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NUT癌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分析
1
作者 李飞 崔光彬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0期55-58,共4页
目的 分析11例原发性肺NUT基因相关性癌(NUT癌)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经免疫组化病理证实的11例肺NUT癌患者。男9例、女2例,年龄30-65岁,中位年龄51岁。收集患者临床信... 目的 分析11例原发性肺NUT基因相关性癌(NUT癌)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经免疫组化病理证实的11例肺NUT癌患者。男9例、女2例,年龄30-65岁,中位年龄51岁。收集患者临床信息、病理特点及影像资料,并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其治疗史及预后情况。结果肿块位于右肺5例,左肺5例,1例位于气管腔内。11例患者肺内病变均为分叶状生长,最大径线2.5cm~11.5cm,平均最大径线为5.5cm;6例病变CT平扫密度均匀,5例病变密度不均匀,8例患者行增强扫描所示肿块呈轻度强化。10例发生转移,其中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9例,肺内转移4例(同侧肺转移3例,双侧肺内转移1例),骨转移4例(3例溶骨性转移,1例成骨性转移),肝转移1例。11例免疫组化NUT均为阳性。5例患者死亡,其中3例患者未治疗,发病2月后出现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患者行化疗及肺叶切除术后2月死亡,1例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后2月死亡。6例存活患者在治疗后随访时间1-33月。结论 NUT癌是一种肺少见的基因相关恶性实休肿瘤,双肺均可发生,表现为分叶状肿块,休积较大,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常伴有肺门及纵隔内多发淋巴结转移,较容易发生远处转移。接受早期治疗后,可延长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t 肺肿瘤 临床特征 CT
下载PDF
肺NUT癌的CT表现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浩 方旭 +4 位作者 卢明智 王洋 王铁功 刘芳 邵成伟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15-1418,共4页
目的:探讨肺NUT癌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7例肺NUT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结果:肿块位于右肺5例,左肺2例。7例患者肺内肿块均为分叶状,最大径3~15 cm,平均最大径为7.6 cm;CT平扫密度不均匀,... 目的:探讨肺NUT癌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7例肺NUT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结果:肿块位于右肺5例,左肺2例。7例患者肺内肿块均为分叶状,最大径3~15 cm,平均最大径为7.6 cm;CT平扫密度不均匀,3例行增强扫描肿块呈中度强化。6例发生转移,其中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转移4例,骨转移3例,肾上腺转移、肝转移、脑转移均为2例。肿瘤细胞多排列成片状及不规则巢状,多数细胞未分化,局部呈鳞状细胞分化。7例免疫组化NUT均为阳性,NUT基因断裂重组检测均为阳性。结论:肺NUT癌多见于右肺,表现为分叶状肿块,体积较大,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均匀中度强化,远处转移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t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油性坚果摄入量与原发性肺癌的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3
作者 郭学云 李娜 +1 位作者 陶国仲 黄正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44-50,共7页
目的以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讨油性坚果摄取量与原发性肺癌的因果关系。方法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openGWAS公开数据库中筛选出与油性坚果摄入量相关的(P<5×10^(-7))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作为工具变量,以逆方差加权法为该研究评... 目的以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讨油性坚果摄取量与原发性肺癌的因果关系。方法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openGWAS公开数据库中筛选出与油性坚果摄入量相关的(P<5×10^(-7))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作为工具变量,以逆方差加权法为该研究评估因果效应的主要分析方法,并采用MR-Egger回归和加权中位数法用于补充说明,以OR值及95%CI评价油性坚果摄入量与原发性肺癌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采用mr_pleiotropy_test法及MR-PRESSO法检验水平多效性,leave-one-out留一法进行敏感性检验。结果从ukbb-16576数据集共提取100个SNP作为工具变量,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和逆方差加权法计算得OR值和95%可信区间分别[0.63,95%CI(0.11~3.65),P=0.611],[0.34,95%CI(0.19~0.61),P=0.001],[0.32,95%CI(0.21~0.48),P=0.001],所有b值结果方向均小于0。mr_pleiotropy_test检验显示MR-Egger截距为-7.66E-03,接近于0,P=0.441,同样MR-PRESSO包GlobalTest检验P=0.162,所选的工具变量不存在水平多效性,经过leave-one-out敏感性分析,未发现任何SNP位点对结果产生显著影响,表明结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论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表明油性坚果摄入量与原发性肺癌的发病风险呈负向因果关系,但需要更大样本量和不同种族背景的人的数据来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性坚果 原发性肺癌 孟德尔随机化 因果推断
下载PDF
槟榔致癌物质与口腔癌 被引量:16
4
作者 黄龙 翦新春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102-107,共6页
槟榔为一级致癌物,咀嚼槟榔引起口腔癌缘于槟榔中的槟榔碱(ARC)、槟榔鞣质、槟榔特异性亚硝胺(ASNA)和活性氧(ROS)等具有细胞毒性、遗传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ARC可诱导口腔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程序... 槟榔为一级致癌物,咀嚼槟榔引起口腔癌缘于槟榔中的槟榔碱(ARC)、槟榔鞣质、槟榔特异性亚硝胺(ASNA)和活性氧(ROS)等具有细胞毒性、遗传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ARC可诱导口腔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程序性死亡。槟榔鞣质有否遗传毒性和致突变性至今仍有争议,不同类型的短期筛选试验结果差异很大,但含鞣质的槟榔多酚是槟榔的主要致癌成分。3-甲基亚硝氨基内醛可诱发人颊黏膜角质形成细胞的DNA链断裂和DNA蛋白交联。3-甲基亚硝氨基丙腈为强致癌剂,可诱发试验动物肿瘤,靶器官包括鼻腔、食管、舌等。槟榔咀嚼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ROS,造成DNA氧化性损伤和激活癌基因的方式促使癌症的发生。相对分子质量为3.0×10^4-10.0×10^4的槟榔提取物组分中一种新发现的蛋白聚糖通过增加胞内ROS水平及一系列信号级联放大,上调口腔癌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d的表达,最终诱导细胞自噬。细胞自噬有利于保护癌细胞免遭ARC诱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促进口腔癌的发展。槟榔提取物还可能通过ROS增强舌鳞状上皮细胞癌细胞株刺激血小板聚集的效应,从而促进舌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口腔癌 槟榔碱 鞣质 槟榔特异性亚硝胺 活性氧
下载PDF
槟榔致癌性和毒性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5
作者 栾剑 郭迪 周晓馥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5-189,236,共6页
文章梳理归纳了多年来国内外有关槟榔致癌性和毒性的相关研究进展,从致癌组分、致癌性和毒性,以及其与口腔癌和肝癌等恶性癌症的发病具有密切的关系,全面阐述了槟榔诱发癌症尤其是口腔癌的作用机制,剖析其作为嗜好品嚼食兼具的生殖毒性... 文章梳理归纳了多年来国内外有关槟榔致癌性和毒性的相关研究进展,从致癌组分、致癌性和毒性,以及其与口腔癌和肝癌等恶性癌症的发病具有密切的关系,全面阐述了槟榔诱发癌症尤其是口腔癌的作用机制,剖析其作为嗜好品嚼食兼具的生殖毒性、神经毒性等潜在的安全问题,指出加工过程的添加剂对癌变的影响也应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致癌性 口腔癌 槟榔碱 生殖毒性 神经毒性
下载PDF
食用槟榔及其与口腔癌间的关系 被引量:29
6
作者 邵小钧 席庆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68-672,共5页
食用槟榔在南亚和东南亚以及环太平洋地区的岛屿非常普遍,在中国亦有蔓延扩大的趋势。槟榔咀嚼块一般由槟榔、烟草、槟榔叶、蒌叶、花序和熟石灰以及一些特殊的调味剂组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槟榔咀嚼块的组成及加工方法不一,但槟榔和烟... 食用槟榔在南亚和东南亚以及环太平洋地区的岛屿非常普遍,在中国亦有蔓延扩大的趋势。槟榔咀嚼块一般由槟榔、烟草、槟榔叶、蒌叶、花序和熟石灰以及一些特殊的调味剂组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槟榔咀嚼块的组成及加工方法不一,但槟榔和烟草等是槟榔咀嚼块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食用槟榔是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最主要原因,可增加口腔癌发病率且与口腔白斑和口腔扁平苔藓等癌前病变密切相关。食用槟榔之所以会导致口腔癌,是因为槟榔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和代谢产物有细胞毒性、遗传毒性甚至直接致癌性,这些物质包括槟榔生物碱、槟榔鞣质、槟榔特异性亚硝胺和活性氧等。本文就食用槟榔的流行情况,食用槟榔的成分和致癌机制,食用槟榔与口腔癌前病变和口腔癌的关系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做好食用槟榔引发的口腔相关病变风险程度的评价提供参考,为口腔癌的预防和宣教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槟榔咀嚼块 癌前病变 口腔癌
下载PDF
松属植物的松塔、松子壳药用开发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光明 吕永俊 +1 位作者 周萍 李好枝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07年第12期77-80,共4页
目的:为了对云南省的松树资源进行药用开发,就松塔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加以综合归纳。结果:日本白松松塔提取物是有效免疫促进剂;还发现松塔提取物的抗癌抗艾滋病作用很强。预示松塔提取物可能成为艾... 目的:为了对云南省的松树资源进行药用开发,就松塔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加以综合归纳。结果:日本白松松塔提取物是有效免疫促进剂;还发现松塔提取物的抗癌抗艾滋病作用很强。预示松塔提取物可能成为艾滋病的理想治疗剂。结论: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该植物具有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树 松塔 松子壳 抗癌 抗艾滋病
下载PDF
咀嚼槟榔种类与口腔黏膜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杜永秀 孙东业 +3 位作者 翦新春 毛秋华 程亚楠 徐普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1-394,共4页
目的研究海南省海口地区嚼食干鲜槟榔嗜好的不同对口腔黏膜疾病发病和癌变的影响。方法将1 722例有咀嚼槟榔嗜好的人员按嚼食槟榔嗜好不同,分为嚼食鲜槟榔和嚼食干槟榔两组。采用问卷调查、临床检查和定期复诊的方法,收集临床资料,确定... 目的研究海南省海口地区嚼食干鲜槟榔嗜好的不同对口腔黏膜疾病发病和癌变的影响。方法将1 722例有咀嚼槟榔嗜好的人员按嚼食槟榔嗜好不同,分为嚼食鲜槟榔和嚼食干槟榔两组。采用问卷调查、临床检查和定期复诊的方法,收集临床资料,确定罹患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口腔白斑(OLK)、口腔扁平苔藓(OLP)3种口腔黏膜疾病的年龄、人数、发病时间以及是否癌变等,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在1 722例咀嚼槟榔人群中,嚼食干槟榔组(704例)与嚼食鲜槟榔组(1 018例)黏膜病的患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患病高峰年龄提前(P<0.01)。2)咀嚼干槟榔组5年内所致OSF、OLK和OLP的发病率及口腔黏膜疾病的总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咀嚼新鲜槟榔组(P<0.01)。3)嚼食干槟榔组口腔黏膜疾病癌变率高于嚼食鲜槟榔组(P<0.01)。结论嚼食干槟榔比嚼食鲜槟榔的致病性和致癌性更强,干槟榔中过多的有害成分在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生和癌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协同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槟榔 鲜槟榔 口腔黏膜疾病 口腔癌 海南
下载PDF
嚼槟榔与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癌变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赵明宇 陶子荣 +3 位作者 陈秀文 曾健 蒲菁华 常和平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1年第8期4-7,共4页
目的观察嚼槟榔与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癌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12月于本院就诊且行手术治疗的160例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癌变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本院同期门诊就诊的OSF但无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患者160... 目的观察嚼槟榔与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癌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12月于本院就诊且行手术治疗的160例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癌变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本院同期门诊就诊的OSF但无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患者1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展开,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OSF相关信息:患者何时开始使用槟榔、咀嚼槟榔持续时间(年)、每天咀嚼槟榔量(颗/d);②OSF专科检查:病理诊断分期;③口腔癌相关信息:发病时间、手术后病理分级。采用单因素分析、Mantel-Haenszel分层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咀嚼槟榔及其与口腔癌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咀嚼槟榔时间与OSF癌变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01),每日咀嚼槟榔量与OSF癌变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01),Mantel-Haenszel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的每日嚼槟榔量对口腔黏膜下癌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每日咀嚼槟榔量ORMH值明显>未调整时ORC,提示年龄对每日咀嚼槟榔量具有缩小作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 95%CI:1.087~4.498)、咀嚼槟榔时间(OR 95%CI:1.267~4.212)和日咀嚼槟榔颗数(OR 95%CI:1.526~3.202)为OSF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越大、咀嚼槟榔时间越长、每日咀嚼槟榔数量越多是OSF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咀嚼槟榔的时间和量与OSF癌变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口腔癌 关系
下载PDF
槟榔与细胞内活性氧及自噬的关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许智 吕逢源 +2 位作者 姜二辉 赵小平 尚政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0-85,共6页
槟榔作为一级致癌物,其与口腔癌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活性氧(ROS)及自噬水平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槟榔可诱发细胞内ROS及自噬水平变化。本文结合相关研究进展,对槟榔、细胞内ROS以及自噬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关键词 槟榔 活性氧 自噬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口腔癌
下载PDF
湘潭市城区居民咀嚼槟榔情况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萧福元 桂卓嘉 +2 位作者 袁晟 周雪梅 刘自伟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0年第10期1943-1946,共4页
目的了解湘潭市城区居民咀嚼槟榔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方法按照分区整群抽样原则,随机抽取雨湖区平政街道、岳塘区社建村街道的1岁以上户籍居民、以及居住1年以上的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和检查。结果居民咀嚼槟榔率为58.81%,... 目的了解湘潭市城区居民咀嚼槟榔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方法按照分区整群抽样原则,随机抽取雨湖区平政街道、岳塘区社建村街道的1岁以上户籍居民、以及居住1年以上的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和检查。结果居民咀嚼槟榔率为58.81%,男性高于女性(P〈0.01);不论男女,咀嚼槟榔的年龄都以40岁年龄组为高峰(分别为72.73%与71.21%),不同年龄组人群咀嚼率不同(P〈0.01);警察、司机咀嚼率达到91%以上,远高于其他职业(P〈0.01);50%的人每天咀嚼槟榔量为28.0470-54.3645 g;2006-2008年3年因口腔癌死亡18人,死亡率为0.70/10万-0.99/10万,居恶性肿瘤死因顺位10位以后;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患病率为30.43%,与咀嚼槟榔时间、咀嚼槟榔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咀嚼槟榔与口腔癌的发生无明显关系,与OSF的发生有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咀嚼率 口腔癌 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
原文传递
嚼槟榔与口腔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粟晓玲 马金辉 +3 位作者 萧福元 郭辉 袁晟 刘富强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6年第9期1059-1062,共4页
目的分析口腔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探讨嚼槟榔与口腔癌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14年在湘潭市某综合医院确诊的口腔癌病例及同期该院其他科室就诊的非口腔疾病、非肿瘤病人共100对进行问卷调查... 目的分析口腔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探讨嚼槟榔与口腔癌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14年在湘潭市某综合医院确诊的口腔癌病例及同期该院其他科室就诊的非口腔疾病、非肿瘤病人共100对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对资料进行分析,计算OR值及95%CI,并分析嚼槟榔与吸烟、饮酒的交互作用。结果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吸烟(OR=3.441,95%CI:1.671-7.001,P=0.001)、饮酒(OR=3.010,95%CI:1.497-6.063,P=0.002)、嚼槟榔(OR=3.340,95%CI:1.423-7.844,P=0.006)是口腔癌的危险因素;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吸烟(OR=2.700,95%CI:1.289-5.656,P=0.008)、饮酒(OR=2.257,95%CI:1.071-4.756,P=0.032)是口腔癌的危险因素,但未发现嚼槟榔(OR=2.070,95%CI:0.790-4.758,P=0.139)能独立升高口腔癌的发病风险。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嚼槟榔与吸烟(OR相乘交互=0.696,95%CI:0.140-1.465,P=0.658)、饮酒(OR相乘交互=1.416,95%CI:0.318-6.300,P=0.648)间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相加交互作用:嚼槟榔与吸烟之间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相对超危险度比(RERI)的95%CI(-1.573-2.225),归因比(AP)的95%CI(-0.364-0.514)包括0,且交互作用指数(S)的95%CI(0.589-2.087)包括1。但嚼槟榔与饮酒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嚼槟榔且饮酒患口腔癌的危险性是不嚼槟榔不饮酒的5.034倍,RERI为2.263、AP为0.449、S为2.275。结论嚼槟榔、吸烟、饮酒都是口腔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嚼槟榔与饮酒存在相加交互作用,可增加饮酒患口腔癌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嚼槟榔 吸烟 饮酒 交互作用 口腔癌
原文传递
郑州市某医院189例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临床分析
13
作者 于彩莉 岳丽娟 霍永红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22年第9期721-724,共4页
目的了解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的临床发病特点,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21年7月在郑州市口腔医院就诊的OSF患者,采用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的方法,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咀嚼槟榔、临床症状等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 目的了解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的临床发病特点,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21年7月在郑州市口腔医院就诊的OSF患者,采用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的方法,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咀嚼槟榔、临床症状等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89例OSF患者,男女比为14.75∶1,轻度65例、中度106例、重度18例,分别占34.39%、56.08%和9.53%。不同疾病程度患者平均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咀嚼槟榔食用时间1年以内、1~2年、3~5年和5年以上,每日咀嚼槟榔在5颗以内、6~10颗、11~15颗和15颗以上患者罹患疾病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OSF临床症状以开口受限为主(65.6%),伴有舌乳头萎缩、舌活动受限等表现;病变部位以颊黏膜为主(93.6%)。结论郑州市OSF的发病以男性为主,有年轻化趋势。年龄、槟榔咀嚼时间及咀嚼量与OSF疾病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槟榔 口腔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