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交系NJS小鼠有关遗传性状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孙敬方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6年第3期227-230,共4页
为了解作者培育的近交系NJS小鼠的生化、免疫、形态等遗传学性状,对该小鼠的生化标志基因、免疫标志基因、毛色基因进行测试,并作下颌骨形态分析。结果表明:NJS小鼠是一株新培育的近交品系,具有独特的遗传特性。所检的分布在... 为了解作者培育的近交系NJS小鼠的生化、免疫、形态等遗传学性状,对该小鼠的生化标志基因、免疫标志基因、毛色基因进行测试,并作下颌骨形态分析。结果表明:NJS小鼠是一株新培育的近交品系,具有独特的遗传特性。所检的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的26个生化标志基因未见与其它近交系小鼠完全相同。H-2位点基因为H-2Kd、H-2Dk。毛色基因型为AABBccDD。下颌骨形态判别函数DF1、DF2、DF3、DF4值分别为4.51、-6.31、0.16、-0.85。与近交系BALB/c、C57BL/6、615、SMMC/c的遗传距离分别为83.19、62.87、41.34、22.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交系.njs小鼠 遗传性状 基因 遗传距离
下载PDF
NJS小鼠短暂性前脑缺血后海马细胞改变的初步研究
2
作者 高志强 陈光辉 +2 位作者 孙桂勤 孙敬方 田小芸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0年第5期329-330,共2页
关键词 njs小鼠 高胆固醇血症 短暂性脑缺血 海马
下载PDF
NJS小鼠遗传纯度监测:Ⅰ,毛色基因位点纯合度和毛色基因型测试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敬方 施正良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 1994年第4期1-4,共4页
关键词 实验动物 njs小鼠 遗传监测 毛色位点 纯合度
下载PDF
高胆固醇血症小鼠脑缺血后神经行为及海马细胞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高志强 孙敬方 +1 位作者 田小芸 孙桂勤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0年第3期190-192,共3页
目的 观察近交系自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NJS)小鼠短暂性脑缺血 (TIA)后的神经行为学和海马细胞改变的情况。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后再灌注的方法制备 TIA模型。观察术前及术后小鼠的探究行为、平衡功能 ,统计术后小鼠出现肢体瘫痪... 目的 观察近交系自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NJS)小鼠短暂性脑缺血 (TIA)后的神经行为学和海马细胞改变的情况。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后再灌注的方法制备 TIA模型。观察术前及术后小鼠的探究行为、平衡功能 ,统计术后小鼠出现肢体瘫痪的概率和海马神经元的坏死情况 ,并与 ICR小鼠的测定结果相比较。结果  NJS小鼠 TIA后出现肢体瘫痪的概率高 (P =0 .0 2 6 ) ,海马细胞坏死的数量多 ,其中左侧 CA1区、CA3区和齿状核细胞坏死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肢体瘫痪恢复后探究活动仍较缺血前差 (P <0 .0 5 )。结论  NJS小鼠 TIA后可出现海马神经元坏死和神经行为学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js小鼠 智暂性脑缺血 神经行为 海马
下载PDF
高胆固醇小鼠脑缺血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促调亡因子与神经行为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志强 田小芸 孙桂勤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2年第3期250-251,共2页
目的 探讨自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小鼠 (NJS小鼠 )短暂性前脑缺血后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促调之因子的表达与神经元凋亡和神经行为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NJS小鼠 6 0只 ,分为对照组 15只 ,缺血再灌注 2 4h组 15只、72h组 15只、... 目的 探讨自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小鼠 (NJS小鼠 )短暂性前脑缺血后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促调之因子的表达与神经元凋亡和神经行为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NJS小鼠 6 0只 ,分为对照组 15只 ,缺血再灌注 2 4h组 15只、72h组 15只、12 0h组 15只。分别测定神经行为学指标、脑组织中BDNF、BAX的表达和神经元凋亡数。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BDNF表达峰值出现较BAX早 ,但BAX表达较BDNF表达持续时间长。BDNF/BAX比值与神经元凋亡数呈负相关、与神经功能的恢复呈正相关。结论 短暂性前脑缺血后脑组织BDNF和BAX表达的比值与神经元的损伤相关 ,提示增加脑缺血后脑组织内BDNF的含量和延长其表达时间将有助于对抗BAX对神经元的损伤作用 ,从而减少神经元的凋亡和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js小鼠 脑缺血 BDNF BAX 神经行为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小鼠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艺潼 徐雯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454-457,共4页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造血组织的一类恶性疾病。动物模型是探讨人类相关疾病的重要工具。研究表明,APL小鼠模型可以通过转基因、逆转录病毒介导和白血病细胞移植的方法建立,且该三种方法建立的模...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造血组织的一类恶性疾病。动物模型是探讨人类相关疾病的重要工具。研究表明,APL小鼠模型可以通过转基因、逆转录病毒介导和白血病细胞移植的方法建立,且该三种方法建立的模型均可再移植。这些模型的建立为了解APL发病机制和疗效研究奠定了基础。判断模型是否成功建立,可以通过血常规、血涂片和骨髓涂片检查、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及病理学的相关检查完成。成功建立APL动物模型,可为研究人类APL发生、发展和评价药物疗效提供重要的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从而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AP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动物模型 FVB/nj小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