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通地堑——走滑断陷盆地的构造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27
1
作者 李献甫 陈全茂 +3 位作者 张学海 张春华 张付生 张振威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9-24,共6页
伊通地堑是一个主体在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第三纪含油气走滑断陷盆地。它具有狭长不对称的地堑结构 ,断裂构造复杂 ,发育有正滑动断裂和逆滑动断裂。张扭和压扭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复合型叠加构造为其主要构造样式。地堑的形成演化... 伊通地堑是一个主体在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第三纪含油气走滑断陷盆地。它具有狭长不对称的地堑结构 ,断裂构造复杂 ,发育有正滑动断裂和逆滑动断裂。张扭和压扭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复合型叠加构造为其主要构造样式。地堑的形成演化经历了初始断陷期、主断陷期和重新活动期 3个阶段。地堑在形成过程中 ,由于边界断裂的限制造成应力不均匀分布 ,导致地堑内部东西差异沉降和南北隆凹相间 ,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随着断裂活动期次的不同而发生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沉积断裂 差异沉降 演化 形成机制 构造样式 走滑断陷盆地 伊通地堑 石油地质
下载PDF
塔中地区走滑断裂体系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1
2
作者 李明杰 胡少华 +2 位作者 王庆果 李秀珍 陈冀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6-121,共6页
依据2003年获得的高质量三维地震资料,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首次发现了具一定规模的NE向的走滑断裂体系。走滑断裂体系由东西两条主断裂和其间的菱形拉分地堑以及发育在主断裂尾端的羽列张扭断层组成。走滑断裂广泛发育,对碳酸盐岩储层... 依据2003年获得的高质量三维地震资料,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首次发现了具一定规模的NE向的走滑断裂体系。走滑断裂体系由东西两条主断裂和其间的菱形拉分地堑以及发育在主断裂尾端的羽列张扭断层组成。走滑断裂广泛发育,对碳酸盐岩储层改造、火山活动及圈闭形成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这一发现改变了对塔中地区构造特征的单一认识,启发了对塔里木盆地中晚奥陶世构造背景的新认识。文中认为这种走滑断裂体系主要是在晚加里东期张扭应力环境下形成的,其发育时期与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期基本匹配,这组断裂很可能是一组重要的油气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地区 走滑断裂体系 拉分地堑 断裂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南部查孜地区中新世钾质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其成因 被引量:22
3
作者 陈建林 许继峰 +1 位作者 康志强 王保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37-447,共11页
通常认为青藏高原的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形成多与地幔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最近对青藏高原的一些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研究显示一些钾质火山岩也可以起源于下地壳。青藏高原西南部查孜地区中新世火山岩是形成于13~11Ma左右的一套钾质-超... 通常认为青藏高原的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形成多与地幔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最近对青藏高原的一些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研究显示一些钾质火山岩也可以起源于下地壳。青藏高原西南部查孜地区中新世火山岩是形成于13~11Ma左右的一套钾质-超钾质岩石,根据岩石化学组成将其分为中基性火山岩组、中性火山岩组和流纹质火山岩。其中中基性火山岩组可能源于一个富含金云母的富集地幔源区;中性火山岩组可能是富钾的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流纹质火山岩可能是拉萨地块在中新世时期的伸展构造运动而导致中上地壳因减压而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查孜地区及其邻近火山岩的年龄、化学组成以及岩浆组合,初步认为查孜地区火山岩可能与高原在中新世发生伸展活动而产生的南北向地堑系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向地堑 钾质-超钾质岩 流纹质岩 中新世 查孜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郯庐断裂南段研究进展与断裂性质讨论 被引量:44
4
作者 汤加富 李怀坤 娄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26-436,共11页
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资料,就郯庐断裂带是否南延与消失的原因,其与大别-苏鲁造山带交截形成的假位错效应,以及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演化的关系等作了新的阐述。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郯庐断裂带是否为巨大的左行平移断层或转... 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资料,就郯庐断裂带是否南延与消失的原因,其与大别-苏鲁造山带交截形成的假位错效应,以及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演化的关系等作了新的阐述。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郯庐断裂带是否为巨大的左行平移断层或转换断层。认为郯庐断裂带可能是在“古郯庐带“的基础上于早侏罗世重新活动、白垩纪强烈活动的地堑型枢纽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左行平移断层 转换断层 地堑型枢纽断裂带
下载PDF
山西霍山山前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和1303年洪洞8级地震 被引量:44
5
作者 徐锡伟 邓起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1-30,T002,共11页
霍山山前断裂是山西临汾盆地北半部主边界断裂。本文根据沿断裂带的1:1万地质填图结果,详细地研究了霍山山前断裂的活动历史、断裂的分段性及其构造活动特征、不同时期以来的右旋错动幅度和滑动速率以及与1303年洪洞8级地震的关系。最后... 霍山山前断裂是山西临汾盆地北半部主边界断裂。本文根据沿断裂带的1:1万地质填图结果,详细地研究了霍山山前断裂的活动历史、断裂的分段性及其构造活动特征、不同时期以来的右旋错动幅度和滑动速率以及与1303年洪洞8级地震的关系。最后,根据山西地堑系内已获得滑动速率值的几条北北东向主干断裂的构造特殊性,讨论了地堑系两侧的一级右旋运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地震 第四纪 走滑断裂 分段性
下载PDF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段构造样式形成机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立 谢文彦 +1 位作者 郭克园 蔡国刚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3期265-271,共7页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段新生代盆地具下断上拗的双层结构 ,是伸展和走滑联合作用的断陷盆地。通过盆地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分析表明 :东部凹陷的形成可分为断陷期和拗陷期两个不同的阶段。在断陷期的过程中 ,伸展及走滑作用的影响程...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段新生代盆地具下断上拗的双层结构 ,是伸展和走滑联合作用的断陷盆地。通过盆地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分析表明 :东部凹陷的形成可分为断陷期和拗陷期两个不同的阶段。在断陷期的过程中 ,伸展及走滑作用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断陷早期以伸展作用为主 ,中期伸展和走滑联合作用 ,晚期以走滑作用为主。在这种独特机制作用下 ,不同时期断陷由不同类型的半地堑组成。断陷阶段早期构造样式主要为非旋转或旋转半地堑 ;中期主要为滚动半地堑及复式半地堑 ;晚期主要为走滑半地堑 ;拗陷是新生代盆地萎缩期的构造样式。不同时期构造样式的研究 ,实际上再现了构造样式的演化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盆地 东部凹陷 北段构造样式 形成机制 伸展 走滑 半地堑
下载PDF
西藏阿里北部羌塘地块内部的第四纪活动断层及其变形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吴中海 张旭东 +4 位作者 韩帅 史亚然 高扬 叶强 尼玛次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760-3783,共24页
藏北高原非常薄弱的活动断层调查研究程度和不完整的历史地震资料等,限制了对高原内部活动构造变形特征、机制以及孕震构造环境等的深入认识。通过综合地质、遥感和地震等资料对阿里北部羌塘地块内部进行详细的活动断层解译,结合沿阿鲁... 藏北高原非常薄弱的活动断层调查研究程度和不完整的历史地震资料等,限制了对高原内部活动构造变形特征、机制以及孕震构造环境等的深入认识。通过综合地质、遥感和地震等资料对阿里北部羌塘地块内部进行详细的活动断层解译,结合沿阿鲁错地堑系南段昆楚克错地堑西侧边界正断层新发现的晚第四纪断裂活动证据和最新同震地表破裂等,对该区的活动断层几何图像及运动学特征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阿里北部的西羌塘块体内部在第四纪以发育近南北向正断层系统和由北西向与北东向走滑断层构成的共轭走滑断层系统为特征,第四纪和晚第四纪活动断层都呈现出了高密度、弥散分布的特点,并可归纳为3类基本的活动构造变形样式:共轭走滑断层及其伴生正断层作用、弥散式正断层作用和剪切裂谷式正断层作用,其中大部分正断层与走滑断层主要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构造类型来共同调节区域内近东西向伸展变形的,这些特征指示藏北高原内部变形更符合“连续变形模式”而非“刚性块体挤出模式”。同时发现,沿昆楚克错地堑西缘主边界正断层发育的最新地表破裂总长度仅约400 m,最大垂直位移约0.8 m,推测可能是1955年革吉县纳屋错东MW6.5强震事件的结果。基于新的研究结果,推断阿鲁错地堑的第四纪正断层作用及相对频繁的历史强震活动,可能是孕育2016年阿鲁冰崩灾害的关键内动力条件,这警示需重视高原腹地活动断层作用与冰川失稳灾害之间的内在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近东西向伸展变形 共轭走滑断层 近南北向正断层 阿鲁错地堑系
下载PDF
西藏崩错地区新生代构造特征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宁树正 《高原地震》 2006年第4期24-31,共8页
西藏崩错地区是青藏高原构造复杂而典型的地区,崩错断层带及其附近近南北向断层带近于垂直,地震资料和GPS资料都反映出本地区有较强烈的构造活动性。通过对地貌特征和构造活动性综合分析,得出崩错断层带形成晚于谷露断层带,进而对整个... 西藏崩错地区是青藏高原构造复杂而典型的地区,崩错断层带及其附近近南北向断层带近于垂直,地震资料和GPS资料都反映出本地区有较强烈的构造活动性。通过对地貌特征和构造活动性综合分析,得出崩错断层带形成晚于谷露断层带,进而对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近东西向构造与近南北向构造关系做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层 地堑 剪切构造 拉张构造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中段活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0
9
作者 邓尚 李慧莉 +2 位作者 韩俊 崔德育 邹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90-998,1073,共10页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简称顺北5断裂)是一条贯穿塔北隆起、顺托果勒低隆以及塔中隆起的断裂带,可识别长度长达270km,是目前顺北及邻区已知最长的克拉通内走滑断裂带。基于顺北5号断裂走向总体变化特征,可将其分为三段:北段(走向约...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简称顺北5断裂)是一条贯穿塔北隆起、顺托果勒低隆以及塔中隆起的断裂带,可识别长度长达270km,是目前顺北及邻区已知最长的克拉通内走滑断裂带。基于顺北5号断裂走向总体变化特征,可将其分为三段:北段(走向约NW20°)、中段(走向为近南北向-NE10°)和南段(走向约NE20°)。顺北5号断裂中段(NE10°部分)主活动阶段为加里东中期Ⅲ幕与加里东晚期,形成的深层压脊构造与中层地堑构造分别指示斜压(压扭)应力环境与伸展应力环境。顺北5号断裂中段浅层雁列正断层控制了志留系碎屑岩(砂岩段、泥岩段)裂缝-洞穴型储集空间的发育,雁列正断层破碎带在断层上、下盘发育具有不对称性。顺北5号断裂带北段与中段滑移距分布具有“两头大,中间小”的特征,同时北段与中段也具有显著不同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说明在构造演化初期形成于不同体系的断层在后期逐段拼接,形成了顺北5号断裂现今贯穿塔北隆起、顺托果勒低隆以及塔中隆起的展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堑 志留系碎屑岩 滑移距 走滑断裂 顺北及邻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敦煌盆地中侏罗统玄武岩与盆地演化关系浅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陶宏洲 王峰 +1 位作者 李爱武 李正中 《吐哈油气》 2009年第1期18-21,共4页
敦煌盆地位处塔里木盆地东缘,南部受阿尔金左旋走滑大断裂的制约,盆地内发育南断北超两大箕状断陷,特别是自西向东跨度达1000余千米的中央隆起带出露的中侏罗统地层,发育3~4层钙碱性玄武岩,表明敦煌盆地在早侏罗世末开始了走滑拉分作用... 敦煌盆地位处塔里木盆地东缘,南部受阿尔金左旋走滑大断裂的制约,盆地内发育南断北超两大箕状断陷,特别是自西向东跨度达1000余千米的中央隆起带出露的中侏罗统地层,发育3~4层钙碱性玄武岩,表明敦煌盆地在早侏罗世末开始了走滑拉分作用,于中侏罗世达到鼎盛,拉分的中心处于盆地的中央隆起带北侧,其后拉分作用由于区域应力场的改变而开始东移,其结果产生了区域上巨大的沉积差别;走滑拉分带以西(罗布庄-星星峡以西)沉积为坳陷型湖相-半深湖相泥岩、厚煤层沉积建造,而敦煌盆地及走廊盆地群表现为断陷型以含数层玄武岩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盆地 拉分 箕状断陷 走滑 中侏罗统玄武岩
下载PDF
山西地堑系北部六棱山北麓断裂西段晚第四纪右旋走滑速率的约束 被引量:3
11
作者 罗全星 李有利 +3 位作者 胡秀 郭爱伦 刘晴日 姜珊汝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7-731,共15页
山西地堑系是华北中部的一个不连续的右旋剪切拉张构造带,这一观点似乎早已被学界所广泛认同。然而,目前仍缺乏对山西地堑系内部NNE向断裂右旋走滑特征的深入认识。本研究主要以山西地堑系北部六棱山北麓断裂的西段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分... 山西地堑系是华北中部的一个不连续的右旋剪切拉张构造带,这一观点似乎早已被学界所广泛认同。然而,目前仍缺乏对山西地堑系内部NNE向断裂右旋走滑特征的深入认识。本研究主要以山西地堑系北部六棱山北麓断裂的西段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无人机摄影测量和光释光测年等手段对断裂的晚第四纪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厘定。跨断裂冲沟的一致性右旋偏转等表明断裂具有右旋走滑活动,断裂露头的构造解析及断层三角面、断层崖和冲沟裂点等指示断裂还具有正断分量。对断错地貌面和地质体的精确测量结果表明断裂应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有正断分量,且走滑分量远大于垂直分量。结合年代学估算出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右旋走滑速率为1.6±0.3 mm/a,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2 mm/a。六棱山北麓断裂西段的右旋走滑速率与GPS测量的山西地堑系的右旋剪切速率大体相当,表明六棱山北麓断裂西段在山西地堑系的右旋剪切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六棱山北麓断裂西段的右旋走滑运动未被六棱山北麓断裂中段的水平拉张作用完全吸收和调节,剩余的应变分量可能继续向NE方向传递,故与六棱山北麓断裂西段走向基本一致的六棱山北麓断裂的东段也可能具有右旋走滑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堑系 右旋走滑 六棱山北麓断裂 滑动速率
原文传递
A synsedimentary structure formation model for the Far East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basins and uplifts, Russia
12
作者 UTKIN Valentine P.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12期1979-1992,共14页
This article is to reveal and corroborate the geodynamic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Cretaceous sedimentary basins of the Russian Far East. The conclusions are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xtensive ... This article is to reveal and corroborate the geodynamic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Cretaceous sedimentary basins of the Russian Far East. The conclusions are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xtensive mapping materials and special structural field studie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sedimentary basins developed as rift-grabens were synchronous with formation of horsts separating the basins. The imbricated-thrust structures, which are morphologically similar to the subduction-related accretionary prisms but nevertheless different in nature, were formed within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uplifted structures and basins. A synsedimentary supply of a mantle-derived material into basins points to a temporarily continual extension of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The lithospheric plates moved apart during the strike slip faulting with the subsequent involvement of convective mantle flows and plume diapirism (continental spreading?). Because of horizontal movement of lithospheric plates, horstlike uplifts were formed in the frontal zones. In sedimentary formations overlapping the lithospheric plates, the synsedimentary imbricated-thrust structures were developed, favouring a growth of the uplifts in lateral direction toward the axial zones of rift-grabens. Synchronously with basaltic volcanic activity in the rift-graben zones, basic-ultrabasic intrusive magmatism occurred withi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guous uplif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DYNAMICS STRIKE-SLIP fault rift-graben sedimentary basin horst-accretionary syste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