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湛江鲤鱼墩遗址人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华南新石器时代先民生活方式初探 被引量:26
1
作者 胡耀武 李法军 +1 位作者 王昌燧 Michael P.Richards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4-269,共6页
相对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而言,华南地区先民生活方式的了解一直较为缺乏。广东湛江鲤鱼墩遗址人骨的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显示此遗址的先民主要以海生类资源为食,陆生资源(包括可能的块茎类原始农业和动物)只占次要地位。通过与约同时... 相对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而言,华南地区先民生活方式的了解一直较为缺乏。广东湛江鲤鱼墩遗址人骨的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显示此遗址的先民主要以海生类资源为食,陆生资源(包括可能的块茎类原始农业和动物)只占次要地位。通过与约同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先民的稳定同位素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早在6000年前,我国先民的生活方式就已出现3大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民生活方式 华南地区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C、n稳定同位素分析
下载PDF
利用C,N稳定同位素分析法鉴别家猪与野猪的初步尝试 被引量:43
2
作者 胡耀武 栾丰实 +2 位作者 王守功 王昌燧 Michael E Richards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93-700,共8页
采用动物考古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家猪的起源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如何科学鉴别驯化初期的家猪,至目前为止一直缺乏有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与野猪的食物主要源自自然环境相比,家猪的食物则更容易受人类饲喂活动的影响,故此... 采用动物考古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家猪的起源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如何科学鉴别驯化初期的家猪,至目前为止一直缺乏有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与野猪的食物主要源自自然环境相比,家猪的食物则更容易受人类饲喂活动的影响,故此,理论上,探索猪群间的食物结构差异,了解人类的饲喂活动对猪食物的影响,可望科学地辨别家猪与野猪.对山东后李文化时期(约8500~7500年前)小荆山遗址的人骨以及月庄遗址的动物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探索猪群食谱差异,并通过与先民以及其他动物的同位素数值比较,尝试科学地鉴别家猪与野猪.先民的δ^13 C(平均值-17.8‰±0.3‰和δ^15 N(平均值9.0‰±0.6‰)表明,先民虽已开始从事粟作农业,但粟作农业在人类的生活方式中尚不占主导地位(因为粟类植物是一种典型的C4植物),先民还主要以采集、狩猎或驯养家畜为生.牛的δ^13 C值(-16.1‰)和δ^15 N值(6.9‰),表明其食物主要以C3类植物为主,兼具少许C4类植物.与牛相比,鱼的δ^13 C值(-24.9‰)更低而和δ^15 N值(8.8‰)更高,显示出欧亚大陆淡水鱼的同位素特征.依据δ^13 C值和δ^15 N值的不同,猪可分为3组:A组,由两头猪组成,具有低的δ^13 C值(-18.1‰,-20.0‰)和δ^15 N值(4.7‰,6.0‰);B组,仅有一头猪,具有最高的δ^13 C值(-10.6‰)和居中的δ^15 N值(6.4‰);C组,仅有一头猪,其δ^13 C值(-19.0‰)较小而δ^15 N值(9.1‰)最高.现代或古代野猪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已经表明,野猪主要以C3类植物为主,其δ^15 N值更接近于食草类动物而远离食肉类动物.通过与小荆山遗址先民、野猪及河南西坡遗址(仰韶文化,6000—5500年前)和康家遗址(龙山文化,4500~4000年前)家猪同位素数据的比较,认为A组猪为野猪,而B,C组猪属于家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猪起源 驯化初期 家猪与野猪的鉴别 C n稳定同位素分析 粟作农业
原文传递
浙江塔山遗址人和动物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国文 蒋乐平 +6 位作者 胡耀武 司艺 吕鹏 宋国定 王昌燧 Michael P. Richard 郭怡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8-146,共9页
探讨塔山先民食物结构和生计方式,有助于全面揭示塔山遗址及其所在的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期先民的稻作农业发展、动植物资源利用情况和史前文化面貌等考古学信息。塔山遗址动物和先民骨骼胶原蛋白C、N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野生动物属于... 探讨塔山先民食物结构和生计方式,有助于全面揭示塔山遗址及其所在的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期先民的稻作农业发展、动植物资源利用情况和史前文化面貌等考古学信息。塔山遗址动物和先民骨骼胶原蛋白C、N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野生动物属于陆生系统C3草食性食物结构。家猪的食物来源中C3植物类食物占主体,兼有一些δ15N值较高的食物,可能与人的饲喂活动有关。人主要依赖于C3类食物,这可能来自水稻等C3类食物的贡献。结合考古学资料,对比动物和先民稳定同位素结果,发现塔山先民主要依赖稻作农业经济,可能辅以少量采集经济。毗邻大海的塔山先民摄取的动物蛋白资源并不是来自海生系统,而主要来自基于陆生系统的渔猎经济,少量来自家畜饲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山遗址 C、n稳定同位素分析 生计方式 稻作农业经济 采集和渔猎经济 海生系统
原文传递
丝绸之路东端大都会粮仓中的谷物:大同操场城北魏太官粮储遗址炭化粟的C、 N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刘珊 弓月 +3 位作者 张国文 王欣 陈涛 侯亮亮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4-157,共14页
施肥等农田管理手段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直接关乎先民的温饱乃至社会的安定。目前,施肥等农田管理手段的应用及对特定时空范围的影响程度等,依然缺乏深入的研究。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大都会,北魏王朝的都城平城在其建立之初及其后... 施肥等农田管理手段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直接关乎先民的温饱乃至社会的安定。目前,施肥等农田管理手段的应用及对特定时空范围的影响程度等,依然缺乏深入的研究。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大都会,北魏王朝的都城平城在其建立之初及其后的近百年,人口数量剧增且稳定在百万左右,稳定、优质的粮食供给日益成为帝国稳定和发展的根基。本文对大同市(古代称平城)北魏太官粮储遗址的炭化植物进行了AMS-^(14)C测年和稳定C、N同位素分析,并结合邻近地区现代植物的稳定C、N同位素特征,以期揭示北魏先民施肥等农田管理手段。结果显示:该遗址整体处于北魏晚期,炭化粟(-8.8±0.3‰,4.8±0.5‰,n=16)及杂草(-8.9‰,4.5‰,n=1)的δ^(13)C、δ^(15)N值分布相对较集中,明显高于现生的粟(-12.8±0.4‰,0.4±2.1‰,n=7)及狗尾草(-13.1±0.6‰,-0.2±1.2‰,n=5)的相应值;现生以施农家肥为主的粟(-12.8±0.2‰,1.9±0.5‰,n=4)和施化肥为主的粟(-12.9±0.7‰,-1.6±1.6‰,n=3)δ^(13)C值接近,但δ^(15)N值存在明显差异,即施农家肥为主的粟δ^(15)N值远高于施化肥为主的粟,同时,现代野生狗尾草的δ^(15)N值介于施农家肥为主的粟和施化肥为主的粟之间,说明施用农家肥会使粟的δ^(15)N值明显提升。研究显示,北魏炭化粟的δ^(15)N值(4.8±0.5‰,n=16)远高于当时野生植被的相应值(1.5‰),说明大同操场城北魏太官粮储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可能被施用大量农家肥。北魏炭化粟(-8.8±0.3‰,4.8±0.5‰,n=16)和北魏总体人群(-10.2±2.6‰,9.6±1.1‰,n=215)的δ^(13)C、δ^(15)N值差异(-1.4‰,4.8‰)均在C、N同位素沿营养级上升的分馏值范围内(1.0‰~1.5‰,3.0‰~5.0‰),说明北魏大同地区大部分先民的食物主要是粟黍等C4类食物,这可能得益于粟黍农业的大发展,特别是施肥技术的普遍应用。显然,丝绸之路东端北魏王朝粮仓中的粮食可能都受到了良好的田间管理。这使得粮食的质量和产量都有所提高,进而保证了北魏帝国大都会粮食的稳定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东端 大同 北魏太官粮储遗址 炭化粟 C、n稳定同位素分析 施肥
原文传递
大同南郊北魏墓群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国文 胡耀武 +2 位作者 裴德明 宋国定 王昌燧 《南方文物》 2010年第1期127-131,共5页
探索中原地区农耕文明对游牧民族的影响,对于揭示游牧民族的汉化过程、了解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山西大同南郊北魏(拓跋鲜卑)墓群出土的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旨在揭示其食物结构的基础上探讨农耕... 探索中原地区农耕文明对游牧民族的影响,对于揭示游牧民族的汉化过程、了解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山西大同南郊北魏(拓跋鲜卑)墓群出土的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旨在揭示其食物结构的基础上探讨农耕文化对其生活方式的影响。一至四期出土人骨的δ13C值为-9.12±0.85‰,表明其主要以C4类食物为主,而其δ15N值(9.56±0.76‰)甚高,显示先民曾摄取大量肉食,即拓跋鲜卑进入中原地区之后,似乎仍以畜牧业为主,而受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影响甚小。至于δ13C和15N异常的四个样品,可能来自其他地区。结合考古资料和相关文献,不难发现,与慕容鲜卑相比,拓跋鲜卑的汉化之路更为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 畜牧业 汉族 拓跋鲜卑 C n稳定同位素分析 汉化
下载PDF
新疆青铜早期多种生物遗存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
6
作者 屈亚婷 饶慧芸 +5 位作者 崔建新 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 李文瑛 胡兴军 金普军 杨益民 《科学通报》 EI CAS 2024年第28期4311-4322,共12页
新疆青铜早期人类活动的季节性研究为探索农牧业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新疆青铜早期小河墓地、北方墓地与铁板河下游发现的多种生物遗存(人牙和发,动物毛、骨和角)进行了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分析与加速... 新疆青铜早期人类活动的季节性研究为探索农牧业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新疆青铜早期小河墓地、北方墓地与铁板河下游发现的多种生物遗存(人牙和发,动物毛、骨和角)进行了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分析与加速器质谱14C测年.结果显示,小河墓地先民食物的δ^(15)N值(7.7‰±1.3‰)位于植食性家畜(4.7‰±1.2‰)与肉食性伶鼬(11.5‰±1.3‰)之间,表明植物性食物在先民食谱中的重要地位,为青铜早期罗布泊地区农业的初步发展提供新证据;北方墓地人发较高的δ^(13)C值(-14.7‰±2.5‰)反映了小河文化人群向西扩张至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河流绿洲区域时黍作农业得到发展.羊角(1942~1763 BC)与人发序列δ^(13)C和δ^(15)N值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其年际与季节性最大差异分别为1.7‰和3.4‰(羊角)与1.8‰和2.5‰(人发),先民与家畜的食谱可能存在不同农作物的季节性补给.伶鼬骨与毛δ^(13)C和δ^(15)N值的差异分别为2.0‰和1.6‰,主要与不同时期(或季节)个体食谱差异有关.结合新疆青铜至铁器时代不同遗址羊的δ^(13)C和δ^(15)N值,羊灵活的摄食行为与多样化饲养方式使其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可能对新疆早期畜牧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早期 小河文化 生物遗存 C、n稳定同位素分析 季节性活动
原文传递
食谱分析方法在家猪起源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管理 胡耀武 +3 位作者 王昌燧 汤卓炜 胡松梅 阚绪杭 《南方文物》 2011年第4期116-124,共9页
驯化初期的家猪与野猪的鉴别是家猪起源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于准确定位家猪的起源时间和地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陕北靖边五庄果墚遗址、吉林通化万发波子遗址出土的猪骨及其他动物骨骼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分析人类活动... 驯化初期的家猪与野猪的鉴别是家猪起源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于准确定位家猪的起源时间和地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陕北靖边五庄果墚遗址、吉林通化万发波子遗址出土的猪骨及其他动物骨骼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分析人类活动对猪食物结构的影响,证明了由于人类的饲喂,驯化的家猪与野猪的食物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利用这种差异,可以有效地进行家猪与野猪的鉴别。在此基础上,对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猪骨和其他动物骨骼进行了食谱分析,并结合形态学鉴定结果,判断该遗址中已经出现了驯化初期的家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猪起源 驯化初期 c、n稳定同位素分析
下载PDF
关中两汉先民生业模式及与北方游牧民族间差异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国文 胡耀武 +5 位作者 Olaf Nehlich 杨武站 刘呆运 宋国定 王昌燧 Michael P. Richards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1-141,共11页
为了揭示作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主体汉族的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及其转变,并探讨其在与游牧民族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本文对陕西光明、官道和机场墓地人和动物骨骼进行了C、N、S稳定同位素分析。相比部分游牧民族,关中地区汉族具有和北方部... 为了揭示作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主体汉族的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及其转变,并探讨其在与游牧民族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本文对陕西光明、官道和机场墓地人和动物骨骼进行了C、N、S稳定同位素分析。相比部分游牧民族,关中地区汉族具有和北方部分游牧民族截然不同的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并且后者明显受到了汉族的影响从而发生了转变,这也体现了汉族的经济和文化在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汉化"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汉族 游牧民族 C、n、S稳定同位素分析 粟作农业 家庭畜牧业
原文传递
商代前期中原地区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的初探:以河南新郑望京楼遗址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宁 桑哲成 +1 位作者 刘效彬 吴倩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6-107,共12页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华夏文明形成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郑洛地区作为夏商王朝建都和统治的核心区域,其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在龙山时期中原地区的出现,在华夏文明的形成过程...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华夏文明形成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郑洛地区作为夏商王朝建都和统治的核心区域,其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在龙山时期中原地区的出现,在华夏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索这一种植制度在商代前期中原地区的具体实践情况,本文选取河南新郑望京楼遗址夏商时期(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时期)29例先民肢骨和23例先民肋骨进行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先民骨胶原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18.1‰~7.0‰,平均值为–9.5‰±2.1‰(n=52),δ^(15)N值变化范围为7.3‰~10.5‰,平均值为8.9‰±0.7‰(n=52),先民仍以C_(4)类食物(粟黍)为主,但是也包含少量C_(3)类(水稻、小麦或大豆)食物,证明中原地区自龙山时代出现的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在商代得以延续,但是粟作农业的主导地位,始终未发生明显变化,这可能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的旱作农业经济模式习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京楼遗址 商代 中原地区 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 C、n稳定同位素分析
下载PDF
陕西华阴兴乐坊遗址家养动物的饲养模式及对先民肉食资源的贡献 被引量:16
10
作者 胡耀武 张昕煜 +2 位作者 王婷婷 杨岐黄 胡松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9-406,共8页
通过动物骨的稳定同位素(C、N)分析,揭示家养动物的饲养模式及对先民肉食资源的贡献,是动物考古研究的重要组成之一.关中地区,是庙底沟文化(约5500年前)的主要核心分布区域之一.目前,对该地区和该时间段内家养动物的饲养模式及对先民肉... 通过动物骨的稳定同位素(C、N)分析,揭示家养动物的饲养模式及对先民肉食资源的贡献,是动物考古研究的重要组成之一.关中地区,是庙底沟文化(约5500年前)的主要核心分布区域之一.目前,对该地区和该时间段内家养动物的饲养模式及对先民肉食资源的贡献,尚缺乏足够的认识.为此,本文对陕西兴乐坊遗址出土动物与人骨开展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并对其中4个猪骨进行AMS-14C测年.同位素数据结果显示:野生动物(獐、青羊、梅花鹿)栖息于C3类的植被环境,家养动物(猪、狗)和人,则主要以C4类为食.3个猪个体的年代为5449~5300 cal.B.P.,而1个猪个体年代偏晚(4089~3985 cal.B.P.),其同位素数据也异于其他个体.结合该遗址的植物考古资料(粟和黍具有高的出土概率),认为:家养动物(猪和狗)饲喂了大量以粟类作物的副产品或者人类的残羹冷炙(粪便).根据食物链从生产者至消费者的同位素分馏效应(δ13 C值约富集1‰,δ15N值约富集3‰~5‰),比较了先民与野生动物以及家养动物的同位素数据,发现先民与猪的δ13 C和 δ15N值的差异最小(0.2‰和1.9‰),这反映了先民的肉食资源应主要源于家猪.家猪的饲养和管理,为庙底沟文化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和经济基础.此外,1例梅花鹿角具有偏正的δ13C值(-13.2‰),暗示发达的粟作农业还为先民尝试驯养其他野生动物(如鹿)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乐坊遗址 庙底沟文化 C、n稳定同位素分析 家养动物饲养模式 粟作农业
原文传递
西坡墓地再讨论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雪莲 李新伟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32,共15页
西坡墓地位于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2004年-2006年发掘墓葬34座。本文以考古学翔实而完整的发掘记录与深入的分析研究为基础,以碳氮稳定同位素古人类食物分析为主线,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尝试科技手段与考古学结... 西坡墓地位于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2004年-2006年发掘墓葬34座。本文以考古学翔实而完整的发掘记录与深入的分析研究为基础,以碳氮稳定同位素古人类食物分析为主线,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尝试科技手段与考古学结合进行西坡墓地的新探讨。研究发现,西坡墓地似可划分为三部分,其中主要的为两部分。这样的划分不仅有利于食物分析关系上的理顺,而且还可以得到随葬器物的使用以及摆放上的支持。文章还对器物使用、墓葬年代以及墓葬等级划分及其方法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坡墓地 人骨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分析 墓地划分 墓葬年代 墓葬等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