灯和高空探照灯下越冬代劳氏黏虫的种群动态、雌蛾卵巢发育级别、迁飞情况和虫源性质等,同时结合... 为了解河南漯河越冬代劳氏黏虫的种群动态,本研究分析了1984年-2020年测报灯下越冬代劳氏黏虫成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2015年-2020年测报灯和高空探照灯下越冬代劳氏黏虫的种群动态、雌蛾卵巢发育级别、迁飞情况和虫源性质等,同时结合漯河地区冬季温度和降雨量数据,分析了近年来漯河地区越冬代劳氏黏虫成虫数量变化的原因,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河南省劳氏黏虫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氏黏虫 越冬代 监测 种群动态
下载PDF
黏虫和劳氏黏虫形态特征比较 被引量:13
4
作者 马丽 高丽娜 +3 位作者 黄建荣 李国平 田彩红 封洪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2-146,共5页
黏虫和劳氏黏虫往往混合发生,给小麦、玉米和水稻等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本文从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分别描述了这两种黏虫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异。两种黏虫卵无差异。低龄幼虫中黏虫刚毛基部的毛片色深,2龄幼虫前胸背板上各条背线较... 黏虫和劳氏黏虫往往混合发生,给小麦、玉米和水稻等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本文从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分别描述了这两种黏虫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异。两种黏虫卵无差异。低龄幼虫中黏虫刚毛基部的毛片色深,2龄幼虫前胸背板上各条背线较明显;劳氏黏虫毛片色浅,2龄幼虫各背线不明显。高龄幼虫中黏虫头部有"八字纹",气门近圆形,气门筛黑色有光泽;劳氏黏虫头部除"八字纹"外唇基还有一黑褐色斑,气门椭圆形,气门筛黄褐色。黏虫蛹腹部背面5~7节有刻点,臀棘着生近于平行;劳氏黏虫蛹4~7节有刻点,臀棘呈"八"字形。黏虫成虫前翅有环纹、肾形纹,劳氏黏虫则无。本研究旨为两种黏虫的田间调查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虫 劳氏黏虫 形态特征
下载PDF
劳氏粘虫的发生危害和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段云 陈琦 +6 位作者 郭培 苗进 夏鹏亮 巩中军 蒋月丽 李彤 武予清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2-532,共11页
劳氏粘虫Mythimna loreyi是粘虫Mythimna seperata的近缘种,两者在形态上相近,为害特征基本相同,但在不同地区的发生危害规律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近些年来,劳氏粘虫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频繁暴发危害,已成为一种普遍发生的农业害虫。为今后... 劳氏粘虫Mythimna loreyi是粘虫Mythimna seperata的近缘种,两者在形态上相近,为害特征基本相同,但在不同地区的发生危害规律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近些年来,劳氏粘虫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频繁暴发危害,已成为一种普遍发生的农业害虫。为今后深入研究劳氏粘虫的暴发成灾规律和综合防控技术,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劳氏粘虫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目前,劳氏粘虫已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的近80个国家和地区。以幼虫取食危害玉米、水稻和小麦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3龄前幼虫食量小,5-6龄幼虫食量增大,进入暴食期。幼虫具有聚集性、杂食性和暴食性,成虫具有迁飞性,发生危害时具有隐蔽性、偶发性和暴发性。劳氏粘虫的发生和为害规律常因地区、年份和季节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气候条件、食物和天敌是影响劳氏粘虫发生危害的主要因素,而气候因素、人类活动和害虫的生物学特征是导致近些年来劳氏粘虫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的重要原因。性诱剂、天敌和生物农药是近些年来劳氏粘虫生物防治研究的主要方向。根据目前劳氏粘虫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及研究现状,我们建议今后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工作:(1)借鉴粘虫的防控策略和防治经验,从空中和地面两个方面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和完善预测预报系统;(2)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开展综合防治工作;(3)将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应用于暴发成灾规律和综合防治研究中,并建立综合防控技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氏粘虫 粘虫 发生 综合防治 天敌
下载PDF
3种粘虫幼虫对4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 被引量:10
6
作者 蒋婷 黄芊 +8 位作者 蒋显斌 凌炎 陈玉冲 符诚强 吴碧球 黄所生 李成 黄凤宽 龙丽萍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15-1420,共6页
【目的】探讨3种粘虫各龄幼虫对4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行为,为粘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叶碟改进法分别测试3种粘虫(东方粘虫、劳氏粘虫和淡脉粘虫)在4种寄主植物(玉米、水稻、甘蔗和稗草)上的取食选择性,分别于... 【目的】探讨3种粘虫各龄幼虫对4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行为,为粘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叶碟改进法分别测试3种粘虫(东方粘虫、劳氏粘虫和淡脉粘虫)在4种寄主植物(玉米、水稻、甘蔗和稗草)上的取食选择性,分别于接虫后6和24 h记录幼虫对各植物的选择数量。【结果】3种粘虫各龄幼虫在接虫后6和24 h时对4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率均有变化。在24 h时,东方粘虫各龄幼虫对玉米的选择率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寄主植物(P<0.05,下同),其中1龄和2龄幼虫对玉米的选择率分别高达82%和89%;劳氏粘虫1~6龄幼虫偏好取食玉米,其中1龄、2龄和3龄幼虫对玉米的选择率均超过50%,分别为78%、70%和55%,显著高于对其他3种寄主植物的选择率;淡脉粘虫1~6龄幼虫均偏好取食水稻,其中2~4龄幼虫对玉米和水稻的选择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3种粘虫各龄幼虫对4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存在差异,3种粘虫对玉米和水稻的取食选择性强,对甘蔗和稗草的取食选择性较弱;东方粘虫和劳氏粘虫低龄幼虫喜食玉米,淡脉粘虫低龄幼虫嗜食水稻和玉米,高龄幼虫的取食选择性不如低龄幼虫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粘虫 劳氏粘虫 淡脉粘虫 寄主植物 取食选择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与玉米灌浆期3种常见夜蛾科害虫的形态特征比较 被引量:18
7
作者 陈琦 段云 +6 位作者 侯艳红 陈莉 范志业 沈海龙 刘迪 李雷雷 李世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4-41,共8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全球预警的一种重大迁飞性农业害虫。2019年1月入侵我国,目前已扩散蔓延至我国24个省份。田间调查发现,在玉米灌浆期,草地贪夜蛾与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劳氏黏虫Leucania lorey...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全球预警的一种重大迁飞性农业害虫。2019年1月入侵我国,目前已扩散蔓延至我国24个省份。田间调查发现,在玉米灌浆期,草地贪夜蛾与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劳氏黏虫Leucania loreyi(Duponchel)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等夜蛾科害虫常常混合发生,且形态相近,容易混淆,给调查和测报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本文详细描述了草地贪夜蛾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外部形态特征,比较了其与黏虫、劳氏黏虫和棉铃虫4个虫态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别,以期为玉米灌浆期草地贪夜蛾的准确鉴别和田间调查提供依据,并为其精准测报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黏虫 劳氏黏虫 棉铃虫 形态特征
下载PDF
河南原阳东方粘虫和劳氏粘虫发生动态与虫源性质分析
8
作者 段云 陈琦 +3 位作者 苗进 董嘉欣 王高平 武予清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15-1721,共7页
【目的】了解粘虫在河南原阳的发生规律和虫源性质,为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虫情测报灯对河南原阳2020-2021年东方粘虫Mythimnaseparata和劳氏粘虫Mythimnaloreyi进行持续监测及种群动态分析,并对2018-2021年2种粘... 【目的】了解粘虫在河南原阳的发生规律和虫源性质,为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虫情测报灯对河南原阳2020-2021年东方粘虫Mythimnaseparata和劳氏粘虫Mythimnaloreyi进行持续监测及种群动态分析,并对2018-2021年2种粘虫各代的虫源性质进行分析。【结果】2020年东方粘虫以第2代为主(占全年总诱虫量的52.95%),2021年以第1代为主(占全年总诱虫量的81.42%);监测期间劳氏粘虫均以第3代为主,分别占全年总诱虫量的46.27%和43.10%。雌蛾卵巢解剖的结果表明,东方粘虫第1代(2019年除外)和第3代(2020年除外)成虫中卵巢发育低级别(Ⅰ-Ⅱ级)所占比例较高,说明该代成虫以向外迁出为主,第2代成虫卵巢发育高级别(Ⅲ-Ⅴ级)所占比例较高,以留在当地为主(2020年除外)。劳氏粘虫各代成虫卵巢发育低级别的比例均较低(低于25.00%),各代成虫均以留在本地为主。【结论】河南原阳东方粘虫和劳氏粘虫的种群发生动态和虫源性质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虫 劳氏粘虫 灯光监测 种群动态 虫源性质
原文传递
2006—2020年河南漯河玉米田黏虫灯下种群动态
9
作者 陈琦 马洌扬 +9 位作者 范志业 董彰 宋高霞 沈海龙 刘迪 侯艳红 陈莉 李雷雷 段云 李世民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9-24,共6页
为明确河南漯河玉米田黏虫种群动态,于2006—2020年利用虫情测报灯对其成虫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漯河市玉米田黏虫主要包括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和劳氏黏虫[Leucania loreyi (Duponchel)]。灯下东方黏虫的种群消... 为明确河南漯河玉米田黏虫种群动态,于2006—2020年利用虫情测报灯对其成虫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漯河市玉米田黏虫主要包括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和劳氏黏虫[Leucania loreyi (Duponchel)]。灯下东方黏虫的种群消长动态出现2个高峰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和7月中旬;劳氏黏虫的上灯高峰主要集中在8月中旬至10中旬。近15年间,东方黏虫在各年均为黏虫混合种群中的优势种,但近年来劳氏黏虫年度诱蛾量和其在混合种群中的占比增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黏虫 劳氏黏虫 测报灯 发生盛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