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7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olatilization Kinetics of Sb2S3 in Steam Atmosphere 被引量:4
1
作者 Yixin HUA, Yong YANG and Fuliang ZHUFaculty of Materials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093, China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19-622,共4页
The volatilization kinetics of antimony trisulfide in steam atmosphere was studied with thermogravimetry at temperatures from 923 to 1123 K. A theore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calculate the overall rate constant and... The volatilization kinetics of antimony trisulfide in steam atmosphere was studied with thermogravimetry at temperatures from 923 to 1123 K. A theore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calculate the overall rate constant and the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in gas phas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volatilization rate is enhanced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steam flow rate. The volatilization rate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mass transport in gas phases.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for the process is found to be 59.93 kJ/mol.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Sb2S3 is dominantly oxidized into Sb2O3 and H2S by water vapor in the volatilization process. Some antimony metal is formed. The reaction mechanism is discussed in accordance with experiment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latilization KINETICS Sb2S3 STEAM
下载PDF
生物炭及其老化对农田NH_(3)挥发及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聪 王震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8-1428,共11页
生物炭具有减缓农田NH_(3)挥发和N_(2)O排放的重要潜力,但在施入环境后常常存在“老化”现象,这为其缓解全球变暖的长期有效性带来了不确定性。为了探明生物炭的长期效应,人工加速模拟了自然界中水分、温度、氧气、土壤矿物质及微生物... 生物炭具有减缓农田NH_(3)挥发和N_(2)O排放的重要潜力,但在施入环境后常常存在“老化”现象,这为其缓解全球变暖的长期有效性带来了不确定性。为了探明生物炭的长期效应,人工加速模拟了自然界中水分、温度、氧气、土壤矿物质及微生物多种老化因素,结合多元表征手段对比不同老化方式对生物炭性质的影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新的生物炭性质综合指标来反映老化强度。再通过大田控制试验,采用原位通气法和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夏玉米生长周期内老化前后生物炭施用对农田NH_(3)挥发和N_(2)O排放的影响,为生物炭的可持续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老化过程增加了原生物炭(BC)的氧含量、比表面积(SBET)、总孔容(Vt)及含氧官能团数量,降低了灰分、碱性、碳含量、平均孔径及其芳香性,各老化作用强度排序为:氧化老化生物炭(OBC)>矿化老化生物炭(KBC)>微生物老化生物炭(MBC)>干湿循环老化生物炭(WBC)>冻融循环老化生物炭(FBC)>BC。生物炭的添加减少了13.57%-29.50%的NH_(3)挥发量。与BC相比,OBC和KBC分别显著降低了14.71%和9.38%的NH_(3)挥发(P<0.05),MBC降低了3.38%的NH_(3)挥发(P>0.05)。相反,WBC和FBC分别增加了4.55%和2.72%的NH_(3)挥发(P>0.05)。同时,生物炭的添加降低了22.36%-40.43%的N_(2)O排放量。其中,BC减排效果最优,老化作用均削弱了原生物炭对N_(2)O的减排效应。与BC相比,OBC和KBC显著增加了30.34%和26.36%的N_(2)O排放量(P<0.05),MBC、FBC和WBC分别增加了19.96%、18.29%和10.92%的N_(2)O排放量(P>0.05)。综上,不同老化方式会对生物炭的理化性质造成不同改变,进而影响土壤气态氮释放。通过对比不同的老化方式,OBC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KBC,MBC居中,WBC和FBC的影响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老化 nh_(3)挥发 N_(2)O排放
下载PDF
NH_(3)SO_(3)改性稀土尾矿催化剂NH_(3)-SCR脱硝活性及SO_(2)/H_(2)O耐受性能研究
3
作者 焦坤灵 焦晓云 +3 位作者 刘佳杰 汪思瀛 李娜 武文斐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37,75,共7页
采用球磨、微波焙烧方法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NH_(3)SO_(3)改性稀土尾矿NH_(3)-SCR脱硝催化剂。通过BET、SEM-EDS、XRD、NH_(3)-TPD、H_(2)-TPR分析了催化剂脱硝活性及SO_(2)/H_(2)O耐受性能。结果表明:NH_(3)SO_(3)改性使催化剂脱硝活性... 采用球磨、微波焙烧方法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NH_(3)SO_(3)改性稀土尾矿NH_(3)-SCR脱硝催化剂。通过BET、SEM-EDS、XRD、NH_(3)-TPD、H_(2)-TPR分析了催化剂脱硝活性及SO_(2)/H_(2)O耐受性能。结果表明:NH_(3)SO_(3)改性使催化剂脱硝活性得到了显著提高,10%NH_(3)SO_(3)改性催化剂在300~350℃脱硝活性可达90%左右。SO_(2)/H_(2)O共同作用可将10%NH_(3)SO_(3)改性催化剂脱硝活性提高至97%,其促进作用保持了良好的稳定性,且具有可逆性。NH_(3)SO_(3)改性稀土尾矿后,催化剂比表面积、酸性位点及强度增加,表面活性物质分散度更高,弱化了尾矿矿物晶型,提高了催化剂吸附能力和氧化还原能力,从而提高催化脱硝活性,同时具备优良的SO_(2)/H_(2)O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SO_(3)改性 稀土尾矿 催化剂 nh_(3)-SCR脱硝 SO_(2)/H_(2)O耐受性能 脱硝活性
下载PDF
大气NH_(3)浓度升高和施氮对冬小麦生物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4
作者 张鹏飞 邓明珠 +3 位作者 李孟浩 林延荣 任小龙 陈小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4,共7页
为揭示大气NH_(3)浓度升高和施氮对冬小麦生物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通过开顶式气室,以小偃22为试验材料,于2020-2022两年进行田间微区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0、180和240 kg·hm^(-2))和两种大气NH_(3)浓度(空气背景NH_(3)浓度:0.01~0... 为揭示大气NH_(3)浓度升高和施氮对冬小麦生物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通过开顶式气室,以小偃22为试验材料,于2020-2022两年进行田间微区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0、180和240 kg·hm^(-2))和两种大气NH_(3)浓度(空气背景NH_(3)浓度:0.01~0.03 mg·m^(-3);高NH_(3)浓度:0.30~0.60 mg·m^(-3)),对不同处理下小麦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利用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气NH_(3)浓度升高能显著提升小麦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根系氮素积累量,2年内平均增幅分别为5.77%、6.74%、8.94%和9.98%。在空气背景NH_(3)浓度下,施氮后小麦显著增产,180和240 kg·hm^(-2)施氮水平下产量较0 kg·hm^(-2)施氮水平分别提高了45.26%和50.67%。在大气NH_(3)浓度升高环境中,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出现先升后降趋势,180 kg·hm^(-2)施氮水平下产量最高,240 kg·hm^(-2)施氮水平下小麦产量较0 kg·hm^(-2)施氮水平降低17.97%,小麦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利用率也随之降低。这说明,大气NH3浓度升高的环境中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能有效提升冬小麦的氮素利用率,稳定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nh_(3)浓度升高 施氮 冬小麦 生物量积累 氮素积累 氮素利用 产量
下载PDF
Reducing Ammonia Volatilization from Maize Fields with Separation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Water in an Alternating Furrow Irrigation System 被引量:11
5
作者 HAN Kun ZHOU Chun-ju WANG Lin-qu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5期1099-1112,共14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2-yr field trial, with a central composite rotatable design, was to assess and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separation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water with alternating furrow irrigation (SNWAFI) pr... The objective of this 2-yr field trial, with a central composite rotatable design, was to assess and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separation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water with alternating furrow irrigation (SNWAFI) practices on soil ammonia (NH3) emission during the summer maize (Zea mays L.) growing season. Ammonia volatilization after N sidedress and irrigation ranged from 4.8 to 17.0 kg N ha-1 and 6.2 to 20.6 kg N hal, respectively, in 2008 and 2009. The lower N input contributed to lower NH3 loss but lower yield, whereas the higher N input induced higher yield as well as higher NH3 loss. Ammonia intensity (NH3 volatilization per crop yield) after N sidedress and irrigation was 1.2-3.0 kg NH3-N t-1 yield in 2008 and 1.1-3.2 kg NH3-N t1 yield in 2009. The predicted minimum NH3 intensity in 2008 was 1.6 kg NH3-N fl yield and was obtained with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127 kg N ha^-1 and 108 mm irrigation water. In 2009, the predicted minimum NH3 intensity was 1.3 kg NH3-N t-j yield and was obtained with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101 kg N ha-1 and 83 mm irrigation water. We conclude that SNWAFI practices with optimum rates of water and fertilizer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soil NH3 intensity and maintain yield. It was more beneficial for sustainable farming strategies to minimize the NH3 intensity rather than reduce absolute NH3 emissions al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latilization rate cumulative volatilization SNWAFI CCRD nh3 intensity
下载PDF
纳米TiO_(2)对NH_(3)-H_(2)O-LiBr工质降膜吸收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李彦军 金正浩 李舒宏 《制冷技术》 2024年第1期16-23,共8页
为了探讨纳米TiO_(2)对三元NH_(3)-H_(2)O-LiBr工质降膜吸收的影响,本文利用数值分析建立了三元工作流体薄膜吸收的连续方程、能量方程和组分质量平衡方程,采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和计算纳米流体的降膜吸收性能,将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 为了探讨纳米TiO_(2)对三元NH_(3)-H_(2)O-LiBr工质降膜吸收的影响,本文利用数值分析建立了三元工作流体薄膜吸收的连续方程、能量方程和组分质量平衡方程,采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和计算纳米流体的降膜吸收性能,将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并进一步分析了纳米TiO_(2)质量分数、初始氨浓度、初始温度、冷却水进口温度、吸收压力和下降薄膜管长度对薄膜吸收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添加纳米TiO_(2)可以增强降膜吸收的传质速率,主要原因为液膜中氨的扩散系数增加。当纳米TiO_(2)质量分数从0%增加到0.1%、0.3%和0.5%时,扩散系数分别增加了3.44倍、6.42倍和11.76倍。此外,增加初始氨浓度、降低初始温度、提高冷却水进口温度或降低吸收压力都可以提高最终溶液的饱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膜 吸收 纳米TiO_(2) nh_(3)-H_(2)O-LiBr 模拟研究
下载PDF
尿素穴施削减麦田NH_(3)挥发、NO和N_(2)O排放
7
作者 德吉卓玛 曾科 +2 位作者 尹斌 李琪 姚元林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6,共9页
传统的尿素表施往往导致大量的活性氮损失,如NH_(3)和NO_(x)排放,加剧了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特别是在冬季。将尿素集中穴施于土下,可能对NH_(3)和NO_(x)的排放有深远的影响。但对于冬小麦田,这方面的研究欠缺。基于此,在冬小麦田开展了... 传统的尿素表施往往导致大量的活性氮损失,如NH_(3)和NO_(x)排放,加剧了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特别是在冬季。将尿素集中穴施于土下,可能对NH_(3)和NO_(x)的排放有深远的影响。但对于冬小麦田,这方面的研究欠缺。基于此,在冬小麦田开展了田间试验,设置了3个处理:传统的尿素3次表施(CT);尿素一次性穴施(PP);不施氮的对照处理(CK)。结果表明,尿素一次性穴施模式下,NH_(4)^(+)-N扩散到土壤表层的程度很小,从而使穴施处理麦季的NH_(3)挥发总量比表施处理低80%,与CK处理相同,仅占总施氮量的0.7%。穴施处理明显减少了NO日排放通量,穴施麦季的NO排放总量仅占施氮量的0.1%。相比表施处理,穴施处理使麦季的N_(2)O排放量降低了25%,占总施氮量的0.6%。穴施处理消除NO和N_(2)O排放主要在于NH_(4)^(+)扩散的范围小(仅在土下4~13 cm),肥点附近高浓度的NH_(4)^(+)-N和冬季低温不利于微生物的硝化作用。由于尿素穴施延长了肥效,穴施处理的小麦产量并未减产,与表施相似。因此,在冬小麦种植系统中,尿素穴施可以提升环境效益而不牺牲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穴施 nh_(3)挥发 NO排放 N_(2)O排放 集约化小麦种植系统
下载PDF
基于IASI的中国NH_(3)浓度及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8
作者 文鹏帆 张春亢 +2 位作者 杨庆骅 杨正雄峰 黎国庆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40-3051,共12页
基于红外大气探测干涉仪(IASI)反演的NH_(3)柱浓度数据,利用排放通量盒模型和动态NH_(3)寿命估算了中国2008~2016年的NH_(3)排放量,并结合中国的土地覆盖类型、人口密度及人口增长数据分析了中国NH_(3)浓度及排放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趋... 基于红外大气探测干涉仪(IASI)反演的NH_(3)柱浓度数据,利用排放通量盒模型和动态NH_(3)寿命估算了中国2008~2016年的NH_(3)排放量,并结合中国的土地覆盖类型、人口密度及人口增长数据分析了中国NH_(3)浓度及排放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趋势.结果发现,2008~2016年中国平均NH_(3)柱浓度、排放通量密度和排放量分别为6.81×10^(15)molec/cm^(2)、1.43g/m^(2)和10.09Tg,其中山东、河南两省的NH_(3)浓度增长最快,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7×10^(15)和1.23×10^(15)molec/(cm^(2)⋅a).高浓度及高排放强度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新疆中部及四川盆地地区,表现为向四周逐渐减小的趋势分布,这与中国的耕地、高人口密度区域分布基本一致.中国的NH_(3)排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9.33Tg增加到2016年的13.96Tg,从占全球总量的14.96%上升到了24.88%.在这期间,西北和华北地区贡献了我国排放总量的47.50%,而青藏高原地区仅占2.65%.中国各地区的NH_(3)浓度具有“夏峰冬谷”的季节性特征,春、夏、秋和冬4个季节分别占全年总浓度的28.96%、49.84%、13.02%和8.17%,这表明春夏频繁的农业活动对NH_(3)浓度的贡献不可忽视.考虑到中国NH_(3)浓度及排放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制定分时段、分区域的空气污染防治计划对NH_(3)的减排治理将更加切实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排放 红外大气探测干涉仪(IASI) nh_(3)寿命 PM_(2.5)污染 时空分布
下载PDF
侧深施控释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NH_(3)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9
作者 郭松 郭慧婷 +9 位作者 张裕梁 钱紫慧 王子君 路佳明 汪源 赵灿 王维领 张洪程 杨凤萍 霍中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5-1539,共15页
为建立机插稻高产低碳减排的控释氮肥施用技术,以迟熟中粳南粳9108、泰香粳1402为材料,选用控释期100 d、43%树脂包膜缓释氮肥与46%速效尿素为氮肥,分别设置基穗氮肥比例为100(NM1)∶、82(NM2)∶、73∶(NM3)与64(NM4)∶不同运筹方式处理... 为建立机插稻高产低碳减排的控释氮肥施用技术,以迟熟中粳南粳9108、泰香粳1402为材料,选用控释期100 d、43%树脂包膜缓释氮肥与46%速效尿素为氮肥,分别设置基穗氮肥比例为100(NM1)∶、82(NM2)∶、73∶(NM3)与64(NM4)∶不同运筹方式处理,基肥采用侧深施肥方法,控释氮肥与速效尿素比例均为55,∶穗氮肥为尿素,并设置常规施肥(FFT)与不施氮肥(0N)对照处理,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NH_(3)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FT处理相比,侧深施控释氮肥推迟NH_(3)挥发峰值出现,避免分蘖期NH_(3)挥发峰值产生,穗期追施尿素后的NH_(3)挥发通量和平均NH_(3)挥发通量显著降低,NH_(3)累积损失总量降低25.33%~48.76%,NH_(3)排放系数降低29.14%~60.81%,单位产量NH_(3)排放强度显著降低29.60%~56.01%。与FFT处理相比,侧深施控释氮肥分蘖期和抽穗后的CH_(4)排放通量显著降低,搁田期和穗期追施尿素后的N_(2)O排放通量显著降低,CH_(4)排放累积总量降低20.20%~55.04%,CH_(4)减排率随基穗氮肥比例变小而降低,N_(2)O排放累积总量降低25.56%~61.56%,N_(2)O减排率表现为NM1>NM3>NM2>NM4,GWP和GHGI分别降低20.96%~53.35%、25.91%~55.40%。品种间NH_(3)挥发和温室气体规律一致,减排效果均表现为NM1>NM3>NM2>NM4。综合考虑经济、生态效益,NM1处理氨挥发和温室气体减排效果最佳,且比NM3和FFT处理减少施肥次数1~2次,利于水稻绿色轻简规模化生产;NM3处理增产率最高且NH_(3)挥发和温室气体减排效果仅次NM1,实现丰产减排协同进行。综上,本文探索出一套适配迟熟中粳减排增产的控释氮肥施肥方式,重点发现“轻简+减排”型施肥方式NM1和“丰产+减排”型施肥方式N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氮肥 运筹方式 nh_(3)挥发 CH_(4) N_(2)O 减排
下载PDF
秸秆与生物炭对棉田碱性土壤NH_(3)挥发与N_(2)O排放的影响
10
作者 郭儆瑜 金文 +3 位作者 刘志涛 程照瑞 赵文青 孟亚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2-451,共10页
为探究秸秆和秸秆生物炭连续添加5 a后对土壤氨(NH_(3))挥发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并确定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以降低碱性棉田氮损失。本研究基于等碳量输入,设置秸秆翻埋、秸秆催腐+覆盖还田、秸秆生物炭翻埋和不还田对照共4个... 为探究秸秆和秸秆生物炭连续添加5 a后对土壤氨(NH_(3))挥发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并确定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以降低碱性棉田氮损失。本研究基于等碳量输入,设置秸秆翻埋、秸秆催腐+覆盖还田、秸秆生物炭翻埋和不还田对照共4个处理,氮磷钾肥统一施用。结果表明:秸秆生物炭翻埋下土壤NH_(3)挥发和N_(2)O排放分别较不还田对照显著降低27.3%和56.7%,主要归因于生物炭显著抑制土壤羟胺还原酶与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棉花氮吸收量,也与生物炭自身的强吸附能力有关。而秸秆翻埋、秸秆催腐+覆盖还田分别较对照增加NH3挥发37.2%和21.2%,但减少N2O排放17.1%和38.3%,这两种秸秆还田方式均显著促进土壤有机氮矿化和羟胺还原酶活性,抑制硝酸还原酶活性。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羟胺还原酶和棉花氮吸收是土壤NH3挥发和N_(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解释率分别为64.8%和20.1%。研究表明,秸秆生物炭翻埋对NH_(3)和N_(2)O减排的综合效果优于秸秆,是碱性棉田土壤值得推荐的氮减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生物炭 nh_(3) N_(2)O 氮循环酶 碱性土壤
下载PDF
Cu对Fe基催化剂NH_(3)-SCR性能助力作用研究
11
作者 龚蕾 董世城 +2 位作者 胡容赫 曲振平 王辉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7-454,共8页
Fe基催化剂在中温范围有着良好的催化活性,而Cu基催化剂有着低温优势,因此将两者相结合,采用表面活性剂辅助法制备了Fe-Cu复合氧化物.引入Cu后,Fe-Cu催化剂的NO x转化率达90%,起燃温度下降至150℃.Fe_(2)O_(3)和CuO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 Fe基催化剂在中温范围有着良好的催化活性,而Cu基催化剂有着低温优势,因此将两者相结合,采用表面活性剂辅助法制备了Fe-Cu复合氧化物.引入Cu后,Fe-Cu催化剂的NO x转化率达90%,起燃温度下降至150℃.Fe_(2)O_(3)和CuO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增大约1/4,且增强了Fe^(3+)的亲电性,促进NO_(2)等电负性物质的吸附.同时提高了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与表面吸附氧Oα比例,NO更易向NO_(2)转变,快速SCR(选择性催化还原)进程更易发生.此外,Fe_(2)O_(3)和CuO的相互作用让催化剂拥有较多的酸性位点,有利于催化活性的提升.最终使得Fe-Cu催化剂不仅继承了Cu基催化剂的低温优势,还保持了优良的N_(2)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u复合氧化物 nh_(3)-SCR 相互作用 催化剂
下载PDF
不同种类秸秆添加对稻田NH_(3)挥发的影响机制
12
作者 马锦峰 赵梦颖 +4 位作者 李雨欣 谢婉玉 纪洋 冯兆忠 冯彦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696-6707,共12页
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NH_(3)挥发可产生影响,但相关排放变化规律和调控机制有待系统研究。以南粳46水稻品种为材料,太湖地区典型单季稻田原状土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气流封闭法监测三种秸秆(水稻秸秆:RS;小麦秸秆:WS;玉米秸秆:MS)两种添加... 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NH_(3)挥发可产生影响,但相关排放变化规律和调控机制有待系统研究。以南粳46水稻品种为材料,太湖地区典型单季稻田原状土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气流封闭法监测三种秸秆(水稻秸秆:RS;小麦秸秆:WS;玉米秸秆:MS)两种添加量(W秸秆:W_土=0.5%、0.8%)下水稻各生长期NH_(3)挥发通量、土壤理化因子及水稻产量;进而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将环境因子与氮循环相关的功能微生物丰度进行耦合,揭示NH_(3)挥发对不同种类秸秆和不同添加量的响应机制并解析关键因子,从而筛选出稻田生态系统氨减排效果最佳的秸秆还田种类及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秸秆种类及秸秆种类与其施用量交互作用对稻田土壤NH_(3)挥发均产生显著影响,总体来看,与CK相比,施加秸秆处理NH_(3)挥发变化幅度为-33.2%—27.3%。不同秸秆种类对稻田土壤NH_(3)挥发影响不同,低添加量下,与CK相比,RS与WS施用对NH_(3)挥发量均无显著影响,而MS施用显著增加NH_(3)挥发量21.1%;高添加量下,RS施用显著降低NH_(3)挥发量33.2%。不同秸秆施加量对稻田土壤NH_(3)挥发影响亦不同,RS和MS处理下稻田NH_(3)挥发量随施用量的增加分别降低31.2%和32.8%,而WS处理则呈现相反规律;不同秸秆种类及不同施加量交互作用下RS-0.8处理显著降低稻田土壤NH_(3)挥发33.2%。田面水pH、总氮(TN)浓度、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MBC)、土壤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群落丰度是导致不同秸秆种类和用量下稻田土壤NH_(3)挥发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RS-0.8处理相较于其他处理显著增加土壤AOA、AOB群落丰度并显著降低田面水TN含量,综合效应下显著减少稻田NH_(3)挥发量33.2%,并显著增加水稻产量22.9%。因此,综合稻田NH_(3)挥发总量和水稻产量,秸秆施用水稻种植体系中水稻(RS)秸秆以0.8%施用量模式下减排增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土壤nh_(3)挥发 秸秆种类 秸秆用量 水稻产量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辉钼矿剥离少层二维MoS_(2)纳米片及其NH_(3)气敏特性研究
13
作者 唐朝 闫呈浩 +4 位作者 白金州 李昂 李国栋 赵思凯 沈岩柏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8-254,共7页
为探究二维MoS_(2)纳米片对NH_(3)的气敏特性,以辉钼矿纯矿物为原料、乙醇水溶液为剥离溶剂,采用液相超声剥离法制备少层二维MoS_(2)纳米片;利用XRD、UV-vis、SEM、AFM等检测手段对产物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和分析,并通过静态配... 为探究二维MoS_(2)纳米片对NH_(3)的气敏特性,以辉钼矿纯矿物为原料、乙醇水溶液为剥离溶剂,采用液相超声剥离法制备少层二维MoS_(2)纳米片;利用XRD、UV-vis、SEM、AFM等检测手段对产物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和分析,并通过静态配气法对MoS_(2)纳米片的NH_(3)气敏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剥离制备出的MoS_(2)纳米片为4~5单层,呈无规则多边形片层状,尺寸约200 nm,厚度约5 nm,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②MoS_(2)纳米片对NH_(3)气体具有良好的响应—恢复特性,在工作温度100℃时获得最大灵敏度,并且具有良好的响应重现性和长期稳定性。③NH_(3)气体通过与MoS_(2)纳米片表面的吸附氧发生反应从而引起空穴累积层厚度的变化,实现MoS_(2)纳米片电阻的变化,进而产生电信号并实现气敏响应。研究表明,通过液相超声剥离法制备的MoS_(2)纳米片层数较少,且分散性较好,同时对NH_(3)气体具有良好的气敏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钼矿 MoS_(2) 纳米片 nh_(3) 气敏特性
下载PDF
大尺寸CH_(3)NH_(3)PbBr_(3)晶体生长和光电性能表征
14
作者 孙元龙 胡子钰 郑国宗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13-1318,共6页
卤化物钙钛矿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半导体材料,具有材料廉价和光电转换性能优异的优点,基于该材料的各类光电器件已经开始逐步应用。虽然多晶薄膜仍然是主要的研究方向,但其具有形态无序、杂质较多的缺点,而单晶具有无晶界、低缺陷的特点... 卤化物钙钛矿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半导体材料,具有材料廉价和光电转换性能优异的优点,基于该材料的各类光电器件已经开始逐步应用。虽然多晶薄膜仍然是主要的研究方向,但其具有形态无序、杂质较多的缺点,而单晶具有无晶界、低缺陷的特点,因此基于大尺寸单晶的研究开始被广泛关注。本文设计了一套内外反控温循环过滤生长装置,采用逆温结晶和籽晶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直径大于60 mm的CH_(3)NH_(3)PbBr_(3)单晶,对晶体样品进行了物相、微观形貌、光学和电学性能的研究。该晶体属于立方晶系,空间群为Pm3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显示吸收截止边约为576 nm,荧光发射谱峰值552 nm;摇摆曲线显示晶体(100)晶面半峰全宽为91.42″。切割抛光后的晶片光响应灵敏,开关比为2.4×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3)nh_(3)PbBr_(3)单晶 卤化物钙钛矿 内外反控温循环过滤 晶体生长 光电性能 逆温结晶
下载PDF
铜含量对Cu-SAPO-34催化剂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的影响
15
作者 张天天 刘洋 +5 位作者 张恒 郝彦衡 侯坤明 韩丽峰 曾尚红 王艳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29-238,共10页
针对分子筛催化剂低温活性不佳的问题,采用一锅法原位合成了具有不同Cu负载量的Cu-SAPO-34催化剂,研究了催化剂的表面性质、Cu物种分布及种类对Cu-SAPO-34低温活性的影响,探究了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NH_(3)-SCR)的反应机理。研... 针对分子筛催化剂低温活性不佳的问题,采用一锅法原位合成了具有不同Cu负载量的Cu-SAPO-34催化剂,研究了催化剂的表面性质、Cu物种分布及种类对Cu-SAPO-34低温活性的影响,探究了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NH_(3)-SCR)的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原位合成有利于SAPO-34骨架稳定,适量的Cu可以使所制备的催化剂具有多级孔道结构并以微孔为主导,有利于SCR反应。丰富的ZCuOH位点和稳定的酸位使0.2 Cu-SAPO-34催化剂具有优异低温SCR活性。经过机理分析发现,SCR反应在0.2 Cu-SAPO-34催化剂上遵循Eley-Rideal和Langmuir-Hinshelwood两种反应机理,并且在低温端时Eley-Rideal机理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SCR Cu-SAPO-34 活性物种 反应机理
下载PDF
NH_(3)-(NH_(4))_(2)SO_(4)体系隔膜电解铜电化学研究
16
作者 杨建英 唐施阳 +2 位作者 杨平 李树超 杨建广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8,共8页
PCB板(印刷电路板)剪裁铣削渣中含有金属铜和铝,且塑料含量高,采用电化学溶解隔膜电积工艺可以实现铜的剥离并得到高品位阴极铜。该工艺具有流程短、电流效率高、产品纯度高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电化学机理尚不明确,本文以PC... PCB板(印刷电路板)剪裁铣削渣中含有金属铜和铝,且塑料含量高,采用电化学溶解隔膜电积工艺可以实现铜的剥离并得到高品位阴极铜。该工艺具有流程短、电流效率高、产品纯度高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电化学机理尚不明确,本文以PCB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含铜固废作为阳极,采用钛板为阴极,在NH_(3)-(NH_(4))_(2)SO_(4)体系中采用隔膜电解工艺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包括不同铵盐体系、氨/硫酸铵体系中不同电极、氨/硫酸铵体系不同电解液组成的电化学行为曲线以及NH_(3)-(NH_(4))_(2)SO_(4)体系电沉积铜的控制步骤、成核机理等。结果表明,氨/硫酸铵体系中电积铜的起始还原电位最低,电积时电耗较低,且该体系中氢的析出电位均较负,可避免因析出氢气降低阴极电流效率的副反应;NH_(3)-(NH_(4))_(2)SO_(4)体系中Cu^(2+)在钛电极表面的电沉积反应为不可逆过程,且为双电子一步转移过程,控制步骤为扩散控制;Cu^(2+)在钛电极上的成核机理接近于瞬时成核。该研究成果可为NH_(3)-(NH_(4))_(2)SO_(4)体系隔膜电解铜工艺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B含铜废料 nh_(3)-(nh_(4))_(2)SO_(4)-H_(2)O体系 隔膜电解 电化学机理 成核机理 控制步骤
下载PDF
Model Estimation of Volatilization of Ammonia Appliedwith Surface Film-Forming Material 被引量:10
17
作者 ZHUANGSHUNYAO YINBI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99-304,共6页
Greenhous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ammonia volatilization loss with or withoutapplication of surface film-forming material (SFFM). Ammonia volatilization loss was estimated by the modeldeveloped by... Greenhous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ammonia volatilization loss with or withoutapplication of surface film-forming material (SFFM). Ammonia volatilization loss was estimated by the modeldeveloped by Jayaweera and Mikkelse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del could estimate and predict wellammonia volatilization loss also in case of SFFM addition. There was an emended factor B introduced tothe model calculation when SFPM was used. Simulated calculation showed that the effect of factor B onNHa loss was obvious. The value of B was governed by SFFM and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ensitivityanalysis suggested that pH was the main factor coatrolling NH3 volatilization loss from the flood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l estimation nh_3 volatilization loss surface film-forming material
下载PDF
小鼠^(13)N-NH_(3)·H_(2)O心肌灌注Micro-PET显像中尾静脉注射技术的优化与评估
18
作者 李长虹 李强 +4 位作者 石云华 韦顺 李韦微 周洁 付巍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3期539-544,共6页
目的通过自制小鼠尾静脉留置针,为小鼠^(13)N-NH_(3)·H_(2)O心肌灌注显像提供实用、快捷、成功率高的实验工具,并总结归纳出一套流畅、高效的实验流程。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本实验室自制的鼠尾静脉留置针及人外周浅静脉一... 目的通过自制小鼠尾静脉留置针,为小鼠^(13)N-NH_(3)·H_(2)O心肌灌注显像提供实用、快捷、成功率高的实验工具,并总结归纳出一套流畅、高效的实验流程。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本实验室自制的鼠尾静脉留置针及人外周浅静脉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洁瑞26G)为小鼠行尾静脉留置针穿刺,经留置针推注^(13)N-NH_(3)·H_(2)O,配合Micro-PET动态采集,记录图像采集的成功率及图像质量并评价两组注射的优缺点。结果两组实验在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药物残留量、图像质量及小鼠尾部放射性药物残留量5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比较,自制留置针制作及操作简便、穿刺成功率高、对鼠尾静脉损伤小,且在图像采集成功率及质量方面均占优势。结论自制鼠尾静脉留置针联合优化的实验流程,能显著提高鼠尾静脉穿刺成功率和图像质量,很好地应用于小鼠^(13)N-NH_(3)·H_(2)O心肌灌注Micro-PET显像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尾静脉注射 留置针 ^(13)N-nh_(3)·H_(2)O 心肌灌注 Micro-PET
下载PDF
NH_(3)/DME火焰熄灭极限及动力学机制
19
作者 陈九伍 苟小龙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7-144,共8页
基于对冲流火焰实验台,获得了NH_(3)、DME及NH_(3)/DME混合物扩散火焰的熄灭极限数据,并在其基础上发展了能精确刻画NH_(3)/DME燃烧特性尤其是极限拉伸率的动力学模型,基于该模型对NH_(3)/DME的燃烧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对冲流火焰实验台,获得了NH_(3)、DME及NH_(3)/DME混合物扩散火焰的熄灭极限数据,并在其基础上发展了能精确刻画NH_(3)/DME燃烧特性尤其是极限拉伸率的动力学模型,基于该模型对NH_(3)/DME的燃烧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DME掺混比的增大有助于NH_(3)/DME扩散火焰可燃极限的拓展;DME的化学效应和热效应对NH_(3)/DME燃烧起到促进作用,且化学效应的影响更为重要,随着DME掺混比的增大,化学效应的相对重要性亦增加;与此同时,DME的输运效应对NH_(3)/DME的燃烧起到抑制作用;DME的掺混增大了火焰的厚度,在增大自由基生成量的同时提高了反应过程的热释放率,进而促进了燃烧、提高了燃烧过程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3 熄灭极限 动力学
下载PDF
BiOI/g-C_(3)N_(4)/NH_(2)-MIL-53(Fe)三元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0
作者 何林 吴敏 《化工时刊》 CAS 2024年第3期15-22,共8页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作者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制备了Bi OI/g-C_(3)N_(4)/NH_(2)-MIL-53(Fe)三元异质结催化剂。以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表征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以双酚S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催化剂...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作者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制备了Bi OI/g-C_(3)N_(4)/NH_(2)-MIL-53(Fe)三元异质结催化剂。以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表征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以双酚S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以自由基捕获实验得出·OH、h^(+)和·O_(2)^(-)在降解过程中均发挥强氧化作用,并基于催化剂光芬顿性能研究以及半导体能带结构,提出其催化光芬顿反应的可能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 OI g-C_(3)N_(4) nh_(2)-MIL-53(Fe) 光芬顿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