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庄子·内篇》“VP_(1)而VP_(2)”“NP之VP”结构研究
1
作者 黄昌杰 《现代语文》 2024年第1期45-50,共6页
连词“而”是一个高频虚词,当它连接两个动词性词语VP_(1)、VP_(2)时,用法较为复杂。根据两个VP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庄子·内篇》中的“VP_(1)而VP_(2)”结构可以分析为四种类型:连谓、偏正、联合、紧缩。“NP之VP”结构在《内篇... 连词“而”是一个高频虚词,当它连接两个动词性词语VP_(1)、VP_(2)时,用法较为复杂。根据两个VP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庄子·内篇》中的“VP_(1)而VP_(2)”结构可以分析为四种类型:连谓、偏正、联合、紧缩。“NP之VP”结构在《内篇》中的出现频率也比较高。结构助词“之”置于主谓结构“NP+VP”中间,形成体词性偏正结构“NP之VP”,相当于现代汉语“NP的VP”。该结构在句法上只能分布于主、宾位;在语义上不具有独立性,是谓语核心动词的论元成分;在语用上具有指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内篇》 vp_(1)而vp_(2)” np之vp 连词 “而” 结构助词 “之”
下载PDF
上古汉语几种特殊的“NP之VP”结构 被引量:7
2
作者 孙洪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4-61,共8页
上古汉语中有四种特殊的"NP之VP"结构,通过分析其功能特点,可知它们都不是主之谓结构。其中的"之"或有话题标记的功能,用于对比话题和表论断的句子的话题之后;或是焦点标记,用于主语焦点、宾语焦点和状语焦点之后。
关键词 np之vp”结构 “之” 话题 焦点
下载PDF
“之”在“NP之VP”中的功能
3
作者 〔法〕齐冲 王玥雯 《长江学术》 CSSCI 2019年第3期102-108,共7页
本文受到了19世纪西方汉语语法研究论著中没有把在"NP之VP"中的"之"分析为名词化标记的启发,主张"NP之VP"现象属于对事件的描述,其中VP并没有名词化,"NP之VP"作为后面小句的话题,表达的是"... 本文受到了19世纪西方汉语语法研究论著中没有把在"NP之VP"中的"之"分析为名词化标记的启发,主张"NP之VP"现象属于对事件的描述,其中VP并没有名词化,"NP之VP"作为后面小句的话题,表达的是"事件"。我们的分析显示"之"在"NP之VP"中属于表谓语的"事件标记",在句法上可视为指示词。这个分析结果不仅符合"之"在古汉语中较常见的语法功能,体现其一致性,还可以充分地解释"之"在"NP之VP"中的特殊语法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之vp 事件标记 指示词 汉语语法
下载PDF
《国语》中“NP+之+VP”结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晓英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08-112,共5页
"NP+之+VP"结构是上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当今对该结构的认识尚有较大分歧。文章以《国语》中的"NP+之+VP"结构为语料详尽地统计、分析了该结构的构成成分和语法功能,以便深化对该结构的认识。
关键词 np+之+vp”结构 构成成分 语法功能
下载PDF
《韓非子》中的“NP之所VP”結構
5
作者 邵永海 《文献语言学》 2015年第1期132-144,共13页
本文對《韓非子》中的"NP之所VP"結構進行詳細描寫,清晰地展示出能夠出現在NP和VP兩種位置上的成分的句法語義特點;在此基礎上指出,"NP之所VP"與"NP之VP"兩種句法格式有一定的共性,即兩者都使用一定的句... 本文對《韓非子》中的"NP之所VP"結構進行詳細描寫,清晰地展示出能夠出現在NP和VP兩種位置上的成分的句法語義特點;在此基礎上指出,"NP之所VP"與"NP之VP"兩種句法格式有一定的共性,即兩者都使用一定的句法手段造成謂詞性結構的指稱化;兩種句法格式的區别在於"NP之VP"通過"之"造成"NP+VP"自指化;"NP之所VP"通過"所"使"NP+VP"發生轉指。由於"所"提取行爲動作的受事、處所等語義成分,"NP之所VP"格式中NP位置上能夠出現的語義角色受到相當嚴格的限制,一般只能是施事;而"NP之VP"中NP位置上可容納多種語義角色,如施事、受事、與事、時間等。同時,"NP之所VP"因"所"對動詞的及物性有嚴格要求,出現在該格式中的動詞都是高及物性的;"NP之VP"格式則無此限定,這正是兩種格式中動詞分布不均衡的根本原因。由此證明"NP之所VP"不能直接轉化为"NP之V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韓非子》 np之vp”結構 np之vp”結構
下载PDF
上古汉语“VP之NP”结构与“之”的功能
6
作者 方环海 沈玲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33,95,共8页
"VP之NP"结构的消失是汉语史上的一个重要变化,学界一般认为该结构中的"之"并无提取句法成分的功能,"NP"也非"VP"提取出来的潜主语或者宾语,与现代汉语中"的"字正好相对。文章分析... "VP之NP"结构的消失是汉语史上的一个重要变化,学界一般认为该结构中的"之"并无提取句法成分的功能,"NP"也非"VP"提取出来的潜主语或者宾语,与现代汉语中"的"字正好相对。文章分析以《史记》语料为例,参以其他文献,认为"VP之NP"结构的广泛应用是《史记》中较显著的语法特点。NP与VP之间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复杂的句法语义关系,"VP之NP"结构中"之"字随着名词性词组抽象性的逐步增强,"之"字的指称性功能则渐趋减弱。同时,文章还从历时层面对"VP之NP"结构中的"之"与相关结构中的"者""底"之间的关联,以及"VP之NP"结构的发展变化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汉语 vpnp 结构功能 历时演变
原文传递
从感叹到主观大量——“主之谓”结构在西南官话中的演变
7
作者 张耕 《语言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86,共7页
基于四川洪雅方言,考察西南官话表程度义的“之”字句的语义演变,发现:表程度义的“之”并非来源于指示词的直接虚化,而是来源于“主之谓”结构的句式演变。“主之谓”结构在感叹语气的条件下独立成句,由语用推理得到主观大量含义;“之... 基于四川洪雅方言,考察西南官话表程度义的“之”字句的语义演变,发现:表程度义的“之”并非来源于指示词的直接虚化,而是来源于“主之谓”结构的句式演变。“主之谓”结构在感叹语气的条件下独立成句,由语用推理得到主观大量含义;“之”负载了句式的主观大量含义,因而被重新识解为表程度义。此演变的认知过程是语境诱发的从感叹行为到感叹原因的转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雅方言 “之” “主之谓” 感叹 主观大量 语用推理
原文传递
也谈“之字结构”和“之”字的功能 被引量:67
8
作者 沈家煊 完权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2,共12页
先秦汉语"NP之VP"结构是一种"参照体–目标"结构,本质上和"NP之NP"结构没有多大区别,其中"之"字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指示词的性质,其功能是提高指称目标的可及度。本文廓清"指别度"、... 先秦汉语"NP之VP"结构是一种"参照体–目标"结构,本质上和"NP之NP"结构没有多大区别,其中"之"字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指示词的性质,其功能是提高指称目标的可及度。本文廓清"指别度"、"可及度"、"提高指别度"这些概念,并通过文本的细致分析和对照来说明"之"的性质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汉语 np之vp 指别度 可及度
原文传递
也谈“N之V”结构 被引量:5
9
作者 傅书灵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6-94,共9页
先秦汉语宾语小句大都要采用"N之V"的形式,而所谓动词直接带"NV"宾语的形式一般应分析为"V1+N+V2"兼语结构。"N的V"源自近代汉语,一开始只作主宾语,"五四"之后随着古文使命的终结,... 先秦汉语宾语小句大都要采用"N之V"的形式,而所谓动词直接带"NV"宾语的形式一般应分析为"V1+N+V2"兼语结构。"N的V"源自近代汉语,一开始只作主宾语,"五四"之后随着古文使命的终结,它只继承了古汉语作主宾语的"N之V",故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只能作主宾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之V 可识度 兼语结构 动宾结构
原文传递
“主之谓”结构的句法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萌萌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8-295,382,共19页
本文考察上古汉语"主之谓"结构的句法。文章根据"主之谓"的句法分布、内部结构等重要句法语义特征,将"主之谓"明确定性为以"之"为非定式标记的非定式句,同时刻画了"主之谓"与普通主... 本文考察上古汉语"主之谓"结构的句法。文章根据"主之谓"的句法分布、内部结构等重要句法语义特征,将"主之谓"明确定性为以"之"为非定式标记的非定式句,同时刻画了"主之谓"与普通主谓句子的句法差异,指出二者之间的句法差异皆因于定式句与非定式句的本质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之谓" 非定式句 句法分布 "npvp" 定式与非定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