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场辅助NH_(3)/CH_(4)燃烧的反应分子动力学研究
1
作者 洪樱珊 王静 +1 位作者 黄福全 姜曦灼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9-625,共7页
采用反应力场分子动力学方法(ReaxFF MD)研究了电场辅助条件下NH_(3)/CH_(4)在空气中的燃烧特性.明确了反应过程中NH_(3)分子数、中间产物种类及重要自由基随电场强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电场强度对燃烧反应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场缩短了... 采用反应力场分子动力学方法(ReaxFF MD)研究了电场辅助条件下NH_(3)/CH_(4)在空气中的燃烧特性.明确了反应过程中NH_(3)分子数、中间产物种类及重要自由基随电场强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电场强度对燃烧反应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场缩短了第一个NH_(3)分子的分解时间,改变了NH_(3)消耗速率及NH_(3)/CH_(4)在空气中燃烧的系列反应路径,从而影响了氮氧化物(NOx)生成量.从微观层面揭示了外加电场对NH_(3)/CH_(4)在空气中燃烧反应的影响,为利用外加电场调控燃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 nh_(3)/ch_(4)燃烧 反应力场 分子动力学 氮氧化物(NOx)
下载PDF
NH_(3)/CH_(4)燃烧特性分析
2
作者 赵旭 《内燃机与配件》 2024年第18期15-17,共3页
氨是一种潜在的CO_(2)零排放能源替代品,因此对其燃烧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优化燃烧过程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Chemkin软件进行模拟,探讨了NH_(3)/CH_(4)混合气体的燃烧特性,通过比较不同混合比例的NH_(3)/CH_(4)燃烧... 氨是一种潜在的CO_(2)零排放能源替代品,因此对其燃烧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优化燃烧过程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Chemkin软件进行模拟,探讨了NH_(3)/CH_(4)混合气体的燃烧特性,通过比较不同混合比例的NH_(3)/CH_(4)燃烧过程中的热值、火焰传播速度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含量等特性.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混合比例下,NH_(3)/CH_(4)的燃烧速率在化学计量下燃烧速度最快,但同时会产生更多的氮氧化物.在实际应用中,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达到最高的燃烧效率和最低的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kinPro nh_(3)/ch_(4) 燃烧特性 火焰传播速度 氮氧化物排放
下载PDF
侧深施控释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NH_(3)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郭松 郭慧婷 +9 位作者 张裕梁 钱紫慧 王子君 路佳明 汪源 赵灿 王维领 张洪程 杨凤萍 霍中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5-1539,共15页
为建立机插稻高产低碳减排的控释氮肥施用技术,以迟熟中粳南粳9108、泰香粳1402为材料,选用控释期100 d、43%树脂包膜缓释氮肥与46%速效尿素为氮肥,分别设置基穗氮肥比例为100(NM1)∶、82(NM2)∶、73∶(NM3)与64(NM4)∶不同运筹方式处理... 为建立机插稻高产低碳减排的控释氮肥施用技术,以迟熟中粳南粳9108、泰香粳1402为材料,选用控释期100 d、43%树脂包膜缓释氮肥与46%速效尿素为氮肥,分别设置基穗氮肥比例为100(NM1)∶、82(NM2)∶、73∶(NM3)与64(NM4)∶不同运筹方式处理,基肥采用侧深施肥方法,控释氮肥与速效尿素比例均为55,∶穗氮肥为尿素,并设置常规施肥(FFT)与不施氮肥(0N)对照处理,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NH_(3)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FT处理相比,侧深施控释氮肥推迟NH_(3)挥发峰值出现,避免分蘖期NH_(3)挥发峰值产生,穗期追施尿素后的NH_(3)挥发通量和平均NH_(3)挥发通量显著降低,NH_(3)累积损失总量降低25.33%~48.76%,NH_(3)排放系数降低29.14%~60.81%,单位产量NH_(3)排放强度显著降低29.60%~56.01%。与FFT处理相比,侧深施控释氮肥分蘖期和抽穗后的CH_(4)排放通量显著降低,搁田期和穗期追施尿素后的N_(2)O排放通量显著降低,CH_(4)排放累积总量降低20.20%~55.04%,CH_(4)减排率随基穗氮肥比例变小而降低,N_(2)O排放累积总量降低25.56%~61.56%,N_(2)O减排率表现为NM1>NM3>NM2>NM4,GWP和GHGI分别降低20.96%~53.35%、25.91%~55.40%。品种间NH_(3)挥发和温室气体规律一致,减排效果均表现为NM1>NM3>NM2>NM4。综合考虑经济、生态效益,NM1处理氨挥发和温室气体减排效果最佳,且比NM3和FFT处理减少施肥次数1~2次,利于水稻绿色轻简规模化生产;NM3处理增产率最高且NH_(3)挥发和温室气体减排效果仅次NM1,实现丰产减排协同进行。综上,本文探索出一套适配迟熟中粳减排增产的控释氮肥施肥方式,重点发现“轻简+减排”型施肥方式NM1和“丰产+减排”型施肥方式N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氮肥 运筹方式 nh_(3)挥发 ch_(4) N_(2)O 减排
下载PDF
NH_(3)/CH_(4)混合气体爆炸极限试验研究及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文和 牟丹 +2 位作者 李润之 童杰 邱书涵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45-1551,共7页
为了预防化工场所合成氨工艺中混合气体爆炸事故,利用爆炸极限测试仪和CHEMKIN软件,研究了NH_(3)和CH_(4)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和动力学过程。通过分析NH_(3)和CH_(4)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和爆炸传播火焰特征,以及爆炸过程中温度、压力和关... 为了预防化工场所合成氨工艺中混合气体爆炸事故,利用爆炸极限测试仪和CHEMKIN软件,研究了NH_(3)和CH_(4)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和动力学过程。通过分析NH_(3)和CH_(4)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和爆炸传播火焰特征,以及爆炸过程中温度、压力和关键自由基·H和·OH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体积分数的NH_(3)对CH_(4)爆炸极限的影响。结果表明:NH_(3)的存在使混合气体的爆炸下限上升,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CH_(4)爆炸,且体积分数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爆炸下限时的火焰经历了半圆形向指尖形的转变,NH_(3)体积分数越大,爆炸火焰颜色越亮;NH_(3)主要通过影响CH_(4)爆炸链式反应的关键自由基·H和·OH来抑制CH_(4)爆炸。所得结论为有效预防NH_(3)/CH_(4)混合爆炸事故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爆炸极限 甲烷 氨气 动力学分析
下载PDF
功率对空气分级NH_(3)、NH_(3)/CH_(4)火焰排放的影响
5
作者 咸国礼 孔雨晗 +2 位作者 姜磊 胡宏斌 张永生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34-1642,共9页
NH_(3)作为氢能载体,可实现氢能远距离输运。针对NH_(3)燃烧的反应性低、稳定性差、高燃料型NO_(x)排放问题,设计旋流燃烧器和空气分级燃烧室,实验研究功率为5~23 k W的NH_(3)、NH_(3)/CH_(4)扩散火焰NO_(x)排放特性。并采用化学反应器... NH_(3)作为氢能载体,可实现氢能远距离输运。针对NH_(3)燃烧的反应性低、稳定性差、高燃料型NO_(x)排放问题,设计旋流燃烧器和空气分级燃烧室,实验研究功率为5~23 k W的NH_(3)、NH_(3)/CH_(4)扩散火焰NO_(x)排放特性。并采用化学反应器网络(CRN)进行化学动力学模拟,分析排放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5 kW、Ф_(pri)=1.05的条件下,NH_(3)火焰NO_(x)测量排放最低为114.4×10^(-6)@15%O_(2);随着功率升高,NO_(x)排放增加,且导致燃烧不充分、火焰延长,此时最佳Ф_(pri)提前、燃烧范围减少、NO_(x)进一步增加;本文的CRN更适合模拟预混燃烧的NO_(x)排放,而不是扩散燃烧;功率升高不会改变反应路径,但生成NO的基元反应速率的升高幅度略大于消耗NO的基元反应速率,从而导致NO排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nh_(3)/ch_(4)火焰 NO_(x)排放 旋流扩散燃烧 空气分级 CRN模拟
原文传递
Enhancing the photo-luminescence stability of CH_(3)NH_(3)PbI_(3) film with ionic liquids
6
作者 Weifeng Ma Chunjie Ding +5 位作者 Nasrullah Wazir Xianshuang Wang Denan Kong An Li Bingsuo Zou Ruibin Liu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3期550-554,共5页
The methylammonium lead triiodide(CH_(3)NH_(3)PbI_(3))-based perovskite shows a great alluring prospect in areas of solar cells, lasers, photodetectors, and light emitting diodes owing to their excellent optical and e... The methylammonium lead triiodide(CH_(3)NH_(3)PbI_(3))-based perovskite shows a great alluring prospect in areas of solar cells, lasers, photodetectors, and light emitting diodes owing to their excellent optical and electrical advantages. However,it is very sensitive to the surrounding oxygen and moisture, which limits its development seriously. It is urgent to spare no effort to enhance its optical and electrical stability for further application. In this paper, we synthesize the MAPbI_(3) perovskite film on the glass substrate with/without the ionic liquid(IL) of 1-Butyl-3-methylimidazolium tetrafluoroborate(BMIMBF_(4)) by a simple two-step sequential solution method. The additive of BMIMBF_(4)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rystal structure. Moreover, the photo-luminescence(PL) intensity of MAPbI_(3) film with BMIMBF_(4) is much stronger than the pure MAPbI_(3) film after a week in the air, which is almost ten-fold of the pure one. Meanwhile, under the illumination of 405-nm continuous wave(CW) laser, the fluorescent duration of the MAPbI_(3) film with BMIMBF_(4) is approximately 2.75 min, while the pure MAPbI;film is only about 6 s. In fact, ionic liquid of BMIMBF_(4) in the perovskite film plays a role of passivation, which prevents the dissolution of MAPbI_(3) into CH_(3)NH_(3)and PbI_(2) and thus enhances the stability of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the ionic liquid of BMIMBF;possesses high ionic conductivity, which accelerates the electron transport, so it is beneficial for the perovskite film in the areas of solar cells, photodetectors, and lasers. This interesting experiment provides a promising way to develop the perovskite’s further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3)nh_(3)PbI_(3)perovskite film PHOTO-LUMINESCENCE BMIMBF_(4)ionic liquid
下载PDF
CH_4在Cu/γ-Al_2O_3颗粒上催化燃烧分区及反应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耿豪杰 杜学森 +3 位作者 张力 冉景煜 闫云飞 杨仲卿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90-795,共6页
采用固定床微分反应器,实验研究了甲烷在不同氧烷分压比(P_(O_2)/P_(CH_4))下Cu/γ-Al_2O_3催化剂上的反应速率及燃烧特性,确定了反应动力学分区,并探讨了甲烷催化燃烧反应的表面机理及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当P_(O_2)/P_(CH_... 采用固定床微分反应器,实验研究了甲烷在不同氧烷分压比(P_(O_2)/P_(CH_4))下Cu/γ-Al_2O_3催化剂上的反应速率及燃烧特性,确定了反应动力学分区,并探讨了甲烷催化燃烧反应的表面机理及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当P_(O_2)/P_(CH_4)〉2时,微分反应器中的反应速率与CH_4分压成正比而与O_2分压无关,催化剂表面呈饱和氧吸附状态;0.1〈P02/PcH4〈2时,反应速率受CH4和02分压的共同影响,吸附氧未完全覆盖活性位表面;当0〈PO2/PCH4〈0.1时,反应速率仅与02分压呈正比关系,与CH4无关,金属表面裸露,表面吸附氧被快速吹离。动力学研究表明,3个反应动力学区间所对应的催化剂表面吸附氧覆盖率有明显不同,3个区间依次为(O*)、(O*+*)和(*),所对应的表观活化能依次下降146.3kJ/mol、99.8kJ/mol、60.8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物分压 ch_4燃烧 Cu/γ-Al_2O_3催化剂 动力学
原文传递
酸洗和磷酸浸渍对浮萍热解特性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杨伟 吕雷达 +6 位作者 彭诗阳 李威 蔡红春 韩勇 朱有健 杨海平 赵海 《综合智慧能源》 CAS 2023年第5期39-45,共7页
基于当前浮萍热解研究不足的现状,探究浮萍热解特性及磷对热解气体产物特性的影响。采用酸洗及磷酸浸渍的方法对浮萍进行处理,使用热重红外联用仪探究酸洗和磷酸浸渍对浮萍热解特性及气体产物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酸洗明显降低了浮萍的... 基于当前浮萍热解研究不足的现状,探究浮萍热解特性及磷对热解气体产物特性的影响。采用酸洗及磷酸浸渍的方法对浮萍进行处理,使用热重红外联用仪探究酸洗和磷酸浸渍对浮萍热解特性及气体产物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酸洗明显降低了浮萍的灰分含量且改变了灰分组分,提高了样品的热值及C,H,N,O的质量分数。热重试验发现浮萍热解主要分为4个阶段,热解反应主要发生在145~520℃,微商热重(DTG)曲线呈双峰分布。酸洗导致热解初温升高10℃,降低了浮萍热解后的固体产物产量,降低了最大失重峰温度,但最大失重速率上升。磷酸浸渍明显提高了浮萍热解后的固体产物产量,同时降低了热解的最大失重峰温度及最大失重速率。酸洗使热解气体产物CH_(4)含量升高,而磷酸浸渍则促使CH_(4),CO_(2),NH_(3)等气体产量显著增加且明显扩大了NH_3的释放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萍 酸洗 磷酸 浸渍 热解 热重 ch_(4) CO_(2) nh_(3)
下载PDF
非经典三铂核药物与DNA作用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郝兰 张勇 +1 位作者 谭宏伟 陈光巨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60-1164,共5页
利用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和量子化学等计算方法研究了新型临床二期抗癌药物BBR3464([{trans-PtCl(NH3)2}2-μ-{trans-Pt(NH_(3))_(2)(NH_(2)(CH_(2))_(6)NH_(2))_(2)}]^(4+))与寡聚DNA片段复合物的几何构型及其电子结构.结果表明,利用... 利用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和量子化学等计算方法研究了新型临床二期抗癌药物BBR3464([{trans-PtCl(NH3)2}2-μ-{trans-Pt(NH_(3))_(2)(NH_(2)(CH_(2))_(6)NH_(2))_(2)}]^(4+))与寡聚DNA片段复合物的几何构型及其电子结构.结果表明,利用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确定的复合物结构与实验的基本吻合.BBR3464为+4价高电荷铂药,与两端的铂相连的两个Cl配体间的距离是2·74nm,这使得药物与DNA交联速度快,形成远程的1,4-链间交联.计算结果表明,BBR3464与DNA识别能力强,结合稳定.所形成的复合物中既有Pt-N7间较强的配位键,也存在许多氢键、弱氢键及静电作用.复合物中结合位点及结合位点外的嘌呤碱基的构象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复合物结构特征说明,DNA在键合药物后其构型并未发生定域的链弯曲,而是离域的嘌呤碱基的构象转化,其对DNA所造成离域性损伤与经典的药物不同.DNA是铂抗肿瘤药物的靶点,多点键合和离域性损伤的结构特征与BBR3464的独特生物活性和临床表现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BR3464([{trans-PtCl(nh_(3))_(2)}_(2)-μ-{trans-Pt(nh_(3))_(2)(nh_(2)(ch_(2))_(6)nh_(2))_(2)}]^(4+)) DNA片段 分子力学方法 分子动力学方法 量子化学方法
下载PDF
不同抑制剂对乙酸降解产甲烷及产甲烷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麻婷婷 承磊 +3 位作者 刘来雁 代莉蓉 周正 张辉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7-597,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石油烃降解产甲烷菌系中是否存在乙酸互营氧化产甲烷代谢途径。【方法】以3个不同温度条件的正十六烷烃降解产甲烷菌系Y15(15℃)、M82(35℃)和SK(55℃)作为接种物,通过乙酸喂养实验、并添加乙酸营养型产甲...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石油烃降解产甲烷菌系中是否存在乙酸互营氧化产甲烷代谢途径。【方法】以3个不同温度条件的正十六烷烃降解产甲烷菌系Y15(15℃)、M82(35℃)和SK(55℃)作为接种物,通过乙酸喂养实验、并添加乙酸营养型产甲烷古菌的选择性抑制剂NH4Cl和CH3F,结合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和克隆文库技术,分析乙酸产甲烷潜力及产甲烷古菌群落的演替趋势,推测产甲烷代谢途径的变化趋势。【结果】无论是否添加NH4Cl和CH3F,这3个菌系都可以利用乙酸生长并产生甲烷,但是添加NH4Cl和CH3F后产甲烷延滞期增加,最大比甲烷增长速率降低;只添加乙酸后,3个不同温度的菌系的古菌群落主要由乙酸营养型产甲烷古菌甲烷鬃毛菌属(Methanosaeta)组成,其丰度分别为92.8±1.4%、97.3±2.4%和82.8±9.0%;当添加选择性抑制剂NH4Cl,3个菌系中的Methanosaeta的丰度分别变为98.5±0.7%、87.4±4.8%和6.1±8.6%,中温菌系M82中氢营养型产甲烷古菌甲烷袋装菌属(Methanoculleus)的相对丰度增加到12.6±4.0%,高温菌系SK中另一类氢营养型产甲烷古菌甲烷热杆菌属(Methanothermobacter)增至84.3±1.5%;当添加选择性抑制剂CH3F,Methanosaeta丰度分别降至77.1±14.5%,86.4±6.1%和35.8±7.8%,低温菌系Y15中的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增高(15.7±21%),这类产甲烷古菌具有多种产甲烷代谢途径,M82中Methanoculleus丰度上升到13.6±13.1%,SK中Methanothermobacter丰度增大到48.5±11.2%。【结论】在低温条件下,菌系Y15可能主要通过乙酸裂解完成产甲烷代谢,在中高温条件下,菌系M82和SK中可能存在乙酸互营氧化产甲烷代谢途径,并且甲烷的产生分别通过不同种群的氢营养型产甲烷古菌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烃降解 互营乙酸氧化 产甲烷途径 古菌群落 nh_4Cl和ch_3F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