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H_(3)SO_(3)改性稀土尾矿催化剂NH_(3)-SCR脱硝活性及SO_(2)/H_(2)O耐受性能研究
1
作者 焦坤灵 焦晓云 +3 位作者 刘佳杰 汪思瀛 李娜 武文斐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37,75,共7页
采用球磨、微波焙烧方法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NH_(3)SO_(3)改性稀土尾矿NH_(3)-SCR脱硝催化剂。通过BET、SEM-EDS、XRD、NH_(3)-TPD、H_(2)-TPR分析了催化剂脱硝活性及SO_(2)/H_(2)O耐受性能。结果表明:NH_(3)SO_(3)改性使催化剂脱硝活性... 采用球磨、微波焙烧方法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NH_(3)SO_(3)改性稀土尾矿NH_(3)-SCR脱硝催化剂。通过BET、SEM-EDS、XRD、NH_(3)-TPD、H_(2)-TPR分析了催化剂脱硝活性及SO_(2)/H_(2)O耐受性能。结果表明:NH_(3)SO_(3)改性使催化剂脱硝活性得到了显著提高,10%NH_(3)SO_(3)改性催化剂在300~350℃脱硝活性可达90%左右。SO_(2)/H_(2)O共同作用可将10%NH_(3)SO_(3)改性催化剂脱硝活性提高至97%,其促进作用保持了良好的稳定性,且具有可逆性。NH_(3)SO_(3)改性稀土尾矿后,催化剂比表面积、酸性位点及强度增加,表面活性物质分散度更高,弱化了尾矿矿物晶型,提高了催化剂吸附能力和氧化还原能力,从而提高催化脱硝活性,同时具备优良的SO_(2)/H_(2)O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SO_(3)改性 稀土尾矿 催化剂 nh_(3)-SCR脱硝 SO_(2)/h_(2)O耐受性能 脱硝活性
下载PDF
La_(1-x)Ce_(x)MnO_(3)-Ba/Al_(2)O_(3)催化剂对NO选择性生成NH_(3)的影响
2
作者 宋崇林 郑庆贺 +3 位作者 吕誉 崔立峰 李云强 吕刚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53-1061,共9页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降低内燃机碳排放,稀薄燃烧技术成为了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技术不仅能提高发动机燃油热效率,还能有效降低CO_(2)排放.但是稀薄燃烧往往会伴随着大量氮氧化物的产生,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LNT-SCR耦合的NO_(x)净化技...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降低内燃机碳排放,稀薄燃烧技术成为了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技术不仅能提高发动机燃油热效率,还能有效降低CO_(2)排放.但是稀薄燃烧往往会伴随着大量氮氧化物的产生,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LNT-SCR耦合的NO_(x)净化技术,此时LNT的作用是将排气中部分NO_(x)转化为NH_(3),为下游的SCR提供还原剂.基于此,制备了LNT催化剂,研究催化剂对NO选择性生成NH_(3)的影响.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_(1-x)Ce_(x)MnO_(3)系列钙钛矿氧化物,并通过分步浸渍法得到了La_(1-x)Ce_(x)MnO_(3)-Ba/Al_(2)O_(3)负载型催化剂.利用XRD、H_(2)-TPR、NO-TPD等表征手段研究了钙钛矿氧化物的晶相结构,以及负载型催化剂的还原特性、NO_(x)吸附-脱附性能等物化性质,并且通过H_(2)选择性催化还原NO实验探究了催化剂掺杂Ce对NO转化成NH_(3)的影响.结果表明,Ce掺杂催化剂具有良好的NH_(3)产物选择性,并且显著提高了NO转化率.温度是NO转化和NH_(3)产物选择性生成的决定性因素,而H_(2)和NO体积比是NO转化和NH_(3)产物选择性生成的关键性因素.其中,La_(0.95)Ce_(0.05)MnO_(3)-Ba/Al_(2)O_(3)在低温下催化活性表现最佳,在350℃、H_(2)和NO体积比为5.0时NH_(3)产物选择性为65%,NO转化率为100%.此外,所制备的La_(1-x)Ce_(x)MnO_(3)都形成了钙钛矿型结构,而且Ce掺杂催化剂的大部分Ce离子可以进入到LaMnO_(3)结构中.在催化剂适量掺杂Ce后,H_(2)消耗总面积增大、还原峰的峰值温度降低,表明掺杂Ce改善了催化剂的还原特性;同时NO吸附和脱附面积增大,表明Ce掺杂改变了催化剂的NO_(x)吸附-脱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_(1-x)Ce_(x)MnO_(3)-Ba/Al_(2)O_(3)催化剂 h_(2)选择性催化还原NO nh_(3)产物选择性 NO转化率 晶相结构 还原特性 NO_(x)吸附-脱附
下载PDF
纳米TiO_(2)对NH_(3)-H_(2)O-LiBr工质降膜吸收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李彦军 金正浩 李舒宏 《制冷技术》 2024年第1期16-23,共8页
为了探讨纳米TiO_(2)对三元NH_(3)-H_(2)O-LiBr工质降膜吸收的影响,本文利用数值分析建立了三元工作流体薄膜吸收的连续方程、能量方程和组分质量平衡方程,采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和计算纳米流体的降膜吸收性能,将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 为了探讨纳米TiO_(2)对三元NH_(3)-H_(2)O-LiBr工质降膜吸收的影响,本文利用数值分析建立了三元工作流体薄膜吸收的连续方程、能量方程和组分质量平衡方程,采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和计算纳米流体的降膜吸收性能,将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并进一步分析了纳米TiO_(2)质量分数、初始氨浓度、初始温度、冷却水进口温度、吸收压力和下降薄膜管长度对薄膜吸收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添加纳米TiO_(2)可以增强降膜吸收的传质速率,主要原因为液膜中氨的扩散系数增加。当纳米TiO_(2)质量分数从0%增加到0.1%、0.3%和0.5%时,扩散系数分别增加了3.44倍、6.42倍和11.76倍。此外,增加初始氨浓度、降低初始温度、提高冷却水进口温度或降低吸收压力都可以提高最终溶液的饱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膜 吸收 纳米TiO_(2) nh_(3)-h_(2)O-LiBr 模拟研究
下载PDF
小鼠^(13)N-NH_(3)·H_(2)O心肌灌注Micro-PET显像中尾静脉注射技术的优化与评估
4
作者 李长虹 李强 +4 位作者 石云华 韦顺 李韦微 周洁 付巍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3期539-544,共6页
目的通过自制小鼠尾静脉留置针,为小鼠^(13)N-NH_(3)·H_(2)O心肌灌注显像提供实用、快捷、成功率高的实验工具,并总结归纳出一套流畅、高效的实验流程。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本实验室自制的鼠尾静脉留置针及人外周浅静脉一... 目的通过自制小鼠尾静脉留置针,为小鼠^(13)N-NH_(3)·H_(2)O心肌灌注显像提供实用、快捷、成功率高的实验工具,并总结归纳出一套流畅、高效的实验流程。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本实验室自制的鼠尾静脉留置针及人外周浅静脉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洁瑞26G)为小鼠行尾静脉留置针穿刺,经留置针推注^(13)N-NH_(3)·H_(2)O,配合Micro-PET动态采集,记录图像采集的成功率及图像质量并评价两组注射的优缺点。结果两组实验在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药物残留量、图像质量及小鼠尾部放射性药物残留量5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比较,自制留置针制作及操作简便、穿刺成功率高、对鼠尾静脉损伤小,且在图像采集成功率及质量方面均占优势。结论自制鼠尾静脉留置针联合优化的实验流程,能显著提高鼠尾静脉穿刺成功率和图像质量,很好地应用于小鼠^(13)N-NH_(3)·H_(2)O心肌灌注Micro-PET显像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尾静脉注射 留置针 ^(13)N-nh_(3h_(2)O 心肌灌注 Micro-PET
下载PDF
NH_(3)/H_(2)掺混MILD燃烧及NO_(x)排放特性的数值模拟
5
作者 刘祥涛 王国昌 +2 位作者 司济沧 李鹏飞 米建春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7-116,共10页
化石能源的利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也造成了全球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此背景下,氨和氢作为零碳燃料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其燃烧利用面临诸多问题。MILD燃烧是一种新型燃烧方式,有望实现氨/氢混合燃料的清洁高效燃烧,... 化石能源的利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也造成了全球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此背景下,氨和氢作为零碳燃料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其燃烧利用面临诸多问题。MILD燃烧是一种新型燃烧方式,有望实现氨/氢混合燃料的清洁高效燃烧,但目前研究非常有限。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预混NH_(3)/H_(2)射流火焰的MILD燃烧和排放特性进行研究。改变了射流中的氢气比例(X(H_(2))F)和当量比(Φ_(J)),并详细分析了温升、反应域、抬升高度、自由基浓度以及氮氧化物(NO_(x))排放等。结果表明,添加少量H_(2)可显著增强NH_(3)火焰的稳定性,降低自着火温度并消除火焰抬升。此外,X(H_(2))_(F)的增加能提高燃烧温度,加快H、O和OH自由基的产生,并使燃烧模式由MILD燃烧转变为高温燃烧。富燃料且氢气比例较低时,NH_(3)在燃烧前大量分解为H_(2),导致燃烧温度较高。关于NO_(x)排放,N_(2)O和NO是最主要来源,NO_(2)可忽略不计。整体上,N_(2)O和NO的排放随X(H_(2))_(F)的增加先升高再降低。当X(H_(2))_(F)较低时,N_(2)O的浓度峰值与排放量和NO相当。提高X(H_(2))_(F),温度升高,导致N_(2)O转化为NO和N_(2),因此NO变为主要的NO_(x)排放源。此外,富燃工况中,燃烧温度、OH浓度及射流对伴流中氧气的卷吸共同影响N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氢混合燃料 MILD燃烧 当量比 燃烧特性 NO_(x)排放
下载PDF
NH_(3)-(NH_(4))_(2)SO_(4)体系隔膜电解铜电化学研究
6
作者 杨建英 唐施阳 +2 位作者 杨平 李树超 杨建广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8,共8页
PCB板(印刷电路板)剪裁铣削渣中含有金属铜和铝,且塑料含量高,采用电化学溶解隔膜电积工艺可以实现铜的剥离并得到高品位阴极铜。该工艺具有流程短、电流效率高、产品纯度高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电化学机理尚不明确,本文以PC... PCB板(印刷电路板)剪裁铣削渣中含有金属铜和铝,且塑料含量高,采用电化学溶解隔膜电积工艺可以实现铜的剥离并得到高品位阴极铜。该工艺具有流程短、电流效率高、产品纯度高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电化学机理尚不明确,本文以PCB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含铜固废作为阳极,采用钛板为阴极,在NH_(3)-(NH_(4))_(2)SO_(4)体系中采用隔膜电解工艺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包括不同铵盐体系、氨/硫酸铵体系中不同电极、氨/硫酸铵体系不同电解液组成的电化学行为曲线以及NH_(3)-(NH_(4))_(2)SO_(4)体系电沉积铜的控制步骤、成核机理等。结果表明,氨/硫酸铵体系中电积铜的起始还原电位最低,电积时电耗较低,且该体系中氢的析出电位均较负,可避免因析出氢气降低阴极电流效率的副反应;NH_(3)-(NH_(4))_(2)SO_(4)体系中Cu^(2+)在钛电极表面的电沉积反应为不可逆过程,且为双电子一步转移过程,控制步骤为扩散控制;Cu^(2+)在钛电极上的成核机理接近于瞬时成核。该研究成果可为NH_(3)-(NH_(4))_(2)SO_(4)体系隔膜电解铜工艺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B含铜废料 nh_(3)-(nh_(4))_(2)SO_(4)-h_(2)O体系 隔膜电解 电化学机理 成核机理 控制步骤
下载PDF
NH_(3)和H_(2)S除臭菌剂的制备及其对厨余垃圾堆肥除臭效果和机理探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崔若琪 张玲悦 +3 位作者 江海溶 张毓羚 张明露 任连海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11-322,共12页
为了缓解厨余垃圾因降解或腐烂产生的恶臭气体所造成的污染,本研究分别从污泥和厨余堆肥中分离筛选出8株对NH3和H2S具有除臭效果的菌株,混合制备成复合微生物除臭菌剂,研究其除臭效果、堆肥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由响应... 为了缓解厨余垃圾因降解或腐烂产生的恶臭气体所造成的污染,本研究分别从污泥和厨余堆肥中分离筛选出8株对NH3和H2S具有除臭效果的菌株,混合制备成复合微生物除臭菌剂,研究其除臭效果、堆肥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由响应面分析得出菌剂对于NH_(4)^(+)-N降解率的最佳条件为温度27℃、pH 6.21、接种量14%时,NH_(4)+^(-)N的降解率为92.55%;菌剂生成SO_(4)^(2-)的最佳条件是温度29℃、pH 6.61和接种量5%时,SO_(4)^(2-)的最大生成量为173.57 mg/L。厨余垃圾堆肥添加菌剂后NH_(3)的去除率为55.32%,H_(2)S的去除率为61.72%,同时含水率、C/N、pH均有降低,加速了堆体温度的上升,延长了高温持续时间。菌剂的添加有利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增加了去除NH_(3)和H_(2)S的微生物丰度,加快了对NH_(3)和H_(2)S的代谢转化过程,抑制了NH_(3)和H_(2)S的释放,对于厨余垃圾恶臭气体的控制有着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除臭剂 筛选 nh_(3) h_(2)S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Cu/CeO_(2)上可见光辅助热催化合成NH_(3):H_(2)O存在下NO通过CO还原的途径
8
作者 宋昕杰 范世鹏 +4 位作者 蔡泽华 杨洲 陈旬 付贤智 戴文新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68-179,共12页
NH_(3)不仅是关键的工业化学原料,而且是未来可再生能源的无碳燃料和可运输的载体.目前,工业合成NH_(3)仍然以传统的Haber-Bosch反应为主,需要300-500°C的高温和20-30 MPa的压力.为克服这些缺点,研究者设计了NO-CO-H_(2)O反应体系... NH_(3)不仅是关键的工业化学原料,而且是未来可再生能源的无碳燃料和可运输的载体.目前,工业合成NH_(3)仍然以传统的Haber-Bosch反应为主,需要300-500°C的高温和20-30 MPa的压力.为克服这些缺点,研究者设计了NO-CO-H_(2)O反应体系.在该反应中,通过有毒气体CO在H_(2)O存在的条件下将NO还原成NH_(3),这是一种近乎理想的生产NH_(3)的方法.目前,已经报道了Pt/Al2O_(3)在NO-CO-H_(2)O反应中具有较高的NH_(3)选择性,但反应温度(400°C)仍然较高,不利于实际应用.因此,在低温条件下引入光照,通过光辅助热催化NO-CO-H_(2)O反应来获得NH_(3)产品,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方法.研究人员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发现,Cu在NO还原反应中具有很高的活性和NH_(3)选择性,且Cu在水煤气(CO+H_(2)O)变换反应中具有较高的活性.CeO_(2)具有丰富氧空位同时能充当碳酸盐的储存位点,还可以起到稳定分散铜的作用.因此,本文将具有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效应的金属Cu负载在具有氧空位的棒状CeO_(2)上形成Cu/CeO_(2)纳米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催化NO-CO-H_(2)O反应性能.结果表明,Cu/CeO_(2)不仅在100-270°C下表现出较好的CO和NO去除效率,且可以选择性地催化还原NO为NH_(3).其中,5%Cu/CeO_(2)表现出最优催化活性,210°C时NO转化率为94.4%和NH_(3)选择性为66.5%.在相同温度下,可见光可以进一步提高NO转化率(97.7%)和NH_(3)选择性(69.1%).通过对NO-CO-H_(2)O反应进行分步活性测试,发现该反应的主要过程由水煤气变化反应生成活性H^(*)及其进一步与NO发生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两部分组成.准原位电子顺磁共振、原位漫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在Cu/CeO_(2)上NO-CO-H_(2)O的反应机理是CO首先与H_(2)O反应形成HCO_(3)^(*)中间物,然后分解成CO_(2)和活性H^(*),最后NO与活性H^(*)反应产生NH_(3).而可见光诱导Cu的LSPR效应能有效地将催化剂的光吸收范围拓宽至可见光,同时其产生的热电子能有效提高催化剂表面电子密度,从而促进了HCO_(3)^(*)分解为CO_(2)和活性H^(*);另外,在CeO_(2)上再生了氧空位(H_(2)O的活化点),进而增加了NH_(3)产量.综上,本文提供了一种在温和条件下合成NH_(3)的可行性方法,能为合成NH_(3)工艺提供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CO-h_(2)O反应 nh_(3)合成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氧空位 Cu/CeO_(2)
下载PDF
H_(2)对NH_(3)在空气中燃烧影响的反应分子动力学
9
作者 黄福全 王静 姜曦灼 《新能源进展》 CSCD 2023年第5期404-410,共7页
氨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清洁能源,但其自燃温度高,不易燃烧。在NH_(3)中加入H_(2)可以改善其燃烧特性。采用基于反应力场的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H_(2)对NH_(3)在空气中燃烧反应的影响,揭示反应过程中NH_(3)分子数、氮氧化物(NO_... 氨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清洁能源,但其自燃温度高,不易燃烧。在NH_(3)中加入H_(2)可以改善其燃烧特性。采用基于反应力场的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H_(2)对NH_(3)在空气中燃烧反应的影响,揭示反应过程中NH_(3)分子数、氮氧化物(NO_(x))生成量、中间产物种类随温度和H_(2)添加量的变化规律,重点阐述NO_(x)的生成路径和H_(2)参与的反应路径。结果表明,H_(2)的加入降低了NH_(3)燃烧反应的活化能;随着H_(2)添加量的增加,体系中生成更多利于NH_(3)反应的H和HO自由基,从而提高NH_(3)燃烧速率;H_(2)对NO_(x)生成量的影响呈非线性变化,给出了能够降低NO_(x)排放的H_(2)掺混比例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h_(2)燃烧 反应力场 分子动力学 氮氧化物
下载PDF
H_(2)与氨混燃增强火焰燃烧特性模拟研究
10
作者 赵争辉 李航锦 +2 位作者 吴超杭 尹倩倩 王睿坤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24年第1期18-27,共10页
氢和氨作为清洁能源受到广泛关注,为深入探究氢-氨混燃的燃烧特性和影响因素,本文借助Chemkin仿真平台建立相关反应模型,以氢-氨混合气体为燃料,空气作为助燃剂,采用Otomo等人提出的一种氨氧化机理对其燃烧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并模拟研究... 氢和氨作为清洁能源受到广泛关注,为深入探究氢-氨混燃的燃烧特性和影响因素,本文借助Chemkin仿真平台建立相关反应模型,以氢-氨混合气体为燃料,空气作为助燃剂,采用Otomo等人提出的一种氨氧化机理对其燃烧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并模拟研究了混合气体的点火延迟时间、层流燃烧速度、绝热燃烧温度、NO排放等燃烧特性随当量比、初始压力以及燃料中H_(2)比例的具体变化规律,对不同工况下的层流火焰结构、H和OH自由基的产率(rate of production,ROP)、NO生成的敏感度进行了化学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纯氨气体的点火延迟时间长、层流燃烧速度慢,掺氢后燃烧特性均有所改善,且提高了火焰的绝热燃烧温度,但掺氢比例越大,NO排放越多。NO摩尔分数随当量比变化的趋势先增后减,在当量比为0.8左右达到峰值。综合考虑氢-氨混燃的一系列燃烧特性以及掺氢、加压的成本和收益情况,推荐H_(2)占比15%、当量比φ=1.1、压力P=0.2 MPa为氢-氨混合燃烧的最优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2) nh_(3) 混合燃烧 层流燃烧特性 数值模拟研究
下载PDF
Theoretical study of reduction mechanism of Fe_(2)O_(3) by H_(2) during chemical looping combustion 被引量:2
11
作者 Feng Liu Jing Liu +1 位作者 Yu Li Ruixue Fa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9期175-183,共9页
An atomic-level insight into the H_(2)adsorption and oxidation on the Fe_(2)O_(3)surface during chemicallooping combustion was provided on the basis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in this study.The results ... An atomic-level insight into the H_(2)adsorption and oxidation on the Fe_(2)O_(3)surface during chemicallooping combustion was provided on the basis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in this study.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_(2)molecule most likely chemisorbs on the Fe_(2)O_(3)surface in a dissociative mode.The decomposed H atoms then could adsorb on the Fe and O atoms or on the two neighboring O atoms of the surface.In particular,the H_(2)molecule adsorbed on an O top site could directly form H_(2)O precursor on the O_(3)-terminated surface.Further,the newly formed H-O bond was activated,and the H atom could migrate from one O site to another,consequently forming the H_(2)O precursor.In the H_(2)oxidation process,the decomposition of H_(2)molecule was the rate-determining step for the O_(3)-terminated surface with an activation energy of 1.53 eV.However,the formation of H_(2)O was the ratedetermining step for the Fe-terminated surface with an activation energy of 1.64 eV.The Feterminated surface is less energetically favorable for H_(2)oxidation than that the O_(3)-terminated surface owing to the steric hindrance of Fe atom.These results provide a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f Fe_(2)O_(3)with H_(2),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rational design of Fe-based oxygen carrier and the usage of green energy resource such as H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looping combustion Fe_(2)O_(3)oxygen carrier h_(2)adsorpti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Reac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工厂化条件下外源添加剂对猪粪堆肥过程中NH_(3)和H_(2)S的减排效果 被引量:11
12
作者 宋修超 郭德杰 +5 位作者 成卫民 罗佳 徐烨红 王光飞 刘新红 马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14-2020,共7页
为了探究工厂化条件下不同添加剂对猪粪秸秆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和硫素转化规律的影响,掌握其对堆肥过程中NH_(3)和H_(2)S气体减排效果,本文共设置4个处理:沸石(质量分数10%)、过磷酸钙(质量分数5%)单独添加及二者同时添加,同时以无添加... 为了探究工厂化条件下不同添加剂对猪粪秸秆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和硫素转化规律的影响,掌握其对堆肥过程中NH_(3)和H_(2)S气体减排效果,本文共设置4个处理:沸石(质量分数10%)、过磷酸钙(质量分数5%)单独添加及二者同时添加,同时以无添加剂的处理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添加剂对堆肥温度影响差异较小;与对照处理相比,单独添加沸石的堆肥产物全氮和全硫含量分别提高17.5%和17.1%,而单独添加过磷酸钙则分别提高26.1%和40.6%,二者同时添加保氮效果最佳,全氮含量提高32.1%,全硫增加52.8%;沸石通过吸附作用可以使堆肥过程中NH_(3)和H_(2)S的排放分别减少8.2%和9.4%。过磷酸钙能够通过提高堆体铵态氮含量,减少NH_(3)释放,减排率达37.6%,但由于过磷酸钙中含有较多的硫,导致H_(2)S排放量增加;两种添加剂同时添加对NH_(3)和H_(2)S减排效果与单独过磷酸钙添加处理差异较小。综合考虑堆肥品质和NH_(3)减排效果,工厂化堆肥过程中添加一定量过磷酸钙可以达到很好的除臭、保氮效果,过磷酸钙与沸石同时添加并没有协同强化作用,但过磷酸钙添加应该配合恰当的工艺参数,否则有增加H_(2)S释放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便 工厂化 好氧堆肥 硫化氢
下载PDF
pH对生物滤池处理含H_2S和NH_3混合恶臭气体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建伟 马文林 王敏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8,共5页
研究了pH对生物滤池处理含H2S和NH3混合恶臭气体的影响,以及不同pH下的物质转化情况和去除机制。结果表明,不同pH下,生物滤池对H2S和NH3的去除率是不同的。在强酸性(pH为2左右)和中性(pH为7左右)条件下,H2S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这分别归... 研究了pH对生物滤池处理含H2S和NH3混合恶臭气体的影响,以及不同pH下的物质转化情况和去除机制。结果表明,不同pH下,生物滤池对H2S和NH3的去除率是不同的。在强酸性(pH为2左右)和中性(pH为7左右)条件下,H2S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这分别归于嗜酸性硫细菌和非嗜酸性硫细菌的生物降解作用。低pH下,NH3的去除归于化学中和作用;中性(pH为7左右)条件下,NH3有较高的去除率,主要依靠生物硝化作用。通过考察pH对生物滤池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了生物滤池处理含H2S和NH3混合恶臭气体的pH控制条件和去除机制,为恶臭气体生物处理工艺的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滤池 h_2S nh_3 生物硝化作用
下载PDF
NH_(3)·H_(2)O污染桂林红黏土的微观结构演化
14
作者 牟春梅 张露 +1 位作者 韦瑜玺 付青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9-267,共9页
为了探究碱污染红黏土微观结构演化规律,利用桂林地区氨水(NH_(3)·H_(2)O)污染红黏土的扫描电镜图像来研究在不同浓度(0、4.5%、9.0%、13.5%、18.0%)、不同时间效应(0、1、7、14 d)下,污染红黏土的微观结构图像的变化特征,利用MAT... 为了探究碱污染红黏土微观结构演化规律,利用桂林地区氨水(NH_(3)·H_(2)O)污染红黏土的扫描电镜图像来研究在不同浓度(0、4.5%、9.0%、13.5%、18.0%)、不同时间效应(0、1、7、14 d)下,污染红黏土的微观结构图像的变化特征,利用MATLAB软件处理图像,统计分析NH_(3)·H_(2)O污染红黏土微观结构参数(孔隙率、孔隙个数、孔隙平均面积和孔隙分形维数)的变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组试件,随着氨水浓度的递增,土颗粒表面变化过程由表面细腻平整光滑、土颗粒间孔隙少、团粒体结构较致密、多为片状或叠片状→表面依次变得粗糙不规则、孔隙增大、有少量的粒状体出现→逐渐递变为团粒体结构疏松、孔隙扩散、出现粒状架空结构。究其原因可知,氨水溶液的浸入在红黏土矿物的微孔隙、表面和层间产生聚集、沉淀、腐蚀等系列物理化学作用,使土颗粒间原本起到胶结固化作用的物质被消耗,原生的土体结构发生破坏,土颗粒间的孔隙增大结构松散,压缩空间增大,稳定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红黏土 SEM 微观结构 氨水(nh_(3h_(2)O)
下载PDF
超声波与TiO_(2)纳米颗粒强化NH_(3)-H_(2)O-LiBr溶液鼓泡吸收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敏琪 周润发 +2 位作者 金正浩 李舒宏 封立杰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58-665,共8页
为了改善NH_(3)-H_(2)O-LiBr三元溶液氨吸收制冷系统中溴化锂导致的氨吸收不足,提出在吸收过程中引入超声振荡和TiO_(2)纳米颗粒的方法.设计并建立了超声波与TiO_(2)纳米颗粒强化NH_(3)-H_(2)O-LiBr溶液鼓泡吸收的实验系统,测试了二元... 为了改善NH_(3)-H_(2)O-LiBr三元溶液氨吸收制冷系统中溴化锂导致的氨吸收不足,提出在吸收过程中引入超声振荡和TiO_(2)纳米颗粒的方法.设计并建立了超声波与TiO_(2)纳米颗粒强化NH_(3)-H_(2)O-LiBr溶液鼓泡吸收的实验系统,测试了二元和三元吸收剂的氨吸收速率以分别测定这2种方法的增强效果.同时,还测试了纳米颗粒与超声振荡在三元溶液中的协同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三元溶液中,2种方法对氨吸收过程有明显的改善,超声振荡和纳米颗粒对氨的有效吸收比分别为1.09和1.077.在三元溶液中也有协同效应,当超声频率为33 kHz,纳米颗粒质量分数为0.10%时,有效吸收比达到1.18;当超声频率为68 kHz,纳米颗粒质量分数为0.10%时,有效吸收比达到1.26.在三元溶液中引入超声振荡和纳米颗粒均能强化氨吸收过程,且二者存在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h_(2)O-LiBr三元溶液 超声波 TiO_(2)纳米颗粒 协同效应 有效吸收比
下载PDF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superior performance of Sm-modified Fe_(2)O_(3)catalysts with regard to NO conversion and H_(2)O/SO_(2)resistance in the NH_(3)-SCR reaction 被引量:7
16
作者 Chuanzhi Sun Wei Chen +4 位作者 Xuanxuan Jia Annai Liu Fei Gao Shuai Feng Lin Do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3期417-430,共14页
Sm-doped Fe_(2)O_(3)catalysts,with a 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Sm in Fe_(2)O_(3)nanoparticles,were synthesized using a citric acid-assisted sol-gel method.Kinetic studies show that the reaction rate for NO_(x)reduct... Sm-doped Fe_(2)O_(3)catalysts,with a 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Sm in Fe_(2)O_(3)nanoparticles,were synthesized using a citric acid-assisted sol-gel method.Kinetic studies show that the reaction rate for NO_(x)reduction using the optimal catalyst(0.06 mol%doping of Sm in Fe_(2)O_(3))was nearly 11 times higher than that for pure Fe_(2)O_(3),when calculated based on specific surface area.Furthermore,the Fe_(0.94)Sm_(0.06)O_(x)catalyst maintains>83%NO_(x)conversion for 168 h at a high space velocity in the presence of SO_(2)and H_(2)O at 250℃.A substantial amount of surface-adsorbed oxygen was generated on the surface of Fe_(0.94)Sm_(0.06)O_(x),which promoted NO oxidation and the subsequent fast reaction between NO_(x)and NH_(3).The adsorption and activation of NH_(3)was also enhanced by Sm doping.In addition,Sm doping facilitated the decomposition of NH_(4)HSO_(4)on the surface of Fe_(0.94)Sm_(0.06)O_(x),resulting in its high activity and stability in the presence of SO_(2)+H_(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SCR NO_(x)conversion Sm-doped Fe_(2)O_(3) SO_(2)and h_(2)O tolerance 168 h test
下载PDF
CuFe_(2)O_(4)催化剂的制备及其NH_(3)-SCR催化性能研究
17
作者 孙中豪 张慧茹 +1 位作者 米雪 赵毅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80-2086,共7页
通过微波法合成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Cu-MIL-101(Fe),然后以此为前驱体煅烧制备了CuFe_(2)O_(4)催化剂,并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空速、SO_(2)、H_(2)O等因素对催化剂NH_(3)-SCR催化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CuFe_(2)O_(4)催化剂可... 通过微波法合成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Cu-MIL-101(Fe),然后以此为前驱体煅烧制备了CuFe_(2)O_(4)催化剂,并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空速、SO_(2)、H_(2)O等因素对催化剂NH_(3)-SCR催化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CuFe_(2)O_(4)催化剂可以在250~450℃的宽温度区间保持90%以上的脱硝效率,反应前后催化剂无明显变化,同时in situ DRIFTS光谱结果表明,CuFe_(2)O_(4)催化剂在脱硝过程中同时存在L-H以及E-R两种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金属骨架材料 nh_(3)-SCR 抗硫抗水性 in situ DRIFTS 反应机理
下载PDF
(NH_(4))_(2)SO_(4)-NH_(3)-H_(2)O体系浸出高碱性脉石低品位氧化铜矿 被引量:4
18
作者 肖发新 彭宇 +1 位作者 孙树臣 涂赣峰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95-800,806,共7页
以高碱性脉石低品位氧化铜矿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矿样钙镁含量高的特点,采用氨水-硫酸铵浸出体系进行了常温常压浸出实验.针对该矿样的主要含铜矿物孔雀石(Cu_(2)(OH)_(2)CO_(3)),基于质量和电荷的双守恒的条件下构建的浸出体系中建立Cu_(... 以高碱性脉石低品位氧化铜矿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矿样钙镁含量高的特点,采用氨水-硫酸铵浸出体系进行了常温常压浸出实验.针对该矿样的主要含铜矿物孔雀石(Cu_(2)(OH)_(2)CO_(3)),基于质量和电荷的双守恒的条件下构建的浸出体系中建立Cu_(2)(OH)_(2)CO_(3)-(NH_(4))_(2)SO_(4)-NH_(3)-H_(2)O的热力学模型,采用Matlab的拟合功能与diff和solve函数算出不同硫酸铵浓度时氨浸出孔雀石的最佳氨浓度和总铜离子浓度.实验考察了浸出氨水浓度、氨铵比、液固比对铜浸出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碱性脉石氧化铜矿石适宜浸出条件为氨水浓度1.2 mol/L,氨铵比2∶1,液固比3∶1,该条件下铜浸出率较高,达到约70%.实验结果与热力学计算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浸 氨铵比 热力学 (nh_(4))_(2)SO_(4)-nh_(3)-h_(2)O体系 高碱性脉石低品位氧化铜矿
下载PDF
响应曲面优化NH_(3)-(NH_(4))_(3)AC-H_(2)O体系浸出冶金废渣提锌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爱元 郑雪梅 +3 位作者 李松 李国江 谢庭芳 常军 《矿产综合利用》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6-192,共7页
论文以含锌冶金废渣为原料,NH3-(NH4)3AC为浸出剂,采用NH_(3)-(NH_(4))_(3)AC-H_(2)O体系对含锌冶金废渣中的锌进行资源化回收。通过响应曲面法对NH_(3)-(NH_(4))_(3)AC-H_(2)O体系浸出含锌冶金废渣提锌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分别考察总氨... 论文以含锌冶金废渣为原料,NH3-(NH4)3AC为浸出剂,采用NH_(3)-(NH_(4))_(3)AC-H_(2)O体系对含锌冶金废渣中的锌进行资源化回收。通过响应曲面法对NH_(3)-(NH_(4))_(3)AC-H_(2)O体系浸出含锌冶金废渣提锌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分别考察总氨浓度、反应时间、液固比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锌浸出率的影响,建立锌浸出率与各因子间的预测回归方程,并获得提锌优化条件,浸出时间21.94 min,总氨浓度6.05 mol/L,液固比4.98 ml/g,转速400 r/min,浸出温度25℃,氨铵比1:1,锌浸出率模型预测值为84.98%,实测值为84.50%,相对误差为0.48%,实测值与预测值相近,表明该预测模型合理,其优化工艺条件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冶金废渣 浸出 nh_(3)-(nh_(4))_(3)AC-h_(2)O体系 响应曲面法
下载PDF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and Rietveld analysis of (C_(2)H_(5)NH_(3))_(2)CuCl_(4) 被引量:2
20
作者 Yi Liu Jun Shen +2 位作者 Zunming Lu Baogen Shen Liqin Yan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6期58-61,共4页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inorganic hybrid(C_(2)H_(5)NH_(3))_(2)CuCl_(4)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and Rietveld analysis. A structural phase transition from Pbca to Aba2 oc...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inorganic hybrid(C_(2)H_(5)NH_(3))_(2)CuCl_(4)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and Rietveld analysis. A structural phase transition from Pbca to Aba2 occurs at T_(4)= 240 K, which results in a paraelectric–ferroelectric phase transition. The release of the Jahn–Teller distortion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toward T_(4) is revealed by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x-ray diffraction (C_(2)h_(5)nh_(3))_(2)CuCl_(4)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