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秸秆还田后茬棉田土壤NO_(3)^(−)-N和酚酸变化对棉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李佳男 杨长琴 +6 位作者 束红梅 张国伟 王晓婧 刘瑞显 陈嘉敏 王飞兵 陈新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8-876,共9页
揭示前茬小麦长期秸秆还田后,后茬棉田土壤硝态氮(NO_(3)^(-)-N)与酚酸含量的时空变化对棉苗根系生长影响的生理机制,可为完善秸秆还田技术提供理论支撑。试验于2021年与2022年在小麦长期秸秆定位还田地块进行。以棉花品种‘中棉所425... 揭示前茬小麦长期秸秆还田后,后茬棉田土壤硝态氮(NO_(3)^(-)-N)与酚酸含量的时空变化对棉苗根系生长影响的生理机制,可为完善秸秆还田技术提供理论支撑。试验于2021年与2022年在小麦长期秸秆定位还田地块进行。以棉花品种‘中棉所425’为材料,设置小麦秸秆不还田(CK)与小麦秸秆还田(S)2个处理。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NO_(3)^(-)-N与酚酸含量,对0~20 cm土层的影响大于20~40 cm;随秸秆还田后时间推移,土壤NO_(3)^(-)-N与酚酸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且在秸秆还田后24~31 d达到峰值。秸秆还田后31 d前,秸秆还田处理棉株根系活力、根系NO_(3)^(-)-N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生物量和形态指标均显著低于CK处理,31 d后则呈相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0~20 cm土壤酚酸含量与根系活力、根系NO_(3)^(-)-N含量、棉花根系长度、直径、表面积和地上部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土层NO_(3)^(-)-N含量与棉苗形态、生理指标及生物量之间呈正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秸秆还田对棉花幼苗生长影响呈“先抑后促”的趋势,秸秆还田后31 d内,酚酸含量的增加降低了棉苗根系活力,阻碍了根系生长,抑制了棉苗对NO_(3)^(-)-N的吸收利用,表明秸秆还田前期对棉株生长的“抑制效应”大于秸秆的“肥料效应”,秸秆还田31 d后,秸秆的“肥料效应”大于酚酸的“抑制效应”,促进棉株根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还田 no_(3)^(-)-N 酚酸 根系活力 硝酸还原酶 后茬棉花
下载PDF
不同NO_(3)^(-)-N/NH_(4)^(+)-N配比对丹江口水库脆杆藻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2
作者 刘晓真 李园园 马甜莹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6期19-21,共3页
通过模拟丹江口水库总氮浓度1.5 mg/L,以硝酸钠和氯化铵作为氮源,研究了硝铵配比为0∶100、25∶75、50∶50、75∶25、100∶0条件下脆杆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硝氮比例的增加,脆杆藻的藻细胞密度呈逐渐增高的... 通过模拟丹江口水库总氮浓度1.5 mg/L,以硝酸钠和氯化铵作为氮源,研究了硝铵配比为0∶100、25∶75、50∶50、75∶25、100∶0条件下脆杆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硝氮比例的增加,脆杆藻的藻细胞密度呈逐渐增高的趋势,且100∶0组的比生长速率(0.174)明显大于其他各组(p<0.05)。F_(v)/F_(m)、α、ETR_(max)值均表现出高比例硝氮组大于低比例硝氮组,与其生长趋势较为一致。研究表明,在1.5 mg/L总氮浓度下提高硝氮比例可促进脆杆藻的生长以及提高其对光能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杆藻 no_(3)^(-)-N/NH_(4)^(+)-N 生长特性 叶绿素荧光
下载PDF
非标准状态下NO_(3)-N在地表水水样中的保存方法研究
3
作者 纪凯 邱海兵 +2 位作者 周佳 何彧 叶玉新 《当代化工研究》 2023年第7期167-169,共3页
样品采集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水样变化对数据分析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参照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保存方式,结合地表水水样NO_(3)-N浓度的变化原因,提出加酸保存、过滤保存以及加酸过滤三种方法,并通过设计实验观察不同保存方法的... 样品采集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水样变化对数据分析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参照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保存方式,结合地表水水样NO_(3)-N浓度的变化原因,提出加酸保存、过滤保存以及加酸过滤三种方法,并通过设计实验观察不同保存方法的保存效果,提出最优保存方法。实验研究表明得到过滤加酸可作为地表水测定NO_(3)-N的水样最佳保存方法,能保存到30天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标准状态 no_(3)-N 保存方法 过滤 加酸
下载PDF
施用磷肥对土壤NO_(3)^(-)-N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87
4
作者 袁新民 同延安 +2 位作者 杨学云 李晓林 张福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97-403,共7页
在黄土高原南部的“国家黄土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进行的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在小麦 玉米轮作中 ,当年施氮量为N 352kg/hm2 时 ,单施氮肥或氮钾配合的 0~ 4m土壤剖面的NO- 3 N累积量达 10 0 0kg/hm2 以上 ,其中约 50 %~ 60 %... 在黄土高原南部的“国家黄土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进行的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在小麦 玉米轮作中 ,当年施氮量为N 352kg/hm2 时 ,单施氮肥或氮钾配合的 0~ 4m土壤剖面的NO- 3 N累积量达 10 0 0kg/hm2 以上 ,其中约 50 %~ 60 %的NO- 3 N分布在 2~ 4m以下的土层中 ,而氮磷配合的 0~ 4m土壤剖面的NO- 3 N累积量仅为 2 2 0kg/hm2 ,且 80 %的NO- 3 N分布在 0~2m的土层中 ,增施磷肥由于增加了氮的吸收和对水分的利用而有效地降低了土壤中NO- 3 N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 no_(3)^(-)-N累积
下载PDF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NO_(3)^(-)-N过程中S_(2)O_(3)^(2-)的干扰与消除
5
作者 付昆明 黄少伟 杨帆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8-172,共5页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NO_(3)^(-)-N时,S_(2)O_(3)2^(-)的存在会使测定结果出现很大的正偏差,且S_(2)O_(3)2^(-)浓度越高干扰程度越大。为了保证含有S_(2)O_(3)2^(-)水样中NO_(3)^(-)-N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并提出消除干扰的方法作...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NO_(3)^(-)-N时,S_(2)O_(3)2^(-)的存在会使测定结果出现很大的正偏差,且S_(2)O_(3)2^(-)浓度越高干扰程度越大。为了保证含有S_(2)O_(3)2^(-)水样中NO_(3)^(-)-N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并提出消除干扰的方法作为参考,先测定了不同浓度S_(2)O_(3)2^(-)对NO_(3)^(-)-N测定结果的干扰程度,而后在NO_(3)^(-)-N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S_(2)O_(3)2^(-)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条件下,以加入盐酸、加入Ba^(2+)、臭氧吹脱和加入过硫酸钾4种方法对S_(2)O_(3)2^(-)进行掩蔽排除。实验发现,加入盐酸对S_(2)O_(3)2^(-)的干扰有一定的排除能力,排除干扰的比例为30.599%,效果较差;加入Ba^(2+)排除干扰的效果最差,排除比例仅有17.409%;利用臭氧吹脱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排除效果,干扰的排除比例达到了54.752%,相较于前2种方法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不能够将干扰完全排除;加入过硫酸钾的效果最好,干扰的排除比例可达91.248%,基本不影响NO_(3)^(-)-N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3)^(-)-N 硫代硫酸根 干扰排除 过硫酸钾 紫外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基于GO-WO_(3)材料的气体传感器的局部放电特征气体检测
6
作者 陈思超 黄烈江 +3 位作者 沈狄龙 胡元潮 孙建平 潘圆君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74-1281,共8页
准确测量空气开关柜局部放电产生的NO_(2)特征气体含量是评估局部放电强度与运行状态的有效方法。通过金属有机分解法制备了WO_(3)纳米材料,并复合氧化石墨(GO)粉形成n-GO-p-WO_(3)异质结构,制成了用于室温下检测空气开关柜局部放电特... 准确测量空气开关柜局部放电产生的NO_(2)特征气体含量是评估局部放电强度与运行状态的有效方法。通过金属有机分解法制备了WO_(3)纳米材料,并复合氧化石墨(GO)粉形成n-GO-p-WO_(3)异质结构,制成了用于室温下检测空气开关柜局部放电特征气体的NO_(2)传感器,并对比分析了纯WO_(3)和GO-WO_(3)纳米材料的气敏性。测试结果表明,GO-WO_(3)纳米材料传感器表现出了对NO_(2)气体优异的灵敏性,室温条件下对体积分数为100μL/L NO_(2)气体的灵敏度为1157%,响应时间为63 s,恢复时间为27 s,检测下限为0.5μL/L。湿度与GO-WO_(3)气体传感器灵敏度呈现出负相关规律。实验结果整体显示出较好的可重复性与选择性,对高压设备的在线检测和故障诊断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2)气体传感器 氧化石墨(GO) n-GO-p-WO_(3)异质结构 空气开关柜 局部放电
下载PDF
基于碳纤维强化的Fe^(0)混养反硝化脱氮效能与机制
7
作者 王铮 贾林春 +2 位作者 史大林 何月玲 薛罡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5,共10页
以含NO_(3)^(-)-N合成废水为处理对象,对比了单独投加Fe^(0)与碳纤维强化Fe^(0)混养反硝化连续流反应器反硝化脱氮的效能。结果表明,在COD/NO_(3)^(-)-N为2.9~3.1、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4 h时,投加碳纤维强化Fe^(0)的实验组R1对TN和NO_(... 以含NO_(3)^(-)-N合成废水为处理对象,对比了单独投加Fe^(0)与碳纤维强化Fe^(0)混养反硝化连续流反应器反硝化脱氮的效能。结果表明,在COD/NO_(3)^(-)-N为2.9~3.1、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4 h时,投加碳纤维强化Fe^(0)的实验组R1对TN和NO_(3)^(-)-N平均去除率分别高达89.04%和97.13%,显著高于单独投加Fe^(0)的对照组R0。胞外聚合物(EPS)及电子传递活性(ETSA)变化规律表明,碳纤维的投入可进一步促进EPS生成,且强化了微生物对电子的利用率。扫描电镜-能量色散光谱仪(SEM-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结果发现R1中Fe^(0)表面有明显的微生物腐蚀现象,FeO(OH)和含铁有机复合物是主要的腐蚀产物。微生物学分析表明,有机碳源投加量的提高及碳纤维的投加有效提高铁自养反硝化菌属丰度,促进反硝化功能基因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3)^(-)-N废水 Fe^(0) 碳纤维 混养反硝化 COD/no_(3)^(-)-N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硝态氮与铵态氮配合缓解黄瓜苗期铵毒害作用的研究
8
作者 樊娅萍 李静祎 +1 位作者 贺苗苗 王倡宪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7期27-32,共6页
为明确硝态氮在缓解黄瓜苗期铵毒害的作用及相关机制,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以‘津研4号’黄瓜为试验材料,以蛭石为育苗基质,在总氮浓度为15 mmol/L的条件下,苗期分别供给铵态氮与硝态氮,出苗5周后,测定黄瓜生长及生理相关指标。结果表明... 为明确硝态氮在缓解黄瓜苗期铵毒害的作用及相关机制,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以‘津研4号’黄瓜为试验材料,以蛭石为育苗基质,在总氮浓度为15 mmol/L的条件下,苗期分别供给铵态氮与硝态氮,出苗5周后,测定黄瓜生长及生理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在全NH_(4)^(+)-N处理条件下,极易产生铵毒害。全NO_(3)^(-)-N处理下,幼苗地上部全氮与全磷含量分别为全NH_(4)^(+)-N处理的1.08倍与1.11倍,叶面积、生物量及壮苗指数显著高于全NH_(4)^(+)-N处理;全NH_(4)^(+)-N供给条件下,地上部MDA含量显著高于全NO_(3)^(-)-N处理,而叶绿素含量却显著低于全NO_(3)^(-)-N处理,生长明显受抑;在NH_(4)^(+)-N中混入等量NO_(3)^(-)-N后,抑制作用减弱,幼苗根际pH由6.28上升至6.54,叶绿素含量与叶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地上部与根系干重较全NH_(4)^(+)-N处理分别增加了26.6%与29.5%,壮苗指数与全NO_(3)^(-)-N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认为,NO_(3)^(-)-N对铵毒害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且缓解作用依赖于幼苗自身营养与生理代谢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铵态氮 硝态氮 铵毒害 缓解
下载PDF
纳米零价铁去除水中硝酸盐氮研究进展
9
作者 杨笑颜 余凡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136-138,共3页
水中硝酸盐氮(NO_(3)^(-)-N)的危害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纳米零价铁(nZVI)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反硝化技术快速去除水中NO_(3)^(-)-N,但nZVI自身易团聚,表面活性颗粒不稳定,所以在NO_(3)^(-)-N还原过程中存在着氮气(N_(2))... 水中硝酸盐氮(NO_(3)^(-)-N)的危害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纳米零价铁(nZVI)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反硝化技术快速去除水中NO_(3)^(-)-N,但nZVI自身易团聚,表面活性颗粒不稳定,所以在NO_(3)^(-)-N还原过程中存在着氮气(N_(2))的选择性较低、NO_(3)^(-)-N去除率不理想的问题。通过对nZVI去除NO_(3)^(-)-N技术的归纳总结,探讨了nZVI在还原NO_(3)^(-)-N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和提高去除效率和N_(2)选择性的改性方法。通过负载纳米材料,表面活性剂及添加还原剂等,NO_(3)^(-)-N去除率和N_(2)选择性都会得到不同程度上的提高。不同的改性方法对nZVI的改性效果不同,也决定了nZVI复合材料对NO_(3)^(-)-N的去除作用及氮气选择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零价铁 硝酸盐氮 影响因素 改性方法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稳定性氮肥对麦玉轮作水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政鑫 王晓云 +3 位作者 李府阳 王锐 田雅洁 蔡焕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50-360,共11页
为探究秸秆还田配施稳定性氮肥对关中地区麦玉轮作体系作物生长及水氮利用的综合影响,并确定合理的高产高效施肥管理措施,设置两种秸秆还田模式(秸秆不还田、秸秆全量还田)和两种施氮措施(常规尿素和减量施用稳定性氮肥),以无秸秆还田... 为探究秸秆还田配施稳定性氮肥对关中地区麦玉轮作体系作物生长及水氮利用的综合影响,并确定合理的高产高效施肥管理措施,设置两种秸秆还田模式(秸秆不还田、秸秆全量还田)和两种施氮措施(常规尿素和减量施用稳定性氮肥),以无秸秆还田且不施肥作为对照,共5个处理,研究分析作物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土壤含水率、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会分别显著提高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28.03%~39.63%和90.10%~112.52%、地上部生物量27.88%~34.00%和78.96%~107.64%;施用稳定性氮肥较施用常规尿素分别降低夏玉米季和冬小麦季全生育期土壤氨挥发累积量50.18%~59.32%和68.21%~73.43%;秸秆还田会显著提高夏玉米季0~10 cm土壤含水率6.29%~21.38%,显著提高冬小麦季0~10 cm土壤含水率6.80%~25.06%;相同施肥措施下,秸秆还田会显著降低夏玉米与冬小麦收获期0~100 cm土壤NO_(3)^(-)-N残留量7.34%~10.78%和6.57%~11.24%,在相同秸秆还田模式下,施用稳定性氮肥较施用尿素会显著降低夏玉米与冬小麦收获期0~100 cm土壤NO_(3)^(-)-N残留量28.96%~31.63%和4.16%~9.54%;在相同施肥措施下,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夏玉米季和冬小麦季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4.55%~7.85%、5.79%~12.08%、25.22%~41.43%和7.36%~9.73%、2.25%~14.38%、4.33%~30.35%,在相同秸秆还田模式下,施用稳定性氮肥显著提高夏玉米和冬小麦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回收效率43.75%~52.29%、42.01%~60.39%、62.07%~66.67%、52.50%~72.73%和21.93%~36.41%、11.37%~39.14%、50.67%~53.85%、60.00%~64.15%。因此,秸秆还田配施减量稳定性氮肥会显著提高麦玉轮作体系水氮利用效率、减少氮素挥发损失及氮素淋失风险,综合考虑认为,秸秆还田配施180 kg/hm^(2)稳定性氮肥和秸秆还田配施150 kg/hm^(2)稳定性氮肥是关中地区夏玉米和冬小麦实现高产高效的合理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稳定性氮肥 产量 氨挥发 土壤硝态氮 水氮利用
下载PDF
外加碳源对生物炭基潜流人工湿地净化污水处理厂尾水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勇超 陈启斌 +4 位作者 王朝旭 王加勇 孙兆森 张业国 魏阳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95-1303,共9页
生物炭作为一种多功能生态环保材料,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中,其可为异养反硝化提供碳源,从而提高人工湿地的脱氮能力。通过室内构建石英砂/杏仁壳生物炭基质(体积比7∶3)人工湿地,同时以石英砂基质人工湿地为对照,运行后... 生物炭作为一种多功能生态环保材料,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中,其可为异养反硝化提供碳源,从而提高人工湿地的脱氮能力。通过室内构建石英砂/杏仁壳生物炭基质(体积比7∶3)人工湿地,同时以石英砂基质人工湿地为对照,运行后期通过外加碳源设计不同碳氮比(C/N),且分别采用连续流和间歇流的运行方式,探究外加碳源对生物炭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深度净化实际污水处理厂尾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碳源前,人工湿地的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为负,总氮(TN)和硝氮(NO_(3)^(−)-N)去除率在41 d内持续降低;而外加碳源后,石英砂单元和石英砂/生物炭单元的COD去除率分别增至37.88%~90.44%和73.60%~97.90%,TN和NO_(3)^(−)-N去除率也明显提高。在外加碳源使进水C/N为8且间歇流运行时,石英砂/生物炭单元的TN和NO_(3)^(−)-N去除率最高,分别达65.61%和74.20%。生物炭添加提高了湿地微生物生物量,同时创造了有利于反硝化作用发生的氧化还原环境,使石英砂/生物炭单元的COD、TN和NO_(3)^(−)-N去除率分别提高了5.66%~130.35%、9.34%~54.03%和8.71%~63.04%。外加碳源与生物炭添加可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强化实际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系统的脱氮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加碳源 生物炭 潜流人工湿地 污水处理厂尾水 硝态氮
下载PDF
氧气浓度对小麦-玉米轮作农田土壤剖面N_(2)和N_(2)O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永欣 潘占磊 +6 位作者 王睿 王琳 姚志生 郑循华 梅宝玲 张翀 巨晓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7-236,共10页
反硝化过程是集约化农田土壤剖面硝态氮(NO_(3)^(-)-N)去除的重要途径。但对土壤剖面反硝化氮气(N_(2))产生速率的准确定量很难,尤其不同深度的土壤氧气(O_(2))浓度状况如何影响土壤N_(2)的产生仍不清楚。本研究依托集约化管理的冬小麦... 反硝化过程是集约化农田土壤剖面硝态氮(NO_(3)^(-)-N)去除的重要途径。但对土壤剖面反硝化氮气(N_(2))产生速率的准确定量很难,尤其不同深度的土壤氧气(O_(2))浓度状况如何影响土壤N_(2)的产生仍不清楚。本研究依托集约化管理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6年),采集传统施肥处理0~2.5 m剖面的原状土柱,并基于在玉米生长季田间原位观测的不同深度土壤O_(2)浓度和温度状况,设置不同O_(2)浓度水平(15.0%、12.0%、2.5%和0)和培养温度(26℃和20℃),采用氦培养-直接测定N_(2)法测定3个不同深度(0~0.2、0.5~0.7 m和2.0~2.2 m)土壤N_(2)O和N_(2)产生速率。结果显示:无论是有氧还是无氧条件,土壤剖面N_(2)和N_(2)O的产生均表现为表层高于深层;有氧条件下(2.5%~15.0%O_(2))土壤N_(2)产生速率(以N计)为5.3~7.1μg·h^(-1)·kg^(-1)(0.2m)和0.5~2.3μg·h^(-1)·kg^(-1)(0.5 m和2.0 m),显著低于无氧下速率的93.0%~93.7%。同样地,有氧条件下N_(2)O产生速率(以N计)为1.1μg·h^(-1)·kg^(-1)(0.2 m)和<0.2μg·h^(-1)·kg^(-1)(0.5 m和2.0 m),显著低于无氧条件下速率的84.0%~99.1%。原位观测的土壤O_(2)浓度>2.5%(0.2 m和0.5 m)和>14.0%(2m),表明在无氧条件下的观测会高估土壤真实条件下的N_(2)和N_(2)O产生速率。无氧显著增加深层土壤的N_(2)O/(N_(2)O+N_(2))值,这可能是由于深层土壤的碳更加缺乏,不利于N_(2)O被进一步还原。基于有氧条件下观测的N_(2)和N_(2)O产生速率,估算得到玉米生长季(按120d计)剖面0~2.0 m土体的反硝化(N_(2)+N_(2)O)损失量可达219 kg·hm^(-2),表明土壤对其剖面累积的NO_(3)^(-)-N具有很强的脱氮能力,从而极大地减少了包气带累积NO_(3)^(-)-N进一步向地下水迁移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剖面 反硝化 N_(2) N_(2)O O_(2)浓度 no_(3)^(-)-N含量
下载PDF
不同碳源对微生物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楼超楠 韩昫身 +2 位作者 金艳 何焱 宋兴福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0-669,共10页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研究了甲醇、乙酸钠、乙二醇、丙三醇和葡萄糖这5种碳源对不同电子受体反硝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NO_(3)^(−)-N为电子受体时,甲醇、乙酸钠、乙二醇、丙三醇、葡萄糖的最佳碳氮比(溶液中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TN)...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研究了甲醇、乙酸钠、乙二醇、丙三醇和葡萄糖这5种碳源对不同电子受体反硝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NO_(3)^(−)-N为电子受体时,甲醇、乙酸钠、乙二醇、丙三醇、葡萄糖的最佳碳氮比(溶液中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TN)质量浓度之比)分别为5.0、5.0、7.0、7.0、8.0,比反硝化速率从快到慢依次是乙酸钠、甲醇、乙二醇、丙三醇、葡萄糖;以NO_(2)^(−)-N为电子受体时,甲醇、乙酸钠、乙二醇、丙三醇、葡萄糖的最佳碳氮比分别为3.0、3.0、3.5、4.0、4.0,比反硝化速率从快到慢依次是甲醇、乙酸钠、乙二醇、葡萄糖、丙三醇。经成本计算可得,当处理相同质量浓度的NO_(3)^(−)-N和NO_(2)^(−)-N时,分别需要投加的碳源成本从低到高依次为甲醇、葡萄糖、乙酸钠、乙二醇、丙三醇和甲醇、葡萄糖、乙二醇、乙酸钠、丙三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 碳源 碳氮比 比反硝化速率 硝酸盐氮 亚硝酸盐氮
下载PDF
2种氮形态对水稻产量和光合特性影响的生理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吕魏 苏靖文 +6 位作者 余晓燚 岳宁燕 董智超 张文祺 苗渝青 张振华 陈海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80-1788,共9页
【目的】探究2种氮形态对水稻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为合理施用氮肥及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水稻品种中花11号为试验材料,设相同施氮量的硝酸钙(NO_(3)^(-)-N)和尿素(NH_(4)^(+)-N)处理的盆栽试验,调查水稻单株产量... 【目的】探究2种氮形态对水稻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为合理施用氮肥及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水稻品种中花11号为试验材料,设相同施氮量的硝酸钙(NO_(3)^(-)-N)和尿素(NH_(4)^(+)-N)处理的盆栽试验,调查水稻单株产量、单株分蘖数、单株有效穗数和单株结实率;设(NH_(4))_(2)SO_(4)(NH_(4)^(+)-N)、Ca(NO_(3))_(2)(NO_(3)^(-)-N)及NH_(4)NO_(3)(NH_(4)^(+)-N/NO_(3)^(-)-N)3个相同氮浓度处理的营养液试验,培养21 d后测定水稻生物量、全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和金属阳离子含量,分析不同处理下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氮含量和铁离子含量的相关性。【结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施用硝酸钙处理相比,施用尿素处理的水稻产量约提高1.8倍,水稻单株分蘖数、单株有效穗数和单株结实率分别提高75.4%、97.4%和26.1%,差异均达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P<0.01,下同)水平。营养液培养试验结果表明,Ca(NO_(3))_(2)处理的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效率、氮含量和氮素吸收量显著低于NH_(4)NO_(3)及(NH_(4))_(2)SO_(4)处理;但是根冠比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NH_(4)NO_(3)及(NH_(4))_(2)SO_(4)处理。此外,2种氮素营养下水稻离子组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Ca(NO_(3))_(2)处理下水稻叶片铁离子含量显著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种氮形态下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氮含量和铁离子含量极显著相关。【结论】相同施氮量下,相对于NO_(3)^(-)-N,NH_(4)^(+)-N可显著增加水稻的分蘖数和结实率,从而提高水稻产量。NH_(4)^(+)-N有利于氮和铁的吸收,叶绿素含量更高,而NO_(3)^(-)-N可增加水稻的根冠比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因此NH_(4)^(+)-N和NO_(3)^(-)-N混合营养更有利于水稻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NH_(4)^(+)-N no_(3)^(-)-N 光合特性
下载PDF
基于氮氧同位素的南四湖硝酸盐来源解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凌郡鸿 张依章 +2 位作者 曹英杰 李旭 赵光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00-3106,共7页
选取南水北调东线受水湖南四湖为研究对象,运用δ^(15)N-NO_(3)^(-)、δ^(18)O-NO_(3)^(-)同位素示踪技术和水化学分析方法,阐明了研究区水化学及不同形态氮分布特征,揭示了氮的转化过程,分析了硝酸盐来源,基于MixSIAR模型,对研究区水... 选取南水北调东线受水湖南四湖为研究对象,运用δ^(15)N-NO_(3)^(-)、δ^(18)O-NO_(3)^(-)同位素示踪技术和水化学分析方法,阐明了研究区水化学及不同形态氮分布特征,揭示了氮的转化过程,分析了硝酸盐来源,基于MixSIAR模型,对研究区水体中各硝酸盐来源贡献比例进行了定量识别.结果表明:南四湖无明显温跃层,水体呈碱性,水化学类型以SO_(4)^(2-)-Na^(+)型为主.下级湖中的氮以硝态氮为主,随着水体自净及沉积物吸附,浓度逐渐降低,入湖河流污染特征与湖水一致.研究区湖水硝酸盐形成过程以硝化作用为主,水体中的硝酸盐来源生活污水>土壤有机氮>合成化肥>大气沉降,基于MixSIAR源解析模型分析,贡献比例分别为51.3%、23.7%、16.4%、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同位素 硝酸盐 源解析 南四湖 MixSIAR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和灌水水平下毛白杨林地土壤矿质氮动态
16
作者 黄梦遥 张润哲 +7 位作者 史策 杨昊 魏一凡 张兆德 祝琳 宋连君 聂立水 王登芝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5-54,共10页
【目的】分析不同施氮量和灌水水平对毛白杨林地土壤矿质氮动态的影响,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水氮利用效率,降低氮素损失,为林地长期施氮和灌水水平的合理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试验探究单次施氮周期内,4种施氮量(N0、N1、N2... 【目的】分析不同施氮量和灌水水平对毛白杨林地土壤矿质氮动态的影响,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水氮利用效率,降低氮素损失,为林地长期施氮和灌水水平的合理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试验探究单次施氮周期内,4种施氮量(N0、N1、N2、N3分别为0、101.6、203.2、304.8 kg·hm^(−2))和3种灌水水平(W1、W2、W3分别表示土壤含水量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45%、60%、75%)下土壤矿质氮含量、氨挥发速率和脲酶活性的相关关系。【结果】单次施氮周期内,0~100 cm土层硝态氮平均含量为4.84~29.02 mg·kg^(−1),铵态氮平均含量为3.18~13.22 mg·kg^(−1)。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随土层加深先增大后降低,随时间推移先增大后降低,分别于施氮后第7天和第3天达最大值(26.64~62.34 mg·kg^(−1)和26.61~51.32 mg·kg^(−1))。林地0~100 cm土层硝态氮和铵态氮累积量分别为55.39~331.99 kg·hm^(−2)和31.45~254.21 kg·hm^(−2),土壤矿质氮素主要以硝态氮形式累积,且累积量显著低于农田和果园等,铵态氮含量相对较低且稳定(除表层外)。林地土壤矿质氮含量和累积量与施氮量呈正相关,W3处理更易引起硝态氮向深土层运移。土壤氨挥发总量与施氮量和灌水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且主要发生在施氮后10天内,于施氮后1~2天达到峰值(0.96~3.46 kg·hm^(−2)d^(−1)),单次施氮周期氨挥发损失量为1.57~18.29 kg·hm^(−2),损失率为14.05%~18.97%。土壤脲酶活性受施氮量和灌水水平影响极显著(P<0.01),随施氮量和灌水水平增大而增大,随时间推移先增大后降低,于施氮后第3天达最大值(3.14~4.48 mg·g^(−1))。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表层硝态氮含量与铵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铵态氮含量与氨挥发速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施氮量和灌水水平显著影响毛白杨林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动态、氨挥发特征和脲酶活性。为减少林地氨挥发损失、降低硝态氮淋失风险,建议施氮量为203.2 kg·hm^(−2),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0%~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施氮量 灌水水平 硝态氮 铵态氮 氨挥发 脲酶活性 动态
下载PDF
春季南海东沙岛硝酸盐干沉降通量、形成机制及其来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舒迪 罗笠 +4 位作者 李宇笑 王晨 卢玢宇 许世杰 高树基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3年第2期193-206,共14页
硝酸盐是大气中主要的酸性离子,也是大气活性氮沉降主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目前对大气硝酸盐形成机制及其来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陆地区域,对海洋气溶胶的硝酸盐的形成机制及其来源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于2013年春季(3—5月),在中国南海东沙... 硝酸盐是大气中主要的酸性离子,也是大气活性氮沉降主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目前对大气硝酸盐形成机制及其来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陆地区域,对海洋气溶胶的硝酸盐的形成机制及其来源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于2013年春季(3—5月),在中国南海东沙岛共计采集了86个总悬浮颗粒(TSP)气溶胶样本,分析了TSP样品中NO_(3)^(-)浓度、δ^(15)N-NO_(3)^(-)和δ^(18)O-NO_(3)^(-)值。结果表明:东沙岛春季TSP中NO_(3)^(-)浓度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基于NO_(3)^(-)浓度估算东沙岛春季NO_(3)^(-)-N干沉降通量范围为(1.0±0.5)—(3.4±1.7)mg·d^(-1)·m^(-2)(以N计,余同)。δ^(18)O-NO_(3)^(-)值在3月和4月(76.1‰±3.8‰和79.1‰±5.6‰)明显高于5月(67.0‰±7.5‰),表明东沙岛3月和4月硝酸盐的形成路径不同于5月。贝叶斯同位素混合模型计算结果显示:N_(2)O_(5)参与的路径(N_(2)O_(5)+H_(2)O/Cl-和NO_(3)^(+)VOCs)在3月和4月生成了37.2%和43.3%的硝酸盐,5月NO_(2)+·OH路径是硝酸盐的主要形成路径,形成了80.2%的硝酸盐。δ^(15)N-NO_(3)^(-)值和气团后向轨迹表明,东沙岛春季不同月份TSP中NO_(3)^(-)的来源不同,3月和4月以陆地源为主,5月主要受海洋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沙岛 TSP 硝酸盐 干沉降通量 氮氧同位素
下载PDF
生物炭去除水中硝酸盐氮研究进展
18
作者 余凡 杨心远 何梦凡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21期138-141,147,共5页
生物炭在吸附治理水环境中硝酸盐污染的问题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加高效经济地去除水中污染物硝酸盐氮(NO_(3)^(-)-N),首先对NO_(3)^(-)-N的来源、危害以及特点进行了阐述,在介绍已有NO_(3)^(-)-N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对各... 生物炭在吸附治理水环境中硝酸盐污染的问题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加高效经济地去除水中污染物硝酸盐氮(NO_(3)^(-)-N),首先对NO_(3)^(-)-N的来源、危害以及特点进行了阐述,在介绍已有NO_(3)^(-)-N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对各种方法的作用原理、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根据对目前国内外应用生物炭吸附NO_(3)^(-)-N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探讨了吸附过程中环境因素对生物炭吸附效能的影响,分析了吸附反应中的各种吸附机理。基于生物炭吸附NO_(3)^(-)-N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生物炭吸附效率的改性方法以及在工业废水上的应用处理。并指出了生物炭吸附NO_(3)^(-)-N的可行性,为我国对水体中NO_(3)^(-)-N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3)^(-)-N 生物炭 去除方法 去除机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1株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培养基优化及脱氮特性研究
19
作者 靳鹏 和子涵 +3 位作者 武婧玉 贾一然 张晓彤 张建新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6-143,共8页
优化光合细菌发酵培养基,并研究其产酶特性和脱氮特性,以提升光合细菌在水质改良中的效果。采用双层平板法从河南省新乡市卫河水域底泥中分离筛选出1株光合细菌,命名为WH-1,通过菌株形态学观察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分离菌株WH-1为沼... 优化光合细菌发酵培养基,并研究其产酶特性和脱氮特性,以提升光合细菌在水质改良中的效果。采用双层平板法从河南省新乡市卫河水域底泥中分离筛选出1株光合细菌,命名为WH-1,通过菌株形态学观察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分离菌株WH-1为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为提高培养的WH-1菌液浓度,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得到最佳培养基配方:CH_(3)COONa 1.0 g/L、NH4Cl 0.5 g/L、酵母浸粉3.0 g/L、NaCl 2.0 g/L、K_(2)HPO_(4)0.2 g/L、NaHCO_(3)3.0 g/L、MgSO_(4)0.2 g/L。培养基优化之后,经流式细胞仪计数,WH-1菌液浓度达到4.37×10^(9)个/mL,较优化前增长43.33%。产酶特性试验结果显示,菌株WH-1可以产纤维素酶、淀粉酶,但不能产蛋白酶。在高质量浓度的氨氮(NH_(3)-N)、亚硝酸氮(NO_(2)^(-)-N)环境中,WH-1菌株的NH_(3)-N、NO_(2)^(-)-N降解率分别达到49.89%和31.15%。综上,成功分离出1株性能优良的光合细菌WH-1,优化了培养基组成,该菌株展现出良好的产酶性能和脱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细菌 培养基优化 纤维素酶 淀粉酶 氨氮 亚硝酸氮
下载PDF
催化裂化装置非氨生物基还原脱硝技术工业试验总结
20
作者 徐振领 王煜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3年第8期24-27,32,共5页
针对催化裂化装置实际生产中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脱硝存在运行成本高、床层有压力降、SO_(2)氧化导致烟气蓝烟拖尾严重及后续脱硝技术路线如何选择的问题,开展了非氨生物基还原脱硝技术的工业试验并进行了技术分析。结果表明:非氨... 针对催化裂化装置实际生产中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脱硝存在运行成本高、床层有压力降、SO_(2)氧化导致烟气蓝烟拖尾严重及后续脱硝技术路线如何选择的问题,开展了非氨生物基还原脱硝技术的工业试验并进行了技术分析。结果表明:非氨脱硝还原技术用于不完全再生催化裂化装置CO余热锅炉,在喷雾覆盖面积仅占烟气流通总截面积30%~40%的有限条件下,可将烟气中NO_(x)质量浓度由130.6 mg/m^(3)降至44.8 mg/m^(3),NO_(x)平均脱除率为65.8%,满足烟气NO_(x)环保排放指标要求,同时可避免烟气中SO_(2)氧化成SO_(3),减少烟气中蓝色烟羽的生成,对外排含盐污水COD(化学需氧量)、NH_(3)^(-)N等指标以及CO余热锅炉的平稳运行无影响;对新建装置而言,采用非氨脱硝还原技术替代SCR技术,可降低设备投资和操作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装置 非氨生物基还原脱硝 SCR脱硝 不完全再生 nox浓度 SO_(3)浓度 COD NH_(3)^(-)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