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速度350 km/h 60N钢轨18号高速道岔与LMA磨耗车轮间的静态接触特性,根据迹线法和三维非赫兹接触理论,计算道岔转辙器区尖轨不同顶宽截面和磨耗车轮匹配时接触几何及力学参数,与CHN60钢轨高速道岔对比。研究表明,60N钢轨上接触点...为研究速度350 km/h 60N钢轨18号高速道岔与LMA磨耗车轮间的静态接触特性,根据迹线法和三维非赫兹接触理论,计算道岔转辙器区尖轨不同顶宽截面和磨耗车轮匹配时接触几何及力学参数,与CHN60钢轨高速道岔对比。研究表明,60N钢轨上接触点分布更加集中且靠近钢轨中心,等效锥度更小;当轮对横移量在6~10 mm时,60N钢轨上的法向接触应力普遍更小,不易出现接触疲劳;随着车轮磨耗量的增加,接触点在60N钢轨上的分布越来越分散,等效锥度越来越大;在尖轨顶宽35 mm处,标准轮轨的接触点集中在尖轨顶部,接触应力较大且容易发生滚动接触疲劳;车轮磨耗量增大或在较大的轮对横移量下都易导致钢轨进入表面滚动接触疲劳区。展开更多
为研究60N钢轨350 km/h 18号高速道岔合理的轨距和轨底坡,利用60N钢轨高速道岔关键断面和实测LMA磨耗车轮,基于迹线法原理和Kalker三维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分析不同轨距和轨底坡参数下的轮轨接触几何和力学特性,并与CHN60钢轨高速道岔...为研究60N钢轨350 km/h 18号高速道岔合理的轨距和轨底坡,利用60N钢轨高速道岔关键断面和实测LMA磨耗车轮,基于迹线法原理和Kalker三维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分析不同轨距和轨底坡参数下的轮轨接触几何和力学特性,并与CHN60钢轨高速道岔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将轨距加宽可改善轮轨匹配关系,提升列车过岔平稳性,减小轮对横移量大于8 mm时的轮轨接触应力和表面滚动接触疲劳因子,延长尖轨使用寿命;轨底坡为1/30、1/40和1/50时,轮轨接触参数相差较小,匹配性能较优;轨底坡为1/10和1/20时,横向不平顺和轮轨滚动接触疲劳因子普遍较大,且1/10轨底坡对车轮磨耗的适应性较差;与CHN60钢轨高速道岔相比,60N钢轨高速道岔的等效锥度普遍更小,列车过岔平稳性更优;车轮磨耗易导致车轮在轮轨过渡区段空转,引起尖轨伤损.展开更多
文摘为研究速度350 km/h 60N钢轨18号高速道岔与LMA磨耗车轮间的静态接触特性,根据迹线法和三维非赫兹接触理论,计算道岔转辙器区尖轨不同顶宽截面和磨耗车轮匹配时接触几何及力学参数,与CHN60钢轨高速道岔对比。研究表明,60N钢轨上接触点分布更加集中且靠近钢轨中心,等效锥度更小;当轮对横移量在6~10 mm时,60N钢轨上的法向接触应力普遍更小,不易出现接触疲劳;随着车轮磨耗量的增加,接触点在60N钢轨上的分布越来越分散,等效锥度越来越大;在尖轨顶宽35 mm处,标准轮轨的接触点集中在尖轨顶部,接触应力较大且容易发生滚动接触疲劳;车轮磨耗量增大或在较大的轮对横移量下都易导致钢轨进入表面滚动接触疲劳区。
文摘为研究60N钢轨350 km/h 18号高速道岔合理的轨距和轨底坡,利用60N钢轨高速道岔关键断面和实测LMA磨耗车轮,基于迹线法原理和Kalker三维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分析不同轨距和轨底坡参数下的轮轨接触几何和力学特性,并与CHN60钢轨高速道岔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将轨距加宽可改善轮轨匹配关系,提升列车过岔平稳性,减小轮对横移量大于8 mm时的轮轨接触应力和表面滚动接触疲劳因子,延长尖轨使用寿命;轨底坡为1/30、1/40和1/50时,轮轨接触参数相差较小,匹配性能较优;轨底坡为1/10和1/20时,横向不平顺和轮轨滚动接触疲劳因子普遍较大,且1/10轨底坡对车轮磨耗的适应性较差;与CHN60钢轨高速道岔相比,60N钢轨高速道岔的等效锥度普遍更小,列车过岔平稳性更优;车轮磨耗易导致车轮在轮轨过渡区段空转,引起尖轨伤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