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mbly and co-occurrence patterns of rare and abundant bacterial sub-communities in rice rhizosphere soil under short-term nitrogen deep placement 被引量:2
1
作者 LI Gui-long WU Meng +5 位作者 LI Peng-fa WEI Shi-ping LIU Jia JIANG Chun-yu LIU Ming LI Zhong-pe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3299-3311,共13页
Nitrogen(N)deep placement has been found to reduce N leaching and increase N use efficiency in paddy fields.However,relatively little is known how bacterial consortia,especially abundant and rare taxa,respond to N dee... Nitrogen(N)deep placement has been found to reduce N leaching and increase N use efficiency in paddy fields.However,relatively little is known how bacterial consortia,especially abundant and rare taxa,respond to N deep placement,which is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biodiversity and function of agricultural ecosystem.In this study,lllumina sequencing and ecological model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diversity patterns and underlying assembly mechanisms of abundant and rare taxa in rice rhizosphere soil under different N fertilization regimes at four rice growth stages in paddy field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bundant and rare bacteria had distinct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rhizosphere samples.Abundant bacteria showed ubiquitous distribution;while rare taxa exhibited uneven distribution across all samples.Stochastic processes dominated community assembly of both abundant and rare bacteria,with dispersal limitation playing a more vital role in abundant bacteria,and undominated processes playing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rare bacteria.The N deep placement was associated with a greater influence of dispersal limitation than the broadcast N fertilizer(BN)and no N fertilizer(NN)treatments in abundant and rare taxa of rhizosphere soil;while greater contributions from homogenizing dispersal were observed for BN and NN in rare taxa.Network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abundant taxa with closer relationships were usually more likely to occupy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the network than rare taxa.Nevertheless,most of the keystone species were rare taxa and might have played essential roles in maintaining the network stability.Overall,these findings highlighted that the ecological mechanisms and co-occurrence patterns of abundant and rare bacteria in rhizosphere soil under N deep plac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re bacteria community assembly network analysis co-occurrence patterns n deep placement
下载PDF
N肥深施深度对小麦吸收利用N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艾应伟 陈实 +2 位作者 张先婉 徐佩 范志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46-151,共6页
本文应用15N示踪技术,在川中紫色土上进行了聚全的表层施肥(施肥深度1-2cm)、中层施肥(深施25cm)、底层施肥(深施45cm)和平作表层施肥不同处理小麦吸N特性等的研究。结果表明:N肥利用率是“平+表施”>“聚+底施”>“聚+中... 本文应用15N示踪技术,在川中紫色土上进行了聚全的表层施肥(施肥深度1-2cm)、中层施肥(深施25cm)、底层施肥(深施45cm)和平作表层施肥不同处理小麦吸N特性等的研究。结果表明:N肥利用率是“平+表施”>“聚+底施”>“聚+中施”>“聚+表施”,处理间N肥利用率最高是23.78%,小麦一生有38.7-44.1%的N来自肥料。小麦拔节以前无论是聚土还是平作,其表层施肥地上部分NDFF值极显著地大于中层和底层施肥;“平+表施”、“聚+底施”、“聚+中施”比“聚+表施”显著地增加了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深施深度 利用率 氮肥 施肥
下载PDF
稻田^(15)N标记尿素去向的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荣业 陈苇 张建才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22-126,共5页
1987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场应用^(15)N示踪技术进行了多处理的田间微区试验。结果表明:氮肥作基肥使用时,水稻对N素的吸收利用率差异不显著,而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在土壤中的N素残留率降低,而氮肥损失率显著提高;基肥配施P、K肥对肥料... 1987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场应用^(15)N示踪技术进行了多处理的田间微区试验。结果表明:氮肥作基肥使用时,水稻对N素的吸收利用率差异不显著,而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在土壤中的N素残留率降低,而氮肥损失率显著提高;基肥配施P、K肥对肥料N的去向无显著影响,但配施适量稻草有助于提高水稻对肥料N的吸收量和土壤残留量,降低氮素损失;氮肥的使用期对肥料^(15)N去向的影响十分显著,追肥的N素利用率比基肥高;稻田采用”以水带氮”深施技术能明显地提高水稻的氮素吸收,增加土壤残留率和减少氮素损失,表明此技术是一项合理的稻田氮肥深施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尿素 ^15n示踪技术 氮素去向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深施氮肥对水稻叶片生理特征、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兴为 王志成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65,共7页
以常规粳稻徐稻10号和新丰7号为材料,设置“深施氮肥+秸秆还田”(DS)、“土壤表层施氮+秸秆还田”(OS)、“深施氮肥+秸秆不还田”(DU)和“土壤表层施氮+秸秆还田”(OU)4个处理,以“不施氮肥+秸秆不还田”作为对照(CK),探索秸秆还田和深... 以常规粳稻徐稻10号和新丰7号为材料,设置“深施氮肥+秸秆还田”(DS)、“土壤表层施氮+秸秆还田”(OS)、“深施氮肥+秸秆不还田”(DU)和“土壤表层施氮+秸秆还田”(OU)4个处理,以“不施氮肥+秸秆不还田”作为对照(CK),探索秸秆还田和深施氮肥对水稻剑叶生理特征、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DS、OS、DU、OU处理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抽穗期剑叶的净光合速率(Pn)和PSII有效量子效率(Eq),同时提高了水稻干物质累积量和氮素累积量,其中均以DS处理效果最佳;与OU处理相比,抽穗期DS处理的剑叶氮代谢相关酶活性(GS、GOGAT、NR、GDH)显著增加;徐稻10号和新丰7号的籽粒产量DS处理比OU处理分别显著提高46.78%和45.65%。此外,DS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吸收效率以及氮收获指数在施氮处理中亦最高。以上结果表明,深施氮肥结合秸秆还田是提高河南地区水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的可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深施氮肥 水稻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光合特征
下载PDF
尿素施肥方式对水稻增产增效和土壤氮素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曾科 朱文彬 +1 位作者 田玉华 尹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7-436,共10页
【目的】探讨尿素施用量、基施比例和方法对水稻产量、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及肥料氮的去向,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施氮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水稻季田间试验于2019年和2020年在江苏太湖地区开展。供试脲酶抑制剂为N-丁基硫代磷... 【目的】探讨尿素施用量、基施比例和方法对水稻产量、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及肥料氮的去向,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施氮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水稻季田间试验于2019年和2020年在江苏太湖地区开展。供试脲酶抑制剂为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硝化抑制剂为对羟基苯丙酸甲酯(MHPP),二者用量均为施氮量的1%。试验共设6个处理:1)不施氮肥对照(CK);2)表施尿素N 300 kg/hm^(2)(当地常规施肥,CN);3)表施尿素N 225 kg/hm^(2)(RNB);4)尿素N 225 kg/hm^(2),50%表施,50%深施(RND);5)表施尿素N 225 kg/hm^(2)+NBPT+MHPP(RNB+DI);6)尿素N 225 kg/hm^(2)+NBPT+MHPP,50%表施,50%深施(RND+DI)。表施氮肥处理基肥∶分蘖肥∶孕穗肥为4∶3∶3;深施氮肥处理基肥∶孕穗肥为7∶3。2020年在处理小区内设置了^(15)N示踪微区试验。调查了水稻产量、吸氮量、氮肥利用率以及^(15)N肥料植株利用、土壤残留和总损失量。【结果】与CN相比,除RNB处理2020年的秸秆生物量外,其余三个处理的籽粒与秸秆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两年4个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利用率均显著提高;15N示踪试验结果表明,4个处理均显著减少了^(15)N吸收量,RND、RNB+DI和RND+DI还显著降低了氮肥总损失量。与RNB相比,RND处理的水稻产量增加3.3%—4.0%,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增加20.4%—27.3%,^(15)N吸收量和利用率显著增加28.2%,总损失率显著降低34.6%;RNB+DI处理的水稻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没有显著增加,15N吸收量和利用率显著增加11.6%,总损失率显著降低13.1%;RND+DI处理的水稻产量增加2.6%—4.3%,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增加23.4%,^(15)N吸收量和利用率显著增加36.9%,损失率显著降低45.0%。与RND相比,RND+DI处理的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15)N植株吸收量均无显著差异,但降低了总损失率。【结论】在太湖地区水稻生产中,将氮肥用量由N 300 kg/hm^(2)减至225 kg/hm^(2),基施比例由40%提高到70%,同时将基肥中的50%深施,不会降低水稻产量,还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降低了氮肥总损失率,将此技术与添加氮肥抑制剂技术集成,可进一步降低氮素的损失率。从生产成本和应用效果考虑,减少氮肥总量的前提下,加大氮肥基施比例并配合基肥深施加少量撒施,是提高水稻产量和效益的适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产量 基肥深施 基肥撒施 氮肥抑制剂 ^(15)n同位素示踪 氮肥利用率 氮素损失量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春玉米产量、效益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94
6
作者 战秀梅 李亭亭 +3 位作者 韩晓日 邹殿博 左仁辉 叶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61-868,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农民习惯施肥、氮肥减量及减量后移、氮肥一次性深施对春玉米产量、效益、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移情况及氮的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处理(氮用量N 280 kg/hm2,口肥和拔节期追肥比例为1∶4,N280/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农民习惯施肥、氮肥减量及减量后移、氮肥一次性深施对春玉米产量、效益、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移情况及氮的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处理(氮用量N 280 kg/hm2,口肥和拔节期追肥比例为1∶4,N280/2,)相比,氮肥减量后移处理(氮用量N 240 kg/hm2,口肥、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追肥比例为1∶2∶2,N240/3)增产3.91%,增收592元/hm2;氮肥一次性深施处理(氮用量N 240 kg/hm2,播种时一次深施在15 cm处,N240/1)增产11.48%,增收2032元/hm2;氮肥减量后移处理(N240/3)和氮肥一次性深施处理(N240/1)的经济系数、后期干物质和氮的转移量、转移效率及对子粒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NUE)、氮肥农学利用率(ANUE)、氮素吸收效率(NUP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氮收获指数(NH I)也显著提高。氮肥减量后移处理(N240/3)花后干物质和氮的积累量及占总量的比例最高;氮肥一次性深施处理(N240/1)花后干物质和氮积累量较高,但所占比例较低;习惯施肥处理(N 280/2)干物质和氮积累量较低,但所占比例较高。由于关于一次性施肥存在较多争议,因此尚不能认为氮肥一次性深施方式可以替代农民习惯施肥;而氮肥减量后移处理既获得了较高的产量,也提高了氮效率,是一种科学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氮肥后移 一次性深施 氮高效利用
下载PDF
氮肥深施对太湖地区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书伟 林静慧 +3 位作者 吴正贵 陈吉 潘云俊 盛雪雯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02-2012,共11页
NH_(3)挥发是稻田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基肥期尿素氮肥深施、追肥期用缓释肥替代尿素和配施脲酶抑制剂对太湖地区水稻生长季NH_(3)挥发影响少有报道。为此,本研究共设置了7个原位试验处理:(1)空白处理,不施氮肥(CK);(2)当地常规... NH_(3)挥发是稻田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基肥期尿素氮肥深施、追肥期用缓释肥替代尿素和配施脲酶抑制剂对太湖地区水稻生长季NH_(3)挥发影响少有报道。为此,本研究共设置了7个原位试验处理:(1)空白处理,不施氮肥(CK);(2)当地常规氮肥表施处理,施氮量300 kg∙hm−2(SN300);(3)减氮10%,氮肥表施处理,施氮量为270 kg∙hm^(−2)(SN270);(4)减氮10%+基肥氮深施+追肥表施尿素处理(DN270);(5)减氮10%+基肥氮深施+追肥表施尿素+脲酶抑制剂(DN270+UI);(6)减氮10%+基肥氮深施+追肥表施缓释肥(DN270+SR);(7)减氮10%+基肥深施+追肥表施缓释肥+脲酶抑制剂(DN270+SR+UI)。与常规尿素表施SN300处理NH_(3)累积排放量相比,采用基肥深施可降低78.2%~85.2%的基肥期NH_(3)排放量,基肥减氮深施且追肥期配施脲酶抑制剂(DN270+UI处理)可降低30.4%的分蘖肥期NH_(3)排放量和25.3%的穗肥期NH_(3)排放量,基肥减氮深施且水稻追肥期用缓释肥替代尿素(DN270+SR处理)可降低36.4%的分蘖肥期NH_(3)排放量和28.1%的穗肥期NH_(3)排放量。整个水稻生长季NH_(3)累积排放量大小为SN300>SN270>DN270>DN270+UI>DN270+SR>DN270+SR+UI,其中DN270+SR+UI处理下NH_(3)排放量最小,与SN300处理相比,可显著降低50.9%的NH_(3)累积排放量(P<0.05)。除CK外,各处理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单位水稻产量NH_(3)排放强度以DN270+SR+UI处理下最小,与SN300处理相比,可显著降低52.5%单位水稻产量氨排放强度(P<0.05)。综合考虑经济生态环境效益,在南方典型稻田中采用基肥期尿素深施可有效地降低氨挥发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稻田氨减排模式,在追肥期用缓释肥替代尿素同时配施脲酶抑制剂可进一步提高NH_(3)减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nH3挥发 深施肥 脲酶抑制剂 缓释肥 nH_(3)排放强度 水稻产量
下载PDF
水稻基肥尿素干施与湿施对氮素损失及水稻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德建 张刚 +2 位作者 汪军 王灿 刘勤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3-489,共7页
运用大型原状土柱在田间条件下比较了水稻基肥干耕施(干施)与湿耙施(湿施)对氮素损失与水稻氮素吸收的影响,试验设尿素干施、湿施与对照3个处理,同步测定了施肥后小区的氨挥发、淋洗以及水稻的吸氮量。结果表明:(1)干施法氨挥发显著低... 运用大型原状土柱在田间条件下比较了水稻基肥干耕施(干施)与湿耙施(湿施)对氮素损失与水稻氮素吸收的影响,试验设尿素干施、湿施与对照3个处理,同步测定了施肥后小区的氨挥发、淋洗以及水稻的吸氮量。结果表明:(1)干施法氨挥发显著低于湿施法,模拟试验分别为40.1与68.8 kg hm-2,占施氮量的13.4%与22.9%,2004年的大田试验分别为19.2与26.2 kg hm-2,占施氮量的7.7%与10.4%;(2)而干施法的总氮(TN)淋洗量显著大于湿施法,分别为14.3与4.6 kg hm-2,占施氮量的4.8%与1.5%,氮的淋洗以NO3--N为主,占总量的73.7%~97.3%,两者的NH4+-N淋洗量差别很小;(3)与湿施法相比,干施法净减少氮肥损失19.0 kg hm-2,水稻吸氮量增加15.1 kg hm-2,氮肥利用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产量略有提高,而土壤含氮量没有显著变化。因此,水稻基肥尿素干深施法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施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基肥 尿素干深施 水耙施 氮素损失 水稻氮吸收
下载PDF
氮肥不同施用方式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浦汉春 陈留根 +6 位作者 任立凯 秦裕营 梁长东 谭一罗 苏文英 刘红江 杨和川 《广西农学报》 2018年第4期1-4,共4页
【目的】研究探索不同的基肥-追肥处理组合对稻麦轮作体系中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为高效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方法】稻季基肥深施、追肥水施处理为G1,基肥深施、追肥湿施为G2,基肥面施、追肥... 【目的】研究探索不同的基肥-追肥处理组合对稻麦轮作体系中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为高效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方法】稻季基肥深施、追肥水施处理为G1,基肥深施、追肥湿施为G2,基肥面施、追肥水施为G3,基肥面施、追肥湿施为G4;麦季,基肥采用深施和面施两种方式,追肥全为面施,两种处理命名为G1、G2。以不施用氮肥作为对照处理。【结果】同等条件下,基肥深施的增产效果大于基肥面施,且达极显著水平,稻季作物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以G2处理时最高,表现为G2>G1>G4>G3>CK;麦季以G1处理更优。基肥深施能明显提高氮肥偏生产力,水稻对氮肥的偏生产力为35. 4%-37. 3%,小麦的氮肥偏生产力较低,基肥深施和基肥面施处理分别为22. 2%、21. 8%,【结论】基肥深施、追肥湿施对作物具有最佳增产效果,提高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深施 水施 湿施 产量 稻麦轮作
下载PDF
氮肥深施对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6
10
作者 苏正义 韩晓日 +3 位作者 李春全 李文学 娄春荣 路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92-296,共5页
应用盆栽试验和15N示踪技术,研究了辽宁省两种主要耕作土壤氮肥施用方法对玉米、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深施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玉米以硫铵深施10或15m,尿素深施10cm时增产效果明显;水稻施硫铵和尿... 应用盆栽试验和15N示踪技术,研究了辽宁省两种主要耕作土壤氮肥施用方法对玉米、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深施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玉米以硫铵深施10或15m,尿素深施10cm时增产效果明显;水稻施硫铵和尿素均以深施15m增产效果最好。两种氮肥表施和施5cm效果不好。旱田流铵和尿素均以深施10或15cm利用率最高,平均达到52.62%;水田施硫铵以深施10或15cm利用率最高,平均达到57.48%,尿素则以深施10cm;。利用率较高。氮肥深施能增加土壤肥料氮残留率,减少氮素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深施 作物产量 利用率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辽东地区玉米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樊叶 樊琳琳 +5 位作者 薛兵东 王秀凤 那明慧 付俊 高洪敏 张丽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2期9-14,共6页
为探明施肥深度和施氮量对辽东地区玉米产量及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设置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氮肥深施对玉米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分析玉米物质生产特性、产量构成及干物质积累的变化规律,以期为辽东地区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结... 为探明施肥深度和施氮量对辽东地区玉米产量及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设置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氮肥深施对玉米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分析玉米物质生产特性、产量构成及干物质积累的变化规律,以期为辽东地区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辽东地区,氮肥深施可提高植株对氮素的利用效率,促进植株生长,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氮肥深施可显著提高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和灌浆中期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普通施肥处理提高8.81、15.75、6.36和7.86个百分点,大喇叭口期至灌浆中期是植株干物质积累的主要阶段,氮肥深施比普通施肥处理提高7.16个百分点。因此认为:氮肥深施可有效提高本地区玉米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有利于玉米产量增加的同时,还可提高植株的氮素利用效率,降低肥料施用过量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氮肥深施 辽东地区 干物质积累
原文传递
氮肥减量深施对双季稻产量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彭术 张文钊 +3 位作者 侯海军 王华 陈安磊 魏文学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3-160,共8页
稻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N_2O排放源,氮肥施用是促进稻田N_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研究合理的氮肥管理措施对减少稻田N_2O排放和维持水稻高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南典型红壤双季稻田系统为对象,以常规施氮(CF,早、晚稻施氮量均为1... 稻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N_2O排放源,氮肥施用是促进稻田N_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研究合理的氮肥管理措施对减少稻田N_2O排放和维持水稻高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南典型红壤双季稻田系统为对象,以常规施氮(CF,早、晚稻施氮量均为150kg N·hm-2)为对照,在氮肥深施条件下,设置3个减氮水平(分别减氮30%、23%和16%),研究氮肥减量深施对双季稻产量及N_2O排放的影响,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化肥点状深施到土表下约7 cm,减少30%氮肥用量可以显著提高双季稻有效穗数和实粒数,使双季稻平均增产5%;氮肥减量深施可显著降低双季稻田的N_2O排放;减氮30%处理的早、晚稻季N_2O累积排放量较CF处理降低了57%和72%;氮肥减量深施还影响双季稻田N_2O排放模式; CF处理的N_2O排放峰值出现在分蘖期,而氮肥减量深施处理除在双季稻返青期和成熟期略有N_2O排放,其余生育期间几乎无N_2O排放。通过氮肥深施,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可以维持双季稻产量稳定和降低双季稻田N_2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施 n2O排放 双季稻田 铵态氮 硝态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