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中观古学的认识论虚无主义阐释--以《中论佛护释》为中心 被引量:2
1
作者 叶少勇 《哲学分析》 CSSCI 2021年第3期27-43,196,共18页
龙树、提婆、佛护所代表的中观思想体系可被称为“中观古学”,以区别于清辨之后的“中观今学”,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依托二谛框架承认了世俗假有。龙树、提婆的著作主要以偈颂传世,相比之下《中论佛护释》则充实很多,可作中观古学样本。通... 龙树、提婆、佛护所代表的中观思想体系可被称为“中观古学”,以区别于清辨之后的“中观今学”,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依托二谛框架承认了世俗假有。龙树、提婆的著作主要以偈颂传世,相比之下《中论佛护释》则充实很多,可作中观古学样本。通过文本梳理和分析,可将中观古学判为认识论虚无主义,即主张如凡夫所认识那样的事物根本不存在。而中观今学总体上可被归入反本质主义,它虽然否认恒常独立的自性本质,在世俗上却承认因缘生灭的假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观 龙树 佛护 虚无主义 反本质主义
下载PDF
时间的性质与边界——简论龙树中观学对时间观念的辨析
2
作者 刘朝霞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9-46,共8页
龙树对时间的辨析,涉及两个核心问题:时间的性质与时间的边界。龙树重点破斥了以时间为永恒和实有的观点,认为时间是主体认知物之生灭变化运动的工具,只是"假名",而无实体。而无论认为时间是否有边界,在龙树看来,都是一种虚... 龙树对时间的辨析,涉及两个核心问题:时间的性质与时间的边界。龙树重点破斥了以时间为永恒和实有的观点,认为时间是主体认知物之生灭变化运动的工具,只是"假名",而无实体。而无论认为时间是否有边界,在龙树看来,都是一种虚妄的认知,只有真正认识到这种讨论的前提的彻底虚妄性,才可能了达世界、也就是时间的实相。龙树关于时间的讨论,目的在于消解世人对时间观念的执着,并最终指向超越言说的觉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龙树 中观学 相待 不待 有始 无始
下载PDF
龙树还是龙猛?一位印度佛教史上重要人物名字的汉译问题
3
作者 陈智音 《天禄论丛》 2014年第1期1-16,共16页
本文讨论印度佛教史上一位重要人物Nāgārjuna的名称汉译问题。至少有两个名称——“龙树”与“龙猛”——作为对梵文Nāgārjuna一名的不同翻译并存于汉语系佛教文献中。前者是以鸠摩罗什为代表的旧译法,后者是以玄奘为代表的新译法,... 本文讨论印度佛教史上一位重要人物Nāgārjuna的名称汉译问题。至少有两个名称——“龙树”与“龙猛”——作为对梵文Nāgārjuna一名的不同翻译并存于汉语系佛教文献中。前者是以鸠摩罗什为代表的旧译法,后者是以玄奘为代表的新译法,而其中“龙树”这一称谓远比“龙猛”流行。Nāgārjuna在大乘佛教理论在印度、中亚、喜马拉雅山北麓以及东亚地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所阐述的理论经过翻译介绍而对这些地区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中西方学者对Nāgārjuna的生平著述以及文献归属等问题,已作出很多研究,但本文主要探讨与翻译名义相关的,即Nāgārjuna这个名字的含义及其汉译分歧的问题。本文将介绍汉传佛教译经史上对此名称的不同译法,讨论古人对这些译法差异所作的评判;在考查汉传佛教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还将对照藏传佛教对此同一人名的译法以及名义阐释,对其梵文名称的文义重新加以分析并尝试作出新的释义,以期获得对这一汉译名称分歧现象的深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āgārjuna 龙树 龙猛 大乘佛教 梵文名称翻译
下载PDF
空与假:以《中论颂》第24品第18颂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姚治华 《哲学分析》 CSSCI 2021年第3期4-26,196,共24页
在《中论颂》第24品第18颂这一重要颂文中,龙树揭示了几个关键概念之间的紧密关系:缘起、空性、依托施设和中道。在这些概念中,中观派自身似乎很喜欢其中两个,即“空性”和“中道”。因此,他们被称为“空宗”或“中观派”。“缘起”则... 在《中论颂》第24品第18颂这一重要颂文中,龙树揭示了几个关键概念之间的紧密关系:缘起、空性、依托施设和中道。在这些概念中,中观派自身似乎很喜欢其中两个,即“空性”和“中道”。因此,他们被称为“空宗”或“中观派”。“缘起”则是所有佛教流派都接受的基本概念。相比之下,“施设”或“依托施设”很少被视为重要概念。但正如龙树所宣称的那样,对于中观派而言,“依托施设”与其他三个概念一样根本。可以通过研究佛教众多学派中关于“施设”的丰富理论来解释这一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施设 缘起 龙树 清辨
下载PDF
《大智度论》的菩萨观研究
5
作者 黄国清 《普陀学刊》 2021年第2期24-46,277,共24页
在大乘佛教,菩萨取代声闻行者,成为修行典范人物。声闻乘已有菩萨观念,指释尊成佛前的身份;而大乘行者皆以菩萨自居,效法佛陀自利化他的伟大实践。"菩萨摩诃萨"成为《大智度论》的解释要题。为厘清与对显大乘菩萨思想,论中引... 在大乘佛教,菩萨取代声闻行者,成为修行典范人物。声闻乘已有菩萨观念,指释尊成佛前的身份;而大乘行者皆以菩萨自居,效法佛陀自利化他的伟大实践。"菩萨摩诃萨"成为《大智度论》的解释要题。为厘清与对显大乘菩萨思想,论中引述并批判说一切有部的菩萨学说,或以缺乏经典依据,或依大乘经典所说,一一驳斥其主要观点。如此批判的目的,意在将人导入大乘菩萨理念;而依大乘经说,声闻人应难以接受。《大智度论》有专门部分解释"菩萨"与"摩诃萨"。菩萨志求无上菩提,誓愿坚定不移,以大愿与大悲为支撑,修学六波罗蜜行,自觉并化他,直至圆成佛果。菩萨分退转与不退转(阿鞞跋致),久修六波罗蜜行,入菩萨位,证无生法忍,获得受记,即成不退转菩萨,亦为"摩诃萨"。摩诃萨意谓大勇心有情,菩萨欲成摩诃萨,须将般若波罗蜜作为修行核心,了悟诸法实相,以无执心广修万行,积极济度一切有情,进入无生法忍的体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树 大智度论 菩萨摩诃萨
下载PDF
龙树经典之四赞
6
作者 录目草 《中国藏学(藏文版)》 2019年第4期89-101,共13页
文章首先以龙树及其相关经典为切入点,梳理了藏族传统学者对龙树经典的分类和现代学者的观点;其次对东西方学者对四赞梵本的发现、整理、翻译以及研究进行了回顾,并重点探讨了四赞的名称、四赞的引用、学界对四赞经典的定论、西藏本土... 文章首先以龙树及其相关经典为切入点,梳理了藏族传统学者对龙树经典的分类和现代学者的观点;其次对东西方学者对四赞梵本的发现、整理、翻译以及研究进行了回顾,并重点探讨了四赞的名称、四赞的引用、学界对四赞经典的定论、西藏本土学者对四赞内容的界定及其注释等问题;最后谈及四赞梵本情况和偈颂数量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树 四赞 梵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