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ction of <i>Chlamydia trachomatis</i>and <i>Neisseria gonorrhoeae</i>in Egyptian Women Suffering from Infertility
1
作者 Noha M. Elkayal Nora F. Mahmoud Salah Abdalla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2015年第12期769-779,共11页
Chlamydial and gonococcal infections are recognized as two of the major causes of sexually transmissible human bacterial infection which may lead to infertility. In this cross sectional study, we aimed to determine th... Chlamydial and gonococcal infections are recognized as two of the major causes of sexually transmissible human bacterial infection which may lead to infertility. In this cross sectional study, we aimed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Neisseria gonorrhoeae, Chlamydia trachomatis among Egyptian women using different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ifty cervical swabs were collected, of which 100 were from infertile women. Culture and ELISA technique were used for screening of Neisseria gonorrhoeae and Chlamydia trachomatis individually. In addition, PCR was used for all examined samples. For C. trachomatis, 3 cases were positive for antigen detection by ELISA. Moreover, in obtained results of PCR, DNA was detected in 4 samples, and three of them from infertile group. So based on PCR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ELISA were 75% and 100%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3 samples were positive for gonococcal infections by PCR, and two of them were taken from infertile women. Positive results of two samples were verified by culture. The estimated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culture method were 66.7% and 100% respectively.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PCR is a valuable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gonococcal and chlamydial infection and it is suitable for the confirmation of ELISA results for C. trachomatis diagnosis. Culture method is less sensitive than PCR for detection of N. gonorrhoeae. The prevalence of such infections is higher among infertile wo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LAMYDIA TRACHOMATIS neisseria gonorrhoeae Female InFERTILITY Cultur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ant Assay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和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君 钱涛 +4 位作者 高维娟 唐敬龙 魏涛 张青山 黄颖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16-1320,共5页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海马CA1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表达及长时程增强(LTP)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14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VaD模型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和补阳还五汤组,每组36只。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备Va...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海马CA1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表达及长时程增强(LTP)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14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VaD模型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和补阳还五汤组,每组36只。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备VaD大鼠模型。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大鼠海马CA3-CA1区记录海马CA1区LTP,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海马NR1、NR2A、NR2B蛋白和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和平均探索次数减少(P<0.05),大鼠海马CA1区LTP明显降低(P<0.05),CA1区NR1、NR2A、NR2B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尼莫地平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明显提高(P<0.05),海马CA1区NR1、NR2A、NR2B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可上调脑缺血再灌注海马CA1区脑组织NR1、NR2A、NR2B蛋白的表达,促进LTP,进而改善V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痴呆 血管性 记忆障碍 海马 受体 n甲基-D-天冬氨酸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低浓度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对HeLa细胞DNA聚合酶及拓扑异构酶Ⅱ α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冯朝晖 余应年 陈星若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17-221,共5页
利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研究了低浓度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对HeLa细胞DNA聚合酶(Polα,β,δ,ε)及拓扑异构酶Ⅱα(TopⅡα)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发现经0.2μmol·... 利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研究了低浓度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对HeLa细胞DNA聚合酶(Polα,β,δ,ε)及拓扑异构酶Ⅱα(TopⅡα)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发现经0.2μmol·L-1MNNG处理2.5h后,HeLa细胞PolβmRNA水平在6-24h内升高约1倍,而Polα,δ,ε及TopIαmRNA水平则无明显改变.提示PolβmRNA水平改变可能参与MNNG诱发细胞遗传不稳定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硝基 亚硝基胍 DnA MnnG 聚合酶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大鼠海马和额叶皮层褪黑素限速酶N-乙酰基转移酶表达与年龄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徐海伟 黎海蒂 +2 位作者 范晓棠 吴旋 龚发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907-909,共3页
目的 观察从胚胎期到老年期大鼠海马和额叶皮层中褪黑素 (Melatonin ,MT)合成限速酶N 乙酰基转移酶 (ArylalkylamineN acetyltransferase ,AANAT)表达的变化特点。方法 ①引物设计 ,②RT PCR方法 ,③酶联法。结果 ①大鼠额叶皮层和... 目的 观察从胚胎期到老年期大鼠海马和额叶皮层中褪黑素 (Melatonin ,MT)合成限速酶N 乙酰基转移酶 (ArylalkylamineN acetyltransferase ,AANAT)表达的变化特点。方法 ①引物设计 ,②RT PCR方法 ,③酶联法。结果 ①大鼠额叶皮层和海马中AANAT在胚胎和幼年期表达较高 ,成年后有一定下降。②在老年大鼠 ,海马中AANATmRNA明显降低甚至消失。③大鼠额叶皮层和海马中褪黑素水平在胚胎和幼年期较高 ,老年大鼠海马中褪黑素水平降至最低。结论 胚胎期额叶皮层AANAT有较高的表达 ,生后 3周~18月组降低 ,而老年大鼠海马中AANAT表达的降低和消失 ,可能是老化时中枢神经系统褪黑素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叶皮层 年龄 褪黑素 n-乙酰基转移酶 海马 老化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降香黄檀木材DNA提取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余敏 张浩 +4 位作者 周亮 刘盛全 钱良存 金青 李大周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03-607,共5页
DNA分析是一种有效地鉴别木材的方法,但它要求要从木材中得到足够质量和数量的DNA。因此,本试验以降香黄檀气干材为原料,采用改良的CTAB法、QIAGEN试剂盒法和PTB法分别提取降香黄檀心材和边材部位的DNA,比较从不同部位木材组织中提取DN... DNA分析是一种有效地鉴别木材的方法,但它要求要从木材中得到足够质量和数量的DNA。因此,本试验以降香黄檀气干材为原料,采用改良的CTAB法、QIAGEN试剂盒法和PTB法分别提取降香黄檀心材和边材部位的DNA,比较从不同部位木材组织中提取DNA的质量差异,以期为从心材和边材组织中提取DNA探寻合适的方法。结果表明,3种方法从边材和心材部位提取DNA浓度范围分别为:75.95~937.38 ng·μL-1,4.46~806.56ng·μL-1,其中PTB法从边材和心材部位提取的DNA浓度都是最高的,试剂盒法提取的DNA浓度都是最低的。3种方法提取的边材部位DNA经纯化处理后能够满足PCR扩增目的片段的要求;只有PTB法提取的心材部位的DNA经纯化处理后能够满足PCR扩增目的片段的要求。3种方法都能够从边材组织中提取出DNA,PTB法更适合从心材组织中提取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香黄檀 气干木材 DnA提取 PTB PCR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邹忠东 张再重 +4 位作者 宋香全 王烈 涂小煌 陈少全 王瑜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4期3894-3899,共6页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3组,SAP组(SAP,n=18),采用逆行十二指肠胰胆管注射50g/L牛黄胆酸钠溶液...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3组,SAP组(SAP,n=18),采用逆行十二指肠胰胆管注射50g/L牛黄胆酸钠溶液制备SAP模型;SAP+NAC组(SAP+NAC,n=18),建模前2h给予NAC300mg/kg体质量预处理;假手术组(SO,n=6).建模成功后3、6和12h,分别取下腔静脉血液、胰腺和肝脏组织.光镜下观察胰腺和肝脏组织病理改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时段血液ALT和AST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脏组织中TNF-αmRNA表达,SP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组织中NF-κB活化.结果:SO组血液ALT、AST以及肝胰组织病理无显著性变化.SAP组各时间点肝胰病理改变较SO组严重,术后3、6和12h时间点ALT及AST均较SO组显著升高(186.67±27.28,321.17±56.14,492.50±69.77vs36.83±7.02;255.50±44.15,343.17±43.70,425.33±58.37vs41.67±5.35,P<0.05或0.01);TNF-α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SO组(0.37±0.03,0.77±0.04,0.54±0.04vs0.24±0.03,P<0.05或0.01);NF-κB活性术后3、6h均显著高于SO组(51.95±4.76,24.67±4.93vs9.33±2.05,P<0.05或0.01),12h与SO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AP+NAC组各时间点肝胰组织病理改变均较SAP组减轻,术后3-12h血液ALT及AST水平(143.67±16.62,203.33±25.41,301.17±26.82;136.33±26.27,221.50±38.31,310.50±38.17)均显著低于SAP组(P<0.05或0.01);各时间点肝脏TNF-αmRNA表达(0.25±0.03,0.50±0.05,0.43±0.03)显著低于SAP组(P<0.05或0.01);术后3-6h NF-κB活性(37.60±6.37,12.88±2.66)均较SAP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NF-κB活化与TNF-αmRNA表达上调参与了SAP大鼠肝损伤过程,NAC300mg/kg预处理能够有效减轻SAP大鼠肝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活化进而下调炎性细胞因子TNF-αmRNA表达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半胱氨酸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肝损伤 核转录因子-ΚB 细胞因子 免疫组化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氯胺酮对谷氨酸诱导的神经元样PC12细胞c-fos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胡倩 王莉 江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9-162,共4页
目的 研究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对谷氨酸所致神经元样PC12细胞株损伤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从基因水平探讨氯胺酮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分化好的神经元样PC12细胞株(2×10^6/孔)接种在6孔板中孵育18h,... 目的 研究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对谷氨酸所致神经元样PC12细胞株损伤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从基因水平探讨氯胺酮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分化好的神经元样PC12细胞株(2×10^6/孔)接种在6孔板中孵育18h,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10mmol/L谷氨酸损伤组(G组)、0.1mmol/L氯胺酮处理组(K1组)、0.5mmol/L氯胺酮处理组(K2组)和1.0mmol/L氯胺酮处理组(K3组)。K1~K3组均含有终浓度为10mmol/L的谷氨酸。加药5、15、30、60、120、240和360min后收集细胞,提取细胞总RNA,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得到cDNA扩增产物,用c—fos基因扩增产物的密度与GAPDH基因扩增产物的密度比值表示c—fos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G、K1和K2组加药后15min,c—fos mRNA表达增多,30~60min达最高峰,120min时下降,360min时回到基线水平。G组c—fos mRN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与G组相比,K1~K3组c-fos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呈剂量依赖性。结论氯胺酮对神经细胞损伤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c—fos可能参与了氯胺酮神经保护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 氯胺酮 C-FOS 神经保护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神经元样PC12细胞 谷氨酸诱导
下载PDF
EB病毒BNLF-1基因在淋巴瘤和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马旭东 陈元仲 +3 位作者 林为澄 郑瑞玑 吴文乔 游慧萍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1年第4期328-331,共4页
目的 研究 EB病毒 BNL F- 1基因在淋巴瘤和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含量 ,探讨该基因表达与淋巴瘤、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采用 Amplisensor荧光定量 PCR技术 ,检测淋巴瘤和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液或骨髓 EB病毒 BNL F- 1... 目的 研究 EB病毒 BNL F- 1基因在淋巴瘤和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含量 ,探讨该基因表达与淋巴瘤、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采用 Amplisensor荧光定量 PCR技术 ,检测淋巴瘤和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液或骨髓 EB病毒 BNL F- 1基因片段 ,同时测定血清中 EB病毒 VCA- Ig A抗体滴度。 结果  (1)淋巴瘤BNL F- 1基因表达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非淋 )和对照组 ;急淋高于急非淋和对照组 ;淋巴瘤 VCA- Ig A阳性率高于急非淋和对照组 ;急淋高于对照组 ;急非淋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2 )淋巴瘤BNL F- 1基因含量高于急淋、急非淋 ;急淋高于急非淋。(3) T、B细胞淋巴瘤 BNL F- 1基因表达无显著差异。(4)淋巴瘤 BNL F- 1基因含量越高 ,生存期越短。 结论  BNL F- 1基因可能是 EBV的致癌基因之一 ;其阳性率及含量的高低可作为淋巴瘤及急淋和急非淋的鉴别诊断依据之一 ;BNL 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白血病 BnLF-1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疱疹病毒 急性白血病
下载PDF
肝癌中NDRG2、AKT2 mRNA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6
9
作者 吴国强 秦海明 王大全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检测不同病理级别原发性肝细胞癌中N-myc下游调节基因2(NDRG2)和蛋白激酶B2(AKT2)mRNA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方法收集不同病理级别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肝组织标本各30例,检测标本中NDRG2、AKT2 mRNA及其磷酸化蛋白的... 目的检测不同病理级别原发性肝细胞癌中N-myc下游调节基因2(NDRG2)和蛋白激酶B2(AKT2)mRNA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方法收集不同病理级别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肝组织标本各30例,检测标本中NDRG2、AKT2 mRNA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其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NDRG2 mRNA表达低于瘤旁组织(P<0.05),AKT2 mRNA与瘤旁组织无明显差异(P>0.05),两者均与病理级别无关(P>0.05),且NDRG2与AKT2表达无相关性(P>0.05)。在高表达474位丝氨酸磷酸化的AKT2蛋白(P-AKT2-SER474)分子的标本中,两个NDRG2磷酸化分子多为低表达,相反,在低表达P-AKT2-SER474分子的标本中,两个NDRG2磷酸化分子多为高表达。结论在mRNA表达水平,还不能认为NDRG2与AKT2之间有相关性。在蛋白质水平,NDRG2的磷酸化不依赖于AKT2的磷酸化,且NDRG2与AKT2的磷酸化作用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RG2 原癌基因蛋白质c-akt 肝细胞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印迹法 蛋白质
下载PDF
RNA干扰抑制内皮细胞韦伯潘力氏小体的释放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水祥 魏晓菲 +1 位作者 崔淯夏 周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30-634,共5页
目的探讨利用RNA干扰方法抑制内皮细胞韦伯潘力氏小体(WPB)释放的效果和意义,为防治心血管病和开发小分子RNA药物奠定基础。方法设计腺病毒介导的针对调节WPB释放的关键蛋白N-乙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因子(NSF)N端功能区的小发卡RNA(shRN... 目的探讨利用RNA干扰方法抑制内皮细胞韦伯潘力氏小体(WPB)释放的效果和意义,为防治心血管病和开发小分子RNA药物奠定基础。方法设计腺病毒介导的针对调节WPB释放的关键蛋白N-乙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因子(NSF)N端功能区的小发卡RNA(shRNA),筛选鉴定收获病毒,使用NSF shRNA转染人主动脉内皮细胞为实验组、阴性对照病毒感染为阴性组、不加任何干扰为空白组,RT-PCR和Western blot法观察对NSFmRNA及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对WPB释放的影响。结果用携带NSF shRNA的腺病毒感染内皮细胞后,实验组NSF mRNA表达与空白组(P=0.02)及阴性组(P=0.0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NSFmRNA表达随时间延长持续下降,24、48及72 h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实验组NSF蛋白表达,与空白组(P=0.031)及阴性组(P=0.0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空白组与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9)。免疫荧光染色显示,NSF-shRNA腺病毒感染,明显抑制凝血酶诱导的WPB释放。结论携带NSF-shRNA的腺病毒感染人主动脉内皮细胞,能明显抑制NSF mRNA及蛋白表达,抑制凝血酶诱导的WPB释放,对未来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防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内皮细胞 Weibel-Palade小体 n-乙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蛋白质类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nA 信使
下载PDF
自身淬灭荧光技术定量检测临床分离的淋病奈瑟菌DNA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箭 罗进勇 +1 位作者 王虹 尹一兵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224-226,230,共4页
目的 探讨自身淬灭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临床分离的淋病奈瑟菌DN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建立的淋病奈瑟菌自身淬灭FQ-PCR方法为基础,对59例疑为淋病奈瑟菌感染患者的标本进行检测,并与分离培养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目的 探讨自身淬灭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临床分离的淋病奈瑟菌DN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建立的淋病奈瑟菌自身淬灭FQ-PCR方法为基础,对59例疑为淋病奈瑟菌感染患者的标本进行检测,并与分离培养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自身淬灭FQ-PCR标准品浓度为10^2~10^7拷贝/μ时,方法能够保持良好的线性关系,标准曲线为:Y=-0.273X+10.781,相关系数为0.9895。自身淬灭FQ-PCR阳性检出率为64.41%,高于培养法52.54%(χ^2=5.14,P〈0.05);两者特异性均为100%。结论 自身淬灭FQ-PCR用于临床分离的淋病奈瑟菌DNA检测,敏感性、特异性均高,对淋病的诊断有较高价值,实现了PCR扩增、荧光探针杂交及检测一体化,简便省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病奈瑟菌 自身淬灭探针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实验室技术与方法
下载PDF
N-糖苷酶基因在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金菌临床分离株中的分布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蒙 孙桂芹 +4 位作者 陈菁 李天胜 王蕾 策力木格 陈力 《微生物与感染》 2014年第4期224-229,共6页
N‐糖苷酶(PNGase)是真核生物中的常见酶,但在原核生物中极为罕见,目前仅报道在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金菌(EM)中存在。本文旨在检测 PNGase基因在EM临床分离株中的分布,为该菌的亚型分类及快速核酸分子检测提供依据,为研究PNGase... N‐糖苷酶(PNGase)是真核生物中的常见酶,但在原核生物中极为罕见,目前仅报道在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金菌(EM)中存在。本文旨在检测 PNGase基因在EM临床分离株中的分布,为该菌的亚型分类及快速核酸分子检测提供依据,为研究PNGase在原核生物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于2010年7月~2012年12月收集浙江省3家三级甲等医院的65株EM临床分离株,提取细菌基因组 DNA ,利用16 S rRNA细菌通用引物、PNGase F和PNGase F‐Ⅱ特异性引物,进行组合聚合酶链反应(PCR)。阳性扩增产物测序后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中已知EM序列比对确认。结果显示,PNGase阳性菌64株,总阳性率为98.5%;PNGase F和PNGase F‐Ⅱ共阳性菌39株,共阳性率为60.0%。 PNGase F阳性菌41株,阳性率为63.1%;PNGase F‐Ⅱ阳性菌62株,阳性率为95.4%,PNGase F‐Ⅱ阳性率高于 PNGase F (配对χ^2检验, P<0.01),提示 PNGase可能对EM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结果还表明,本研究建立的组合PCR可应用于E M菌株中 PN G ase基因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金菌 聚合酶链反应 n-糖苷酶F-Ⅱ Peptide:n-glycanase F-Ⅱ
下载PDF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N-ras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章卫平 孟沛霖 +1 位作者 闵碧荷 袁有忠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N-ras基因突变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PCR-SSCN)分析法检测35例ANLL患者N-ras基因突变。结果:初发ANLL4/15例、复发... 目的:探讨N-ras基因突变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PCR-SSCN)分析法检测35例ANLL患者N-ras基因突变。结果:初发ANLL4/15例、复发ANLL3/10例、缓解ANLL1/10例有N-ras基因突变。结论:N-ras基因突变与ANLL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相关性。初步随访表明N-ras基因突变可作为一种分子生物学标志,用于ANLL患者疗效预测和微小残留病(MRD)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AnLL n-RAS基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N-甲基亚硝基脲诱导小鼠胸腺淋巴瘤TCR基因重排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榕芳 余英豪 李博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9期7-11,共5页
目的探讨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的小鼠胸腺淋巴瘤的单克隆起源。方法采用巢式PCR方法,对8例MNU诱导的胸腺淋巴瘤组织进行T细胞受体β链(TCRβ)和γ链(TCRγ)克隆性基因重排分析,并对TCRγ基因重排的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 8例胸腺淋... 目的探讨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的小鼠胸腺淋巴瘤的单克隆起源。方法采用巢式PCR方法,对8例MNU诱导的胸腺淋巴瘤组织进行T细胞受体β链(TCRβ)和γ链(TCRγ)克隆性基因重排分析,并对TCRγ基因重排的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 8例胸腺淋巴瘤检测TCRβ和TCRγ均呈克隆性基因重排。DNA序列测定证实TCRγ基因PCR扩增产物为基因重排产物。结论巢式PCR TCR基因重排检测及DNA序列分析证实,MNU诱导的小鼠胸腺淋巴瘤是来源于T细胞的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胸腺 n-甲基亚硝基脲/MnU T细胞受体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重排
下载PDF
JNK1、TRAF2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涂灵 易韵 《江西医药》 CAS 2011年第6期507-511,共5页
目的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腹部脂肪组织中c-Jun氨基端激酶1(JNK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2(TRAF2)的表达,探讨PCOS发生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的分子机制。方法分别选择PCOS组(肥胖1... 目的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腹部脂肪组织中c-Jun氨基端激酶1(JNK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2(TRAF2)的表达,探讨PCOS发生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的分子机制。方法分别选择PCOS组(肥胖13例和非肥胖15例)、对照组(肥胖、非肥胖各20例)。放射免疫法检测各实验组血清黄体生成激素(1uteinizinghormone LH)、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睾酮(testosterone T)、血清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 FINS)的水平;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采用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 HOMA-IR)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PCOS组和对照组患者腹部脂肪组织中JNK1、TRAF2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1)所有PCOS组LH、LH/FSH、T、FINS、HOMA-IR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JNK1、TRAF2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PCOS肥胖组高于对照肥胖组(均P<0.01),在PCOS非肥胖组高于对照非肥胖组(均P<0.01),且PCOS肥胖组较PCOS非肥胖组高(均P<0.01)。结论 JNK1、TRAF2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高表达可能与PCOS发病机制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c-Jun氨基端激酶1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2 放射免疫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PCR-RLB技术同时检测淋病奈瑟菌Opa和16S rRNA基因的研究
16
作者 向华国 熊礼宽 涂植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74-276,285,共4页
目的建立和评价一个新的多重PCR-反向线点杂交技术(RLB)检测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的方法。方法选择NG Opa基因和16S rRNA基因分别设计两对PCR引物,生物素标记下游引物。构建二重PCR扩增NG DNA,然后与固定在尼龙膜上的... 目的建立和评价一个新的多重PCR-反向线点杂交技术(RLB)检测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的方法。方法选择NG Opa基因和16S rRNA基因分别设计两对PCR引物,生物素标记下游引物。构建二重PCR扩增NG DNA,然后与固定在尼龙膜上的特异性寡核苷核探针杂交。并对117例经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的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多重PCR两对引物均可扩增3株NG标准菌株DNA,其中Opa和16S rRNA PCR产物的片段长度分别为89bp和414bp。43份FQ-PCR NG阳性标本中31份16S rRNA PCR-RLB阳性,而Opa PCR-RLB均检测为阳性,31份二者均为阳性。74份FQ-PCR NG阴性标本中64例Opa PCR-RLB阴性,73例16S rRNA PCR-RLB阴性,64份二者同时为阴性。结论多重PCR-RLB检测NG是一种简便、快速及有效的方法,为无症状人群NG感染的初筛和准确诊断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核酸杂交 淋病奈瑟氏菌 寡核苷核探针
下载PDF
云南肺癌人群NAT1基因多态性研究
17
作者 王晓燕 镡颖 +4 位作者 梁子卿 曹能 黄云超 夏晓玲 汪旭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48-151,共4页
背景与目的:为探索与外源化学物质代谢有关的N_乙酰转移酶基因(N_acetyltransferasegene,NAT1)的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_限制性断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chainreaction_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 背景与目的:为探索与外源化学物质代谢有关的N_乙酰转移酶基因(N_acetyltransferasegene,NAT1)的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_限制性断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chainreaction_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PCR_RFLP)、等位基因_PCR(Allelespecific_PCR,AS_PCR)技术,在云南籍肺癌和对照人群中研究NAT1的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NAT1 4/ 4和NAT1 10分布频率在肺癌患者群与正常人群比较,H_W吻合度测验,χ2=1.601,P>0.10,认为肺癌患者群与正常人群基因型分布相似。结论:NAT1 10与云南籍人群的肺癌易感性没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多态性 氮乙酰转移酶基因 云南肺癌人群 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等位基因特异-PCR
下载PDF
N-乙酰-D-神经氨酸醛缩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18
作者 杨蕴刘 饶娆 +1 位作者 沈健 冯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7-63,共7页
目的:为了获得N-乙酰-D-神经氨酸醛缩酶基因表达的两重组菌。方法:以大肠杆菌C600染色体DNA为模板,通过引物设计和PCR扩增,克隆获得编码Neu5Ac醛缩酶基因(nanA)的片段;以pET28b构建的nanA基因重组质粒pRY1转化E.coliBL21(DE3),然后将nan... 目的:为了获得N-乙酰-D-神经氨酸醛缩酶基因表达的两重组菌。方法:以大肠杆菌C600染色体DNA为模板,通过引物设计和PCR扩增,克隆获得编码Neu5Ac醛缩酶基因(nanA)的片段;以pET28b构建的nanA基因重组质粒pRY1转化E.coliBL21(DE3),然后将nanA基因片段组入到pDR540载体的Ptac启动子下游,所得重组菌E.coliDH5α/pRY3的nanA基因在tac启动子控制下呈组成型表达。结果:DNA序列测定证明,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 ing frame,ORF)大小为894 bp,编码298个氨基酸组成的酶蛋白;SDS-PAGE显示,纯化的目的蛋白为33 kD的单一条带。以pET28b构建的nanA基因重组质粒pRY1转化E.coliBL21(DE3),在得到的转化子E.coliBL21(DE3)/pRY1中,nanA基因受lac启动子控制,无需IPTG或乳糖所诱导。在N-乙酰-D-神经氨酸醛缩酶固定化酶的催化下合成N-乙酰-D-神经氨酸的合成效率为78.3%,结晶回收率为90.2%,总回收率为70.6%。全波长扫描分析表明:本实验室结晶品与Sigma公司商品的全波长扫描图谱有相同的特征。结论:所构建的诱导型产酶菌株E.coliBL21(DE3)/pRY1和组成型表达菌株E.coliDH5α/pRY3都可较多量的产酶。合成的结晶品具有N-乙酰-D-神经氨酸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神经氨酸/遗传学 果糖-二磷酸醛缩酶 大肠杆菌/遗传学 聚合酶链反应 克隆 分子 重组 遗传 转染 遗传载体 基因表达 重组蛋白质类
下载PDF
MMP-9/TIMP-1在脂多糖和N-乙酰半胱氨酸干预体外孵育胎膜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迎春 蒋小青 张海平 《现代医学》 2006年第2期92-95,共4页
目的探讨感染引发早产的可能机制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预防感染引发早产的可行性。方法取20例正常择期剖宫产孕妇(无妊娠合并症及临产征兆)的胎膜在体外进行孵育,共分成5组:0 h组(取下后未经孵育的胎膜),24 h组,48 h组,72 h细菌内毒素... 目的探讨感染引发早产的可能机制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预防感染引发早产的可行性。方法取20例正常择期剖宫产孕妇(无妊娠合并症及临产征兆)的胎膜在体外进行孵育,共分成5组:0 h组(取下后未经孵育的胎膜),24 h组,48 h组,72 h细菌内毒素脂多糖组(LPS组),72 h LPS+NAC组(LPS+NAC组)。首先评价体外孵育胎膜的存活力,然后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测定5组胎膜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最后比较LPS组和LPS+NAC组MMP-9/TIMP-1比值的变化。结果体外孵育胎膜的存活力达到83%±1.9%,RT-PCR可见0 h组及48 h组的MMP-9表达微弱,24 h组的表达较前两组增强(P<0.05),LPS组的表达最强(与24 h组比较P<0.01),LPS+NAC组的表达低于LPS组(P<0.01),各组TIMP-1的表达无明显区别(P>0.05),LPS+NAC组较LPS组MMP-9/TIMP-1比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MMP-9/TIMP-1比值升高可能是感染引发早产的机制之一,NAC有望在预防和治疗早产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 早产 感染 细菌内毒素脂多糖 n-乙酰半胱氨酸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不同甲型肝炎病毒株间部分编码VP_1N端的核苷酸序列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奚龙福 徐志一 汪健翔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6期464-468,共5页
为估计从毛蚶中提取的甲肝病毒的VP_(1)N端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变异,本实验用DNA多聚酶链反应特异性地扩增该区域基因,并将其次级克隆到M13载体作双脱氧核苷酸序列分析。与发表的HM-175、CR326和HAS-15株相应区域比较,除HAS-15株从第76位... 为估计从毛蚶中提取的甲肝病毒的VP_(1)N端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变异,本实验用DNA多聚酶链反应特异性地扩增该区域基因,并将其次级克隆到M13载体作双脱氧核苷酸序列分析。与发表的HM-175、CR326和HAS-15株相应区域比较,除HAS-15株从第76位至93位存在18个核苷酸缺失外,测得的204个核苷酸序列中分别存在15、12和4个碱基替换。其中大多数碱基替换发生在不引起氨基酸改变的第三密码子上,仅第86、91和176位核苷酸改变在第一或第二密码子上。据此推导出不同地区甲肝病毒株的VP_(1)N端前68个氨基酸,除HAS-15株有6个氨基酸缺失外,只存在1至2个氨基酸区别。考虑到病毒是否经传代培养,无明显证据表明绒猴传代与这一区域核苷酸变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肝炎病毒 核苷酸序列 VP1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