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鳞癌组织中Kai1基因、NF-kappaB/p50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蔡媛 龚莉 +1 位作者 周铁军 陈鲜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8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研究Kai1基因、NF-kappaB/p50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Kai1基因、NF-kappaB/p50在67例口腔鳞癌、28例淋巴结转移灶及23例口腔黏膜白斑、12... 目的研究Kai1基因、NF-kappaB/p50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Kai1基因、NF-kappaB/p50在67例口腔鳞癌、28例淋巴结转移灶及23例口腔黏膜白斑、12例癌旁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Kai1基因、NF-kappaB/p5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正常口腔黏膜100%、0%;口腔黏膜白斑(伴中、重度不典型性增生)86.9%、4.4%;无淋巴结转移的口腔鳞癌原发灶59.0%、12.8%;有淋巴结转移的口腔鳞癌原发灶28.6%、57.1%;淋巴结转移灶7.14%、82.1%。有转移的原发灶组较无转移组中Kai1基因的表达明显减低,而其在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又比相对应的原发灶组中的表达进一步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99,P=0.0138;χ2=4.3826,P=0.0363)。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相比较,NF-kappaB/p50在细胞质、胞核中的表达明显增高(χ2=14.8787,P=0.0001);而其在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进一步增高(χ2=4.1388,P=0.0419)。Kai1/CD82、NF-kappaB/p50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性(r=-0.5345,P=0.0000)。二者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肿块的大小、癌组织浸润的深度、肿瘤的pTNM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参数均无关(P>0.05)。结论Kai1基因表达下调、NF-kappaB的表达增高很可能促进了口腔鳞癌的转移,Kai1基因的表达减低可能与NF-kappaB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IL基因 nf—kappab/p50 口腔鳞癌 免疫组织化学法 转移
下载PDF
口腔鳞癌中NF-kappaB/p50的表达及意义
2
作者 龚莉 蔡媛 +2 位作者 陈鲜 周铁军 陈明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481-484,共4页
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NF-kappaB/p50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7例口腔鳞癌(包括39例不伴、28例伴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28例淋巴结转移灶及23例口腔粘膜白斑、12例癌旁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NF-kappaB/p50的表达情... 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NF-kappaB/p50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7例口腔鳞癌(包括39例不伴、28例伴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28例淋巴结转移灶及23例口腔粘膜白斑、12例癌旁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NF-kappaB/p50的表达情况。结果67例口腔鳞癌组织中21例有NF-kappaB/p50的异常表达;而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无表达,口腔粘膜白斑中仅有少量表达。有淋巴结转移较无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相比,NF-kappaB/p50的表达明显增高(16/28∶5/39);而其在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进一步增高(23/28)。NF-kappaB/p50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pTNM分期及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病理参数无关。结论NF-kappaB/p50在口腔鳞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的异常高表达,提示NF-kappaB/p50很可能是口腔粘膜上皮癌变及恶性进展进程中一重要的调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f—kappab/p50 口腔鳞癌 调控
下载PDF
NF-KappaB、p38 MAPK和JNK通路在运动神经损伤引起的大鼠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8
3
作者 臧颖 陈秋英 +1 位作者 李玉莹 刘先国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5-651,共7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激活的下游信号转导途径-核转录因子kappaB(NF-κB)、JNK和p38MAPK是否参与运动神经损伤引起的大鼠病理性疼痛的形成,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痛行为学测试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蛛网...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激活的下游信号转导途径-核转录因子kappaB(NF-κB)、JNK和p38MAPK是否参与运动神经损伤引起的大鼠病理性疼痛的形成,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痛行为学测试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蛛网膜下腔内注射NF-κB抑制剂(PDTC)、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和JNK抑制剂(SP600125)对腰5脊神经前根切断(L5-VRT)大鼠机械性痛过敏及腰5背根神经节(DRG)内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3)表达的影响。【结果】①L5-VRT术前应用NF-κB抑制剂PDTC可完全抑制大鼠双侧机械性痛过敏的形成,并阻断同侧L5 DRG内Nav1.3的上调;②术前应用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和JNK抑制剂SP600125主要抑制大鼠对侧后肢的机械性痛过敏;对手术同侧DRG内Nav1.3的表达,SB203580和SP600125分别具有完全阻断和部分阻断作用;③术后7 d给予PDTC或SB203580或SP600125对已形成的大鼠机械性痛过敏均无影响。【结论】运动神经损伤可能通过NF-κB、p38 MAPK和JNK途径调控未损伤DRG神经元内Nav1.3的表达从而进一步调控L5-VRT引起的大鼠后肢机械性痛过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超敏 肿瘤坏死因子-αnf—kappab p38 MApK JNK 钠通道
下载PDF
葫芦巴碱调节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大鼠免疫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汤舒玲 黎晓红 +4 位作者 段亚菊 周钰 罗咏 雷霞 王简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21期3211-3216,共6页
目的探讨葫芦巴碱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大鼠免疫、炎性反应及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CD组、葫芦巴碱(低、中、高)剂量组(20、40、80 mg/kg)和PI3K抑制剂(LY294002)组(40 mg/kg),每组10只。... 目的探讨葫芦巴碱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大鼠免疫、炎性反应及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CD组、葫芦巴碱(低、中、高)剂量组(20、40、80 mg/kg)和PI3K抑制剂(LY294002)组(40 mg/kg),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大鼠采用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ACD模型。给药结束后,通过录像观察大鼠挠痒行为;HE染色检测大鼠耳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检测大鼠血清IgE及Th1、Th2、Th17型细胞因子(IFN-γ、IL-4、IL-17)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耳皮肤组织中炎性因子(IL-1β、IL-6)蛋白及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CD组大鼠挠痒次数增加,血清IgE、IFN-γ、IL-4、IL-17水平及耳皮肤组织中IL-1β、IL-6蛋白表达和p-PI3K/PI3K、p-Akt/Akt、p-NF-κB/NF-κB比值升高(P<0.05),耳皮肤组织角化过度且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ACD组比较,葫芦巴碱(低、中、高)剂量组和LY294002组大鼠挠痒次数减少,血清IgE、IFN-γ、IL-4、IL-17水平及耳皮肤组织中IL-1β、IL-6蛋白表达和p-PI3K/PI3K、p-Akt/Akt、p-NF-κB/NF-κB比值降低(P<0.05),耳皮肤组织病理损伤均有所改善,且葫芦巴碱各给药组呈剂量依赖效应;葫芦巴碱高剂量组和LY294002组大鼠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葫芦巴碱可抑制ACD大鼠皮肤组织中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激活,调控Th1、Th2、Th17型免疫应答并减轻皮肤局部和全身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葫芦巴碱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免疫反应 炎性反应 pI3K/Akt/nf-κB信号通路
下载PDF
GST Pull-down实验鉴定NF-κB相互作用多肽 被引量:5
5
作者 李生茂 梁华平 +1 位作者 徐祥 刘东擘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4-97,共4页
目的体外鉴定NF-κB相互作用多肽与p50和p65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首先构建GST-作用多肽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pET-42a/polypeptide及NF-κB p50和p65亚基保守结构域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2b/p50和pET22b/p65,并在大肠杆菌E.coliBL-21中诱导... 目的体外鉴定NF-κB相互作用多肽与p50和p65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首先构建GST-作用多肽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pET-42a/polypeptide及NF-κB p50和p65亚基保守结构域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2b/p50和pET22b/p65,并在大肠杆菌E.coliBL-21中诱导表达,后进行GST pull-down实验验证多肽与NF-κB p50和p65的结合效应。结果经诱导表达获得了可溶性的GST-多肽融合蛋白和具有DNA结合活性的p50p、65蛋白,GST pull-down实验证实3条多肽与p50发生特异地相互作用。结论证实3条多肽在体外能与p50发生物理性的相互作用,这为获得靶向NF-κB的功能拮抗多肽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T pull—down实验 多肽 nf—κB p50/p65 蛋白间相互作用
下载PDF
NF-κB、P-gp、c-erbB-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崔涛 朱祖安 +1 位作者 刘莹 杨雪梅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P-gp、c-erbB-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ower visionTM两步法检测97例乳腺癌组织中NF-κB、P-gp、c-erbB-2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组织中NF-κB、P-gp、c-erbB-2的阳性表...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P-gp、c-erbB-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ower visionTM两步法检测97例乳腺癌组织中NF-κB、P-gp、c-erbB-2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组织中NF-κB、P-gp、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97%、43.29%、50.51%;NF-κB、c-erbB-2与乳腺癌淋巴转移及病理分期相关(P<0.05);在乳腺癌标本中NF-κB、P-gp、c-erbB-2蛋白表达两两间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乳腺癌中NF-κB、P-gp、c-erbB-2三者间蛋白表达均有相关性,其在乳腺癌多药耐药发生中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f-ΚB p—gp c—erbB-2 乳腺肿瘤
下载PDF
益气补肾药方对老龄小鼠T细胞中NF-κB活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宋淑霞 冯旭 +1 位作者 蔡月花 吕占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9-241,共3页
目的 :探讨益气补肾药方延缓衰老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以老龄小鼠为衰老模型 ,用凝胶迁移率 (EMSA)法 ,观察益气、补肾和益气补肾药方对抗CD3抗体诱导的老龄小鼠T细胞中NF κB活性的影响。用Westernblot分析该药方对NF κB两个亚基 (p65... 目的 :探讨益气补肾药方延缓衰老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以老龄小鼠为衰老模型 ,用凝胶迁移率 (EMSA)法 ,观察益气、补肾和益气补肾药方对抗CD3抗体诱导的老龄小鼠T细胞中NF κB活性的影响。用Westernblot分析该药方对NF κB两个亚基 (p65和p50 )的表达。结果 :老龄小鼠T细胞中NF κB的活性低于幼龄小鼠 ,3种药方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老龄小鼠T细胞中NF κB的活性 ;而对p65和p50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结论 :益气补肾药方可通过提高T细胞中NF κB的活性 ,改善因衰老而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 益气补肾药方 nf—κB p65/p50 凝胶迁移率 Western BLOT
下载PDF
NF-κB与P-gP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6
8
作者 邬林泉 戈华平 +2 位作者 罗志强 傅华群 蒋筱强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314-316,共3页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NF-κB)与P糖蛋白(P-gp)在肝细胞肝癌(HCC)及癌旁肝组织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HCC中NF-κB、P-gp的表达情况,以30例相应癌旁肝组织作为对照组,所得结果用统计学卡方检验及...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NF-κB)与P糖蛋白(P-gp)在肝细胞肝癌(HCC)及癌旁肝组织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HCC中NF-κB、P-gp的表达情况,以30例相应癌旁肝组织作为对照组,所得结果用统计学卡方检验及列联表等相关分析进行比较。结果NF-κB蛋白在HCC、癌旁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3%(19/30)、16.7%(5/30),HCC与癌旁肝组织中NF-κB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P-gp蛋白在HCC、癌旁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oA(25/30)、30%(9/30),HCC与癌旁肝组织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NF-κB蛋白的表达与P-gp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89,P〈0.05)。结论NF-κB和P-gp在HCC中的表达提示其可能参加了HCC和多药耐药的发生。NF-κB与P-gp在HCC表达中呈正相关,提示NF-κB与P-gp可能介导的多药耐药,共同参与了HCC多药耐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核转录因子-ΚB p-糖蛋白 多药耐药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甲基丙烯酰紫草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邵振俊 伍怡颖 +3 位作者 郑小卫 万莉红 熊文碧 周黎明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1-243,共3页
目的研究甲基丙烯酰紫草素(MA)在体内外的抗肿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MTT法和生长曲线法研究不同浓度的MA对SGC-790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应用S180荷瘤小鼠模型进行其体内抗瘤实验;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NF-κB p50的表达... 目的研究甲基丙烯酰紫草素(MA)在体内外的抗肿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MTT法和生长曲线法研究不同浓度的MA对SGC-790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应用S180荷瘤小鼠模型进行其体内抗瘤实验;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NF-κB p50的表达。结果MA对SGC-7901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且呈明显的量效和时效关系,其IC50=14.12±1.83mg.L-1;0.375、0.750、1.500 mg.kg-1的MA对小鼠移植性肉瘤S180的抑制率分别为25.00%、41.20%、61.11%,呈剂量依赖性;随着MA浓度的增大,NF-κB p50蛋白的表达下调。结论MA具有较好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NF-κB p50的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酰紫草素 移植瘤 nf—kB p50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