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连作条件下NO_3-N淋失 被引量:12
1
作者 黄满湘 章申 张国梁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15-433,共19页
分析评价了北京草甸褐土冬小麦 /夏玉米连作条件下NO3 N累积、淋失以及同氮肥水平的关系。设置 4个氮肥处理 :0、 1 2 0、 2 4 0、 360kgN/ha。在每一处理区 2 0、 40、 60、 80、1 0 0、1 4 0、 2 0 0cm埋设土壤溶液提取器 ,在试验地... 分析评价了北京草甸褐土冬小麦 /夏玉米连作条件下NO3 N累积、淋失以及同氮肥水平的关系。设置 4个氮肥处理 :0、 1 2 0、 2 4 0、 360kgN/ha。在每一处理区 2 0、 40、 60、 80、1 0 0、1 4 0、 2 0 0cm埋设土壤溶液提取器 ,在试验地同期设置两个直径 0 48m、深 2m的原状土柱 ,氮肥水平为 0和 2 4 0kg/ha。土壤剖面取样分析发现 :不施肥种植降低土体NO3 N储量 ,施肥种植增加 0~ 1 0 0cm土体NO3 N储量 ,但只有 360kg/ha才能维持 1 0 0~ 2 0 0cm土体NO3 N储量 ,种植和施肥改变了土壤中NO3 N的含量和空间分布。利用土壤溶液提取器取得剖面2m处土壤溶液NO3 N年均浓度和土柱底部同期排水量估算得到大田不同氮肥水平NO3 N淋失年均通量分别为 :1 8、 2 41、 5 52、 1 7 1 2kg/ha ;施肥处理表观氮淋失百分率为 :0 33 %、 1 0 3 %、3 1 9%。试验结果有益于指导合理施肥和更好地认识农业氮肥应用与地下水NO3 N污染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冬小麦 夏玉米 no3-n 土壤溶液提取器 原状土柱排水渗漏计 施肥 氮肥
下载PDF
河套灌区秋浇对不同类型农田土壤氮素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50
2
作者 冯兆忠 王效科 +2 位作者 冯宗炜 刘宏云 李延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2027-2032,共6页
研究了河套灌区秋浇对不同类型农田 NO3 - N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 ,秋浇前小麦和白菜地 NO3 - N含量最高 ,玉米地和小麦 -玉米套种地次之 ,葵花地最低。秋浇后土壤剖面 NO3 - N的损失量按照表层 (0~40 cm)、中层 (40~ 80 cm)、深层 (8... 研究了河套灌区秋浇对不同类型农田 NO3 - N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 ,秋浇前小麦和白菜地 NO3 - N含量最高 ,玉米地和小麦 -玉米套种地次之 ,葵花地最低。秋浇后土壤剖面 NO3 - N的损失量按照表层 (0~40 cm)、中层 (40~ 80 cm)、深层 (80~ 1 2 0 cm)依次递减 (玉米地除外 )。不同农田 NO3 - N淋失量按照小麦地、白菜地、玉米地、葵花地、小麦 -玉米地依次递减。这说明 ,发展套种耕作将有利于减少氮素淋失。土壤 NO3 -N的淋失还直接导致地下水质的恶化。在当前的耕作制度及秋浇定额下 ,河套灌区每年可损失约 2 .6× 1 0 7kg N。因此 ,需要科学地确定秋浇方式和秋浇量 ,减少氮素淋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浇 土壤no3-n 农田类型 河套灌区
下载PDF
生物炭用量对模拟土柱氮素淋失和田间土壤水分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陈心想 何绪生 +1 位作者 张雯 耿增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0-114,139,共6页
利用土柱模拟试验和田间试验,把由果树废枝干制备的生物炭以0,20,40,60 t·hm^-2和80 t·hm^-2的用量施入土壤,以探明不同用量的生物炭对土壤硝铵态氮素淋失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可降低土壤NH4+-N和NO3... 利用土柱模拟试验和田间试验,把由果树废枝干制备的生物炭以0,20,40,60 t·hm^-2和80 t·hm^-2的用量施入土壤,以探明不同用量的生物炭对土壤硝铵态氮素淋失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可降低土壤NH4+-N和NO3--N累积淋溶量,其中用量为80 t·hm^-2处理较对照分别降低了41%和18.6%(P<0.05);NO3--N淋溶主要集中在前三次,其淋溶量占总量的97.3%~98.8%,生物炭能增加NO3--N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延缓淋失;在整个淋洗过程中,氮素主要以NO3--N的形式淋失,其累积淋溶量占NO3--N、NH4+-N淋溶总量的97.3%~98.14%;施用生物炭种植春玉米后,土壤含水率和总孔隙度增加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氮素 no3^--n NH4^+-n 土壤水分
下载PDF
两种生物质炭对果园土壤氮素淋失、滞留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瑞清 孙晓 +4 位作者 杨剑超 赵玲玲 孙燕霞 徐维华 姜中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2期233-237,共5页
[目的]为了研究生物质炭对果园土壤氮素淋失、滞留的影响。[方法]基于土柱淋溶模拟试验,研究两种不同生物质炭——稻壳炭和苹果枝条炭的施用(11 mg/kg)及其与化肥(6.6 g/kg)混施对果园土壤氮素淋失速率和滞留量的影响。[结果]单独施用... [目的]为了研究生物质炭对果园土壤氮素淋失、滞留的影响。[方法]基于土柱淋溶模拟试验,研究两种不同生物质炭——稻壳炭和苹果枝条炭的施用(11 mg/kg)及其与化肥(6.6 g/kg)混施对果园土壤氮素淋失速率和滞留量的影响。[结果]单独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氮素的淋失和滞留影响较小;生物质炭与化肥混施后,NH_4^+-N的淋失总量增加了39.3%~44.0%,在20~40 cm土层的滞留量减少了21.7%~28.8%;稻壳炭促使NO_3^--N的淋失量和20~40 cm土层的滞留量分别增加了18.0%、43.3%,苹果枝条炭促使NO_3^--N的淋失总量和20~40 cm土层的滞留量分别减少了13.4%、12.1%;施用生物质炭增加了土壤的持水能力。[结论]生物质炭本身对土壤氮素的动态影响较小;与化肥混施增加了NH_4^+-N的淋失风险,NO_3^--N的淋失和滞留与生物质炭的种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果园土壤 NH4+-n no3--n 滞留
下载PDF
农田土壤氮素渗漏淋失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吉苹 朱木兰 李青松 《四川环境》 2014年第6期118-125,共8页
对农田土壤氮素淋失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总结是研究农业面源氮素污染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本文从土壤氮素渗漏淋失形态和迁移机理、氮素渗漏淋失的研究方法和影响土壤氮素渗漏淋失的因素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介绍,概述了近年来国... 对农田土壤氮素淋失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总结是研究农业面源氮素污染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本文从土壤氮素渗漏淋失形态和迁移机理、氮素渗漏淋失的研究方法和影响土壤氮素渗漏淋失的因素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介绍,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农田氮素渗漏淋失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氮素淋失研究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渗漏 no3-n 施肥 灌溉
下载PDF
秸秆和DCD对不同施用期尿素土壤行为的影响Ⅲ:硝态氮的淋失特征
6
作者 宋建国 刘伟 +2 位作者 梁爱萍 贾敬华 曾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6419-6420,共2页
[目的]研究秸秆和DCD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施入尿素土壤行为的影响—硝态氮的淋失特征。[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在不同时期取土样,采用连续流运分析仪法测定NO3-N。试验设5个处理:对照(不施秸秆、DCD和尿素,CK);单施尿素(U);尿素+秸秆(U+S);... [目的]研究秸秆和DCD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施入尿素土壤行为的影响—硝态氮的淋失特征。[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在不同时期取土样,采用连续流运分析仪法测定NO3-N。试验设5个处理:对照(不施秸秆、DCD和尿素,CK);单施尿素(U);尿素+秸秆(U+S);尿素+DCD(U+DCD);尿素+秸秆+DCD(U+S+DCD)。[结果]在田间试验条件下,总的趋势是加DCD的2个处理能有效减少NO3-N的淋失;加入秸秆后虽能减少部分NO3-N向下淋洗,但作用不明显。[结论]DOD和秸秆对不同时期施入尿素的土壤行为和硝态氮的淋失特征均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DCD 尿素 no3-n
下载PDF
水稻秸秆生物质炭输入对桃园土壤氮素淋失的抑制作用
7
作者 褚长彬 赵峥 +2 位作者 周德平 姜震方 吴淑杭 《上海农业学报》 2020年第6期91-97,共7页
添加不同质量比例的水稻秸秆生物质炭(0、1%、2%、4%、8%)于桃园土壤中,采用室内土柱模拟淋溶方法探讨生物质炭对桃园土壤淋溶液体积、pH、电导率以及NH+4-N和NO-3-N淋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秸秆生物质炭能够减少桃园土壤淋溶液的体... 添加不同质量比例的水稻秸秆生物质炭(0、1%、2%、4%、8%)于桃园土壤中,采用室内土柱模拟淋溶方法探讨生物质炭对桃园土壤淋溶液体积、pH、电导率以及NH+4-N和NO-3-N淋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秸秆生物质炭能够减少桃园土壤淋溶液的体积,提高其保水能力,并且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桃园土壤淋溶液的pH和电导率。水稻秸秆生物质炭添加量2%(T2)的处理显著减少了土壤NH+4-N和NO-3-N的淋失量,比对照分别减少11.9%和24.6%;添加量4%(T3)处理的NH+4-N淋失量比对照高出96.3%;添加量8%(T4)处理的土壤NO-3-N淋失量比对照高出10.4%。总的来说,桃园土壤施入2%的水稻秸秆生物质炭能减少氮素淋失,而过量施用生物质炭将增加氮素淋失,不利于土壤氮素的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生物质炭 桃园土壤 NH+4-n NO-3-n 氮素 模拟土柱
下载PDF
黄腐酸改性膨润土对氮素淋失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孔柏舒 焦树英 +4 位作者 李永强 沈玉文 李烨 张子胥 付春雨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371-2379,共9页
为探究黄腐酸改性膨润土在氮减量条件下对棕壤氮素淋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通过等温吸附试验,研究黄腐酸改性膨润土对NH4^+-N和NO3^--N的吸附性能。采用土柱淋溶试验和玉米盆栽试验明确不同施氮浓度下配施黄腐酸改性膨润土对氮素淋失和... 为探究黄腐酸改性膨润土在氮减量条件下对棕壤氮素淋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通过等温吸附试验,研究黄腐酸改性膨润土对NH4^+-N和NO3^--N的吸附性能。采用土柱淋溶试验和玉米盆栽试验明确不同施氮浓度下配施黄腐酸改性膨润土对氮素淋失和籽粒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氮肥浓度,分别为农民习惯施肥(CN)、氮肥减量15%(CN1)、氮肥减量30%(CN2),并对3个施氮水平添加土质量0.2%的黄腐酸改性膨润土(XCN、XCN1、XCN2)。结果表明:黄腐酸改性膨润土对土壤NH4^+-N和NO3^--N的吸附过程可用Langmuir模型较好地拟合,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7.28 mg·g-1和43.37 mg·g^-1。黄腐酸改性膨润土可有效降低土柱NH4^+-N和NO3^--N的淋失,与CN处理相比,XCN处理NH4^+-N累计淋失量降低13.5%,XCN、XCN1、XCN2处理NO3^--N累计淋失量分别降低38.13%、18.56%和35.75%。黄腐酸改性膨润土可显著提高土壤中氮素的留存和玉米籽粒的氮肥利用率,XCN、XCN1、XCN2处理比CN、CN1、CN2处理籽粒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7.94%、10.07%、79.17%。研究表明,黄腐酸改性膨润土在氮减量条件下可有效降低土壤氮素淋失,提高作物氮肥利用率,具有潜在的农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腐酸改性膨润土 等温吸附 NH+4-n NO-3-n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农田土壤活性氮损失现状和生物炭调控途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胡朝华 刘曰明 +1 位作者 庞孜钦 袁照年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0-129,共10页
农田N^( 2) O排放与NO^(-)_(3)-N淋失是土壤活性氮损失的主要途径,是全球活性氮污染的重要来源,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水质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农田活性氮的产生途径与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密切相关,不同种植体系下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存在... 农田N^( 2) O排放与NO^(-)_(3)-N淋失是土壤活性氮损失的主要途径,是全球活性氮污染的重要来源,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水质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农田活性氮的产生途径与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密切相关,不同种植体系下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我国甘蔗等经济作物连作农田长期大量施肥导致大面积土壤加速酸化、土壤硝化程度不断加强,直接影响到农业源活性氮库的变化趋势和控制策略。近年来,生物炭作为一种被广泛关注的多功能化炭基土壤调理剂,在农田活性氮转化调控、土壤改良、农作物稳产增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综述了农田活性氮的损失现状、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关键微生物过程,指出了生物炭在农田活性氮转化和氮素循环利用中的潜在调控途径,并展望其未来研究发展方向,为我国农田活性氮污染控制、氮肥高效利用以及农业高效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活性氮损 N_(2)O排放 NO_(3)^(-)-n 生物炭 土壤改良
下载PDF
太行山前平原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与平衡研究 被引量:34
10
作者 张玉铭 胡春胜 +2 位作者 张佳宝 李晓欣 董文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11,共7页
在中国科学院栾城生态农业试验站1公顷小麦—玉米轮作农田,运用乙炔抑制—原状土柱培育法、微气象学法和陶土头多孔杯—水量平衡法分别定量测定了氮素硝化—反硝化损失、氨挥发、NO3--N淋溶损失等氮素循环转化途径。研究结果表明,每年... 在中国科学院栾城生态农业试验站1公顷小麦—玉米轮作农田,运用乙炔抑制—原状土柱培育法、微气象学法和陶土头多孔杯—水量平衡法分别定量测定了氮素硝化—反硝化损失、氨挥发、NO3--N淋溶损失等氮素循环转化途径。研究结果表明,每年因氨挥发而造成的肥料氮损失量为N 60 kg/hm2,占施入肥料氮的15%;NO3--N淋溶损失量为N 68~4 kg/hm2,占肥料施用量的1.4%2~0.3%;每年因硝化—反硝化过程造成的肥料损失量为N 2.021~0.49 kg/hm2,占肥料施入量的0.51%1~.37%。氨挥发、NO3--N淋溶和硝化—反硝化损失主要发生在施肥灌溉/降雨之后,玉米季肥料损失明显高于小麦生长季节。氨挥发和NO3--N淋溶损失是本区域农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是氮肥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在当地农民所采用的常规农业管理措施下,小麦—玉米轮作农田氮素平衡处于盈余状态,小麦季盈余N+115.5^+124.5 kg/hm2,明显高于玉米季;由于玉米季氮素损失严重,氮素盈余较少,甚至出现亏缺,玉米季氮素平衡状况为-54.6^+14.3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循环 反硝化损 氨挥发 no3^-—N
下载PDF
氮肥施用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16
11
作者 吕殿青 同延安 +1 位作者 孙本华 OveEmteryd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8-15,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和野外调查对陕西三个主要农业生态区的施氮情况及其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些高产地区由于过量施氮已在0~4米深的土层中积累了大量NO3-N,并使地下水和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当季作物生... 通过田间试验和野外调查对陕西三个主要农业生态区的施氮情况及其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些高产地区由于过量施氮已在0~4米深的土层中积累了大量NO3-N,并使地下水和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当季作物生长期间,土壤中NO3-N淋失深度和淋失量与施氮量、施氮技术、地面接水量和土壤质地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no3-n 环境污染
下载PDF
土壤空间变异对滴灌水氮淋失风险影响的模拟评估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珍 李久生 栗岩峰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2-311,共10页
滴灌水氮淋失是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HYDRUS-2D软件构建了滴灌条件下的水氮运移模型,通过局部敏感性分析和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了砂壤土土壤水力参数、初始含水率和土壤溶液中初始NO3--N浓度的空间变异... 滴灌水氮淋失是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HYDRUS-2D软件构建了滴灌条件下的水氮运移模型,通过局部敏感性分析和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了砂壤土土壤水力参数、初始含水率和土壤溶液中初始NO3--N浓度的空间变异对水分渗漏率和NO3--N淋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渗漏率和NO3--N淋失率随饱和含水率的增大而明显降低,随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明显升高。弱变异条件下,水分渗漏率和NO3--N淋失率的变异性主要由土壤初始含水率、饱和含水率和饱和导水率的空间变异引起;中等变异条件下,初始含水率和土壤溶液中初始NO3--N浓度为影响水分渗漏和NO3--N淋失的最重要因素。当土壤达到中等变异程度时,忽略土壤参数空间变异的影响,可能会低估滴灌水分渗漏和NO3--N淋失的风险。因此,考虑关键土壤参数的空间变异特征,将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田间尺度滴灌水氮淋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水分渗漏 no3^-(-n) 土壤参数 空间变异 敏感性分析
原文传递
Nitrate-Nitrogen Dynamics and Nitrogen Budgets in Rice-Wheat Rotations in Taihu Lake Region, China 被引量:3
13
作者 ZHANG Jun-Hua LIU Jian-Li +2 位作者 ZHANG Jia-Bao CHENG Ya-Nan WANG Wei-Pe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59-69,共11页
Nitrate-nitrogen (NO3-N) dynamics and nitrogen (N) budgets in rice (0ryza sativa L.)-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rotations in the Taihu Lake region of China were studied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N fertilizer... Nitrate-nitrogen (NO3-N) dynamics and nitrogen (N) budgets in rice (0ryza sativa L.)-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rotations in the Taihu Lake region of China were studied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N fertilizer management over a two-year period. The experiment included four N rates for rice and wheat, respectively: N1 (125 and 94 kg N ha-1), N2 (225 and 169 kg N ha-1), N3 (325 and 244 kg N ha-1), and NO (0 kg N ha-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n overlying water layer during the rice growing seasons contributed to moderate concentrations of NO3-N in sampled waters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NO3-N only showed a rising trend during the field drying stage. The NO3-N concentrations in leachates during the wheat seasons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during the rice seasons, particularly in the wheat seedling stage. In the wheat seedling stage, the NO3-N concentrations of leachat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N treatments than in NO treatment and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N rates. As the NO3-N content (below 2 mg N L-1) at a depth of 80 cm during the rice-wheat rotations did not respond to the applied N rates, the high levels of NO3-N in the groundwater of paddy fields might not be directly related to NO3-N leaching. Crop growth trend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variations of NO3-N in leachates. A reduction in N application rate, especially in the earlier stages of crop growth, and synchronization of the peak of N uptake by the crop with 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re key measures to reduce N loss. Above-ground biomass for rice and whea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N rate,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N2 and N3. Increasing N rates to the levels greater than N2 not only decreased N use efficiency, but M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N loss. After two cycles of rice-wheat rotations, the apparent N losses of N1, N2 and N3 amounted to 234, 366 and 579 kg N ha-1, respectively. With an increase of N rate from NO to N3, the percentage of N uptake in total N inputs decreased from 63.9% to 46.9%. The apparent N losses during the rice season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during the wheat seasons and were related to precipitation; therefore, the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climate conditions and avoid application before heavy rainf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ve-ground biomass crop uptake nitrate-nitrogen leaching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nitrogen transpor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