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9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entinel-5P的长三角大气NO_(2)污染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1
作者 曹念文 宋坤杰 方文圣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7-777,共11页
基于哨兵-5P(Sentinel-5 Precursor,Sentinel-5P)卫星反演的NO_(2)柱浓度数据,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结合自然因子和人为社会因子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大气NO_(2)柱浓度的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Sentinel-5P卫星反演... 基于哨兵-5P(Sentinel-5 Precursor,Sentinel-5P)卫星反演的NO_(2)柱浓度数据,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结合自然因子和人为社会因子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大气NO_(2)柱浓度的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Sentinel-5P卫星反演的NO_(2)柱浓度数据与地面观测站NO_(2)质量浓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59,p<0.01),可较为准确地反映长三角地区大气NO_(2)污染状况;(2)长三角的大气NO_(2)柱浓度呈现季节性的周期波动,呈“冬高夏低”变化趋势;(3)大气NO_(2)柱浓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整体上东北高,西南低,呈现出一条六安至台州,即“西北—东南”方向的NO_(2)柱浓度分界线,以及一个以环太湖城市群为中心的西南向“U形口”;(4)植被指数、高程、全社会用电量、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是长三角大气NO_(2)柱浓度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子,区域大气NO_(2)柱浓度受因子交互作用显著,高程及植被指数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q均在0.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no_(2)污染 长江三角洲 Google Earth Engine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2004-2022年NO_(2)柱浓度演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沈利娟 刁一伟 +3 位作者 贾浩博 王红磊 施双双 赵天良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0-962,共13页
为研究长三角地区NO_(2)柱浓度长期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OMI卫星观测的NO_(2)柱浓度数据、GPM降雨数据、MERRA-2再分析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地面NO_(2)浓度数据,分析了卫星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的一致性以及NO_(2)柱浓度的... 为研究长三角地区NO_(2)柱浓度长期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OMI卫星观测的NO_(2)柱浓度数据、GPM降雨数据、MERRA-2再分析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地面NO_(2)浓度数据,分析了卫星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的一致性以及NO_(2)柱浓度的年际、月际和季节性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OMI卫星观测的NO_(2)柱浓度与地面观测的NO_(2)浓度一致性较好,能够较好地反映地面NO_(2)浓度分布及其时间变化特征.②长三角地区2004-2022年NO_(2)柱浓度高值主要集中在南京、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和杭州等核心城市地区;NO_(2)柱浓度年际变化呈波动变化趋势,可分为2个阶段,2004-2011年为增加阶段,年均变化率为0.68%,2011-2022年为降低阶段,年均变化率为-4.51%.2011年NO_(2)柱浓度达最大值〔(12.63×10^(15)±9.16×10^(15))molec/cm^(2)〕,2022年达到最小值,仅为(7.16×10^(15)±4.80×10^(15))molec/cm^(2).③受气象条件和排放源的影响,导致NO_(2)柱浓度存在明显的月际和季节性变化,呈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特征,其中12月〔(20.20×10^(15)±8.89×10^(15))molec/cm^(2)〕最高,7月〔(4.81×10^(15)±1.72×10^(15))molec/cm^(2)〕最低.④长三角地区NO_(2)柱浓度的长期演变特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第二产业中的燃煤源和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对NO_(2)柱浓度的影响较大,机动车排放是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群对流层NO_(2)的重要来源.研究显示,2004-2022年随着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执行,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NO_(2)柱浓度持续降低,充分证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实现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no_(2)柱浓度 时间演变 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下载PDF
NO_(2)传感材料合成及其气敏特性分析
3
作者 孙建平 胡元潮 +3 位作者 安韵竹 王鹏程 沈狄龙 景强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74,共6页
局部放电是空气开关柜一种较为常见的电气现象,会引起绝缘介质劣化,甚至导致绝缘破坏。气体组分分析法通过检测空气开关柜中放电产生NO_(2)的含量可以确定局部放电程度。该文采用水热法合成PdO修饰的多孔纳米ZnO材料,制作可用于检测局... 局部放电是空气开关柜一种较为常见的电气现象,会引起绝缘介质劣化,甚至导致绝缘破坏。气体组分分析法通过检测空气开关柜中放电产生NO_(2)的含量可以确定局部放电程度。该文采用水热法合成PdO修饰的多孔纳米ZnO材料,制作可用于检测局部放电特征气体NO_(2)的气体传感器。研究表明:传感器在250℃的最优工作温度下,对体积分数为100×10^(-6)NO_(2)气体响应为44.06,响应时间为24 s,恢复时间为29 s,检测下限为0.1×10^(-6),且灵敏度与NO_(2)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可为气体组分分析法检测局部放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no_(2)气体传感器 PdO-Zno材料 低检测限
下载PDF
基于SnS_(2)/In_(2)O_(3)的气体传感器及其室温下高性能NO_(2)检测
4
作者 陈进龙 陶然 +3 位作者 李冲 张健磊 付琛 罗景庭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7-293,共7页
NO_(2)是一种有毒气体,能与空气中的其他有机化合物发生反应,造成空气污染并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因此,需要一种气体传感器来检测NO_(2).然而,传统的NO_(2)传感器很难在室温(25℃)下工作.本研究报告了SnS_(2)/In_(2)O_(3)的室温(25℃) NO... NO_(2)是一种有毒气体,能与空气中的其他有机化合物发生反应,造成空气污染并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因此,需要一种气体传感器来检测NO_(2).然而,传统的NO_(2)传感器很难在室温(25℃)下工作.本研究报告了SnS_(2)/In_(2)O_(3)的室温(25℃) NO_(2)气体传感,采用热注入法和水热法制备了In_(2)O_(3)量子点和SnS_(2)纳米片.凭借SnS_(2)独特的二维结构,在其上装饰In_(2)O_(3),复合增强了其传感性能,产品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nS_(2)/In_(2)O_(3)传感器对体积分数为1×10^(-6) NO_(2)的响应为26.6,响应和恢复时间分别为146 s和243 s.由于异质结结构增加了活性位点的数量,加速了气体的传输,促进了电荷转移和气体解吸,提高了NO_(2)气体传感性能.这种优异的传感性能在NO_(2)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传感 SnS_(2)/In_(2)O_(3) no_(2) 室温
下载PDF
基于光腔衰荡光谱技术NO_(3)和N_(2)O_(5)在线测量系统的表征与应用
5
作者 张田甜 左澎 +3 位作者 马璟钰 叶春翔 林伟立 朱彤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3-574,共12页
报道自主研发的基于光腔衰荡光谱技术的大气NO_(3)/N_(2)O_(5)在线测量系统及其参数表征结果。在时间分辨率为1min的情况下,NO_(3)和N_(2)O_(5)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7×10^(-12)和2.9×10^(-12)。在采样流量6L/min和使用1天滤膜... 报道自主研发的基于光腔衰荡光谱技术的大气NO_(3)/N_(2)O_(5)在线测量系统及其参数表征结果。在时间分辨率为1min的情况下,NO_(3)和N_(2)O_(5)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7×10^(-12)和2.9×10^(-12)。在采样流量6L/min和使用1天滤膜的情况下,利用标准源实验确定NO_(3)和N_(2)O_(5)的采样损耗分别为17.0%和18.0%。Allan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60~100s积分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系统稳定性。在北京城区开展大气NO_(3)和N_(2)O_(5)观测,结果表明测量系统可以满足大气环境中NO_(3)及N_(2)O_(5)的高灵敏度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3) N_(2)O_(5) 光腔衰荡光谱技术 参数表征
下载PDF
煤粉富氧燃烧CO_(2)富集特性与NO_(x)生成量模拟预测研究
6
作者 严祯荣 钟布依 +5 位作者 胡超 张涛 何翔 夏杰 滕澜 笪耀东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2-640,共9页
分析了富氧下的煤粉燃烧特性、CO_(2)富集特性和NO_(x)生成特性,并模拟了CO_(2)富集和NO_(x)生成量的协同控制趋势。结果表明:与空气燃烧相比,富氧燃烧条件下CO_(2)富集分布与NO_(x)体积分数分布是负协同效应;不同O_(2)/CO_(2)体积分数... 分析了富氧下的煤粉燃烧特性、CO_(2)富集特性和NO_(x)生成特性,并模拟了CO_(2)富集和NO_(x)生成量的协同控制趋势。结果表明:与空气燃烧相比,富氧燃烧条件下CO_(2)富集分布与NO_(x)体积分数分布是负协同效应;不同O_(2)/CO_(2)体积分数比的富氧下,随着O_(2)体积分数的增加,炉膛出口的CO_(2)体积分数和NO_(x)体积分数都先上升到最大值后稍微下降,呈正协同效应,但出现拐点的O_(2)体积分数不同;CO_(2)富集到一定程度时,能有效抑制NO_(x)的生成量;在富氧条件下,可实现炉膛出口的高CO_(2)富集与低NO_(x)生成量的协同控制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燃烧 多相流动 CO_(2)富集特性 no_(x)排放 模型预测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物NO_(2)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分析
7
作者 王勃 李艳红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2-73,共12页
为深化对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物NO_(2)的传输路径和潜在来源的研究,文章利用2017—2022年OMI遥感监测对流层NO_(2)垂直柱浓度(VCD)数据分析了乌鲁木齐市NO_(2)浓度的大气污染特征,运用后向轨迹模型、潜在源区贡献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分... 为深化对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物NO_(2)的传输路径和潜在来源的研究,文章利用2017—2022年OMI遥感监测对流层NO_(2)垂直柱浓度(VCD)数据分析了乌鲁木齐市NO_(2)浓度的大气污染特征,运用后向轨迹模型、潜在源区贡献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揭示了不同季节NO_(2)潜在源区及其对研究区NO_(2)VCD的贡献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五年来,乌鲁木齐市NO_(2)VCD波动下降,各区NO_(2)VCD在2020年春夏季变幅最大,降幅介于18.45%~35.25%之间;空间上高污染区范围持续缩小至人口基数较大的中心城区;乌鲁木齐市大气NO_(2)污染的气团轨迹受山盆体系的地形影响较大,春、秋、冬三季来自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长距离气流频率持续提高(2022年占比分别为25.74%、21.11%、41.83%);影响NO_(2)污染的潜在源区呈现显著季节变化特征,秋冬季源区分布广、贡献度高,而春夏季源区分布狭窄、贡献度低。潜在源区主要为本地源和西部源区,本地源区作为重度污染源区出现在秋冬季,对NO_(2)污染的贡献逐渐增强,源区范围逐渐收缩至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和达坂城区;西部源区主要为中度污染区,近年来向西扩展至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南部、阿克苏地区以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 对流层no_(2)垂直柱浓度(VCD) 后向轨迹 潜在源区贡献 浓度权重轨迹
下载PDF
用于火电厂NO_(x)检测的Pt-In_(2)O_(3)传感器吸附及传感机理研究
8
作者 杨家隆 吴宝良 +2 位作者 卢德滔 马世龙 周渠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7-394,共8页
火力发电产生的NO_(x)会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目前,我国对火电厂NO_(x)检测主要采用非分散红外技术和化学发光技术,需要对烟道的样气进行人工采样,步骤繁琐且无法实现对NO_(x)准确检测,半导气体传感器具有体积小、响应快... 火力发电产生的NO_(x)会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目前,我国对火电厂NO_(x)检测主要采用非分散红外技术和化学发光技术,需要对烟道的样气进行人工采样,步骤繁琐且无法实现对NO_(x)准确检测,半导气体传感器具有体积小、响应快速和成本低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气体污染物的检测。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本征In_(2)O_(3)和Pt-In_(2)O_(3)气敏材料。基于搭建的微量气体气敏测试平台,测试了In_(2)O_(3)基传感器对NO和NO_(2)的浓度响应和响应恢复时间。研究表明,Pt-In_(2)O_(3)传感器对30ppm NO_(2)和NO的响应值分别为7.7和10.3,响应恢复时间分别为23 s/41 s和18 s/46 s,能够满足对火电厂NO_(x)检测的要求。另外,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各吸附模型的吸附能和态密度以揭示其气敏机理。分析结果表明,Pt-In_(2)O_(3)对NO(-1.55 eV)和NO_(2)(-0.92 eV)表现出强烈的化学吸附,与宏观实验测试结果一致。因此,Pt-In_(2)O_(3)传感器可实现火电厂NO_(x)气体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电厂 no_(x)气体 水热法 Pt-In_(2)O_(3) 气敏机理
下载PDF
养殖水体NO_(2)^(-)-N降解复合菌剂制备及特性研究
9
作者 伍俊溢 魏祥东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6期20-24,共5页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规模也逐年上升,养殖水体中氮化合物累积问题日益严重。为实现我国水产行业的安全生产,本文筛选出一种NO_(2)^(-)-N降解菌,并与光合菌、乳酸菌进行复配以此制备复合菌剂。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温度、pH值、亚硝酸盐初始...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规模也逐年上升,养殖水体中氮化合物累积问题日益严重。为实现我国水产行业的安全生产,本文筛选出一种NO_(2)^(-)-N降解菌,并与光合菌、乳酸菌进行复配以此制备复合菌剂。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温度、pH值、亚硝酸盐初始浓度、菌种接种量等对NO_(2)^(-)-N降解的影响,确定不同影响因素下复合菌剂的最佳降解效果和生长状态。研究结果表明,从活性淤泥中筛选带1株具有高效NO_(2)^(-)-N氧化性质的菌株A3,并与光合细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乳酸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按照32∶2∶1混合,该比例降解效率最高。复合菌剂在40℃,pH值为9.0、pH值为6.0的条件下,OD600值稳定在0.2~0.4,对NO_(2)^(-)-N的降解率保持在50%左右。复合菌剂在25℃,pH值为7.5的条件下长势最好,降解率最高;复合菌剂的降解率随初始NO_(2)^(-)-N浓度的升高而降低,OD600值变化不明显,表明复合菌剂与A3菌株对NO_(2)^(-)-N有很强的耐受性,能够在0.1~8.0 g/L的条件下维持降解活性,保持一定的降解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微生物菌剂 no_(2)^(-)-N 养殖水体 no_(2)^(-)-N高效氧化菌
下载PDF
基于TROPOMI的淮河流域大气NO_(2)干沉降估算
10
作者 刘佳瑜 王钰 +4 位作者 丘仲锋 赵冬至 田野 武燕 张渊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66-1974,共9页
基于Sentinel-5P卫星TROPOMI数据,利用随机森林方法反演2018~2020年淮河流域地面NO_(2)浓度,采用推算法获得淮河流域2018~2020年NO_(2)干沉降通量,并通过划分不同集水区(水域、农田、城区和植被覆盖区)估算大气NO_(2)干沉降对淮河流域... 基于Sentinel-5P卫星TROPOMI数据,利用随机森林方法反演2018~2020年淮河流域地面NO_(2)浓度,采用推算法获得淮河流域2018~2020年NO_(2)干沉降通量,并通过划分不同集水区(水域、农田、城区和植被覆盖区)估算大气NO_(2)干沉降对淮河流域水体氮素的贡献.结果显示,卫星反演地面NO_(2)浓度与地面站点实测资料一致性较高,相关系数(R)为0.94,平均绝对误差(MAE)为2.7,均方根误差(RSME)为4.1.淮河流域地面NO_(2)浓度和NO_(2)干沉降通量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秋冬4个季节地面NO_(2)平均浓度分别为13.7,12.2,17.6,23.1μg/m^(3);NO_(2)平均干沉降通量分别为1.25,1.13,1.61,2.13kg N/(hm^(2)·a).淮河流域地面NO_(2)浓度和干沉降通量均表现为南北部高,东西部低.农田区域NO_(2)干沉降对流域水体氮素的贡献最大,占比83.47%.2019年淮河流域大气NO_(2)干沉降总量为1.34×10^(5)t,对水体氮素的贡献为1.36×10^(4)t N;2020年大气NO_(2)干沉降总量为1.25×10^(5)t,对水体氮素的贡献为1.18×10^(4)t 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2)干沉降 TROPOMI 随机森林模型 淮河流域 氮素贡献
下载PDF
金纳米团簇检测食品中NO_(2)^(–)的综合实验设计
11
作者 王松柏 董晓芮 +2 位作者 李文艳 薛柳燕 李英奇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4,共8页
以金纳米团簇的合成、表征和应用为例,将纳米团簇科学前沿引入化学专业本科生综合实验教学。与国标(GB5009.33—2016)检测NO_(2)^(-)方法相比,该方法不需要对肉制品样品进行脱脂、脱蛋白等处理,检测效率显著提高,此外还对剩菜剩饭和多... 以金纳米团簇的合成、表征和应用为例,将纳米团簇科学前沿引入化学专业本科生综合实验教学。与国标(GB5009.33—2016)检测NO_(2)^(-)方法相比,该方法不需要对肉制品样品进行脱脂、脱蛋白等处理,检测效率显著提高,此外还对剩菜剩饭和多次煮沸水中的NO_(2)^(-)含量进行了检测,为健康的饮食习惯提供依据。实验涉及蛋白质变性、氧化还原反应、软硬酸碱规则、荧光传感等相关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交叉学科前沿,还可以通过多模块教学,从多维度、多视角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知识迁移和综合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蛋清 四氯金酸 金纳米团簇 no_(2)^(–)检测 综合实验
下载PDF
基于ZnO/CuO敏感电极的NO_(2)传感器性能
12
作者 赵晓晶 王岭 +2 位作者 孟维薇 李跃华 戴磊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120-127,共8页
二氧化氮(NO_(2))是最常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需要研制性能优良的NO_(2)气体传感器来对其体积分数进行实时监测。采用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为固体电解质、ZnO/CuO为敏感电极,制备了阻抗型NO_(2)传感器。采... 二氧化氮(NO_(2))是最常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需要研制性能优良的NO_(2)气体传感器来对其体积分数进行实时监测。采用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为固体电解质、ZnO/CuO为敏感电极,制备了阻抗型NO_(2)传感器。采用分步浸渍法将敏感材料原位引入到YSZ多孔骨架中,通过调整敏感材料ZnO/CuO摩尔比来优化传感器的敏感性能。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的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ZnO/CuO颗粒均匀分散在YSZ多孔层中。以相角(Θ)作为响应信号来评价传感器敏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单一氧化物ZnO相比,ZnO和CuO摩尔比为8∶2制备的传感器对NO_(2)气体具有更好的敏感性能。在400~500℃,Θ响应值与5×10^(-5)~5×10^(-4)NO_(2)体积分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450℃时,传感器有最低检测下限5×10^(-5)。此外,该传感器表现出最大响应值(5×10^(-4)NO_(2)的Θ响应值为18°)、最佳灵敏度(0.039°/10^(-6))、良好的稳定性以及对其他气体的抗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 no_(2)气体 阻抗型 浸渍法 Zno/CuO摩尔比 敏感电极
下载PDF
汞在Ti_(2)NO_(2) MXene表面吸附氧化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13
作者 魏煜莹 王军凯 +2 位作者 黄珍霞 戚海新 王向岭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2,共8页
汞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在生产生活中以各种形式排放的汞对生态及人类健康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威胁.因此,寻找高效的汞吸附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汞在Ti_(2)NO_(2)(MXene)和具有一个氧空位... 汞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在生产生活中以各种形式排放的汞对生态及人类健康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威胁.因此,寻找高效的汞吸附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汞在Ti_(2)NO_(2)(MXene)和具有一个氧空位缺陷的Ti_(2)NO_(2)(Ov-Ti_(2)NO_(2))上的吸附和氧化机理.计算结果表明Hg0在Ti_(2)NO_(2)表面的吸附为物理吸附,在Ov-Ti_(2)NO_(2)表面为化学吸附. Ti_(2)NO_(2)表面氧空位的存在可以改善HgO与Ov-Ti_(2)NO_(2)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吸附能提高116 kJ/mol. Hg0在Ov-Ti_(2)NO_(2)表面氧化为HgO的反应能垒为92.55 kJ/mol,小于其在Ti_(2)NO_(2)表面氧化反应的能垒(101.42 kJ/mol),更有利于Hg0的氧化.此外,产物HgO在Ov-Ti_(2)NO_(2)表面脱附需要226.18 kJ/mol能量,远高于在Ti_(2)NO_(2)表面脱附所的110.49 kJ/mol,说明Ov-Ti_(2)NO_(2)对产物HgO的集中控制能力优于Ti_(2)NO_(2),从而更能抑制HgO脱附造成二次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_(2)no_(2)MXene 吸附 氧化 第一性原理计算
下载PDF
上海地区分户式供暖排放NO_(2)对室内外环境空气质量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14
作者 章重洋 李景广 +1 位作者 李旻雯 刘帆 《暖通空调》 2024年第5期80-84,共5页
以上海市区6层居住建筑为例,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室外风速、室外风向、燃气壁挂炉排放等级等因素影响下分户式供暖排放的NO_(2)的扩散特性,并将模拟结果与现有标准中NO_(2)浓度限值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自然通风会使壁挂炉排放的NO... 以上海市区6层居住建筑为例,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室外风速、室外风向、燃气壁挂炉排放等级等因素影响下分户式供暖排放的NO_(2)的扩散特性,并将模拟结果与现有标准中NO_(2)浓度限值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自然通风会使壁挂炉排放的NO_(2)由室外向室内传输,导致室内NO_(2)浓度超标,壁挂炉排放等级越低,室内外传输导致的超标问题越严重;风向越接近正北,室内和区域微环境内NO_(2)浓度总体水平越高;建筑顶层污染物浓度最高,底层最低;区域微环境中NO_(2)浓度分布受壁挂炉排放等级、室外风速和风向等因素影响显著,排放等级越高、风速越大,越有利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扩散稀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户式供暖 燃气壁挂炉 no_(2) 扩散特性 空气质量 排放等级 风速 风向
下载PDF
Visu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nanofluids application to promote CO_(2) absorption in a bubble column
15
作者 Shangyuan Cheng Guisheng Qi +1 位作者 Yuliang Li Yixuan Ya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228-237,共10页
The addition of dispersed-phase nanoparticles in the liquid phase can enhance the gas-liquid transfer process as the suspended nanoparticles affect the transfer process inside the fluid through microdisturbance or mic... The addition of dispersed-phase nanoparticles in the liquid phase can enhance the gas-liquid transfer process as the suspended nanoparticles affect the transfer process inside the fluid through microdisturbance or micro-convection effects.In this article,a high-speed digital camera was used to visualize the bubble behavior of CO_(2) in pure water and nanofluid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CO_(2) gas flow rate,nanoparticle solid content and type on the bubble behavior in the fluids.The CO_(2) absorption performance in three water-based nanofluids were compared in a bubbler.And the mas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during CO_(2) bubble absorption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enhanced gas-liquid mass transfer effect of nanoparticle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sence of nanoparticles affected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bubbles in the fluid,shortened the bubble detachment time,reduced the detachment diameter,effectively increased the gas-liquid contact area,and improved the bubbles detachment frequency.The system with MCM-41 corresponded to a higher overall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Uncalined MCM-41 contained surfactant that enhanced foaming behavior in water.This prevented the transfer of CO_(2) to some extent,and the CO_(2) absorption by uncalined MCM-41/H_(2)O was 5.34%higher than that by pure water.Compared with SiO_(2) nanoparticles with the same particle size and the same composition,MCM-41 had a higher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better hydrophilicity due to its larger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rich porous structure,which was more favorable to accelerate the collision between nanoparticles and CO_(2) bubbles to cause micro-convection.Under the condition of 0.1%(mass)solid content,the enhancement of CO_(2) absorption process by MCM-41 nanoparticles was more significant and improved by 16.9%compared with pure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fluids CO_(2) absorption Mass transfer MCM-41 Bubble column
下载PDF
武汉两湖隧道洞口NO_(2)净化前后扩散模拟
16
作者 陈慧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4年第1期210-214,共5页
为判断采取净化措施后,武汉两湖隧道洞口NO_(2)浓度能否满足环境要求,本文首先对已建成的两座隧道进行实测统计,确定需要净化的具体污染物为NO_(2);然后,根据德国经验模式对NO_(2)的扩散范围进行预测;最后,通过流体力学计算软件进行数... 为判断采取净化措施后,武汉两湖隧道洞口NO_(2)浓度能否满足环境要求,本文首先对已建成的两座隧道进行实测统计,确定需要净化的具体污染物为NO_(2);然后,根据德国经验模式对NO_(2)的扩散范围进行预测;最后,通过流体力学计算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将预测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最终确定武汉两湖隧道NO_(2)净化后,其浓度能够满足环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湖隧道 no_(2) 现场实测 预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TiO_(2)改性钢渣基透水混凝土的力学和NO_(x)降解性能研究
17
作者 林元明 林佳福 +1 位作者 熊晓立 杨政险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1-199,共9页
以内掺纳米TiO_(2)为光催化剂,钢渣和矿渣粉为胶材,大钢渣颗粒为骨料,制备了TiO_(2)改性钢渣基透水混凝土(TSSPC),并研究了TiO_(2)掺量对TSSPC的抗压强度、透水性能和NO_(x)降解性能的影响。此外,结合XRD和SEM-EDX等微观测试分析方法,... 以内掺纳米TiO_(2)为光催化剂,钢渣和矿渣粉为胶材,大钢渣颗粒为骨料,制备了TiO_(2)改性钢渣基透水混凝土(TSSPC),并研究了TiO_(2)掺量对TSSPC的抗压强度、透水性能和NO_(x)降解性能的影响。此外,结合XRD和SEM-EDX等微观测试分析方法,阐明了TiO_(2)对TSSPC力学性能、透水性能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机理,为TiO_(2)在透水混凝土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当TiO_(2)掺量较少时,TiO_(2)颗粒的“晶核效应”对胶凝材料的早期水化有促进作用。但当TiO_(2)掺量较多时,TiO_(2)颗粒易发生团聚,不利于TSSPC的力学性能发展。此外,随着TiO_(2)掺量的提高,透水混凝土的连通孔隙率和透水系数均上升。相较于空白对照组,TiO_(2)掺量为5%(质量分数,下同)的TSSPC的连通孔隙率和透水系数分别提高了4.5个百分点和1.34 mm·s^(-1)。TSSPC对NO_(x)的降解效率随着TiO_(2)掺量(0%~5%)的增加而提高,当TiO_(2)掺量超过3%时,继续增加TiO_(2)掺量对NO_(x)降解效率的提升效果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渣 透水混凝土 TiO_(2) 力学性能 no_(x)降解
下载PDF
NO_(2)气体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8
作者 武天飞 杨先军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1,16,共6页
二氧化氮(NO_(2))气体是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因此,开发高气敏性和选择性的NO_(2)气体传感器对空气中NO_(2)体积分数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综述了近年来NO_(2)气体传感器的研究现状,重点对石墨烯、金属... 二氧化氮(NO_(2))气体是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因此,开发高气敏性和选择性的NO_(2)气体传感器对空气中NO_(2)体积分数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综述了近年来NO_(2)气体传感器的研究现状,重点对石墨烯、金属氧化物、碳纳米管和聚合物4种类型的NO_(2)气体传感器敏感材料进行了阐述,讨论了NO_(2)气体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和敏感材料的气敏性,同时指出了传感器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氮 气体传感器 气敏性 选择性
下载PDF
Tailoring MXene Thickness and Functionalization for Enhanced Room‑Temperature Trace NO_(2) Sensing
19
作者 Muhammad Hilal Woochul Yang +1 位作者 Yongha Hwang Wanfeng Xie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71-86,共16页
In this study,precise control over the thickness and termination of Ti3C2TX MXene flakes is achieved to enhance their electrical properties,environmental stability,and gas-sensing performance.Utilizing a hybrid method... In this study,precise control over the thickness and termination of Ti3C2TX MXene flakes is achieved to enhance their electrical properties,environmental stability,and gas-sensing performance.Utilizing a hybrid method involving high-pressure processing,stirring,and immiscible solutions,sub-100 nm MXene flake thickness is achieved within the MXene film on the Si-wafer.Functionalization control is achieved by defunctionalizing MXene at 650℃ under vacuum and H2 gas in a CVD furnace,followed by refunctionalization with iodine and bromine vaporization from a bubbler attached to the CVD.Notably,the introduction of iodine,which has a larger atomic size,lower electronegativity,reduce shielding effect,and lower hydrophilicity(contact angle:99°),profoundly affecting MXene.It improves the surface area(36.2 cm^(2) g^(-1)),oxidation stability in aqueous/ambient environments(21 days/80 days),and film conductivity(749 S m^(-1)).Additionally,it significantly enhances the gas-sensing performance,including the sensitivity(0.1119Ωppm^(-1)),response(0.2% and 23%to 50 ppb and 200 ppm NO_(2)),and response/recovery times(90/100 s).The reduced shielding effect of the–I-terminals and the metallic characteristics of MXene enhance the selectivity of I-MXene toward NO2.This approach paves the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able and high-performance gas-sensing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with promising prospects for future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rolled MXene thickness Gaseous functionalization approach Lower electronegativity functional groups Enhanced MXene stability Trace no_(2)sensing
下载PDF
湖南省大气NO_(2)浓度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基本污染物相关性研究
20
作者 宋冰冰 何海军 +5 位作者 黄河仙 肖曲 周昊昱 肖童觉 周国治 郭卉 《绿色科技》 2024年第6期97-103,110,共8页
利用湖南省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和相关数据处理软件,对2015-2018年14个城市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环境空气中NO_(2)分布特征及浓度变化基本规律,探讨与其他几项基本污染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时段NO_(2)浓度空间分布呈梯度分布趋势,与SO_... 利用湖南省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和相关数据处理软件,对2015-2018年14个城市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环境空气中NO_(2)分布特征及浓度变化基本规律,探讨与其他几项基本污染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时段NO_(2)浓度空间分布呈梯度分布趋势,与SO_(2)、CO和颗粒物等污染物均呈较强的正相关,与臭氧基本呈负相关;NO_(2)年评价浓度年际间未呈现明显一致的变化趋势,月均浓度整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城市NO_(2)日均值浓度超标天数基本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日内小时平均浓度变化基本呈“双峰型”变化规律,日均值变化趋势与SO_(2)的较为一致,与其他五项污染物的日均值变化趋势没有明显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空气 no_(2) 变化规律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