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杏叶提取物对点燃模型幼鼠学习记忆及海马NMDAR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段方荣 袁宝强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67-370,共4页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对癫癎点燃模型幼鼠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为临床应用EGb治疗癫癎儿童认知功能障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1,35日龄Sprague-Dawley幼鼠各40只,经初筛后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点燃对照组(P...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对癫癎点燃模型幼鼠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为临床应用EGb治疗癫癎儿童认知功能障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1,35日龄Sprague-Dawley幼鼠各40只,经初筛后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点燃对照组(PTZ)、EGb大(PTZ+EGb1)、中(PTZ+EGb2)、小(PTZ+EGb3)剂量治疗组,采用戊四氮(PTZ)致幼鼠点燃模型,以Y型电迷宫学习记忆行为训练及免疫组化检测方法,观察用药前后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海马NMDAR1表达的变化。结果①治疗前后大鼠电迷宫试验达标所需电击次数:治疗前不同日龄的各个点燃组与各自NS组相比,达到学会标准所需的电击次数明显增多(P<0.01)。EGb治疗后不同剂量的各治疗组大鼠达到学会标准的次数均明显少于同龄PTZ组(P<0.01),而同龄EGb大、中、小剂量治疗组相互比较,达到学会标准所需的电击次数随治疗剂量的减少逐渐递增(P<0.01)。EGb各剂量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达标次数明显减少(P<0.01或P<0.05),而NS组、PTZ组较治疗前没有明显差异(P>0.05)。②NMDAR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各日龄PTZ组NMDAR1免疫反应产物COD值较各自NS组明显增强(P<0.01);不同日龄各治疗组与各自PTZ组比较,随治疗剂量的增加,NMDAR1免疫反应产物COD值逐渐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EGb可以明显改善发育期不同日龄点燃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而且剂量越大,改善作用越明显。这一作用与EGb下调反复癫癎发作后NMDAR1的过度表达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点燃模型 学习记忆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 大鼠
下载PDF
鞘内注射胍丁胺对骨癌痛大鼠痛觉及脊髓背角NMDA受体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斌 张涛 +1 位作者 杨承祥 仲吉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95-797,共3页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胍丁胺对骨癌痛大鼠痛觉及脊髓背角NMDA受体1(NR1)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体重180~220g,假模型组(A组,n=14)接种PBS液,骨癌痛模型制作成功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其中B组(n=14)不行鞘内注射,另两组分别鞘内注...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胍丁胺对骨癌痛大鼠痛觉及脊髓背角NMDA受体1(NR1)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体重180~220g,假模型组(A组,n=14)接种PBS液,骨癌痛模型制作成功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其中B组(n=14)不行鞘内注射,另两组分别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C组,n=14)和胍丁胺160mg/kg(D组,n=14)。用vonFrey丝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于鞘内注射后120min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脊髓背角NR1蛋白的表达。结果建模7d后B、C和D组大鼠MWT明显低于A组(P<0.05),鞘内注射胍丁胺后D组MWT显著高于B、C组(P<0.05)。鞘内给药120min后B、C、D组NR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A组(P<0.05),D组明显低于B、C组(P<0.05)。结论鞘内注射胍丁胺可通过抑制大鼠脊髓背角NR1的表达减轻胃癌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癌痛 胍丁胺 nmda受体1
下载PDF
NMDA诱导新生大鼠脑组织NMDA受体-1的表达 被引量:2
3
作者 黑明燕 李颖 张璧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2-55,69,共5页
目的:了解N-甲基-D-天冬氨酸(N-M ethyl-D-Aspartate,NMDA)诱导的脑组织内NMDA受体-1(NR1)表达的规律。方法:90只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NMDA注射组(包括10 nmol NMDA微量注射后0 m in,15 m in,30 m in,1 h,2 h,4 h... 目的:了解N-甲基-D-天冬氨酸(N-M ethyl-D-Aspartate,NMDA)诱导的脑组织内NMDA受体-1(NR1)表达的规律。方法:90只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NMDA注射组(包括10 nmol NMDA微量注射后0 m in,15 m in,30 m in,1 h,2 h,4 h时间点组,和10 nmol,20 nmol和50 nmolNMDA组,各组n=6)。采用经心脏灌注固定、切片制备脑组织标本及荧光免疫组化染色和三氯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方法。结果:10 nmol NMDA注射后30 m in,沿注射轨迹边缘开始出现少量NR1阳性染色细胞,注射后1 h时NR1阳性细胞亦出现在海马回CA1区和邻近脑室边缘的下丘脑区,且数目迅速增多,并主要集中在注射侧大脑半球,注射后2 h及4 h该阳性细胞数目与1h无明显差异。NMDA微量注射后2 h,50 nmol NMDA所致的NR1表达较10nmol和20 nmol明显增强,且细胞壁出现皱缩、细胞核稍固缩。各浓度NMDA微量注射后2 h,TTC染色均大致正常。结论:NMDA诱导的NR1表达在经过短时间的延迟后呈一定的时效和量效关系,临床上可考虑应用该延迟时段作为“治疗窗”,采用NMDA受体拮抗剂治疗与NMDA受体激活密切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大鼠 nmda受体-1
下载PDF
复方氯胺酮口服液对大鼠海马CA1 CA3区NMDA受体1 GABA_A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锦 陈华 +1 位作者 汪薇 王娟娟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45-348,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小儿麻醉前用药复方氯胺酮口服液(CKOS)对大鼠海马CA1、CA3区的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R)和氮甲基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分布及其表达影响,探讨其镇静作用的机制。方法选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10组,每组5只,分别在给药后0,... 目的通过观察小儿麻醉前用药复方氯胺酮口服液(CKOS)对大鼠海马CA1、CA3区的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R)和氮甲基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分布及其表达影响,探讨其镇静作用的机制。方法选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10组,每组5只,分别在给药后0,5,10,15,30,60,90,120,240,360min处死。0min点为对照组,经灌胃器灌注2μL/g生理盐水,其它各组灌注2μL/gCKOS。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各组NMDAR1、GABAARmRNA在海马CA1、CA3区的表达和分布。结果用药后海马CA1、CA3区的GABAARmRNA的表达逐渐增强,30~90min时受体表达最强,360min逐渐恢复用药前水平。NMDAR1在CA1、CA3区表达呈抑制状态。结论CKOS能增强海马CA1、CA3区的GABAA受体的mRNA表达和抑制NMDAR1的表达,从而产生镇静作用,最终达到消除恐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氯胺酮口服液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Γ-氨基丁酸A受体 海马 大鼠
下载PDF
白介素-6对NMDA损伤的小脑颗粒神经元NR1和IP3R1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方小霞 刘展 +2 位作者 马颂华 邱一华 彭聿平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年第6期420-422,共3页
目的:观察白介素-6(IL-6)对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损伤小脑颗粒神经元NMDA受体亚单位1(NR1)和三磷酸肌醇受体1(IP3R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出生后8 d SD大鼠小脑进行小脑颗粒神经元(CGNs)体外培养。在培养液中加入IL-6(40或120 n... 目的:观察白介素-6(IL-6)对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损伤小脑颗粒神经元NMDA受体亚单位1(NR1)和三磷酸肌醇受体1(IP3R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出生后8 d SD大鼠小脑进行小脑颗粒神经元(CGNs)体外培养。在培养液中加入IL-6(40或120 ng/mL),培养8 d后,用NMDA(100μmol/L)损伤神经元30 min,建立神经元损伤模型。Western Blot法检测NR1和IP3R1蛋白的表达。结果:IL-6下调NR1的蛋白表达,并抑制NMDA诱导的IP3R1的蛋白表达增高。结论:IL-6通过抑制NMDA受体和IP3受体实现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颗粒神经元 白介素-6 N-甲基-D-天门冬氨酸 nmda受体亚单位1 三磷酸肌醇受体1 大鼠
下载PDF
短暂性前脑缺血后大鼠海马各区NMDA受体亚单位1mRNA的表达变化
6
作者 刘志安 徐铁军 +4 位作者 樊红彬 王玉兰 张凤真 王梅申 彭裕文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1-543,共3页
目的 观察短暂性前脑缺血后大鼠海马各区N 甲基 D 天门冬氨酸受体 (NR) 1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大鼠前脑缺血 15min再灌注 0 5h~ 7d动物模型和原位杂交、图像分析等技术。 结果 缺血后 ,海马CA1区NR1mRNA的表达呈明显上升趋... 目的 观察短暂性前脑缺血后大鼠海马各区N 甲基 D 天门冬氨酸受体 (NR) 1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大鼠前脑缺血 15min再灌注 0 5h~ 7d动物模型和原位杂交、图像分析等技术。 结果 缺血后 ,海马CA1区NR1mRNA的表达呈明显上升趋势 ,至 2 4h达高峰 ;然后表达开始回落 ,至缺血后 7d降至低谷。在CA3区 ,NR1mRNA的表达变化与CA1区类似 ,但变化幅度明显减小。在齿状回 ,缺血后 0 5h~ 72h ,NR1mRNA的表达未见显著性变化 ;缺血后 7d ,表达亦显著降低。 结论 短暂性前脑缺血后 ,大鼠海马各区RN1mRNA的表达变化不同 ,这种不同可能与海马的选择性易损现象和迟发性细胞死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nmda受体亚单位l MRNA 海马 原位杂交 大鼠
下载PDF
异氟烷对老年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NMDA受体NR1亚基磷酸化的影响
7
作者 张宏金 丁月东 +3 位作者 蔡虹 徐敏 陈小兵 张晓群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0年第29期26-27,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大鼠吸入异氟烷后其认知功能变化及NMDA受体NR1亚基磷酸化的分析。方法应用18月龄SD大鼠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3组:0%异氟烷组(10%)、1.2%异氟烷组(11.2%)和1.8%异氟烷组(11.8%),n=8。对各组大鼠行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束用... 目的探讨老年大鼠吸入异氟烷后其认知功能变化及NMDA受体NR1亚基磷酸化的分析。方法应用18月龄SD大鼠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3组:0%异氟烷组(10%)、1.2%异氟烷组(11.2%)和1.8%异氟烷组(11.8%),n=8。对各组大鼠行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束用western-blot检测磷酸化NMDA受体NR1亚基。结果11.2%组与10%组在第1天潜伏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2天以后各时间点潜伏期和空间探索实验的成绩与10%组同时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11.8%组与10%组潜伏期和空间探索实验的成绩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1.8%组与10%组NMDA受体磷酸化NR1分析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8%异氟烷引起老年大鼠的认知功能下降,推测可能与海马NMDA受体NR1亚基磷酸化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氟烷 磷酸化 NR1亚基 nmda受体 认知功能
下载PDF
七氟醚对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1亚基和2B亚基mRNA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洋 王娟 高鸿 《贵州医药》 CAS 2019年第2期171-173,共3页
目的观察七氟醚对新生大鼠海马组织NMDA受体1亚基和2B亚基mRNA的表达水平及大鼠在学习、记忆能力方面的影响。方法将48只出生后7 d的SD乳鼠,体质量10~15 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两组,即七氟醚吸入组(S组):吸入2.3%七氟醚4 h;对照组(D组):... 目的观察七氟醚对新生大鼠海马组织NMDA受体1亚基和2B亚基mRNA的表达水平及大鼠在学习、记忆能力方面的影响。方法将48只出生后7 d的SD乳鼠,体质量10~15 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两组,即七氟醚吸入组(S组):吸入2.3%七氟醚4 h;对照组(D组):吸入氧气4 h,各24只。麻醉结束后,立即随机取S组8只(S1组)、D组8只(D1组)断头取脑,分离海马组织,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MDA受体l亚基和2B亚基mRNA的表达情况。剩余的S组和D组乳鼠各16只,在空气条件下饲养7 d后,随机各取8只分为S2组和D2组,取大脑海马组织重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MDA受体l亚基和2B亚基mRNA的表达情况。最后存活的乳鼠各8只,即S3组和D3组,进行跳台试验。结果与对照组(D1组和D2组)比较,吸入七氟醚的实验组(S1组和S2组),乳鼠的大脑海马组织的NMDA受体1亚基、2B亚基mRNA表达降低,与对照组(D3组)比较,吸入七氟醚的实验组(S3组)乳鼠学习成绩、记忆成绩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暴露于七氟醚中可降低未成熟S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原因可能与NMDA受体l亚基、2B亚基mRNA的表达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1亚基和2B亚基mRNA 跳台试验
下载PDF
心肌营养素-1对抗NMDA受体脑炎致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振宏 黄涛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9年第10期22-27,共6页
目的:研究营养素-1(CT-1)干预治疗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诱导的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抗NMDA受体脑炎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方法:选择刚出生的SD大鼠培养原代神经元细胞,把原代神经元细胞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正常组... 目的:研究营养素-1(CT-1)干预治疗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诱导的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抗NMDA受体脑炎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方法:选择刚出生的SD大鼠培养原代神经元细胞,把原代神经元细胞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正常组,分别建立抗NMDA受体脑炎诱导的神经元损伤模型,在实验组中加入CT-1(10 ng/mL),应用台盼蓝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细胞凋亡检测等技术,检测CT-1对抗NMDA受体脑炎诱导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细胞凋亡基因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各种浓度的谷氨酸均能诱导神经元凋亡,谷氨酸浓度为100﹑200μmol/L时,细胞凋亡率高而死亡率并不高;加入CT-1神经元细胞,第1、2、3天,实验组细胞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Caspase-3阳性细胞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1对抗NMDA受体脑炎导致的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促使凋亡基因Caspase-3表达下调,减少细胞凋亡发生,从而对抗NMDA受体脑炎诱导的神经元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da受体脑炎 神经元 损伤 心肌营养素-1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注射pcDNA3.1(+)-hPPE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效应 被引量:12
10
作者 徐玉英 张宏伟 +2 位作者 赵青赞 任秀花 臧卫东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8-221,262,共5页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注射重组质粒pcDNA3.1(+)-hPPE对大鼠神经痛的镇痛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CI)组、CCI假手术组、实验组和空质粒组。CCI组和CCI假手术组,用于观察疼痛持续时间;实验组和空质粒组分别于CCI术后...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注射重组质粒pcDNA3.1(+)-hPPE对大鼠神经痛的镇痛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CI)组、CCI假手术组、实验组和空质粒组。CCI组和CCI假手术组,用于观察疼痛持续时间;实验组和空质粒组分别于CCI术后第15天蛛网膜下腔注射重组质粒pcDNA3.1(+)-hPPE和空质粒pcDNA3.1(+)。测定各组注射质粒前后CCI模型鼠双后肢热痛阈(PWTL),观察纳洛酮对镇痛效应的影响,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脊液灌流液中脑啡肽(L-ENK)的含量,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两组大鼠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2B亚基(NR2B)表达的变化。结果:CCI术后7~33d,术侧PWTL明显低于对照侧。空质粒组注射前后热痛阈未见明显变化;与空质粒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重组质粒pcDNA3.1(+)-hPPE后的第3天产生明显的抗伤害效应(PTWL升高),持续镇痛长达18d,且镇痛效应能被纳洛酮翻转。实验组脑脊液灌流液L-ENK含量显著高于空质粒组。与空质粒组比较,实验组大鼠脊髓背角NR2B阳性蛋白表达明显受到抑制。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重组质粒pcDNA3.1(+)-hPPE能够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热痛敏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蛛网膜下腔注射 脑啡肽 nmda受体2B亚单位 重组质粒pcDNA3.1(+)-hPPE
下载PDF
MK-801降低鞘内注射强啡肽A(1-17)对福尔马林诱导的大鼠痛反应的增强效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祁文秀 卢重让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1-104,共4页
本实验用福尔马林试验在动物痛模型上观察了鞘内单纯注射生理盐水 (NS)、NMDA受体阻断剂MK 80 1、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 (naloxone)、强啡肽A [DynA (1 17) ]以及先用MK 80 1或纳洛酮再注射DynA (1 17)对动物的行为痛反应的影响。大鼠... 本实验用福尔马林试验在动物痛模型上观察了鞘内单纯注射生理盐水 (NS)、NMDA受体阻断剂MK 80 1、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 (naloxone)、强啡肽A [DynA (1 17) ]以及先用MK 80 1或纳洛酮再注射DynA (1 17)对动物的行为痛反应的影响。大鼠后肢脚掌皮下注射福尔马林后出现的行为痛反应显示有 2个时相 ,即首先出现持续较短的第一时相和 3~ 6min后出现的持续较长的第二时相。实验结果显示 ,各组的第一时相无明显差异 ;而第二时相则有差异 :鞘内注射DynA (1 17)组第二时相痛反应持续时间 (489 5± 2 2 5s)明显较单纯鞘内注射NS组(3 44 7± 12 9s)、MK 80 1组 (3 3 1 4± 2 0 7s)和纳洛酮组 (3 5 2 5± 18 4s)长 (均为P <0 0 1) ;而先用NMDA受体阻断剂MK 80 1后再注射DynA (1 17) ,则第二时相行为痛反应的持续时间 (2 85 7± 19 4s)较单纯注射DynA (1 17)组明显缩短 (P <0 0 1) ,但与单纯鞘内注射MK 80 1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先用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后再注射DynA (1 17) ,则动物的第二时相行为痛反应 (473 8± 17 8s)与单纯注射DynA (1 17)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而与单纯注射NS组或纳洛酮组相比则明显增强 (分别为P <0 0 1)。因此本实验结果提示 :(1)在脊髓水平的DynA(1 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啡肽A(1-17) nmda受体 MK-801 阿片受体 纳洛酮 行为痛反应 大鼠
下载PDF
硫酸镁对脑缺血早期脑组织中Ca^(2+)、Mg^(2+)和谷氨酸含量及谷氨酸受体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时小燕 林秋霞 吴勇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81-186,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不同剂量硫酸镁对大鼠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用线栓法制作Wistar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实验设正常组、假手术组、局灶性脑缺血组(MCAO组)和MgSO4治疗组。MCAO组又分为3、6、12、2...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不同剂量硫酸镁对大鼠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用线栓法制作Wistar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实验设正常组、假手术组、局灶性脑缺血组(MCAO组)和MgSO4治疗组。MCAO组又分为3、6、12、24和48 h这5个时间点;MgSO4治疗组分为单次治疗1组、单次治疗2组、双次治疗1组、双次治疗2组和双次治疗3组。分别于脑缺血损伤后不同时间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Ca2+、Mg2+和谷氨酸含量的测定及谷氨酸受体1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硫酸镁治疗组与MCAO组相比,神经功能恢复好,梗死灶体积缩小,脑皮质Ca2+和谷氨酸含量明显下降,Mg2+含量显著上升。同时,谷氨酸受体1的表达水平也降低。治疗效果:单次治疗2组优于单次治疗1组,双次治疗组又优于单次治疗组,其中双次治疗1组效果最为显著。结论:硫酸镁对脑缺血损伤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且治疗效果与治疗时间早晚和剂量大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镁 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 谷氨酸 谷氨酸受体1 CA^2+ MG^2+
下载PDF
Effects of nerve growth factor onN-methyl-D-asparate receptor 1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n rats 被引量:2
13
作者 曹晓建 汤长华 罗永湘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2年第4期228-231,共4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nerve growth factor (NGF) on N methyl D asparate receptor 1 (NMDAR 1)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Methods: Spinal cord injury of Wistar rats was performed with Allens method by 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nerve growth factor (NGF) on N methyl D asparate receptor 1 (NMDAR 1)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Methods: Spinal cord injury of Wistar rats was performed with Allens method by a 10 g×2.5 cm impact on the posterior T8 spinal cord. NGF was given to the rat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via subarachnoid space tube at once, 2, 4, 8, 12 and 24 hour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respectively. The expression of NMDAR1 mRNA in spinal cord was detected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Results: Rare expression sequence of NMDAR1 mRNA was found in rat spinal cord of the normal group. A strong expression sequence of NMDAR1 mRNA was found in rat spinal cord of the normal saline group. The expression of NMDAR1 mRNA in the NGF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normal saline group (P= 0.01 ).Conclusions: NGF can relieve damage of injured spinal cord by prohibiting the expression of NMDAR1 mR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al cord injuries Nerve growth factor nmda receptor 1
原文传递
Regulation of acupuncture on NMDAR1 mRNA expression in visual cortex of monocularly-deprived rats 被引量:11
14
作者 Zhu Tian-tian Chen Cheng Yan Xing-ke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olecular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in intervening visual deprivation. Methods: Forty-eight 2-week old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normal group, a model group, and 6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olecular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in intervening visual deprivation. Methods: Forty-eight 2-week old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normal group, a model group, and 6 acupuncture groups (group C1: acupuncture at the unaffected side in early stage; group C2: acupuncture at the affected side in early stage; group DI: acupuncture at the unaffected side in mid-stage; group D2: acupuncture at the affected side in mid-stage; group El: acupuncture at the unaffected side in late stage; group E2: acupuncture at the affected side in late stage) by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6 rats in each group. Rats in the normal group didn't receive any interventions. The rat model of deprivation amblyopia was established by unilateral eyelid suture in the model group and each acupuncture group After successful modeling, rats in model group didn't receive any treatments; rats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s received acupuncture intervention which began respectively on the 3rd, 12th and 21st day after modeling. 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P-VEP) and N-methy D-aspartatreceptor-1 (NMDAR1) mRNA expression in visual cortex area 17 were detected at the end of acupuncture intervention in each group.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P-VEP waveform was significantly changed, with a significantly delayed Pzoo value (P〈0.01) a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mplitude of N45-Ploo in the model group versus the normal group (P〈O.01); the P-VEP waveform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ith obviously earlier P10o (P〈0.01) and increased amplitude of N4s-Ploo (P〈O.05) in each acupuncture group versus the model group.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the P-VEP waveform in group C1 and C2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in group D1, D2, E1 and E2. The expression of NMDAR1 mRNA of the rat visual cortex area 17 in the mode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group (P〈0.01); and the expression of NMDAR1 mRNA in the visual cortex area 17 of each acupunctur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odel group (P〈0.05);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NMDAR1 mRNA expression in group C1 and C2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in group D1, D2, E1 and E2; and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NMDAR1 mRNA expression was better in group C2 than in group C1 (P〈O.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xpression of NMDAR1 mRNA between group D1 and D2, neither between E1 and E2 (P〉0.05). Conclusion: P-VEP waveform is abnormal and NMDAR1 mRNA expression in visual cortex area 17 is decreased in rats with monocularly-deprived amblyopia. Acupuncture in the sensitive period can significantly regulate the abnormal P-VEP waveform and the down-regulate the NMDAR1 mRNA expression of the visual cortex of rats with monocularly-deprived amblyopia. Early treatment in the sensitive period should be the key to obtaining the curative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Therapy AMBLYOPIA receptors N-MethyI-D-Aspartate nmda receptor A1 Evoked Potentials Visual RATS
原文传递
新型镇痛靶点α2δ-1-NMDAR稳定表达细胞株构建及镇痛药物筛选的应用
15
作者 董琳 张亦雅 陈金军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49-1158,共10页
在多种神经性疼痛动物模型中均发现周围神经损伤可导致由CACNA2D1编码的α2δ-1蛋白在脊髓和背根神经节(DRG)中表达显著上调。CACNA2D1过表达使脊髓背角神经元的突触前和突触后NMDAR活性增强,引起疼痛过敏症。α2δ-1与NMDAR相互作用,... 在多种神经性疼痛动物模型中均发现周围神经损伤可导致由CACNA2D1编码的α2δ-1蛋白在脊髓和背根神经节(DRG)中表达显著上调。CACNA2D1过表达使脊髓背角神经元的突触前和突触后NMDAR活性增强,引起疼痛过敏症。α2δ-1与NMDAR相互作用,促进了NMDAR在细胞表面转运和突触膜上的定位,可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且α2δ-1-NMDAR复合物也被发现存在于其他多种病理状态下,如某些神经源性的高血压、脑缺血。本研究使用慢病毒转染构建稳定表达α2δ-1-NMDAR复合物的人肾胚HEK293T细胞株;通过荧光显微镜、RT-qPCR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对所建立的稳转细胞系进行鉴定,结果显示HEK293T被成功转染且基因能够稳定表达;并采用膜片钳技术成功建立该细胞株靶向药物筛选体系。该细胞株为进一步研究α2δ-1-NMDAR复合物的相互作用机制及针对慢性疼痛和相关疾病的低副作用的药物筛选提供了良好应用前景的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2δ-1 nmda受体 α2δ-1-nmdaR复合物 神经病理性疼痛 靶向药物筛选
原文传递
以兴奋性毒性机制为靶点的神经保护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玉玉 王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568-570,共3页
兴奋性毒性是最早发现并被广泛认可的脑缺血卒中后损伤的分子机制之一,当大脑处于缺血缺氧状态,由于代谢障碍,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增加与重摄取出现障碍,最终导致大脑缺血区域兴奋性神经递质的水平迅速升高[1]。随后谷氨酸受体的激... 兴奋性毒性是最早发现并被广泛认可的脑缺血卒中后损伤的分子机制之一,当大脑处于缺血缺氧状态,由于代谢障碍,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增加与重摄取出现障碍,最终导致大脑缺血区域兴奋性神经递质的水平迅速升高[1]。随后谷氨酸受体的激活导致钙内流和神经元去极化,进而导致大脑中许多钙依赖通路的异常激活和坏死、凋亡和自噬过程的启动[2]。研究表明由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毒性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癫痫、阿尔茨海默病、精神疾病、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元损伤的重要作用机制[3]。自上世纪50年代兴奋性毒性的概念提出以来,关于谷氨酸释放、转运体功能改变、受体表达及其引起的下游细胞死亡信号的激活等已成为脑缺血损伤机制的研究重点。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以兴奋性毒性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为靶点的神经保护策略,并对新一代兴奋性毒性抑制剂如何在上一代药物失败的情况下获得成功进行分析,以期为兴奋性毒性机制的研究和神经保护药物的研发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奋性毒性 神经保护剂 nmdaR nmda受体拮抗剂 GluN2B-PSD95-nNOS通路 NA-1抗氧化剂 谷氨酸转运体
下载PDF
水溶性纳米凝脂聚合物运载siRNA沉默PC12细胞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基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于英妮 陆建华 +1 位作者 施冲 曾因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554-557,共4页
目的探讨离体条件下水溶性纳米凝脂聚合物(water-soluble lipopolymer,WSLP)运载小干涉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沉默N-甲基-天冬氨酸受体1(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1,NMDAR1)基因的可行性,为在体条件下研究... 目的探讨离体条件下水溶性纳米凝脂聚合物(water-soluble lipopolymer,WSLP)运载小干涉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沉默N-甲基-天冬氨酸受体1(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1,NMDAR1)基因的可行性,为在体条件下研究WSLP运载siRNA沉默NMDAR1治疗慢性疼痛等疾病打下基础。方法先合成WSLP并与NMDAR1siRNA连接成WSLP/siRNA复合物,观察其在血清中的稳定性及其对PC12细胞的毒性;然后将PC12细胞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转染组(单纯siRNA转染PC12细胞)、对照转染组(WSLP/乱序siRNA复合物转染PC12细胞)及WSLP转染组(WSLP/siRNA转染PC12细胞),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各组NMDAR1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WSLP/NMDAR1/siRNA在血清中的稳定性高,对PC12细胞几乎无毒性。与阴性转染组(0.69±0.18、4.36±1.02)相比,WSLP转染组(0.35±0.21、1.96±0.48)转录水平NMDAR1的基因表达降低50%,蛋白表达水平降低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性转染组和对照转染组(0.64±0.13、4.32±1.09)之间的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离体条件下WSLP可有效运载siRNA沉默NMDAR1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da受体1 水溶性凝脂聚合物 小干涉RNA
原文传递
死亡相关蛋白激酶1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相互作用在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阳 张兆辉 +5 位作者 石昭坤 屈媛 王普之 谷艳霞 陈钜涛 李婷婷 《职业与健康》 CAS 2016年第9期1287-1289,1293,共4页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之一,且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损伤机制尚未明确,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寻找神经保护机制,对治疗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研究发现...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之一,且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损伤机制尚未明确,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寻找神经保护机制,对治疗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研究发现,脑卒中时死亡相关蛋白激酶1(death-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 1,DAPK1)作为一种特异性的细胞死亡信号被活化,与神经元突触外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结合引发神经元缺血性坏死,若将DAPK1从NMDA受体复合物上解离下来可保护神经元免受损伤,这成为治疗脑卒中的一个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死亡相关蛋白激酶1(DAPK1) 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 神经元死亡
原文传递
应激性抑郁样行为发生中海马喹啉酸对谷氨酸及其受体的调节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慧彬 李菲 +1 位作者 吴帅 安书成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77-585,共9页
为了探讨慢性应激性抑郁样行为发生过程中海马胶质细胞释放的喹啉酸(quinolinic acid,QUIN)的作用,以及与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及其受体的关系,通过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性抑郁模型... 为了探讨慢性应激性抑郁样行为发生过程中海马胶质细胞释放的喹啉酸(quinolinic acid,QUIN)的作用,以及与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及其受体的关系,通过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性抑郁模型,海马单侧微量注射QUIN、QUIN抑制剂Ro61-8048、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和谷氨酸代谢型受体1(group 1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mGluR1)拮抗剂AIDA,观察大鼠体重变化率,采用糖水偏爱测试、旷场实验和悬尾实验等检测行为表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分别检测海马内Glu水平及其QUIN含量,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MDA受体关键亚基和mGluR1的变化。结果显示:CUMS诱发大鼠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样行为,且海马Glu和QUIN含量、NMDA受体的NR2B亚基和mGluR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正常大鼠海马微量注射QUIN也表现出明显抑郁样行为,且海马Glu含量、NMDA受体的NR2B亚基和mGluR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CUMS诱发的抑郁样行为可被QUIN抑制剂Ro61-8048显著改善,且海马中Glu含量也显著降低,同时NMDA受体的NR2B亚基和mGluR1表达水平与CUMS相比也明显降低;CUMS引起的抑郁样行为可被海马注射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和mGluR1拮抗剂AIDA显著改善,且其海马中Glu含量也明显降低,同时MK-801和AIDA对海马注射QUIN所引起的抑郁样行为也起到改善作用,并能降低由QUIN引起的Glu含量的升高。以上结果表明,CUMS引起海马小胶质细胞产生和释放QUIN增加,QUIN既可提高NR2B和mGluR1表达,也可以通过NMDA受体和mGluR1途径使Glu含量增多,产生神经兴奋性毒,导致抑郁样行为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海马 应激 喹啉酸 nmda受体 谷氨酸代谢型受体
原文传递
细胞表面抗原抗体相关脑炎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佳伟 宋兆慧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26-829,共4页
由于人们对细胞表面抗原抗体相关脑炎的认识不足,延误诊治,对其预后造成不良影响。细胞表面抗原抗体相关脑炎的靶抗原,在突触传递、重塑和神经兴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包括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基... 由于人们对细胞表面抗原抗体相关脑炎的认识不足,延误诊治,对其预后造成不良影响。细胞表面抗原抗体相关脑炎的靶抗原,在突触传递、重塑和神经兴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包括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基丙酸(AMPA)受体、γ-氨基丁酸B(GABAB)受体和其他自身抗原,如LGI1和Caspr2等。该类疾病主要涉及儿童和年轻人,病情较重,病程较长,可伴或不伴发肿瘤,早期治疗后预后较好,但存在复发趋势。文章旨在阐述该类疾病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以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表面抗原抗体 AMPA受体 nmda受体 GABAB 受体 LGI1 Caspr2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