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脱灰煤基多孔炭制备及CH_(4)/N_(2)吸附分离性能
1
作者 金晓宇 刘晋芳 +6 位作者 景佳鑫 董晓宇 时勇 李海燕 荀文杰 王玉高 杨江峰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92-398,共7页
煤层气中CH_(4)/N_(2)的高效分离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和低碳能源的补充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制备煤基多孔炭材料,可用于煤层气中CH_(4)/N_(2)的吸附分离。使用高煤化度煤作为炭前驱体原料,在盐酸与氢氟酸的作用下进行... 煤层气中CH_(4)/N_(2)的高效分离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和低碳能源的补充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制备煤基多孔炭材料,可用于煤层气中CH_(4)/N_(2)的吸附分离。使用高煤化度煤作为炭前驱体原料,在盐酸与氢氟酸的作用下进行脱灰处理,与KOH研磨混匀并在氮气氛围下高温活化,制备出煤基多孔炭材料吸附分离CH_(4)/N_(2)。研究结果表明,在碱(KOH)煤比为2∶2,活化温度为800℃,脱灰煤制备的多孔炭BET比表面积为1307 m^(2)/g,孔径集中在0.54 nm处,在1×10^(5)Pa、298 K下对甲烷的吸附量为27.6 cm^(3)/g,IAST选择性为4.43,远高于相同实验和测试条件下未脱灰煤多孔炭的气体吸附分离性能;基于IAST选择性使用ASPEN软件模拟了CH_(4)/N_(2)(50%/50%)二元混合气的穿透实验,两者长的穿透时间间隔(50 s)表明脱灰煤制备的多孔炭材料具有实际的分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灰煤 多孔炭材料 ch_(4)/n_(2) 吸附分离
下载PDF
弱极性超微孔Sc/In-CPM-66A用于CH_(4)/N_(2)吸附分离性能
2
作者 唐宇昊 张迎迎 +4 位作者 赵智伟 鲁梦悦 张飞飞 王小青 杨江峰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210-3220,共11页
低浓度煤层气的提质利用对缓解国内天然气不足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煤层气中存在的氮气杂质限制了该类资源的进一步应用,进行低浓度煤层气中CH_(4)/N_(2)混合物的分离至关重要。制备了两种具有弱极性超微孔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Sc-CPM-... 低浓度煤层气的提质利用对缓解国内天然气不足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煤层气中存在的氮气杂质限制了该类资源的进一步应用,进行低浓度煤层气中CH_(4)/N_(2)混合物的分离至关重要。制备了两种具有弱极性超微孔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Sc-CPM-66A和In-CPM-66A,研究材料从CH_(4)/N_(2)混合物中富集CH_(4)的性能,利用PXRD、77 K N_(2)吸附、TGA和FTIR光谱对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IAST选择性计算表明,In-CPM-66A和Sc-CPM-66A的CH_(4)/N_(2)选择性达到6.0。受益于材料表面存在的大量的甲基基团,两种材料对CH_(4)的吸附热低于被报道的大部分材料,材料与甲烷分子之间弱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吸附剂的脱附再生。穿透实验进一步表明,CPM-66A可以实现动态条件下CH_(4)/N_(2)混合物的分离,循环穿透实验显示该类材料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ch_(4)/n_(2) 弱极性 CPM-66A 选择性 吸附剂
下载PDF
神府丝炭制备分离CH_4/N_2的炭分子筛工艺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德超 杨志远 +2 位作者 刘娇萍 廖宏斌 杨根源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2-86,共5页
以神府煤丝炭(SFF)为原料,采用炭化-KOH活化-苯气相碳沉积方法制备用于变压吸附分离CH_4/N_2所用的成型炭分子筛(FCMS),活化过程的最优条件为:碱炭质量比=3∶1,活化温度为700℃,活化时间为90 min;碳沉积过程最优条件为:碳沉积温度为800... 以神府煤丝炭(SFF)为原料,采用炭化-KOH活化-苯气相碳沉积方法制备用于变压吸附分离CH_4/N_2所用的成型炭分子筛(FCMS),活化过程的最优条件为:碱炭质量比=3∶1,活化温度为700℃,活化时间为90 min;碳沉积过程最优条件为:碳沉积温度为800℃,碳沉积时间为5 min,苯流率为3 m L/min,在此条件下,FCMS的碘吸附值和比表面积分别为985.23 mg/g和1 195.52 m2/g,微孔孔容占63.18%。利用FCMS进行了CH_4和N_2吸附量测试和Langmuir吸附模型的拟合,得出CH_4为强吸附组分,CH_4/N_2在FCMS上的分离系数为2.50。单塔穿透实验表明,CH_4在FCMS上的穿透时间延迟了171 s,证实了FCMS吸附甲烷的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分子筛 变压吸附 ch_4/n_2分离 穿透实验 分离系数
下载PDF
Fe改性分子筛催化剂CH_(4)选择性催化还原N_(2)O
4
作者 温鹏 刘宁 +1 位作者 陈标华 代成娜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8-404,共7页
针对N_(2)O的CH_(4)选择性催化还原(CH_(4)-SCR),采用浸渍法制备了系列Fe改性分子筛(BEA、ZSM-5、SSZ-13)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2%Fe-BEA(负载量2%(w))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进气(N_(2)O 40%(φ,下同),CH_(4)10%,N250%)总流量为50 mL/mi... 针对N_(2)O的CH_(4)选择性催化还原(CH_(4)-SCR),采用浸渍法制备了系列Fe改性分子筛(BEA、ZSM-5、SSZ-13)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2%Fe-BEA(负载量2%(w))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进气(N_(2)O 40%(φ,下同),CH_(4)10%,N250%)总流量为50 mL/min、反应器气时空速为12000 h^(–1)的条件下,250℃时的N_(2)O转化率达99.5%,CH_(4)转化率达94.6%;反应器连续运行20 h,N_(2)O转化率基本保持不变,CH_(4)转化率仅略有下降。表征结果显示,2%Fe-BEA较高的催化活性与其易形成大量离子态Fe^(3+)活性物种密切相关,而2%Fe-SSZ-13更易形成大量FeOx物种,故在3种分子筛催化剂中催化活性最低。2%Fe-BEA上N_(2)O的CH_(4)-SCR遵循自由基反应机理,形成羟基自由基和甲氧基自由基,并可经进一步氧化,通过甲酸盐路径生成CO_(2)和H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O ch_(4)选择性催化还原(ch_(4)-SCR) Fe-BEA分子筛 反应机理
下载PDF
高压注入条件下N_(2)对含水煤中CH_(4)置换效应的影响
5
作者 陈立伟 严越涵 +2 位作者 赵明振 杨宏民 刘媛 《煤矿现代化》 2024年第1期43-47,51,共6页
为了揭示高压注入条件下N_(2)对不同含水率煤中CH_(4)置换效应影响,基于含水率为0.75%、1.5%和3%的3种煤样,开展了高压注N_(2)置换CH_(4)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煤含水率的增加,煤吸附CH_(4)和N_(2)的能力表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N_(2)... 为了揭示高压注入条件下N_(2)对不同含水率煤中CH_(4)置换效应影响,基于含水率为0.75%、1.5%和3%的3种煤样,开展了高压注N_(2)置换CH_(4)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煤含水率的增加,煤吸附CH_(4)和N_(2)的能力表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N_(2)的吸附量始终小于CH_(4)的吸附量,且N_(2)置换CH_(4)的能力逐步下降;在本实验压力条件下,CH_(4)预吸附平衡压力超出0.75 MPa越大,其N_(2)利用率越低。同时随煤含水量的增加,CH_(4)置换率、N_(2)注置比均出现逐步减小的趋势,因此可得CH_(4)置换率、N_(2)注置比均与煤的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实验含水煤样更好的还原井下处于潮湿环境中的原煤,通过CH_(4)置换率和N_(2)注置比的反馈得出,过大的注气压力并不能得到良好的注气效果,反而会降低该置换源气体的利用率,因此对井下注N_(2)置换煤层CH_(4)的工程技术来说,为避免盲目提高注气压力而造成N_(2)的置换效率下降的现象,建议井下煤层注N_(2)置换CH_(4)时,CH_(4)吸附平衡压力控制在0.75 MPa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注入 煤的含水率 ch_(4)预吸附平衡压力 ch_(4)置换率 n_(2)注置比
下载PDF
基于二维蛭石纳米片混合基质膜分离CO_(2)/CH_(4)性能研究
6
作者 侯进鹏 马涛 +2 位作者 李征光 曾文涛 田维亮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30-39,共10页
本研究以聚醚-聚酰胺嵌段共聚物(Pebax)为高分子膜基质,二维蛭石纳米片(VMT)为填充剂,制备不同填充量的混合基质膜(Pebax-VMT MMMs)。利用蛭石纳米片的结构以及其在混合基质膜内的排列方式,为CO_(2)构筑传输通道,同时提高膜对CO_(2)/CH_... 本研究以聚醚-聚酰胺嵌段共聚物(Pebax)为高分子膜基质,二维蛭石纳米片(VMT)为填充剂,制备不同填充量的混合基质膜(Pebax-VMT MMMs)。利用蛭石纳米片的结构以及其在混合基质膜内的排列方式,为CO_(2)构筑传输通道,同时提高膜对CO_(2)/CH_(4)的分离性能。通过对Pebax-VMT MMMs的表征和气体分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填充VMT后混合基质膜在CO_(2)/CH_(4)体系中的分离效果明显增强。当VMT填充量为5 wt%时,Pebax-VMT MMMs表现出了最优的CO_(2)分离性能,CO_(2)的渗透量为489.31 Barrer, CO_(2)/CH_(4)的选择性为39.96,与纯Pebax膜相比,CO_(2)渗透量增加98.3%,同时CO_(2)/CH_(4)的选择性增加8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聚酰胺嵌段共聚物 二维蛭石纳米片 CO_(2)/ch_(4)分离 CO_(2)通道
下载PDF
基于碳分子筛吸附剂的CH_(4)/N_(2)变压吸附工艺研究
7
作者 梁力友 鲁德华 +5 位作者 袁英 陈禹嘉 潘峰 姚中华 黄晨 李旭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121,128,共8页
变压吸附(PSA)法是一种用于CH_(4)/N_(2)混合气分离的成熟技术,现有研究多集中于CH_(4)含量(体积分数,下同)较低(10%~50%)的混合气的分离提纯,需要针对CH_(4)含量较高(≥70%)的CH_(4)/N_(2)混合气,开发出以碳分子筛为主要吸附剂的PSA技... 变压吸附(PSA)法是一种用于CH_(4)/N_(2)混合气分离的成熟技术,现有研究多集中于CH_(4)含量(体积分数,下同)较低(10%~50%)的混合气的分离提纯,需要针对CH_(4)含量较高(≥70%)的CH_(4)/N_(2)混合气,开发出以碳分子筛为主要吸附剂的PSA技术。利用PSA静态测试与单塔模拟实验筛选出了分离系数高、吸附容量高的碳分子筛,再采用多塔模拟实验确定与之配套的工艺条件,通过改变吸附时间、吸附压力及工艺步序等参数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采用5-1-2/V工艺步序,吸附压力为0.5 MPa,吸附70 s,两次均压,一均压时间60 s,二均压时间10 s,逆放至常压,逆放20 s,抽真空70 s至真空度-0.092 MPa为最佳多塔模拟工艺条件,在该条件下可将产品气中CH_(4)含量提高至天然气管道输送要求(CH_(4)含量≥95%,N_(2)含量≤5%),CH_(4)收率达到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吸附 碳分子筛 ch_(4)/n_(2)分离 多塔模拟实验
下载PDF
作物茎秆和叶片排放N_(2)O和CH_(4)的研究
8
作者 李君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11-13,共3页
以东北主要作物大豆、玉米和高粱为研究对象,首次同步考察了新鲜离体植物茎秆和叶片的N_(2)O和CH_(4)排放。结果表明:3种植物茎秆均能排放N_(2)O,玉米茎秆排放量最大,为13.587μL/L;3种植物叶片的N_(2)O排放较少,但42 h时大豆叶片的N_(... 以东北主要作物大豆、玉米和高粱为研究对象,首次同步考察了新鲜离体植物茎秆和叶片的N_(2)O和CH_(4)排放。结果表明:3种植物茎秆均能排放N_(2)O,玉米茎秆排放量最大,为13.587μL/L;3种植物叶片的N_(2)O排放较少,但42 h时大豆叶片的N_(2)O排放出现高峰,浓度达33.913μL/L。3种植物茎秆的CH_(4)排放表现出最初有排放之后吸收,3 h时玉米、大豆和高粱的CH_(4)浓度分别为2.113、2.341和2.355μL/L;植物叶片CH_(4)排放不明显,呈波浪起伏的变化规律。从N_(2)O和CH_(4)排放通量看,大豆叶片N_(2)O通量最高,达210.970 ng/(g·h);玉米叶片CH_(4)通量为0.148 ng/(g·h),其他茎叶均为吸收CH_(4)。研究结果不仅为植物叶片本身既能排放N_(2)O又能排放CH_(4)在植物中可能具有普遍性提供了试验依据,而且找出了植物排放N_(2)O和CH_(4)的新的排放部位——茎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O ch_(4) 玉米 大豆 高粱 茎秆 叶片
下载PDF
成都地区稻田CH_(4)和N_(2)O排放特征研究
9
作者 王丽坤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4年第1期5-8,共4页
稻田是农业温室气体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的重要排放源,研究稻田CH_(4)和N_(2)O的排放特征和排放规律,对探究农业减排固碳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选取四川省成都地区主要推广种植的水稻品种,利用静态箱法和气相色谱分析法,监测... 稻田是农业温室气体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的重要排放源,研究稻田CH_(4)和N_(2)O的排放特征和排放规律,对探究农业减排固碳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选取四川省成都地区主要推广种植的水稻品种,利用静态箱法和气相色谱分析法,监测水稻生长期内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研究稻田CH_(4)和N_(2)O排放特征及排放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本试验籼稻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产量高,为实现减排固碳效果,需在保持水稻高产的情况下,研究适合当地的田间管理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ch_(4) n_(2)O 排放通量 排放规律
下载PDF
高硅沸石分子筛ZSM-11用于CH_(4)与N_(2)吸附分离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郭武杰 李媛 +5 位作者 李世帅 吴新龙 谭晋崇 李薇 杨江峰 李晋平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7-72,共6页
以四丁基氢氧化铵为模板剂,通过调节铝源和硅源的比例合成了两种高硅铝比(n(Si)/n(Al)=100、500)沸石分子筛ZSM-11,采用XRD、TG和N2吸/脱附等方法对ZSM-11分子筛进行了表征分析,测试了样品在500 kPa下对CH_(4)和N_(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 以四丁基氢氧化铵为模板剂,通过调节铝源和硅源的比例合成了两种高硅铝比(n(Si)/n(Al)=100、500)沸石分子筛ZSM-11,采用XRD、TG和N2吸/脱附等方法对ZSM-11分子筛进行了表征分析,测试了样品在500 kPa下对CH_(4)和N_(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ZSM-11-500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吸附容量略高于ZSM-11-100,两个样品的CH_(4)/N_(2)吸附选择性均达到4.0以上,优于商业吸附剂水平。混合气体穿透模拟结果显示,ZSM-11具有良好的CH_(4)/N_(2)分离能力,且对于低浓度煤层气中CH_(4)的富集纯化脱除N_(2)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ZSM-11分子筛 ch_(4)/n_(2) 吸附分离
下载PDF
不同测试工况对车用柴油机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11
作者 姚俊 王鹏 黄强炜 《柴油机设计与制造》 2024年第2期29-34,共6页
以某国六车用柴油机为试验对象,通过开展世界统一稳态循环(WHSC)和冷热态世界统一瞬态循环(WHTC)台架试验,分析和研究在不同边界条件下尾气中CH_(4)和N_(2)O的排放特性。结果表明:随排气背压增大,N_(2)O的WHSC比排放量逐渐变大,在冷热W... 以某国六车用柴油机为试验对象,通过开展世界统一稳态循环(WHSC)和冷热态世界统一瞬态循环(WHTC)台架试验,分析和研究在不同边界条件下尾气中CH_(4)和N_(2)O的排放特性。结果表明:随排气背压增大,N_(2)O的WHSC比排放量逐渐变大,在冷热WHTC下N_(2)O的比排放量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而CH_(4)的比排放量在2种循环中均先降后增。WHSC下随着进气阻力的增大,N_(2)O的比排放量增大;而CH_(4)的比排量放降低。冷热WHTC下的比排放量方面,N_(2)O呈现下降的趋势,而CH_(4)先增后减。WHSC和冷热WHTC下,CH_(4)的排放体积分数均处于无序波动状态,而N_(2)O体积分数会在负荷突增时出现峰值,二者浓度变化规律与边界条件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用柴油机 ch_(4) n_(2)O 比排放量 进气阻力 排气背压
下载PDF
咖啡渣成型制备生物质炭及其CH_(4)/N_(2)分离性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雨舟 徐爽 +3 位作者 王成通 张雪洁 刘汝帅 陆安慧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45-1153,共9页
本文以咖啡渣为原料,硅酸钠为黏结剂和造孔剂,通过挤条成型技术制备柱状炭前驱体,经高温炭化活化和碱洗除硅,获得高强度柱状多孔炭吸附剂(CGCs),研究其CH_(4)/N_(2)的吸附分离性能。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9wt%硅酸钠溶液与原料质量比为1.... 本文以咖啡渣为原料,硅酸钠为黏结剂和造孔剂,通过挤条成型技术制备柱状炭前驱体,经高温炭化活化和碱洗除硅,获得高强度柱状多孔炭吸附剂(CGCs),研究其CH_(4)/N_(2)的吸附分离性能。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9wt%硅酸钠溶液与原料质量比为1.5的样品CGC-1.5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CGCs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随着前驱体中硅酸钠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CGC-1.5的比表面积为527 m^(2)·g^(−1),总孔容为0.33 cm3·g^(−1)。氮吸附等温线和CO_(2)吸附等温线分析结果表明CGCs含有丰富的微孔、介孔以及大孔(个别样品),微孔主要集中在0.48 nm左右。在298 K和0.1 MPa条件下CGC-1.5对CH_(4)的平衡吸附量为0.87 mmol·g^(−1),CH_(4)/N_(2)(3/7)的IAST分离选择性达到10.3,优于多数生物质基多孔炭固体吸附剂和晶态材料。双组份动态穿透测试结果证实该材料在常压和加压条件均具有优异的CH_(4)/N_(2)动态分离性能,298 K时0.11 MPa和0.5 MPa条件下的动态选择性分别达到10.4和17.9,经10次吸-脱附循环测试,吸附量保持不变。CGC-1.5的机械强度高达123 N·cm^(−1),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渣 成型 多孔炭 ch_(4)/n_(2)分离
下载PDF
基于生物质活性炭对煤层气中CH_(4)/N_(2)的吸附分离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齐金山 《山西化工》 2021年第2期12-15,共4页
为了制得性能良好的吸附剂材料,本实验以氢氧化钾为活化剂,改用山楂树枝为碳源并通过一步炭化法制备得到用于分离CH_(4)、N_(2)的活性炭材料,以期提高对CH_(4)/N_(2)吸附分离性能。实验过程中通过考察不同KOH浓度对活性炭孔结构、表面... 为了制得性能良好的吸附剂材料,本实验以氢氧化钾为活化剂,改用山楂树枝为碳源并通过一步炭化法制备得到用于分离CH_(4)、N_(2)的活性炭材料,以期提高对CH_(4)/N_(2)吸附分离性能。实验过程中通过考察不同KOH浓度对活性炭孔结构、表面性质及CH_(4)/N_(2)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并结合一系列表征手段探究样品对CH_(4)/N_(2)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因素,确定最佳制备工艺及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分离 活性炭 ch_(4)/n_(2) 生物质
下载PDF
变压吸附分离CH_(4)/N_(2)用碳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分离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袁英 陈禹嘉 +5 位作者 贺安平 李旭 鲁德华 赵安民 李克兵 黄晨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5-162,共8页
CH_(4)/N_(2)分离是高效利用天然气、煤层气、油田气、沼气和垃圾填埋气的关键技术。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分离提纯CH_(4)浓度较低(10%~50%,体积分数,下同)的混合气体。在CH_(4)浓度较高(75%)的CH_(4)/N_(2)混合气体中,以提高碳分子筛对CH_... CH_(4)/N_(2)分离是高效利用天然气、煤层气、油田气、沼气和垃圾填埋气的关键技术。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分离提纯CH_(4)浓度较低(10%~50%,体积分数,下同)的混合气体。在CH_(4)浓度较高(75%)的CH_(4)/N_(2)混合气体中,以提高碳分子筛对CH_(4)的提浓效果为主要目标,分别对碳分子筛的制备改性和变压吸附测试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以苯为沉积剂,在最优沉积条件(沉积温度为645°C,沉积时间为60 min)下制备的碳分子筛对N_(2)的吸附量为5.980 mL/g,对应的N_(2)/CH_(4)分离系数达到6.970;以上述最优条件制备的碳分子筛为吸附剂,以吸附压力0.3MPa、吸附时间60s,顺放、逆放、抽真空解吸为最佳单塔变压吸附工艺条件,产品气CH_(4)浓度可提升至90%左右,产品气CH_(4)收率达到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分子筛 变压吸附 碳沉积 ch_(4)/n_(2)分离
下载PDF
Pebax/MIL-100(Cr)混合基质膜的制备及其在CH_(4)/N_(2)分离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金腾 姚铮 +3 位作者 董亮亮 张春芳 白云翔 施冬健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0-224,共5页
以聚醚嵌段聚酰胺(Pebax)为聚合物基体,以铬基金属有机框架MIL-100(Cr)为填充粒子,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系列Pebax/MIL-100(Cr)混合基质膜,并用于CH_(4)/N_(2)分离研究。结果表明,固相法合成的MIL-100(Cr)的BET为1808m~2/g,在0.1MPa下对... 以聚醚嵌段聚酰胺(Pebax)为聚合物基体,以铬基金属有机框架MIL-100(Cr)为填充粒子,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系列Pebax/MIL-100(Cr)混合基质膜,并用于CH_(4)/N_(2)分离研究。结果表明,固相法合成的MIL-100(Cr)的BET为1808m~2/g,在0.1MPa下对CH_(4)的吸附量为0.5mmol/g,对N_(2)的吸附量为0.28mmol/g,说明MIL-100(Cr)对CH_(4)具有高亲和力。随着MIL-100(Cr)纳米粒子的加入,Pebax/MIL-100(Cr)混合基质膜的CH_(4)/N_(2)渗透选择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CH_(4)渗透率基本保持不变;当MIL-100(Cr)添加量为15%(wt,质量分数)时,混合基质膜的CH_(4)渗透性能保持在20Barrer,CH_(4)/N_(2)选择性能达到3.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100(Cr) 混合基质膜 聚醚嵌段聚酰胺 ch_(4)/n_(2)
下载PDF
稻田CH_(4)和N_(2)O排放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于海洋 张广斌 +1 位作者 马静 徐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8-487,共10页
大气CO_(2)浓度升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可直接或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阐明稻田生态系统CH_(4)和N_(2)O排放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及其机制,是农业生产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不同大... 大气CO_(2)浓度升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可直接或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阐明稻田生态系统CH_(4)和N_(2)O排放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及其机制,是农业生产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不同大气CO_(2)浓度升高模拟技术平台条件下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响应规律,进一步讨论分析了大气CO_(2)浓度升高影响CH_(4)和N_(2)O排放的相关机制,并展望了今后稻田CH_(4)和N_(2)O排放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响应的主要研究方向,以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升高 稻田 ch_(4) n_(2)O 排放机制
下载PDF
CH_(4)/N_(2)分离最佳吸附剂选择的综合指标评价
17
作者 苏学友 袁勇猛 +2 位作者 马金魁 赵亮宏 杨兴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1-27,共7页
以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为原料,在实验室合成了2种生物质活性炭(WSAC和CSAC),以此作为CH_(4)/N_(2)混合气中CH_(4)分离的吸附剂。在3种不同温度(303、323、343 K)下测试了纯气体(N_(2)和CH_(4))的吸附等温线,并采用SIPS模型对其关联性进... 以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为原料,在实验室合成了2种生物质活性炭(WSAC和CSAC),以此作为CH_(4)/N_(2)混合气中CH_(4)分离的吸附剂。在3种不同温度(303、323、343 K)下测试了纯气体(N_(2)和CH_(4))的吸附等温线,并采用SIPS模型对其关联性进行了分析,应用理想吸附溶液理论(IAST)预测了CH_(4)/N_(2)二元气体吸附平衡。用Clausius-Clapeyron方程和SIPS方程,从纯组分吸附估算了等温吸附热。将所有吸附平衡时的参数整合为一个性能指标,从气体吸附分离因子、役用性能和等量吸附热等方面评价吸附剂,以便于在具体应用相关的条件下选择最合适的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ch_(4)/n_(2)分离 吸附性能指标 生物质活性炭 吸附热 役用性能 分离因子
下载PDF
广州地区晚季稻田CH_4、N_2O排放研究初报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军 贺丽萍 +3 位作者 杨崇 陈玉芬 吕雪娟 伍时照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62-66,共5页
采用广州地区农民常用施肥类型(1化肥;2有机肥+化肥)和灌溉方式(间歇灌溉),研究晚季稻田CH4、N2O排放规律及排放量。试验初步表明,在一定的施肥量及气候条件下,灌溉水管理是决定CH4、N2O排放量的较主要因素... 采用广州地区农民常用施肥类型(1化肥;2有机肥+化肥)和灌溉方式(间歇灌溉),研究晚季稻田CH4、N2O排放规律及排放量。试验初步表明,在一定的施肥量及气候条件下,灌溉水管理是决定CH4、N2O排放量的较主要因素,而这一因素对CH4、N2O排放量的影响互为相反,即施肥后稻田处于灌溉淹水状态有利于CH4排放而不利于N2O排放;稻田处于干湿状态有利于N2O排放,但非常不利于CH4排放;研究初步结果:施纯化肥水稻田所排放的CH4、N2O总量对温室效应及地球臭氧层破坏的综合影响强度大于施有机肥加化肥水稻田。广州地区晚季稻田CH4排放通量为7.8mg/m2·h;N2O排放通量为226μg/m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 n_2O 排放通量 施肥 水稻田
下载PDF
稻鸭共作对不同栽培环境稻季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强盛 刘欣 +2 位作者 许国春 余坤龙 张慧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79-1288,共10页
稻田是大气温室气体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的重要排放源,稻田温室气体减排一直是农业生态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采用裂区设计,在露地和网室两种栽培环境条件下,以无鸭子放养的常规稻作和秸秆不还田处理为对照,在等养分条件下分析... 稻田是大气温室气体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的重要排放源,稻田温室气体减排一直是农业生态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采用裂区设计,在露地和网室两种栽培环境条件下,以无鸭子放养的常规稻作和秸秆不还田处理为对照,在等养分条件下分析了秸秆全量还田与稻鸭共作模式对土壤氧化还原电位、CH_(4)排放量、产CH_(4)潜力及CH_(4)氧化潜力、N_(2)O排放量及N_(2)O排放高峰期土壤反硝化酶活性、全球增温潜势、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秆还田增加土壤产CH_(4)潜力,提高CH_(4)排放量,降低土壤反硝化酶活性、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和N_(2)O排放量,整体上导致全球增温潜势上升96.89%~123.02%;稻鸭共作模式由于鸭子的不间断活动提高了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了土壤产CH_(4)潜力,并显著降低了CH_(4)排放量,其全球增温潜势较无鸭常规稻作模式下降8.72%~14.18%;网室栽培较露地栽培显著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土壤产CH_(4)潜力和反硝化酶活性,减少稻田CH_(4)和N_(2)O排放量,从而降低全球增温潜势6.35%~13.14%。总体上,稻田CH_(4)氧化潜力是产CH_(4)潜力的9.46倍~12.20倍,稻鸭共作和秸秆还田均能增加水稻产量,网室栽培较露地栽培减少水稻产量1.19%~5.48%。稻鸭共作不仅减缓全球增温潜势,结合秸秆还田能增加水稻产量,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共作 秸秆还田 栽培环境 ch_(4)和n_(2)O排放 全球增温潜势
下载PDF
艾比湖湿地典型植物群落土壤剖面CO_(2)、CH_(4)和N_(2)O扩散通量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艳红 陈图峥 李发东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67-674,共8页
于2015年10月-2016年9月在艾比湖湿地鸟岛站,选取典型植物群落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柽柳(Tamarix chinensis)和裸地对照组,每个月份通过气体原位采集系统对4个不同深度(0-10、10-20、20-40、40-60 cm)的土壤CO_(2)、CH_(4)和N_(... 于2015年10月-2016年9月在艾比湖湿地鸟岛站,选取典型植物群落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柽柳(Tamarix chinensis)和裸地对照组,每个月份通过气体原位采集系统对4个不同深度(0-10、10-20、20-40、40-60 cm)的土壤CO_(2)、CH_(4)和N_(2)O进行采集,利用气相色谱仪法分析其不同深度土层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芦苇和裸地土壤剖面CO_(2)、CH_(4)和N_(2)O扩散通量呈现夏秋高于冬春特点,柽柳土壤剖面CO_(2)、CH_(4)和N_(2)O扩散通量季节变化小,而芦苇土壤夏季的CO_(2)、CH_(4)和N_(2)O扩散通量分别占年排放量的56.52%、86.90%和52.10%,但各季节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芦苇、柽柳和裸地均表现出深层土壤CO_(2)和N_(2)O扩散通量高于浅层土壤的空间分布特征,20-40 cm土层显著高于其他土层,而土壤剖面CH_(4)扩散通量在各样地、各土层之间均无明显差异。土壤剖面CO_(2)、N_(2)O扩散通量在不同样地、不同土层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且不同样地之间芦苇土壤剖面CO_(2)、N_(2)O扩散通量显著高于柽柳和裸地。芦苇、柽柳和裸地土壤剖面CO_(2)、CH_(4)和N_(2)O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对土壤CO_(2)、CH_(4)和N_(2)O扩散通量影响最大,其次为空气温湿度、土壤铵态氮和土壤硝态氮,而土壤盐分和土壤全磷对土壤CO_(2)、CH_(4)和N_(2)O扩散通量的影响则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比湖湿地 植物群落 土壤剖面CO_(2)、ch_(4)和n_(2)O 扩散通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